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

时间:2019-05-14 06:1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

第一篇: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

案例:沈阳经济区

(一)形成过程

2003年,在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8月10日至11日,沈阳经济区暨沈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对策国际研讨会召开。会上,首次向全世界发出了建设“沈阳经济区”的激情呐喊。并且从2003年开始,沈阳经济区内的各城市就已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475个小城镇。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本溪、铁岭、抚顺、辽阳为腹地,以营口为出海口的沈阳经济区,总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省全省的45%以上,人口2200万,占辽宁省全省的50%左右。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振兴东北”第一批100个国债项目,其中辽宁省获批52项,而百分之九十都在沈阳经济区内。

2005年4月7日,经济区内城市正式签署了包括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10个领域19项具体内容的“一揽子”协议,开展了商贸流通、信息产业、人才交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50余项合作。经济区内8城市召开了5次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目前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已经颁布,各产业带规划、城镇带规划业已出台。沈抚同城化、沈本一体化以及沈铁工业走廊、沈西工业走廊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区域经济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

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2008年4月,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沈阳经济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2009年9月,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又一次明确提出“尽快确定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一重大决策,为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利条件。

2010年,4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批复,沈阳经济区正式成为国家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占全省66.3%,占东北四省3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11亿元,占全省59.49%,占东北四省33.9%。城市化率达到65%,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1年9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二)发展定位和目标 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试验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和资源节约、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沈阳经济区八城市明确了共同的目标与任务: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以及12个一体化。

“一核”即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提升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五带”即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新城区、经济区,推进城镇化、一体化进程。

“十群”即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沈西先进装备制造、沈阳浑南电子信息、沈阳航空制造、鞍山达道湾钢铁深加工、营口仙人岛石化、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抚顺新型材料、本溪生物制造、铁岭专用车和阜新彰武林产品加工等十个重点产业集群。

12个一体化。

实施区域创新和经济一体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2005年为基期年,以五年为一个阶段,沈阳经济区发展步骤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三)政策概述

从2004 年到2010年的7年间40项的针对振兴东北中,有28项涉及沈阳经济区,其中还有2项是专门针对沈阳经济区的。分别为:

(1)东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东北中央企业调整改造指导意见;(3)东北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4)东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5)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6)东北部分矿山油田调整企业资源税税额;(7)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后废止);(8)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0)落实东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11)东北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12)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13)东北电力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14)东北地区国债投资计划;(15)东北企业资产折旧与摊销政策执行口径;(16)分离第二批中央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17)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21)东北老工业基地土地和矿产资源若干政策;(22)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8)棚户区改造工作;(19)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20)辽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1)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豁免;(22)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3)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24)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25)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26)确定资源型城市首批专项投资计划;(27)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8)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四)建设成果评价

目前沈阳经济区的“一核、五带、十群”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即: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打造沈阳至抚顺连接带、沈阳至本溪、沈阳至铁岭产业经济带、沈阳至辽阳、鞍山、营口通海产业经济带和沈阳至阜新经济带。以这五条城际连接产业带为载体,建设包括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制造、钢铁深加工等在内的十个重点产业集群。

12个一体化已经实现了8个一体化:交通一体化,通信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户籍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

例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一体化。2005年以来,沈阳市加速推进重大基 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了中心城市的吸纳力和辐射力。目前,沈阳与抚顺之间的客运公交已经开通三条线路,沈铁、沈本客运公交将在年底前开通。而沈阳经济区首条城际轨道沈抚轻轨也已开工建设,将于明年4月底全线通车,届时从沈阳到抚顺仅需53分钟,并可实现与地铁、公交、长客及火车的零距离换乘。同时,沈抚一体化进程“催生”了46个重大招商项目。投资30亿美元的澳园动漫创意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的上实生态城项目、投资260亿元的碧桂园沈阳凤凰城项目。

交通一体化。2005年,沈阳经济区构筑的“一小时经济圈”,带来八座城市“一体化”的高速增长。目前,环沈阳经济区高速公路已经全面启动,全长92.2公里的沈康高速公路将于年内通车。沈阳至抚顺的沈通线、沈抚大道,102国道沈阳至铁岭段,沈阳至本溪、营口的城际公路已全面改造完成。目前,辽中南城镇群城际铁路网规划已经被铁道部原则通过,以沈阳为中心,铁岭、辽阳、抚顺、本溪已经与其形成了半小时交通圈,营口、鞍山与其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通过高速发展的路网建设,到2010年沈阳已经把辽宁10个城市纳入高速网络之中。

