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时间:2019-05-14 06:1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第一篇: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实际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无产阶级先进性和世界观的必然要求。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曾尖锐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所以,我们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不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削弱,而且还要用新的实践经验来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和制度。这应该成为我们加强党和国家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要加强制度建设

只有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使民主集中制制度化、规范化,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把民主集中制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党委工作制度,必须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是集体领导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根本保证,“个别酝酿”是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和基本方法,“会议决定”是集体领导的实现形式和必经程序。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构成科学决策的严密体系,抓住了领导班子决策中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关节点。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已有制度的配套建设,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二、要拓宽渠道,切实推进党内民主

发展党内民主,涉及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党内民主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在党内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坚决反对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拓展党内民主渠道,重点要处理好党组织与党员的关系、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党组织领导层内部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党的纲领为目的,以党章党规为依据,紧密结合党组织的职能和党员的权利义务来展开。要促进决策民主化,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决策之中。

三、要提高领导艺术,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

要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创新。要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一是主要领导者要胸怀宽广,善于采纳不同意见,善于集中归纳不同意见。二是领导者本人要有很高的素质。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深入实际,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为了党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勇气;要敢于否定自己,纠正错误,按多数人的意见办事。要自觉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保持一致不是口头上喊一喊,关键是要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中央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贯彻好,尤其要按照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抓好落实。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四、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做到: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二是以农村、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党的组织基础;三是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四是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五是始终把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始终带领人民群众胜利前进的坚强战斗堡垒。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集中研究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问题,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这个《决定》,必须认真学习其主要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把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这一点,关键要从总体上把握《决定》的内在逻辑。为此,需要领会好以下十个要点。

要点一:四中全会集中强调加强和改进的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四中全会《决定》的“文眼”。从整个《决定》的内容可以看出,《决定》的总题目就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决定》的八个部分,就其所涉及的问题来说共分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总结了执政60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三是提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讲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集中强调的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时代价值,实质是阐述“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讲执政60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集中阐述的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实质是阐述 “怎么样”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讲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论述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具体部署,实质是阐述“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什么”和 “如何”具体来加强和改进。毫无疑问,把握四中全会精神要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一核心词组来展开。

要点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集中体现为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形势下,这种重要性集中体现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成倍地放大了苏东剧变以来所形成的国际格局对我国的影响。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集中暴露了我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考验。从国内来看,我们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践表明,在走出温饱社会以后,社会对发展的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需要及时地调整原来的发展思路,真正把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会出现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无疑也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党情来看,目前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可以看出,世情国情的新变化给党提出的非常高的要求与党情现状的巨大差距,集中凸显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点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要按照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来进行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四中全会《决定》的一大突出亮点,就是立足执政60年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通过总结执政以来党的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概括和凝练了执政60年来党的自身建设的6条基本经验。这6条基本经验分别从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向、主线、核心、动力、保证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在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因而,这些基本经验的实质,就是我们党对执政以来党的建设基本规律的理性认知。它们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站在新的认识高度,着眼于新形势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知水平。这些经验来之不易,体现了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因此,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也只能按照这些重要原则来进行,惟此,方能取得成效。这一点使得四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所有重要举措都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符合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

要点四: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 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给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这就决定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四中全会提出的“四个着眼于”的要求,即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这也决定了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必须把解决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环节作为党的建设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全会正是从这样一个高度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具体部署,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措施。

要点五: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载体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是党的根本建设。只有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才能形成党内共识,凝聚全党意志,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思想统一。在执政特别是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行之有效地途径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一直是我们党不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四中全会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战略任务,使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有了一个明确而且持久的载体。全会不仅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并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来抓。

要点六: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框架下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政党是承载着特定历史使命、肩负着艰巨社会责任的政治组织,由此属性决定了整个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根本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党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既要组织活力,又要行动一致,而且组织活力最终要服务于行动一致。正是由政党存在发展的这一规律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以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来规范党内生活。因为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才能保证达到上述要求。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党内民主的发展空间。四中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适应新形势对党提出的新要求,在强调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细化发展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的同时,不再单纯地强调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而是全面强调民主和集中两个重要性。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要求上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要积极推进发展党内民主,但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也要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些都体现了上述精神。

要点七: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新形势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选拔上来,才能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才能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决定》为此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并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造就优秀年轻干部和健全干部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点八:着眼于夯实新形势下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开展党的活动、落实党的工作、体现党的战斗力的基本单位,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正因为如此,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巩固党的组织基础,都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为此,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决定》为落实这些原则重点从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点九: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根本目的,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集中体现为,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总结这些年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多管齐下,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力气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抓出明显成效。《决定》从这样的高度出发,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入手,重点强调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希望以此达到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要点十: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不是坚决反对腐败,由于其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因而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新形势下,由于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因此,反腐败斗争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此,《决定》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第二篇:如何理解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如何理解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源自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项条件。作为共产国际加入条件的民主集中制,是列宁提出来的。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加集中制(《列宁所说的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什么》,《学习时报》第422、423期)。

