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例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4 06: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例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例研究报告》。

第一篇:0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例研究报告

让情感之泉涓涓流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磨课记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明确表明,如今的语文课堂,应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如今的语文教学,在重视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形成。

[关键词]工具性与人文性 阅读文本 人文素养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揭示了语文最本质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形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阅读,是学生贴近文本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围绕着《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设计和磨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凋零、含苞、绽放、暂停、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步履匆匆、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同胞的崇高品质,体味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研讨过程 ▲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看到或者听说过什么桥?” 生自由说

师:“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桥都是让人们走的,是看的见、摸得着的,而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座特殊的桥,它的名字就是——生命桥”

(二)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生质疑。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生自由读课文,师引导学生注意学习的方法。

(1)师:“这一课的生字词比较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几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呢!

(2)生自由读字词

(大屏幕出示词语:凋零 含苞 绽放 暂时 辗转 步履匆匆)(3)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

过渡:“同学们,生字词读得很棒,我想把生字词放入课文,你们也会读得非常好!”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一个任务,读完课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指名说一说,教师板书关键词

师引导:“在说一件事情时,要简单而又明了,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会让你的叙述更有条理。”

预设:1999年杭州的小钱得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捐献骨髓,李博士为小钱成功做完手术,小钱得救了。

师板书:

杭州

台湾同胞

小钱

李博士

捐献骨髓

白血病

余震

(请学生用这些关键词连成具体的话)

(四)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1、师生交流谈感受

2、默读课文1、2自然段,品读让你感动的句子。(1)预设:

生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这句话感动了你?

生1:因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他的生命即将被病魔夺走了。师:多么令人惋惜啊,小钱才刚满18岁,让我们带着这种惋惜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2)预设

生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课件出示)师:这句话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2:我为小钱感到高兴,小钱有救了!

师:是啊,小钱如此不幸却又如此幸运,让我们带着为小钱感到庆幸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3、研读3——5自然段,体会情感(1)自由读课文。

师:“台湾青年在余震中为小钱捐献骨髓的行为感动了同学们,就是课文3——5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划一划让你感动的句子,细细品读,反复品读。你能感悟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在旁边。”

(生默读体会,师巡视)(2)交流体会

师:“你们认真读书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理解: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位青年也不例外,他想到了自己亲人,不知道有没有受伤。但是——(引出“但是,他知道„„”)

理解“满怀希望”,小钱满怀着什么希望?台湾青年的骨髓能带给小钱什么呢?

(3)令你感动的句子还有吗?

理解: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从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李博士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还在做手术。”

师:“哪个词说明很危险?都能把针头从皮肤里脱落出来。” 出示:突如其来

生齐读。

师适时引导:“说明李博士很沉着。一个沉着描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说说感受。”

(3)“此时此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在同一时刻,杭州的小钱也是一样„„”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他们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们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说出来。

(4)师: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青年啊,现在再读最后一句话——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平时能一次完成的手术,现在却“一次又一次”,而且还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真是谈何容易啊!”

师:“这涓涓流出的不仅是骨髓,还是两岸同胞的——爱!这份爱跨越了——海峡,形成了一座由爱心筑成的——生命桥!”

五、小结

师:“小钱最后得救了,而挽救他生命的除了台湾青年,还有另外一位大恩人——李博士。骨髓是小钱的生命火种,那么这生命火种是这么传递给小钱的?期间又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呢?咱们下节再来学习这感人的一课(再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第一次试教后思考:

第一次试教后让我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学生的情感和文本脱离,整堂课变成了我的“独角戏”。《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旨在让学生通过文本,感受人和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而这是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接受、理解和领悟,从而延续到情感的升华。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最平常的教学流程设计:导入——认读生字词——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小结。而在初读课文和理解课文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重复的两个问题: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动了你?我的初衷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现新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统一,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突出,反而导致学生课堂上的机械化,从而产生厌读情绪。文本的情感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感悟,把自己的情感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才是语文阅读的最好诠释。而我的课堂,学生变成被动地去感受,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

