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
人民公仆名义下的共产主义贵族
——苏共干部特权制度对我党执政的借鉴作用
“金碧辉煌的别墅里,有40-50人在为一个家庭服务,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当你把这个情景与亿万富豪或者帝王贵族之家相联系时,你可能不感意外。
然而,当这些与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的生活联系起来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到莫斯科访问,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描述了一路的见闻。
他写道:“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罗兰惊诧地发现,连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也被当做贵族供养起来。他认为苏联已经出现“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
一、苏联各领导人执政时期的“贵族特权”
苏联从1922年成立到1991年解散,共存在70年。苏联共产党短短七十年的执政经历,有过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荣耀,也有被党员和人民抛弃的耻辱。现在,我们从苏联社会主义特权阶层入手,分析苏联解散的原因。
在苏联执政时期,有影响的苏联领导人共有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马林科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因为执政时间短,执政时期基本按照前任政策执行,1、列宁时代
防范干部特权,但特权已经泛滥。一般说来,政权初建,气象一新,必有一段励精图治,腐败现象会相对较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早在列宁时代,苏联(俄)的腐败问题就已相当严重。
早在1920年俄共九大上,许多党代表就曾愤怒指责党内的严重腐败“无论对于谁都不是个秘密”,“中央和地方的‘共产党员’允许自己那样的奢侈,他们的行为丝毫不比老牌的资产阶级逊色,工人和农民对他们敢怒不敢言”。
这些腐败的种类主要包括:公车腐败、住房腐败、饮食腐败、医疗腐败、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盗用公款。
当然,最高当局也不是没有采取过防范腐败的措施。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对领导干部的工资和待遇作了严格规定,要求一切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列宁率先示范,其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500旧卢布,而铁路员工的最高工资是510旧卢布。1919年制定的35级工资表,党政领导人的工资大大低于工人的最高工资。但问题在于:领导干部们很快就不靠工资生活了,在工资之外的其他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的领导干部们与群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斯大林时代
公然将干部的特权腐败制度化、合法化。斯大林建立起了一整套保证领导干部层特权的制度。这个官僚特权阶层主要享有如下特权:
官职等级名录制度——“被安排”的幸福生活
特权阶层的产生是制度安排的结果。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职等级名录制度。1923年11月8日,俄共(布)中央决议规定了选拔、分配领导岗位干部的制度,这个决议规定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资格。第1号官职等级名录中大约有3500个最重要的领导职位,其中包括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局首长,托拉斯、辛迪加的领导人,大工业企业领导人等;第2号官职等级名录,包括各部、局的副职以及其他相当职务;第3号官职等级名录,是地方上的领导干部。到1924年初,由中央委员会确定的领导干部总数为13163人。地方各级也规定了自己的官职等级名录,如乌拉尔州委规定本州的领导干部为1066人。不过,地方领导干部只有最重要的职位才由中央委员会来确定。官职等级名录,后来变成了一个专门名词,有幸列入其中的苏共领导干部逐渐转化为“红色贵族”——拥有个人利益、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的特殊社会集团。
权力不断集中。联盟的部级单位后来达到了160个,被看作是法律的各行政部门的大小命令法规达到20多万种,1000多万条,差不多可以说连小便的动作也有规定了。行政命令体制加强,但缺乏民主监督机制,这必然令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作风大增。到1985年,苏联部长会议的正副部长达到800多人,一个普通文件的审批经常要几个星期,甚至一二个月。
特定工资和“钱袋”制度
斯大林时代,苏共高级干部阶层的一项重要特权就是特定工资制。1945年4月,苏联政府规定,对在机关、企业、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具有高深学识和经验丰富的人实行特定工资制。其数额一般规定为2200-3000旧卢布,最高额可达4000-5000旧卢布。
这个特定工资额后来又有增加。但这个增加额部分没有列入工资单,是用封着口的小纸袋同工资一起发放。这就是苏共历史上所谓的“钱袋”制度。
钱装在信封里秘密发给各级官员,每月金额一般根据职务从几百卢布到几万卢布之间(1960年币制改革前的旧卢布与新卢布比价为10:1)。这些钱不上税,甚至交纳党费也不包括它。领取“信封”的人根据规定必须严守秘密,透露消息者要遭到严厉处罚。扣除通货膨胀及币制因素,斯大林时代一个部长每月的“信封”大约为2000新卢布(约合3500美元),相当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月工资的两倍。而斯大林时代苏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700美元,戈尔巴乔夫时代为6800美元。
宅第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特供权。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
特教权。凡是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或保送入学的制度。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军事院校培养。
特继权。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华住房和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
特卫权。花在高级领导人身上的费用,达到无法核算的程度。特支权。位居金字塔顶端的官员在国家银行有敞开户头,即户主可以不受限制随意提取款项的户头。
3、赫鲁晓夫时代
向干部特权腐败体系发起首次攻击。赫鲁晓夫上台后,向斯大林一手建立起来的干部特权腐败体系,发起了苏共历史上的第一次主动攻击。在他的命令下,很多官僚特权被取消,如“信封制度”、免费早餐午餐、免费别墅、专用汽车等。官员们在斯大林时代的高薪也被大幅度砍削。
