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情、学情调研报告
隰县教研室
李
琳
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政治课该如何去有效的进行教学呢?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为了能够了解我县组织学科在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2014年7月20日至26日,对我县五所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从教师角度看: 主要优点
(一)大多数教师都能较准确地定位本课程的学科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实施基础,对于这些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大多数老师能够知晓,并且承认本课程的育人价值是第一位的,其践行功能远远大于简单的掌握知识。
(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所用教材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思品教材是以生活主题为单元设计的,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标内容,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有的教师能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作为品德课教材,无疑也具有滞后性,尤其需要教师进行教材的整合、加工和拓展,以保持思品课程的时代性、鲜活性、实效性。不少老师理解并运用了我县提出的思品教学“四化”要求,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系列化”,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改造,更加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生动活泼,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减轻了记忆负担。
有的老师较好地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享智慧;有的老师引用小游戏、情景剧、辩论赛、现场访谈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愉悦;有的老师采取主干知识网络化的方法,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规律,简化记忆知识点,易于学生记忆;有的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有效、高效地学习。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思品课的核心问题是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最犯愁、最不喜欢的是思品课有太多要背的东西。在“不喜欢思品课程的原因”的调查中,“不喜欢学科内容”排首位。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让孩子们去接受那些根本就不喜欢的“道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践行!这是思品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
二、从学生发展看:
我县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情况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也是正常的,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多方面:
(一)、大多数中学生基本人生价值观是健康的。大多数的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都希望成为有益于深化的人。如调查“和同学们发生矛盾时会怎么做”时,60%的人选择“主动道歉,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28%的人选择“等待对方主动道歉,重归于好”。
大多数学生的人际交往没有障碍,能够和谐处人,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讲人际关系是到社会走的第一步。88%的人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12%的人表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中学生的是非观念有所增强,是非标准较清晰,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对命运的看法上,60%的人认为命运是靠自己掌握的。
(二)通过调查,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和疑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偏颇。对当前社会文明修养现状的满意程度较低,60%的人觉得一般。60%的人认为中国20来年的改革开放后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人们的精神家园空虚,人们的责任心下降。在回答“竞争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时,52%的人表示基本同意。这些反映出中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评价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这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对学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很低,满意率仅占12%,52%的人对目前学校开设的政治课表示毫无具体实践性和实际意义,应当停止。
3、自我中心意识比较突出,行为动机较趋于实际。比如看到有人不讲公德时,40%的人表示如果关系自己利益就指出。在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在回答“如何看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36%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64%的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的同时满足集体、国家利益”。当然,这里不可回避的是当代中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联系不够紧密。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厉害关系为准则。比如在道德倾向较明显的特定问题“(发现同学违反校规怎么做)”时,92%的人选择“泰然处之”,4%的人选择“上前阻止”,4%的人选择“主动报告”。
5、入团动机不大端正,个人的意图较明显,对团的工作不够热情,缺乏入团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国家意识,在回答“入团动机是什么”时,8%的人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个人人生追求”,24%的人选择“愿意更好地为同学服务”,31%的人选择“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37%的人选“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
6、较少主动关注科学发展新动态,科学意识不为突出。20%的人选择“关注”,80%的人选择“偶尔了解一下,不会主动查询相关信息”。
7、在与父母沟通方面,68%的人表示偶尔沟通,20%的人表示经常沟通,12%的人表示不沟通。当有烦恼和痛苦想与人倾诉时会找谁,92%的人表示会找好朋友、老乡或同学,8%的人表示谁也不找。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良好的沟通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们还是愿意和同龄人交流沟通,这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不足。
通过调研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缺乏育人为本的强烈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在体验和感悟中明理、导行,其生命力在于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少思品课老师把思品课当成普通文化课处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方法,阻碍了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染与落实,甚至采用传统的划书、背诵的方法,导致不少学生心生厌烦,疲于应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们育人为本理念的欠缺。
(二)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严重不足,还不能做到“用教材教”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老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另外,还有的老师害怕直面问题,不敢、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确存在与教材上的规范、观点不相符合的现象,甚至有相悖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有的老师刻意回避,而不是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根源,展望未来,从而让思品课在生活中显得“假、大、空”,其威信大大降低。
(三)对于优质高效课堂理解片面,导致课堂机械套用模式 有不少老师对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理解片面,认为课前延伸、课后拓展就是布置课下作业,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思路由正确的归纳式教学回流到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从而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观点和价值追求来源于学习过程,缺乏了对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记忆起来就显得很困难。
(四)考试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是导致学生记忆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调研中几乎每个老师都反复谈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事实证明,现行考试评价是导致老师们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体验的最重要原因。
