第一篇:政府经济学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答案参考
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一)以公平为导向优化调整税制结构
理论上,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三种类型的税制结构,即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及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一般而言,直接税通常用以调节和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而间接税更能体现政府的效率目标;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则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以直接税与间接税并行的新税制,并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1984年和1994年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税种设置和税制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税种从1952年的16个发展到2003年的25个;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50.6%降到了2003年的25.6%,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则从49.4%上升到了74.4%;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从1952年的7.3%降到2003年的4.4%,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则从7.1%上升到了12.7%。应该说,我国当前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现状是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相辅相成的,有其合理性。但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到今天的时候,这种税制结构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直接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遗产税和赠与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所得税类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我国直接税收入的比重,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就成了税制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完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众所周知,在税收政策中,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应该适当地考虑家庭负担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创造条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减少税率级次,降低税率的累进程度。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从公平收入分配和优化税制结构的角度看,将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征收率;也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节省经费开支。
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主要不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而是协助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对当期财富流量的调节,调节存量财富的分配,防止财产过度集中,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应该采取高起征点和高的累进税率。
4、开征房地产税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把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合并,开征统一规范的房地产税已是当务之急。理论上,开征房地产税不仅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是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为了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还需要完善以下征管配套措施: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纳税人单一身份证号码登记系统和支付方强制性预扣制度。可考虑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的永久纳税号码与社会保障号码。另外,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和红利、利息收入时,付款人必须从收款人那里获得其身份证号码,并为收款人预计预扣税款,因为不这样做,这笔支付款项就不会被税务局认可,从而不能作为成本或费用在收入中扣除。
二是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个人收入无论现金与否,都应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作为应税所得处理。
三是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
四是进一步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银行储蓄联网制度,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网络的对接。即税务局能够很容易地对纳税人的存款进行联网查询,输入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纳税人在所有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会显示出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案例4: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0700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一半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有2300万人。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例如,在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加之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大量存在,故这项制度还远未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集体谈判制度能否发挥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有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已覆盖城镇相当多的企业和职工,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3.5万份,涉及职工8000多万人。但目前集体谈判主要在企业一级进行,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还没有法律规定,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相当多的企业中存在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严重流于形式的现象。这表现在:一些工会和企业重签订轻协商,集体合同部分照抄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符合企业实际。由于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谈判能力有限,国家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仍保持相对的控制权,因而在这些企业中工资谈判还难以真正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主体之一工会或劳工力量的薄弱,亟待通过工会内部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来加以弥补。
——劳动监察制度是最重要的劳动执法手段,但由于劳动执法人员的严重不足和素质低下,加上执法手段单一,且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导致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使这项制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至200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23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4.3万人,其中专职监察员1.9万人,兼职监察员2.4万人。但面对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类企业和2.4亿城镇劳动者,人少案多、执法不力等问题不会很快得到缓解。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劳动关系变化和劳动争议激增的现实,亟待变革。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范围较窄,使相当一部分争议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争议处理程序复杂且衔接不畅,争议处理时间长,不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善,仲裁时效不仅时间短,时效的起算点不明确,导致劳动者常常超过仲裁时效,从而丧失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争议的权利。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不堪重负,致使裁决的质量难以提高。法院受理的争议案件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往往以民事审判的思维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容易造成仲裁和审判适用法律的不统一,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弱化,一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流失或缺位,使防范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形同虚设。
[点评] 劳工政策是指针对劳动者或劳工阶层而设立的社会政策。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缺失,诸如劳动合同制度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有待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劳动监察制度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亟待变革,等等。劳工政策缺失的要害是从属和服务于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政策,未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劳工政策。
笔者认为,我国劳工政策进一步改革的原则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促进市场效率与保持规则公正以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和增进劳工权益等三者的关系,使它们都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改革的建议:
其一,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力度。
其二,在现阶段,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宜以中央政府召集工会和雇主组织,从源头促进政劳资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出台劳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三方会签文件和政策等形式,调整和解决劳动关系和劳工政策中的重大问题。
其三,帮助工人组建工会,通过工会凝聚劳工的集体力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在市场化的私营和外资企业里,劳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劳工惟有依靠自身集体的力量——工会,才能争得自身权益。
其四,培育劳动关系两大主体工会和雇主的协商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劳资双方自主谈判,决定劳动关系事项的格局。其中,培育工会组织的自主协商谈判能力和作用至为重要。
其五,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坚持和拓展劳动仲裁工作的三方性原则,完善办案机制。同时,贯彻《法律援助条例》,推进来自工会和民间的劳动法律援助活动,培养劳工律师,为工人提供收费低廉的法律服务,让他们都能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2参考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三至第五章之后。
题目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考核要求:
1、在分析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选择的影响这一范围内,选择一个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大小适当的论文题目。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知识。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答题提示:结合教材P第四章节。
例文1: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
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利益集团活动的案例,以及笔者经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材料看中国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地方政府机关的职位本身,不仅是一些利益集团试图获取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其他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影响干部人事的任免决策。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或因经济实力,或因人脉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对地方基层政府的干部人事安排,也有着重要影响力。如据笔者参与的某课题组调研获悉,南方某市区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区人大代表,分别是其所在居委会的主任及居委会所属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基于地缘、血缘和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所在的每个居委会及公司,都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而这两位区人大代表,就是其所在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于长期在当地基层任职,有较高的地方声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由于其是当地“土著”代表,能影响较多的区人大代表,因而他们常常能够影响、乃至左右该区的党政干部人事任免,甚至能够左右处级重要干部人事任免。一名接受访谈的干部曾指出:“区里的干部一般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不能说他们有能力想让谁上谁就能上,但他们确有能力在需要由区人大通过投票决定干部任用时,不想让谁上谁就上不成,该区党政领导均对他们礼让三分”。
2)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地方政府为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所进行的公共投资决策,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有些利益集团,总是想方设法要求建设对自己有利的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公园、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或是这些项目的规划(规模、选址等)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如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由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商、经销商、汽车消费者群体等共同形成的利益集团,就可能极力要求所在地方政府,调整城市规划思路,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斥巨资为汽车修造二环、三环乃至四环、五环等道路工程等。
3)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的财政资金分配预算决策,也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财政预算计划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即各部门、各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或通过主管领导打招呼,或借助上级文件依据,或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等,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财政预算资金。这是政府内客观存在的特殊利益集团(各部门或单位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都可以视为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决策的典型。4)地方政府财政税收不少地方企业或企业集团,除了采用作假帐逃税、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外,还往往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公开“讨价还价”,争取少交税。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甚至干脆要求地方政府减免税负,给以税收优待,否则便扬言迁址公司。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常常不得不许诺和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由一些纳税较多的从业职员组成的专业团体,也可能向地方政府税收决策施加影响。例如,据笔者调研得知,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南方某市从2001年起,要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应税项目,对执业律师征收个人所得税。按此计算,执业律师40%以上的业务收入要用于纳税(营业税5.5%,个人所得税35%)。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执业律师们通过该市律师协会,一致要求市政府减轻税赋,否则他们便考虑迁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执业。为此,市司法局专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一份紧急报告,促成政府修改了律师条例,并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规定,将律师个人所得税核定为总收入的6%,减轻了律师税赋。
5)地方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是地方政府利益调控和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某些特定利益诉求合法化的重要依据。因而,对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施加影响,是利益集团实现利益目标的“高级”手段。如围绕在中国汽车工业周围形成的两个“泛利益集团”,曾推动了不同的政策法规的制定:由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商、经销商、油品燃料经销商、汽车消费者群体(主要是运输公司和富人)、交管部门、以及为汽车工业发展进行合理性论证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车族”利益集团,因其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导向,极力要求调整财税政策,特别是消费政策;有计划地实施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大力发展汽车贸易与服务业;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汽车贸易条例、政策,取消地方性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等。由深受汽车污染之害的普通居民(尤其是交通要道旁居民、呼吸道病患者)、环保主义者、汽车替代品生产及其经销商、以及对(私人)汽车消费文明持保留或批判态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反车族”利益集团,则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了旨在限制噪音污染、排放污染的管制措施,制定了有关安全、环保与节能方面的强制性标准等。
二、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方式 在中国,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贿赂即利用金钱、美色及其他有价物券“买通”相关决策者。这是目前中国非法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且形式隐蔽,“暗箱”操作。一些利益集团往往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以至贿赂政府官员,使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以便将小集团的利益取向复合到行政决策中,从而获取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
2)个人关系网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这是中国各类利益集团,包括合法利益集团,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方式。合法利益集团有时会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如报告制度),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中,但更多地则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家族血缘、同学、老乡或私人情谊),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表达其特定利益诉求。
