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

时间:2019-05-14 05: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

第一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

摘要:本文通过农产品逆身选择的现象分析其成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就是基地+农户+加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保证,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保证。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增收;

优质优价是一般的经济规律,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予以认同、并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的经济准则。因为优质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平均劳动时间要远大于普通产品生产所付出的劳动时间,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优质产品在价格方面上要高于普通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生产者生产出更加适合人民生活的产品,进而支持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但是在我国的产业化过程中,作为现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问题,作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较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因此,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很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物品属性分析

物品属性是指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通常,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主要取决于其特性。不同物品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最基本的属性,如道路能够满足人们出门远行的需要,衣服能够满足人们遮羞和美观的需要等[2]。然而,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且处于一定的社会分工环境之中,单从物品的特性谈其属性是不够的。这里就产生了第二个分析的视角,即从物品交易的角度来分析属性问题。可将物品的属性分为排他性、竞争性和可分性三种类型。排他性,是指必须把拥有物品属性的财产权力明确地界定在某个产权主体身上,并与他人的权利相对;竞争性,是指能否通过同质物品之间的供给需求变化形成均衡的价格,或是异质物品之间的竞争形成优质优价的交易情形;可分性,是指从物品的“产权束”中可以不断细化分解出同样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可让渡性的各种权利形式。这些属性的不同搭配左右着交易的方式以及消费的方式。

农产品最基本的属性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因而质量属性是其核心。从生产角度看,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过程的结果。这一过程所发出的信息不但流量极大,而且极不规则,加之生产的分散性,从而导致对农业生产的人工调节与质量控制活动无法程序化,进而在工业品上易于掌控的“产品质量差异性”在农产品上却难于监控[3]。从消费角度看,农产品的质量属性又有搜寻型(先验型)和经验型(后验型)之分:前者指交易时买方容易获取和评判的一些质量属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后者指交易时买方不容易获取和评判的一些质量属性特征,主要有[4]:(1)营养价值等消费者难以直接感受到的内在品质。譬如,小麦的粗蛋白质含量,稻谷的直链淀粉含量等等。(2)环保方面的特点。譬如,是不是绿色食品,有无农药残留,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等等。(3)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品质。这主要包括农产品出品率、加工成本等等。以小麦为例,加工成同等规格的面粉,籽粒饱满的,出粉率就高一些,籽粒干瘪的,出粉率就低一些;含杂质少的,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含杂质多的,加工成本就要高一些;水分含量较低的,比较容易储存,水分含量高的,则不易储存。

从交易的角度来分析,农产品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属性:(1)可分性。农产品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存在,因此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对组成产品的各个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通过优化各个部件的性能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所以,农产品的可分性较差。(2)竞争性。农产品的异质性要通过生命有机体的连续培育过程才能实现,而不能通过各有机体部位的专业化生产得到提升。它无法低成本地把生命体的正确的质量信息传递给买者,所以异质性竞争程度不高。(3)排他性。如前所述,农产品的许多质量属性都属于经验型,界定各种属性的权力的成本将非常高昂。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属性的排他性较低。

二、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柠檬市场”

对于物品属性及其归属关系的界定过程实则是物品产权的界定过程,是进行市场交易的基础。巴泽尔指出产权的界定过程需要耗费交易成本,其制约着产权被界定的清晰程度。交易成本越高,产权越不容易界定清楚。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有关产品的信息可以不付任何代价就可获取,对资产有兴趣的个人对资产价值、各种特性都有充分认识,交易成本也就较低,资产的权利就容易界定[5]。若信息是充分的,对他人可能的侵犯行为容易识别和防范,产权就越容易得到保护和完整地转让。无法充分界定的产权就被滞留在“公共领域”。产权界定直接关系到对行为人决策的激励或约束。

农产品特有的属性决定了要充分界定农产品的质量的交易成本是及其高昂的,要受到知识、资金、技术、人力等约束限制,因而必然导致部分甚至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属性被滞留在“公共领域”。消费者通过购买并消费农产品而获得剩余,成了最终所有者,但他并不拥有农产品的全部属性。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降低质量和成本以攫取农产品中的部分价值,从而侵蚀消费者的部分权力。消费者是否选择捍卫这部分的权利要看这一行为是否有利可图,如果现有制度安排导致其实施这一行为的成本过高,理性选择必然是放弃这部分权利。结果是信息优势方——农产品生产者获得了“公共领域”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就引发了“信息不对称”,其实质是由物品属性界定的困难和人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决定的。

