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

时间:2019-05-14 05:1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

第一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

需两篇文章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做好内需外需两篇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沿海地区受到较大影响,湖北经济没有“伤筋动骨”,去年GDP12831.52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XX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9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9%,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同志因而产生错觉,认为国家现在强调扩大内需、改变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增长的局面,而湖北长期外向型经济远落后于沿海,本来就不太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在“歪打正着”率先达到了中央的要求,外需不行是好事。有的对沿海受冲击比我们大而幸灾乐祸,以为“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其实,这是错把落后当先进,错把劣势当优势,严重误解了中央精神。中央要求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同发力,我省出口“跛足”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落后,丝毫不值得夸耀,我们千万不能掉入所谓的“内需优势陷阱”。目前,沿海地区在稳定外需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我们如不做有心人,将会在新一轮的大发展中掉队很远。我们必须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又要加快扩大外需,大力补齐自己的短腿,实现两条腿走路。

着力扩大内需。湖北应积极实施内需拉动战略,树立“两型”社会的新型战略思维,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面向全国主动作为,探索一条立足于扩大内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个永远的、战略性的举措。我省基本形成投资和消费“两架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但与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求相比,我省消费需求发挥不够充分,拥有600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法国,而居民消费总额仅相当于法国的1/20,需求潜力巨大,我省将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长远,扎实推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去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扩大外需。中央提出要扩大内需,沿海地区开始把目光更多投向内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压缩外需,而是在保持外需的水准下扩大内需,统筹抓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高度,推动“广货全国行”。而对于出口量较弱的湖北而言,则在开放方面急需补课,我省与沿海比只是个小学生。目前,在全省各种经济指标中,进出口这个指标是最弱的,XX年湖北进出口只占全国的1/125。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非常缓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不仅要扩大内需,还要借题发挥,做好内陆开放这篇大。唯有通过改善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学习领会国际竞争规则、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才能进一步提升湖北在扩大对外开放大省的地位。同时,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在实物贸易上处于劣势,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科教资源、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来弥补差异。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沿海地区受到较大影响,湖北经济没有“伤筋动骨”,去年GDp12831.52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9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9%,增幅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同志因而产生错觉,认为国家现在强调扩大内需、改变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增长的局面,而湖北长期外向型经济远落后于沿海,本来就不太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在“歪打正着”率先达到了中央的要求,外需不行是好事。有的对沿海受冲击比我们大而幸灾乐祸,以为“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其实,这是错把落后当先进,错把劣势当优势,严重误解了中央精神。中央要求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同发力,我省出口“跛足”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落后,丝毫不值得夸耀,我们千万不能掉入所谓的“内需优势陷阱”。目前,沿海地区在稳定外需的同时积极扩大内需,我们如不做有心人,将会在新一轮的大发展中掉队很远。我们必须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又要加快扩大外需,大力补齐自己的短腿,实现两条腿走路。

着力扩大内需。湖北应积极实施内需拉动战略,树立“两型”社会的新型战略思维,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面向全国主动作为,探索一条立足于扩大内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道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个永远的、战略性的举措。我省基本形成投资和消费“两架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但与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求相比,我省消费需求发挥不够充分,拥有600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法国,而居民消费总额仅相当于法国的1/20,需求潜力巨大,我省将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长远,扎实推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去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扩大外需。中央提出要扩大内需,沿海地区开始把目光更多投向内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压缩外需,而是在保持外需的水准下扩大内需,统筹抓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广东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高度,推动“广货全国行”。而对于出口量较弱的湖北而言,则在开放方面急需补课,我省与沿海比只是个小学生。目前,在全省各种经济指标中,进出口这个指标是最弱的,2009年湖北进出口只占全国的1/125。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非常缓慢,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不仅要扩大内需,还要借题发挥,做好内陆开放这篇大文章。唯有通过改善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学习领会国际竞争规则、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才能进一步提升湖北在扩大对外开放大省的地位。同时,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在实物贸易上处于劣势,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科教资源、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来弥补差异。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一:新变化 新亮点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一:新变化 新亮点

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今后五年的发展作了战略部署。

一、《“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新变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文本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有一些新的变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分为12个部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除去第一部分是管总的、第十二部分是“号召”外,中间10个部分可以说都“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

而《“十一五”规划建议》分为10个部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除去第一、二部分是管总的、第十部分是“号召”外,布置重大任务的是中间7个部分。其中第三至六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第八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分别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三至七部分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第七部分“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则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第十、十一部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第九部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第八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是两个《建议》的相似之处。

重大任务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增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二部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是《“十一五”规划建议》基本没有或者完全没有的。

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新亮点

(一)主题和主线非常清晰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根主线贯穿了《“十二五”规划建议》全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原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逐步演变而来的。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涵义与所区别。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也包括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还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等。

五中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了“五个坚持”明确部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对“十二五”所处的“时期”有非常明确的判断

《“十二五”规划建议》关于“两期”的判断:即“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第一部分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分注重扩大内需

《“十一五”规划建议》对内需的表述只有一句话:“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十二五”规划建议》则将“扩大内需”作为十大重大任务之首,用了大段篇幅进行了表述,字数由37字增加到780字。这是对我国过度依赖外需所作出的反思。中央十分强调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