3)说服即采用书信、电话电报、递交研究报告乃至直接造访等方式,对相关决策者进行劝说。劝说的理由,往往不在于劝说者自身的利益,而是投其所好,分析如此这般对各方的好处。与个人联系不同的是,说服活动是通过正式渠道、“公事公办”式进行的。
求助于“精英人物”即让本集团中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成员或集团内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成员,代表本集团的意愿,直接有效地接近相关决策者,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或者以人大、政协提案的形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直接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体系。如据南方某市私营企业主协会秘书长向笔者参与的课题组透露,该市私营企业主协会每年都通过组织会员中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以提案的形式,反映相关的利益要求,而且“效果比较好”。
5)通过主管部门及其领导这是目前中国合法利益集团较常用的影响方式。一方面,合法存在的利益集团,一般都有其业务主管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机构和人员又实行分管制度,分管领导既可以直接有效地接近、影响相关决策者,也可能直接参与制定政策决策。这样,利益集团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也可以通过非正式、非制度化的渠道与方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政府决策体系,而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既可以通过批示、批复、召开现场会、协调会、列入会议议程等形式,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写条子”等非正式形式回应利益诉求。
6)借助媒体呼吁,通过舆论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即向当地(外地、甚至境外)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主动提供信息,请求其向社会广泛公开之,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关注、支持或同情,从而对相关决策者形成强大压力,使本集团所面临的问题,被提上决策日程或重新考虑。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利用互联网网络,将成为利益集团向决策者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
7)利用既定的规则、惯例或者直接诉诸法律近年来,中国推行的决策听证会,正成为各相关利益集团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机关(俗称“民告官”),以使政府改变其与本集团利益目标相冲突的政府行为,这是各利益集团,尤其是民间性利益集团,经常采用的方式。
8)施压性集体行动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在政府机关及主管部门门前聚集、静坐、请愿,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非法举行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甚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等。近年来,施压性集体行动有日益增多趋势。以集体上访为例,200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人次分别比1995年上升2.8倍和2.6倍。2000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上升36.8%和45.5%,2001年,同比又上升36.4%和38.7%。同时,施压性集体行动的强度也不断提高,而且有些群体往往选择重大政治活动(如人大、政协召开两会期间)和重要节日进行这类行动,以便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9)参与或操纵选举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基层民主的发展,以及党内民主的逐步推进,不同利益集团已经开始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等合法程序,参与地方的政治博弈。这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乡镇换届选举过程中,一些非法利益集团,可能通过暴力手段威胁选民、请吃喝拉拢选民、用金钱美色贿赂乡镇主管干部等各种非法手段,参与甚至操纵基层民主选举,给地方政治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往往并非只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也未必沿用上述影响方式的一种或多种。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向地方政府机关捐款、捐赠交通、通讯工具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某些公益性利益集团,也可能运用物质性资助等方式,宣传自己的理念,以影响政府决策。
从总体上来讲,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方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方式的正式性、合法性、公开性、透明性程度不足。第二,民间性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弱势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资源有限,合法渠道不畅,导致它们有时被迫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第三,合法利益集团往往利用非制度性方式,影响地方政府,获取正当利益,也往往利用合法手段(部门立法、地方立法等)实现不当利益。第四,一些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的渗透,往往与权力的寻租相结合,甚至直接利用基层政权的力量,来谋取本集团的特殊利益。特别在乡村社会,与转型期的社会变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黑恶势力团伙,往往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直接染指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几点评价
中国利益集团通过游说、精英代理、诉诸既定规则、参与民主选举等方式,对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公共投资、财政资金分配、税收、政策法规等决策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对促进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公平施政乃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能够化非法的、抗议性的利益表达为合法的、建设性的利益表达。各利益集团在参与过程中,往往由于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会促使竞争性利益表达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有效地疏导转型社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排除体制内隐患”。各集团若能通过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及程序,来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一般就不会通过行贿、非暴力对抗乃至暴力等方式,来谋求其特定利益或宣泄其不满情绪,从而能够化解非法的、抗议性的利益表达,并因而有利于地方政治稳定及其发展。
第二,能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信息。由于利益集团对多元化、分殊化、异质化的利益诉求,以及反映这种诉求的“民意”,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整合,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若能充分汲取各不同利益集团所表达的利益聚合和民意整合信息,则能更好地代表“民意”,代表本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决策更符合实际。同时,利益集团的参与,还有利于减少政府收集信息的成本,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第三,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结果,通常要求政府在制定公共决策时,按照“公平”原则做出回应。这样往往能够减少政府决策的偏颇与恣意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第四,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发展。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积极参与,往往能有效地疏通和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利益集团进入地方政府决策过程,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公民的政治积极性。
显然,上述积极作用的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利益博弈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性、政策制定者高度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地方政府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与调控能力等。从实际情况看,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可能、甚至已经在一些层面产生消极后果:
第一,力量强大、资源充裕、组织良好,尤其是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的强势利益集团,有可能损害整个地区的公共利益和广大公众的利益,特别是严重损害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影响社会的正义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二,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因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无须施压或游说,即可让地方政府俯首听命,使地方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影响。如一些地方出现的“领导傍大款” 现象,就很能说明此种情况。
第三,一些利益集团,则可能利用其强大的权力资源,进行“权力寻租”、“钱权”交易或其他违法活动。这是目前“集体腐败”或“组织性腐败”的根源。它既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也使有关政策或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如在某地就形成了一个包括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司法人员等在内的庞大的、黑白合流的非法利益集团。这个非法利益集团,几乎控制了当地的正式国家机关组织,危害一方,嚣张至极。
第四,一些经合法组织异化而形成的利益集团,往往以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合法外衣为依托,以经济、政治利益为纽带,运用合法组织的资源,欺压、剥削人民群众,瓜分集体财产,谋取其成员的非法利益。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凭借其拥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尤其是盘根错节的关系性资源,通过控制地方政权(或某一政府部门、机构),谋取本集团的非法利益。如厦门远华走私集团、湛江海关走私集团,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大批量地、反复地从事非法走私贩卖活动,主要就在于此类走私集团,均与当地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海关等执法机关负责人结成特殊利益集团,并编织了一张严密的“关系网”,使这些地方的政权机关实际上掌控在走私集团手中。
例文2:必须警惕特殊利益集团反对权贵资本主义
财产权是一种法律制度,它的实质是创造并保护财富的控制权。这种制度具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功能之一就是划定公权力与私权力的边界。
财产权在每个私人或私人组织的活动的外围,划分了一个界限。在界内,财产人是主人,有较大程度的自由。在界外,他必须证明并解释财产行为,以表明自己可以对这些财产行使支配权的个性主张。
财产权的建立,转移了财产的社会责任。在财产权内,大多数人需要尊重其所有者。保护财产权,就必须保护财产所有人的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甚至其“非理性”的处置行为。
财产权不是自然权利,而是社会审慎的制度建构,它体现的是完全财产所有人的财产意志。作为一种普遍原则,财产权的确立,是为了保护财产,阻挡与抵制非财产权人的非法干预。
财产权代表了社会分工体系对于个人和私人利益的普遍的、长期的保护,它是由多数人创制的,最终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
因此,直到今天为止,哪怕是在西方国家,人们仍然认为,财产权与自由社会是存在冲突的;“财产权利”与“个人权利”,并不是同一种权利,因为“财产权利”是动态的权利,是经济权利;而“个人权利”是静态的权利,是政治权利。
工业革命时期,财产权从封建约束中解放出来,给财产权以最初的政治解放,人们曾经以为,财产权是政治自由的基础,主张财产权不受国家和社会政治要求的约束。但是随着私人财产权的发展,对其破坏性质的滥用不断出现。在经济社会,个人行使其权利,随时有可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财产权变成了针对他人的特别权力。
财产的巨大聚集,导致个人对能影响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个行业和基础服务业的私人控制。而利益集团对于企业的多人共同所有权形成强大的意志,最终,它们就会寻求国家之间的合作,成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财产的巨大聚集,导致现代金融体制的产生。为完全限制个人的专断权力,为了保护普通储户的利益,财产权被看作政府信用的基础,而非私人信用的基础。
在20世纪前半叶,金融家们将他们的金融理念制定成法律,金融家们相信,私人的信用不能无限扩张。由此,私人财产权必须受到“合法”的限制。相关的金融管制机构,就是这一理念的“政府产品”。
事实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政府管制最终必然导致权利滥用,寻租行为最终必然导致管制失效,这很容易使我们无形之中就忘记了——私人信用本来就是私人财产中的绝对价值所在。我们不能模糊的问题在于,私人信用是政府信用的基础,除了确保人们有可依靠的基本收入以外,国家应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金融业的兴起,最终从社会公众手中拿走了决定权,并将它交给政府或是政府执掌的金融机构行使。“货币”所代表的是彻底的“政府信用”,通过货币,政府最终成为所有人的雇主,同时取代了产业资本中利益集团,成为新的财富分配者。即政府负责分配财富,同时负责社会分工,以完成政府的管理特权。
通过货币的发行,各种利益集团必须与政府体制的某一部分联合起来,或者说,它事实上是通过对于财产权的微观控制,获取并且控制了政府宏观体制的某一部分。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在今天的世界,权力阶层可以透过市场,侵犯私人财产的权力,这是政府与某类利益集团的“联合权力”——真正形成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权力,早已不是“原始资本主义”,而是“权贵资本主义”。
权贵资本主义,并不只是经济社会的权力,也不是只做合理事情的权力,它是利益集团用以掠夺他人的政治权力,是一种排斥社会公正的权力。因此,权贵资本必然假定国家发展的利益与大多数人利益是等同的利益,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利益都受到利益集团内部的“同等关注”,有些价值被其排斥、被其损害,有些价值因此受益,被过度地保护,甚至得到超常规的扩张。
如果我们反思各种腐败行为以及相关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应该承认,政府分配财富的“不公平”,与利益集团曾经主张的对于穷人及公众福利扩张的压制并无本质不同。对生存的权力,就等于对意志的权力。
我们必须反对权贵资本主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从而更多地从加强全社会的公平机制,限制各种危害公共利益的特权集团,营造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动因,是因为在经济领域,我们不能将我们的生存权利毫无保留地交给任何利益集团;我们决不能允许任何技术官僚或强势力量声称自己是公众经济利益的唯一判断者,或唯一的行权代表。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六至第十章之后。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或工作报告。
房地产增速回落的调查报告
预计今年四季度,随着GDP增速回落和投资、出口增长放缓,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幅将有所回落,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将更加严重,产成品占用资金将会上升,部分行业产销率同比将会下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预计四季度,房地产价格涨幅将会进一步趋缓,房地产业增长速度将会下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进入经营不景气状态。
主要原因:一是中央调控政策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中央先后推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10月17日,国务院又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汇报,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
二是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已出现下滑拐点。三季度,有关部门监测的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下降2.4和1.7点,这是自去年4季度起这两个指数的首次双降。
三是市场需求泡沫与过剩增加并存。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北京平均每10户居民就有1户至少拥有两套住房。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筹资成本提高,资金日趋紧张。在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达70%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无疑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前三季度,房地产业主要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减少,8月末占比为21.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长较快,8月末占比为17%,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成为新增资金主要来源。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一旦银行信贷资金供应不上,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支付就会出现困难。
五是房地产投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问题。其他资金在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占比最大,近年来都在30%以上。从上海“社保基金案”波及多家房地产企业来看,在房地产业高额利润诱惑下,一些违规资金已进入房地产市场,这些资金一旦被迫退出,部分房地产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局面。
调查报告:大学生眼中的电子商务
近几年,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学生反映强烈。北方交通大学是我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教学的高校之一,1992年就开设了《条码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选修课,1996年该课被列为物资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新制订的九八级教学大纲中,《电子商务》被列为管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北方交大已经形成由教师的电子教案、学生的电子作业、交互式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络案例教学模拟试验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媒体教学体系。作为教育部远程网络教育试点,已经在因特网上实现了“电子商务”课程的远程网络教学。“电子商务”是北方交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之一。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1999年底,由www.xiexiebang.com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 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
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
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
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
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
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
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 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
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仅占总人数的2%。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涉及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
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1999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最后,在没有任何组织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本科生的65%和研究生的89%)都主动去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从中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应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都十分感兴趣,不少人通过阅读课外资料或参加展览了解电子商务,有目的地学习电子商务知识。但是,他们缺少系统全面的学习。在电子商务成为21世纪贸易主要手段的趋势下,电子商务的普及与教育工作若能更上一层楼,将会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壮大。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应该至少包括这样几部分吧:
1.调查什么? 2.什么要调查?
3.怎样调查?用什么方法? 4.调查来的数据怎样?