但这些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消灭干部特权腐败——列宁时代就是个例子,这些官僚特权在当时是非法的,但这些官僚特权仍然兴盛不衰。
所以,赫鲁晓夫采取了另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即实行干部任期制与轮换制。最后,这些丢掉特权的官僚们下决心要赶走赫鲁晓夫,成了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盟友”。
4、勃列日涅夫时代
苏共腐败干部们最幸福的黄金期。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很得力于“在赫鲁晓夫手里失去腐败特权”的干部们的支持;作为回报,勃列日涅夫为这些干部们创造了苏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好的腐败环境。不但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取消的所有干部特权,还增加了新的特权项目。
勃列日涅夫始终冲在腐败的最前线。他任总书记之后,任用了大批亲信,包括自己的许多亲属。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任人唯亲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以勃列日涅夫为例,他的女儿加琳娜生性风流,平均每两年就要更换一任丈夫,她最后一任丈夫邱尔巴诺夫不学无术,可当他进入勃列日涅夫家后,就仰仗岳父的权势,扶摇直上,仅仅10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的克格勃上尉升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并获得上将军衔。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年纪轻轻就凭借勃列日涅夫的权势而平步青云,当上了被人们称为“肥缺”的苏联外贸部副部长。在1976-1982年间大肆贪污受贿,酿成震惊全国的“驸马案”。
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除个别案例外,大多数腐败案件都是勃氏去世后才被揭露出来。勃氏个人的贪婪在这场腐败盛宴中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小白桦商店”:领导干部的特别供给
无数个“小白桦商店”为苏联上层社会服务,为“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们服务。上层人士可以在这些特殊商店里购买苏联国内稀缺食品,如鱼子酱、蝗鱼、鲑鱼和出口伏特加,以及“资产阶级的”享乐用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法国香水、德国晶体管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在莫斯科最大的国营商店“古姆”的三层一个偏僻角落里有一个“100号分店”,也是专为上层人士设立的。在军人商店的地下室有一个只为军官服务的秘密商店。特殊裁缝店、特殊理发店、洗衣店、化学洗染店等专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各种商店以及食品店遍布莫斯科,约有100处之多。
苏联一位记者指出:“对于上层人物来说,共产主义早已经建成了……”
对特权阶层的供应是分级别的。最高级别的当然是克里姆林宫的高级官员们,这些人都享有“克里姆林宫份额”,能得到许多免费的供应。在莫斯科,有专门为1930年以前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设立的配售店,有专门为元帅和将军们设立的配售店,也有为著名学者、宇航员、社会主义劳动英雄、企事业单位领导设立的廉价配售店……这些按级别设立的商店比普通商店货物齐全,物美价廉。另外还有特殊服装店、特殊理发店、特殊食品店等等为特权阶层提供供应和服务。如莫斯科的格兰诺夫斯基大街设置的内部商店,专门向高级干部们供应紧俏商品;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有一个编号为200的内部销售部,只有政府的副部长、州委书记、大城市的市委书记以上以及苏维埃机关的高级官员可以在这里购买商品;而中央百货商店的45号售货部是为较低级别的官员购物设立的。许多的政府机关发放给官员们“特殊配给卡”,这种卡既是出入特殊商店的凭证,同时卡上标明可以购买东西的金额,级别越高的人可购买商品的金额越多。此外,“小白桦”商店出售廉价的进口货和社会上稀缺的商品,只有持“卢布证券”的人可以在这里购买商品。所谓卢布证券是指用外汇换来的特殊卢布,有门路的官员、外交官、记者等才能经常弄到卢布证券。
5、戈尔巴乔夫时代
全面腐败下的经济改革只能是悲剧。在经历了短暂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后,苏联迎来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共青团经济”,就是在戈氏的改革中利用特权腐败发展起来的;国家职能部门被取消变成股份公司后,部长们大都成了公司的总裁,股份则大都在部门领导人之间被瓜分…
总而言之,改革前谁是管理者,改革后谁就成了占有者和所有者。结果是,“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和‘新俄罗斯人’。”
二、苏共特权阶层的特点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普通人通过努力,通过正常的上升途径获得高位,那么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社会还算是公平的。但在苏联,随着特权阶层的兴起,固化和自我封闭,普通人升迁之路几乎被堵死了,使民众从此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我们”,而把特权者称为“他们”。
裙带关系:苏联特权阶级的产生
在斯大林时代,党对干部的要求总体上是严格的,并没有形成特权阶层。但由于前苏联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领导人的亲属和那些能接近领导人的人,往往就成了大权在握、作威作福的人。
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毕业于航空学院,卫国战争爆发时,他只是个20岁的上尉,但是到了4年后战争结束时,他竟然被提拔成中将。尽管谁都知道他是个“酒鬼”,可是1947年从东德调回莫斯科后,立即就当上了莫斯科军区的空军首脑。据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回忆,“他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边的机会”,“没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他可以想怎么就怎么,可以要啥有啥。”
任人唯亲:送礼之风愈演愈烈
其他高层人物的子女也很自然地进人特权阶层,米高扬的儿子快速升迁为《拉丁美洲》杂志的主编,葛罗米柯的儿子在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成为苏联驻华盛顿的公使衔参赞,后又被任命为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就连倾向于改革的赫鲁晓夫当权期间,也曾让女婿当上苏共中央报纸《消息报》的总编,并“掌管了赫鲁晓夫的新闻局”,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在地方上,各共和国的科学院,都“变成了塞满亲属和以地方领导为靠山的人谋求高薪和清闲职位的地方”。
