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课程设置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并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学习本课程,对青年人自身成长、奉献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任务
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1.文字教材
文字主教材是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与文字主教材配套的文字辅助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由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组织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基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辅导、综合练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问题答疑等栏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
五、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
六、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约1.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3.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约1.0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确立和重新确立的过程;
2.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3.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思想;
4.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三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4.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三、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过程;
2.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掌握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4.明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2.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经验;
3.掌握改革、开放、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4.明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三、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约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掌握党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节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
2.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3.掌握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4.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约1.5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3.掌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约1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明确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并创新管理。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约1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
3.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4.明确我们自身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
第二节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
第十一章 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约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3.掌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主张;
4.明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三、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约2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道理;
2.理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与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掌握新时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4.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二、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教学大纲
执笔人:范永军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帮助大学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伟大实践为背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本课程教师,立足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概论”课教材内容的基本特点,理论教学面向社会实际的教学思路。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学生利用节假日和专业实践的机会“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这些理论与该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互相贯通。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51学时,3个学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思想实质、预期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有哪些?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一致性及其历史发展;在新时期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的形成和发展;怎样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这一精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思考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核心?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近代中国国情;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纲领;掌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认识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互相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懂得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教学重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理论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思考题: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2、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关系?
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有怎样的启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教学重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自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长期性。教学难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4、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认识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掌握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改革的性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改革的性质。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了解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思考题:
1、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结合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4、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理解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教学重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人民民主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为什么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3、依法治国的涵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4、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思考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 “一国两制”构想对和平统一祖国的重大意义;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形势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思考题: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2、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3、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
教学重点: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试述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原则和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3.在外交战略中怎样应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解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3、如何认识在新世界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正确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五、考核:
本课程为考查,期末考查方式主要是笔试开卷,考查时间为100分钟。学期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本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本课程使用全国统一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书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主要参考书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4、《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6月。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课程教学主要目的和任务: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线,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知识目标:使大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能力目标:使大学生培养起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作用及内在联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理解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掌握思想解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要求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求学生了解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充分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要求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理解我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掌握改革开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和任务。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要求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内容和重大意义。掌握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要求学生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和平外交原则的内容。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要求学生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建设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掌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问题式、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用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论坛、演讲、论文、辩论、调查、参观、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科学“三观”的树立。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理论教学同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二)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讨论,组织学生演讲、辩论、问题法等形式。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组合起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四、本课程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社会实践调查成绩与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注重思想品德,学生的听课、发言状况、考勤状况、作业状况、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调查占20%,主要注重行为能力,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 2010年修订版
2、主要参考书: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
(2)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政治报告(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版。(7)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8)庄福龄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奚广庆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1)卢烈英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邓小平理论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等。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
教学大纲
一、实习课程编号: 3200031
二、实习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2学分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actice)
三、预备知识:已修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
四、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五、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的伟大成果;引导学生运用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学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加深对党和国家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实践和调研中培育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内容、知识点及安排
1、本实践课程的具体安排和基本要求说明(2学时)
2、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学时)
3、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及撰写调查(实践)报告(22学时)
4、总结和交流(4学时)
七、教学仪器设备
多媒体教室基本设备
八、指导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指导》,本校自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郝大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九、考核方式
考试采取提交社会调查(实践)报告的方式,社会调查(实践)实践报告要求3000—5000字,内容除调查报告正文外,还应涵盖社会调查的过程、方法、基本数据(包括文字、语音、图像、图片等)等资料。
课程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社会调查(实践)前的动员、授课和总结交流的出勤,占总成绩的20%;另一部分是社会调查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占总成绩的80%。成绩采用百分制。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大纲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
一、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1、本大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育教学经验,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2、制订本大纲,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解。
4、深入实际,了解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进—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理论学习知识。
(二)要求
1、根据本教学大纲,具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各教学班配合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有关要求一致,并服从学校的中心工作,配合有关的系部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课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第二、实效性原则;第三、时效性原则。
二、实践教学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实践性教学必须突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感知、认知,直至理性认识。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实践本身,不能忽视感受知性认识所具有的实践性。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讨论、辩论等,从中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去、现状,可获得与参观、访问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一)挖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爱校、爱国的情怀。
把“郭银土教授小品画陈列室”作为思政教学的实践基地,以小品画鉴赏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传统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绘画艺术中汲取传统文明的精髓,提高自身修养;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馆”,了解一百多年来福建商专的发展历史,坚定学生对商专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将课堂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相结合
我们选择了福建省革命历史博物馆、福建造船厂、福建船政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等作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组织学生听各种专题报告
听各种形式的专题报告,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的教材。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我们曾组织学生听取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和教授所作的一系列讲座或报告。包括: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报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关于中美
关系的报告、关于台海形势的报告等,这些报告,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尝试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时事一刻钟”,由学生播报前一周的国内外时事要闻,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关心天下大事。同时,还通过辩论,讨论、即兴发言、师生对话等环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五)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是“概论”课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它能将本课程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提高综合素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有关活动,如改革开放三十年图片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六)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利用寒暑假,教学单位联合宣传部、学生处和校团委在学生放假前将调查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自行完成,并写出调查报告。下学期开学第一周上课时,以课堂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交流,之后让学生将修改好的调查报告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进行评阅和讲评,并将评定成绩记入本课程的实习成绩。
三、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主要是两种: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即学生亲身加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直接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是走出去接触社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1、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一般选择便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单位,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以自然班为单位,在实践教学时间里进行参观学习、考察总结。
2、把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调查题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定题,也可以先确定专题,下去后再作适当调整,调查结束后组织交流。
(二)感知性实践
感知性实践,即不直接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而是间接地感受现实。如观看生动而真实的图片、影视资料、讨论、辩论等,开展以讨论会、辩论会为中心的“看、听、读、写、讲、做”等活动。
“看”,即看“郭银土教授小品画陈列室”、“校史展览”、教学视听资料、看改革开放的成果;
“听”,即听教师对小品画的讲解、听时事讲座、听专题报告;“读”,即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读重要的政策文献、读重要的时政文章;
“写”,即通过“看”、“听”、“读”,将获得的感性材料提升为理性认识,记下笔记、写下心得;
“讲”,即学生将心得体会在班级、小组进行针对性课堂讨论、发言交流; “做”,即组织学生参与有关活动,“时事一刻钟”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展播,动员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展览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成员担任。
五、实践教学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规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规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讲授60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活动不能占用课堂讲授时间。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在上课前编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日历,并按照教学日历组织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12学时,原则上按如下比例安排:社会实践6学时,分组讨论4学时,观看录像2学时。
六、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内容及标准
为了确保各种实践教学方式顺利进行,应把实践教学活动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
1、实践教学活动由授课教师考核,也可以选出学生代表参与考核。
2、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成绩,占课程成绩的40%,其中社会实践占20%,感知性实践占20%。凡课程理论教学考核成绩与实践教学考核成绩都及格者,该课程才能评定为及格以上,其中有一方面不及格者,该课程评为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