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申请中央农村
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概况
临县北下庄乡木口村位于镇“十里一条街”腹地,县城东南9公里处,距镇政府5公里,耕地面积50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近年来,木口村充足优越的地理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村里广阔的土地资源,在生态环境整治上,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确立了建设生态园林新村的目标,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现状和问题
1、村民饮用水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木口村及四周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四周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形成了对地下水严重的破坏。再者,由于木口村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家户饲养畜禽较多,且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场为数不多。但规模化养殖场布局不够合理,距离村民居住区较近,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生产设施比较落后,没有养殖污染防治设施,也没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畜禽养殖场粪便随意露天堆放,废水四处乱流,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粪便污水随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或蔓延后污染河流。总之,采矿业及畜禽养殖对饮用水的污染已经对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垃圾污染现象普遍
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排放量不断增 长,房屋建设和旧村改造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长较快,生产、生活垃圾迅速增长。但农村环境长期以来缺乏管理,村内几乎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存放于村街道旁、村边、田边,既污染水源,又有碍观瞻。村内没有排水设施,造成污水乱泼。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
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县委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意见,木口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本村实际出发,针对本村环境现状,首先决定下大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以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质量。为此,村集体拟投资250万元上一套净化水处理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0万元建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污水沉淀池、储存池。
三、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集中整治,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目标
全部工程于2010年3月份开工建设,2011年3月底全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建设期一年。净化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实现日处理污水190吨,达到8吨/小时的处理能力,水质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基本满足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拟修建垃圾收集池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辆,建设污水沉淀池3个、储存池2个,以彻底解 决村庄环境污染现状。
五、投资概算
净化水处理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投资250万元;垃圾处理配套设施投资50万元。投资需求共计300万元。今年村集体自筹资金100万元已修建前期配套净化蓄水池2个,打深井1眼。尚有200万元资金缺口,特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
第二篇:廊坊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廊坊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全面实施
2010-01-06
12月31日,《廊坊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开始全面实施。该规划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于我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整治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实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该《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581”典型示范工程为带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根本性好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规划》从“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以生态村为标准,加大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农村工矿企业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以及“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廊坊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规划》时限以2008年为基准年,以2015年为目标年,分为第一期(2009-2012年)和第二期(2013-2015年)两个阶段进行实施。通过加强廊坊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争到2015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村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农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为维持京津地区生态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申请报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申 请 报 告
一、xxx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基本情况
菏泽市定陶县xxx是2002年xxx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中心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5.3万人,5.6万亩耕地。镇域主要产业为木材加工、化工产业、种植业。
自2010年1月份起,我镇按照“打造个性、彰显特色,高起点定位、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编制完成了《xxx城镇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并聘请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进行详规设计,编制完成了镇区4.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2011年以来,我镇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实施了《xxx2011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工作方案》,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中,由于镇投入资金改善环境的能力有限,环镜基础设施薄弱,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实施有效的环境整治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一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全镇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唯有xxx村制作了详细的村庄规划,村庄无序建设造成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土地闲置或浪费、部分建筑极不适应长远发展规划要求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不足,大量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清运,堆放在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影响了镇容整洁且滋生蚊蝇,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省级道路及县级道路两侧路灯亮化率达不到要求,影响到镇容镇貌美化亮化,且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省级道路两侧无护栏,人车混行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广告标牌不统一,违法建筑、不规范建筑、“野广告” 及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现象的存在,影响镇容镇貌及我镇的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政策措施
