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佳片U约】法国.比利时电影:《沉静如海》
【佳片U约】法国.比利时电影:《沉静如海》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法国.比利时电影:《沉静如海》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很动人心弦的一部电影,影片把人物的情感捕捉的很妙.高潮部分很精彩,没想到女生弹了巴赫的曲子,留住了还不知危险的心上人,在音乐中和女生一起紧张,愤恨,澎湃着心中那份爱,大海般沉静却汹涌的爱.不能再犹豫的脚步,在深爱的人面前泪流满面却只是轻轻道声再见,实在让人心痛,很感人!永不能回去的初恋,好珍贵的情感!《沉静如海》的结局也是哀伤的,但这种哀伤有着天籁般的沉静(一如片名),她所展现的是无边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又能给人充足的希望。
[剧情资料]
导演: Pierre Boutron 编剧: Anne Giafferi/ 韦科尔
主演: 朱莉·德拉姆 / 迈克尔·加拉布鲁 / 托马斯·儒阿特 / 玛丽·布奈尔 / Timothée Ferrand / Jean-Baptiste Puech/ Jorg Schnass / Jorn Cambreleng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04-10-25 片长: 90分钟
又名: 海的沉默 / The Silence of the Sea
二战时期,居住在法国一个海边小镇的一对祖父与孙女,被迫接受了一名德国军官入住到自己家中。在充满仇视的敌意氛围里,军官却一次次来到祖孙身边诉说自己内心的焦虑,对艺术的热爱与对战争的怀疑。
在逐渐相处的过程中,他不禁爱上了美丽的女孩。而女孩的情感也由开始的敌意转为一种微妙的爱恋。但他们都克制住自己的情感。最后,军官被派往俄国战场。在临行前,女孩终于流出泪,对他说了一生中唯一的一句:再见。
[精彩影评]
《沉静如海》一段情,三个字“永别了” 这是一个由“沉默”与“独白”撞击出的动人爱情故事,这也是一个被战争绑架,继而被战争俘虏的爱情故事。总之,它蕴含的爱,左右着故事里所有可见、可触、可感的线索,为人性与爱情在战争的黑暗底色中,留下了可存在,可明媚的幻想之色。
1941年,二战期间,被迫与德国签订停战协议的法国,正处在听命于德国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的统治之下。故事的背景设置在此,人物、情景走进远离城市,靠近大海的一处法国小乡郊。在这里,教琴为生的女孩儿与爷爷平静地生活,因为他们家的“城堡”房子,两人与一位征用他们客房的德国上尉,谱写了一段夹杂着复杂情感的人生插曲。
没有硝烟滚滚滚的战事,也没有血淋淋的厮杀掠夺,只有沉默与倾诉。如果说片子中透着一股战争的气息,那便是来自影片中营造出的无声氛围,自然景物宁静优美,没有欢声笑语,过分安静,还有唯一一场由一对夫妇实施的汽车爆炸事件。除此,故事的灵魂全在一对法国祖孙两人的沉默态度,及一位德国上尉彬彬有礼的行动举止上。
说说爱情,说说发生在电影中的另类爱情。
像影片中存在的那个小乡郊,在如此静谧祥和的地方,的确不该发生血淋淋的侵略暴行。但若发生了,那也不足为怪。令人产生好奇的是,暂时驻守在此的德国上尉,他其实是一位怀疑战争,充满爱心的英俊绅士。他的出场,打乱了当地一户祖孙两人的正常生活。忘却战争,从“人”的立场注视对方,爱情便在相互倾慕的“精神”与“品质”中,通过巴赫的音乐,从琴键上悠悠敲进了彼此的心间。