在买者无法辨别农产品质量高低,或辨别成本太高的情况下,“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就会使农产品市场走向“柠檬市场”。

三、出现优质不优价的根本原因:

一是生产盲目性,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农产品的优质不优价现象,是出现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我国加入WTO之后社会面临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市场,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家一户小农生产,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民面对的已不是就近的集市,而是整个世界,从一个方面来说,产品市场已是最大化的全球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却也隐含着巨大危险的和冲击力的、甚至陷阱也是有的,市场的无序性越来越强。近年来,各地均开始进行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种植中的撞车现象也较为普遍。加上农业生产中的一窝蜂现象,使生产的无序性有加大的趋势,导致了产品的大量积压,使优质产品也不能卖出好价钱,形成了质量与价格的反差。

二是没有形成标准,农产品优质缺乏“可比性”

农产品的质量属性包括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前者指交易时买方容易获取和 评判的一些质量属性特征,具体表现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后者指交易时买方不容易获取和评判的一些质量属性特征,主要有:一是营养价值等消费者难以直接感受到的内在品质。譬如,农产品主要养分的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性等。二是环保方面的特点。譬如,是不是绿色食品,有无农药残留,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果实中有害物质含量等等。三是加工和储存品质。这主要包括农产品出品率、加工成本、果实耐储性、腐烂率等。对于消费者来说往往更看重的是内在的品质,在优质和普通之间,对于不能肯定判定其内在质量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普通果。

三是农产品小农生产,品质缺乏“一致性”

有些农产品产业生产规模大,但经营规模散小。由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产品分散于每家每户经营,平均每100亩农产品涉及农户有80多户,有的甚至一块地生产的品种有三四个。这样,就是同一块地,在品种品系的选择、栽培管理的措施、农药肥料的投入等方面就很难实现统一。所以这种分散经营的模式和现状,必然导致农产品品质“一致性”就更加难以实现。

四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缺乏“系统性”

当前农产品特别像农产品一类的大宗农产品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追求优质化、多样化、层次化、绿色化、品牌化以及便利化。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需要采取更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近几年来柯城区农村经纪人队伍得到了较快发展,到目前已达到了几千人。但与现代营销体系的要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经纪人队伍弱小、分散、力薄、无序等。现有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还无法作为优质农产品的组织载体,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实现。

五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品牌缺乏“统一性”

柯城区种植农产品历史虽长,但是真正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却没有。前些年,主要采用福建芦柑的包装箱,因此市场上只知“芦柑”而不知“椪柑”。近年来,人们的品牌意识大大加强,懂得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不同的经销商、贩销户、合作社都各自为阵,自己命名品牌,然后直接推进市场。据统计,全区有农产品合作社106家,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缺乏统一性,消费者认可度很低,市场影响力极其有限。

六是农产品经营主体缺乏“合作性”

当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而且大多专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的较少。同时,还有不少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合作意识薄弱。多数农民甚至合作社的领导层,对什么是合作社、合作社与普通企业的区别、合作社的原则、办合作社的宗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部分合作社被视作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载体。随着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功利心强,社员期望值高,短期利益驱动,期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稍有困难就极易挫伤他们的办社热情。

五、下步对策和建议

(一)抓农产品品质提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农产品产业规划,优化品种结构,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并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生态文化经济带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出口基地建设相结合,引导出口公司、合作社联系农户建基地;三是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主要是建立采摘游示范基地。

(二)抓好“龙头企业+农户+标准”,建设好合作经济组织

该种组织形式是我国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在中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龙头企业处在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加工和贸易环节,它充分利用了在加工和贸易环节易于进行专业化和企业内分工所带来的比较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性,通过企业组织化经营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在企业和农民之间通过一种长期的契约安排,增进彼此之间的利益。龙头企业通常向农户提供技术、种子等,帮助农户生产高效优质农产品,通过长期契约的形式保证利益的分享。