一是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导致教师更加重视知识教学。由于思品课程的考试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仍然采用纸笔测试,而最具有思品课学科特点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未能纳入对学生的思品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也决定着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二是采点计分的评卷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尽管我们每年的WAT阅卷都强调“采意给分”,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老师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记住”的重要性,许多老师面对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询问,明明知道可以,却不得不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三是初一初二阶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欠规范。调查组随机抽取了五所学校月考试卷发现如下问题的存在,一是直问直答,没有情境铺垫;二是“两张皮”,设问和材料根本没有关系,不能做到答案从材料中来,是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三是设问的切口过大或过小,为了所谓的开放性,就漫天发问,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所谓的具体化,就钻牛角尖,考查生僻的角落知识,让学生不知就里;四是情境假、大、空,不能采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来考查,让学生不感兴趣。五是设置的参考答案不与具体材料结合,干巴巴地答教材上的内容,只采点不采意。
(五)、德育大环境不好。大环境主要是社会,社会因素中固然有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但相比较而言,消极因素的诱惑力似乎要比积极因素大得多。普遍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学校应该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 „
三、思考与建议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鉴于思品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在学习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思品课教师要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思品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
(二)彻底改造思品学科教学模式 1.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1)整合学校育人资源。把思品课教研组与德育处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导师制”,思品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把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整合综合实践课,把思品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参与公民养成教育项目,每个年级分解出几个生活主题,用公民养成教育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2)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并定期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3)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把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培养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好书推介;收看《大家》《心理访谈》《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道德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浏览有关网站等。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跟进式活动,如心得体会、成果展评、我在行动等,深化活动效果。
(5)根据教材德目设计参与体验类活动菜单,制定部分必修模块,其余由各学校自选进行。鼓励学校形成学校特色。
(6)尝试义工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先从服务教育内部开始,逐步与我县的环保局、工商局、旅游文化局、社区等单位联系,开展义工服务基地建设。纳入学生的平时考查。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1)灵活运用模式,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发现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综合运用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人生发展释疑解惑。
各校要凝练出优质高效教学模式,应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前延伸不是单纯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而是对学习材料、学习背景、学习组织进行必要的准备,是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的。课内探究要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三讲三不讲”,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课后拓展作为课堂的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设计发散思维性、观察思考性、实践体验性、调查研究性、迁移应用性为主的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为自己或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五课型是根据思品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①新知探索课;②复习巩固课;③测试讲评课;④时政点评课;⑤综合探究探究课。
(2)奏好课堂“四部曲”,落实育人主旋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走好“四部曲”: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实践平台。
第一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整体感知)。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震动心灵,感动、感化学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例分析中体现观点、规范。第二步:合作探究(活动引领、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在价值冲突中辨别、选择观点、规范,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规范。
第三步: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分析辩识)。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在价值冲突中内化观点、规范。
第四步:实践平台(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主题的内容后,还要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更加复杂的社会中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践行中验证、完善、实践、强化观点、规范。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充满”。教学中,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着重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主题探究活动等。具体教学方法可参考认知法、讨论法、操作法、行为改变法等。在此基础上,让思品课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实现智慧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是锻炼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因此,应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
(三)完善考试与评价
1.完善评价结构,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1)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在初一初二年级期末测试时,把50%左右的分值拿出来放到学生行为测评中去。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2次,具体做法是:排查所有适合于行为考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任课教师、思品课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完全考查行为的不足。
(2)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把学生行为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思品课的培养目标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纳入中考等级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或者把7-9年级各个学期的12次平时行为考查取平均值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考成绩中。
2.改革纸笔测试命题形式
(1)调整主客观题目比重,落实能力立意。加大客观题的比重,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主观题目的比重,并力争使试题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标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改变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
(2)真正落实“采意给分”的原则。对于客观性试题,允许、尊重考生有切合题意的自由发挥和多角度的思维,对确有创见和特别优秀的答案可从优给分。评卷时要把采意评分和采点评分有机结合,以采意评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措辞及顺序的完全一致,只要答题方向、观点正确即可。对较为复杂的主观题,建议在试批的基础上,实行2人独立评分,再取平均分的办法评分。
(3)精减考试内容,切实减负增效。对于模块一“成长中的我”和模块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分布在7年级、8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原则上不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书面考查。重点考查模块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3.加强日常考试管理
取消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消除老师因惧怕平日考试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顾虑,用考试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向育人方向发展。
