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沟塘小学常见地方病预防知识宣传
鲁沟塘小学常见地方病预防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生,有的地区可多达五、六种,受威胁人口多达4.2亿多。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区,病区呈灶状分布。
二、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分类 按病因可分为:
(一)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包括鼠疫、布鲁鼠疫、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虫病等。
(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
病因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疾病。
1.元素缺乏性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
2.元素中毒性(过多性)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钼中毒。
三、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哪些?
70年代以来被列为我国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鼠疫和布鲁氏菌病7种。
四、我国地方病的分布和发病情况
我国地方病分布广,罹患者多,受威胁人口更多。如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截止1992年底,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仍有700多万,地方性克汀病人25万多,重病区7~14岁儿童智力低下发生率15%,亚临床克汀病人达10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达4.2亿。地方性氟中毒病人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症200万左右,受威胁人口3.7亿。全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大骨节病(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克山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鼠疫(17个省、自治区)。大骨节病受威胁人口达1亿,患者200多万,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而鼠疫到1992年仍有4个省、自治区7个县发生人间鼠疫11起,发病37人,死亡5人,比1991年上升,且以云南为主。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牧区,1993年近1400个疫区,其中的1/2县已达控制标准,1/7县达稳定控制,全国发病率低于0.2/10万。
五、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
发生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病区,发生生物源性地方病的地区称为地方病疫区。两者基本特征相同。
(一)在地方病病(疫)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疫)区,或在非地方病病(疫)区内无该病发生。
(二)地方病病(疫)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地方病的发病与病区环境中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调密切相关,或在疫区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
(三)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
(四)从地方病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
(五)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
(六)根除某种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可使这转变为健康化地区。
六、地方病的流行特点
(一)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流行特点
环境中的地球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基本组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来源,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疾病和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元素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分布在人体各部位,以维持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致使平衡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地方病的发生。如缺碘地区多出现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过量地区则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缺氟地区可出现龋齿、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多,氟过量地区则引起斑釉齿和氟骨症患病率高等。
(二)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季节的不同特点。
生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使某些生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我国。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哈密、大河沿和乌鲁林齐,而成为新的自然疫源地。
七、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改革地方病管理体制,健全专业队伍
卫生部设有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针对本地区情况设立了专业机构,组建专业队伍深入病(疫)区工作。
(二)建立地方病监测系统
1、地方病的监测是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连续观察地方病消长趋势、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效果,为控制和最终消来灭地方病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方法。
2、通过经常性监测,收集、分析、提供地方病动态信息资料,研究地方病的流行规律,作出预报预测及评价防治效果。
(三)防治地方病主要是第一级预防
1、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a.补充环境和机体缺乏的元素
