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观《沂蒙六姐妹》有感
四年级二班 赵梅羽
看完电影《沂蒙六姐妹》之后我一直在回味,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细节。影片中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老区人民无私支援前线的历史。以张月芬一家为代表的老区人民,不仅拿出全家仅有的粮食,而且还加班熬夜制作军鞋,甚至还拆下房顶的草喂养军马,为革命贡献出了赖以生存的衣食资源。在当时,老人送孩子、妻子送丈夫去参军杀敌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应该为国家尽的义务。而千千万万个被送去参军的男人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为革命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而那些“张月芬”们则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影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秀美的沂蒙山风光,生动刻画了淳朴、善良、坚强的沂蒙人民,深情讴歌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山的女人用自己宽如大海的胸襟和柔弱的臂膀,担起了家庭,担起了革命。
六姐妹坚持的毅力、坚强的品格、坚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而有的人总喜欢一遇到不顺的事就满腹牢骚,责怪自己无能、嫉妒他人成功、抱怨社会不平等等,甚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念头,甚至失去理智,走向堕落,一事无成。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从失去中总结经验,始终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失,用毅力坚守自己的目标,用行动追逐自己的梦想。
纪念先辈的精神是为了激励我们更好开创未来。而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则是其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当电影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陈毅元帅的那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就是躺到棺材里也不能忘记沂蒙人民„„”这是对他们的感谢与褒奖,更多的,则是敬佩。我向沂蒙六姐妹致敬!向亿万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向伟大的人民致敬!
第二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战役为故事的背景,通过主人公月芬的眼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又真实的故事。如果不是村上开动员会,我们很难想象,战争的炮火其实离她们那么近。艰巨的支前任务下来了——五千斤煎饼、五千斤马草和两百双军鞋。
她们每个人,几乎都像这样纠结于爱情、亲情或自身的小小喜悦及巨大痛苦中,并勇敢地站到了支前的第一线:救助伤员、缝洗绷带、献血,乃至用柔弱的双肩在炮声隆隆、冰冷刺骨的河面上搭起火线桥,最后,年轻的妇救会长和恋人紧紧相拥,喜极而泣;新娘和嫂子回家后面对的,却是“满门忠烈”的牌匾——她们先后,都失去了丈夫。
战争的浓枪烈炮没有贯穿于整部电影,但是主人公们内心的起伏却是波涛汹涌,虽然身处后方,她们的作用却不可小觑,没有这些煎饼,没有这些马草,没有这些军鞋,没有这些女人,我想战斗的胜利也不会来的这么快吧,更何况到最后,她们的命运依旧是这么的凄苦。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到这里为止我们就已经看到沂蒙山上的百姓们为支援前线战争力所能及的努力着,沂蒙山上的女人们将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送上战场,让男人们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她们也不甘于落后,通过为部队提供粮食,草鞋来奉献自己的力量。她们一方面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一方面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完成粮食指标。部队里的每一个战士对她们而言都是自己的亲人,都是自己要保护的对象。她们也有过犹豫,有过动摇,有过自私的时候,谁不希看自己的亲人平安,幸福,但是沂蒙山上的百姓们明白没有国哪来的家。这也正是她们的伟大之处。
影片继续着它的讲述,故事有徐徐地展开。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不得不承认当我看到月芬满怀希望地推来房门却只看到空空如也的屋子时,我也为之而落泪。等待,期盼,不安,憧憬,幻想换来的却只是一次插肩而过,从此以后就是天人永隔,穷其一生她都未曾看到过自己丈夫的容貌。紧接着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战役在沂蒙山百姓的鼎力相助下取得了成功。正当沂蒙山六姐妹欢欣鼓舞的回到山村时,迎接她们的却是亲人们牺牲的噩耗。影片在全村人们都深切悼念逝去的英雄时达到了高潮,烟庄人们的那一跪是替全中国人们而跪,也是替生活在太平年代,忘却先人的鲜血的我们而跪。
第三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弦之歌者
巍巍蒙山,滔滔沂水,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曾经谱写出了无数革命赞歌,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沂蒙六姐妹”就是他们中的既典型又普通的一个群体。
观看了电影《沂蒙六姐妹》被深深的震撼了。她们的英勇事迹充分体现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她们爱党爱军,对党充满着无限的热爱,视人民子弟兵做亲人。为了革命,她们用乳汁救伤员,她们舍生掩护首长。只要部队提出要求,她们没有二话,发动广大老乡筹备打仗所需要的麻绳、军鞋、煎饼、鸡蛋等物资,应有尽有。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河时,她们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时,她们却说:快!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对党的忠诚,与解放军的鱼水情谊。
她们无私奉献,为了支援前线,她们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把四儿一女送往激战正酣、枪林弹雨的部队。为了支援前线,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她们几天几夜不合眼,不停的摊着煎饼,看到发的粮食不够了,就把家里仅剩的一点粮食都拿了出来。十几岁的小姑娘挽起裤腿搓麻绳,腿都磨破了,脸上却是挂着笑容。她们都是英雄,做了她们所能做到的一切,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她们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与民族解放结合起来,把对亲人的思念变成了战斗的动力,沂蒙人民那种特有的质朴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她们勤劳善良,为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强忍悲痛,不怕困难,军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追求就是战争的胜利。新郎打仗不在家,新娘月芬毅然和抱着大公鸡的嫂子拜了堂;在丈夫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她又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又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为忠诚于丈夫最后终生再没有结婚。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首先想到的是怕婆婆因爹爹已是烈士经受不了打击,和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自己强压凄苦,克制失落的情感。这一些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而在她们却是无怨无悔,中国传统女性美丽善良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她们是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平凡而英雄的姐妹。