那么怎么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呢?经过和听课老师的一致讨论,我决定把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悟和认读生字词这两个环节进行整合,在教学“凋零、含苞、绽放、辗转”这四个生字词时,结合第一、二自然段含有这些词语的长句子,进行理解和感悟。我对于这一环节的修改,在我的第二次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体现。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三)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字词,理解课文

(1)指名读,出示带有“凋零、含苞、绽放”的句子。读第一行生字:凋零

含苞

绽放 师:“读的真好,‘凋零’是什么意思?” 生:“花朵凋谢,枯萎了。”

师:“解释的真到位,这里有它的一个反义词,是——绽放”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朵的,还有词语也是形容花的吗?” 出示“含苞”

师:“那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形容花的吗?

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2)自由读句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预设:

师:“同学们,如果正常人18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师:“健康的人18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正是学习发展的好时光,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像含苞的花朵,还没有绽放。”

师:“可是,小钱的生命因为白血病的侵袭快要结束了,只有唯一的一个办法,那就是——骨髓移植。”

师:“只有骨髓移植,才能使小钱的生命延续。” 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3)学习带有“辗转”的句子,体会找到适合的骨髓捐献者的不易 师:“这三个词语同学们读的很棒,意思也理解了,剩下的词语也能读好吗?” 指名读第二、三行生字

师:“这个词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辗转”

师:“辗转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可以借助我们的字典和词语手册。” 师:“读读课文中带有“辗转”的句子,进一步来理解它的含义。” 出示句子: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师:“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钱寻找适合的骨髓非常得不容易!”

师:“当小钱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得了严重的白血病,他们可能会到哪里去寻找骨髓呢?”

师:“他们找了杭州的许多人,许多医院,有吗?他们找了上海的许多人,许多医院,有吗?”

师:“而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真是谈何容易啊。十万人里才能找到一个,而且还是有可能。他们找了很多很多的地方,找了很多很多的人,最后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个寻找骨髓的过程就叫做——“辗转”。

师:“同学们,小钱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骨髓,让我们带着祝福读一读这段话吧!”

3、齐读剩下的词语。第二次试教后思考:

第二次试教,我把生字词的教学和文本的理解、感悟进行整合,通过认读“含苞”等词,让学生理解词语,并思考为什么课文把小钱形容成“含苞的花朵”,进一步感受小钱生命的脆弱,骨髓移植对于小钱来说有多么重要。而在理解“辗转”一词时,字面意思比较抽象,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带有“辗转”这次的句子进一步研读,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感悟。同时,我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当小钱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他们会去哪里寻找骨髓?”学生随着我指明的方向,进行反馈: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随着情感的递进,我进行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为后面情感的升华做了铺垫。

第二次试教过后,整个课堂变得充实而饱满了许多,环节也变得清晰而明朗。但是听课的同事指出问题又让我陷入思考,她提出:语文阅读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你应该在培养学生文本研读本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进行拓展的能力。同事的话犹如醍醐灌顶,确实,文本是死的,它是由简单的字、词、句组成,而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接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因此,在此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思考。台湾青年在余震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使小钱有了生的希望。假如有一天,当健康的小钱遇到这位台湾青年,他们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对话呢?我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一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二是在培养学生写话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拓展。因此,在展示课上,我增加了“小练笔”这个环节。

展示课教学设计:

四、理解课文,情感升华

1、师:“把刚才咱们学的词语运用到课文中,看看还能读好吗?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键词。

2、交流体会

(1)理解: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青年有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介绍当时的那场大地震:“同学们,这就是1999年9月21日那场台湾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里氏7.3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在9月21日的凌晨,持续了一分多钟。那一分多钟里,高楼大厦在瞬间变成了废墟,而当时所有的人都还在睡梦中沉睡,有些人甚至还没醒来就被倒塌的房子压在了下面,地震持续的这短短一分多钟,可能就使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

师:“而当这样的灾难来临,普通人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的,他躺在病床上,他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有没有受伤,但是,他知道——;他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否平安,但是他知道——他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不知道自己的朋友身在何方,但是他知道——;他想到了许许多多人,但是他知道——” 指名读。

师:“正是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18岁的小伙子正等待着他的骨髓,他的骨髓能救小钱的命啊!”