一位完全可用粗暴、高傲、冷酷的方式证明自己强势、无所不能的军官,每时每刻出现在镜头中,特别是在面对他心仪的女孩儿,及他敬重的老人时,总是充满敬畏地点头敬礼,并温文尔雅地道“早安,晚安!”,这样的人物性格充满神秘感,也主导整部剧的情感色彩。是因为巴赫的音乐?或许是因为来自女孩身上令人心动的气质?总之,上尉偷偷爱着她。
一位看似柔弱,但内心无比坚强的漂亮女孩儿,总是无视、逃避上尉追逐她的眼神,用沉默表达她的爱国决心,也用沉默诉说着她心底里的温柔。女孩儿渐渐爱上了上尉,爱上的不是军人身份的上尉,而是脱掉戎装,无关德国这个名词,拥有敏感、善良灵魂的上尉。显然,女孩儿与观众爱上的上尉,他是优雅、迷人的绅士,是一位在身体的血液里流淌着爱的艺术家。
被上级安排,强行入住当地民宅,这在上尉看来也是不合乎情理的。所以在他面对房主老人及他的孙女,第一句话便是道歉,为自己的到来,给老人与女孩儿带来的不便道歉。老人沉默,女孩儿也沉默,自此,沉默对抗的气流弥漫在这个家。而上尉的强盗身份,也从一些细节的变化中显露出微变的迹象,比如军装换成便服;从问候语及有关天气的闲谈到越来越深入的自言自语。再到有意无意地相望,相遇。
也可以说,上尉本身是与众不同的。参军前,他是一位作曲家,一位善良感性的艺术家。他怀疑战争的意义,对以家族传统的名义参军心怀不满,他热爱艺术,对音乐对文学。他跨越世俗界限,自豪地细数着法国的文坛巨匠,德国的音乐大师,他是一位来自侵略国德国的上尉,却爱上了痛恨着德国的法国姑娘。这反战争的点点滴滴也为他本性善良做了浅浅的铺垫。但他无能为力,爱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只能选择接受他所困惑的一切。
老人与女孩儿就这样一直沉默。即便有一些情,已经在他们各自的心里慢慢生长。或许此片最珍贵之处就在此。从沉默到唯一一句,也是最后一句“永别了”,用巴赫的浪漫乐章奏响了战争的哀乐。
一对有情人,在一百分钟的胶片里,单单留下了一句对白,若在表现人物时,没有细腻丰富的刻画,渲染情感时,没有海一样沉静的情怀,这感动是无法延续的。而此片恰好做到了理想与现实兼顾,完美展现了一个矛盾体的多面精彩。
其实,若读完作者韦尔科尔原中篇同名小说《海的沉默》,除了从老人的视角及旁白中感受到两颗年轻的心相系相牵的脉息,还能体会到发自作者内心的爱国热情。他颂扬地下抵抗运动,揭露法西斯的虚伪残暴,他用“沉默的大海”一语双关,表现平静的海面下,暗潮汹涌的爱慕情怀,及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操。
在原小说中,上尉引用了《麦克白》中安古斯所说的一段话,“在他麾下的人们受着恐惧的驱使而不再是顺从爱的召唤。一个不再被他手下人的爱戴的首领实在是一个可怜的傀儡。只是……只是……我们能否希望还有其它内容?要不是一个如此暗淡无光的野心家,还有谁会愿意担当这个角色?而这又是必不可少的......”既揶揄讽刺了法国当时的傀儡政府元首贝当,同时也表现了他充满艺术化的理想主义思想,他对战争的看法始终是积极乐观的,他以为太阳会再次普照欧洲,法国与德国就如音乐与文学,还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共享喜悦。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最后,上尉申请去了苏德战场,女孩儿成为地下抵抗组织的新成员,又是令人回味的结局。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收尾方式,观影的我们要猜想,是什么扼杀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是什么让一位作曲家,一位正当花季的少女,成为了枪膛里的子弹?
