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廉洁与公平

时间:2019-05-14 06:0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廉洁与公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廉洁与公平》。

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廉洁与公平

廉洁与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行政法学院

法学理论 研一 孙田 20***8

第一节:建立廉洁公平社会的源头问题探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认为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构建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应当从促进政府廉洁和社会公平正义抓起!

“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政府廉洁是支撑社会稳定的三个顶梁柱。而在这三者当中,政府廉洁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得到人民信任的政府才能够一心一意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会公正。”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得到人民信任的政府才能够一心一意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够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社会会公正。我懂得百姓之所以关心反腐败,是关心我们政府的基础,就是要建设一个务实、高效、廉洁、让人民放心和满意的政府。”有廉洁政府才有社会公平。这昭示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反腐败最重要的是制度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的滋生。促进社会会公平才有社会和谐。“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一项项具体举措,让人们在经济寒冬中感到格外温暖。改善民生,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到文化卫生事业,将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热点难题纳入政府投资计划,让群众感受到公平和温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越来越注重“统筹”,尤其是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更是强调以“改善民生”来促进社会公平。“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一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机制,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比较合理地分派到每一个人的手中,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蒋洪说,“老百姓的公平感关系着他们的愉悦感,只有让他们觉得社会更加公平了,它们的气儿才能更顺。”

今年3月,新一届政府成立,把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9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庆六十四周年招待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和创业公平”。建设廉洁政府先后在这样的场合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新一届政府在建设廉洁政府这个问题上决心之大,重视程度之高。

所谓廉洁政府,就是不谋私利的政府,它与腐败是根本对立的。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以权谋私。建设廉洁政府,就是要实现干部清正,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就是要实现政府清廉,促使公共权力规范运行;就是要实现政治清明,促进政治文明充分发展。

政府的清廉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和政治稳定。政治合法性或正当性是指人们内心对政治权威和政治秩序的自觉认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来自古老的政治理念,级政府存在的目的应当是为了维护和增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又称公共利益或者公众利益),否则政府的存在就失去了其正当性,人们也没有服从只顾统治阶层自身利益的政府的义务,反抗腐败的政府符合天意,顺应民心。现代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基础之上。按照现代政治合法性思想要求,政府和公共权力应当用来增进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腐败政府是政府领导层和管理阶层普遍以权谋私的政府,这种政府失去了其存在的正当性,民众的反抗遂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政府腐败与民众反抗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政治不稳定。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是保持政府合法性和维护政治稳定的迫切需要。

政府的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力的强弱。政府能力是指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腐败的猖獗会严重削弱政府的能力,甚至出现“政权软化”趋势。软政权是与强国家相对而言的。腐败政府就像一个手淫患者或是瘾君子,不断摧残自身的机体,看上去都让人民厌恶。“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权钱交易、丧失公正、践踏法律,政府权威合法性的流失削弱了政府从事合法化工作的能力。腐败的猖獗还会孕育出政治上的既得利益集团,后者会形成自己的游戏“潜规则”,产生廉洁官员被淘汰出局的的逆淘汰机制,从而增加政府和民众推动政治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的难度。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是提升政府能力推动政治进步的迫切需要。

政府的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成效。首先,腐败导致资本外流和投资扭曲。其次,腐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三,腐败加剧了设租寻租活动,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第四,腐败扭曲了收入分配机制。腐败的猖獗使按劳分配的原则受到嘲弄,按权力大小分配、按贿赂多少分配成为收入再分配的法则。最后,腐败加剧了深化经济改革的难度。腐败的猖獗会孕育出经济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在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国有企业的资源支配、市场的分割保护、生产要素的行政性分配、政府的行政性干预等众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对深化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加以阻扰或扭曲。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分配公正的迫切需要。