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获得巨大的特权,只要和领导干部有了亲密的关系就能获得极大的好处。酷爱打猎的勃列日涅夫,晚年已无力手握猎枪,但对打猎的兴趣未减,便改为由他指挥,别人射击。他特别看重伺候他打猎的职业猎手,居然授予猎手将军军衔和新设立的所有三个等级的“为祖国服务”勋章。大概他认为,为他服务就是为祖国服务。
既然通过辛勤的工作和杰出的才能已经无法获得升迁,那么各级干部们就开始依靠给领导送礼、讨好上级,谋得更高的官位,获得更大的权力。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访问,该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阿利耶夫竟然送给他一座用纯金制作的、价值连城的半身像。之后,阿利耶夫便很快被调到莫斯科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并成为政治局委员。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在这一时期,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一到节日前夕,机要通讯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分发从各方各地区寄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的“盒子”,许多干部养成了行贿送礼、阿谀奉承的坏习惯。许多地方和部门早已不是按能力和贡献的大小来选拔任用干部,而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因此,想做官或者升迁,必须讨好或贿赂有关领导,职务也因此有了价格。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在1969年,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就“价值”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这些靠着溜须拍马、行贿上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理想,他们当官完全是为了私利,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反对任何涉及自己特权的改革,更不可能主动地遏制蔓延全党、全社会的腐败。
1976年勃列日涅夫70岁寿辰时,出现了一个给他送礼的高潮。曾在苏共中央机关工作过的博尔金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他说:“外国使团知道总书记的嗜好,纷纷向他赠送厚礼。地方领导人也不甘落后。无须把他们赠送的字画、手表、各种纪念杯、高档电器等礼品一一列举出来,我也不可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着重讲了其中的一件礼品——雅库特人赠送的一只喝马奶用的巧伦杯。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杯子,而是一件富于民族特色的贵重艺术品。他们用罕见的特大象牙磨制出一只杯子,镶上带有银托的各种钻石和珍宝。由于工艺复杂,镶嵌和装饰工作由莫斯科首饰厂承担。这件礼品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巨大,历时数月才完成,由当地领导人亲自送给勃列日涅夫。据说,在礼品展览时没有见过这只杯子,勃列日涅夫把它拿回家去了。当时,军工企业送的是刻有他名字的手枪,高加索地区送的是带压花的宝剑。苏联航空航天研究中心1973年送给勃列日涅夫一个精致的烟盒作为生日礼物,盒盖上刻有几枚核弹头。勃列日涅夫的妻子维多利亚在莫斯科弄了一套房子,专门存放丈夫在各类场合中收受的礼物。闲暇时,她最大的爱好便是到那里欣赏琳琅满目的收藏,顺便带过去新的礼品。
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外国,当外国人得知勃列日涅夫喜爱豪华轿车后,他们便一辆接一辆地送上门来:德国的梅塞德斯牌、英国的罗尔斯一罗伊斯牌、法国的雪铁龙牌、美国的林肯牌等等。
1963年7月苏联和英国签署了一项禁止在空中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文件,英国首相麦克米伦送给赫鲁晓夫一个象征着“和平与繁荣”的水晶花瓶。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没当上总统之前,曾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把刀鞘上镀着一层黄金,上面还镶嵌着宝石的军刀。
就连以能言善辩、思维敏捷、能力出众著称的戈尔巴乔夫也是通过巴结领导得到升迁的,当初,戈尔巴乔夫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书记,那里有许多国家级的疗养院,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等高级领导人常到那里休假,戈尔巴乔夫有机会和他们接触,利用各种机会讨好他们,这为他以后的升迁提供了方便。
上行下效,请客送礼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到了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这种风气仍然十分严重。许多外国人给戈尔巴乔夫寄来纪念品、家传宝物、钱或贵重物品。各国为了表示对他锐意改革的敬意,纷纷制作金、银、白金纪念章和纪念币。戈尔巴乔夫收下了很多东西,并沾沾自喜。博尔金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描述过,戈尔巴乔夫在国外得到许多奖金、奖品和稿费,个人户头上已有超过100万美元的资产。有一次戈尔巴乔夫从韩国归来,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有10万美元的信封,是韩国总统卢泰愚送给他的。
自我封闭:社会流动的丧失
为了遏制这种腐败,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实行了特殊的干部政策。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党员干部要经常更替,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领导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更换率高达60%。但是,这一政策触及了一大批高级干部的利益。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了反制。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对党章第25条进行修改。勃列日涅夫特别推崇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的一句话:“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由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苏共领导层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动,逐渐形成事实上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在苏共二十三大上,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二十五大时,除已经过世的中央委员,连任率竟高达90%,有的任期竟长达25年。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终正寝的。