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较慢,且经济组织本身的产权存在模糊性,其现状还无法有效地在组织内实现信息的传递,从而有效地承担起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两种——“社区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前者从体制上看,计划经济下的政社合一、产权不清的制度遗迹还相当浓厚,社区政府实则为强势方,其往往会牺牲农户的利益以保证社区总体福利的提高,增大了组织的运作成本;从经济实力来看,大多数社区合作组织统一经营薄弱,无法为农户提供完整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后者虽然是农民自身的技术合作组织,契约的不完全性较低,但由于资金匮乏,在技术档次、服务内容、加工能力、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是以技术交流、培训和推广为主,契约组织所发挥的经济功能十分有限。上述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合作型经济组织在吸引农户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优质农产品上作用有限。

(三)抓土地流转,促进农产品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流转。采取多种形式,缔结共同利益体,运用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探索出土地租赁经营模式。二是土地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加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入股农民可以将每亩土地上种植的农产品进行折价,投产后,农民按每亩扣除生产成本后与合作社按比例进行分红。三是农业园区推进流转。根据不同地域、土壤、气温、海拔等自然条件,精心筹备涉及生态养殖、优质菌类、反季蔬菜等方面的农业种植项目,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合理优化土地资源。

(四)抓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消费者的知名度。随着我国农产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连年丰收,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日趋成熟,看品牌吃精品已成为现在农产品的销售趋势。一是统一品牌,树立产品形象。严把农产品质量验收关,在合格产品的外包装和果品上统一使用的商标,通过统一品牌宣传口径、统一品牌生产标准、统一品牌技术规范、统一品牌产品包装,实行品牌共创、资源共享机制,着力培育自己的品牌。二是加强宣传,建设品牌文化。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并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知,要积极利用在国内举办的大型博览会、推介会,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专业网站、国际学术现场交流、电视新闻及专题报道等形式重点推介品牌,形成浓厚的营销氛围。三是品牌促销,扩大市场知名度。为扩大品牌的市场知名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市场经销商订立品牌授权使用协议,按其使用商标包装物数量来返利让利促销。对销售品牌的外地客商、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实行奖励政策,使他们在获得销售效益工资的同时,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四)抓营销体系建设,努力拓展销售市场。为了巩固老市场,开发新市场,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网络营销体系。一是建立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合理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形成固定的供 销关系,稳固市场。同时,积极扩大影响,举办全国性的农产品产业研讨会,使我区农产品成为引领中国农产品行业的先行者和集中营,从而掌握农产品定价权。二是扶持和培育一批真正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要引进和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就地消化大量鲜果,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加大销售能人和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出台政策,鼓励他们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五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努力做到农产品销售“三个五”,即:品牌销售5万吨,加工生产5万吨,出口销售5万吨。同时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或组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配送公司与大中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超市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扩大销售量。六是营造良好的销售环境,进一步整顿规范农产品营销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如信息费用收取标准、强买强卖等,切实保护农、商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文明执法,优质服务,打造农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的销售调运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宏滨.优质农产品缘何难以优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3):53—55.[2]李孔岳,罗必良.产权: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南方经济,2002,(5):9—12.[3]罗必良.农业性质、制度含义及其经济组织形式[J].中国农村观察,1999,(5):8—16.[4]孙文博.全面落实优质优价政策,积极优化农产品品质[J].中国物价,2000,(6):3—7.[5]刘东.泽尔的产权理论评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6):137—142.[6]曹利群.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J].学术月刊,2001,(8):30—35.

第二篇: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

土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之所在!