(一)强化认识,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的持续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关系到镇容镇貌的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城镇综合实力的体现。我镇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增强对加快镇村规划修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配套联动,建管并重,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抓好规划修编工作,为煤炭资源开发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依据实际,切实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长效性。镇村规划是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基本依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从我镇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从乡镇规划、中心小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三个层面着手,统筹考虑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资源要素,结合镇村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预测未来10年内镇村的发展设想,确定镇、村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准确把握规划编制的原则,合理确定和设计规划的主要内容,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充分论证探讨,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长远性,为打造我镇成为定陶县西部经济、政治、文化、物流中心,为煤炭资源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领导,切实加快规划编制工作进度。本次规划修编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为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我镇及村庄规划编制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城建办、办公室、各管区等部门力量,全面负责规划修编各项工作任务的督促落实。在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规划图、效果图、设计图三图俱全,报城建局批准后,全面实施工程建设。
三、编制计划时序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前完成全镇整体详细规划;
2011年7月---2012年12月前完成镇域生活垃圾的处理;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前完成道路扩宽及路灯更换; 2011年6月---2011年12月前完成省道路加设护栏; 2011年5月---2011年12月前完成沿街门市标牌更换。
四、财政支持计划
工程总投资454.3万元,拟争取上级资金150万元,镇政府财政匹配262.8万元,群众自筹41.5万元,分类投资如下:
1.由xxx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制作全镇详细规划,村庄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的交通、供水、供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2.垃圾收集工程:修建20吨垃圾中转站1座,政府匹配20万,需资金35万元;购买垃圾箱(桶)120个,政府匹配6万元;垃圾收集车5辆,政府匹配14万元;垃圾转运车1辆,政府匹配15万,需资金10万元。
3.道路扩宽、绿化、亮化工程:省级道路两侧更换10米灯杆,灯头为150瓦,共计200盏,政府匹配76万元,所需资金10万;并更换路灯电缆5000米,政府匹配7.5万元;县级道路两侧更换8米灯杆,灯头85瓦,共计100盏,政府匹配23万元,所需资金10万;并更换路灯电缆2000米;政府匹配3万元;扩宽定黄路由早教中心向xxx村西止,计600米,并延伸绿化带,用蘑菇石砌成规格:宽2米,长8米,共计50组,政府匹配10万元;计:女贞200株,政府匹配1.8万元;小叶黄杨5万株,政府匹配15万元,所需资金10万;土方2000方政府匹配8万元。
4.对省级道路xxx路加设护栏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共计2500米,政府匹配20万,所需资金10万元。
5.统一沿街门市广告牌:省道xxx路及县道定黄路,共需更换广告牌4500M²,镇政府匹配24.5万元,所需资金25万。
xxx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七
第四篇:湘东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湘东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为合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江西省委、省政府“绿色生态江西”、《江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战略实施总体要求,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本着提高我区农村环境质量为己任,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养殖业的发展壮大,许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协调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对上述问题高度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十多年来我区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取缔小造纸企业4家,小电镀、小化工2家、小水泥企业6家,对全区8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同时对我区工业污染企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推行环保“一把手”负总责,对新、改、扩建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环保一票否决权,“三个一”工程,“十一五”期间,实施了新一轮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美乡镇、生态村),并建成一批环保文明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全面加大解决当前农村最突出环境问题。
1、总则
1.1规划的由来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现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学习和贯彻的要求;
200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
2008年7月,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要求;
江西省委、省政府“绿色生态江西”战略实施的要求;
推进鄱阳源生态经济及建设和加强河流源头区环境保护的要求 1.2规划范围
湘东区总面积853.4平方公里,内辖8镇、2乡、一街,168个行政村,2664个村民组,总人口387390人,其中农业人口296690人。1.3规划编制依据
各种法律、法规、条文及标准等;
地方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相关规定
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2、农村环境概况 2.1主要环境问题
1、农村饮水源受到污染:农村饮水绝大多数不是自来水公司供应,而是饮用山岭渗漏水、泉水、甚至还有部分村民饮用库塘水,且含钙、氟铁量高,有些地方因煤矿开采导致水资源严重馈乏,直接威胁农村饮水安全。加上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未经处置,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污染地表水、地下水。
2、土壤受到污染: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等物质残留于土壤中以及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橡胶地膜等白色污染,不仅污染农产品而且严重影响土壤耕作质量,肥效。
3、水体富营养化:养殖业在近十几年大力发展后,粪便随意排放,造成蚊虫大量繁殖,成为了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又一途径,产生的恶臭气体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同时致使大量农田种值作物长期发青,长苗开花不结果,使塘库的水质富营养化,造成鱼塘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4、生态环境恶劣: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淡薄,只顾眼前利益,对山林大量乱采乱伐,山岭千疮百孔,极大程度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严峻。
5、农村工矿业污染:随着工业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农村土地上兴建,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三废”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6、基层政府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
2.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目前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无处理设施,缺乏垃圾处理技术,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依靠集中收集运往山岭进行简易填埋处理。
2.3农村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
1、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就我区而言,农村与城镇环境治理管理相比,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重视还不够,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仍然存在“注重GDP,忽视COD”的倾向,重视农村工业发展,忽视农村环境保护。二是缺乏科学决策和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的标准不明、措施不实、效果不佳。三是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缺少规范、长期、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四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体系保证。农村环境保护涉及到不同社会成员和集体的利益,目前仍缺少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五是宣传监管力度不够。宣传教育大多停留在空乏的标语口号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2、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够科学
