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共5则)

时间:2019-05-14 06:2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

第一篇: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

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

摘 要 从林下经济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介绍其主要内容、循环模式、SWOT分析,最后基于SWOT分析对其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林下经济;林花模式;SWOT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3-0-04

林下经济的涵义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选择合适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菌类)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的生产和经营系统[1]。林下经济的定义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以林业用地(尤其山区林地)为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与之相连的生态文化资源;二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为基础支撑理论;三是以获得经济、生态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直接目标;四是以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思路;五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2]。林下经济系统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这种复合生产系统能有效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太阳能和有关物质在系统内的多项循环利用,实现整个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高效运转。北京市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林下经济作为林业产业的创新内容,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北京林下经济开展建设至今,已在昌平、门头沟等13个区县共开展林下经济建设2.35万hm2,示范和推广了林菌、林药、林花等10余种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林下仿野生食用菌、中草药、林缘玫瑰、芳香类植物为主要建设内容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截至到2012年底,林下经济 总产值突破19亿元,带动农户8万多户,带动就业近30余万人(农村林业发改司,2012)。其中,2012年共开展林药、林菌、林花等退耕还林模式示范推广共2 533 hm2,实现产值近2.2亿元,直接受益农户约4 000余户,带动就业8 700余人,参与农民户均收入由2008年的8 500元增长到2012年的1.36万元。同时,林下经济建设为首都市民提供了100余种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特色蔬菜、杂粮、茶等特色产品,带动了旅游、采摘、特色民俗游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人数同比增长5.5%,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9%。

目前,北京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林药模式、林花模式、林禽模式、林菌模式、林草模式、林桑模式、林油模式、林粮模式、林蔬模式、林蜂模式和林下休闲游模式,共11种[3,4],本文主要以妙峰山林花(玫瑰)模式为研究对象。

北京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同时还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增加农林产品附加值,也促进了郊区林下旅游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农林产品[5]。目前,正沿着多元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的趋势发展。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

3.1 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林花模式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收集资料、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涧沟村玫瑰谷林花模式总体发展、效益情况、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思路;同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当地8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所抽取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调查对象对林下经济尤其是林花模式的了解程度、对现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可度和现存问题的认知、对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度、对林下经济未来发展的建议等。

3.2 林花模式内容

林花模式,指在林下空地培育或种植花木。在较为稀疏的林地,可以培育木本花卉苗,当间距较大时还可以培养喜光的观赏花木,如玫瑰、玉兰、迎春花等。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林地,多以种植草本花卉为主,如荀药、菊花、薰衣草等。

妙峰山镇涧沟村在林下种植培育玫瑰花。玫瑰,不仅是一种绿化、美化和保持水土的良好花木,而且用途较广,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花可以酿酒、制糖、作糕点、窨茶,还是日用化学工业制造香脂、香水、牙膏及高级化妆用品的配料;花蕾和根晒干可以入药,理气活血;根皮能做丝绸黄褐色染料。玫瑰油价格昂贵,素有“液体黄金”之称。

妙峰山玫瑰园现共开垦玫瑰种植面积366.67余hm2,每年约可产鲜花5万kg以上,如按收购价格20元/kg计算,每年通过出售鲜花,最少可收入100万元。通过玫瑰花种植及进行玫瑰花深加工带动216户农户集体致富,直接吸纳150人就业,解决了本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开展玫瑰种植,还使涧沟村形成了民俗旅游与玫瑰旅游两大特色旅游,推动了村内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旅游收入约在400万元以上。

3.3 妙峰山林花模式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亦被称为态势分析法,也常被用来分析产业发展战略,运用这个分析方法,综合考虑战略主体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这4个因素,力求通过战略主体自身优势,有效克服战略主体劣势,并能够及时抓住环境中的机会,成功回避环境中的威胁。最终目的是制定与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发展战略。

在SWOT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从影响妙峰山林花模式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进行讨论,归纳客观现实中SWOT各要素。