(四)建立促进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1.组建思品教学研究项目组。组成由市教科院分管局长主抓、思品教研员负责的隰县思品课教学研究项目小组。
2.开展思品课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在我县开通世界大学云空间的信息平台下,组建虚拟政治教研集体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把各个学校各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发布到云空间供各校政治教师们参考使用。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县教研室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并及时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深化研究。
3.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一是定期开展活动,适时召开基础年级、毕业年级教师培训会、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提高教师认识,训练基本育人技能,交流评价与考试的经验;举行课改优质课、课改论文、优质教案评选等活动;举办教师、学科、学校层面的课改经验论坛;征集课改金点子等。二是外出学习,借鉴交流。在课改探索到一定阶段后,组织骨干教师到课改新进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三是课题引领,把立项课题放进来,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一部分具有研究型特长的教师参与,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育人规律。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2012年10月20日至26日,我们对我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听课、学生问卷、学生访谈和教师座谈。调研前调研组设计了学生问卷及访谈提纲。
本次调研共听课8节,进行学生问卷597人次,访谈学生90人次,座谈教师10人次,搜集到学案、试卷、经验介绍等12份。
一、主要优点
(一)大多数教师都能较准确地定位本课程的学科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实施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些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理念,大多数老师能够知晓,并且承认本课程的育人价值是第一位的,其践行功能远远大于简单的掌握知识。
(二)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所用教材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现在使用的山东人民版教材是以生活主题为单元设计的,它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标内容,搭建起以生活逻辑为主,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的内容体系结构,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成长记录,启发、鼓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成长记录,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有的教师能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作为品德课教材,无疑也具有滞后性,尤其需要教师进行教材的整合、加工和拓展,以保持思品课程的时代性、鲜活性、实效性。不少老师理解并运用了我市提出的思品教学“四化”要求,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系列化”,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和改造,更加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四)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生动活泼,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减轻了记忆负担
有的老师较好地运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共享智慧;有的老师引用小游戏、情景剧、辩论赛、现场访谈等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高效愉悦;有的老师采取主干知识网络化的方法,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规律,简化记忆知识点,易于学生记忆;有的老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有效、高效地学习。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思品课的核心问题是教法陈旧,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一致认为,最犯愁、最不喜欢的是思品课有太多要背的东西。在“不喜欢思品课程的原因”的调查中,“不喜欢学科内容”排首位。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让孩子们去接受那些根本就不喜欢的“道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践行!这是思品课程目前最大的问题。
通过调研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教师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缺乏育人为本的强烈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在体验和感悟中明理、导行,其生命力在于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少思品课老师把思品课当成普通文化课处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方法,阻碍了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染与落实,甚至采用传统的划书、背诵的方法,导致不少学生心生厌烦,疲于应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们育人为本理念的欠缺。
(二)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严重不足,还不能做到“用教材教”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老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另外,还有的老师害怕直面问题,不敢、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确存在与教材上的规范、观点不相符合的现象,甚至有相悖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疑问,有的老师刻意回避,而不是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根源,展望未来,从而让思品课在生活中显得“假、大、空”,其威信大大降低。
(三)对于优质高效课堂理解片面,导致课堂机械套用模式
有不少老师对优质高效教学模式理解片面,认为课前延伸、课后拓展就是布置课下作业,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导致教师的教学思路由正确的归纳式教学回流到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从而不能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观点和价值追求来源于学习过程,缺乏了对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记忆起来就显得很困难。
(四)考试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是导致学生记忆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调研中几乎每个老师都反复谈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事实证明,现行考试评价是导致老师们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体验的最重要原因。
一是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导致教师更加重视知识教学。由于思品课程的考试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仍然采用纸笔测试,而最具有思品课学科特点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未能纳入对学生的思品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情况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也决定着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
二是采点计分的评卷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尽管我们每年的WAT阅卷都强调“采意给分”,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老师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记住”的重要性,许多老师面对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询问,明明知道可以,却不得不强调答案的规范性。
三是初一初二阶段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欠规范。调查组随机抽取了几份学校月考试卷发现如下问题的存在,一是直问直答,没有情境铺垫;二是“两张皮”,设问和材料根本没有关系,不能做到答案从材料中来,是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三是设问的切口过大或过小,为了所谓的开放性,就漫天发问,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所谓的具体化,就钻牛角尖,考查生僻的角落知识,让学生不知就里;四是情境假、大、空,不能采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来考查,让学生不感兴趣。五是设置的参考答案不与具体材料结合,干巴巴地答教材上的内容,只采点不采意。
三、思考与建议(请大家讨论其可行性!)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鉴于思品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在学习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思品课教师要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思品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
(二)彻底改造思品学科教学模式 1.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1)整合学校育人资源。把思品课教研组与德育处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双导师制”,思品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把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整合综合实践课,把思品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参与公民养成教育项目,每个年级分解出几个生活主题,用公民养成教育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
