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

时间:2019-05-14 06: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

第一篇: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

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技工学校改革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5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技工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与当地骨干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形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或不少于1200人),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次以上;高级技校高级工班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年开业高人才技能培训400人次以上;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工班学生达到5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高技能培训300人次以上;省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工班在校生达到2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次。技工学校新开办的高技能培养专业,都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

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

(二)组织形式:

1、建立政府层面的设区市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

2、建立学校层面的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三)职责任务:

1、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1)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统筹协调本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对本地区校企合作做出全面的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和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建立完善政策体系。

(2)提高政府推动的组织化程度。加强高技能人才供求双方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技工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强化跟踪服务。了解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履约情况,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4)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交流活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2、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

(1)建立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紧密联系制度。

(2)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技工学校资源现状,制定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3)共同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计划、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充分运用企业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构建校企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改善技工学校师资结构,提升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水平.合作企业为学校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专兼职教师,充实技工学校师资力量;委托学校培养在岗职工,通过培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学校建立教师下厂实践研修制度,努力培养双师型一体化的品牌师资。学校四十周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深入企业实践两个月,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改进教学水平,同时通过跟班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提供帮助。

(四)充分发挥各类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主体作用: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3)统筹安排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工学矛盾。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举办技工学校的要继续办好;没有自办学校的,也要根据实际,制定安排计划,与社会上的技工院校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五)运作要求:

1、组织机构制度化.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合作模式深层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也可以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培养模式多元化。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坚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半工半读、函授教育以及进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培养。

4、培养层次高端化。紧紧把握高端带动战略,技工学校在抓好中级技术工人培养的同时抓好高级工培养,着力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同时,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举办专门的技师班或高级工班,将学校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纳入省厅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各。部门共同做好包括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项工作。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由省厅职业培训处牵头负责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规划,协调和制定相关政策;省技工教研室根据规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形成省、市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共同推进。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

(二)加强和改善服务。根据校企合作工作需要,加强教研力量,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开发上深化改革。技校高级工班的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未列入劳动保障部印发的高级技工学校专业目录和教学计划以及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印发的福建省技工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允许学校根据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按照新专业设立规定申请开设。鼓励校企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可在部颁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幅度允许达到40%。鼓励校企联合开发新教材,努力打造特色教材和品牌教材。

(三)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调动院校、企业包括小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未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或不遵守合作协议的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和解决办法。

(四)规范管理措施。各地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和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从2008年开始,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都必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要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同时,将校企合作作为国家重点技校评估和高级技校设立以及技师学院备案的必要条件。在全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每年年终进行通报。

(五)加强舆论宣传。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宣传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运用典型事例引导技王学校自觉开展校企合作,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本方案的组织实施。

省厅在今年下半年要专门召开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由部分校企合作特色明显,工作基础扎实的技工学校作经验介绍,以树立起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典型并全面推广。

五、工作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形成工作方案。各地根据实施方案,在今年上半年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各校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咨询委员会,并将负责实施本方案的劳动保障部门、技工学校负责人、内部各有关机构职责分工、具体联系人于6月30日前报送省厅职业培训处。

2、组织洽谈会。各设区市要在9月份前召开校企合作供需洽谈会,并在10月前将洽谈会组织情况小结报送省劳动保障厅职业培训处。

3、召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12月,省厅召开全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第二篇:关于印发《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劳社文[2007]206号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技工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和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闽委办[2006]94号)精神,推动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特制定《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00七年五月十四日

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技工学校改革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5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技工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与当地骨干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形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技工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或不少于1200人),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次以上;高级技校高级工班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年开业高人才技能培训400人次以上;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工班学生达到5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高技能培训300人次以上;省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工班在校生达到2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200人次。技工学校新开办的高技能培养专业,都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

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

(二)组织形式:

1、建立政府层面的设区市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

2、建立学校层面的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三)职责任务:

1、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1)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统筹协调本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对本地区校企合作做出全面的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和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建立完善政策体系。

(2)提高政府推动的组织化程度。加强高技能人才供求双方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技工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强化跟踪服务。了解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履约情况,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4)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交流活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2、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

(1)建立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紧密联系制度。

(2)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技工学校资源现状,制定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3)共同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计划、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充分运用企业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构建校企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改善技工学校师资结构,提升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水平.合作企业为学校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专兼职教师,充实技工学校师资力量;委托学校培养在岗职工,通过培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学校建立教师下厂实践研修制度,努力培养双师型一体化的品牌师资。学校四十周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深入企业实践两个月,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改进教学水平,同时通过跟班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提供帮助。

(四)充分发挥各类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主体作用: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3)统筹安排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工学矛盾。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举办技工学校的要继续办好;没有自办学校的,也要根据实际,制定安排计划,与社会上的技工院校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合作。

(五)运作要求:

1、组织机构制度化.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合作模式深层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一企多校,也可以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培养模式多元化。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坚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半工半读、函授教育以及进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培养。

4、培养层次高端化。紧紧把握高端带动战略,技工学校在抓好中级技术工人培养的同时抓好高级工培养,着力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同时,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举办专门的技师班或高级工班,将学校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已纳入省厅际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各。部门共同做好包括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项工作。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由省厅职业培训处牵头负责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规划,协调和制定相关政策;省技工教研室根据规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统一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工作机构,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形成省、市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共同推进。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实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