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使得上层阶级有机会互相庇护,互相提携,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特权阶层,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这一时期特权阶层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出身于普通人的只是少数,通过文、体等领域进人特权阶层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是通过特权阶层的自身繁殖产生,到了1970-1980年代,国家的高层精英人物实际上已经停止从下面补充人员了。
从70年代开始,特权阶层逐渐脱离群众,“他们孤立地生活、治疗、休养,在这个阶层中往往形成自己的家族、氏族关系,须知这个阶层的子女们在一起度过时光,互相认识,往往通婚。”不仅如此,在停滞年代,特权阶层迈出了下述合乎逻辑的一步:试图建立交权制度,或者叫做特权继承制度。也就是通过建立专收这些子弟的学校,然后通过一套任命和提升职务的制度来达到继承权力的目的。具体来说,特权阶层的子女可以凭着父母的特权地位轻易地进人好的大学,如进人外交官摇篮的国际关系学院,然后被公派出国,回国后就可以得到一份前途无量的位置,为进人特权阶层铺好阶梯,一段时间后他们便成为特权阶层中的一员。比如,勃列日涅夫的孙子安德列•勃列日涅夫于1961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学毕业后,曾在苏联外贸部工作了两年,后调入外交部国际经济组织局。1990年升任苏联外贸部对外经济联系局副局长。
固步自封:自我纠错能力彻底丧失
由于领导干部终身制和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到勃列日涅夫的后期,已产生一系列严重恶果。机构臃肿、官僚作风、思想僵化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到80年代初,苏联部长会议所属已有64个部,20多个国家委员会和其他一些直属机关。这些部委正副部长级干部就有800多人。黑色冶金工业部有部长一人,第一副部长三人,副部长15人,正副部长共19人。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大发展,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大增加。他们之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之风日盛。遇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成为常事。据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当时苏党政领导机构作的决议能得到执行的充其量不到十分之一。
到70年代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抵制。勃列日涅夫对改革冷言冷语:“改什么呀,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结果,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至此,苏共内部自我更新、自我纠错的能力彻底丧失了。
到了这个时候,特权阶层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发展大计,而是本阶层、本人的利益,他们只关心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情,其他事情要么敷衍了事,要么高高挂起,要么搪塞推诿,“对于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所追求的,用他的行话来说,就是尽快把问题推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申诉人像皮球一样踢走。”
有一个典型的事例,1972年8月初,莫斯科东部60英里一带燃起大火,烟雾甚至笼罩了莫斯科市区,而特权者则出于自己的需要封锁信息,不准报纸对此报道和解释。而对灾害性事件不加报道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粉饰太平。
从腐败到自杀,苏联败亡之因
如果说腐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存在,那苏共的败亡和腐败究竟有何关联?诚如苏共《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在《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一书中写道:苏共中央向大会所做的报告,其起草的方式、方法和顺序早就定型了:开头,永远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部分:国内情况,始终是“巨大成就”和“个别缺点”,他还回忆说:为勃列日涅夫起草文件,并不要求有什么“新思想”,更不要说有什么“独到的思想”了。只要你善于把那些早已陈旧、无人感兴趣的思想换上新的形式,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应当说就已经体现出十分卓越的“创造性”了。“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写作、炮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看到、感到美好的理想、崇高的言词和信誓旦旦的许诺与事实不符,你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痛苦”。
正是由于苏联建国之初的合法性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当苏共背离了这些支持他政权存在的原则时,便比其他任何政权更容易失去人心。一方面,当人民看到官场上贿赂公行,官员们生活腐化,而新闻里却天天大谈一些毫无实际的陈词滥调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自我封闭,使得普通百姓失去了上升的可能,大批精英被无情阻隔在了政权阶层之外,使那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三、从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首先,要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反对各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次,必须坚持把最高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国家和民族的人手里,高度重视培养年龄结构合理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再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此外,也要警惕国外各种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阴谋。西强我弱的局面有可能长期存在,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有合作、有竞争,同时会激烈较量。我们在警惕西方对我运用“硬实力”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对我运用西化、分化的“软实力”和“巧实力”,尤其要警惕其“软实力”中的“金融操纵”、“意识操纵”、“非政府组织渗透”、“信息干扰”等新武器。