妙峰山林花模式的SWOT见表1。

表1 妙峰山林花模式SWOT分析

优势S

林地资源优势

自然条件优势

品牌意识较强

规模集约化程度较高

农业传统 机遇O

市场潜力巨大

国家政策支持

地方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劣势W

本区劳动力资源短缺

产量不稳定

产品深加工较少价值流失

玫瑰花品种改良有待提高

市场信息缺失引导不够 威胁T

科技支撑不足

自然气候不确定性

物流成本较高

3.3.1 优势分析

优势是指北京市妙峰山涧沟村林花模式内部存在的有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林地资源、自然资源、品牌意识等优势。

林地资源。涧沟村地处妙峰山下沟口偏坡之上,地势北高南低,海拔700~1 290.8 m。全村地域面积12.94 km2,林地面积533.33 hm2,占土地面积的41.22%,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自然资源。涧沟一带坐北朝南,呈簸箕形盆地,受热排水条件好;又地处妙峰山东南坡,光照充足的阳坡、半阳坡面积大;夏至日照时数不少于13小时,花期雨少,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芳香油的形成和积累;土壤腐殖层较厚,呈微酸性,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玫瑰花有花朵大、色彩艳丽、产量高、香味浓、出油率高(0.04%~0.05%)等特点。

品牌意识较强。妙峰山的金顶玫瑰花,是我国名特产品之一,因得天独厚、历史悠久、色艳味浓、含油量高的特点而闻名中外。当地政府和农户品牌意识较强,在玫瑰种植培育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开发其品牌价值。

规模集约化程度较高。近年来,为了高效快速地发展玫瑰种植产业,使玫瑰种植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成立了北京妙峰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原来一家一户式单独经营的花农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增加了产值,提高了花农的收益,为今后涧沟村玫瑰种植业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06年成立至今,通过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的“依法、自愿、合理、有偿”流转到集体,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共吸引261户农户将土地流转入集体,入社发展玫瑰花种植,创造了一种促进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

农业传统。妙峰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玫瑰花的农业传统,据史料记载,妙峰山一带在辽代就开始种植玫瑰花,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地农户的种植经验较丰富。

3.3.2 劣势分析

劣势是指北京妙峰山涧沟村林花模式自身存在的可能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于雇佣外来劳动力资金不足、产量不稳定、产品深加工较少价值流失严重等方面。

本区劳动力资源短缺、雇佣外来劳动力资金不足。涧沟村现有人口298户506人,其中农户207户398人,然而玫瑰花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抚育,集中开发的玫瑰园,在当地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培育管理,需要花费资金雇佣他人管理,资金的来源成问题。

产量不稳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玫瑰花种植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产量以及品质年际变化大,总体上现有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产品深加工较少,价值流失严重。除去直接买卖,涧沟村玫瑰花的加工只发展到初级,未形成从原料到产品的完整加工连使得价值流失。

玫瑰花品种改良有待提高。在资金、技术、管理等一系列限制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涧沟村的玫瑰花品种改良受到限制。

市场信息缺失引导不够。农户受其自身条件限制,对市场的了解有限,营销意识形态相对落后,市场信息缺失,市场导向不明确,营销渠道狭窄;同时,玫瑰园的集约化生产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型营销人才。

3.3.3 机遇分析

机遇是指在北京妙峰山涧沟村林花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其发展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市场潜力、政策支持等方面。

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由温饱向绿色健康转变,物质消费比例逐渐降低,精神性消费比例逐渐提高,玫瑰花、玫瑰茶、玫瑰精油等一系列健康时尚的玫瑰产品,包括以玫瑰花园为基础的特色生态游、农家乐等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涧沟村林花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北京市乃至京津冀地区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为其林花模式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国家政策支持。集体林权改革将彻底放开了林木、林地的经营权、使用权和依法处置权,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2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政策支持,随后国家林业局颁发了相关配套实施政策,对林下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工。国家政策的出台明确了林下经济的地位,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其林下经济的发展,2006年,在妙峰山建立国家级玫瑰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合理、有偿”地流转到集体,并实施多种优惠政策,提出万亩玫瑰工程,增加当地的基础设施,并利用各项目扶持产业。从资金来说,国家直接投资高达800万左右,用于玫瑰的开发、种植及养护。此外,国家投入资金为当地修路,促进玫瑰产业发展。