我区现有农业人口296690人,从我区目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状看:一是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民更加迫切需要增加收益,往往不愿意采用精耕细作的传统生产技术,而更乐意使用化肥农药。二是重产品重产量,轻生物资源利用。农民在生产中往往更加关注较高的产量,以获取较多的现金收入,而不愿意投入劳动强度,开发利用秸秆、人禽畜粪便等资源。三是化肥使用重投入轻效率。大多数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超过作物实际最佳需要量的15%-30%,甚至50%.四是重个人现代消费需求,轻公共环境基础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毒或难降解的现代生活垃圾大量产生,但缺乏相应处理设施。
3、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全区在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区开展了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对农村环境保护有一定量的资金投入。但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二是人员队伍建设力量不足。农村面源污染分散、复杂,工作难度远远大于城市和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目前全区各镇村环保机构处于形式状态,各项工作不能适应农村环境管理的需要。三是农村环保监督基础不足。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全区镇村没有起码的检测设备和条件,全区大部分农村大气、水、土壤的系统性基础环境数据处于空白。
4、农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合力 近年来,我区相继开展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圈),对改善我区农村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环境是一个与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综合体,环境没有地域界限,没有行业界限,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体制,资金、技术支持力量分散,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3.1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置,根据江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要求,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为核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开展,结合农村各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3.2规划原则
(一)坚持在建设中治理,在发展中治理
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技术进步和循环经济建设,寻求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的出路,把环保优先方针落实到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小康和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源头、过程、末端治理三结合
通过“农业生产的清洁化”,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量,控制污染源头,减轻过程污染通过”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生活垃圾和废水治理处理,加强末端治理,在农村工业发展中坚决贯彻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按照我区农村环境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确保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得到彻底改观。
(三)坚持立足长效,建立制度
“三改”中的“改”是手段,真正建成才是根本,在加强清理整治的过程中,必须同步建设符合农村实际,建立广大农民能够自觉遵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制度,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推动农村环境保护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四)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我区各镇和行政村(居)要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导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规划编制要立足当地实际,各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要紧密结合围绕改水、改厕、改圈,以村庄或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主攻点,按照计划的要求,整合资源,统一行动,确保一个村一个整治,一个村一个村见成效。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
我区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执行省、市、区各相关要求要同时,提出不同的建设思路、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集中”(居民向居民点集中,农业生产向大户集中,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一刀切,在较发达的地区,适当提高建设门槛,创造新技术,开拓新途径,探索新经验。
(六)坚持政府领导、统筹协调、多方投入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由各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防止力量分散,各自为战,按照“工业反辅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农村自助的多元投入渠道,为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提供组织和物质上的保障。
3.3规划时限和目标 3.3.1规划时限
规划年限为2008-2015年,与为近期“十一五”(2008-2010)和近期“十二五”(2011-2015年)两个阶段
3.3.2规划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5%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严重的平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4.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全面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每个乡镇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时序进度,每年完成5个村的整治任务,2 0 0 9年底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8 0%,2 0 10年上半年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开发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规模化兽禽养殖污染防治、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4.1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针对目前我区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白竺乡、麻山镇、东桥镇、广寒寨乡,下埠镇的杞木村、光华村、下埠村、潘塘村,湘东镇、腊市镇等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并完善水源地标志性建筑物,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计划逐年解决各乡镇人口密集区集中式供饮用水。4.2 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
(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推进“三格式”生态厕所的普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到2010年,全区农村改厕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4个镇农村改厕普及村,创成3个优美乡镇。在我区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乡镇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选择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等技术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发挥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示范作用。
(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1、计划到2010年,在4个乡镇各行政村逐步推广以“户分拣、村收集、镇集运、区处理”为主卫生填埋场和堆肥为辅“的垃圾简易卫生设施。
2、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3、垃圾填埋场按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要求进行设计与建设。
4.3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的清粪工艺、饲养管理技术,实现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加紧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
