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必要性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从内涵上可解构为三个层面:一是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信念,从发展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前景;三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合理的扬弃。可见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导向,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与目标所在。对中华文化自信,根本上推动了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论自信更富有引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必要性)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共十八大阐明了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这“四个自信”充分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是指导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力指引和思想理论依据。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精神。如果说剑是经济军事方面的硬实力,精神便是文化软实力。从现实来看,缺少软实力的硬实力很可能缺少持久力;从长远来看,真正的强国最终是靠文化、价值观、制度文明这些软实力才能坐实,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贡献,才能发挥其引领和影响作用。所以说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写过这样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要以传承优秀文化为重点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不应该抛弃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而去盲目而疯狂的追求一些西方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而对于这么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中国 梦”的内在张力 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二)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的观念前提 一是解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冷落的需要。二是解决西方外来文化受到推崇的需要。三是解决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受到冲击的需要
(三)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理性支撑 一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需要。二是应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出现新变化的需要。三是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和风险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文化自立、自强,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现实基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源泉与必然行动,文化的发展繁荣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外来文化的模仿,也不能单纯地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制。文化是在不断实践基础上得来的,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才能实现对内具有凝聚力、规范力、号召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篇:谈八荣八耻提出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谈八荣八耻提出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八荣八耻”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针对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新的理解和概括。
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的社会。以“八荣八辱”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强调政治基础的同时,开始进一步强调社会的基础道德建设。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在一个并不突出的场合,但是很快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和共鸣,首先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相关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腐败现象的出现就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缺失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自然资源遭到过度耗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问题的实质,要么是缺乏保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愚昧无知,要么是只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集体利益,同样是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强烈要求改善社会公德,但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同样严格的要求,对现实中反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无可奈何、默认,甚至主动接受。这直接影响大学生行为的选择,造成道德的困惑。祖国、人民这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中淡漠了。我们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在校园无所事事,白白消磨时光,有的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助学贷款偿还率不高等社会现象也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浮出水面。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妨碍到大学生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
因此,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有其必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是我们克服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意义重大。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现行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相辅相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相关,社会成员都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和谐。同时政党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有泾渭分明的荣辱观,这样才能在人民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才能够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知荣辱,才能脚跟站得正,脊梁挺得直。我们必须铭记“八荣八耻”,严于律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三篇:请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解读
(*题目自拟,又是联系实际„„字数统计2439*)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请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解读
请联系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解读
(*题目自拟,又是联系实际„„字数统计2439*)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最根本问题,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一,侧重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发展。其结果是经济发展快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而出现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局面。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公,使老百姓普遍感觉到上学难和上学贵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文化事业不繁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增长需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弱化,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社会救助发展不足;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而且水平很低;社会治安状况日趋恶化等等。
第二,侧重发展速度而轻视发展质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本是一种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的发展道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
第三,侧重经济总量的扩大而轻视经济结构的优化。虽然我国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速度在稳步增长,但是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高就业,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业等等,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第四,侧重财富获取而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发展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第五,侧重物的积累而轻视人的发展。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片面发展观的作用下,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人们的道德素质却逐渐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抬头,社会成员道德诚信缺失,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权力寻租、腐化堕落等等。以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层出不穷、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这些,在我国还存在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可见,我们党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矛盾和焦点问题,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够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最终实现我们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以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然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