(四)强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十一五”规划建议》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只讲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4条,而《“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讲了“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7条,内容全面和广泛得多,而且强调“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现代产业体系”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包括以前的五年计划)建议中。

现代产业体系,就是结构高度化、融合性好、创新性强、开放度高、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产业重点依次转移;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各种要素密集度依次转移;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即向产品形态依次转移。

融合性好,首先是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产业的嵌入和渗透,甚至是对我们的全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嵌入和渗透;其次是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价值链越来越长,现代制造业所考虑的绝不只是产品设计和制造,而应包括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第三是各产业内部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得行业的界线趋于模糊,如汽车产业就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第四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由硬要素投入形成的价值链长度会达到某种极限,而突破这一极限的关键是软要素即文化要素的投入和渗透,具体主要表现为品牌价值提升。

创新性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融合,没有创新是不可能的。创新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日趋严峻的资源约束,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新知识向产业渗透的进程将日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的创新来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摆脱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困境。

开放度高。只有开放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只有开放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下促进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逐步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平衡发展局面,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进一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不断增强我国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

可持续性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央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针对的是我国的国情,要解决的是我国目前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低、对资源过度依赖、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以发达国家竞争力强、投入产出效率高、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为标杆的。分析比较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尽管表现出多个方面的特征,但其本质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支撑的是由技术、管理、质量、人才等因素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五)在城镇化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过去的提法是:“重点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在“十五”计划中专门有一节讲发展小城镇,“十一五”规划主要是说发展重点小城镇。这次首次不提“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只讲了“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要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没有强调小城镇的其他功能。

这次还用了“城市化”的概念,提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这是继今年6月12日原则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后第二次在中央文献中使用。使用“城市化”的概念,表明国家将更加注重发挥城市和城市群的主导作用,而过去提“城镇化”往往是与农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如十六大报告提城镇化是放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个小标题下的。实际上,“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其在我国的实际中往往将重点指向了“镇”,这导致了小城镇一度“撒胡椒面”式的发展。

(六)十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相比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民生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表述。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具体途径细化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并明确提出了两个“提高”: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也是此前所没有的。

(七)十分注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并指出:“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个全新说法,必将极大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五:破除“条件不成熟”论 大力发展服务业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五:破除“条件不成熟”论 大力发展服务业

我国长期受所谓“产业演进”(即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经“二一三”、“二三一”向“三二一”演进)理论影响,认为服务业是工业的附属物,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发展服务业。我省除武汉市的中心城区外,绝大多数县市区对服务业的认识还很不够,总认为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条件还不成熟。由于认识不足、决心不大,一些地方抓农业驾轻就熟,抓工业也有一套,而对服务业抓得不力、抓得不对,甚至基本不抓。必须纠正这种错误观念,摆正服务业的位置,充分发挥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把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点并不正确,这可以用国内国外很多事实来说明。比如,美国几百年来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来没有超过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一些地方靠发展服务业起家的例子。国发〔2007〕7号文件就明确指出“中西部地区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李克强副总理在2010年8月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从我省发展实际看,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在我省占重要位置的一些工业虽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国家拿走大部分;服务业发展不够,地方税收基础就不够牢。山东省2009年通过业务分离和资源重组,新成立了1664家服务业企业,新增营业收入244.13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2.09亿元。我省应清醒看到国内外竞争新态势以及服务业加速转移的契机,以先进地区为标杆,实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

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从全国对比来看,湖北服务经济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湖北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不是仅仅为单纯地提高服务业所占GDp比重,而是把着力点放在服务业高端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从服务于湖北“两圈一带”发展的战略视角,突出发展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宜昌、襄樊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将武汉建设中部地区高端服务中心,围绕“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中部地区总部经济中心、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中心和中部地区会展中心。宜昌、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以先进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不断探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切入点。一是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引导一部分龙头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二是促进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依托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三是促进服务业与扩大消费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四是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帮助农民工实现“城市梦”,释放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潜力。五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讲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的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我们要在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继续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服务业、社区服务业。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三:发展为了民生 民生促进发展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三:发展为了民生 民生促进发展

近年来,我省在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总体来看,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我们现在要千方百计抓经济,只要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好所有的社会问题,某种程度上存在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势必成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的障碍。我们必须破除“强调改善民生会影响发展”的思维误区,坚持发展为了民生、民生促进发展,着力抓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拉美一些国家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增进人的幸福。为发展而发展,扭曲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因而不是科学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年初都向社会公开承诺惠民的十件实事。这些实事主要是: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建房,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我们要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广大劳动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湖北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我省拥有600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法国,而居民消费总额仅相当于法国的1/20。消费不足,原因之一在于民生问题解决不够好,住房、教育、医疗成“三座大山”,居民有钱也不敢花。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扩大教育消费、医疗消费方面的公共消费份额,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这既能扩大社会消费总额,更为广大人民编织一张细密牢固的“安全网”,用不断增加的消费有力拉动经济持续发展。近几年,我省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既扩大了内需,又推进了民生改善,还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这些又共同推动了湖北经济以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应进一步实施和深化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注重加快鄂西圈的发展,注重提高欠发达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民生,增强我省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

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进步就有保障;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注重在在改善民生中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大省”的优势,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奠立雄厚基础。因此,改善民生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下载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体会之四:破除“内需优势”思维定势 做好内需外需两篇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