第二篇:在爱的名义下演讲稿
今天,站在这里,我也算教龄不短的老师了,因为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已经11年了。常常想起儿时的那首歌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有人说: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是学生幸福的引路人。的确,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最亲切、最智慧、最伟大的形象。我们也曾说,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履行自己的师德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这么多年眼看着许多前辈教师的付出,我理解了,老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那么教师职业是苦是乐?它能够如我们所言给教师带来幸福的体验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是什么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也正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着人生价值。“孺子牛奖”获得者乡村老师刘让贤的所思、所想、所为,恰好是一个说明。刘老师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他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孩子们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一年又一年的工作中获得。”
所以说教师职业不是只有清苦,教师也不是只能做精神贵族,享受清贫的光荣,刘让贤老师的所言就对 “敬业爱岗”这一师德规范作了生动的诠释和论证。如果我们走上三尺讲台只是出于利性的“谋取稻粮”,或者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那么很难想象工作中会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就会成为面对矛盾冲突的价值选择。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就像刚出土的嫩苗,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培养。我也是一个5岁女孩的母亲,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关注着她的成长,这种情怀是无私的、投入的,每当女儿在生活中、学习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我都会非常高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将心比心,班里的每个孩子也都是母亲的宝贝,多年的幼儿工作使我也如同对自己的女儿那样对待每一个孩子,这就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就是你这份工作的意义,孩子们的健康,快乐,就是你事业最大的乐趣。
其实,当家长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时,就把他们此身的希望和未来完全嘱托给了我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和期望啊!当我们拿着一定数额的工资,过着尚且稳定的生活时;当我们在假期中休息,而别人冒着严寒酷暑上班时,我们应该忘记工作时的辛苦,感到满足、快乐。我们在知识结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和谐的亲切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这个教师这个职业呢?
教师职业不仅仅是光荣更是一种责任。人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创造的生活是平庸的,没有燃烧的事业是无奈的。教师职业有其苦,有其乐,苦中带乐。我们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合力;我们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我们可以感染孩子,进取向上,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让我们身在校园,心怀天下吧!让我们以人民教师的名义,走过这段无悔的苦乐年华。让我们在这个平凡但崇高的岗位上继续奉献,留下我们的爱,挥洒我们的情。
第三篇:在爱的名义下(师德演讲稿)
在的 名 义 下
李营街道中心小学王倩
1爱
在爱的名义下
五年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我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五年的辛勤耕耘,五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的喜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
然而,工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班里淘气任性、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的学生时常有之,他们常常使我头疼万分,不知所措。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我: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去宽容他们,呵护他们,赋予他们怒放的生命。我相信: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
“龙龙”曾是我们班一个最让人头疼的孩子。自从接手这个班级,他就成了我的“心腹大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从来不做,古诗文从来不背,听写字词一错一大片,作文周记更是从来都是抄。写出的字龙飞凤舞,乱七八糟。课本缺皮少页,一会儿钢笔没水了,一会儿作业本找不到了。周围的同学被他惹了个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被他气过。每当要批评他时,他总会抬起头,用一双特无辜、他纯真的眼睛望着你,好像在说:“我知道错了,我知道错了。”一番说教之后,下次作业还是如此,日记本上仍旧空空如也。反复几次,又是威逼又是利诱,效果了了!哎!我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了。