指名读

(2)描写青年的令你感动的句子还有吗?

理解: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2次,反复读)

师:“余震来临,这位青年有动过一下吗?他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台湾青年现在为什么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在想什么?”(三人说)师:“正因为他知道小钱正等待着他的骨髓,所以这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读)(3)写话练习

师:“当小钱知道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如果你是小钱,你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

师:“同学们,在这位青年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品质?”

师:“这真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青年啊,为他人的生命而不顾自己的安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4)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平时一次能完成的手术,现在是“一次又一次”,而且还是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真是谈何容易啊!

展示课课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和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去默读课文,划一划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进行感悟。而我作为引导者,创设了当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当时台湾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余震之多,旨在通过这一系列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加入之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专家点评:本次授课的吴老师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对于中段学生的目标要求,抓住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以“情” 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陶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吴老师在教学中能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真情。在教学中,吴老师不急不躁,留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感悟也越来越深刻。

值得探讨的地方:

1、这是一篇情感性很浓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多次朗读,从而深刻体会。而由于课的容量较大,时间仓促。吴老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朗读形式也不够多样化,对于关键词句只是以齐读形式略过,也可能使得情感的感悟比较费力。

2、教师语言过多,不够精炼,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学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这需要教师耐心的等待和引导,学生能说出来,才能感受到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

活动成效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使学生在读、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感悟、理解、评价等综合能力呢?通过此次磨课,我有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重视朗读训练,体悟文本 朗读是学生接受文本的第一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本堂课的教学处理中,我以“读”为切入口,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去接触文本,通过反复读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读”中体会层层递进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的抒发。

(二)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

学生情感犹如一汪潜伏着的泉水,而我们教师应该用心去寻找泉眼,这样才能有汩汩清泉涓涓流出。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情感表达出来。此次教学中,我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同时,趁热打铁,为学生的情感找一个出口,因此我搭建了一个想象平台,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想象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后的情形,他们之间会发生怎么样的对话。通过感悟情感和写话练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让学生多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三)创设感人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的巧妙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在余震中为小钱捐献骨髓这一重点环节,我采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情境创设。通过呈现当时台湾大地震时大地一片废墟的场面,出示死伤人数的数据,并配以感人的音乐,给予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而这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情感激发,理解“生命桥”的含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尽管已经落下帷幕,可在磨课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思考,却成为了我教学生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个性的塑造。崔峦教授指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做到“三实”,即:“平实、真实、扎实”,语文课堂不应花里胡哨,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之中,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进行情感的共鸣。我尚很年轻,在此次磨课中,我吸取了众多老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背负着所有前辈的殷殷期盼,用心去营造一个个充满爱和人文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黄裕鸿,《留给学生有效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傅华强、张银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例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每一次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都会被文章的细节所感动,被作者生动的文字所感染。如何更有效地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一处我没有讲,但学生发现了这处对比,并能体会到在这种语言形式下小钱更显可怜。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通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待”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写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返回来阅读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生字段的出现,是为了学生提高识字效率,生字换一种语言环境,会加深印象。短语押韵,朗朗上口,又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我尝试这种办法已有几年,学生对这种把每课生字编排成段的做法乐此不疲,天长日久,自己也能编成不错的生字段。在这样的过程中,中高年级的学生对识字不再厌烦,而是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同: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第三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聆听了卞老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收益非浅。这堂语文阅读课,卞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一、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卞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二、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

在这堂课中,卞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 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课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第四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

昨日,听了李雯雯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觉得年轻人真不错,有着深厚而真实的文化功底。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导语自然,教学中紧抓教材内容中关键词语来理解;依托文本,抓住主线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李老师在导入时结合生活实际——现在甲型疫情十分严峻,注意防控(出示:甲型疫情的最新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引起学生了解故事的欲望。接着老师以故事的形式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二、紧扣文本,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本次教学中,李老师紧抓“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句话。在本句中,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三、注重落实了双基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如:教师教学词语时,利用链接百度资料,充分落实好词语的理解这一块,同时注重教学中的朗读,有初读、再读,抓句子读等。除了充分地读,李老师还重视写。“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许多志愿者纷纷发起为拯救白血病患者的倡议书,以姚明为例子,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短短的时间,学生写下了心中的无限感情。

总之,从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过也有些小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1、高段的阅读教学重视了词语的落实,只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时出现环节重复,这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否少了些?