政府的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首先,执政党的党风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影响着社会风气,党政官员的行为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如果党风和政风不正,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也会出现扭曲。其次,政府的廉洁与否还影响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再次,腐败的猖獗会扭曲向上的社会流动机制,导致社会分层结构的裂变,普通民众普遍认为向上的社会流动机会严重不平等,对新富阶层充满仇恨和敌意,社会因此变成一个碎裂化的社会。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政府廉洁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能力和效率是制约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廉洁政府是一个能力强大的政府,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不容易被特殊利益集团包括大型跨国公司所收买而沦为“掠夺式国家”。廉洁政府是一个效率很高的政府,政府官员不会为了索取金钱而牺牲效率和公正,依法办事成为政府和公民行为的通则。廉洁政府是在价值观和基本制度上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政府,公民对自己的国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政府具有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是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政府清廉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关键,如果把政府比喻成一个大环境,大环境的清正廉明就会给身处里面的人带来一种威慑感,让你不由自主的去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和处世态度,潜移默化中与政府同步清廉;反之,如果政府这个大环境被腐败贪婪、唯我独尊的坏风气充斥弥漫,那么,这里面的人也会纷纷效仿,而且认为理所当然,丝毫不觉得羞愧。一旦政府陷入这种腐败风气盛行、滥用权力无度的怪圈,带给我们党和人民的危害无法想象。因此只有建设廉洁政府、才能形成公平竞争和优越宽松的人文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清除障碍,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2013年5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动员会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我们要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使各类市场主体都能在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中竞争发展,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在公平的机会、公平的规则面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的成功。社会公正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些都为促进社会公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廉洁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廉洁政治、廉洁市场、廉洁社会、廉洁文化、廉洁法治环境”五个方面。建设廉洁城市的目标:法制健全完备,制度体系完善,全面依法施政,司法公正权威,体现公平正义;政府廉洁高效,决策科学民主,权力运行透明,服务优质便捷,干部清正廉洁;市场规范有序,资源优化配置,行业廉洁从业,企业诚信经营,监管机制健全;社会文明和谐,市民诚实守法,道德品行高尚,崇尚廉洁文化,社会安定有序。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完善,腐败现象得到全面遏制,廉洁程度显著提升,与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在建设廉洁社会方面,要加强社会领域反腐倡廉建设,让廉洁成为城市的幸福品牌。

现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项建设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社会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面临诸多问题,这其中腐败问题和民生问题尤为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亡党亡国”,这是我们党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得出的结论。因此当今我国提倡建立廉洁公平社会变得日益重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五大建设(五位一体)方面之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中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即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方面的归结经验:追求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强调了党风廉政建设。以上是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的核心纲领性文件,重点强调了“廉洁”和“公平”两个要素,为建立廉洁公平社会提供了理论根基和行动指南。

公平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遵循的价值准则。社会公平正义简称社会公正,对于一个社会至关重要。公正,引起秉承“人的种属尊严和权利保护”的价值追求而备受社会推崇并形成为社会理想。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公正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者说公正的具体内容不可避免地会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演进,越来越被赋予更多更新的含义,但公正也因凝聚着人类社会确实存在的某些超越时代的共同倾向,或者说人们“将公正观念”归并于一种基本结构的理想形式,而持续发展的社会过程之积累性结果正是按照(公正)这一基本结构来加以限制和调整的”而得以传承。

公正对于社会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正作为“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是社会赖以生存、科学发展和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一定社会进行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一个社会只要能够提升其公正的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与强度均会减少或减小。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力度。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社会转型是一个价值更迭、秩序重建和文明再生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在利益调整与规则重建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中,亟需进一步确立与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价值取向。只有通过价值理念的改弦更张,才能获得与社会转型发展的显示接口。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在明确“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与“坚定不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这已成为我国社会政治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2011、2012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五次会议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更是从“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人类衡量美好社会的一个标准,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的高度,诠释公正理念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提升为我们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更是作为大会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思想。第二节:构建和谐社会经验教训的评述

古人云: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以历史的教训为戒,做到警钟长鸣,常自省不“越轨”,常自省不“重辙”,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翻开历史,的确,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过世界上最廉洁的政府,而且创造过世界上最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清气正,极少贪官污吏,干部参加劳动,群众监督干部,干部的官僚色彩日益淡化,自觉置于人民公仆的地位,极少贪污腐败、抢劫等犯罪活动,甚至民事纠纷都很少,人民意气风发,人们崇尚劳动,实行按劳分配,没有贫富悬殊,没有妓女。尽管在这一时期,也难免存在一些使人不满意的问题,但能做到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人类政治和社会制度史上的奇迹。长征前夕,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发布的报告中说:“我们可以夸耀着: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6年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集会上发表演讲,慷概激昂地说:“陕甘岭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并一连列举了“十个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等等。时代总是不断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但政府廉洁、社会公平正义总是人民大众的普遍追求。

