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天津市招警面试热点:郭美美事件折射慈善业信任(大全)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2013年天津市招警面试热点:郭美美事件折射慈善业信任
事件概述
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博主“郭美美Baby”年仅20岁,新浪微博的认证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1年6月22日发表公开声明表示,“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声明说,经对有关信息的调查、核实,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但该声明受到了诸多网友的质疑。
模拟题
郭美美事件折射出民众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你认为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在哪里?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怎样解决这种信任危机? 参考解析
“郭美美”事件掀起一阵阵舆论狂澜,真真假假目前令人难以判断,但背后凸显的是一部分民众对于红十字会等机构的高度不信任。舆论对郭美美种种炫富行为的反应,恰恰验证了公众对于红十字会,这个作为承载着公众善心的公益机构一直都存在疑虑。出现这种不信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慈善组织要获得发展,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至为关键,其中又以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至关重要。而在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一些慈善捐款最终的使用不透明,甚至一些捐款被挪作它用,一些慈善捐款到底募到多少钱,谁捐的,最后使用在了什么地方,可能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天价帐篷、万元餐费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我国慈善事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也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
第二,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到位。只有超强监管,才有超强信任,一个良性的慈善制度和机制,能够实现慈善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保证慈善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而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外部监管上,媒体对慈善业正面宣传成绩的多,而暴露实质问题的少,结果使得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真实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对一些深层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从而失去了“话语权”。内部监管上,慈善业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缺乏内部管理。
第三,慈善法律缺位阻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关于慈善信息公开的程度、标准、程序等各方面问题,还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这在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解决这种信任危机,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告知公众慈善资金的运作情况,加快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布三个层面的情况:接受捐款的情况、资金的流向和资金使用的效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是慈善的重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根本前提。只有公开透明,捐赠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爱心效应,更深切地体会到“捐”有所值;才能确保善款用在该用的地方,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第二,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在外部监管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管和协调,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定期进行公布,对善款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监督,并提供专线电话,随时接受公众的质询。在内部监管上,应当建立慈善行业自律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做到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国家应当加快慈善专项立法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活动的法规条款,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职能、管理、运行基本准则做出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使得我国慈善事业有法可依、监管有据。
公生明,廉生威。慈善事业要取得发展,必须从透明做起,从规范做起,完全地、全方位地接受监管。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慈善业的信任危机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第二篇:2013年天津招警考试面试热点:让证件不再成为人生负担
http://tj.offcn.com/
2013年天津招警考试面试热点:让证件不再成为人生负担
有媒体经不完全统计发现,一个中国人一生可能需要办理70多个证,其中属于“必需”的有30—40个,包括户口簿、身份证等身份证明类证件15种,结婚证、准生证等婚姻家庭类12种,毕业证、失业证等工作学习类8种,房产证、居住证等财产生活类7种。
倘若将所有的证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将清晰可见,这就是所谓“证件上的人生”。每一个证件自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也都存在一些“必需”的证件。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证件难题。在刚过去的2013年,央视《焦点访谈》关于北漂青年回乡办护照的报道,一句“拿着点权力就玩弄老百姓”的感叹道出许多群众的无奈委屈。证件本是人的附属品,办证本是一项公共服务,但现在证件却有了僭越人的迹象,办证也成了不少人和政府机构的负担。
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就是证件太多。在“必需”之外,其他的是不是同样不可或缺?例如证明自己活着的“生存证明”。在一个时期“必需”的证件,在新时期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例如某些城市仍在实行的“暂住证”。具有相似功能的证件,是否可以合并统一、全国通用?例如社保证、养老保险证、医疗保险证、失业保险证。虽然取消证件不可能也不可行,但却存在压缩、合并、通用的可能。不过,与“办证难”带来的烦恼痛楚相比,证太多就有点微不足道了。公众办证之难,一方面难在纷繁复杂的办证程序上,而且各种证件往往是环环相扣,假使其中一个证件没有办理,有时会影响到几十个证件的办理;另一方面难在办证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上,缺乏便民服务意识,人为增加办证困难,有时甚至会衍生腐败,异化为权与利的交易筹码。
让人欣慰的是,针对“办证难”,许多地方从去年开始已着手重拳整治。第一个整治方向是抓办证机关的作风转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一些办证服务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第二个整治方向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减少、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第三个整治方向是进一步优化“证件清单”,取消一些不合时宜、没有意义的证件,合并一些功能相近、亟需规范的证件。具体到广东,同样是围绕这三个方向努力,并且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纪委监察部门果断曝光“办证难”典型案例,促进机关官僚主义作风实现积极转变;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步向前;省网上办事大厅联通到县市区,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逐步实现“一卡通”。
虽然关于“办证难”的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尚未连根拔除,所以绝不能偃旗息鼓、得过且过,而必须持之以恒进行下去。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也将全面展开。各级各类办证机关需要继续通过改革为证件办理程序松绑,继续通过作风转变厘定审批机构的服务职能,继续通过创新为公众办证提供便民务
http://tj.offcn.com/
实服务。总而言之,新的一年当有新的目标,那就是:让证件不再成为人生负担。
天津公务员考试网http://tj.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