通信一体化。“024”电信区域资源共享。等等。

(五)存在问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区域规划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是沈阳经济区下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是行政区划分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毕竟 “企业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区域整合整到深处是区划”。不同的地方利益关系会使产业很难同步,尤其是七个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体制机制“壁垒”必将遇到重重阻力。二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包括工资、社会保障水平等都有不小的差异,“这也为老百姓社会保障和待遇一体化带来难题;三是环境保护问题,如像沈阳和抚顺两个城市的相邻区域,就出现了比较矛盾的环境保护规划。这其实也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地都将遇到的共性问题。

一项“盟约”的签订,像一场高潮迭起的大戏,在辽宁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徐徐启幕。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这八座山水相接的城市,在12个方面合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开放的大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协作振兴、和谐发展的精彩剧目。每一幕都很诱人,每一幕都很实在,每一幕都足以让人心潮澎湃。也正因如此,八个城市已经产生八个一相加大于八的雄厚实力。正如辽宁省委书记所说,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前沿的沈阳经济区的隆起和发展,必将带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从而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沈阳不仅仅是大东北的新引擎,也是大东北的一个小缩影。从依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到成为东北四省全面振兴的新引擎,沈阳经济区七年磨一剑。我们可以看到:胸怀有多大,成功的几率就有多大。

第二篇:沈阳经济区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样板

沈阳经济区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 沈阳经济区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样 板”(图)
2012 年 03 月 08 日 09:35
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3)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一直关心沈阳经济区建设,图为 2010 年 4 月 16 日,李 克强(前排左二)视察抚顺市沈抚新城。中新社沈阳 3 月 8 日电(沈殿成 司晓帅)位于中国东北南部的沈阳经济区,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进入“十二五”以来,沈阳经济 区这一被确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 试验区的新兴经济体,正在努力打造 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样板”。精心构想沈阳经济区 多年以来,沈阳、大连两个城市 的经济总量一直占辽宁全省的一半 以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明 显。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针 对这一状况提出建设辽宁中部城市 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 西沿海经济区等战略构想。其中的辽 宁中部城市群,就是发展至今的沈阳 经济区。

在中共辽宁省委书记任上时,李克强于 2005 年指出,要走出靠机制、体制 创新,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子,城市间的合作要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经济发 展规律,这是建设沈阳经济区的基本原则。此后,经过多年的筹划和准备,这一中国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 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积累了完成新型工业化理论向实践转换的多方面 要素载体和基础保障,打造沈阳经济区的条件趋于成熟。2010 年 4 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 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深圳、浦东、天津滨海、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今,曾经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已变身为振兴东北的先导区和国家新型工业 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提出,到 2020 年沈阳经济区将基本实现区域经 济一体化,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一体化” “一体化”交融辽宁中部八城市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市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沈阳、鞍山、抚 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省辖市的新兴经济体,一体化是这个经 济体中的突出特点。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工作和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地省市两级政府建 立了推进沈阳经济区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和专职管理机构,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 实行统一规划建设,户籍管理、社会保

障、工商管理、人才教育等领域的一体化 改革已初步形成。刚刚过去的 2011 年,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先是沈阳、抚顺、铁岭三市成功并网共享 024 区号,实现“通信一体化”,每年可节省 6.9 亿元人民币通信费用,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随后,鞍山、本溪等六个城市完成医疗保险异地就医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养 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卡通。如此“一卡通用”既避免了异地医疗费用报销的繁琐 过程,也从源头上遏制了虚报、伪造医疗费用的行为。接着,辽宁省有关部门与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市长签署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合作 发展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八城市在教育、社保、交通、卫生、金融、检验检 疫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共同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正如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在 2012 年 2 月召开的沈阳经济区工作会议上所说,一年来,沈阳经济区在消除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 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沈阳经济区八城市 2011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948 亿元,同比增 长 13.3%,占辽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63.3%。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打造中国样板 在获批全国第八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沈阳经济区正式成为为中国新型 工业化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示范的“先行者”。为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沈阳经 济区提出施行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战略的施行拉开了沈阳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序幕,38 个新城新镇从此“崛 起”。记者从沈阳驱车沿新建的沈本产业大道前往沈溪新城,沿途看到的是正在建 设中的产业基地;到达新城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生物制药研发大 楼,一座被称誉为“中国药都”的新城已然形成。

作为沈阳经济区 38 个新城新镇之一的沈溪新城,是沈阳和本溪之间建设的 一座生态新城,自启动以来,已有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 学、修正药业、天津天士力、辽宁成大等百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相继 入驻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商贸物流、中介 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齐全的配套格局。沈溪新城管委会主任林艾民告诉记者,沈溪新城已同时拥有国家级生物医药 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大平台、国 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共 4 个国家级品牌,这在全国同类医药产业园区中只此一家。与沈溪新城有生物制药产业支撑一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航空制 造、钢铁深加工、化纤原料等几十个

