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牢牢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努力把大理建设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州
牢牢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努力把大理建设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州
——在中国共产党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6日)
刘 明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省上下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州委和州纪委,选举我州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团结和动员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不断开创大理州工作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中共大理州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攻坚克难,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
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圆满完成了州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成为全州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生态建设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一)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大幅增强。2010年末,全州生产总值达475亿元,年均递增12.5%;财政总收入80.6亿元,年均递增1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年均递增19%。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递增28.4%。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丽铁路等一批交通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抢抓二级公路建设机遇,全州交通基础不断夯实。小湾电站建成发电,功果桥等4座大型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风电开发快速发展,建成了青海湖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滇西物流中心初具雏形。金融业繁荣发展,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末,农产品出口占全州出口总额的85.4%,传统产业优势提升,核桃等特色产业形成规模,荣获“中国核桃第一州市”称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2.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理州被列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全面启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旅游二次创业顺利推进,实施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事业发展名列全省前茅,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努力增加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群众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大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三)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顺利推进,乡镇区划调整顺利实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到大理投资兴业。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大理的生态建设成为全国的亮点。切实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全面实施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洱海水质不断得到改善,洱海保护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扎实推进,荣获“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森林大理”建设全面启动,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认真抓好城乡绿化,建设美丽家园。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大理州被列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明大理建设示范工程全面实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希夷之大理》成功营运,打造了大理国际影会、洱海开海节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升了中国大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大理碑林等一批文化工程。
(六)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州有机统一,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和保证州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制定颁布了一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条例。支持人民政协按章履行职能,积极建言献策。在洱海保护、工业、水利、两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民族宗教、侨务、老干部、双拥工作有效开展,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全州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七)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形成坚强领导核心。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学习普发兴、杨善洲等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严格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各项制度规定调整配备领导干部,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全面推行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县市和乡镇党委换届顺利完成。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依法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志们,五年发展成绩来之不易,成就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州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六届州委,向全州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大理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大理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第一动力,敢为人先、大胆突破,以创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为第一理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第一目标,以富民惠民的举措凝聚人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第一保障,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发展中依然伴随着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滇西中心城市的作用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弱,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还较为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层次低,城镇化发展缓慢,旅游业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热难点问题增多,维护和谐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作风需要改进,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二、奋力拼搏,全力落实桥头堡建设各项措施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需要创造。今后五年,我州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先行者”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中心,努力把大理建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州。
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15年,在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全州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实现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突破2500亿元;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60亿元,实现翻一番。
(一)强力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中心。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1+6”滇西中心城市群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大开放的中心城市。按照《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把“一湖四片”建设成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突破行政分割,把祥云、宾川、巍山、漾濞、洱源、弥渡培育成为主城拓展区、多功能集中区、特色功能承载区和地区性发展中心。积极推动祥云、宾川、鹤庆撤县设市。加快培育鹤庆、剑川、云龙、永平、南涧五个增长极城镇体系,携手周边地区,构建澜沧江流域城市群。力争到2015年,滇西中心城市群总人口达260万人,城镇人口达130万人,城镇化率达50%以上。到2020年,把大理建成独具特色、辐射广泛的区域性中心。二是坚持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的思路,加快推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云南区域性机场、昆明至大理城际交通,实施320国道和214国道境内提级改造,加快大理至攀枝花、大理至普洱国家级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立项建设,力争楚大高速公路改造,形成滇西重要的现代物流港。三是加快培植产业支撑,发展大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大理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清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扶持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重点出口产业发展,培植外贸龙头企业,形成多产业、多品种协调发展的出口格局。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强州战略。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把工业建成富民强州的最大产业。一是实现总量扩张重大突破。