(1)在妇女妊娠前或妊娠初期补充足够的碘可预防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及发育性疾病如不孕、早产、死产、新生儿死亡等。出生后各个发育时期补充足够的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2)补硒可预防大骨节病、克山病。补硒(口服亚硒酸钠片、亚硒酸钠强化食盐、粮食喷硒等)后,可促使大骨节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患者骨骺端病变修复,也可使克山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并可预防其恶性发作。
b.限制环境中过多的元素进入机体,如防止氟、碘的过度摄入。
2、生物源性地方病
a.杀灭宿主使宿主长期大面积下降是消灭自然疫源地的根本控制措施。b.杀灭媒介昆虫防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重要措施。化学药物(敌敌畏、敌百虫、除虫菊类药物)对蚤、螨、蜱均有效;此外,还应加强个人防护(涂沫驱避剂)及注意环境卫生。
c.消毒又分(1)疫源地消毒:对有或曾经有污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病源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3)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消毒是杀灭传播因素中病原体的重要手段,对预防鼠疫、布鲁氏菌病是不可少的措施。
d.预防接种通过生物制品接种,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鼠疫活菌疫苗接种后,其免疫力只有半年;布鲁氏菌活菌疫苗和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能维持1年;Q热灭活疫苗的免疫力较为持久。
八、防治地方病法规概况
在防治地方病的法规工作上,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对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进行法规调整,它们是:《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规划》、《卫生部关于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达标考核验收办法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严格控制鼠疫疫情发展的几点意见》、《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卫生部关于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麻风病联合化疗及评价标准》、《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办法(暂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规划纲要》等。
地方病防治知识讲座
(二)碘缺乏病
碘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海洋是地球一碘储存库,沿海地区往往含高量碘,离海愈远,海拔愈高,半山区和深山区含碘量愈少。碘是地壳中含量较少的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其含量约为0.0001%~0.00003%,所以碘货物都溶于水,碘在陆地迁移性强,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冰川溶解,地面土壤有无机质和含碘量极低,仅为成熟土壤的1/4,这样就形成了缺碘地区,缺碘地区基本上与第四纪冰川覆盖区相一致,这是缺碘环境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碘量不同,黑土含碘量最多,泥炭土含碘也较多,但碘在泥炭土中和有机物牢固结合,难为植物吸收,砂物土和沼泽土含碘最少。
陆地水中的含碘量取决于流经的土壤和岩石,一般地面水含碘量较地下水低,约为2~10μg/L。深层地下水较浅层地下水含碘量高,可高达几百μg/L。平原地下水较山区含碘高,沿海土壤及水含碘量高于内陆。
空气中的碘主要来自海岸,部分来自矿物燃料燃烧。
碘在自然界和生物界循环维持着碘的生态平衡,在陆地,植物从水中吸收碘、动物从摄食植物取得碘;在海洋中,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直接从海水和淤泥中吸取碘,鱼虾等从水生植物或动物吸取碘。人类处于海陆两个食物链的末端,可以从海产品和植物获取碘,还可自空气直接吸取碘,人体碘80%~90%来自食物。
一.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使机体摄入碘不足所致的一系列损害,除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最主要的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的迟滞或永久性障碍,造成病区人口的智能损害。缺碘也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高,因此碘缺乏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它是影响优生优育、人口素质的最广泛、最实质的问题。
缺碘对动物也有与人类相同的损害,缺碘地区的牛、羊等牲畜的流产率可达47﹪,新生犊死亡率比不缺碘地区高两倍多。肉、毛、奶等产量及牲畜的生殖能力也明显降低,缺碘乏病的危害已不单纯是一个病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大问题。
二.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
1、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指甲状腺不同程度增大,出现颈部变粗,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2、地方性克汀病:智力低下、聋哑、生长落后,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下肢痉挛瘫痪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粘液水肿、反应迟钝、嗜睡、无精神、怕冷、食欲低)等。
3、亚临床型克汀病:轻度智力落后,轻度听力及语言障碍,轻度神经运动障碍。轻度体格发育落后,激素性甲低
三.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好方法:
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容易推广,又符合微量、长期性、生活化的要求。
1、安全、有效
我国规定的食盐含碘标准35±15mg/kg。食用这种碘盐既可保证每日对碘的需要量。如果每人每日吃进5~15克(平均10克)的碘盐,每天即可获得100~300微克(200微克)的碘,足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量。这种剂量既不会造成浪费,又不会造成不良反应。
2、生活化、长期性。由于外环境缺碘,人类需要长期适量补碘。而人类无论种族、民族年龄、性别都必须每日吃适量的盐,所以食盐是补碘的最好载体。通过吃盐,能保证补碘,能保证补碘生活化,适量化及持久性。
3、经济、易推广。食用碘盐很经济,用钱少,只需花少量的钱即可解决防治疾病的大问题,即使对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也是可以接受的。
四. 居民购买、存放和食用碘盐应注意什么?