个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沈阳经济区 38 个新城 新镇发展的核心力量。统计显示,2011 年,沈阳经济区 38 个新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946 亿 元,同比增长 51%,其中有 18 个新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100 亿元。目前,沈抚新城、蒲河新城、永安新城等一批节点新城已成为经济区连接带上的新“地 标”。发韧于当年的创意性构想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刘始杰说,沈阳经济区的改革和发展已步入“深水区” 和“攻坚期”,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连接带新 城新镇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使之早日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 经济中心。据介绍,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李克强仍然关心沈阳经济区的发展,他到 此视察时指出,要抓住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 遇,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率先突破,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 道路。(完)


第三篇:辽宁省沈阳经济区规划建设的33个新城和新市镇

辽宁省沈阳经济区规划建设的33个新城和新市镇

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规划建设新城、新市镇 33 个,其中重要节点 新城 16 个、连接带新城 9 个、新市镇 8 个,规划建设范围共涉及乡镇 114 个。具体如下:

沈阳市:在沈抚城际间规划建设沈抚新城,包括深井子街道、满堂街 道、高坎街道、英达街道、东陵街道;在沈本城际间规划建设航空新城、佟沟新城、姚千户新市镇,包括白塔街道、桃仙街道、南塔街道、佟沟乡、陈相镇、姚千户镇;在沈辽鞍城际间规划建设铁西产业新城、近海新城、浑河新城、细河新城、沙河新城,包括西三环街道、大青街道、翟家街道、大潘街道、高花镇、彰驿站镇、茨榆坨镇、肖寨门镇、乌伯牛乡、辽中镇、中兴街道、解放街道、民主街道、临湖街道,湖西街道、新民屯镇、四方 台镇、沙河铺镇、林盛镇、十里河镇;在沈阜城际间规划建设永安新城、胡台新城、新民新城、大民屯新市镇、兴隆堡新市镇,包括沙岭街道、马 三家街道、大兴街道、于洪街道、胡台镇、法哈牛镇、新柳街道、东城街 道、西城街道、辽滨街道、新城街道、大民屯镇、张家屯乡、兴隆堡镇; 在沈铁城际间规划建设蒲河新城、新城子新城、清水台新市镇,包括道义 街道、虎石台街道、辉山街道、造化街道、平罗镇、新城子街道、新城子 乡、清水台镇、清水台街道。抚顺市: 在沈抚城际间规划建设沈抚新城,包括高湾开发区、拉古镇、李石镇、大南乡、塔峪镇、石文镇、方晓区。

本溪市: 在沈本城际间规划建设沈溪新城,包括歪头山镇、张其寨镇、石桥子镇、火连寨镇、高台子镇、卧龙街道、牛心台街道。

辽阳市:在沈辽鞍城际间规划建设灯塔新城、河东新城、首山新城、望水新市镇、古城新市镇、刘二堡新市镇,包括灯塔市市区、大河南镇、万宝桥街道、烟台街道、张台子镇、罗大台镇、东京陵乡、曙光镇、辽阳 县县城、兴隆镇、首山镇、望水台街道、祁家镇、古城街道、西马峰镇、刘二堡镇。

鞍山市: 在沈辽鞍城际间规划建设达道湾新城、汤岗新城、腾鳌新城、海西新城和牛庄新市镇,包括达道湾镇、宁远镇、高新区西区、齐大山镇、沙河镇、东鞍山镇、汤岗子镇、大屯镇、唐家房镇、大孤山镇、千山镇、腾鳌镇、高坨镇、耿庄镇、甘泉镇、海城老城、西柳镇、毛祈镇、王石镇、南台镇、八里镇、牛庄镇、东四街道。

阜新市: 在沈阜城际间规划建设沈彰新城,包括彰武县城、兴隆堡乡、彰武镇、西六家子乡。

铁岭市:在沈铁城际间规划凡河新城、新台子新城、腰堡新城,包括 凡河镇、新台子镇、腰堡镇。

第四篇: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第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第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

划(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发改经体〔2011〕2094号)和《沈阳经济区建设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第二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沈阳经济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做大产业发展规模,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群。

(二)发展目标

2018-2020年,各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沈阳市上述各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沈阳市为重点,依托华晨集团、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利源轨道交通等企业,大力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石化冶金、工程机械、输变电等重大成套装备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围绕沈阳市主导产业,结合自身产业基础,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鞍山市重点发展输变电、石油钻采成套装备、冶金矿山成套装备;抚顺市重点发展炼化设备、煤矿安全设备;辽阳市重点发展关键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本溪市充分发挥“人参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汽车精密铸件等。