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始终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常讲、反复提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两个务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导致“亡党亡国”的论断发人深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相关规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十八大报告回答了中国反腐倡廉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坚信我们执政党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建设新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唯有清明政治的根本机制、体制,才会造就清正干部,打造清廉政府。中国特有的反腐倡廉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腐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如何治理腐败是普世难题,因此反腐倡廉坚持中国特色道路的同时也强调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报告中提出了宏观的反腐倡廉措施,既有制度方面的要求,也有借鉴国外反腐经验的要求,特别是要善于吸收人类文明史上的反腐倡廉有益做法。

凡是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国内外先进制度,都要大胆学习借鉴。要积极探索社会领域防治腐败新路径,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倡导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权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司法廉洁公正,提升市民法律素质。建立社会领域防止腐败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组织、中介机构、非公有制企业等领域的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机关公信力,促进行业廉洁从业,倡导市民诚实守法,健全诚信体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廉洁文化,形成建设廉洁城市的良好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促进政府廉洁和社会公平是突破口、是关键也是难点,廉洁政府才有社会公平,和谐源于公平廉洁,公平、廉洁是社会和谐的源泉!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廉洁公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我国社会将更加和谐,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资料

1、吴慕君,《和谐源于公平廉洁—芬兰随笔》,人民网,2007年4月2日。

2、记者刘健、张先国、季明,《廉洁政府才有社会公平,公平才能和谐—代表委员评说和谐社会“三个顶梁柱”,指出社会公平了百姓心气儿才能顺》,人民网,2009年3月5日,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3、《党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廉洁政府和公平社会》,中华网中华论坛,2013年7月19日。

4、何增科,《廉洁政府与社会公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5、《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华网中华论坛,2013年10月24日。

第二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标题: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

循着2004年

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蓝皮书》预测,2005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城乡和谐路漫漫

“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

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

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

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

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

在2004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

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

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区域差别:“楚河汉界”?

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仍快于欠发达地区。

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他用自己的奖学金和靠勤工俭学挣的钱资助贵州儿童并远赴贵州山区大方县支教。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

2004年6月26日,该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地认真、专注……”

去年7月11日,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我们触目可及的贫瘠与落后,让我们揪心。经济不发展,西部不富足,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从何谈起?专家认为,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垄断:和谐的杀手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说这些行业收入高。钱多主要是因为垄断。

近年来,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几年间,一些垄断行业造成了万亿元社会福利损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3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在电力、煤气、水行业中,电力工资又高于煤气、水这两个行业。

《微型小说选型》2004年第6期刊载的《电信局长洗澡记》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写的就是对行业垄断的绝妙讽刺,电信局长去澡堂洗澡,澡堂要收取的“初装费”、“选号费”、“特别号码附加费”、“改号费”、“月租费”、“销户费”、“漫游费”,都是电信局对固定电话用户收取的费用条目。收费项目之多,可谓琳琅满目!

确实,在关系民生的这些行业里,电信、民航、铁路等垄断行业定价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电信资费居高不下,违背了普遍消费的原则;而民航利用政令禁止打折,也是不可取的;铁路利用中国人重视春节的民族习惯,在服务不良的情况下涨价,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电力和供水部门在不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却加重社会成本。除了传统的垄断之外,类似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垄断,政府部门立法的垄断,政府对产品需求的垄断等新的垄断也露出苗头。

2004年10月,商务部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反垄断立法及其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以及调查等相关工作。但愿这对于反垄断,是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引入竞争,才能正确抑制垄断行业的利润,让他们不至于占用并耗费国家大量财富,真正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不患不均患不公。垄断一日不除,市场一日无公正可言,社会的和谐也无从谈起。

社会阶层分化嬗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包括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各贫富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统领各阶层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由于生活方式上相差甚远,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社会活动,彼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孙立平教授举例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老同学聚会搞得风风火火,尽管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存在,但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情感上的隔阂却并未显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老同学之间已经很难相聚,因为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并且两者都感觉无法融入对方的圈子,彼此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户籍、就业、人事这三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就业结构和谐任重道远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七亿多人。让七亿人有活干,绝非易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这给我国实现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困难。另外,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另外,追求就业结构的和谐,同时体现在平等就业上。平等的就业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国家应为所有的公民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城市市民,城市流动人口不平等的就业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并没被大多数中国城市政府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内。