中国共产党从“七大”开始,就在党章上对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作了表述,说“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从“十四大”开始,党章又在这一表述的末尾加上了“相结合”的字样。党章上的这项表述,是对列宁民主集中制运行机制的科学概括。

列宁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是间接民主制度的产物。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成立之初,就把民主制确定为党的管理形式,只不过由于党员人数众多,地域辽阔,整个党不能只设一级组织,实行直接民主制,而必须设多级组织,实行间接民主制,即代表式民主制。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解决了。但是,实行间接民主制,就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党的权力才能运行。那么,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呢?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出现了严重分歧,有人主张采用分权型的结构形式联邦制和自治制,列宁主张采用集权型的结构形式集中制,他认为,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不应当是一个结构松散、任由每个组织各自为政的党,而应当是一个统一集中、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的党。经过长时间的激烈争论,联邦制和自治制先后被否定,集中制被接受。列宁所主张的、民主制加集中制组成的民主集中制被载入了党章。

由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加集中制,整个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既要实行民主制,又要实行集中制。但是在对待这两种制度的态度

上,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倾向。一般说来,上级机关偏爱要求下级服从上级的集中制,嫌民主制“碍手碍脚”,它们不愿意受到制约。下级机关的倾向相反,它们偏爱能让自己“主事”的民主制,不太喜欢要求下级服从上级的集中制,它们不愿意受到管束。为了防止党的权力机关出现异化,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根据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地位的不同,对它们如何实行民主和集中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要求,对上级机关的要求是,实行集中制要以实行民主制为前提,对下级机关的要求相反,实行民主制要以实行集中制为前提。所谓实行集中制要以实行民主制为前提,是说,上级机关要求下级机关服从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实行民主制。列宁所说的民主制,是同君主制和贵族制相对而言的政体形式、政治制度。权力机关实行民主制,就要体现应当由权力机关体现的、使民主制区别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特征有三项。

第一,必须选举产生,选举制是代表式民主制的启动方式和必要条件。列宁把公开性和选举制视为民主制的两个标志(《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6卷第131―132页。本文中的引文都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以下引文只注卷次页码),他把建立在选举制基础上的代表式民主制称为“理想的民主制度”(第16卷第95页)。列宁强调选举制对于民主制的意义,是因为,与君主制和贵族制不同,民主制的权力机关只能由选举产生。正因为如此,今天世界上所有实行代表式民主制的地方,选举制和代表式民主制总是相提并论,形影不离。

第二,必须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是民主制的权力运作方式。列宁说:“民主制是人民掌握权力”(第37卷第67页)。所谓“人民掌握权力”,在间接民主制度下,就是权力机关即代表机关集体决定重大问题。集体决定重大问题是民主制区别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权力运作方式。在权力运作方式上,如果不是集体决定重大问题,而是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或者很少一部分人

决定重大问题,民主制就成了君主制或者贵族制,民主集中制就成了君主集中制或者贵族集中制。

第三,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不得以权谋私,决定问题要符合实际,这是民主制的根本属性。列宁说:“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第30卷第383页)。他在这里说,民主(制)就是:行使权力、决定问题要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这一点不成问题。因为在直接民主制度下,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是同一个主体,他们在行使权力即决定问题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始终在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这里不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因为谋私就是为大多数人自己。这里也不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因为人们决定问题都从实际需要出发,不会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糊弄自己,也不会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但是在间接民主制度下,情况就不同了。在间接民主制度下,由于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不再是同一个主体,而是两个主体,权力的行使既可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可能背离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当出现后一种情况的时候,它可能表现为以权谋私,而权力行使者一旦成为只为自己谋利益的特权阶层,民主集中制就成了特权阶层的集中制。权力的行使背离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除表现为以权谋私外,还表现为决定问题脱离实际,表现为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而权力行使者一旦成为彻底的官僚主义者,或彻底的主观主义者,民主集中制就成了官僚主义者的集中制,或主观主义者的集中制。

第三篇:民主与集中的核心是科学

民主与集中的核心是科学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管理核心的校长,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校长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民主管理,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通过人、财、物的和谐配置、制度管理与情感调节的有机结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和谐利用等,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最后的集中也要在充分广泛民主的基础上科学决断集中,而绝不武断。

在一所学校,校长就是管理者,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不是容易做到的。管理者抓管理靠的是决策,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也就是说,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志就是看通过管理,工作效率是否有了明显提高,也就是校长的决策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妥当,它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研究管理就是研究决策的合理性问题,学校管理与其他管理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构成了管理共性的一面。学校管理有明确的目标,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同样讲求效率,同样主要不是校长自己去干一件件具体琐碎的事情,而是主要指挥别人去干,很多的工作都要靠制度去约束,都要靠决策去实施。学校面对的工作方方面面,繁杂而又具体,而最终靠的是校长的正确的决策。那么,如何去决策,决策的依据又有哪些?决策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者遵循的原则又有哪些呢?怎样的决策才能够使学校健康和谐发展呢?这些问题很值得校长们去深思,去研究。

下载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