2.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以抚顺市、辽阳市为重点,以抚顺石化、辽阳石化为龙头,实施挖潜升级改造,增强烯烃、芳烃等有机化工原料供给能力。以沈阳市、抚顺市、辽阳市为重点,依托沈化集团、抚顺伊科思、辽阳石化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橡胶新材料、碳纤维、特种聚酯等化工新材料。以沈阳市、鞍山市、辽阳市为重点,依托沈阳三聚凯特、辽宁奥克、辽宁港隆等企业,重点发展催化剂、环氧乙烷深加工产品及新能源电池配套的电子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依托沈阳科创、鞍山七彩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效环保新型农药及农药中间体、高档有机颜料等精细化学产品。以沈阳市为重点,以沈阳米其林、沈阳普利司通、沈阳和平子午线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全钢子午线轮胎、工程 轮胎等高端轮胎产品。

3.加快发展冶金建材新材料。以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为重点,依托鞍钢集团、抚顺特殊钢股份、本钢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精品板材、高品质特殊钢材和高性能建筑钢材等钢铁新材料;做优做强一批“专、精、特、新”的新材料企业,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重点发展钛合金、高温合金、增材制造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打造沈阳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辽阳市为重点,依托辽宁忠旺等企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工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型工业铝合金材料。以沈阳市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为核心,浑南万融、沈北亚泰和法库陶瓷等特色产业园为补充的产业集群,培育沈阳远大、中南建设等知名企业;依托沈阳中辰钢构、沈阳三新实业等企业,推动传统建筑施工企业向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

4.加快发展消费品产业。以沈阳市为重点,依托沈阳海尔等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家电;依托禾丰牧业等企业,重点发展功能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推动饲料生产企业向饲料原料生产、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依托蒙牛乳业、伊利乳业、辉山乳业等企业,重点发展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及系列产品。充分发挥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和辽阳市等地区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和山野菜,蓝莓、树莓等小浆果饮料和冰葡萄酒产业。依托海城西柳和沈阳五爱服装市场,推进鞍山市、辽阳市发展棉服、职业装、裤装等系列产品。以沈阳市、本溪市为重点,依托 本溪恒康、沈阳三生、上药好护士和东软医疗等企业,发展具有基础优势的化学药品、生物技术药物及疫苗、现代中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

5.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为重点,依托中电科第四十七研究所、沈阳芯源、罕王微电子等单位,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集成电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品;依托本溪福瑞德、辽阳鸿宇等企业,发展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等产品;依托辽宁聚龙、泰科安全等企业,发展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消费的智能可穿戴、智能车载终端以及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产品;依托奥维通信、云狐科技等企业,重点推进接入设施、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推进5G、IPv6、SDN和NFV等下一代网络设备研发制造,加快推动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时频设备研发及应用,发展位置服务,以及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激光印刷设备等。推进沈阳市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探索以大数据发展为主体、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两翼的智慧沈阳“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打造信息产业区域中心。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东软集团、东网科技、无距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

(二)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 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沈阳经济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和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沈阳经济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加强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沈阳经济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沈阳经济区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带动沈阳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

2.突破工业“四基”发展瓶颈。重点抓好“四基”产品研制开发,加快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重点依托沈阳通用机器人、沈阳硅基科技等企业形成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依托抚顺特殊钢、本钢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先进基础材料,提高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着力抓好机器人零部件、集成电路元器件、冶金新材料等重点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企业与整机企业协调发展,推进产业链配套合作。

3.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绿色制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依托东软医疗、沈阳富创等企业承担的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和鞍钢矿业等企业承担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发挥辽宁省智能制造协作联盟平台作用,建设一批数字化示范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和平台建设,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行业,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和应用。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为重点,鼓励沈鼓集团、航天三菱等企业开展绿色示范工厂建设,推动沈阳经济区制造业绿色升级。

4.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鼓励沈阳经济区开展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支持沈阳经济区内企业申报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沈阳经济区内企业搭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支持沈阳经济区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企业。

5.推动沈抚新区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先进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人才、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生产性服务业等五大产业,依托抚顺煤矿电机、罕王微电子、迈格纳磁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和项目,着力打造“两大两智一谷”(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中国磁谷”)特色产业集群。

6.推动沈阳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突出抓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区域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制造业人才体系、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推进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转变,推进沈阳产品向沈阳品牌转变,推进 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做大产业发展规模

1.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通用石化重矿、原材料等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开展品牌建设和通过改革及兼并重组等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提升骨干企业整体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培育和壮大中小微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民营企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着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提高中小微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活跃经济、稳定就业作用。

3.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重大工业项目三年滚动计划,重点推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装备和新材料项目建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完善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实施调度、协调等工作机制,重点项目责任到人,着力抓好项目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推进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抚顺高新产业开发区、本溪高新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园区转型升级 与创新发展,引导优势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推动IC装备、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创新发展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