不平等就业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中国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存在“职业保留”现象——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如一些城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三大类。其中10多种工种被列为属于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诸如此类的还有身高、疾患等方面的显性或隐形的就业歧视,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而刺杀公务员被判死刑的周一超、在“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胜诉、当选2004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的张先著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件虽然推进了法治的进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构建代际结构的和谐,建立和完善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也不可或缺。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知易行难。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加劲划桨,直至到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第三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循着~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社会蓝皮书》预测,~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城乡和谐路漫漫“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在~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拉越大。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区域差别:“楚河汉界”?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

第四篇: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公平与公正——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认为,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包括文化公平、经济公平、政治平等和社会公正。

循着XX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清晰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

XX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XX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蓝皮书》预测,XX年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入世保护过渡到限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问题逐步显化;劳动关系的 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虚假短缺;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同时,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也不容忽视。

建设和谐社会还需迈几道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较大,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未富先老”等特殊国情,构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代际结构的和谐。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

城乡和谐路漫漫

“农民有多苦,农村有多穷,你知道吗?”在贫瘠的田野、萧瑟的冬日,面对年过半百的老人问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曾经有一年,遇到一位乡村里的老人这样问,而我竟然无言以对。这个家族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多岁的孩子考学没考上,出去打工几年,没有挣多少钱,娶媳妇还欠了一身债,现在家继承父业。

施宾格勒说过:“石头是城市的本质,就像土地是农村 的本质一样。”似乎预见性地将城乡差别一语道出。

一个致力农村问题研究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不敢回家过春节。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忍面对家乡的现实,每年从繁华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落寞,农村的沉寂和萧条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体会的。“我的春节一次比一次沉重,我怕见到我的父老乡亲,他们的任何一种不如意都是对我心灵的一种煎熬。”此君家在遥远的云南,父母均在当地务农。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规避的大问题。农民问题如何解决,直接关涉着社会结构的合理与否和社会生态的平衡程度。

多少年来,中国人多地少,注定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要将耕地用于比较利益很低的粮食种植,并且还要求亩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0%以上,这才能保证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现代化的生活节拍和极度膨胀的物质生活,让城市里的富人们很难想像,在同一个国度,还有人住的是四面透风的房子,点着煤油灯,在冬天下冷雨的屋子里蜷缩成一团,床上只有一大团烂棉絮,锅里煮的是野菜和玉米面糊糊,全部家当不值50块钱的人家。而且据说这还不是最穷的家庭。不可否认的城乡差距,就这样呈现在面前

三农问题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 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的实例。多少发生在基层社会的真实故事,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得夜不能寐。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警言: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等弱势阶层正在被甩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列车。

在XX年11月20日召开的全国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研讨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万向东教授认为,以户口为核心的隔离鸿沟,把农民当成事实上的二等公民造成了制度上的合法性,进而这种制度合法性被农民无奈接受,又转化为他们心理承受力的合法性,进一步降低了农民工的心理预期。二元体制一方面既使得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二等市民”具有了制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而从整体上沦为边缘群体。

二元制结构在农民的物质和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依然没有改变的苗头,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而新的剪刀差又接踵而至。前不久有消息称,民工荒在扩散、劳动纠纷数量在上升,是各地不争的事实,外来工群体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剪刀差”越 拉越大。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整合,逐步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则是必由之路。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地缘”分割、“人缘”分化、经济分裂、社会分治的问题相当严重,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1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内,农民、城市流动人口无疑是一个亟待关注的弱势群体。

城市里的人们在思考是去KTV还是泡酒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意识到某种暗含的危机呢?只有当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群体,而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群体,并且在社会中的规模变小时,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如何有效破解农民的生存困境,这是建设和谐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区域差别:“楚河汉界”?