至从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出台以后。这段时间网上关于土地流转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息。反对的声音似乎压倒一切,好像土地流转像洪水猛兽一般可怕,好像中国一旦把土地私有化了,农民就会重现解放前的悲惨境界一样。是社会的倒退,是动荡亡国的开始。其实这些担心都是“杞人忧天”式的担心,是多余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都是近十年以来没在农村呆过,不了解中国现在农村的现状和实情造成的。当然这些网友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担心农民会吃亏,也是关心中国农村的未来。只是他们看问题太教条化了,还是用老眼光看待农村的发展和变化。根本不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实情。本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出身的“农民的儿子”对于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实情最有发言权,下面我就为大家来讲一讲土地流转对中国,特别是对“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的未来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首先未来十年以后,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是“谁来种地”的问题。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在“计划生育”和“快速城镇化”的双重打击之下。现在的中国农村,可以讲绝大多数村庄都已经出现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破败惨状。这不是我在危言耸听和夸大其词,问问你身边的农村出来的朋友就可以知道我说的是不是实情,农村地区大量的空巢村,老人村,无人荒村的出现,每年正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大量的涌现出来。大量的中小学校被撤并,大量的行政村在消失。看看教育部的统计,《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调查报告》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的农村地区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另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下面我们来看一位记者朋友前不久通过自已的实地调查写出来的一篇通讯报道: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有乡村……

在广东清远连州市文化广场旁,乘四十五分钟的公共汽车,再徒步走四十分钟的山路,穿过连绵山坳,便到了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年轻人成了稀罕物

“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边,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这是在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调查的情况,如今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情况大致类似。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和儿童。2011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发现,河北、山西、湖南、内蒙古等其他省(区)的情况,大致都是如此,本来是农业大省的中部广大农村地区,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

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娃娃越来越少”

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杨香瑞介绍,近年来“娃娃们越来越少”,乡里一个青年村民介绍说:“我记得我姐姐读书的时候,我们小学,都是50-60人一个班,现在我们800人口的村小学,今年3个学生,一个老师,只开到3年级。”

据调查,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适龄儿童的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家庭只生1-2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4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转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上学。

刨根问底:农民为何“荒”?“种田还要倒赔钱”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也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种地辛苦不体面

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青年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生育率低后继乏人

农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

背后看点

除了农村,我们还丢了什么?

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

本人是农村出来的,祖籍在湖南湘南的一普通农村。尽管在外工作已经多年了,但由于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所以平均每年都要回2至3次老家。对目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发言权的,以上的这篇通讯稿,所描述的情况,我敢说这位记者朋友所说的基本上是实情。因为我们村的情况也跟这上面所描述的差不多。农村的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荒废化的情况真的已经非常非常严重了!!等再过个十年八年的,等我们父母的那一代人(50、60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人)慢慢的老去死去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中国的农村还会剩下多少人???如果还不实行土地的私有化,并鼓励生育,吸引一些年轻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发展,那么十年以后,中国的农村将真正的面临,有地无人耕的可怕惨状,到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会成为中国人的头号危险问题!!

二、其次未来十年以后,中国的农民增收问题,也必须依靠土地的流转或私有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后才能解决。

一说到土地的流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会重现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和大地主阶级的出现。造成许多悲惨的佃农和无业流民,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其实说这些话的人都是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当代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早已成为了一个工业社会和“世界工厂”。古代的中国要是土地兼并太严重的话,确实会产生大问题,配上天灾人祸的话,搞不好还会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甚至是改朝换代。因为古代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人民除了种田和做点小生意小买卖之外,基本上是无业可就。没有任何的门路或出路,人民对土地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哪怕是身处上流社会的精英都讲求“耕读传家”。而当代的中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并成为了世界工厂。大量的工厂,繁华的商业,以及将来大力发展的社会服务业,为中国人提供了天文数字般,巨量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人民不必为了失去土地而害怕。相反农村的农民都乐于抛下土地,进城打工。因为进城打工,哪怕是干那些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都比在家干农活要轻松,(没干过农活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在家务农的那种辛苦的)并且赚到的钱也比在家干农活,赚到的要多。(现在去广东、深圳打工的随便找个工作都有两三千左右吧,一年下来也可以挣个两三万。而在农村种着自家的那三五亩地的话,一家人累死累活的一年到头也赚不到两万块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30年前,在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怎么发展,工业化还未完成转型,提供不了太多的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并且农村地区由于拥有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的实现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可以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至少解决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但经过中国3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原先的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分田单干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远远的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农民增收的愿望了。因为农民要是只在家种着自家的那三五亩地的话,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起早贪黑的埋头苦干,也挣不了多少钱!只能解决温饱。再过十年,中国就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了,不出意外的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要达到一万美元了。你再在家死守着自家的那几亩土地过日子,人均收入一万人民币都不到,你叫人家那日子怎么过啊???若不改革,不搞土地流转或私有化,实现土地兼并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试问天底下还有谁愿意在农村老家种地???只有土地流转,最好是私有化以后,那么愿意在家务农种地的人就可以承包或买下更多的土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而不愿意在家种地的人也可以把土地出租或转卖出去,在城镇里工作,置业安家。这样双方各取所需,可以皆大欢喜。一方面既能让那些不愿种地的人得笔钱,离开土地。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土地的摞荒和资源浪费。这样不但可以盘活中国农村的土地资产,刺激经济。还可以保障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可谓一举数得。