2、这课后的拓展写话(资料是姚明发起为拯救白血病患者捐赠骨髓的倡议书)与学习课文内容的链接,与下节课的学习有作用吗?

3、老师架起怎样桥梁,使自己融入学生,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

4、在品读句子时,是否缺少生生间的评价?

梧田三小林秀叶

2009.12.2

第五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感受“人间真情”,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本文讲述了台湾著名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赶到杭州,为大陆杭州青年小钱作骨髓移植手术,挽救了青年小钱生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本文的选编意图具有时代意义,体会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致醇厚感人的文章中,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台湾和大陆的历史渊源不是很清楚,台湾和大陆问题,骨髓移植还有白血病的知识更是没有了解,没有相关的书籍获取网络上相关知识也很少,虽然说,大爱无疆,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再加上前面有关主题为“关爱”的课文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学过不少,亲情之爱、朋友之情学生都有所体会,但是没有更深刻体味,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爱能创造奇迹。我在教学时更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课前引导学生先了解课文相关背景,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本节课在巩固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这样会使文章的理解更深入。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借助文本中关键的词句,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生命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通过联系台湾当时正处于余震之中,手术条件恶劣来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

六、关键:一是理解关键词句,二是借助文本,朗读体会。

七、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师生:有关骨髓移植的知识、对两岸历史问题的了解。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第二课时: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九、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阅读文本收获知识,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 成功的第一法宝,古代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陶醉在文本中 在阅读体验中,产生或喜悦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向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体验来。

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配乐范文朗读方法,将本课用最美声音呈现出来,结尾用一首课文改编诗歌,在音乐中结束,从感观,听觉上得到一种震颤,升华课文感情让不灭的血脉亲情永驻大陆海峡两岸。第二环节: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学生的汇报中抽取“杭州、白血病、小钱、台湾青年、余震中捐献骨髓”等词语做抓关键词归纳主要内容的指导。

2、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理解题义

1、爱是心灵的呼唤,爱是生命的源泉,两岸骨肉同胞用他们真挚的爱,用他们血脉亲情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真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生命桥还是什么桥?

2、那种浓浓的的血脉亲情让我们为之感动,那种互相关爱令我们感到幸福与快乐,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课文诗(伴随着爱的礼物的音乐,)第四环节: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海峡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在读完课文诗,这个环节后,学生仿写表达爱和亲情的三句诗歌。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杭州———————台湾

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促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教学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目的就是激活对话的载体──语言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中“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学生甚少涉足的领域,因此学生关注不够,积累不多,不能真正“发乎于情”,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重点语句,加强朗读

语文课要扣住“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进行深入地感悟,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最终形成心灵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在深入品读,感悟真情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语句,或进行场景的对比,品析语言;或补充相关的资料,丰实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发挥情感的纽带、驱动作用,顺学而导,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注重语言实践,加深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脑能思,口能说,笔能写。因此,语言实践训练既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多处语言实践活动。如: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心中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余震不断,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不知道什么?当小钱得救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想些什么?这些说话、写话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实践的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的过程。在说写中学生的体验融进了精神和灵魂,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真正由“文”走向“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含苞待放”、“凋谢”感悟小钱生命垂危和对生的渴望。”“静静地”“辗转”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不辞辛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会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聆听范读谈,引入课题 1、师:播放课文范读录音,提问谁需要救治?出示多媒体躺在病床上青年图片。

师介绍故事背景:这是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这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他的生命还有救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一起来朗读感悟、体会──(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年轻人的命运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对比感知生命流失,出示多媒体播放含苞待放的鲜花和凋谢鲜花图,学生深深惋惜生命将失去的残酷。齐读,男女生对比读相关句子有更深认识。

三、感悟危情,触动心弦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白血病吗? 2、生交流资料。

3、师:一听说癌症,就会让人想到什么? 4、引读:

小钱,这个才刚满18岁的年轻人,他就患了„„,他的生命就像„„。在这如花的年龄,他却患了„„,只能静静地„„,但他心中却难以平静,他在想些什么?