地区经济差别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面向21世纪的重大问题。

让我们先看看东西部的差距:目前,东部11省市人均GDP达1600美元,而西部12省区市仅为650美元。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 仍快于欠发达地区。

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XX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被提名为XX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他用自己的奖学金和靠勤工俭学挣的钱资助贵州儿童并远赴贵州山区大方县支教。大二那年,徐本禹带着5人支教队,走进了贵州山区大方县一个名叫狗吊岩的落后地方。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先后离去。但徐留了下来,每天六节课坚持教着这些闭塞、接受力差的孩子们。

XX年6月26日,该校领导去了徐支教的地方,让他们深受震动的不是那里的贫穷,而是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屋顶大面积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纸板遮雨。地板四处开裂,走在上面提心吊胆;课桌残缺不全„„在这样的教室里,孩子们上课还是那样地认真、专注„„”

去年7月11日,100幅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天涯”网上。仅仅几个小时,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接着,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几天时间,这篇帖子被100多家网站转发,点击总数超过百万次。

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我们触目可及的贫瘠与落后,让我们揪心。经济不发展,西部不富足,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从何谈起?专家认为,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 势。

垄断:和谐的杀手

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说这些行业收入高。钱多主要是因为垄断。

近年来,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几年间,一些垄断行业造成了万亿元社会福利损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XX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3倍。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在电力、煤气、水行业中,电力工资又高于煤气、水这两个行业。

《微型小说选型》XX年第6期刊载的《电信局长洗澡记》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写的就是对行业垄断的绝妙讽刺,电信局长去澡堂洗澡,澡堂要收取的“初装费”、“选号费”、“特别号码附加费”、“改号费”、“月租费”、“销户费”、“漫游费”,都是电信局对固定电话用户收取的费用条目。收费项目之多,可谓琳琅满目!

确实,在关系民生的这些行业里,电信、民航、铁路等垄断行业定价的做法一直为人所诟病:电信资费居高不下,违背了普遍消费的原则;而民航利用政令禁止打折,也是不可取的;铁路利用中国人重视春节的民族习惯,在服务不良的情况下涨价,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电力和供水部门在不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却加重社会成本。除了传统的垄断之外,类似会计师协会等中介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垄断,政府部门立法的垄断,政府对产品需求的垄断等新的垄断也露出苗头。

XX年10月,商务部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开展反垄断立法及其相关工作,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以及调查等相关工作。但愿这对于反垄断,是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引入竞争,才能正确抑制垄断行业的利润,让他们不至于占用并耗费国家大量财富,真正实现资源和资金的优化合理配置。不患不均患不公。垄断一日不除,市场一日无公正可言,社会的和谐也无从谈起。

社会阶层分化嬗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 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包括国家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贫困阶层的基本生存未得到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各贫富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经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居住区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以及统领各阶层的文化也不尽相同。由于生活方式上相差甚远,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相对独立地从事社会活动,彼此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

孙立平教授举例称: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式各样的老同学聚会搞得风风火火,尽管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存在,但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情感上的隔阂却并未显现;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老同学之间已经很难相聚,因为贫穷的同学和富裕的同学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并且两者都感觉无法融入对方的圈子,彼此之间无话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户籍、就业、人事这三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就业结构和谐任重道远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七亿多人。让七亿人有活干,绝非易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降到14%。按照正常的情况,这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应当相应地降到30%~35%,但目前我国这一比重仍高达49%。这给我国实现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困难。另外,我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是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另外,追求就业结构的和谐,同时体现在平等就业上。平等的就业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国家应为所有的公民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对于城市市民,城市流动人口不平等的就业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目前城市 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并没被大多数中国城市政府纳入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内。

不平等就业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许多中国城市在劳动就业方面仍存在“职业保留”现象——将相对较好的职业留给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被明确地排除在这部分职业的范围之外。如一些城市对招用外来劳动力的行业、工种实行分类控制,分成可以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三大类。其中10多种工种被列为属于禁止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一种就业歧视制度,使得无城市户口的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地位,被剥夺了许多就业机会。诸如此类的还有身高、疾患等方面的显性或隐形的就业歧视,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怀疑招录工作的公正性而刺杀公务员被判死刑的周一超、在“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胜诉、当选XX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的张先著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些事件虽然推进了法治的进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建设和谐社会,还应构建代际结构的和谐,建立和完善重节约、广覆盖、有积累、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也不可或缺。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知易行难。正如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脍炙人口的名篇《火光》所描述: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上,火光的确还远着呢„„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加劲划桨,直至到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廉洁与公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廉洁与公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