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

时间:2019-05-14 06:1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

第一篇: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

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

制改革三十年回顾

今年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周年。三十年间,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特别是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我省截至目前已建立纪检监察机构近4000个,有专职纪检干部一万多名,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三十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建设经历了恢复、健全、完善和不断改革的阶段,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文革”结束后,被取消的党内专门监督机关得以恢复。1977年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明确了中央和县以上党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78年7月,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黑龙江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筹建和日常工作。1979年1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四届一次全会选举产生了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在这一时期,全省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相继完成组建,并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规定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党代会选举产生,向党代会报告工作。1983年7月,省五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从这时起,全省各级纪委由同级党代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与同级党的委员会任期相同,地位明显提高。一是确立了纪委是同一级党政领导班子之一,树立纪委的权威性。“十二大”前省纪委全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全省各级纪委以此类推。“十二大”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把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得到了大大加强。一方面纪委和党的委员会一样,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增强了纪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地方各级纪委作为同一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地位在“十二大”以后得以确立。1985年中纪委就贯彻中办发[1984]33号文件下发通知,再次强调“地方各级纪委是同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几套班子之一”。按照中央要求,全省各级纪委都按同级班子建设的标准进行了相应配备。二是双重领导体制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纪委刚恢复时,作为同级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由党委直接领导。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纪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的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于此,党的“十二大”进一步确定了纪委的双重领导体制,即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后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一直沿用了“十二大”的规定。监察机关恢复后,实行的也是双重领导体制。三十年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双重管理体制的要求,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建设,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任用,不符合有关干部规定的不上报;对下级报来的干部任用,不符合有关干部规定的不审批。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同志充实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三是各级纪委内设机构领导干部实行高配。198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关于纪律检查机关组织建设几个问题的请示》(中办发[1984]33号),对纪委班子成员的配备再次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高度重视,于当年10月召开省委常委办公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纪委班子和内设机构领导干部职级问题。按照省委常委办公会议精神,省纪委向各级党委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办发(84)33号文件进一步加强纪检机关建设的通知》(黑纪发[1984]41号),明确规定“省纪委的室主任可配副局级干部,地(市)纪委的室主任根据干部的条件可配副处级干部(哈尔滨市纪委的室主任可配哈市的副局级干部)。各县(市)纪委、省直工作量大的厅局纪委(组)和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纪委内部职能机构和干部配备,可参照上述职级配备”。此后全省各级纪委积极与组织部门协调配合,按要求配备内设机构室主任、副主任。1986年省委第八次常委会议再次决定,省纪委内部各室主任可配副局级干部,副主任可配正处级干部。事实证明,省委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符合中央后来的明确要求。1988年中央纪委下发《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颁发〈关于党的各级纪委内部机构和干部职务设置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中纪发[1988]8号),对各级纪委内部机构和干部职务设置做出了明确规定,省纪委室主任配正处长级或副厅长级干部,副主任配副处长级或正处长级干部;市(地)纪委室主任配正科长级或副处长级干部,副主任配副科长级或正科长级干部;县(市、区)纪委室主任配副科长级干部。由于省委对各级纪委内设机构领导配备的高度重视,中央纪委8号文件精神在我省得到了有效贯彻,全省各级纪委内设机构的领导职级都按上限进行了配备,为充分发挥纪委的职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组织保障。