5.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向选择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网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5、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A、免费搭车的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 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A、债权人 B、债务人 C、所有者 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A、英国 B、美国 C、瑞典 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 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D、产出增加,利率
10、我国于(B)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A、1996 B、1996 C、1997 D、1998
三、多项选择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 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 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BCD)
A、买进偿还法 B、直接偿还法 C、一次偿还法 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D)。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AC)指标。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 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 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AC)。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177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答:要点提示P241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答:要点提示:P29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五、论述题
1、试述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持经济良性发展的债务规模是不同的。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所需的债务规模也是不同的。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对于债务人政府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社会所创造的财富越多,政府从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能够筹集到的税收等其他财政收入也就越多,这无疑会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此外,对于债权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他们的收入水平越高,从而手中闲散的资金也就越多,而这些闲置资金的存在是公债收入的最终来源。(2)生产关系类型,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其举借公债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由于资本主义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子,是将生产经营资本转用于非生产性方面,这样相对于其经济规模来说,资本主义赤字公债的举借就应小一些。社会主义公债则不同,它主要用于筹集建设资金,而且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对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危害性可能相对小一些。这样,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规模可以相对大些。当然,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也有其客观限制,并不是因为公债收入被用于经济建设而例外。
(3)安定政治背景,在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和同样生产关系情况下,不同的政治背景决定着不同的公债发行量限量。一般来说,当政治背景允许发行强制性公债时,公债规模就相对大一些,比如在西方国家,战时强制发行了远比平时规模大得多的公债。反之,当公债进行经济发行时,其规模要相对小一些。此外如公众舆论的压力,以及像美国国会对公债发行规模规定最高限额等,也将成为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
(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财政赤字的规模,而对财政赤字的存在则是公债产生的最初动因。公债最初是作为弥补财政赤子手段而产生的。直到19世纪以前,国家费用都未区分经常费用和临时费用,各种临时费用发生的预算支出虽然通常都由公债融资来解决,但以经常收入支付一切经常开支的均衡财政被视为健全财政标准。到19世纪末,德国财政出现了以瓦格纳和施泰因为代表人物的社会政策学派。瓦格纳在总结德国预算支出逐渐增长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费膨胀规律”的观点。他认为,生产这一规律一是由于扩充和坚强国家职能内容的经费增加引起的内涵性经费膨胀;二是由于国家新职能的产生而导致的外延性经费膨胀。既然经费膨胀不可避免,租税收入不是以支付经费开支,发行量公债就在所难免。
(5)财政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实行何种财政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债的规模。财政政策通常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就小,公债规模也会相对减小;但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必然以扩大公债发行为条件。
(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操作的,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要看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要以一定规模的公债为条件。就公开市场业务而言,如果公债规模过大导致公债难以卖出,或者公债规模过小,中央吞吐的公债规模量不足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7)公债管理水平,政府对债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公债的规模。如果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很高,具体表现在公债发行费用很低、公债的种类结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合理、公债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等方面,比相对较小规模的公债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反之,如果政府管理公债的水平较差,那么就需要较大量的公债才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因此,公债规模还受政府债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 答:提示P37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2)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税收等则需要通过冗长的立法程序。
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微观组织的经济活动。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当经济过热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缩减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使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不变,货币供求结构的改变导致利率下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采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高再贴现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相反,当经济衰退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倾向于降低利率。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化方向有不同的影响,这个差异表明可将两个政策搭配使用,以实现一些本来相互冲突的目标。
(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我们知道,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利率下降,融资成本降低,也就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即利息下降,私人投资(如机器设备等的购买)上升;反之,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所以,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产生挤出效应,提高利率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往往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当然,这不包括投资补贴的财政政策,它对私人投资是正效应的。
第二篇: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2.政府失灵·3.市场失灵4.个人主义
2: 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2.自然垄断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 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4.平均主义4: 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2.布坎南3.尼斯坎南·4.唐斯
5: 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3.自然垄断4.科技垄断
6: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2.平均主义分配3.按需分配4.按阶级分配
7: 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8: 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 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2.瑞典·3.美国4.挪威
10: 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 成的失业类型属于()。1.摩擦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1: 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2.进入障碍3.供给意愿不足4.资源短缺
2: 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3.瑞典·4.英国
3: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1.稳健性政策·2.积极性政策3.紧缩性政策4.中性政策
4: 不属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的是()。1.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资源配置2.有限而又积极的政府调节3.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4.高效的产业政策
5: 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 成的失业类型属于()。1.摩擦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为()。
1.市场参与主体更多2.产品更加丰富
·3.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4.经济运行更平稳
7: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价值体现是()。
1.自由2.民主·3.平等4.发展
8: 一般而言,现代政府支出规模主要呈现为()趋势。
·1.增长2.削减
3.保持稳定4.无法考察
9: 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4.平均主义10:我国当前新医改方案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1.市场主导·2.政府主导3.尊重个人意愿
4.公立医院产权化改革
二、多选题
1: 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往往出现经济低效率问题,它主要表现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生产不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竞争不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过度消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消费不足
答案为:1 4
2: 以下属于政府经济学创始人斯蒂格利茨所认为的该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生产什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为谁生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政府行为原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如何做出生产决策
答案为:1 2 4
3: 以下属于货币政策的近中介指标的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货币供应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基础货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存款准备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汇率
答案为:2 3
4: 属于现代市场经济基本模式的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德国模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东欧模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日本模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莫斯科模式
答案为:1 3
5: 尼斯坎南所界定的官僚行为特征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服务于政治家而非选民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追求预算最大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关注公共物品需求信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答案为:1 2
6: 以下属于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方式的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公私合同承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消费券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政府间签约合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政府购买答案为:1 2 3 47: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主要背景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经济大危机的发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国家干预的失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政府管制理论的兴起答案为:2 3
8: 按照是否参与经营活动所划分的国有资产类型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资源性国有资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经营性国有资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固定资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答案为:1 2 4
9: 政府宏观管理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稳定物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促进就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实现国际贸易顺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促进经济增长
答案为:1 2 4
10: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原则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资产与收益相匹配原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合理确定积累与消费比例原则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市场机制与政府管理相结合原则
答案为:1 3
1: 政府失灵的表现包括()。
1.政府扩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寻租行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环境污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低效率
答案为:1 2 4
2: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实行有效的产业政策
答案为:1 3 3: 以下具有俱乐部产品性质的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剧场音乐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公共草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保龄球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河流
答案为:1 3
4: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垄断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非竞争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排他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非排他性
答案为:2 4
5: 按照是否参与经营活动所划分的国有资产类型包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资源性国有资产
2.经营性国有资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固定资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答案为:1 2 4
6: 以下属于政府经济学创始人斯蒂格利茨所认为的该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生产什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为谁生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政府行为原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如何做出生产决策
答案为:1 2 4
7: 政府宏观管理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稳定物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促进就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实现国际贸易顺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促进经济增长
答案为:1 2 4
8: 我国现代公共决策体制优化的基本目标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民主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高效化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科学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规则化
答案为:1 3
9: 以下属于可以有效纠正政府失灵的措施的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合理界定政府作用边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约束政府的税收和支出
3.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进行宪政改革答案为:1 2 3 4
10:在对政府主体行为特征进行界定时,“经济人”模型引发了较大影响,它
所界定的人的行为特征包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完备的信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完美的计算能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偏好的权变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追求社会公平价值 答案为:1 2
1: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的表现的为()。
1.垄断 2.外部性
3.宏观性失灵 4.信息不对称 答案为:1 2 3 4
2:关于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包括()。
1.阶级论 2.神创论 3.自然论 4.契约论
答案为:1 2 3 4
3:政府失灵的表现包括()。
1.政府扩张 2.寻租行为 3.环境污染 4.低效率
答案为:1 2 4
4:在我国国有资产的运营原则中有一项“三权分离”原则,其中的三权包括()。
1.监督权 2.所有权
3.经济管理权 4.企业经营权 答案为:2 3 45:以下属于政府经济学创始人斯蒂格利茨所认为的该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是()。
1.生产什么 2.为谁生产
3.政府行为原则 4.如何做出生产决策 答案为:1 2 4
6:以下属于可以有效纠正政府失灵的措施的为()。
1.合理界定政府作用边界 2.约束政府的税收和支出 3.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4.进行宪政改革 答案为:1 2 3 4
7:我国现代公共决策体制优化的基本目标是()。
1.民主化 2.高效化 3.科学化 4.规则化 答案为:1 3
8: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现状表现为()。
1.政府负担过重 2.小型化 3.均等化 4.分散化 答案为:2 4
9:市场机制的三要素为()。
1.自愿 2.竞争 3.供求 4.价格
答案为:2 3 4
10:政府宏观管理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
1.稳定物价 2.促进就业
3.实现国际贸易顺差 4.促进经济增长 答案为:1 2
4政府经济学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什么不同?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有: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
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作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税收等则需要通过冗长的立法程序。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微观组织的经济活动;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当经济过热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缩减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使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不变,货币供求结构的改变导致利率下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采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高再贴现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相反,当经济衰退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倾向于降低利率。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化方向有不同的影响,这个差异表明可将两个政策搭配使用,以实现一些本来相互冲突的目标;
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一国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市场缺陷理论;二是后起国家赶超理论。“市场缺陷理论”认为,尽管市场经济国家主要依靠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但由于市场存在缺陷,价格机制并不能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状态,因此,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安排来弥补市场缺陷是必要的。后起国家赶超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相比有一种后发优势,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国家低,同时落后国家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可能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获得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便是采用了第二种理论,国家借助合理而有效的产业政策实现其赶超愿望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是:
(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就是将各种资源分配于不同的使用方向,从而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市场经济中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应当包括:
(1)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4)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间接调节社会投资方向。(5)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二)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首先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1)主要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
(2)国家作为全民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应遵循市场原则,依据财产权力,以股息、红利、利息、上缴利润等形式取得所有权收人
(3)规范工资制度。
(4)保证因无劳动能力和其他要素而无收入或收入甚少者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三)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财政实现该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运用各种收支手段,逆经济风向调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2)运用财政收支活动中的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挥“自动” 稳定的作用。(3)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收支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4)财政应切实保证那些非生产性的社
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和安定的环境。
科斯定理 是什么?
答:(1)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2)“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3)“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定理是说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则在有外部效应的市场上,交易双方总能通过协商达到某一帕累托最优配置,而这与最初的产权划归哪一方没有关系。
什么是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第三篇: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二、单项选择题1、2、3、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政府)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社会公共权力)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多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C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政府收入;B政府支出;C宏观经济管理)
四、简答题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5、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6、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7、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二、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2、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3、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4、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A公共安全;B医疗卫生;C法律秩序
2、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C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D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
3、政府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包括()B物价稳定;C充分就业;D国际收支平衡
4、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包括()
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B 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公共资源的特征有()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以上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说明,具体可以参考书本p32)
第三章
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皮衣
2、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3、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免费搭车的问题
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在于()A、消费的非竞争性
B、消费的非排他性
2、混合物品包括()A、无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竞争性的物品B、有排他性,但非竞争性的物品C、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
3、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A、私人的完全供给B、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C、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公共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2、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当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4分)(2)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3分)(3)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3分
第四章
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2、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们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二、单项选择题
1、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A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2、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3、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排污权交易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行为属于生产外部性的有()A兴修水利;B、治理环境污染;D、安装路灯
2、非市场方式解决外部性的方法有()A、罚款或收税
B、财政补贴
C、公共管制
3、通常情况将外部性分为()A、生产的外部经济性;B、消费的外部经济性;C、生产外部不经济性;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2、阐述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
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还认为,即便外部效应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一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五章
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选择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2、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3、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4、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5、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B、布坎南
2、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政府决策
3、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属于多峰偏好的是()B、B
三、简答题
1、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说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为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2、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四、论述题
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第六章
政府支出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趋势B、增长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D、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用公共定价法的是()A、公路
4、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B、小于一般贴现率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政府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A、政治性因素
B、经济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2、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A、基本建设支出 B、企业挖潜改造资金C、科技三项费用
D、农业支出
3、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绩效相比,差别主要在()B、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C、在具体进行相关方案的选择的标准不相同
4、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A、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B、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C、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5、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A、资金来源的公共性B、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C、采购管理的公开性D、采购范围的广泛性
6、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竞争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2、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
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
五、论述题
1、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2、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的政府支出项目,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第七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不包括()D、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2、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C、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政府应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在()A、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5、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C、部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投资范围包括()A、基础产业投资 B、农业投资
2、基础设施的特点有()A、投资规模大
B、建设周期长 C、投资回报率较低D、成本较高
3、财政投融资和一般商业投融资相比,其特点有()A、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B、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C、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4、BOT方式融资的优点有()A、解决了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资金不足的问题B、提高了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效率C、有利项目建设和管理中资金、技术、管理的结合
5、我国当前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有()A、教育投资总量相对不足C、教育投资过分依赖政府D、教育投资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6、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文化支出具体包括()B、公共文化设施建设C、加强文化市场调节D、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
7、今后我国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支出事业支出重点应放在()A、继续增加对公共卫生支出事业的支出B、加快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C、严格医疗卫生组织的管理制度D、努力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