后来,通过家访,我心中渐渐明白了龙龙之所以这样的原因。他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爸爸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妈妈
则一天的学都没有上过。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母在树地里给人打工。生活上的奔波忙碌加上文化上的匮乏也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孩子有时甚至会几天见不到爸妈的身影。一日三餐全是在外边的小摊对付。哪一天偶然想起过问孩子的学习,也只是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遇到心情不好,抑或考试成绩不佳,便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打耳光、辱骂就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有一次我惊讶地发现龙龙整个脸上全是血道道。后来才知道是他妈妈随手拿来一把大扫把往脸上抽出来的。
之后,再看龙龙,心里不禁多了些怜悯。他去招惹周围的同学,也许只是想和同学们交朋友,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他在课堂上捣乱,也许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他故意不完成作业也许只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哪怕是打骂也好。或许他有许多的缺点,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一个渴望爱与关爱的孩子。我联系到他的父母:既然你们没法照顾孩子的午饭,不如就在学校跟着我吧!吃完午饭,我还可以利用午休的时间给他补补课。我把龙龙拉到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说:“龙龙,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了,中午跟我吃饭,然后补习功课,怎么样?不过,我可是喜欢干净、听话的孩子哟!”龙龙不相信地望着我,怔了一会儿,然后重地点了一下头。第二天一大早,看到龙龙剪短了头发,换了干净的衣服。而脖子耳根也终于露出来肉色。我欣慰地笑了。
从那以后,每天午饭后我利用中午的时间帮他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并鼓励他和其他同学交朋友,而他和我也渐渐地亲近起来。终
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慢慢地他变了,上课能认真听讲了,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字体也比以前工整多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虽然和其他同学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他正在努力中„„作为回报,他把给教室的花花草草浇水的任务包了。而这些花花草草在他的照料下也像他一样对生活绽开了笑脸。我意识到教师的另一个含义——母亲。
园圃中的鲜花越是美丽,越是需要园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经常有人问起我的工作,当他们得知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时,都笑着对我说:“这个工作好,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玩,多轻松!”对于这些话,我先是急于辩解,到后来干脆付之一笑,他们怎能理解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的辛劳?他们怎能理解从早晨六点多出门到晚上六点多回家,十二个小时全都交给了学生?他们怎能理解经常备课到深夜?他们怎能理解为讲好一节课把家人当作学生反复试讲十几遍?作为一个六十名学生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也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可是作为母亲我却是不称职的。女儿小时候甚至对我是陌生的,不是吗?早晨起床上班时,她还在甜甜的睡着。下班后已经六点多了,陪孩子玩一小会儿,她又该睡了。每天真正陪女儿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以至于每天下班想要亲亲孩子时,她总会怯生生地躲到姥姥的身后。这种心酸怕是一辈子也忘不了了。幸好还有家人的支持,平时的家务,孩子的接送,几乎全部交给了妈妈和老公。但终于有一次,妈妈去照顾生病的爷爷,老公出差回来,看着灰头土脸在啃方便面的三岁女儿,看着家里没剩一滴热水的暖水瓶,看着埋头写教案的我,他
终于愤怒了:“我就不信,你连给孩子下点热面条的工夫都没有,她才三岁呀!我就搞不明白你一个小学老师怎么那么忙,地球离了你不转吗……”是啊,离了我地球照转不误,但是班级会转不动,年级会转的慢呀,仔细想来,欠孩子实在太多了。于是下定决心明天一定去幼儿园接一次孩子……第二天,来到幼儿园接女儿,但是却被老师截到了门口,说:“我们必须对孩子负责,不能把孩子交给陌生人……”“陌生人”??正要解释,但是一想,是啊!自女儿第一天上学,除一年前那次新生座谈会外,这应该是第一次跨进幼儿园的大门吧,我该怎么向老师解释我不是„陌生人‟,我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呢?正在这时,教室传来女儿兴奋的叫喊声:“快看,那时我妈妈,我妈妈终于也来接我了吧。我妈妈可厉害了,她是老师!她不止我一个孩子,还有60个呢……”
然而,我们心中有千万份关爱,千万颗童心,我们笔耕校园,桃李滿天下,有谁还能说我们这样不值得呢?“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孩子们纯洁的爱、圣洁的情、浓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我对教育事业更加深沉的爱,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回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所走过的每一个日子,我觉得心里很踏实,我全心地爱着我的学生,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我愿意以最良好的师德形象去面对我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们!怀着“为教师而生”的坚定信念,在爱的名义下行走在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路上,经历了痛苦与欢乐、失败与成功交织的考验之后,依然在心中最执着地相信:真诚的师爱可以创造奇迹!我愿意用最真诚的师爱去幸福地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甘愿守住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爱写好“师德”。
第四篇:师德演讲稿:在爱的名义下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弹指一挥之间,我已为人师快六年了。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最亲切、最智慧、最伟大的形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那么教师职业是苦是乐呢?