(2)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并定期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3)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把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培养学生接近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4)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如好书推介;收看《大家》《心理访谈》《焦点访谈》《新闻联播》《道德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浏览有关网站等。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跟进式活动,如心得体会、成果展评、我在行动等,深化活动效果。
(5)根据教材德目设计参与体验类活动菜单,制定部分必修模块,其余由各学校自选进行。鼓励学校形成学校特色。
(6)尝试义工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先从服务教育内部开始,逐步与当地的企业、机关、特殊学校等单位联系,开展义工服务基地建设。纳入学生的平时考查。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
(1)灵活运用模式,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上,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发现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入手,综合运用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人生发展释疑解惑。
我校凝练出的优质高效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前延伸不是单纯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而是对学习材料、学习背景、学习组织进行必要的准备,是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的。课内探究要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三讲三不讲”,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课后拓展作为课堂的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设计发散思维性、观察思考性、实践体验性、调查研究性、迁移应用性为主的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为自己或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四环节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五课型是根据思品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①新知探索课;②复习巩固课;③测试讲评课;④时政点评课;⑤综合探究探究课。
(2)奏好课堂“四部曲”,落实育人主旋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走好“四部曲”: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实践平台。
第一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整体感知)。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是来自社会生活的,面对社会生活的,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震动心灵,感动、感化学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例分析中体现观点、规范。
第二步:合作探究(活动引领、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在价值冲突中辨别、选择观点、规范,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规范。
第三步: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分析辩识)。在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和规范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在价值冲突中内化观点、规范。
第四步:实践平台(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在学生了解了生活主题的内容后,还要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更加复杂的社会中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践行中验证、完善、实践、强化观点、规范。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充满”。教学中,要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着重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主题探究活动等。具体教学方法可参考认知法、讨论法、操作法、行为改变法等。在此基础上,让思品课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实现智慧共享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是锻炼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因此,应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
(三)改革考试与评价
1.改变评价结构,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1)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在初一初二年级期末测试时,把50%左右的分值拿出来放到学生行为测评中去。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2次,具体做法是:排查所有适合于行为考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任课教师、思品课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完全考查行为的不足。
(2)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把学生行为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思品课的培养目标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纳入中考等级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或者把7-9年级各个学期的12次平时行为考查取平均值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考成绩中。
2.改革纸笔测试命题形式
(1)调整主客观题目比重,落实能力立意。加大客观题的比重,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主观题目的比重,并力争使试题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达标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改变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
(2)真正落实“采意给分”的原则。对于客观性试题,允许、尊重考生有切合题意的自由发挥和多角度的思维,对确有创见和特别优秀的答案可从优给分。评卷时要把采意评分和采点评分有机结合,以采意评分为主,不要过分追求措辞及顺序的完全一致,只要答题方向、观点正确即可。对较为复杂的主观题,建议在试批的基础上,实行2人独立评分,再取平均分的办法评分。
(3)精减考试内容,切实减负增效。对于模块一“成长中的我”和模块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分布在7年级、8年级)的大部分内容原则上不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进行书面考查。重点考查模块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3.加强日常考试管理
取消学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由市区统一组织命题。消除老师因惧怕平日考试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顾虑,用考试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向育人方向发展。
(四)建立促进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1.组建思品教学研究项目组。组成由市教科院分管院长主抓、思品教研员负责的市区思品课教学研究项目小组。
2.开展思品课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在市区部分实验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课堂教学、命题考试、行为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思品课育人为本的高效教学模式。建立区域内集体备课制度。以市区实验学校为龙头,组建虚拟课改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把各个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发放到各校供老师们参考使用。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市教研室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并及时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深化研究。
3.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一是定期开展活动,适时召开基础年级、毕业年级教师培训会、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提高教师认识,训练基本育人技能,交流评价与考试的经验;举行课改优质课、课改论文、优质教案评选等活动;举办教师、学科、学校层面的课改经验论坛;征集课改金点子等。二是外出学习,借鉴交流。在课改探索到一定阶段后,组织骨干教师到课改新进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三是课题引领,把立项课题放进来,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一部分具有研究型特长的教师参与,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育人规律。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基于贯彻和落实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2.研究意义