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以上,全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300户,产值超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突破 60 户,超10亿元以上突破10户,超50亿元以上突破3户,超100亿元以上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实现产业群培植重大突破。巩固发展矿冶产业,着力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基地,把矿冶产业培植为最大产业;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业,着力打造西南轻型农用车、载重自卸卡车生产装配基地;加快发展能源产业,抓好功果桥、苗尾、鲁地拉、龙开口电站等大型电源点建设,抓好中小水电站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产业,着力把大理打造成全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建筑建材业,提升滇西水泥生产销售中心的地位,着力打造建筑建材生产基地;加强优质特色卷烟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烟草产业巩固发展;积极发展化工业和轻纺工业,巩固提升生物制药业,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善投融资环境,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逐步构建滇西金融中心。三是实现园区建设重大突破。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山地布局的思路,规划建设各具特色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工业园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大扶持,加强“五通一平”和标准厂房建设。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加强园区管委会班子建设,推行园区实体化管理、市场化开发。大理创新、祥云财富、鹤庆兴鹤、剑川上兰、云龙漕涧等工业园区要实现优先发展,打造一批产值达50亿元至100亿元的园区。四是实现招商引资重大突破。坚持策划招商、规划招商、项目招商,坚持招大引强,着力引进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推动央企、滇企入州。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增强全州的发展活力。五是实现项目落实的重大突破。各级政府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库。各级领导要把谋划项目作为主要职责,建立工业发展激励机制,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责任,全州再上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
(三)抓实“三农”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切实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紧紧抓住机遇,以“兴水强滇”战略和“滇中引水”工程为契机,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实现全州水利发展新跨越。全面做好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突出抓好大型骨干水源工程、洱海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做好计划用水,坚持节约用水,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低产林改造等重点工作。加大农村公路、电力、通讯、燃气等建设力度,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二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进一步完善做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烤烟、核桃、乳业、蔬菜、生物药业、薯类、蚕桑、特色水果、茶产业、特色花卉等十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积极推行标准化经营,打造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把大理建成西南最大的乳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域中心。三是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财政、税收返还原料生产地机制,提高原料基地的生产积极性。认真抓好以永平县为重点的统筹城乡发展省州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农民进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抓好洱海流域百村整治、中心集镇建设、扶贫开发建设、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等“四大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对全州新农村建设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片区。
(四)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进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紧紧围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一是全力以赴保护洱海。全面实施“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四大工程和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实现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力争达到Ⅱ类目标。要加快对洱海流域水源保护利用的统筹规划,建立清水产流机制。深入推进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加快建设洱海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二是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颁布实施《大理州湿地保护条例》,加强高原湖泊保护和四大湿地建设。抓好以沘江为重点的河流污染治理。加快县城、中心集镇新水源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集镇和中心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制度。三是加快建设“森林大理”。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加强森林保护,使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强苍山保护,加强对古树名木、野生动物、珍稀植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四是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精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向荒山荒坡要建设用地,向山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五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保护青山绿水,打造生态名片。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生态和环保准入门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对“三高”企业实行“一票否决”。
(五)发挥文化底蕴厚重优势,加快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好大理的文化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人文精神凝聚人心。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大气明理、崇尚礼仪、诚信进取、德化和谐”的大理精神,为全州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大理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二是以文化基地扩大影响。建设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喜洲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国西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大理民族文化生态村、中国(大理)民族影视文化园区、大理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以及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群等一批文化设施。三是以文化内涵提升品位。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和吸引世界文化名人聚集大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和生活环境。各文艺团体、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和创作团体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作和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四是以文化创新推动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康体休闲、演出演艺、影视拍摄制作、民族民间工艺品、会展节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体育竞赛训练等八大文化产业及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面向旅游市场的文化产品。
(六)以做精大理为目标,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抓住大理被列为苍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区的有利契机,实现旅游产业乘势先行。一是定位“三大目标”。把大理建成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把大理建成国内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把大理建成国际知名的康体休闲之都。对大理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要着手筹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把大理旅游产业推向世界。二是精心打造“三大旅游圈”。以“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加快环洱海公路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打造环洱海旅游圈。打造以苍洱周边旅游资源为依托,各县市景区互补的环大理旅游圈。推进无障碍旅游,打破地区间壁垒,联合相关州市共同打造“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路”和“三江并流生态旅游线路”的环滇西旅游圈。三是积极推进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旅游资源资本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开发,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景区开发、高端度假酒店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快旅行社发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和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
(七)着力创新机制体制,加快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关键在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一是强化开放理念。大理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不断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资金。二是拓展开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断提升国际要素集聚力,打造立足滇西、服务云南、面向西南、辐射泛亚的区域性开放市场。三是加强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的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对外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劳务输出、工程承包、资源开发等合作。四是营造开放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优化政治舆论环境、政策扶持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投融资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两区打造成为大理的经济高地、城市新区和开放门户。