实行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新体制,党政监督职能进一步优化

监察机关恢复重建比较晚。1986年12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987年9月,黑龙江省监察厅成立,到1988年2月底,全省14个市(地)和136个县(市、区)都组建了监察机构。各级监察机构接受本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领导,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决定的执行情况,调查处理违法违纪行为。截止到1992年12月底,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建以来共立案10973件,结案9157件,处分9399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400多万元,为我省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优化纪检监察资源,形成党政监督的整体合力,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央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各级纪委与监察机关合署办公,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强化行政监察机关职能的重大措施,有利于更加集中力量抓好党风和廉政建设,有利于发挥党政监督机关的整体效能,避免工作上的交叉和重复,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993年1月,经中共中央纪委和省委批准,省纪委机关、省监察厅实行合署办公。合署后的省纪委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完成纪检、监察两项任务,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省监察厅党员厅长、副厅长进入省纪委常委会,在常委会统一分工下进行工作,监察厅不再设立党组。按照有关规定,省纪委仍是省级领导班子之一。省纪委、监察厅合署后,立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做出安排部署。到1993年3月底,全省14个市(地)136个县(市、区)全部完成了合署办公。合署办公后,纪检监察机关优势互补,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纪委、监察厅合署后不久,先后查处了“国贸城”、“哈克森”等五起大要案,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全省开展了“反拖拉、反勒卡、反刁难、反梗阻”活动,为经济发展排阻清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设立省委巡视机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中央要求,2003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设立巡视机构的请示,中央巡视组正式成立。2003年12月,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巡视工作的职责、权限等做出了规定。2004年初,中纪委、中组部、中央编办联合下发《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设立巡视机构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成立巡视机构,并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中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2004年5月,黑龙江省编委下发了关于《黑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省委巡视机构的通知》,中共黑龙江省委巡视机构正式设立。省委巡视机构共设立五个巡视组和一个巡视工作办公室。巡视组组长由离职但未办理退休手续的副省级和正厅级领导干部担任,副组长配正厅级领导干部,巡视工作在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具体领导下开展。省委巡视组的主要任务是,对市地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廉政勤政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将巡视中发现和了解的重要情况及时向省纪委常委会和省委组织部部务会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省委巡视组成立后,紧紧围绕职责任务,开展巡视工作。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5次集中巡视工作。完成13个市(地)、10所省属高校、17个省直重点部门的巡视工作。同时针对“两节”、市(地)及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和落实《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开展了专项巡视。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并督促解决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了中央和省委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推动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改革派驻机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派驻机构职能作用

改革派驻机构管理体制,是党中央为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做出的重大决策。2005年9月前,省纪委、监察厅共有派驻机构35个,其中双派驻机构25个,单派驻机构10个,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业务工作和干部工作受驻在部门和省纪委、监察厅双重领导。按照中央纪委统一要求,2005年9月以后,省纪委、监察厅相继完成了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统一管理后,派驻机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干部和业务工作直接由省纪委、监察厅管理,派驻机构向省纪委、监察厅报告工作,派驻机构编制实行单列,干部任免由省纪委、监察厅负责。由双重领导体制变成由省纪委、监察厅直接领导的体制,从形式上看是领导体制的一种简化,实质上是构建中国特色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步骤,有利于派驻机构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增强权威性,强化派驻机构的监督检查职能,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驻在部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省纪委、监察厅对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各派驻机构紧紧围绕工作职责,加大了对驻在部门监督检查的力度,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协助驻在部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目前,13个市(地)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统一管理的新路子,已相继完成统一管理工作。全省上下派驻机构在新的体制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组建派驻中心乡镇纪检机构,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力度 乡镇纪检机构力量薄弱,一直是困扰乡镇基层纪检工作的难题。据2005年末统计数据,全省专职乡(镇)纪委书记只有66人,占全省乡(镇)纪委书记的7.3%。许多乡(镇)没有专职纪检干事,“一个机构一个人,一个人员多个岗”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随着乡镇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乡(镇)纪检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组织不健全,影响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针对这种实际情况,2007年省纪委新一届班子上任后,把加强乡镇纪检机构建设纳入重要日程。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试点,今年4月,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编办联合下发《〈关于县(市)区纪委组建派驻乡(镇)纪检机构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在不增设机构、不增加编制、不增加人员和领导职数的情况下,在全省进行乡(镇)纪检体制改革。要求全省县(市、区)纪委组建驻中心乡(镇)纪律检查机构,实行“分片派驻,统一管理”的模式。驻中心乡(镇)纪律检查机构的编制从现有的乡(镇)纪检干部的编制中解决,集中使用。每个驻中心乡(镇)纪律检查机构一般管辖3~5个乡(镇),直接由县(市、区)纪委领导,干部管理、业务工作、工资福利、后勤保障由县(市、区)纪委统一管理。目前,全省已组建派驻中心乡镇纪律检查机构263个,年底前在全省完成组建任务。驻中心乡(镇)纪律检查机构组建后,由于改变了领导体制,理顺了工作关系,优化了基层纪检机构资源,强化了监督职能,驻中心乡(镇)纪律检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实现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有力监督,提升了农村基层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能力,有效地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批农村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有力查处。大庆市大同区中心乡镇纪检机构组建以来,共处理各种信访矛盾纠纷30多起,越级上访得到有效控制。五常市的6个派驻乡(镇)纪检机构自组建以来的半年时间里,排查案件线索19件,立案4件,收缴违纪资金36万元。全省乡镇纪检机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三十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构与体制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同机构与体制改革一样,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省纪委新一届班子上任以来,不断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通过招录、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使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纪检监察机构和体制改革是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三十年纪检监察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情况,其特点比较突出,有规律和经验可供遵循和借鉴,为今后纪检监察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实践证明,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是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三十年来,各级党委把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党中央站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多次下发文件,对纪检监察机关恢复、完善、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有的以党内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写进了党章,增强了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建设的权威性。省委大力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届省委常委会多次研究纪检监察组织建设问题,多次下发文件,健全我省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建设,特别是在全省各级纪委内设机构设置及内设机构领导职级配备上给予有力支持,各级纪委内设室领导职级都按上限进行了配备。全省各级纪委积极与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协调,党中央和省委关于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得到了有效落实。二是必须把改革作为主线始终贯穿于纪检监察组织建设之中。纪检监察组织建设一直同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纪检监察组织建设每次取得的重大进展,都是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的结果。十一届三中会后,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由同级党委领导下的工作部门上升到同级党政领导班子之