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是什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的热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孺子牛奖”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的乡村老师刘让贤的所思、所想、所为,恰好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他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批孩子们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一年复一年的工作中获得。”
除了师德,我们不得不提的还有师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面对一张张童稚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难道只要教会他们知识就足够了吗?错了,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现在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家庭太多的关爱和照顾,很少去关心别人,这就需要老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记得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因为消化不良吐了一地,教室里马上布满了难闻的气味,孩子们一个个捂起了鼻子,露出厌烦的神情。还有的在旁边叫起来“臭死了、臭死了”,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更没有露出厌烦的表情,而是耐心地帮孩子擦干净身上的污物,一点都没有嫌脏,然后拿来簸箕、扫帚,打扫地上的呕吐物,看到我默默地打扫,孩子们的小手都放了下来,一个孩子小声地和旁边的孩子说:“我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听了孩子的话,我由衷地高兴。更令我欣慰的是,几天后,又有一个孩子生病吐了,这时,孩子们都不再大叫着嫌脏了,有几个懂事的孩子还马上拿来了纸巾递给那个呕吐的孩子。就是老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我用自己的爱,自己的行为感悟他们,使他们在品德上有了可贵的进步!
其实,当家长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时,就把自己此身的希望和自己未来完全嘱托给我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和期望啊!因此,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人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创造的生活是平庸的,没有燃烧的事业是无奈的。教师职业也有其苦,有其乐,可是苦中有乐。
让我们身在校园,心怀天下吧!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身份,以人民教师的名义,走过这段无悔的苦乐年华。让我们在这个平凡但是崇高的岗位上继续奉献,把我们的爱,我们的情,我们的德都留给孩子们。
第五篇:在爱的名义下演讲稿3篇
篇一:在爱的名义下(师德演讲稿)
在 的 名 义 下
李营街道中心小学 王倩
爱
在爱的名义下
五年前,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我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五年的辛勤耕耘,五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的喜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
然而,工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班里淘气任性、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的学生时常有之,他们常常使我头疼万分,不知所措。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我: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去宽容他们,呵护他们,赋予他们怒放的生命。我相信: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
“龙龙”曾是我们班一个最让人头疼的孩子。自从接手这个班级,他就成了我的“心腹大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从来不做,古诗文从来不背,听写字词一错一大片,作文周记更是从来都是抄。写出的字龙飞凤舞,乱七八糟。课本缺皮少页,一会儿钢笔没水了,一会儿作业本找不到了。周围的同学被他惹了个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被他气过。每当要批评他时,他总会抬起头,用一双特无辜、他纯真的眼睛望着你,好像在说:“我知道错了,我知道错了。”一番说教之后,下次作业还是如此,日记本上仍旧空空如也。反复几次,又是威逼又是利诱,效果了了!哎!我真是拿他没有办法了。
后来,通过家访,我心中渐渐明白了龙龙之所以这样的原因。他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爸爸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妈妈
则一天的学都没有上过。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母在树地里给人打工。生活上的奔波忙碌加上文化上的匮乏也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孩子有时甚至会几天见不到爸妈的身影。一日三餐全是在外边的小摊对付。哪一天偶然想起过问孩子的学习,也只是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遇到心情不好,抑或考试成绩不佳,便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打耳光、辱骂就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有一次我惊讶地发现龙龙整个脸上全是血道道。后来才知道是他妈妈随手拿来一把大扫把往脸上抽出来的。
之后,再看龙龙,心里不禁多了些怜悯。他去招惹周围的同学,也许只是想和同学们交朋友,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他在课堂上捣乱,也许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他故意不完成作业也许只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哪怕是打骂也好。或许他有许多的缺点,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一个渴望爱与关爱的孩子。我联系到他的父母:既然你们没法照顾孩子的午饭,不如就在学校跟着我吧!吃完午饭,我还可以利用午休的时间给他补补课。我把龙龙拉到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说:“龙龙,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了,中午跟我吃饭,然后补习功课,怎么样?不过,我可是喜欢干净、听话的孩子哟!”龙龙不相信地望着我,怔了一会儿,然后重地点了一下头。
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慢慢地他变了,上课能认真听讲了,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字体也比以前工整多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虽然和其他同学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他正在努力中??作为回报,他把给教室的花花草草浇水的任务包了。而这些花花草草在他的照料下也像他一样对生活绽开了笑脸。我意识到教师的另一个含义——母亲。
园圃中的鲜花越是美丽,越是需要园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经常有人问起我的工作,当他们得知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时,都笑着对我说:“这个工作好,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玩,多轻松!”对于这些话,我先是急于辩解,到后来干脆付之一笑,他们怎能理解老师特别是农村老师的辛劳?他们怎能理解从早晨六点多出门到晚上六点多回家,十二个小时全都交给了学生?他[师德演讲稿范文:在爱的名义下(共2篇)]们怎能理解经常备课到深夜?他们怎能理解为讲好一节课把家人当作学生反复试讲十几遍?作为一个六十名学生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也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可是作为母亲我却是不称职的。女儿小时候甚至对我是陌生的,不是吗?早晨起床上班时,她还在甜甜的睡着。下班后已经六点多了,陪孩子玩一小会儿,她又该睡了。每天真正陪女儿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以至于每天下班想要亲亲孩子时,她总会怯生生地躲到姥姥的身后。这种心酸怕是一辈子也忘不了了。幸好还有家人的支持,平时的家务,孩子的接送,几乎全部交给了妈妈和老公。但终于有一次,妈妈去照顾生病的爷爷,老公出差回来,看着灰头土脸在啃方便面的三岁女儿,看着家里没剩一滴热水的暖水瓶,看着埋头写教案的我,他
终于愤怒了:“我就不信,你连给孩子下点热面条的工夫都没有,她才三岁呀!我就搞不明白你一个小学老师怎么那么忙,地球离了你不转吗……”是啊,离了我地球照转不误,但是班级会转不动,年级会转的慢呀,仔细想来,欠孩子实在太多了。于是下定决心明天一定去幼儿园接一次孩子……
篇二:在爱的名义下(师德演讲稿)
爱,教师的职责
何进蓉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全体教师: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教师的职责》!
