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大全

时间:2019-05-14 05:0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大全》。

第一篇: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大全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

周 溯

--------------------

“公正、廉洁、为民”作为人民法院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是法院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它高度浓缩了当代中国法官的行为理念和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院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广大法官履行神圣职责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根本,是人民法院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魂。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司法的科学性、权威性、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中,“公正”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廉洁”是司法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公众的强烈愿望;“为民”反映了司法权的本质属性,是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三个方面既总结了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提升概括;既蕴含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又体现法官职业的主要特征,是坚定法官理想信念,辐射带动法院工作全局的精神旗帜。

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充分运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认真加以谋划和推进。各级法院要深入分析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握不同的院情和不同的矛盾,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找准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确保将司法核心价值观弘扬开来、推行下去,真正取得实效。

加强教育,筑牢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才能把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把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才能使司法核心价值观被普遍接受、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并真正转化为人民法官的职业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各级法院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密切联系人民司法事业的伟大实践,密切联系法官队伍建设的思想实际,认真开展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和演讲、征文等活动,推动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确保司法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使广大干警真正弄清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深刻领悟司法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从而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各项要求上来。

完善制度,建立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只有良好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将司法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发挥出实效。各级法院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符合司法核心价值观要求、有利于促进司法核心价值观养成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把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细化到法院工作的每个方面,落实到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干警明确应该追求什么、摒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切实增强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特别是要注意完善体现公正廉洁为民司法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遵循司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注意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外部强制与内在引导相结合、激励为主与处罚为辅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真正使符合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弘扬,违背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纠正,在广大干警中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从而使司法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广大干警所接受,并固化为规范的司法行为。要建立符合司法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使司法核心价值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建立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完善机制,把握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坚持总结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增添新的活力。

抓好结合,增强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效载体来推进,需要良好氛围作支撑。首先,要把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与法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法院文化建设作为体现法院精神风貌、展现法院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作为提升队伍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有力抓手,与司法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互为促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需要以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从法院文化最本质的要求、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有效的功能出发,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而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也迫切需要先进法院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其次,要把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各级法院要通过扎实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着力营造和形成公正司法的良好氛围、廉洁自律的职业风尚、一心为民的群体意识,从而为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要把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与“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院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人民法院队伍在思想、理念、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有力举措,是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开展好“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必然有利于法院司法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反过来,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也必将推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法院要坚持把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作为今年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协调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践行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和最终目的。各级法院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坚持始终不渝地践行司法核心价值观,切实把司法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转化为广大干警履职尽责、爱岗敬业的精神支柱。

(作者系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二篇:发展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

发展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的道德如何,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有关,而教师的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道德塑造、健康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书记今年教师节曾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这一殷切希望,为广大教师投身伟大的教育事业,传承社会文明提供了根本方向。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慰问信的重要精神,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和弘扬优良的教师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来看,教师的理想信念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把教育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很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赢得了各界的一致认可,教师这个职业普遍被社会认可。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失德的现象,没有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一些地方教育重视学生智力培育,而忽视了道德缔造。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多元,社会思潮纷乱,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致使一些人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保持不住,丢盔弃甲,忘记了起码的道德底线。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于自身及国家未来发展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态度,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旗帜,也是引领广大教师传播文明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价值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源自现实,又高于现实,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实践去实现。教师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教师的教学本职工作密切关联。广大教师只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有成就感、幸福感和荣誉感,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具有地讲,教师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职业操守: 教师要致力做好自己的职业。教师职业不仅包括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道德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队伍职业操守的水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就是做好自己的职业,坚守一定的操守。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对教职工作一丝不苟、忠于职守,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付出心血。

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把教育作为一项社会责任来履行,增加对社会的情感,增加对集体的荣誉,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乡村教师在边远艰苦地方常年支教,无怨无悔,一些教师在救助学生、爱护学生作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教师,这些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二要:坚持修身立德,致力为人人师表:

修身立德,孜孜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坚持学习,永不止步。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先进学习,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牢固树立改革破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现代化教育作出贡献。

指路引路,为人师表。坚持为人师表,把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把自己的好的、有用的东西传送给学生,做一位注重修身立德、为人师表的教师。在两年的工作中,我始终坚守教师的操守,认真学习,改进教学工作,认真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工作,从不做违法违规的事,面对奖励不骄不躁,面对批评诚恳接受,面对流言是非,不跟风顺风,始终以一名优秀人民教师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着道德观念,总是用正能量去引导他们,在班会课上,我都抓住机会教育孩子们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学生,在一些课程中,凡是与道德培育、正能量有关的课文,我都好好引导。尽管小学教师平凡,但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致力于做好本职,恪守道德,教书育人,传递正能量,以实际行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戴木才