大音希声,至爱无言——观《沉静如海》有感
二战初期,沦陷的法国。
宁静的乡村小镇,相依为命的祖父和孙女二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一栋老宅里。一个德军上尉的来到,打破了这一切:他所属的部队征用了这栋老宅的部分房间,指派他住了进来。身为普通的法国人,祖孙二人的反应不出意料之外。他们不满,可他们无奈。面对胜利的侵略者,他们只能用沉默来反抗,保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
出乎意料,上尉是绅士的。他说着流利的法语,彬彬有礼。早出说再见,夜归道晚安,还不时点头致意,立正行礼。他是个真正的贵族。这并不单单在于他那带“冯”的普鲁士姓氏,更在于他的风度和做派。对于祖孙二人明显的冷落和抗拒,他丝毫未放在心上。唯一可能有点“打扰”的举动,无非就是他偶尔在客厅与他们共处时的喃喃自语罢了。
他说,他原本是个作曲家,参军只是迫于家族的传统;他的父亲死于一战;他最爱的,是巴赫。
女孩静静地听着。女孩的父亲也死于一战;女孩是个钢琴教师,她最爱的,也是巴赫。只是自他来后,她那钢琴的琴盖,就再也未曾打开。
身为德国军人,上尉却从不吝惜表达对法国的尊敬,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还说,他很高兴,能在这里遇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沉默的小姐。毫无疑问,他是个英勇的战士,他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和战功章可以证明。但听着他侃侃而谈,只会让人感受到一个热爱艺术和人生的灵魂,仿佛根本与战争无关。
女孩开始偷偷地看他:纳粹军服包裹着的,是飒爽挺拔的身姿;鹰徽帽檐下露出的,是英俊优雅的脸庞。女孩看着,看着,目光从冷漠到温情,从敌意到迷乱。
终于,圣诞夜,女孩对镜审视着自己开始成熟的身躯,换上了亡母的盛装衣裙。祖父去做弥撒了,她独自呆在客厅。她在等什么?
上尉来了,仪表堂堂,戎装肃然。他在钢琴前坐下,轻轻打开琴盖,弹起了女孩弹过的,那首巴赫的前奏曲。优美的旋律在室内流淌,摇曳的炉火都似乎要被感染。曲毕,他默默地立于她身后。凝望,只是凝望。良久。一句“祝你圣诞快乐”后,他转身离去。女孩溜进他借住的房间,摩挲他平日戴的围巾,偷看他收到的家信,最后卧到他的床上,紧抱着他用的枕头,沉沉睡去••••••
一曲动人心。她心动,他又何尝不是?少女怀春,君子好逑,天经地义。更何况彼此琴瑟相和,心有戚戚焉。只叹造化弄人,国仇家恨,硬生生将他们隔开。纵然朝夕相处,心意相知,却终究无法冲破这无形的壁障,多情空余恨。
上尉是痛苦的,女孩也是。他为了战友们的骄横好战与之争执,向祖孙二人道歉;她则眼看着身边的邻人相继参加了抵抗组织,还把孩子相托付••••••两颗心不能在一起,连接近都不能吗?是的,因为世道不允。
一个寂静夜,她无意中看到了抵抗组织在他的座车下放置炸弹。告诉他?还是不?一边是为国杀敌的民族大义,一边是少女情怀的纯真初恋。怎么办?怎么办?她一夜未眠。早晨,楼梯上传来他的脚步声,她的瞳孔遽然收缩如针尖。不管不顾,她冲向了钢琴,弹起了巴赫。急促的音符,留住了他的脚步,把他拉出了这个和死神的约会。炸弹爆炸了。她释然,而后惴惴;他惊恐,但即刻恍然。这是她第一次为他而弹,也是最后一次。
上尉死里逃生,但两名同袍好友和勤务兵被活活炸死在眼前。女孩则目睹策划此次行动的邻居夫妇等人被抓走,他们的命运不问可知,只可怜那个托付给她的孩子。这就是战争。他们注定没法走到一块。
终于,破天荒的,老祖父主动开口招呼上尉了。可他却是来告别的。他当晚就要走了,去1941年的俄国前线。那里,正是零下四十五度的冬天——冰与火的地狱,铁与血的世界。“祝你们晚安”,他一如既往地说,只是后面加了句:“再见”。女孩再也无法抑制,留着泪追出门外。四目相对。他的一腔深情,只能尽以目光倾诉;她的万语千言,最后只哽咽着,化作一句;“再见”。他微笑,钻入汽车,驶进黑暗。心满意足,无怨无悔。她背送他离去,耳听他的声音,消逝在无尽的寒夜••••••
不知多久后的一天,还是那个乡村小镇。女孩小心翼翼地步入街巷深处的一间屋子。她进去后,窗台上随即摆出了抵抗组织的暗号——一盆天竺葵••••••
这就是2004年的法国影片,《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剧本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短篇小说。小说写于1941年。
并不想把它同《色戒》或其它有类似情节的片子做比较。只是想说,男女爱情的缠绵悱恻,并不一定要靠激烈的床戏来表达;战争时代的残酷无情,也不是非得用成堆的尸体才能体现。
以往最擅长将爱情片当色情片拍的法国人,这次证明了这一点。影片中,上尉和女孩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肢体的接触,甚至连真正称得上的对话也只有那一句“再见”。但相信任何看过此片的人,都能感受到两人之间那份荡气回肠的爱。正如片名一般,海面下再怎么暗涛汹涌,海面上却仍是波澜不起,风平浪静。
只是战争中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国家与民族,人性与尊严,责任与牺牲,占领与反抗,忠诚与背叛,都会如同一道道铁丝网一般,绵横在相爱的两个人之间,无法逾越。所以在影片最终,上尉含着笑奔赴修罗场般的东线,女孩则成为了抵抗组织的一员。但是爱,毕竟存在过。哪怕他日后倒在俄罗斯平原的焦土上,哪怕她某天消失在盖世太保的行刑室内,在生命结束前的那瞬间,他们的耳边都一定会回响起对方在那台钢琴上所弹奏的巴赫前奏曲。