3.3.4 威胁分析

威胁是指在北京妙峰山涧沟村林花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中,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支撑不足、自然气候多变等因素。

科技支撑不足。基于光、热、水分、土壤的差异,林下环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但目前,科技投入林下经济的发展过少,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以玫瑰花为原料的经济产品的开发及精深加工过程中,由于缺乏企业参与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科技支撑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对涧沟村的支持大多是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很少有农户的技术培训,花农的种植、养护、管理水平受技术知识限制。

自然气候多变,气候灾害时有发生。玫瑰的产量与自然气候有着密切联系,产量很大一部分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气候灾害对玫瑰种植的危害显著。而北京近年来气候多变无常,使得玫瑰产量大幅减少。

物流成本较高。妙峰山玫瑰花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距市区35 km,最高海拔1 291 m,多盘山公路,产品销售的运输及管理成本较高。

3.4 基于SWOT分析的林花模式未来发展策略

综上SWOT分析结果,为了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抓住外界机遇,克服自身劣势进而转化为优势,避开环境中不利因素,使得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相匹配,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农户较低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不能适应未来林下经济大发展的要求。为此,应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大企业参与,并通过高素质劳动力和高科技水平的匹配提升林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发展和完善金融机制,加快解决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引入的金融机制包括抵押担保机制、产业基金风险互助以及贴息补助、本金偿付的机制等。抵押担保机制是指通过政府启动抵押、企业担保、银行融资的方式解决启动资金的不足。产业基金风险互助则可以通过风险分散的方式降低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林下经济参与企业和人员的经济损失,有效激励企业参与林下经济。贴息补助、本金偿付的机制则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和农户缺乏启动资金、融资困难、偿债能力不强的问题。

第三,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支撑。在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机制的同时,增加科技投入,以改良玫瑰品种;发展节水滴灌、生态防治等现代化绿色农业技术;突破产品深加工技术障碍等,确保从种植采摘到加工产品的全面科技支撑。

第四,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导向体制,明确精深加工方向。通过网站、农业超市、微博、微信平台等媒体进行现代化营销,实现线上与线下销售的结合,全面了解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玫瑰花产品开发力度的投入,实现由农业资源性产品生产向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的转变,形成以玫瑰加工为主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完善娱乐服务设施建设,依托玫瑰花种植业特色,利用玫瑰花园这一人工美景,加大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同时,进行玫瑰精深加工品的销售,将涧沟村民俗旅游与农业特色旅游相结合,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运林.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特点、及其类型[J].生态科学,2004(l):116-124

[2]范婕妤.北京市林下经济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3]顾晓君.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4]王虎.北京市区域林下经济复合度评估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5]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33-4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第二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2006年,英国《卫报》刊登的升温危害显示:气温升高2摄氏度会使世界15%到40%的物种灭绝;升高4摄氏度会严重影响世界粮食产量;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也会对海洋鱼类的基因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与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共同成为年会上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模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提法,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模式分析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即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且,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的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的CDM项目涉及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 637万t,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前已述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基于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和未来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来考虑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能源利用效率上。因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技术和政策,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消费行为是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而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排放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模式的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2.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该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可见,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城市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改变城市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发展机遇。

2.区域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形成一种城市化区域,即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化区域的低碳化。

3.动态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低碳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而且,低碳目标的动态性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模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低碳目标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1)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2)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4)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5)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6)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2)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3)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王凤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谐城镇交通体系[J].城市交通,2007,(6)。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7)。

(作者简介:王家庭(1974-),男,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方面研究。)

下载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林下经济的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林花模式研究(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