提 要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全党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此进行的不懈探索和长期实践,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轨迹,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重点,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深化升华的特点。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结束战乱和四分五裂的状况;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这两大任务,都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从成立之初起,中国共产党在确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现实目标。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毛泽东通过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深入分析,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问题,深刻地指出了中华民族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奋斗方向和正确道路。在1939年底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1]650。对于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则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他说:“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1]651-652邓小平也多次强调,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无法结束旧中国的混乱状态,无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更解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问题。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奏。只有通过获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但在本质联系上必然是一脉相承的。一般而言,“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的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这是逻辑的必然。毛泽东曾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1]704-705 从具体实践和历史过程看,也体现了这一重要传承性。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宗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建立现代化新兴工业、广泛开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目标,又体现了与社会主义性质和目标之间的必然联系,成为这一时期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自1921年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艰苦探索,并通过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一系列斗争,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毛泽东说:“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2]111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指南和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准则,并且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1004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 2 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通过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才能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因此,毛泽东指出,虽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就整个政治情况、整个经济情况和整个文化情况来说,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不会满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是要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四是集中体现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毛泽东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663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更响亮地提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的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3]1059 “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为着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使中国人民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和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3]1059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深刻、集中、高度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针对性强,价值指向明确,深入鼓舞人心,迅速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总动员令,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动员、引领、凝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迅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五是把“建立现代化新兴工业”作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前提和基础。近代以来的世界史表明,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工业,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富强的前提和基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我们党就高度重视新兴工业的建设。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革命的客观形势,当时我们党认识到,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首先必须 3 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工业。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深入阐明了实现工业化与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辩证关系。他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号召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1437 六是广泛深入开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非常重视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党员干部,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虽然在党的早期文献中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字样,但是在所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已内在地包含了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毛泽东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号召共产党员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做道德高尚的人;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中指出: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取得了抗美援朝等斗争的伟大胜利,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中的革命导向和建设导向,交互出现。革命导向延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思维和价值主张,坚持斗争哲学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始终警惕和反对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复辟,反对党内出现“走资派”;建设导向立足于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成为代表人民的唯 4 一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实际,强调要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为中心,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也充分地体现了这种革命导向和建设导向交互作用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极左思想也造成了我国价值观领域的重大失误和严重混乱。

(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科学理论武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巨大影响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已经确定地在中国人民中间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同时,也说明了新中国的发展前途就是社会主义。这个前途,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必然成为新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展了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知识分子等一系列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一步确立和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广泛传播。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毛泽东充满诗意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1439 这里“建设一个新世界”,不仅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也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毛泽东庄严地宣布:新中国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强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毛泽东思想教育,如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教育,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普及教育、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学习,在高校开设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批评艺术领域的唯心主义思想等活动,对内批判和清除腐化堕落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等在我国传播的有害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也出现了一些方法上简单、粗暴的缺点,甚至采取了运动式搞思想道德建设的不当做法,但从总体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的雄厚基础。

(二)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一穷二白,我们党把走向繁荣富强作为国家建设的最主要的现实目标,首先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农业社会化,由贫穷落后走向独立富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的最初步认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上和毛泽东提出的“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 5 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等一系列思想基础上,我国于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虽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的制约,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主要落脚点在物质文明层面、技术层面和硬实力层面,较少延及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没有深入到人的价值层面、精神层面和信念层面,但由于它既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顺应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于是成为一面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深深地烙刻在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艰难创业史上。

(三)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开展了广泛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道德领域除旧布新,宣传和发展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深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突出强调了领导干部和先进分子在道德上的率先垂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一批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优良社会风气。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座右铭和口头禅,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比较夸大精神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加之缺乏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因而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四)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在全党全社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张用共产主义理想和艰苦奋斗精神使人民超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实现“四个现现代化”服务,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无私奉献、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英雄主义等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尽管一直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道德风尚基本上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全国人民迸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热情。尤其是在1956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虽然在指导思想上开始出现了“左”的干扰,并且经历了“大跃进”、苏联撤援、三年自然灾害等困难,但我们党仍然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石油工业、“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伟大的时 6 代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培育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典范。诚如邓小平所说:“(20世纪)50年代,广大党员和人民讲理想,讲纪律,讲为人民服务,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不是很好吗?三年困难时期,党和人民不是团结奋斗,渡过了难关吗?”[5]318