谁言乱世莫道儿女情,岂知乱世儿女情更长。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请您观看]
http://www.xiexiebang.com/l/2RT0mE_pmqM/&iid=48821201/v.swf
编辑于2011年7月18日
第二篇:【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山啸》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山啸》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山啸》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影视资料]
片名:《山啸》
类型:战争片 编剧:王长元、庞一川
导演:杨凤良
主演:黄精
一、陈蕾、王潭、姚扩、常波、凌雨
发行:cctv电影频道节目中心(2005年)
剧情简介
1938年夏天,小鬼子把战火烧到了太行山的腹地。听说鬼子要来,阖城的百姓纷纷关门歇业,四散逃命。逃命前,乡亲们没有忘记运走粮食,实在运不走的,就一把大火烧掉。县城彭记粮仓就是这样。但粮仓烧了,彭家老二彭继德却没有逃过小鬼子的魔爪。一阵密集的枪响过后,彭继德两边的乡亲们全都倒在血泊之中,吓得从小就胆小瘦弱的继德喊出了一句日语。
继德会日语,不仅让他免于一死,而且还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做起了小鬼子的翻译。从小鬼子的子弹里捡了一条命回来的彭家老大彭继祖,灰头土脸地回到家里,自觉在爹面前没法交代,惟有长跪不起。爹是有血性的,从来都说一不二,既然老二没回来,那就让老大给已经过世的娘磕个头,然后上后山找自己的队伍,为弟弟报仇吧。
继祖这么一走,走出了与弟弟继德决然相反的一条路,在八路军队伍里英勇杀敌。两个男人都不在家,两个儿媳妇桃桃和兰兰用大西北女人特有的爱,等待和祝福着自己的男人能早日平安归来。此时,兰兰爹要过五十大寿,儿子跟队伍打仗去了,作为亲家的彭老爷子决定带着长工魏七去给兰兰爹拜寿。这一去不要紧,在路人,彭老爷子亲眼看见自己的二小子继德带着鬼子,将亲家和亲家母打死。
当天夜里,继德获得小鬼子的批准,得以回家看望爹和媳妇。爹是不露声色,静静地听着小儿子编造的谎言,媳妇不知究里,依然用女人的爱抚慰着自家男人被战争烙上的创伤。夜阑人静,继德要起身归队,在出村的路上,被爹安排的魏七一枪打死。彭老爷子几次想把真相告诉儿媳妇兰兰,都被魏七借机拦住,魏七倒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怕兰兰记恨她的公公。
但兰兰还是听说自己的爹娘被小鬼子打死了。兰兰处理完爹娘的后事回来,孔家庄的人就找上门闹事,彭老爷子甘愿受乡亲们棍棒交加的毒打,好在八路军队伍赶来报信,继祖在一次伏击中打死六个鬼子后,壮烈牺牲。继祖的壮烈为彭老爷子在乡亲们面前挽回了脸面。此时,小鬼子跑来找夜不归队的继德,彭家仅剩下的四口人,除了已经怀孕在身的桃桃给彭家留下血脉,得以逃生外,都在小鬼子面前保持了炎黄子孙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精彩看点
《山啸》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影片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抗战的正面交锋,但告诉人们,民族的伟力从何而来;面对战争的残酷,如何完美个人的人格,这是本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本片的人物不多,但贯穿本片始终的、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抗击外辱的传统: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根的主线,无时不在激励着每一个观众,让观众的血液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冲击着膨胀着血管。影片的主演黄精一是观众熟悉的艺术家,其他几个演艺新秀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主创人员
编剧
庞一川,男,1952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血性山谷》被拍摄为电视电影《山 啸》;报告文学,散文百余篇,其中报告文学《静静的黄河滩》被拍摄为电视电影《黄河行歌》获电视电影《百合奖》二等奖。连续剧《关中匪事》、《软弱》、《不朽的勋章》、《关中秘事》、《关中女人》、《关中男人》,《关中粉事》。
主演
黄精一 男 宁夏话剧团演员,主要作品:电视电影《山啸》、《黑客狙击》、《说话算话》、《关中刀客》、;电视剧《公家人》、《铿锵玫瑰》、《范府大院》、《好汉的梦》、《康定情歌》、《记忆的证明》、《桐籽开花》、《大漠记》、《戈壁作证》、《侠客行》、陈蕾,女,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主要作品:电视电影《山啸》;电视剧《大清徽商》;电 影《妩媚的春天》
[精彩影评]