一、由纪检、监察分设到合署办公、由派驻机构双重领导体制到由纪委、监察机关直接领导等几个重要改革阶段。通过不断改革,使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提供了充分的组织保证。三是必须把强化监督职能作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基本取向。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政监督的专门机关,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纪检监察机关恢复以来,机构设置、领导体制等改革,在指导思想上非常明确,都遵循着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职能而展开。实践已经证明,纪检监察机构和领导体制每一次改革,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都会得到进一步强化。省委巡视机构的设立,全省农村乡(镇)纪检体制改革,都大大强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力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第二篇:对党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的回顾与思考2

当前我党反腐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宋成果枣庄市民政局山东枣庄)

摘要:

当前,我党和我国的反腐败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反腐理论创新有待深化、反腐的监督和执行力疲软、纪检监察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活

动的空间严重不足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腐败的预防能力、发现能力、打击能力、加强反腐败队伍的战斗力和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能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腐败现象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把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并在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都告诫全党要避免出现腐败,注重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一、当前反腐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尽管我党的反腐败能力有了重大提高,但是在层出不穷的腐败大案面前,与严峻的反腐败形势相比,我党反腐败能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反腐理论创新有待深化

近些年来,我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反腐败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

大的理论成果:行政许可法、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稳步实施;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经

过理论创新首次提出的建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体系也得以

全面部署。在反腐败领域正在形成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良好局面。虽是这样,在反腐败理论创新上我们依然有许多路要走。特别

是当前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在党风廉政建设领域会出现许多新情况,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

分析,许多深层次的腐败现象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明辨,许多认识上的困惑需要用创新的理论予以阐明,反腐制度建设中手段与目的的矛盾还需要用创新的理论去解决。我们

必须紧紧抓住反腐败斗争的新课题,切实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作为理论创新的重点,继续

创造性的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

2、反腐的监督和执行力疲软

从监督层面上看,离权力得到全面、强有力的监督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方对“一把

手”监督相当薄弱;监督缺乏环境和法律保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监督大多是单方面的监

督,未形成监督的合力;同时,监督在环节上有脱节现象,未形成更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制度建设执行层面上看,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至今,我国已有预

防腐败的地方性法规13部。1997年9月以来,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

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2000多项。但是,不少法规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包括2004年初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那么,是什么让制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呢?除了制度自身不完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在执行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反腐制度建设与执行之间还存在一些手段与目的的矛盾、良好的初衷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误差,我们的制度还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存在着即使有人明明违背了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也无人举报、不敢举报、无组织过问、充当老好人的现象。

3、纪检监察队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纪检监察人员综合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执纪办案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创新工作的能力、沟通亲和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提高利用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用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来审视和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方法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敢去大胆尝试,不愿意去总结经验,在调查案件实践中,还存在着本领不强,技术不硬,方法不多,调查不全的现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观念不够、公仆意识淡漠,对腐败现象发现不力、查证不力、处理不及时,办事拖拉,效率低,责任心不强。特别是调查有一定影响的人的案件,逃避矛盾,想当老好人,更有甚者为腐败分子通风报信。

4、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活动的空间严重不足

人民群众是防腐治腐的主要力量,群众作用发挥的好,腐败分子就难有藏身之地,然而现实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群众作用的发挥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依赖纪检监察机关对腐败案件的查处,把反腐败斗争看成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把反腐败的希望寄托在纪检监察机关对腐败行为的打击上。二是没有健全的反腐败保护机制。由于保障举报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不完备,有的举报人害怕被打击报复,担心触犯权势难逃掣肘。对贪污犯罪知情不举,不愿作证或不敢作证,使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热情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还没有找到一种让人民群众充分地积极地参与反腐败的更有效的形式,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难有大的作为。