三、再次维护社会的稳定“遏制城市的房价上涨”和“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依靠土地的流转或私有化才能更好的解决。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追求私产和恒产(既固定资产或不动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梦想和追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支柱!一个人人无恒产的社会是浮躁的社会,也是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大家都是无产阶级,没有自已的私产和恒产,人民怎么能静下心来安居乐业,埋头发展???土地不实行私有化,中国人特别是城市居民面对高房价,不但要终身做房奴,而且还要世世代代做房奴!因为目前的制度,房屋的产权最多只有70年(刚好是一代人的时间,只能算相对恒产。换句话讲,你的房产不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使用的,只能保证你自已这一辈子使用,等你儿子,孙子,他们依然还是要买房,还是要重复你这种房奴的生活的!)有时想想就觉得身为中国人真的很感到很可悲!而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政策了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房奴”的问题!大家就可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有产者了!这对培育和壮大中国的“中产阶级”队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由于土地是私有的,也可以真正的从此杜绝“暴力强折”等流氓强盗行为。因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主人的同意,强折别人的私产就等于是公然的抢劫!别人有权利把你告上法庭,判你个抢劫罪!这样可以极大限度的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工业化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全国的人口都往城市里涌进,造成城镇地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问题,也成为压在中国人头顶上的一座新的大山!一方面是大家都往大中城市里涌进,把房价推得虚高,把城市弄得拥挤不堪。另一方面又造成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剩些老弱病残,人丁稀少,土地荒芜,无人问津。而这一切乱象的根源,说到底还是与中国目前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有关的。而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制的话,如果再配上户籍制度改革,那么广阔的农村地区,在中国人追求土地和恒产的动力下,就可以引吸相当一部分的人才和资金,来参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口号,喊了差不多有十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起色,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分别是:

1、农村留不住人才,也留不住青壮劳动力。

2、农村缺乏资金。既缺乏国家财政的投入,也缺乏民间的资本的参与。而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化的话,那么就可以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往农村回流,这对解决目前大中城市里人口拥挤,房价虚高也是有益的。因为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和人口往乡镇农村分流了。所以对于遏制目前城市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问题也是有帮助的。可以说土地私有化政策刚好可以一举数得,很好的解决上述这些矛盾。也能促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在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未来十几年内继续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方针。城镇化本身是没有错的。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要想在未来几十年内赶超美国,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镇化率不达到70%左右是不行的。但城镇化并非一味的把全国的人口往大中城市里赶,让本已拥挤不堪的大中城市,更加的不堪重负!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方针应该是大力的发展农村地区的乡村小城镇。让中华大地广阔的农村地区分布建立数万个美丽的人口小城镇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样才能一方面促进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均衡发展,又能避免人口在大中城市里过分的集中。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搞土地私有化的改革也是不行的。不搞土地流转的话,那么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怎么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呢???人都是趋利性的动物,资本更是逐利性的!农村地区要是无利可图,没有发展前景,谁愿意把钱投向农村,呆在农村发展啊???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对当前的中国而言,并非像洪水猛兽一样可怕,只要建立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政策不但不可怕,相反恰恰还是解决中国当前许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当然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的,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好的一面,自然就会有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在城镇化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些权贵阶级与地方本土的黑恶势力相勾结,打着各种旗号,逼着农民把土地强买强卖。肆意的侵吞和损害农民的利益等行为。但是只要是利大于弊,我们就应该大力的推行!对于这些在土地私有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央只要注意防犯,并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就可以了。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土地私有化政策本身的错,而是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不作为,和官员腐败的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下载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流转的系统工程 是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价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保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