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并对水体造成污染,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区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到2010年,生猪达80万头,禽1000万羽,年粪便利用量1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100%。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突出重点、划定禁烧区,全区境内所有省道、国道沿线两侧全面禁烧。调整种植结构与布局,在国道、省道沿线大力度减少秸秆性作物的种植,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4.4 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我区已将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关停取缔,淘汰能耗高且落后生产设备陶瓷倒焰窑,削减二氧化硫2739.6吨,COD1130吨。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确保各类污染物在本区域总量控制内,同时加强整治河道力度,提高河水调蓄能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达标。具体做法:
(1)严格矿山审批,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2)加强执法力度,依法取缔农村范围内的小煤窑、小矿山及粘土实心砖的生产
(3)加强工矿业企业的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4)加大农村工矿业企业污染的治理,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
(5)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执行市局对我区严控建设的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在农村地区的死灰复燃。4.5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开展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重点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推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加强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4.6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区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符合I S 0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体做法:
(1)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科学施肥(2)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技术
(3)积极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和地膜覆盖和回收(4)推行田间合理排灌,发展节水农业 4.7 农村生态示范工程建设
我区组织各乡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基地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实行耕地保护,积极推进循环型农业,主要以白竺、麻山镇、排上镇、东桥镇、广寒乡为示范镇。按城镇绿化指标,依托水系和道路,按照集镇绿化率3 5%、村庄林木覆盖率30%的标准,搞好沿河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庄林、环镇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集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 0平方米。5.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和布局 5.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
(1)重点解决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湘东镇的裕升村、五四村、下埠镇的杞木村、长春村、大陂村、光华村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建设、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示范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建设、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巩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2)巩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麻山镇、东桥镇、广寒乡及申报生态村。
(3)重点加大对下埠镇、麻山镇、荷尧镇、湘东镇、腊市镇煤矿开发重点区域环境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严格矿山开采环境的管理。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逐步实施企业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5.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布局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
坚决取缔白竺沿河两岸餐馆,重点保护萍乡市麻山取水口所在地麻山村、高车村生态环境,杜绝工业企业新建,保障市、区百姓饮用水安全,其次保障陶瓷产业基地周边村民饮水安全,对腊市镇、下埠镇、荷尧镇等饮用水源严重匮乏,优先建设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1、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麻山村、高车村按照饮用水源有关规范要求,完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设立警示标志。杞木村、光华村参照有关规范要求,完成水源划定和调整工作。优先划定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摸清污染状况 针对下埠镇杞木村、光华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污染原因不清等问题,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重点查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现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等,为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村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优先在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和区域,特别是人口集中、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对环境危害严重、位于饮用水水源地上游的农村聚居区建设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逐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的模式,加强对该地区电子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与处置。
加强各乡镇街沿线、沿河路等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和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逐步推进区域污水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人口集中密集的湘东镇、下埠镇、东桥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将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率。
(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近年来,各乡镇农村养殖业发展较快,如猪年出栏30万头,禽年出栏 150万羽。但由于配套处理措施跟不上,给土壤、空气造成一定程度污染。在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较高的下埠镇潭塘村、栗塘村,老关镇老关村、排上镇上珠村优先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1、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畜禽养殖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立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或关闭。限养区内要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和数量。宜养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并逐步减少个体畜禽养殖场的数量。
2、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 在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较高的乡镇,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优先支持位于人口比较集中地区、重点流域和区域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治理设施。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在各乡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在重点流域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重点污灌区、典型工矿企业废弃地等,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搬迁企业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
(5)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 优先在自然条件良好,有利于发展有机食品生产的乡镇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进行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工作,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6.重点项目和效益分析 6.1重点项目列表(见表)6.2效益分析