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着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着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2、简述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财政投融资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较好的政府公共投资方式。
3、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其次,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第八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社会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物质保证的制度,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2、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 3 保障劳动者及家属基本生活的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
3、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4、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5、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是()C、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
2、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的作用A、缓和需求不足
3、社会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D、保障的功能
4、现收现付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优点是()D、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5、目前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处理的方式是()A、收入退库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功能有()A、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B、优化资源配置C、风险分担功能D、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2、社会保险与普通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A、兴办的主体不同B、前者有强制性,而后者没有C、前者有福利性,而后者没有
3、社会保险的水平受到()的影响A、经济发展水平B、政府财政收支状况C、社会保险政策
4、社会救济与一般意义的慈善事业根本区别在于()B、两者性质不同C、两者的效果不同D、两者的目的不同
5、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相似之处有()A、并不能换回任何相应的商品和劳务B、所进行的支付都是无偿的C、都改善了接受者的经济状况
6、对财政补贴从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补贴的环节划分可分为()A、生产环节补贴B、流通环节补贴C、消费环节补贴
7、社会救济的功能有()A、解救功能
B、辅助功能
C、稳定功能
D、激励功能
8、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A、用人单位缴纳B、劳动者交纳C、政府财政拨款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简述社会保险税含义和开征意义。
社会保障(保险)税是强制征集社会保障基金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只所以会被广泛采用,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性,并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其费用支付的延续性与增长的需要,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与税收的征收方式相似,带有明显的税收化倾向,而这种税收化的倾向,能够保证社保基金筹资的顺利进行与征收的固定化。对我国来说,这种方式筹集基金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充足的来源。
3、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五、论述题
1、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2、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和局限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同时,财政补贴还有以下等方面的局限性:(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3、试论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第九章
政府收入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2、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收入的源泉是社会总价值中()部分D、剩余产品价值
2、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C、名义增长,实际减少
3、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工业
三、多项选择题
1、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利益兼顾的原则C、合理负担的原则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A、税收 B、收费 C、国有资产收益 D、公债
3、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来源的是()A、税收 B、收费
4、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人们()B、减少重税商品的消费量C、增加低税商品的消费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的意义。
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2、试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应当包括:(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五、论述题
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2)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3)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第十章 政府税收收入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2、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3、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5、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6、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7、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8、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税的 是()B、消费税
2、我国现行企业所税的税率是()A、比例税率
3、国家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A、课税对象
4、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原则的税率是()C、累进税率
5、下列税种属于直接税的是()A、增值税
6、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是()A、增值税
7、下列商品中税负较易转嫁的是()A、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商品
8、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种()行为。
D、主动
9、纳税期限是税收()的重要体现。B、固定性
10、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的话,增值税属于()A、流转税类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收三性是指()A、无偿性
B、强制性
C、固定性
2、按照计算方法和依据的差别可将累进税率分为()A、全额累进税率B、超额累进税率C、全率累进税率D、超率累进税率
3、直接税的特点是()B、税负不易转嫁C、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D、税负较为公平
4、属于价内税的有()A、消费税
B、营业税
C、关税
5、税负的转嫁方式有()A、前转
B、后转
C、散转
D、消转
6、按照税收负担衡量的方式不同,可将税收负担分为()B、货币负担
D、真实负担
7、从拉弗曲线我们可以得知()A、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C、政府要想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
8、从20世纪90 年代起,OECD国家实行绿色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有()A、废除和修正现行的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及赋税B、改革现行税制,使之有利于环境C、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
四、简答题
1、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直接税的特点是:(1)税负不易转嫁。(2)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3)税负较为公平。(4)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2、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五、论述题
1、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1)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3)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2、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第十一章
政府税收收入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称。与其它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2.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3.行为税是以特定行为做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
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政府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禁于征”的性质。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4.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耕地占用税的征税对象,是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是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耕地占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5.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6.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的纳税人是房屋产权所有人。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两种。与之相适应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分两种:即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
7.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税法列举的各种应税凭证。印花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书立、使用、领受上述应税凭证并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印花税的税率根据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规定了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
8.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车船。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车船税对应税车船实行有幅度的定额税率。
二、单项选择题
1.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征收的一种税。D.从量定额
2.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依其应税产品()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A.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 3.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规定有上下限幅度的单位税额。C.定额幅度税率 4.耕地占用税实行()。B.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5.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D.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 6.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的一种税。A从量定额征收
三、多项选择题
1.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包括()。A提供应税劳务B转让无形资产C销售不动产
2.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居民的()征收的一种税。A境内所得B境外所得D非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
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A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B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C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D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
4.耕地占用税是对(),按其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A.占用耕地建房的单位B.占用耕地建房的个人C.占用耕地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D.占用耕地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个人
5.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A.书立B.使用C.领受 6.房产税征收的依据包括()。A.房产价格B.房产租金
7.所得税有以下特征:A.税负相对公平,合乎量能原则。B.所得税为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C.课税有弹性,能较好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税源增长与税收的关系。D.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的消费税。
消费税是以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现行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税法上列举的特定消费品,不是对所有消费品征税。这些特定消费品大体包括五大类,共14个税目。消费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现行消费税采用比利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应税消费品的实际情况。现行消费税的计征方法分为从价定率、从量定额和复合计税三种。2.简述我国的营业税。
营业税是对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收入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三个方面。营业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营业税按行业、类别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比例税率。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可直接将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两者相乘得出。3.简述我国的契税。
契税是在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权属转移过程中,向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契税的征税对象,是指在我国境内发生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权属转移的土地和房屋。契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指以受让、购买、受赠、交换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契税税率为3%-5%。
4.简述我国的资源税。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产品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凡在我国境内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资源税实行定额幅度税率,按照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规定有上下限幅度的单位税额。资源税的应纳税额,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的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出口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一般以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为征税对象。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增值税的纳税人。增值税税率分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的简易征收率两种形式。我国增值税条例规定,除小规模纳税人外,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额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2.试述我国的所得税。
我国的所得税是对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境内的内外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我国境内取得收入的企业和其他非企业性社会组织(包括各类内资企业和各类外资企业,但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可划分为两大类: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的适用税率统一规定为25%,非居民企业的适用税率,以及小型微利企业及高科技企业的适用税率另有规定。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后,乘以适用税率,减除依法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即可算出应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居民的境内外所得和非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列举了11项个人应税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人员、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同胞等。个人所得税按照不同应税项目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计算应纳税额时用不同的方法。3.试述我国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使用城镇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从量定额征收的一种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地区差别定额幅度税率,按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分别规定每平方米土地使用税的年应纳税额。
第十二章
政府非税收入
一、名词解释
1、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2、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3、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这些收费主要是配合国家对有关行为、活动的统计、管理,并适当弥补政府管理成本费用,不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项中不属于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内容的是()C、国有企业核算
2、国有资产收益的获得是凭借()B、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3、国有资产收益的来源是()D、剩余产品价值
4、公共定价的对象是()11C、准公共物品
5、政府收取行政规费的主要目的是()D、配合国家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6、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定价 D、B和C均可
7、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等彩票发行的审批权集中在()C、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内容的是()A、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 B、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C、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考察
2、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A、产权清晰
B、两权分离
C、管理科学
D、实行法人财产权
3、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有()A、股息、红利收入B、上缴利润C、租金收入D、其他收入形式
4、第二步利改税的内容有()B、盈利的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C、国营大中型企业还要征收调节税D、废除工商税,开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及盐税
5、在公共定价时,政府面临着()的选择A、按边际成本定价B、按平均成本定价C、高于平均成本定价
6、由政府经营、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方式提供自然垄断基础设施和服务相比垄断经营有着()的好处A、增加市场有效供给B、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C、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简答题
1、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人们认识到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6)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公共收费具有以下功能:(1)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稳定市场物价。
3、简述当前我国公共收费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五、论述题
试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1)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2)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3)高峰负荷定价法, 对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的公共物品,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 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这些定价方法中, 对那些与广大普通居民生活关系密切,使用范围广的基础设施服务,按边际成本定价,亏损由政府财政补贴,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来定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十三章
政府债务
一、名词解释
1、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2、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的身份取得的收入。B、债务人
2、按照公债本位对公债进行分类,可以将公债划分为()。D、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3、公债负担率是指()C、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
4、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 B、1981
5、隐性债务是指()A、没有反映在政府预算帐面上的债务
6、债务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它不包括那个环节()B、风险分类
三、多项选择题
1、我国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属于()A、国内公债
D、实物公债
2、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A、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B、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C、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D、政府债务对私人部门投资是否有“挤出效应”
3、公债市场功能有()A、公债市场为政府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B、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C、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D、公债市场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4、公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有()A、现货交易
B、回购交易
C、期货交易
D、期权交易
、5、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买进偿还法
B、直接偿还法
C、一次偿还法
D、抽签偿还法
6、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A、当年预算直接拨款
B、预算盈余C、偿债基金
D、发行新债偿还旧债
7、下列各个监测公债适度规模的指标中正确的有()A、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100%D、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公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债券进行转让、买卖和交易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有:(1)公债市场为政府债券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2)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3)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4)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2、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安定政治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3、如何确定公债发行条件?
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与发行有关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公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4、公债偿还的方法有哪些?
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5、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债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信用活动,所以说公债是政府信用的一种形式。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这种收入的依据是政府信誉,所以相较于税收,公债有着自愿性、有偿性。
五、论述题
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2)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3)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一、名词解释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2、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3、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政府预算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并推行绩效预算的是()A美国胡佛委员会
2、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英国
3、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是按()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A、按预算组织形式划分
4、下列描述中不是基数预算缺陷的是()D、对所有的收支都进行审核,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
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我国设立()级政府预算 C、五
6、经立法机关审核批准后,政府预算就具有()A、法律性
7、部门预算的分类基础是()D、按部门分类
8、部门预算下预算的调整的审批权在()C、财政部
9、在不突破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预算科目间进行经费调剂的情况是()A、经费流用
三、多项选择题
1、与单式预算相比,复式预算的优点有()B、体现了不同预算收支的性质和特点C、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预算资金监督与管理
2、政府预算具有()的特征A、计划性 B、法律性
C、集中性
D、公开性
3、部门预算相对于传统的功能预算而言有()的优点A、扩大了预算的编制范围,有利于提高预算的综合性B、克服了代编预算的方式,提高了准确性C、建立新预算管理机制,实现了统一预算分配权D、有利于及时批复预算
4、预算收入的征收部门的在预算执行中的功能是()A、及时、足额征收预算收入B、按财政体制的规定划缴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金库
5、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的职能有()A、研究落实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统一负责组织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执行C、督促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各预算缴款单位完成预算收入任务D、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完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按照规定使用预算资金
6、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功能有()A、国库单一账户为国库存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B、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清算C、预算外资金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清算D、特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
7、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四、简答题
1、简述预算编制的原则。
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有意识地确定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计划行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主要有四项原则:(1)完整性原则。在国家预算之外,不应有其他的财政收支。(2)准确性原则。财政收支数字应进行科学的测算。(3)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条文。(4)性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都必须有时间的界定,通常为1年。
2、简述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有:(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3、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
国库集中收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商业银行的单一账户;二是集中支出管理,原则上一切财政性支出均应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能从单一账户支付出去,支付对象一般应是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三是集中账户管理,设置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集中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4、简述我国的预算编制程序。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组织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致过程如下:(1)单位、部门提出概算(2)下达预算收支指标(3)编制汇总预算(4)审批预算。
五、论述题
试论预算外资金的含义及改革。
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2)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凭借自身拥有的行政管理职能自行收费。(3)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第十五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二、单项选择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划分依据是()A、按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划分
2、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货币供给量的是()B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C、产出变化不确定,利率下降
5、下列各个政策目标中,货币政策侧重的是()B、物价稳定
6、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选择性政策工具的是()A、消费者信用控制
三、多项选择题
1、持续的通货膨胀会造成()A、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B、引起资源的过度分配D、阻碍资金向生产部门转移
2、财政补贴从形式上可分为()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税式支出
D、财政贴息
3、货币政策相较于财政政策()14A、内部时滞较短
D、外部时滞较长
4、区域经济政策有()特点A、差异性
B、综合性
C、协调性
D、阶段性
5、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A、要服从全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B、服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C、服从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6、能起到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制度有()A、超额累进税收制度C、有明确规定条件的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7、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指标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
8、与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相比,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操作的缺陷有()A、操作简单B、作用效果过于强烈C、带有宣示效应,不利于货币的稳定D、频繁的调整势必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
9、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求膨胀,经济过热时,政府应采取()A、增加税收
B、减少财政支出
C、中央银行紧缩银根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与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相比,有着下列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2、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以下的差异:(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2)政策目标有区别(3)政策手 8 段有区别(4)政策时滞不同(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
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五、论述题
1、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比较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的区别。
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第十六章
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一、名词解释
1、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2、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二、单项选择题
1、国际税收的本质是()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按照联合国范本和经合组织范本的规定,()不是确定居民身份的判断规则A、是否具有经常性住所
3、我国在对外已经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列入协定的适用税种主要是()C、所得税
4、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是()D、免除双重征税
5、跨国纳税人偷税、逃税最常见的手段是()C、转让定价
6、在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各项方法中,最彻底的方法是()D、免税法
7、造成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原因是()。B、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8、我国于()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B、1996
三、多项选择题
1、判定自然人居民标准的标准主要有()B、住所标准
D、时间标准
2、判定法人居民的标准主要有()A、总机构所在地标准
C、公司的控制权所在地标准
D、注册所在地标准
3、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A、免税法
B、扣除法
C、低税法
D、抵免法
4、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5、形成政府外债的途径有()A、外国政府贷款
B、国际金融组织贷款C、政府国外公债
D、国际商业贷款
四、简答题
1、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时,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等。
2、国际税收协定包括哪些内容?