《山啸》是一部抗日题材影片。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影片虽然没有直接表现抗战的正面交锋,但告诉人们,民族的伟力从何而来。面对战争的残酷,如何完美个人的人格,这是本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本片的人物不多,但贯穿本片始终的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抗击外辱的传统,它无时不在激励着每一个观众。
[请您观看]
编辑于2011年10月25日
第三篇:【佳片U约】苏联二战经典:十二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
【佳片U约】苏联二战经典:十二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中)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苏联二战经典:
十二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的黑白影调,这部影片拍摄于1973年,是用电影胶片拍摄的.当时的技术拍彩色片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之所以还是用了黑白片,我想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历史感,这样在片中大量使用的历史资料片可以与拍摄内容完美地结合.这部影片镜头风格沉稳,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有很典型的俄罗斯电影诗意化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剧情资料]
原名: 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编剧: Yulian Semyonov 导演: Tatyana Lioznova 集数: 12集
首播日期: 1973-12-13 简体中文名: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imdb编号: tt0069628 类型: 冒险, 传记, 剧情, 历史, 战争 语言: 俄语
主演: Vyacheslav Tikhonov 又名: Seventeen Moments of Spring,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春天的17个瞬间》描写了1945年的春天,潜伏在德国帝国保安局第6处20年之久的苏军侦察员施季里茨突然接到总部指示,要他设法查清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与美、英单独媾和的情况,并查清与西方谈判的神秘人物是谁。在联络电台遭破坏、报务员被炸身亡、无法与上级再次联系的情况下,施季里茨冒着被敌人怀疑、监视的危险,经过17天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终于得到了德国党卫队参谋长沃尔夫与美、英司令部代表在瑞士伯尔尼秘密谈和的情报,使苏联政府及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就在他即将凯旋与分别20年的妻子团聚时,上级却希望他继续潜伏……
《春天的17个瞬间》被人们誉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惯于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历史进行对照的人,也不由得倾倒于影片的魅力。”编导出色地把纪实手法与艺术虚构融合在一起。影片的故事情节以施季里茨调查法西斯上层人物与西方秘密谈判媾和为核心,却又以他与德国党卫军的周旋以及党卫军内部的斗争为线索,剥丝抽茧、层层推进,全片不见“历史瞬间”的快速闪过,而是以慢节奏细腻展现主人公的斗争历程,使纪实性、戏剧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统一。
施季里茨是全剧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他富有斗争经验、充满智慧,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而能在敌营中一次次完成总部交给的任务。著名演员吉洪诺夫在该片中的表演沉稳、干练、富有内在的激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同时,导演还运用闪回、内心独白和细微的动作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片中施季里茨与分别10年之久的妻子在咖啡馆里秘密会面时,为了不被敌人察觉,他们佯装成陌生人,隔桌遥相对视,在20分钟里一言不发,完全靠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将人物内心强忍的离别痛苦和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由于《春天的17个瞬间》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该片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以及主要演员吉洪诺夫、波罗涅沃依集体荣获1974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精彩影评]