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小钱看着窗外快乐孩子,青年,聆听鸟儿欢快叫声他在想什么? 18岁的你远足,在世界各地,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小钱在想什么?

5、师: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引读:目前有效的办法惟有„„,才能使„„。

6、师:但要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请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关词语说一说。

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可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这样的骨髓,在没有亲缘关系的十万个人里,大概才能找到一个。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这样的骨髓终于找到了,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多媒体出示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相关资料。师:“几经辗转”是什么意思?他们可能去哪些城市找过?

朗读句子。

四、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师:1999年9月21日,对小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对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的人们来说,同样刻骨铭心。同一时刻,那里正上演着感人的一幕。好好读读3~6自然段,很多地方会让你感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会震撼你的心,请你圈圈点点,好好体会。

2、学生自主研读。3、交流感动: ⑴预设一: 从地震感悟真情。

余震不断,这个青年和李博士的团队所有的医护人员 依然神清气定。他们在这场灾难中没有受伤。然而他们的家人呢?在昨夜的天崩地裂中,可曾安然无事,没有人能够知道。但是,他们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名叫小钱的青年,正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点拨: ① 这个青年和李博士的团队所有的医护人员刚刚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②7.3级大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播放地震录象。③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台湾青年想象:此时,他不知道„„,但他依然神清气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因为,他知道„„。

④引读句子。⑵预设二:

从情形之别感悟真情。

也许,此时此刻,大家都应该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所有地震知识都教人们这样做。但是,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点拨: ①指导读。

②“此时此刻”指什么时候?“此时此刻”可能会发生什么?

③结合最近几年地震图片学生互相讨论说说,如果是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④有层次地引读。⑶预设三: 从抽髓之痛感悟真情。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点拨:

①出示抽取骨髓的针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②指导读。

③此时,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④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幕啊!齐读第5自然段。⑷预设四:

从护髓之劳感悟真情。

经过十几个小时奔波,李博士带着骨髓,赶往杭州,连夜为钱畅做了移植手术。

师点拨:

①出示李政道博士十几个小时奔波的路线图。②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及他的话语,师简介。③齐读第6自然段。

五、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师:一场爱的传送,爱的接力完成了,浓浓血脉亲情连接大陆和海峡两岸正如课文诗这样写。2、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在读读这首诗。

4、师生总结:

这是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这座生命之桥是有形的,因为在这座桥上写了一个“爱”,写了小钱对(生的希望),点燃了小钱(生命的火种),写出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这座生命之桥又是无形的,因为它就在我们两岸同胞的心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反思:

一堂语文科爱的教育结束了萦绕脑中问题多多,“静静地”处理不得当,今后关注词语和句子与课文见联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之后再对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使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中体会”的方式,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感悟。首先,以情入手,感悟课文的感人之处。在初读课文时,通过深入理解“凋零、含苞、绽放”等词语体会小钱生命的危险,通过理解“辗转”让学生体会为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找到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的情感之中,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热情。为了更好的体会文中的情感,我注意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思考,让学生从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入了学生的情感提炼,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配乐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其次,重视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文本的特点,制定较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自己掌握关键词语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关键句子,从而,在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使文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

最后,读写有效结合。以一首诗结束课文,让生情感收获爱的教育,自己尝试写几句爱的表达的诗句。

下载0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例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大全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永宁三小:王晓琴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范文大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依纲扣本说教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教学实录 后山中心小学 王丽 教学目标: 1. 潜心会文,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高尚的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 正确、流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协作教师:朱洪兴 苏永睿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过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怀来双语学校刘萍 第一课时 一、谈“桥”揭题,引导质疑。 1、学生自由交流曾经见过了怎样的桥? 2、出示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并齐读。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案 徐信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彼岸、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