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2)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3)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是指缔约国各方给对方公民以本国公民待遇,按等同于本国公民标准征税,保证不加歧视等;(4)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3、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一般来讲,贸易政策主要包括:(1)关税政策。如针对不同商品进口或出口征收的从价税和从量税等;(2)非关税措施。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等。(3)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措施。
五、论述题
1、试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其一,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其二,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性是跨国性税收或国际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试论外债的功能和特殊性。
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2)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3)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外债如与内债相比,在风险与管理等方面还有其特殊性:第一,外债一般是借外汇还外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债要承受来自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外债偿还能力受本国外贸创汇能力的制约;第二,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入的商业 9 性贷款,一般采用浮动利率,举借外需要考虑利率波动风险;第三,外债举债成本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较大等等。
3、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2)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1)提前支付债务利息。(2)进行期权交易。(3)开展调期业务。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有哪些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在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应对可能引起的变化给予充分的重视。(3)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我国境外投资将跃上新台阶。我国将在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提供多边、稳定、无条件最惠国待遇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合开放的好处,国际间的歧视性贸易和投资限制将逐步取消,这将为我国今后的跨国经营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同时应看到,吸引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抑制了我国幼稚产业的成长,而且国外某些淘汰产业和污染行业也进入了我国,这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外商对华投资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自主和经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在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会(),进而减缓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A.自动减少 2.按照公债本位对公债进行分类,可以将公债划分为()。D.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3.改革开放后,我国于()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B.1981 4.我国于()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B.1996 5.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预算管理体制。A.分税制
6.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单位预算草案的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审核。A.财政部门 7.财政部应在每年的第()季度编制决算草案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A.四 8.影响税收负担最直接的因素是()。A.税收制度
9.在编制预算时,由单位、部门()向财政部门报送收支建议数。A.自下而上 10.投入预算与绩效预算是按()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C.预算编制的政策重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22 道试题,共 55 分。)
1.以()为标准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分为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府收入。B.收入的产业 2.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不包括()。A.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
3.贸易政策主要包括()。A.关税政策B.非关税措施C.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
4.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主要有()。A.向议员等决策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进行劝说和游说 B.以游行、静坐、示威、罢工等形式,向政府或立法机关施加压力,力图在公共决策中达到其目的
C.直接或间接地向议员或政府官员行贿,以改变公共决策,维护自身利益D.向议员等决策者表达本集团的愿望,以影响其投票决策
5.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A.私人的完全供给B.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C.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6.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行政规费的收支活动属于()范畴。A.财政预算
7.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A.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B.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兵之路 C.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D.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
8.如有100人参加投票,有51人赞成的方案就可获得通过。这一原则为()。A.简单多数原则
9.()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国家将部分国有资产出租给有关承租人经营。A.国有资产的租赁经营
1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随之递增B.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C.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
11.部门预算相对于传统的功能预算而言有()的优点。A.扩大了预算的编制范围,有利于提高预算的综合性B.克服了代编预算的方式,提高了准确性C.建立新的预算管理机制,统一预算分配权D.有利于及时批复预算
12.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B.利益兼顾的原则C.合理负担的原则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13.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A.税收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工资制度D.财政补贴 14.()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A.所得税
15.按照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收负担的不同,可将税收负担划分为()。A.名义负担C.实际负担
16.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是指()。A.生产商品总量的增加B.生产劳务总量的增加C.生产商品能力的增加D.生产劳务能力的增加 17.管制系统包括管制指令()。A.生成机构B.执行机构C.制裁机构D.监督机构 18.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有()。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19.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20.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税收协定是()。C.双边国家税收协定
21.对于公共物品,()把它作为市场失灵而必须由政府配置的对象。B.穆勒C.庇古D.萨缪尔森 22.公债风险是否会转化为现实的危机,关键在于()。A.国民的应债能力B.政府能否按期偿还债务
三、名词解释(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1.直接公募法
直接公募法是指政府国库或其他代理机关自任发行公债之职,或者由总发行机关委托全国邮政局代办理发行业务,向全体国民公开招募,其发行费用与损失皆由政府负担。上传附件
2.代议民主制度
代议民主制度,即社会成员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如我国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国家的议员,代表自己的意愿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从事选举和任命政府负责人、审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决策活动。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1.简述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
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2)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3)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是指缔约国各方给对方公民以本国公民待遇,按等同于本国公民标准征税,保证不加歧视等。(4)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国际税收协定通常还包括防止国际避税饿逃税两个方面。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5 分。)1.试分析移交—经营—移交方式(TOT模式)的特点。
参考答案:
答题要点:TOT模式的特点是:(1)以现有投产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基础,使外商和民营企业与项目投资方向、建设规模及项目建设完全割裂开来,减少了私营企业建设周期内的风险,降低了民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的准入壁垒,因而具有比BOT更大的吸引力。(5分)(2)在转让过程中,政府既可以转让所有权,形成基础设施产业的民营模式,也可以转让使用权,形成国有民营的企业制度。通过产权的界定与分割,可以使基础设施产业的经营与所有者的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5分)(3)在项目经营期结束后,项目无偿归还政府,从而保证了国有资产的性质,保证了政府对基础设施产业的调控权,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5分)(4)将民营企业的效率引入基础设施产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基础产业的管理效率。(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1.隐性债务是指()。
A.没有反映在政府预算帐面上的债务 B.不会都变成政府现实债务的债务 C.不会引发债务风险的债务 D.政府刻意隐藏的债务 2.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加总。A.垂直 B.水平C.平方 D.立方
3.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问题。A.集权与分权 B.增加与减少 C.计划与调整 D.执行与监督
4.()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征收的一种税。A.车船税 B.车辆购置税 C.燃油附加税 D.船舶税 5.房产税采用()。A.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6.投入预算与绩效预算是按()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A.预算组织形式 B.预算编制方法 C.预算编制的政策重点 D.预算作用的时间 7.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第()产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 主要动力。A.二 B.一 C.三 D.四
8.财政部应在每年的第()季度编制决算草案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A.四 B.一 C.二 D.三
9.预算与多预算是按()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A.预算组织形式 B.预算编制方法 C.预算编制的政策重点 D.预算作用的时间 10.财政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的中介指标,影响社会总供求进而实现财政政策目标。A.收入分配 B.预算决算 C.税收 D.财政补贴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50 分。)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2.财政补贴从内容上可分为()。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职工居民生活消费补贴 D.财政贴息
3.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货币供给量的是()。A.降低再贴现率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D.放松对消费者信用的控制 4.在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用于()等方面。A.国防建设 B.国防科研事业 C.军队正规化建设 D.民兵建设
5.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是指()。A.生产商品总量的增加 B.生产劳务总量的增加 C.生产商品能力的增加 D.生产劳务能力的增加
6.某年A国政府的收入增长率为10%,当年该国的物价上涨率为4%,则该国的政府收入()。A.名义增长,实际也增长 B.名义负增长,实际增长 C.名义增长,实际负增长 D.名义负增长,实际负增长
7.根据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我们将货币政策分为()。A.扩张性货币政策 B.紧缩性货币政策 C.均衡性货币政策 D.选择性货币政策 8.如有100人参加投票,有51人赞成的方案就可获得通过。这一原则为()。A.简单多数原则 B.有条件多数原则 C.特别多数原则 D.全体一致原则 9.税收管辖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A.国家主权 B.普世价值 C.人权原则 D.市场经济
10.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在于()。A.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环节 B.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C.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D.组织政府收入有利于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与运营 11.外部正效应指的是()。
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B.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12.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关键是()。A.需求 B.消费 C.政府 D.企业 13.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A.经济增长水平
B.政府的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C.政府的行政效率 D.公共收入的规模
14.常见的政府采购的方法有()。A.公开招标采购 B.选择性招标采购 C.限制性招标采购D.强制性招标采购 15.社会保障的功能有()。A.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B.收入再分配功能C.风险分担功能D.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16.资源税包括()。A.一般资源税B.级差资源税C.特殊资源税D.人工资源税
1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库业务由人民银行代理,实行()级国库管理体制。A.四B.一 C.二D.三
18.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A.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B.预算管理权的划分C.政府收支范围的确定D.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 19.增值额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即()。A.V+M
B.C+V+M C.C+M D.C+V 20.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政府决策B.企业生产决策C.个人消费决策D.劳动者劳动决策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20 分。)
1.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称为广义的宏观税率。B.正确
2.税负转嫁,不是纳税人自发的、主动的自主行为,而是被迫进行的。A.错误
3.采用直接发行法发行公债,政府不直接承担发行风险。A.错误
4.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更为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B.正确
5.我国的财政补贴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财政补贴仅有絮棉补贴一项。B.正确
6.政府机构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A.错误
7.经营性亏损补贴,即国家为保证国有企业按国家指令产经营某些社会需要的产品,而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计划内亏损进行的补贴。A.错误
8.在实践中,政府部门选择的贴现率要比一般贴现率低。B.正确
9.部门或单位在编报预算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中央部门预算编报子系统”,编制和上报部门预算建议数,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和上报部门预算数。B.正确
10.实证经济分析的任务,是回答经济运行中“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分析,是解决经济运行“是什么”的问题。A.错误
11.公共收费能够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的社会政策目标。B.正确
12.从1978年一直到1995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B.正确
1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下级总预算草案及下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A.错误
14.行政规费主要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A.错误
15.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承担全部文化产品的支出。A.错误
16.在现代社会代议民主制度下,政党或政治家不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而是追求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A.错误
17.即使大量举借外债或引进外资也不会造成本国经济的畸形发展。A.错误
18.某小区全体居民就建立小区停车场事宜进行全员投票,并最终达成共识。这是间接民主制度的应用。A.错误
19.政府预算与一般的财政经济计划相类似,不是必须经过规定的法律程序。A.错误
20.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其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B.正确
四、名词解释(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1.政府支出的绩效
政府支出的绩效,是指各项政府支出所发生的“成本”与所得“收益”的对比关系。2.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五、简答题(共1 道试题,共10 分。)1.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 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
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3)时效性。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四篇:政府经济学复习习题答案
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
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
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
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
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
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
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
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里的边际成本没有增加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方面,指根本不需要追加资源的投入;二是消费方面,指根本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根本不会带来“拥挤成本”。这种情形下,想要排除那些能从消费中获得正效用的人是无效率的。
11、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
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2、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
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
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4、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涵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还认为,即便外部效应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资源的产权赋予单个的一个人,市场也可以自动地纠正外部效应。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
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
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阿罗不可能定律:在多数规则下,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
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20、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1、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2、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
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3、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24、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
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5、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对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6、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
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它与私人投资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7、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8、部门预算:是指各主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
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职能的需要,审核、汇总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涵盖本部门各项收支的财政计划。
2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30、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31、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2、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具体做法是:第一,对当年或近期内各项社会保险所支付的费用进行测算。第二,按照需要分摊到参保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同一比例提取,当年支付,不为以后年份提供储备金。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33、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
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4、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
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5、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
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
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37、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
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税收是历史上产生最早、并且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个政府收入范畴。通过税收这种政府收入形式,政府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入量最大,通常是一个国家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
38、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
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
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性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0、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为取得收入而向纳税人征税,导致纳税人的收入水
平下降,从而降低了纳税人对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4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
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4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
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4、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在现
实经济过程中,税负转嫁往往不是一次转嫁给消费者,而是通过多次转嫁,最终落在消费者头上,此时税收的归宿就是消费者。对于那些不能转嫁的税收,其纳税人就是该税的直接承担者。前一种称为间接归宿,后一种称为直接归宿。
45、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
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6、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7、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税法规定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8、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9、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
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50、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
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51、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基础
设施等公共物品成本,按其构成可分为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资本成本是该公共设施在建造时的成本,属固定成本;经营成本是指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属变动成本,也就是说,经营成本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2、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53、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
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比例偿还法的优点是能够严格遵守信用契约,缺点是偿还期限相对固定,政府机动灵活性小。
54、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
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一般而言,各级政府的事权应与财权相适应。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55、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内的全部财政收支
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
56、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
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税收管辖权包括两种基本形态,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
57、行政规费:是指政府机关为某些特定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服务所收取的费
用,如办理结婚证、护照等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等。
二、单项选择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政府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
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5.外部正效应指的是: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6.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7.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8.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皮衣 9.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