按照轻重缓急、逐步解决的方法,到2009年,通过治理水环境污染、中小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及镇村环境整治,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相适应,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的农村新环境。
(1)经济效益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到2009年单是农村垃圾处理就可大量安排农民就业,务工农民年增加收入8400元。此外利用秸秆作饲料、秸秆气化、畜禽粪便制沼气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利用,可以大量节省农业投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每年可新增农民人均收入358元。加上绿化造林等其他收入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农村工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循环经济技术的落实以及工业相对集中产生的积聚效应等将使国民生产总值有望在现有26%增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比重在目前10:57:33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乡镇可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和服务业、特色农业、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将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之,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倡导文明乡风和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起到明显的社会效益。从萍乡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角度来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也是我市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领域,其综合整治工作的圆满完成将为萍乡市的创建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生态、保护水源,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也改善了镇、村、组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3)环境效益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绿化覆盖率将得到提高,各乡镇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38%;所有村建成环境优美乡村,80%的村建成生态村;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基本控制农村垃圾和粪便污水的排放,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全区农村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至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比2005年下降20%以上,生态效益将十分明显。7.保障措施 7.1制度保障
(1)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我区按照地域特点,制定镇村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改善措施及运行机制。
(2)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我区已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3)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各乡镇、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7.2组织保障。
为加强组织领导,我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及各乡镇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环境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环保局。把规划任务按分解到每个乡镇、部门,明确具体时间、包干负责,按期完成。形成了乡镇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在政府的领导下,落实廉政保障责任制,做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明确各级廉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和责任部门的职责,做好辖区内环境整治的廉政监督工作。廉政监督责任部门的办公地点、联系电话应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7.3 资金保障
我区积极拓展资金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并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水质改善和监测、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加大对重点流域和水源地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并积极组织和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中。
加大政策激励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区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清洁生产管理办法等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工程配套的规章制度,大力扶持节水、节肥、节能等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并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同时将农村能源、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安排,确保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综合效应。7.4 技术保障
(1)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2)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了完成好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任务,我区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突出区域特点和分类指导原则,优先安排在产业发展好、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乡镇村庄布点。要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示范村建设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典型工程模式的攻关和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地引进消化、科学集成各项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我区农办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班子,并派相关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3)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为主体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低成本、操作简便、高效的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和试点示范。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重大课题的研究与科技攻关,包括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农村区域水环境安全保障等,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4)加强乡村物业服务建设。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环境卫生管理站,实施乡村保洁制度,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鼓励农民、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广泛参与,形成以村为基本单元、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服务体系,带动村级服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7.5 社会保障
提高群众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素质,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加大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实践。组织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纪、政纪的有关条规,总结、推广、宣传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加强示范引导和宣传发动。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建立起一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示范典型,在总结典型模式、技术及经验基础上,以点带面,扩大建设规模和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认识。并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传播各种建设模式和先进典型经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到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中来,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简报
长沙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简报
第8期
长沙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4月1日
【目录】
◆ 市环保局调研长沙县农村环保工作
◆ 年过半百人未老 老干部竭力为环保