5.推动招商引资和对口合作。发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鞍山高新区等园区招商引资平台和载体作用,推动开展专题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加快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抓住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对口合作等有利机遇,推动项目洽谈和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争取引进、落地一批有利于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壮大。

(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1.推动军工开放发展。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内军工龙头单位带动作用,加强产业链合作。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发展模式,引导沈飞集团、航发动力沈阳黎明等总装企业,释放通用产能,扩大外部配套协作范围,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军工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产业从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升级转变。

2.加快推进“民参军”。引导更多沈阳经济区“民参军”企业取得军工资质,推动“民参军”企业按照军工标准规范管理,提高产 品和服务质量,满足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需要。鼓励地方民企按照专业建立联盟,整合优势资源,采取“整体打包、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方式,共同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3.推进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和应用。依托沈阳经济区军工科研单位和高校,支持军工科研生产单位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展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民口单位和民营企业在提升基础材料、基础机电产品等研制生产能力的同时,在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基础元器件、信息网络等技术领域,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防科研生产任务,加快科研成果向军工领域转化应用。

(五)大力发展建筑业

1.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技术体系,积极推进工程试点示范。以政府投资项目引领带动装配式建筑向市场化发展,引导学校、医院、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积极采用装配式建设。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工程管理、开发、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立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在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建筑施工等环节全面推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

2.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范围,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推动政府投资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推行绿色建材评价机制,促进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3.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按发布省级重点企业名录,对省级重点企业实行一对

一、点对点的包保扶持,支持名录内企业参与省内国有资金投资(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重点工程、大型工程项目投标。搭建“走出去”平台,适时组织企业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以及各类功能区、国家级新区、城镇化试点地区建设,提高外埠市场份额。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动对接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积极争取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支持,使更多沈阳经济区企业和项目享受国家政策。发挥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重点对符合条件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产能、扩大规模等项目给予支持,支持沈阳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建立对口帮扶的服务工作机制,对沈阳经济区内重点税收工业企业逐户进行帮扶,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行订单式专项服务。组织开展产需对接、技术对接、服务对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产品推介会等,加快重点工业产 品推广应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在沈阳经济区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推广“助保贷”、“税融通”、“小微快贷”等金融产品,缓解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作用,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融资、培训等线上线下服务。开展中小企业法律维权知识培训和维权服务进园区活动,加快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沈阳经济区就业创业。

(四)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对沈阳经济区各市第二产业指标、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督导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政策扶持范围、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及时总结推广沈阳经济区第二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小编推荐]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域。此外,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较完备,形成了庞大的熟练产业工人群体。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产业基础

成渝经济区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已初步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西部最富饶的农牧业区。此外,成渝经济区国防科技工业发达,战略后方优势明显。“军工出身”是成渝经济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重要特点。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无论在总量、产业领域、科技含量诸方面,在全国均具有突出地位:川渝“三线”军工总量在全国居第一,领域从核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军工电子到常规武器,遍及十大军工集团。无论是在过去的冷战时期还是在目前科技强军时期,成渝经济区的国防科技工业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的世界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渝经济区的区位现状分析

(一)总体概况 按照经济集聚程度和地域连片及自然条件相似的特征, 成渝经济区具体范围包括: 除攀枝花市、广元市、巴中市与阿坝、凉山、甘孜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外的四川省其他地区, 以及除黔江、酉阳、秀山之外的重庆市其他地区,合计县级行政单位142个,城市35个, 其中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 16个,小城市 17个。该区域的幅员面积为20.28万平方公里,占四川、重庆两省市总 面积的35.75 %, 占西部面积的3.02 % , 占全国总面积的2.11 %。人口总数为 9 959.06万人, 占四川、重庆两省市的 91.98 % , 占西部的 30.88 % , 占全国的7.7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流域的上游, 它与长江流域下游的长三角经济区、中游的大武汉经济区构成了长江流域三大经济集聚中心。它是我国西部人口数量最密集的地区, 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 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 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 是国家高科技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

图1 成渝经济区范围示意图

四川和重庆均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市), 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一直居西部地区第一。根据 2005年的统计数据, 四川省列入成渝经济区的 14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56元, 较全省平均略低;其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9.0:42.3:38.8 , 与全省三次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四川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8.6:43.7:37.7)。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四川省,其“一小时经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6300元, 是全市平均的131 %;“一小时经济区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 10.9:44.9:44.2 , 与全市平均相比结构显偏优。表1显示了列入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与重庆部分从2000到2005年基本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表 1 四川 14个城市2000年和2005年三次产业GDP及其结构