作为教师,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爱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容易------这种爱常常是自然而然地,由衷产生地,而对所谓“差生”就不那么容易爱得起来了。
你是否留心过生活中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师生、父母的重视,被爱着;而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若无其人地被忽略这,爱与他们无缘。
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学生更需要人们的爱,因为他们有苦恼,甚至与自卑。他们的心,有更多需要被人理解的东西。
当然,爱这样的“差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一些时间,花费一些精力。但是这种爱更有价值,更为人称道。或许这种爱,未必一定能在学习上显出效果来,但是它使人心热,使人不再陷入消沉痛苦,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
记得有一位乡村女教师,她没有值得炫耀的文凭,没有一点先进的教学设施,但她有着一颗母亲的心,一双园丁的手,她以无私的爱、彩色的笑、博大的胸怀,温柔的臂膀抚慰着一群有着不同程度残疾的孩子,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于是,我找回了一度失去了的童心,并将它们跟孩子们的心融汇到了一起。孩子们变的笑了,活跃了,不再怕我了,爱上我了。
当我用爱的火焰融化了学生心里冰块儿的时候,我像是看到了春苗在萌发;当我用智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通向理想大门的时候,我仿佛闻到了百花的芳香;当我住进医院醒来看见孩子们围在我床前的时候,我好像飘游在爱的海洋;当我和同学们欢歌笑语的时候,我似乎感到青春的旋律在身上跳荡;当我新年收到孩子们贺年片的时候,我宛如喝着一杯玉液琼浆.........朋友,听到这里,您难道不感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欣慰和幸福吗?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启开孩子们心灵的大门,教师必须付出最大的热情,因为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都产生在教师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之中。
要知道,爱可以化冷漠为热情,化忧郁为振奋,化悲伤为喜悦,化懒惰为勤奋。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这种爱每个人应该贡献,每个人应该获得。
让我们去爱吧,使我们周围充满爱的温馨,切记:他们更需要爱;爱,教师的职责!
篇三:在爱的名义下(师德演讲稿)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弹指一挥之间,我已为人师快六年了。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最亲切、最智慧、最伟大的形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老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那么教师职业是苦是乐呢?
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是什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的热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孺子牛奖”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的乡村老师刘让贤的所思、所想、所为,恰好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他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批孩子们身上延续,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我的幸福在一年复一年的工作中获得。”
除了师德,我们不得不提的还有师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面对一张张童稚的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难道只要教会他们知识就足够了吗?错了,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现在的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家庭太多的关爱和照顾,很少去关心别人,这就需要老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记得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因为消化不良吐了一地,教室里马上布满了难闻的气味,孩子们一个个捂起了鼻子,露出厌烦的神情。还有的在旁边叫起来“臭死了、臭死了”,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更没有露出厌烦的表情,而是耐心地帮孩子擦干净身上的污物,一点都没有嫌脏,然后拿来簸箕、扫帚,打扫地上的呕吐物,看到我默默地打扫,孩子们的小手都放了下来,一个孩子小声地和旁边的孩子说:“我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的。”听了孩子的话,我由衷地高兴。更令我欣慰的是,几天后,又有一个孩子生病吐了,这时,孩子们都不再大叫着嫌脏了,有几个懂事的孩子还马上拿来了纸巾递给那个呕吐的孩子。就是老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我用自己的爱,自己的行为感悟他们,使他们在品德上有了可贵的进步!
其实,当家长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时,就把自己此身的希望和自己未来完全嘱托给我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和期望啊!因此,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人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创造的生活是平庸的,没有燃烧的事业是无奈的。教师职业也有其苦,有其乐,可是苦中有乐。
让我们身在校园,心怀天下吧!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身份,以人民教师的名义,走过这段无悔的苦乐年华。让我们在这个平凡但是崇高的岗位上继续奉献,把我们的爱,我们的情,我们的德都留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