消费量
10.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免费搭车的问题
11.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12.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
响他人的利益
13.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14.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办法是:交易 15.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布坎南 16.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对象是:政府决策
17.对于一个公共产品提供量有高、中、低三种选择,ABC三个人的偏好如下:
对A而言——高>中>低;对于B而言——低>高>中;对于C而言——中>低>高。这三个人中偏好于多峰偏好的是:B 18.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增长)趋势。19.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政府为应对急剧
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20.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公路
21.在使成“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
是:大于一般贴现率
22.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不包括: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23.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24.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属于购买性支出 25.政府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在: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26.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部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2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是: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 28.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保障对经济起到(缓和需求不足)的作用。29.社会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保障的功能 30.现收现付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优点是: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
险
31.政府收入的源泉是社会总价值中(剩余产品价值)
32.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名义增长,实际减少)33.我国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税的是(消费税)3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业)35.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性质是(比例税率)
36.国家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课税对象)37.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的税率是(累进税率)38.下列税种属于直接税的是(所得税)
39.下列税种中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是(增值税)
40.下列商品中税负较易转嫁的是(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商品)41.下列事项中不属于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内容的是(国有企业核算)42.国有资产收益的获得是凭借(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43.国有资产收益的来源是(剩余产品价值)
44.在政府预算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并推行绩效预算的是(美国胡佛委员会)45.公共定价的对象是(准公共物品)46.政府收取行政规费的目的是(配合国家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47.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
(二部定价法和高峰负荷定价法均可)
48.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收入。49.按照公债本位对公债进行分类,可以将公债划分为(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50.公债负担率是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
51.改革开放后,我国与(1981)年恢复国内公债的发行。52.隐性债务是指(没有反映在政府预算帐面上的债务)
53.债务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技术,它不包括(风险分
类)环节。
54.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英国)
55.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是按(按预算组织形式划分)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 56.下列描述中不是基数预算缺陷的是(对所有的收支都进行审核,是一项需
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5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我国设立
(五)级政府预算 58.经立法机关审核批准后,政府预算就具有(法律性)59.部门预算的分类基础是(按部门)60.部门预算的调整审批权在(财政部)
61.在不突破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预算科目间进行经费调剂的情况是(经
费流用)6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划分依据是(按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
求的不同影响划分)
63.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货币供给量的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6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
不确定)
65.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产出变化不确定,利率下
降)
66.下列各个政策目标中,货币政策侧重的是(物价稳定)67.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68.按照联合国范本和经合组织范本的规定,(是否具有经常性住所)不属于
确定居民身份判断规则。
69.我国对外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列入协定的适用税种是(所得税)70.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免除双重征税)
71.跨国纳税人偷税、逃税最常见的手段是(转让定价)
72.在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各项方法中,最彻底的方法是(免税法)73.造成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原因是(税收管辖权的冲突)74.我国于(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75.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选择性政策工具的是(消费者信用控制)76.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等彩票发行的审批权集中在(国务院)77.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种(主动)行为
78.目前我国企业亏损补贴处理的方式是(收入退库)79.纳税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的重要体现
80.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增值税属于(流转税类)
三、多项选择 1.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法律秩序)3.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
4.政府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
衡)
5.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包括(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通
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6.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在于(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7.混合物品具体包括(无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竞争性的物品;有排他
性,但非竞争性的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无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物品)
8.下列行为属于生产外部性的有(兴修水利;治理环境污染;安装路灯)9.非市场方式解决外部性的方法有(罚款或收税;财政补贴;公共管制)10.公共资源的特征有(稀缺性;使用不受限制)
11.影响下政府支出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性因素;经济性因素;社会性因
素)
12.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
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
13.政府支出绩效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绩效相比,差别主要在(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范围不同;在进行具体相关方案的选择标准不同)
14。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实际损失;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15.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目的的非
盈利性;采购管理的公开性;采购范围的广泛性)16.公共投资范围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农业投资)
17.基础设施的特点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较低;成本较高)18.财政投、融资和一般商业区投、融资相比,其特点有(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9.BOT方式融资的优点有(解决了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
了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效率;有利项目建和管理中资金、技术、管理的结合)20.我国当前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有(教育投资总量相对不足;教育投资过分依
赖政府;教育投资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2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文化支出具体包括(承担公共文化设施建
设;加强文化市场调节;加文化市场的管理)
22.社会保障的功能有(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分
担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23.社会保险与普通商业保险的区别在于(兴办的主体不同;前者有强制性,而
后者没有;前者有福利性,而后者没有)
24.社会保险的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支状况;社会保险政策)的影响。
25.社会救济与一般意义的慈善事业根本区别在于(两者性质不同;两者的效果
不同;两者的目的不同)
26.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相似之外有(并不能换回任何相应的商品和劳
务;所进行的支付者是无偿的;都改善了接受者的经济状况)
27.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财政补贴的环节划分可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
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
28.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利
益兼顾的原则;合理负担的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29.税收三性是指(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30.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公债)31.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来源的是(税收;收费)
32.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人们(减少重税商品的消费量;增加低税商品的消费量)
33.按照计算方法和依据的差另可将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
率;全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34.直接税的特点是(税负不易转嫁;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税负较
为公平)
35.属于价内税的有(消费税;营业税;关税)36.税负的转嫁方式有(前转;后转;散转;消转)
37.按照税收负担衡量的方式不同,可将税收负担分为(货币负担;真实负担)38.从拉费曲线我们可以得知(税率的高低和税收量的大小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
化:下令要想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种不同的税率)39.下列项目中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内容的是(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
企业的企业负责人;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考察)
40.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两权分离;管理科学;实行法人财产权)41.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有(股息、红利收入;上缴利润;租金收入;其他收入
形式)
42.第二步利改税的内容有(利的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营大中型企业征收调节
税;废除工商税,开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及盐税)
43.在公共定价时,政府面临着(按边际成本定价;按平均成本定价;高于平均
成本定价)
44.由政府经营、公共定价或价格管制方式提供自然垄断基础设施和服务相比,垄断经营有着(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5.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折实公债”属于(国内公债;实物公债)
46.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社会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政
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政府债务对私人部门投资是否有“挤出效应”)
47.公债市场功能有(公债市场为政府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公债市
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公债市场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48.公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有(现货交易;回购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49.公债偿还的方法有(买进偿救灾法;直接偿还法;一次偿还法;抽签偿还法)50.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当年预算直接拨款;预算盈余;发行新债偿还
旧债;偿债基金)
51.下列各个监测公债适度规模的指标中正确的有[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
当年GDP)×100%;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52.与单式预算相比,复式预算的优点有(体现了不同预算收支的性质和特点;
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预算资金监督与管理)
53.政府预算具有(计划性;法律性;集中性;公开性)的特征。
54.部门预算相对于传统的功能预算而言有(扩大了预算的编制范围,有利于提
高预算的综合性;克服了代编预算方式的盲目性,提高了准确性;建立新预算管理机制,实现了统一的预算分配权;有利于及时批复预算)
55.预算收入的征收部门的在预算执行中的功能是(及时、足额征收预算收入;
按财政体制的规定划缴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金库)
56.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中的职能有(研究落实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统一负责组织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执行;督促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各预算缴款单位完成预算收入任务;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完全财务制谋私会核算体系,按照规定使用预算资金)
57.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功能有(国库单一账户为国库存款账户,用于记
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财政部门和零余额帐户,用于账政直接支付和清算;预算外资金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清算;特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
58.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遇特大自然灾害、战
争等特殊情况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59.持续的通货膨胀会造成(引起资源的过度分配;导致社会资源的闲置)
61.货币政策相较于财政政策(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
62.区域经济政策有(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特点。
63.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是必须考虑(服从全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服从国际形
势变化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服从全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64.能起到自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制度有(超额累进税收制度;有明确规定条件的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65.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指标。
66.与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相比,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操作的缺陷有(操作简单;
作用效果过于强烈;带有宣示效应,不利于货币的稳定;频繁的调整势必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
67.判定自然人居民标准的标准主要有(住所标准;时间标准)
68.判定法定人居民的标准主要有(总机构所在地标准;公司的控制权所在地标
准;注册所在地标准)
69.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
70.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71.形成政府外债的途径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政府国外公债;
国际商业贷款)
72.社会救济的功能有(解救功能;辅助功能;稳定功能;激励功能)
73.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用人单位缴纳;劳动者交纳;政府
财政拨款)
74.今后我国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支出的重点应放在(继续增加对公共卫生
事业的支出;加快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医疗卫生组织的管理制度;努力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75.政府采购一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竞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76.通常情况下将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外
部不经济性;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77.从20世纪90年代起,OECD国家实行绿色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有(除和修
正现行的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及赋税;革现行税制,使之有利于环境;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
78.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有(私人的完全供给;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私
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79.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求膨胀,经济过热时,政府应采取(增加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中央银行紧缩银根)
80.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宏观经济管理)
四、简答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
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①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②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宏观调控③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④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2、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
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收入分配②经济
稳定和发展③资源配置。
4、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
公众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5、简述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性分析。
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①私人供给的公
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②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③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④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6、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
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行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7、阐述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
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
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仿产权。“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8、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答
: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
指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
9、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
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10、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11、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
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洗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竞争性原则②公开性原则③公平性原则。推行政府财政采购制度有利于①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③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
12、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
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
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13、简述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
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桥的限制②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③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财政投、融资的作用是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较好的方式。
14、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其次,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15、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②风险分担功能③收入再分配功能④维护社会稳定功能⑤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16、简述社会保险税涵义和开征意义。
社会保障(保险)税是强制征集社会保障基金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
之所以会被广泛采用,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性,并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其费用支付的延续性与增长的需要,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鳞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与税收的征收方式相似,带有明显的税收化倾向,而这种税收化的倾向,能够保证社保基金筹资的顺利进行与征收的固定化。对我国来说,这种方式筹集基金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充足的来源。
17、简述财政补贴的涵义和特征。
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①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②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③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8、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的意义。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
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19、试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①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②利
益兼顾的原则③合理负担的原则④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20、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所谓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直接税的特点:①税负
不易转嫁②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③税负较为公平④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21、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所谓税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
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长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22、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①税收制度②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③宏观经济政策
④政府的职责范围。
23、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证明,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
下基本准则:①政企分开②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④分级所有、分级管理⑤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⑥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4、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公共收费具有以下功能:①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②提高资源的配置效
率③稳定市场物价。
25、简要回答我国当前公共收费问题解决的方法。
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
下几个方面:①依法收费,依法理财②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③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26、简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公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债券进行转证、买卖和交易的场
所。其主要功能有:①为政府公债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②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③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的场所④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27、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水平②生产关系类型③政
治安定背景④国家职能范围⑤财政政策选择⑥金融市场状况⑦公债管理水平。
28、如何确定公债发行条件?