可见, 成渝经济区以川渝两省市不到 1/3的国土面积、3/4左右的人口, 创造了两省市3/4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对川渝两省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举足轻重的核心发展区。成渝经济区面积仅占全国的 1.7 %% , 但聚集了全国 4.7 %%的GDP和接近8 % %的人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很少有以这样少的国土面积、集中如此多的人口和生产力,产出如此大比重的生产总值的经济区域。1

(二)区位优势

1、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构建经济区的重要条件。成渝两地近年来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大资金已取得明显成效,拥有比周边地区更便利的交通条件。目前,成渝经济区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空中、管道、信息通道六位一体的现代立体快速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成渝经济区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国防工

2、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成渝经济区是世界级的水能/富集区0,是我国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基地,也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多种矿产资源的组合配套好、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为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硫化工、磷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雄厚的科技力量与充足的人力资源紧密结合,有利于多种产业的集聚与持续发展

目前,成渝经济区拥有近64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200多个,两院院士50名,高级科技人员10多万人,是西部科技力量最雄厚的区域。成渝经济区从重庆经成 1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2): 1-5.都至绵阳的400公里距离内,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工业门类齐全,部分产业优势突出

成渝地区目前拥有在整个西部首屈一指的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雄厚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中,成渝经济区有39个,其中在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摩托车、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铁路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和国防军工等产业具有相当优势,涌现出了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崛起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5、成渝经济区城镇的空间集中程度较高

2004年,全国及川渝每百平方公里设市城市数量是0.007个,而成渝经济区是0.017个,成渝是全国的2.43倍,也是川渝两地的2.43倍。全国城镇密度是0.22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10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47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2.34倍,是全国的5倍。建制镇密度全国是0.21个/百平方公里,成渝经济区是1.04个/百平方公里,川渝两地是0.44个/百平方公里,成渝是川渝的2.36倍,是全国的4.95倍

三、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不足分析

(一)川渝分治导致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不整合, 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川渝分治。

成渝经济区被分割并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 从而由一个省内经济区跃升为省际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也受到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川渝总体发展战略的改变, 导致两地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圈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的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 向东发展的战略, 使内江、自贡、永川等经济区中段的地区由中心地区变成了省际边缘地区, 导致成渝两地区位优势弱化, 经济发展的离心倾向加剧。行政调整之后,成渝经济区内的协调工作扩大为四川省与重庆直辖市之间的省际关系协调, 加大了协调的难度, 统一市场难以建立, 从而导致产业协调配合不够。

地方利益的存在使得成渝地区目前并没有跳出以行政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并没有形成两地之间的战略联盟, 并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量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空间布局状态。成渝经济区内各地区职能体系分工不太明确, 往往几个地区都将同一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重庆直辖后, 四川汽车工业几近消失。但汽车制造基础薄弱的四川省不是着重培养汽配企业, 而是引进丰田试图重振四川汽车业。同样, 重庆长安集团近300家配套企业中, 一半来自重庆本地,一半来自江浙地区, 极少来自四川。在金融、信息、教育商贸、旅游等服务业方面, 成渝两地为争夺市场而不惜大搞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成渝两地的竞争更多是一种零和博弈, 一方得益必然造成一方受损, 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不仅使成渝两地发展滞后, 还危及整个腹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城镇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比较低, 内部差别大, 城市联系松散。

表2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城镇密度(单位: 个/百平方公里)

表2显示, 在成渝经济区内部各城市的城镇密度分布差异显著, 密度最高的德阳市是密度最低的达州市的3.38倍。2

2004年底, 成渝地区城镇密度大于1.5个/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 5个, 即成都、自贡、德阳、内江 南充, 占城市总数量的14.57 % , 而长三角地区在 2000年城镇密度大于1.5个/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就有9个,占总数量的60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主要沿江沿交通线分布, 而且在成都、重庆两超大城市周围城镇密度比较大。成渝地区交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 主要是地级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然而, 目前还有部分地级市之间无高速公路直接连接,如绵阳与达州、南充与达州、遂宁与内江、遂宁与合川、乐山与宜宾、宜宾与泸州、泸州与江津、重庆与江津等。这种城市松散联系的状态必然影响到城市之间物质、资金、技术、人才等的交流。另外, 大多城镇之间还缺乏必要的联系, 仅有简易公路相连接, 交通中断现象时有发生。

(三)总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滞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二元结构明显,人均经济指标低。