(1)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方向,可以赋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以新的内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2)通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模式,在理论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学习,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将思想品德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中去,能真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活化”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如,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等内容。
2.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动态开放的知识观、对话交流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基本理念。
3.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生活化”教学的四大策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策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策略、“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4.“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方法。
5.“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背景、主要理论依据、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邵刚中学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初一至初三的全体学生以及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
六、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4)。
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3)、撰写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和实践完善阶段(2011.4—2012.12)。
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学校“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4)、研究“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课件、交流材料等。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12.12—2013.12)。
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中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报告)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1、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模式。(论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论文)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策略。(论文)
4、“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5、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3、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生活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4、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由市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他(她)们来自于教学一线,使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4、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学校重视
支持教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有所保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十、研究小组人员情况及任务分配情况
1、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韩勇
课题组成员:李涛、施学武、朱海蓉、耿芙蓉、陆占恒、徐建福、陈文军。
2、人员任务分配情况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韩勇: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施学武: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陆占恒:负责“生活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
(4)、韩勇、施学武:负责对学校“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及研究对策。(5)、耿芙蓉、陈文军:负责“生活化”教学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组
负责人:韩勇
2011年1月6日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扁都九年制学校曹登玉
教学反思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和升华教学经验,增强自己的理性自主,促进其隐性教学经验的显性化,形成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从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教学行为的改进,它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呢?
一、要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状况
一名教师是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决定他是否能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是否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否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科学施教,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爱事业”“爱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人总是具有反思自己及自身实践的可能性。我们与自身实践保持一段距离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熟知它。我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思考自身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四、要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
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仍然是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为了保证拥有知识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清除自己知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和见识。
五、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教师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状况,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常规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必要经常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学常规中反思,择取精华而创新,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七、要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教材也会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当成扔需加工的重新改造的对象,根据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科学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数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及时作好记录,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八、要反思德育功能是否实现
就思想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而言,德育功能不能缺失。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内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和教育。教师要适时抓住教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错失良机。
九、要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身心健康是教师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难以保证完成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任务。健康的人格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批判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经验、理念、背景,总结成败得失,不断优化教学问题解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自觉活动和过程,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五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浅析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为此浅谈教学反思点滴体会。
1、坚持学习。
作为思品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当我有错别字时,学生能立即帮助我改正。
4.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5.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好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因此在学期结束时,学生给我的评教很高,让我感到欣慰,可以说这就是我不断反思的结果.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今后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我与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