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与发行有关的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俊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29、公债偿还的方法有哪些?
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买销法②比例偿还法③抽签偿还法④一次偿
还法。
30、简述预算编制的原则。
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有意识地确定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计划行为,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主要有四项原则:①完整性原则。在国家预算之外,不应有其他的财政收支②准确性原则。财政收支数字节应进行科学的测算③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条文④性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都必须有时间的界定,通常为1年。
31、简述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有:①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②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铪钐效益③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④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32、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涵义。
国库集中收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财政性收入均纳入
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商业银行的单一账户;二是集中支出管理,原则上一切财政性支出均应在实际支付行为发行时才能从单一账户支付出去,支付对象一般应是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三是集中账户管理,设置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集中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33、简述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与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有着下列优点:①公开市场
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②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③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34、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以下的差异:①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
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②政策目标有区别③政策手段有区别④政策时滞不同⑤对利率的影响不同⑥对投资的影响不同。
35、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载与经济欠发达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36、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重叠
时,行使居民税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等。
37、国际税收协定包括哪些内容?
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
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②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③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是指缔约国各方给对方公民以本国公民待遇,按等同于本国公民标准征税,保证不加歧视等④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38、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
范、措施。一般来讲,贸易政策主要包括:①关税政策。如针对不同商品进口或出口征收的从价税和从量税等②非关税措施。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等③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措施。
39、简述我国的预算编制程序。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组织程序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致过程如下:①单位、部门提出概算②下达预算收支指标③编制汇总预算④审批预算。
40、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
信用活动,所以说公债是政府信用的种形式。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共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和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这种收入的依据是政府信誉,所以相较于税收,公债有着自愿性、有偿性。
4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
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市场失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2)公共物品。(3)外部效应。(4)信息的不对称性。(5)市场的不完整性(6)收入公平分配。(7)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42、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在:(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
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4)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
43、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公共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
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44、简述混合物品的分类:
(1)无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竞争性的物品。(2)有排他性,但非竞争
性的物品。(3)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45、外部效应包括哪些类别:(1)生产的外部经济性。(2)消费的外部经济性。(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4)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5)公共资源问题。
46、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3)
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47、简述政府调节公民收入的政策工具。
(1)税收制度(2)社会保障制度(3)工资制度(4)财政补贴。
48、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2)公共物品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消费的非
排他性(3)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4)公共物品还具有消费的强制性。
49、如何理解消费的排他性?
消费的排他性指的是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
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严格地说,它包含三层含义:(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独占消费的想法,但在操作中或者技术方面不可行,或者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却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2)任何人即使不情愿,也无法拒绝对该物品的消费;(3)任何人都可以在相同数量上,或在相同程度上消费该物品。50、简述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1)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
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
51、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所谓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直接税的特点是:(1)
税负不易转嫁。(2)税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3)税负较为公平。(4)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52、简述我国税制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名义税率过高,不得不进行较多的税收优惠,导致税负不公平;(2)生产型增
值税不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个人所得税制度没有真正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4)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难以体现税制透明的原则。
53、简述政府支出规模增长原因。
(1)政治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国家机构的行
政效率。(2)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物价水平、征税能力和政府的经济干预。(3)社会性因素。如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支出规模。
54、简述政府采购的特点。
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目的的非盈利性。(3)采购管理的公开性。(4)采购范围的广泛性。(5)采购的数额巨大。
55、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我们知道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
循以下基本准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6)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56、简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1)单一定价法。即根
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2)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3)高峰负荷定价法,57、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1)对全国趋于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2)根
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3)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4)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
58、简述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
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1)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2)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性是跨国性税收或国际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59、简述当前行政规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规费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2)行政规费规模过度膨胀(3)行政规费管
理不力,使用效益不高,冲击国家财政正常运行秩序。(4)行政规费管理混乱,以及诱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乱收费行为,是滋生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制度基础,与规范政府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弛。
五、论述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个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开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
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前提问题:①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②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3、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
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纸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4、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
区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最低成本,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真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绩效。
5、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
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①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②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③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6、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和局限性。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②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③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同时,财政补贴还有以下等方面的局限性:①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前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②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③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7、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①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②对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③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④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8、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影响政府收放规模的制约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水②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③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9、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
产生广泛的影响:①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②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③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10、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①供给弹性与需
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②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③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④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11、试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①单一定价法。即根据
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②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③高峰负荷定价法。对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的公共物品,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这些定价方法中,对那些与广大普通居民生活关系密切,使用范围广的基础设施服务,按边际成本定价,亏损由政府财政补贴,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的,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来定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2、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
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①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②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③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13、试论预算外资金的涵义及改革。
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
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①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②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权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凭借自身拥有的行政管理职能自行收费③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14、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②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③
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④扩张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15、比较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传货币导机制理论的区别。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得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得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16、试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
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其一,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其二,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性是跨国性税收或国际商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7、试论外债的功能和特殊性。
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②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③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外债如与内债相比,在风险与管理等方面还有其特殊性:第一,外债一般是借外汇还外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债要承受来自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外债偿还能力受本国外贸创汇能力的制约;第二,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入的商业性贷款,一般采用浮动利率,举借外需要考虑利率波动风险;第三,外债举债成本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较大等等。
18、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债币种结构几险防范。必须要密
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身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2)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风险,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提前支付债务利息②进行期权交易③开展调期业务。
19、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有哪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②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③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④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创告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我国境外投资将跃上新台阶。我国将在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及最惠国待遇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国际间的歧视性贸易和投资限制将逐步取消,这将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20、试论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
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①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②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③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②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③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④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21、试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是组织政府收入的首要原则。它是指在组织政府收入时必须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政府收入的来源。
(2)利益兼顾的原则,经济关系的核心体现在物质利益关系上。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创造和实现的国民收入,要经过一系列分配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
(3)合理负担的原则,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组织政府税收收入的原则中。所
谓合理负担原则,就是指在组织政府收入时,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要坚持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当缴纳不同的税收。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政府在组织收入时不仅要讲求公平,同时还必须讲
求效率。在这里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二是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其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问题。征税过程本身必须有效率,必须用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这就要求征收机关在保证及时、足额取的政府收入的前提下,要尽量节约开支,降低税收成本。同时,征收机关的设置、征纳方法的选择都要便利纳税人,从而提高征税的工作效率。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是更高层次的税收效率。
22、试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1)税收制度,影响税收负担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税收制度。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
决定着该国的税收负担总水平以及单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税收制度中所规定的税种、税率、纳税环节、减免税政策、起征点和免征额、税负转嫁等,直接决定着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影响着税收负担的总量水平和税收的来源。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社会的剩余产品是税收的源泉。税收负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的大小与构成,而国民收入总量与结构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规模和效益水平决定的。
(3)宏观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除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宏观
经济外,还必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包括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
(4)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数额和
比例,总是受政府所承担的职责范围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政府的职责范围越大,活动领域越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大,要求财政集中和支配的社会产品数量与比例也就越大,社会的税收负担水平也就越高。反之,政府的职责范围越小,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范围越小,其所集中和支配的社会产品数量与比例也就越小,社会的税收负担也就越小。
23、试述如何解决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
式的经济,从经济的运行机制来看,不需要过多的政府干预,当然也就不需要政府财政补贴这一干预手段过多地使用,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
(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我国财政补贴在很大
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包袱。因此,在改革中应始终坚持缩小财政补贴规模的原则。财政补贴的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补贴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
(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财
政政策工具,具有政策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应当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的这些特点,配合各个阶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
(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由于我国财政补贴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
问题,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问题上还存在着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清,使得地方政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预算;有的财政部门对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不严,造成一些单位冒领、挪用财政补贴款项等,致使财政资金流失、使用效益不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加强财政补贴的管理,严格划分各级政府在财政补贴管理上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严格控制财政补贴支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财政补贴规模,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24、试述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维持经济良性发展的债务规模是不同的。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所需的债务规模也是不同的。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类型,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其举借公债的规
模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
(3)安定政治背景,在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和同样生产关系情况下,不同的政治
背景决定着不同的公债发行量限量。
(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财政赤字的规
模,而对财政赤字的存在则是公债产生的最初动因。