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比较, 成渝经济区的国土面积、人口规模与三大经济区都大体相当,但是,三大经济区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成渝经济区则处于工业化前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三大经济区工业体系较完备, 工业重型化特征突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群和产业链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且各个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较明显。相比之下, 成渝经济区的产业体系特征和优势尚不明显和突出, 产业链条短, 产业群体规模小, 具有全国和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少。成渝经济区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差距大。仅以城市化率指标来看,内部差 距大, 例如, 2007 年,成都城市化率为53.54 %, 资阳为13.97 % , 相差为39.57 %。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到 40 %, 而东部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均已超过了70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目前全国多数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也低于周边最近兴起的一些城市经济区, 导致大多数农民仍然囿于传统农业的生产, 无法实现身份与角色的转换, 经 2 杨海霞.成渝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人均经济指标必然低下。

表3 成渝经济区与西部及全国比较表(2005年)

(四)核心城市增长极辐射效应不明显, 不利于地区差异的缩小。目前作为增长极的成都和重庆两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并不明显, 成都的经济辐射范围还局限于成都平原经济区一小时范围之内, 而重庆的经济辐射范围也仅是周边一些区县, 连接成渝两地的川南城市群具有明显的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特点, 两市的影响力范围还远未强大到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或呈连续分布。两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较为明显, 以重庆区域为例, 主城区的聚集优势和需求增长提高了未来的利润预期, 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区县流向主城区, 使得主城区的贷款余额占重庆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从 2001年的 61.8 % 持续上升到2005年底的74.4%, 结果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结构的繁荣区域包括重庆主城区及近郊地区, 和以农业为主导的相对停滞区域包括三峡库区。

(五)成渝经济区对外交通不畅, 经济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成渝经济区地处内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相距都在 2000公里以上, 跨区域交通网路和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 物流成本高和时间长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加之产业同构化, 造成了城市之间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 没有形成开放的区域市场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 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区域各主体的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5 年,成渝经济区外贸依存 度为9.38 %, 而全国外贸依存度却高达63.3 %。

(六)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这个社会大系统内包含着以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系统、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代表的知识创新系统、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制度创新系统以及以中介组织为代表的服务创新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制度安排, 结成一个具有本地特色并且深深地根植于本地的一个社会化网络。目前, 成渝经济区由于一体化程度不高, 包括户籍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壁垒、行政监管与执法方面的壁垒、金融服务方面的壁垒、产权市场方面的壁垒等大量存在, 这些壁垒阻碍了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有序流动, 不利于地区之间创新资源互补与创新合作。总体来讲, 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不强,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如表4所示。

表4 2005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及排名

四、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对策

我们清晰地看到,以成渝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圈内,竞争能力、科技实力还不能和长三角经济区等发达地区相比。但是, 成渝经济区的后发优势很强, 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实现大发展, 大赶超。

(一)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共赢

川渝曾是一家, 后又分家而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两地如今再度携手结盟, 这是两地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川渝两地很多基础设施可以互相利用, 两者之间互为通道, 四川往东走要经过重庆, 重庆往西要经过四川, 整个人流、物流、技术流是互相流动的。与此同时, 两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 可以优势互补, 资源可以共同开发利用, 形成合力。两地的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基础, 要破除地方主义和各自为阵的观念, 积极促成川渝的合作, 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发挥高层政府统一行政约束力的推动作用。

由于行政区域关系的制约, 使得同处西部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两大城市客观上存在着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激烈竞争关系, 因此高层政府的行政约束力在区域协调中具有不可忽视与替代的作用, 其区域宏观调控政策是区域协调合作的保障, 特别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合作, 更需要高层政府统一的行政约束力, 必要的情况下应考虑中央政府的介入。.建立地方政府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

对于跨省级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来讲, 更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对话协调机制, 以保障区域内各产业的良好合作, 减少矛盾, 深化合作。两省、市要在思想观念上大破大立, 要破除行政区划带来的人为设置的藩篱, 从西部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认真分析各自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 研讨分工合作的领域、范围及模式, 跳出重庆、成都谁是西部王的狭隘地方官之争, 促进以两城市分工合作为基础的成渝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成渝经济区城市合作现状看, 各城市之间现已构建起政府间的体制框架和合作平台。多年来,四川和重庆共同参与搭建的政府间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主要有: 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重庆经济协作区等组织。今后, 成渝经济区应在总结以往区域协调组织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相应的常设性的协商机制和协调机构。一是要架构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 商讨、制定和协调成员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二是建立都市联盟来统一行使跨界职能, 协调政府间的利益、解决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问题;三是建立由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代表参加的成渝经济区经济共同发展论坛, 根据需要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 讨论区域经济合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并向领导联席会议提出议案和有关的政策建议, 推动协调会议成员地区在生产、流通、科技、信息咨询、要素流动等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进行全面合作;四要建立成渝经济区协作办工联系制度, 定期相互交流信息, 为企业的跨地区经济合作作好服务工作, 为领导联席会议做组织准备工作。.建立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作机制, 一方面通过 利益分享机制强调地区之间既竞争又合作,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利益的地区分享。新的机制强调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使各地区在统一市场中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遵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原则, 使区域内各地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运用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要根据利益兼顾、适当补偿的原则, 建立区域经济利益补偿机制, 对因参与区域分工而暂时蒙受损失的一方或因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而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和相应的补偿。