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居民在购买碘盐时要辨认清楚。购买的碘盐要妥善保存:
1、盛放碘盐的器皿应为棕色遮光的瓶或陶瓷罐并有盖。
2、碘盐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日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
3、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应随用随买,适当储备。为防止碘丢失,食用碘盐时应注意:
1、不能用水淘洗。
2、炒菜、烧菜;和煮汤菜时不宜过早放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
3、不要把碘盐放在锅里炒,更不要放在油锅里煎炸。地方病防治知识讲座
(三)一、地方性砷中毒
1、地方性砷中毒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沉着、色素脱色、掌跖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具有远期毒效应。
2、在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长期慢性中毒可能导致恶性肿瘤发病增加。人体各器官均有可能发生恶性肿瘤,以呼吸、消化系统比例最高。
3、改饮低砷水是预防饮水型砷中毒最有效的措施。
4、改炉改灶、燃用低砷煤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措施。
5、燃煤烘烤的食物采用清洗的方法可洗去表面吸附的含砷烟尘,减少砷的摄入量。
二、地方性氟中毒
1、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还可损伤其它器官。
2、消化道是氟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3、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病区分3种类型,即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4、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
5、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
6、在无低氟水源的病区,可选用氯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剂除氟。分为集中式供水降氟方法与分散式家用降氟罐。也可用电渗析等物理降氟方法。
7、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综合防治措施是:除改炉改灶外,不要将粮食和食物悬挂在炉灶上方熏烤,采取自然晾晒或利用烤烟房烘干。病区经熏烤的玉米和辣椒含氟量很高,在食用前要进行淘洗,以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
8、正确使用降氟炉灶:使用炉灶时,炉盖要严密,不能敞灶燃烧,烟囱要伸出屋外,炉膛加煤高度不能超过烟道出口;定期维修炉灶、清理烟道。
9、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10、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做饭或敞灶烤火、熏烤粮食、蔬菜等,造成室内空气氟含量过高,污染粮食及其它食物,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引起燃煤污染地方性氟中毒。
11、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形成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含氟高的砖茶,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引起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
同学们,地方病的发病率在城市很少见,一般多见于农村,目前,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下,我们现在都使用电,一般不会有煤烟型地方病,需要预防的就是饮水型地方病,一般以改水为预防措施。请同学们不仅自己要学会今天所讲的知识,还要回家后给父母及邻居的朋友们做宣传。
普坪镇鲁沟塘小学
2017年5月10日
第二篇:鲁沟塘小学红十字会工作方案
2017鲁沟塘小学红十字会工作方案
我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尚,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认真贯彻上级红十字会精神, 积极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努力把我校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密切联系群众、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团体,为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平安校园贡献力量。在新的一年里,制定如下计划。
一、加强学习宣传 扩大红会影响
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红十字会法》、《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计划》,切实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宣传红十字法律法规,宣传红十字业务知识,宣传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在5.8世界红十字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要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让红十字精神真正深入师生的心中。扩大对外宣传报道,要积极向报刊、杂志、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投稿,积极宣传我校红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先进事迹,以激发广大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基础建设 扎实做好工作
抓好红十字会的组织网络建设,适时适度吸收新会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救护技能教育。建立健全红会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确保红会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编写红十字知识竞赛题;定期对各班级红十字小组组长进行会务知识培训。
三、落实红会精神 积极开展活动
关爱贫困学生,落实帮困措施,做好扶贫解困工作,设立红十字服务点和红十字志愿者小组,切实定时开展活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救灾活动;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会员定期利用班会课时间,抓好健康教育和卫生救护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无吸烟活动。
四、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制定“校红十字会工作计划”;吸收新会员;组织会员学习《红十字会法》、《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计划》,落实本学期的红会工作安排及工作思路;
10月份:会员组长对全校师生进行自护培训活动;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到各班进行自护知识培训;
11月份:会员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后黑板宣传健康知识;在全校开展健康知识竞赛;
3月份:对学生开展救护知识讲座并进行救护培训;
5月份: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对新会员(四、五年级学生)进行红十字教育。
6月份:组织会员慰问帮助社区孤寡老人及困难人群。
普坪镇鲁沟塘小学
2017年3月4日
第三篇:鲁沟塘小学传染病防控宣传方案
鲁沟塘小学传染病防控活动宣传方案
方案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育卫生条件,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努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工作。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条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依据,学校须按《条例》规定,把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专人分管建立组织,制定规划制度加强管理,使《条例》各项规定在学校中进一步得到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心全意为师生的健康服务。
二、工作目标:
狠抓学校大小环境,保持校园及室内外的整洁,实行一日两扫制,每班分有包管区,并有负责老师检查督促,保证包管区无纸屑等杂物。每天早上检查室内外环境,经常抽查各班的卫生情况,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做操或到专用教室去上课,课桌上的物品要放到抽屉里,课桌椅要排列整齐。要始终保持教室及室外走廊墙壁洁白,窗玻璃明亮,课桌椅排列整齐,地面清洁无杂物,卫生角整洁,清洁用具摆放整齐,真正做到室内外洁、齐、美。各专用教室有老师负责,每周五下午进行打扫,周一卫生室进行成绩公布。切实抓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工作,切实抓好学校卫生工作。迎接“两基”工作及创卫工作验收,做好我校的传染病的预防和宣传工作,应根据我校的实际开展个人卫生评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生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和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提高卫生工作的认识
认真贯彻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批示精神,组织教师和学校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充分认识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才能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
2、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全员管理的作用
加强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实行校长亲自抓,各条线负责人分头抓,全体教师一齐抓的管理模式,实行环境卫生、健康教育、食品卫生工作的分块负责制度,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达标。