二、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群众对反腐败的公信力

反腐败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反腐败价值、效果的认同和信心的普遍确立。近些年来,随着我党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一批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的落网,我党反腐败的公信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还有相当比例的群众对我党的反腐败成效认可程度不高,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一部分群众看得见的腐败现象还在制约着人民对我党反腐败公信力的进一步提升,个别性质恶劣的腐败案件更是导致了部分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以及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认同程度降低,使一部分群众产生了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往往具有很强的传递性和扩散性,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大力提升人民对反腐败的公信力,从治理群众看得见的腐败现象入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惩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理顺群众情绪,抑制社会心理失衡,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2、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筑牢反腐“防火墙”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反腐败不能零打碎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当尽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通盘考虑,长远安排,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通过编制严密的体制、制度之网,减少一些人想钻的空子,使漏网之鱼越来越少。2005年新年伊始,中央下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这一体系,有利于打造合力,把各种反腐败措施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取得“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反腐效果。为此,我们应当深入加强对反腐败的理论包括体制和制度研究,遵循反腐倡廉教育的规律,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遵循制度建设的规律,构筑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并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破除阻力,选择合适的时机尽快启动;遵循监督的规律,始终保持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同时,把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实施,使它们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3、紧紧依靠群众,打造发现腐败现象的“火眼金睛”

发现腐败也有个能力问题。近年来,全国加大了反腐败力度,揪出了不少贪官。可令人吃惊的是许多高官的腐败问题多是被其他案件牵连意外暴露的。反腐靠“意外”发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待完善,从体制内发现腐败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方面,要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走群众路线,使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反腐败的意识和主动性。人民群众是发现腐败,推动反腐败运动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多年的实践证明,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腐败案件多数是由人民群众举报后经侦察而成案的。因此,要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贯穿反腐败的全过程,增强群众参与的意识,给予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立法畅通群众举报途径,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对阻挠群众参与,打击报复、威胁和恫吓群众反映问题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提高纪检、监察等反腐部门反腐败的发现能力。时下贪官搞腐败,除了少数“隐形”贪官外,大多数贪官均有腐败的先兆和迹象。例如,“吃”、“嫖”、“赌”、插手工程等,这些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的经济犯罪问题。而当这些问题反映到有关部门时,往往就事论事处理,而不去通过现象洞察问题,分析问题,向深处追究,到最后被发现时,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新的条件下,腐败分子会以更以隐蔽的形势出现,加强对腐败的发现能力刻不容缓。

4、加大腐败成本,增强打击腐败能力

从经济学角度讲,人的活动有一个收益和成本的问题,腐败成本越小于腐败收益,越容易使人产生腐败的动机。如果对腐败的查处及时而且严厉,就会使一些潜在的腐败动机和腐败行为夭折,因为腐败是赔本的买卖。因此,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和赃款、脏物追

缴力度,加大对携赃款外逃人员的追逃力度。要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心理上后悔莫及。通过让贪官自己真正感受到搞腐败的高成本、高风险来遏制腐败,打击腐败。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当前亟须大幅度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包括被查处的概率、法律处置程度、经济惩罚程度、精神或名誉损失,使腐败行为高风险低收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5、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提高反腐战斗力

一是要加强学习。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提高政治素质;适应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等现代科学知识,增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防范和打击腐败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工作调研和政策理论研究,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开展培训工作,适应岗位的需要。二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发扬“五种作风”,即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勤于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以民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作风,努力塑造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三是增强创新能力。要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实现新发展。要学会用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全新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分工、制约体系。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反腐组织体系,主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检察机构和纪委。但在实践中,两套系统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削弱了反腐机制的作用和威力。应考虑整合二者资源,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统一的反腐机构,并通过法律规定其设置、权限、程序、各种保障手段等问题,增强反腐败的战斗力。

6、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增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力

民主和法治是腐败的天敌,是防腐治腐的重要法宝,只有在实施民主法治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才能降到最低点。如果只讲反腐,却没有民主的参与、法治的保障,反腐败就不可能成功。为此,一是要通过发展党内和基层民主,强化党组织和群众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制约。包括: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发展民主形式,使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内和国家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保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实施和坚持人民决定官员的制度,由人民来选举管理国家事务的人,由人民通过选举、监督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实现民主和反腐。二是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制定、修改和完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法制化水平,从而将反腐败纳入民主宪政的轨道。

下载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腐败明鉴网---全省纪检监察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与纪检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