(二)创新产业空间布局,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错位发展

成渝经济区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中, 应该把握区位优势, 创新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产业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实现错位发展。.要统筹规划城市布局, 增强城市群的聚合功能。川渝两地的城市群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带,从成都、资阳、南充、内江、自贡到重庆, 以高速路、城际列车为轴线, 以现代通讯技术为手段, 实现城市功能的整合, 充分发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和辐射、扩散潜能, 带动和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加快成德绵地区一体化进程, 积极培育川南渝西北城市群, 培育沿江经济带, 形成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和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群。2.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创新。要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 有接转接和承载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扩散出来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资本, 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大力推进与西部地区和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 为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实现成渝经济发展的内外并举。.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促使成渝经济区内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进城镇务工并转化为城镇居民, 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二要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带产品向农村流动, 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 发展现代农业, 同时提高农村非农产业比重, 并解决剩余劳动力劳动岗位问题。.促进川渝统一市场的形成。打破地区分割、地区封锁, 建立开放的商贸流通体系, 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的交流,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要培育产权市场促进企业跨两地的兼并;收购和联合培育企业集团, 通过企业的规模化、功能多元化、营运国际化, 实现资本扩张, 通过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推动两地的联动发展。.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是区域产业竞争的核心, 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证。要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办法, 合理规范人才流动, 充分调动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改革创新科研项目、科研基层管理体制, 发挥科研管理的撬动作用。要研究两地人才(包括党政群机关人才)、项目协作的机制, 培育两地的专业化研究优势, 建立创新体系, 提升产业竞争优势。3

(三)共同争取税收政策支持与国家重大项目,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成渝经济区应共同争取国家对经济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平衡与沿海地区的区位、政策差距, 降低税负水平, 提高经济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增强微观主体发展能力。其主要措施: 与产业政策结合, 实行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对重要产业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或实行加速折旧方法, 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对符合产业、环保、土地、外贸政

3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 [ D ].成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策及促进就业与技术进步的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税率、出口退税和补贴政策;争取中央完善税收返还和所得税基数返还制度,提高成渝经济区的税收返还增长速度与所得税分享比例;发挥重庆的交通枢纽地位和长江黄金水道优势, 依托寸滩港, 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 以此推动区域经济驶入快车道。重大项目能大量聚集先进生产要素, 改善区域经济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 有助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增加就业, 有效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增长。成渝双方应充分挖掘区域比较优势, 共同推进区域性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 如重大水电水利工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项目、长寿天然气专用泊位、攀西矿产资源开发、攀西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资源储备基地建设、重庆集装箱码头、汽车、航天航空、飞机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兵器装备、核电站、重大化工项目等。4

四、参考文献

[ 1 ] 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2): 1-5.[ 2 ] 杨海霞.成渝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 [ D ].成都: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 ] 钟敦慧, 张明举.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 [ J].经济体制改革, 2008(4): 131-135 4 钟敦慧, 张明举.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 [ J].经济体制改革, 2008(4): 131-135.

下载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沈阳经济区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国务院批复《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点评报告摘要: 事件: 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地域范围,进一步确定了......

    生态经济区工作汇报(定稿)

    工 作 汇 报 中共鄱阳县委鄱阳县人民政府 (2010年3月18日) 2008年3月8日, 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人民宣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让鄱阳150万人民倍感欢欣、备......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力布局初探 发布时间:2011-10-12信息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作者:黄国良摘 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应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促进沿海经......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范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全面繁......

    沈阳鉴定中心

    沈阳鉴定中心公安部消防局沈阳火灾物证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成立于1993年10月,是公安部消防局授权的全国性火灾物证鉴定的专业机构,沈阳鉴定中心。主要从事火灾基础理论......

    沈阳校园文化

    文案由沈阳艺馨校园文化建设公司提供: 校园文化建设征文优秀论文三 实施文化熏陶战略打造特色学校文化 近年来,我们**第二小学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一切为学生成长,一切......

    沈阳管理办法

    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员工离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优化员工队伍、改善人员结构、提高研究院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保障研究院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规范、完整的离职管理制......

    沈阳劳动合同

    沈阳劳动合同1 甲方(用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地址: 电话: 乙方(劳动者): 身份证号码: 家庭住址: 电话:第一条 合同期限甲、乙双方选择固定期限形式来确定本合同期限:(一)固定期限,自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