——长沙县启用一批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担当重任 ◆ 长沙县出台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计划
◆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市环保局调研长沙县农村环保工作
3月18日上午,市环保局黎建局长在长沙县环保局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长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长沙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等有关问题。市环保局周文副局长、长沙县环保局班子成员、长沙县北山镇镇长、瀚洋公司负责人(长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负责人)等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查看了长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听取了北山镇关于长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听取了长沙县环保局关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
会上,黎建局长指出,长沙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程,长沙县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征地拆迁和补偿方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危废中心于2011年完成整体建设并投入使用。
黎建局长指出,长沙县政府将污水处理厂项目纳入了全县重点工程,并作为乡镇绩效考核指标,充分体现了对这项惠民工程的重视程度,县环保局前期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此项工程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下阶段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快建设进度。长沙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已列入我市“两帮两促”项目,要力争所有污水处理厂在今年11月份建成通水。二是确保工程质量。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要狠抓工程质量,长沙县环保局要加强检查指导,市环保局也将组织专家开展1到2次的工程质量检查,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在全市督办通报,让乡镇污水处理
厂真正建成人民满意工程。
针对长沙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黎建局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抓亮点形成全国示范。连片整治在生态修复要上水准,确保低投入高产出,实现投入倍增效应;与此同时,要创新工作机制和体制,建立治理长效机制、体制。二是要抓紧实施赶进度,月月检查保质量。列出工程进度表,并加强督查力度,保证如期保质完成任务。三是要抓好规范化建设。要在项目资金管理、工程资料整理方面高标准要求,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工程验收合格的同时为其他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提供借鉴经验。
年过半百人未老 老干部竭力为环保
——长沙县启用一批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担当重任
2010年长沙县县委、县政府从县情民意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推动该县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2010年3月,长沙县县委、县政府下发„2010‟2号文件,组建长沙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由杨懿文书记出任顾问、张庆红县长出任组长、李洪波副县长出任常务副组长,并由“四大家”在任的8位领导出任副组长,组建“长沙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
办公室成立后,积极整合干部资源,充分发挥老干部余热,从县直各有关部门抽调了一批同志,其中包括3个副县级、26个
正科级干部。办公室成员分成6个组,每个组负责2-3个乡镇的环境整治,并不定期对所负责的乡镇进行走访、帮扶和指导。这些老干部们已成为办公室履行职能的重要力量,他们认真履行职责、走村入户、协调统筹,为长沙县的农村环境治理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为推进环境治理充分发挥了老同志的优势和智慧。他们凭着对党的忠诚和拥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负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创先争优,为保护和治理县域环境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长沙县出台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计划
2011年元月18日,长沙县环保局率先下发《关于下达长沙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计划的通知》(长县环发„2011‟1号),文件对2011年长沙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建设计划及配套资金安排做了详细规定。
长沙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计划任务包括: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一处;集中居住区大型人工湿地五个;四池净化池15540个,垃圾运输车43量,垃圾回购点43个,垃圾桶13591个,垃圾池706个,沼气池5725个,室外零排放261955平方米;连片整治重点示范点2个(金井镇的金龙村和脱甲村、路口镇路口村)。文件还明确了项目任务及资金配套一览表,除部分前期投入及五个集中居住区大型人工湿地建设项目外,共计投资约5001.3万元。
此外,长沙县同时出台《长沙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专项
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下拨到乡镇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由县整治办和县环保局进行督查,确保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资金专款专用。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
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为推进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改善先导区整体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生态品位和城市价值,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于3月28日出台了《长沙大河西先导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长先管发„2011‟11号,以下简称《方案》),下发至相关政府和有关单位。《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治理工程,细化了工程项目内容,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确定了项目完成时限及责任单位。
《方案》以坪塘片区环境整治和靳江河流域、龙王港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一是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湘江西岸、靳江河(岳麓区、宁乡县段)、雷锋河、莲花河(莲花镇桐木、龙洞段)、八曲河、马桥河、沩水河六条河流综合整治工程;二是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实施望城县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厂扩容和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的建设;三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先导区范围内扬尘污染治理、企业清洁能源改烧和实施企业自建燃煤锅炉的拆除;四是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坪塘老工业基地及已关闭矿山区域的生态修复;五是景观提升
工程。实施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城市景观建设;六是创新示范工程。实施坪塘再生水厂及人工强化湿地建设、梅溪湖湿地水质净化和保障工程建设、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样板工程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标准化样板工程建设。
为确保生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先导区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先导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督查小组,风暴负责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和督查考核。二是明确了目标任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明确任务要求和完成时限,并要求具体责任人针对每项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及资金预算,把握时间进度。三是加强了资金保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的总体原则募集资金,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以企业自筹为原则,公益性项目通过建立健全四级投入机制(国家、省级投入,市直投入,先导区投入,相关区、县政府投入),保障资金需求。
报: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市委常委、市人大主任及分管副主任、市政
协主席及分管副主席,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
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城环委、市政协人资环委、市政府办公厅城建城
管处
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区、县(市)委书记,区、县(市)长,分管环保副区、县(市)长、环保局长,各乡镇投稿邮箱:zrc2622156@126.com联系电话:(0731)8262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