3、加强环境卫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积极开展绿化活动,净化、美化、硬化学校环境的“四化”活动,提高我校的硬件设施。积极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推进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学校定于每周一、三、五为集体打扫卫生时间,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的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维护校园的美观。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教质量
(1)定期出好黑板报、手抄小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2)各班每月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一次卫生宣传,传授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5、加强防治工作,增强学生体质
(1)注意用眼卫生,做好视力检查和防近工作,严格控制近视率,积极监督学生眼操情况。
(2)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做好疾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防治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加强晨检,发现传染病,马上严格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避免疾病的蔓延。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预案及疾病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我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3)继续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如近视、龋齿、营养不良、贫血、沙眼、肥胖等六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4)本学期计划进行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做好学生疾病、体检的统计分析工作。对有疾病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确诊并将资料返回学校,学校将结果通知体育教师,注意学生运动负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6、加强学校预防接种管理 制定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的实施方案和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和相关知识,从而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专人负责登记造册,做好新生及插班生的查漏补种工作。
7、继续加强学生疾病的巡视工作和相关疫情登记报告。
利用每周一学校升旗早会时间,加强对学生因病缺课的统计工作,以利学生常见病及传染病的动态观察,发现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学生出勤率。认真做好个人治疗收集汇总工作。
普坪镇鲁沟塘小学 2017年5月10日
第四篇:奢沟小学预防结核病知识宣传实施方案
奢沟小学预防结核病知识宣传实施方案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协调动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促进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全民结核病防治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防治的氛围,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宣传意义
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肺部。结核病在全球的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在农村。结核病是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据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结核菌感染者4亿人,结核病患者50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00万人。每年因患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5万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从1981年起,国务院有关部委相继制定与实施了两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特别是国务院在2001年制定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中提出的“对西部地区和贫困人群给予重点帮助;落实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实行肺结核病人治疗费用‘收、减、免’政策,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的政策出台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解决了结核病的就医和治疗问题。
目前我国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普及,而流动人口的骤增,耐药结核菌的蔓延,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均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如不能有效控制,在今后十年全国将新增结核病患者
2000-3000万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有效控制结核病在我国的蔓延,全面推广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大力宣传国家对肺结核病实行治疗费用“收、减、免”和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免费治疗的惠民政策,拟利用“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有利时机,开展一次结核病防治科普宣传。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
1、利用课间时间,对学生进行预防结核病知识宣传,拉横幅并发放宣传资料。
2、对周边群众发放结核病宣传资料。
3、张贴结核病防治宣传画,出一期有关结核病防控内容的黑板报,张贴标语。
三、宣传标语
1、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遏制结核,健康和谐”。
2、连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者咯血,应及时到县结防门诊检查、治疗。
3、得了结核不可怕,不被发现才可怕,发现不治更可怕,治不彻底最可怕。
4、生命在于呼吸,结核威胁呼吸,大力发现肺结核病人!
5、政府对所有新发现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和检查!
四、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实施。
2、本次活动由学校结核病防治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
奢沟小学
2014年4月12日
第五篇: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资料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常见出疹性传染病:水痘、麻疹、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等 其他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流腮、流脑等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临床表现:突然起病的高热(>38.5℃)、全身酸痛、咽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减少。
诊断:未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的相似患者,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诊断
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2.水痘
主要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疱疹(初期为红斑丘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 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加强水痘病人的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14天。3.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1-2日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使下颌骨边缘不清。最佳的预防措施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流腮疫苗。加强流腮病人的隔离,隔离至发病后21天。
4、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其中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出现柯氏斑为特征。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5、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6.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口腔粘膜如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患儿常因疼痛流涎拒食。7.猩红热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通常2~3天
临床表现: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咽峡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皮疹(皮疹初呈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压之褪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草莓舌”、“杨梅舌”。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疲劳,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加衣服。
2、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
3、每天早上起床后注意开窗通气。
4、发生病例后,要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喷洒消毒剂。
5、探望病人要注意自我保护,带口罩。
6、把好“病从口入”关。
7.对流感、流腮、水痘、流脑、麻疹等,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