(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一是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创业就业工作。引导和鼓励创业,发展各类富民产业。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标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制度。三是把大理建成滇西教育区域中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把大理建成全省国民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支持大理学院申报更名为大理大学,建设成为辐射东南亚南亚、特色鲜明的知名大学。把大理滇西技师学院建设成为立足大理、服务滇西、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实用型人才基地。建好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理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把大理建成滇西职业教育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四是把大理建成滇西医疗区域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县、乡、村医疗网点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以大理州人民医院、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等为重点的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滇西干细胞移植中心和滇西肿瘤医疗中心,率先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队伍一流的医疗服务中心。五是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加大财政投入,打造宜居城市,方便群众出行,降低生活成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稳定物价,提高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收入水平,使城乡居民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积极发展老年人疗养事业。
(九)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能力。一是构建群众工作新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创新,加快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工作网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管理和服务相统一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二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妥善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力度,积极稳妥地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严打专项行动。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继续巩固永建地区禁毒整治成果,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州的有机统一,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支持政协依照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政协人才密集优势,积极参与重大课题调研,服务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和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四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推进民族示范区建设,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加强对台和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建设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州,关键在党,责任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强化理论武装,涵养发展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涵养开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努力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全局意识和开放意识,真正把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促进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现实力量。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精神、普发兴先进事迹活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
(二)发扬党内民主,激发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克服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引导党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认真实行党代表任期制,逐步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保障和推动代表充分行使权利,更好地履行职责。规范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进一步做好党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扩大党务公开,建设阳光党委。健全党委新闻发言人等制度,提升引导社会舆论、网络舆论的能力。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三)抓好队伍建设,提高领导能力。严格党政正职选任标准,选好发展型领导干部、配强发展型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努力造就一支信念坚定、善谋发展、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决不允许团团伙伙、任人唯亲,真正做到凭实绩使用干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大干部交流和轮岗力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在艰苦环境、重大工作、关键时刻、工作一线发现和培养干部,增强干部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和非党干部工作,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梯次配备的要求,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干部任用工作的舆论监测和引导,对媒体及互联网上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办好各级党校,大规模培训干部,提高干部素质,着力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评导向作用,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坚持从严管理干部,认真落实干部监督四项制度,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化和精细化。高度重视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经验和智慧作用。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事业培养、感召和集聚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党管人才水平。
(四)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战斗堡垒。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的经常性工作,结合“白州党建示范走廊”建设,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切实把全州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强化“三级联创”活动,构建城乡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入推进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宗教工作重点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党在民族宗教地区的执政基础。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扎实开展和谐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社会管理的能力。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探索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注重把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人才充实到党的基层组织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基层党建经费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为基层干部提供合理的待遇保障。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和使用管理。
(五)切实转变作风,促进干事创业。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决反对高高在上、漠视群众,切实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破解发展难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松松垮垮、消极懈怠,切实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以实干求业绩,以实绩赢民心;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对部署了的工作,要立说立行,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享乐主义,切实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坚决治庸治懒治散,提高执行力、创新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坚决反腐倡廉,净化发展环境。坚持从严治党、严惩腐败,深刻吸取个别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发生的教训,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等制度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桥头堡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经常性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广大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充分发挥群众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十二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建设桥头堡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发扬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为把大理建设成全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州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