男人的风格
初中的时候,我有个女朋友,一个体校手球队队员,典型的假小子,男生们甚至恶毒的攻击她不是女的,一天,她兴奋的告诉我,中央台正在播放一部苏联的译制片叫《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面的男主角非常棒,片子也精彩,她那种我从未见过的激动的简直象个小女孩。其实纯粹是为了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男人让她这个假小子动心,我当晚便看了。
哦!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电视剧,更没见过这样的男主角。
且不说那酷酷的SS的制服,那些没听过的词语,雅利安人,旗队长,单是那平静中紧张的节奏,就让我欲罢不能了。
至于施季里茨,我只能说,我的朋友眼光一流,非同寻常。当我们还在喜欢黄日华时,她就远远超越了我们。
我的朋友第一次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成熟,坚定,智慧,柔情,他完全是个绅士,那样的从容不迫,面对危险是那样沉着,我那时没看过007,但是即便后来看了,我还是认为吉洪诺夫更有魅力,是男子汉。
在片子里,他的话语极少,是靠眼睛来演绎角色的,凡是好演员都会用眼睛演戏,特别是俄罗斯男演员,比如米亚科夫。
就是从那以后,我对男人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我的朋友再无联系,我不知道,这个从我的《大众电影》上剪下吉洪诺夫简介的女孩,是否找到了那样的人。
施季里茨或者说吉洪诺夫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这是当今的男演员很少具备的了,在日益平民化的时代,我却越来越怀念那些老式的绅士型的演员,比如我很喜欢的凯文克斯特纳,他们那种内敛的风格真正打动我的心。
十七个瞬间中的小人物
看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除了施季里茨,缪勒,舒伦堡这样的大人物以外,还有两个小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教授普列什聂尔和德国兵葛里穆特。
普列什聂尔的哥哥卡尔医生是苏联情报人员,在盟军对柏林的轰炸中牺牲。当施季里茨前去拜访他时,他告诉施季里茨,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哥哥,他谁都不相信。施季里茨尽管曾经劝说他,但是自己其实也是如此。正如缪勒对阿斯曼所说,作为一名情报人员,不能相信任何人,有时,甚至于自己。
于是,这个瘦小的老头成为了施季里茨的密探,被送往瑞士与联络员接头。岂料,在瑞士自由的空气中,普列什聂尔教授完全放松了他在德国保持的警惕。和平的表象使他忘记了施季里茨的几乎所有警告。知道他第二次前往接头地点时,才发现一切都错了——联络点早已经被德国人占领,而无数的迹象他当时都没有察觉,他甚至沉醉于一杯浓咖啡和凉水的美妙感觉里。
终于,当普列什聂尔被逼进大楼中,当他拿出已经不准备使用的毒针吞下并从楼上跳下时,那种对未来的绝望、对施季里茨的愧疚交错着。一个原本平凡的老头,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者。如同无数牺牲者一样,没有人记得他,不,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他并不关心什么新制度,他只是会沉醉于动物园中的表演——对于一个压抑了数十年的人来说。如旁白所说,施季里茨明白,在瑞士自由的空气中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他当时的绝望——他祝我们长寿,自己却从三楼跳下。
另一个是看管苏联女报务员凯特的德国兵葛里穆特。葛里穆特是前线的伤员,被送往后方,当伤好之后,得到了这么一份工作——和盖世太保的女警察芭尔芭拉一起看管凯特。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负责照看凯特的孩子,当芭尔芭拉谈论起纳粹的意识形态时,他都是默不作声。当丧心病狂的秘密警察洛里夫把孩子放在阳台吹风企图让凯特开口时,葛里穆特开枪打死了他和芭尔芭拉,带着凯特逃走了。葛里穆特不是专业人员,他准备从孤儿院中取出自己四个月大的女儿一块逃跑。但是,孤儿院拖延了时间,他要求凯特先走,遭到了拒绝。直到取出孩子之后,盖世太保的密探到达。他打死了一个家伙,但自己也倒下了。
葛里穆特也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的“起义”改变了施季里茨、缪勒的命运,进而舒伦堡、鲍曼、希姆莱也受到了影响。而相比之下,他的直接目的,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对凯特的救援。
幸而,他的孩子在凯特和施季里茨的保护下被送到瑞士,前往巴黎。
不过在历史里,大家都是小人物。我又想到一部电影,见笑,三毛从军记中的一句词:我们都是小把戏。
[请您观看]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编辑于2011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