(五)极左思想造成了我国价值观领域的重大失误和严重混乱。随着反右扩大化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革命导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必然受到“左”的干扰。由于宣扬“斗争哲学”,鼓吹阶级斗争,以单纯性的、暴风疾雨式的政治运动、群众运动取代经常性的、润物无声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培育践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性、持续性和长期性,以致造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严重失误,造成思想道德领域的严重混乱,先前社会赖以维系的价值共识与刚刚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遭到破坏,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核心价值观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从而造成了一定时期的价值“空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迷惘和价值扭曲,如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样,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也遭受严重挫折。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文化大革命”的沉重灾难和深刻教训,使我们党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仅仅建设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没有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文化上的跟进,是远远不够的。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使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从一元僵化向全面改革转向,从内外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向,使社会结构及运行状态开始逐步由革命性动荡走向建设性平稳发展的历史轨道。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条件的重大变动,使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开始不再将改变现有的价值秩序和思想道德规范作为重点,转而寻求和强调价值发展的秩序、规范和规则,以及对现有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以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作用,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风尚中的引领作用,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一)始终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7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扭转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从此之后,通过拨乱返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实事求是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地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在与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直是中华儿女矢志追求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成为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口号,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英勇奋斗的一面精神旗帜,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面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代精神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风尚中的引领作用。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 8 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发挥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思想,继承了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丰富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提出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作出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和全面部署,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继续对下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部署,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倡导”这一明确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到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新风正气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从基本价值准则到现实价值目标,再到理想价值属性,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9 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广泛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民生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学习“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民生发展”“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在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重重阻力,区域和平与发展任重道远;国内发展日新月异,在取得新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国内外的新局势,需要我们的党和国家用新的观念,不断采取新的举措,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时期党执政兴国,胜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需要。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做的就是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飞速前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还存在着、并不断产生着新的问题。实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集中体现,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垄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只要我们每个党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近年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改善民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下去。我觉得改善民生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增进人的幸福。有的地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认为发展民生会分散精力,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但是如果只为追求经济数据而发展,扭曲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因而不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有些地方消费水平差异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民生问题解决不够好,比如:住房、教育、医疗成“三座大山”,都会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房价过高、就业难、失业多、养老保障水平等这些因素,都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有钱不敢花的现象。

我认为,觉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进步就有保障;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注重在在改善民生中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奠立雄厚基础。因此,改善民生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的详情情况;我认识到,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十分巨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祖国的未来充满憧憬,并深感作为一名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而骄傲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自身的责任重大;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铭记自己中共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国家民生和经济发展最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中,我们明白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在党员干部,所以要求党员干部具有普遍的先进带头作用,结合学习我认为党员和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定位准确,在信息量成爆炸状蔓延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分清哪些文化更有

代表性,哪些文化适合我们。比如,现在的“韩流”我们并不反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清楚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我们这些人最重要的是完成对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但对于某些利用传统文化通过歪曲历史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一些做法我们需要提高认识,避免犯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

另外面对现在多元化社会,我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需要加强。对外来文化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还要避免民族意识狭隘的错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信仰和我们都想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不同时期我们的任务会有所不同,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变的,对于我们的政治理想,行为准则,这些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所谓“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牢记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最终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中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虽有不同,但我们要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于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更要权衡利弊,妥善处理。正确定位党员干部自身的社会位置,可以有效解决腐败、虚荣、媚俗等现象的发生,对党员干部必须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对于那些忘了自己是谁腐败贪污的官员们的事例,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对于我党的那些优秀的干部和先进典型是我们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握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坚实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规范行为方式,以实际行动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不仅自己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肩负着将这一主题传播并落实下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深入人心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下面,结合公司工作实际,简单谈一下如何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强的思想和论基础。

我认为首先要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信仰,引导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新的高度。倡导群众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始终与中央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党校、报纸报刊、电视广播等途径主动学习,积极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讨论,引导群众进一步坚定信仰。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化解负情绪,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思想和行动上要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为实现工作目标、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然后是在工作中培养群众良好的行为准则,让核心价值观成为行为规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目标、工作使命和排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各种思想交流活动,深化思想交锋,引导群众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最后,就是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梦想之舵,引导群众在工作实践中强信念、强作风、强品格。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坚韧执着的精神品格,强作风、讲信念,扎根基层、紧密联

系群众,不断的汇聚正能量,不断增强凝聚力,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好的氛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形象,树立标榜,践行职责的具体体现,是用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还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坚定群众信念、履行工作职责。要引领群众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弘扬主旋律,注重文化熏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主题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通过文化传承更好地滋养群众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引导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工作目标的实际行动。还要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典型,宣传最美人物、最美事迹和最美精神。要始终坚持把选树典型作为提振队伍精气神、释放正能量的重要抓手,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典型的魅力和风采,逐步形成争当践行核心价值观模范的良好局面。同时,要找准宣传教育同职工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树立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引领群众前进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让这一思想在群众中扎根,让群众在工作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要求我们要在工作中树立点滴意识,“积小我为大我”,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在。在工作需要我们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倡导集体荣誉感,“聚个体为群体”,把公司建设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群众。要实现最终的工作目标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融入到公司的各个方面,引导群众树立集体荣誉感、树立共同理想、弘扬社会正气。

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要将实现工作目标和工作使命落实到每个人的工作实践中。党员干部也要在工作实践中敢于创新,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将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常态化、制度化,使之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党员干部应该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本次学习不仅使我个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每个人可以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坚定前进的信念,并矢志不渝向着最终目标前行,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就在不久的将来。

下载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育司法核心价值观需要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