(5)财政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实行何种财政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公债的规模。财政政策通常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
务来操作的,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要看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政府对债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公债的规模。如果
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很高,具体表现在公债发行费用很低、公债的种类结构、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合理、公债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等方面,比相对较小规模的公债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反之,如果政府管理公债的水平较差,那么就需要较大量的公债才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因此,公债规模还受政府债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25、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目标。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追求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追
求经济增长并不是谋求经济的高增长,而是经济的适度增长。一般而言,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的扩张,即一国GDP的增长。但是一国的经济增长必须与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保持市场物价稳定,保持市场物价稳定通常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物
价总水平过高或过低,对于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都是不利的。因此各个都把物价稳定作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3)收入公平分配,公平分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和
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社会成员之间和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公平分配是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种重要目标。
(4)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凡是有工作能力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工作资格的人均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5)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指在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在量上平衡对等关系。
26、试述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路。
(1)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和所出资企业各项合法权益。需要修改授权经营、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负责人年薪制、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等法规和规章,并争取尽快发布实施。配合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资本运营、健全监督体制、完善企业选人用人与激励约束机制等重点工作,抓紧拟订一批法规和规章。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根据现代市场经
济运行特点,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约束激励机制,对国有及控股企业普遍实行负责人年薪制,建立出资人对企业负责人薪酬的管理机制,改变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的状况。同时,探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行,提高国有资产运行效率。
(3)继续探索按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途径和做法,加大企业人才的培养
和选拔力度,建立职业化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参加国有企业管理。
(4)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适时修改《国有企业监事
会条例》,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进一步规范授权经营国有资产企业的资格认定条件、程序、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与责任等,加强监管,既保障授权经营企业自主权,又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目标。(5)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
司大企业集团。继续做好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适当增加企业关闭破产项目,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
第五篇:电大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地方政府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创建的兼具行政体、自治体两类政府特点的新型地方政府。C、混合体
()是国家设置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D、分地域治理
()是决定地方政府关系形式和内涵的前提。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是中国持续最久的地方政府单位。A、县
()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A.权限划分
()一直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实质内容。A.财政关系
()是地方政府存在的目的。B.外部管理
()是自治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核心组成部分。A.地方议决机关
()是地方政府职能规范性的制度保障。A.依法治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地方政制变革包括()。A.省设议会作为立法和议决机关
B.省下设厅
C.县设议事会为议决机关
D省设高等审判厅和高等检察厅作为司法机关
1949-1954年之间中国大陆的地方政府属于
B、行政体地方政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地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放松政府管制
B.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C.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按照地方政府在层级结构体系中所居位置,地方政府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高层地方政府
B、中层地方政府D、基层地方政府
按照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哪三种类型()。A.行政体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混合体地方政府
按行政区划的设置目的,行政区划可分为以下类型:A、一般地域型
B、民族区域型
C、城镇型
D、特殊型
城镇型地方政府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的需要。C、城市社会公共管理
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一种_______关系。B.行政隶属
从行政区划单位设置的目的看,地方政府可分为A.一般地方政府
B.特殊性地方政府
代中国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有()A、省
B、县D、乡
当代地方政府的()职能愈发突出。B、公共管理
当代中国的基层地方政府有以下几种()。A、乡
B、民族乡
C、镇
D、市辖区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和组织结构确立于()年。C、1954
当前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属于
A、自治体地方政府
当前中国大陆地区地方政府属于
C.混合体地方政府
地方财政收入的原则包括()A.财政收入与事权相一致原则
B.完整性原则
C.便利原则
D.依法收入原则
地方财政预算的原则包括()A完整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可靠性和性原则
地方选举选民和候选人资格没有()限制。B.性别
C.财产D.居住期限
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A.普遍选举原则
B.平等选举原则
C.直接选举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地方议决机关的内部组织形式包括()。A、议长
B、委员会
C、常务委员会
D、执行委员会
地方议决机关通常拥有的权力包括()。A.地方立法权
B.财政权和人事权
C.重大事项决定权
D.监督权
地方议决机关一般以()做出决定。A、表决
地方政府单位的基础是()。B、地方行政建制
地方政府单位的治理以()为主。A、修建公共工程
B、供给公共产品
C、提供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的()是地方政府管理的根本目的。B.外部管理
地方政府的横向关系,反映了同级.斜向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A.协作
B.沟通
C.整合地方政府的横向和纵向关系,本质上是由()直接决定的。D.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包括()。A.自身组织要素管理
B.各类物质要素的管理
C.运转管理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具有如下特点:A.系统性
B.法制性
C.适应性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由()授予的。A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的纵向关系,反映了各级政府间的()关系。A.隶属
B.权限
C.职能
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主要表现在()A从集权到分权
B.从垄断到竞争
C.从人治走向法治
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环境包括()。A.政府职能不断膨胀
B.经济全球化
C.民主化与信息化的提升
D.媒体影响力的扩大
地方政府管理政治事务的工作,由()承担。A.地方警察局
B.内政部门
C.附设于警察局的检察机构
D.宪兵队和地方武装部队
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包括()。A、地方制度安排
B、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D、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地方政府具有以下特征:()A.由中央政府设置
B.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地域内某些社会事务
D.是指一个政府单位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目的在于
C.提高各个行政系统活动的社会效益
地方政府权限涉及的法定范围包括
A.地域范围
B.事务范围
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A.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
B.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C.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而设置的()。B.政府单位
地方政府研究包括
A.基础研究
B.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研究
C.行为研究
D.发展研究和比较研究
地方政府研究必须以研究()为核心。A地方政府权力结构安排
地方政府在职责权限、管理方式、政治作用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B、地方政府在层级结构体系中所居位置的不同
地方政府职能的____,强调地方政府提供的管理和服务,都必须有可以查考的明确的标准。D.标准化
地方政府职能的_____,产生于地方政府权力的双重来源。()C.双重性
地方政府职能的____能否得到真正体现,不仅直接关系居民切身利益,而且将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
B.服务性
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包括()。A.双重性
B.差异性
C.局部性
D.服务性
地方政府职能演变的共同趋势是从简单的防御职能向_____发展。()C.建设职能
地方自治是源于()发展所形成的城市自治。A.中世纪晚期工商业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革后的日本地方政府体制具有以下特点()。A.各级地方政府享有法律规定的自治权
B.各级地方政府受中央地方政府的控制和监督C.地方政府的组织与运营以地方自治为宗旨
D.设置议会作为地方政府的议事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地方政府的特点是()。A、地方议会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地方自治流于形式D、民主精神未得到体现
独立后的非洲多数国家地方事务的治理由()控制。C、部族
对地方政府来说,基础设施职能和_____在地方政府职能中居于优先位置。()B、社会事务职能
对发展中国家地方行政改革来讲,()是首要的或优先考虑。A.改善自身体制
对中央政府来说,_____在各项基本职能中居于优先位置。()D.政治职能
方议决机关的规模主要取决于()。A、地方政府单位在该国地方政府体系中所居的层级
B、该地方政府单位所辖行政区域的人口数量
方政府内部管理的目的在于()。A.提高行政效率
服务行政把_______置于最高位置。D.人民的意志
服务行政从观念上讲要求地方政府()。A.以社会公众的意志为根本向度
根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权限的一般原理,市县级政府应更多地配备()。C.公益服务职能
根据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国,属于地方政府的是:B、学区和公园区
C、县、乡镇政府
D、城市政府
国家权力的()属性要求在权力的配置上确立相应的权限。A、有限性
国家是按照()的划分来设置地方政府的。B、行政区域
国家职能的两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______始终居于主导地位。()B、政治统治
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体现在()A.管理地方性政治事务的自治权
B.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的自治权
C.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D.保障自治权的完全实现
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时,首先必须明确()。A.各级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方和作用
近代意义上的日本地方政府体制形成于1889年颁布的()前后。A.《明治宪法》
近现代地方政府管理形成于()。D.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进入现代以后,随着政治民主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地方制度安排中,()成为主流。A、自治体地方政府
军人政府执政是独立后()国家经常出现的特征。B、南美洲
美国的市政府由()批准设立。B、州议会
美国州以下最普遍、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建制是:C、县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体制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是:C.基层城乡分治格局的形成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的除了实现一般性地域治理职责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政府的有效活动来()C、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
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政府除享有一般地方政府的权限外,还享有()。D、民族自治权
目前世界各国的预算主要采用()。A.增量预算法
评判地方政府活动是否有效益的基本依据是:C.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认识和研究地方政府各种现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
B、地方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
日本地方的自治单位包括()B.市
C.町
D.村
省作为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最早出现于()B、元朝
世纪20年代在中国____自治是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A.省
世界各国地方政府管理模式趋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小政府、大社会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主张,()应为自治单位。B.县
同一行政区域内既存在自治体地方政府,又存在行政体地方政府的体制是()C、双轨制体制
推动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原因有
A.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
C.公共行政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D.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
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政府关系的行政性适应机制是指()。A.公共政策的调整
B.组织结构的变革
C.职能的变革
我国的地方选举包括()。A.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选举
B.各级地方政府正.副职领导人的选举
C.县级以上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选举
我国的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以()居于主导地位。C、四级体制
我国的县级政府设置由()批准设立。C.中央政府
我国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包括地方执行机关和()。B、地方议决机关
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职能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A.服务型政府
下列各级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D.县人大代表
下列关于地方政府层级的陈述正确的是:B.层级越低,地方政府受中央直接监控的程度越弱C.最低层级的地方政府对所辖地域事务承担直接的职责,但管理事务范围相对有限D.较高层级的地方政府管辖范围较为广泛,但多数事务通过监督.指导下级地方政府完成下列应由中央政府管辖的事务有()。A.社会保障
B.统一市场
C.宏观调控
D.国防和外交
下列政府设置中需要中央政府批准的是()。A.省政府C.地市级政府
D.特别行政区政府
下列属于地方政府的是;()
B、联邦成员政府所属的地方政府
C、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
下列属于行政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是()。A.沙特阿拉伯地方政府
B.加拿大行政区专员公署
C.芬兰省一类政府
D.中国帝制时代的地方政府
下列属于中国地方政府的是:A.省政府.自治区政府
B.市县政府
下述对地方政府内部和外部管理之间关系,阐述正确的是()A.内部管理是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B.地方政府的外部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根本职责
C.地方政府外部管理内容的发展演变会导致内部管理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
D.两者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现当代地方行政机关的产生方式有()。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包括()。A、主席
B、主席团
C、副主席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力形成方式主要是()A.由中央政府直接以行政方式分配和配置,或以立法间接规定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力直接来自于()A、中央政府的授予
选举的实质是()的过程。B.人民主权的委托
研究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D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建设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包括()。A、常务委员会
B、主席团
C、代表团
D、专门委员会和调查委员会
印度的地方政府体制中,最有特色的是()。C、县、区、村三级的“潘查亚特”制
英国的地方自治主要分为以下层次()A郡、郡级自治市和伦敦市
B.非郡级自治市、市区、乡区
C.教区
英国的市议会是()。C.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执行机关
英国的小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是建立一种包括()的管理与服务模式。A.政府部门
B.私营企业
C.社区组织和中介组织
D.居民互动
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产生于()。A.19实际末
影响地方政府发展的特殊环境包括()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区域环境
D.民俗与文化
影响地方政府发展的政治环境因素包括:A中央与地方关系
B.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关系
C.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标准体系的价值导向
D.政治体制
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包括:A、地方制度安排
B、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D.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影响一个国家地方政府层级的因素有:A.地域大小.人口多少
B.历史传统和政治体制
C.现实的政治需要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中层地方政府设置的主要因素有A.国土面积的大小
B.人口数量的多少
C.地方政府单位的数量
D.地方政府的区域位置
由于社会及社会事务本身的特点,不同政府的______各不相同。()D.具体职能
在地方政府关系内容上,()最为突出。D.权力关系
在具有地方自治文化的国家,地方政府关系往往体现为()关系。A.法律上的指导关系
在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是指()。B.成员单位政府下的地方各级政府财政
在美国和德国等联邦国家,联邦与地方的纵向权力结构呈现出()的趋势。A.由分权型走向协作型
在内容上,地方政府关系主要包括()。
A.利益关系
B.财政关系
C.公共行政关系
D.权力关系
在实行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国家,地方政府单位由________构成。A.地方议会
在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A.行政权和司法权
在一般情况下,一切国家活动都是通过完成_____,使社会处于统治阶级期望的秩序状态,从而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A、社会管理
在中国开展地方政府原理研究的目的可以归结为
A.服务于当前的改革
B.寻求未来发展模式
C.提高地方政府活动的社会效益
在中世纪,_______的地方政府便具有突出的地方自治的特点。D英国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都是
B、行政体地方政府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_______已经从行政领域分离出去。B.司法权
照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哪三种类型:A、行政体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混合体地方政府
政府间关系从管辖权上可以分为()。A.管辖权内的政府间关系
B.管辖权外的政府间关系
C.司法裁定型政府间关系
政府研究包括:A、基础研究B、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研究C、行为研究D、发展研究和比较研究
中国大陆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属于_______体制。A.相对议行合一
中国当前实行的是()。C.大小混合选区制
中国的省长之名始于()时期。B.北京政府时期
中国地方人大代表选举计票实行()A.绝对多数制
中国地方选举机构的设置,间接选举由()行使选举机构的职权。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国地方选举制度包括()A.普遍选举原则
B.平等选举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最根本的内部动力是()。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其根本动力是()。A.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地方自治的初步框架是在___形成的。A.清末
中华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有以下几种: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民族乡
中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体现在()A.管理地方性政治事务的自治权
B.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的自治权
C.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D.保障自治权的完全实现
中国确认当选有效的机构是()。D.各级人大所设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中国确认当选有效的机构是B.各级人大所设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中国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包括()。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中国正式的地方政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B、国君委派官员管理的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的民主集中制的地方政府体制的形成和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存在的差别表现在()。A.管辖范围不同
B.履行的职能不同
C.与人民利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共性包括()A.公共性
B.社会性
D.无偿性
周王朝以()作为地域性政府。A、封国和采邑
自然、经济、人文的地理条件制约着()。C.地方政府职能的内容
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权力形成主要是()B.通过选举以间接民主的方式实现
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权力直接来源于()D.地方自治团体居民的授予
自治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选民通过选举将本行政区域的权力委托和授予被选举人
自治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充分条件是:D、全体选民通过法定的选举程序与规则,将分散在选民手中的权力转化为地方性公共权力
《政治经济学》考试答案及评分标准(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C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D
】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D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7.商业利润来源于【
D
】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
A.G—W…P…W’—G’
B.W…P…W’—G’·
G—W
C.P…W’G’·
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
B
】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1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是【
B
】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商品价格采取垄断价格形式
C.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价值规律已经不再起作用
15.跨国公司是由【
B
】
A.联合国有关组织出资建立的B.一国或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的C.多个国家的最大垄断组织共同建立的D.发展中国家政府出资建立的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
答:(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当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从而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3)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是经常不一致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高于价值。
2.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1)要有价值。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两个特点: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二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2)要有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1)生产的全球化发展,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新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呈现出密切合作的趋势。(2)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实现的。(3)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即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输出也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