在她们身上有许多许多我们学习的东西。经过战争的考验,她们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确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终生的奋斗目标。从《沂蒙六姐妹》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富裕,国家日益富强。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们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她们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在今天,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像她们那样一切为了他人着想,一切服从于事业的需要,把一切私心杂念抛到脑后。凡是对党不利的话不说,凡是对党有利的事多做,凡是党要求做到的坚决做到,在实践当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党性,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四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社会的变化,不能使我们忘记历史。
观看《沂蒙六姐妹》后,我从中懂得了战争的残酷。故事主要讲述了在打倒蒋介石反动派的战役中所发生的事情。我来讲述一下其中故事的情节吧!
那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将近四十万的王牌军打算一举消灭沂蒙山根据地的共产党,经中共领导研究决定,在沂蒙地区开展一次大反攻。各山村村民都积极地参与了后援工作。其中一个村庄的投入最大,无论是粮食或各种支援共和都完成的很好。村里有一位妇人,她的丈夫曾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因某种原因而牺牲了。她有两个儿子待他们长大后义无所顾地把他们送进了部队。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大儿子得一子。因为种种原因二儿子的媳妇变连丈夫一面都没有见,丈夫就在战场上牺牲了。最后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而这一个家父子三人都为了中国四万万百姓而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就在那村为后援做出贡献最大的六人中,其中就有那位连自己丈夫一面也没有见的妇女。革命结束后只生存下来了四位。所发人们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都为那位连自己丈夫都未见的妇女感到悲惨。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是取残酷的。现在我们更应该维护和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美好地生活下去。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
第五篇:《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2014年3月14日 团市委 赵启超
《沂蒙六姐妹》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老区人民无私支援前线的历史故事。影片主要讲述了孟良崮战役期间,在全村男人都上了前线,后勤支援不足的条件下,以六姐妹为代表的四十多名老区女同志自发支援前线,扛着自家门板毅然跳入冰冷的河水搭起人桥,让解放军得以迅速渡河作战,保障了战争胜利的故事。
沂蒙六姐妹用羸弱的肩膀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突出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
乐陵市曾经也是硝烟弥漫的主战场之一,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曾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肖华将军等三人枣园结义、常大娘掩护受伤战士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去年,乐陵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编写出版了《红色乐陵》一书,是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缅怀那些为了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
影片中的孟良崮战役是国内解放战争的一个缩影,而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的爆发。淳朴的沂蒙人民大概不
—1— 会知道这深层次的阶级斗争的道理,大概也不会知道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并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们只知道,是共产党,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跑了日本鬼子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推翻了剥削阶级的残酷压榨,使中国老百姓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正如《力量》中,一位老人所说:“解放军为了老百姓把命都扔在了前线上,咱老百姓出点力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但是,作为共产党人我们深知,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压迫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是因为我们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革命领导权,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统一战线内各阶层力量,积极投身于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中来,从而为完成近代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注入强大动力。
在今天,当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群众也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迈进。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人和事。近年来干群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多发、政府公信力下降正在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信心。回
—2— 顾影片中的“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故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和军队在面临着生死存亡考验中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战斗,为什么现在交通发达了,我们离老百姓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为什么现在通讯发达了,我们和老百姓的交流越来越少了;为什么现在干部的学历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却低了?
《党章》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为了永葆党的生机,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从而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作为党培养、提拔的年轻干部,在党校学习活动结束后,也必将迅速投入到这场活动中去,并在本单位、本部门中推动活动的开展。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揭短、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同时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动和影响身边的同事、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切实担负起“推动跨越提升,建设幸福乐陵”的历史重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