(二)加强和改善服务。根据校企合作工作需要,加强教研力量,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开发上深化改革。技校高级工班的专业名称、教学计划未列入劳动保障部印发的高级技工学校专业目录和教学计划以及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印发的福建省技工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允许学校根据校企合作办学需要,按照新专业设立规定申请开设。鼓励校企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可在部颁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调整幅度允许达到40%。鼓励校企联合开发新教材,努力打造特色教材和品牌教材。

(三)完善政策体系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调动院校、企业包括小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对未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或不遵守合作协议的企业,要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和解决办法。

(四)规范管理措施。各地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和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实施办法,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从2008年开始,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都必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要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同时,将校企合作作为国家重点技校评估和高级技校设立以及技师学院备案的必要条件。在全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每年年终进行通报。

(五)加强舆论宣传。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宣传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运用典型事例引导技王学校自觉开展校企合作,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本方案的组织实施。

省厅在今年下半年要专门召开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由部分校企合作特色明显,工作基础扎实的技工学校作经验介绍,以树立起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典型并全面推广。

五、工作步骤

1、建立组织机构,形成工作方案。各地根据实施方案,在今年上半年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各校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咨询委员会,并将负责实施本方案的劳动保障部门、技工学校负责人、内部各有关机构职责分工、具体联系人于6月30日前报送省厅职业培训处。

2、组织洽谈会。各设区市要在9月份前召开校企合作供需洽谈会,并在10月前将洽谈会组织情况小结报送省劳动保障厅职业培训处。

3、召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12月,省厅召开全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全面推广。

第三篇: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

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校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发展,根据《德州走四方技工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培养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我系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与上海-大众、天津-丰田、北京汽车总厂、以及唐山冀东汽车修理厂等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培训形式,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建立校企互动、校企合作新机制。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与上海-大众、天津-丰田、北京汽车总厂、以及唐山冀东汽车修理厂等校企合作,提高我系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在校生高级技工人数达200人,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10人次以上,使我系开办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装配与维修专业,都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形式和职责任务:

1、我系根据实际情况,有学校和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我系教师对有关企业、社会团体进行考察,并且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根

据企业要求,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高技能人才供求双方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我系与企业对接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了解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履约情况,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调研、交流活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2、建立以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高技能人才教研组,其中行业、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1)建立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紧密联系制度。

(2)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以及技工学校资源现状,制定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

(3)共同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计划、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充分运用企业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技能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构建校企人力资源培训平台,改善我系教师师资结构,提升企业在职职工技能水平.合作企业为我系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专兼职教师,充实我系师资力量;委托我系培养在岗职工,通过培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我系建立教师下厂实践研修制度,努力培养双师型一体化的品牌师资。我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深入企业实践2-3个月,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改进教学水平,同时通过跟班生产实践,为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提供帮助。

(二)充分发挥各类大中型企业校企合作主体作用: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我系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运作要求:

1、各用工企业、集团公司、学校、汽车工程系的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合作模式深层化.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培养模式多元化。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企业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坚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可以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半工半读、以及进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实施培养。

总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集团公司的协调下,各用工企业密切配合,我系与企业联合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规划,并保障顺利实施。

第四篇:2016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初探

建设“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模式初探

一、背景

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传统的“企业内训”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我国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弥补传统模式中院校和企业联系松散、结合不紧的缺陷。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而当今,这部分人才普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及年龄老化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探索一种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非常重要,那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二、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培训基地(一)宣贯精神,政策引导

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关文件精神,培训机构要以服务为宗旨,突出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更新培训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二)签订协议,明确职责

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训质量的根本。培训机构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广泛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权、利,有效规范了双方的行为。(三)沟通协作,了解需求

为了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培训机构要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培训机构的各个专业(职业)项目组要在所对应的行业、企业领域中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单位走访、座谈等形式,通过调研对专业现状、企业岗位需求、结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依据。(四)多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进行员工培训。通过培训机构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合作,加强双方在培训过程中的参与度。企业不仅要为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师资、技术、设备、场地等资源,更要参与培训机构进行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考核标准等制订工作,保证培训任务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除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人才培训质量外,可以为企业选拔招聘的学员进行订单式培训,也可为企业员工进行短期集中培训;还可由培训机构负责招生,学员考核通过后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使拥有坚实技能技术的人,就业能够得到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完成研发项目。通过研发项目,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教师的专业能力。

进行教师培训。培训机构定期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或调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带动专业教师成长。

校企合作。制定教学文件、培训方案、培训内容等。培训方案和内容要有实用性,要能为企业服好务,因此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和企业行业专家充分沟通讨论,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使学员接受培训后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完成培训对接。在校企合作中完成“培训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培训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培训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为主导的深层次培训对接。

三、“点、线、面”结合,共同开发培训课程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点、线、面”结合,开发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通过培训需求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按照技能人才职业成长规律,找出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以分析岗位需求的技能和知识为“点”;以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分析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耍求,确定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为“面”;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提升受训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德、能、研’’并举,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在岗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培训。

培训机构先后要与本地注重长期发展等多家企业合作,举办员工培训班,构建“送培入企、员工进校、技师研修”等“德、能、研”并举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实现了集加强基本素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了解前瞻性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于一体的培训目标。

1、送培训入企业。加强了职业基本素养

“送培入企”这种培训模式,由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场所及培训效果评价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在企业规模大、人数多、工作时间不好调配等情况下,应企业邀请,由培训机构专职骨干教师送培训进企业,完成培训。培训目的之一是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养。一方面,根据企业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为了提升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理论素养,培养他们总结工作经验的能力,相应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讲授论文结构和写作技巧,鼓励高技能人才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加工方法、操作技巧等,形成对其他企业员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论文,引导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送培入企”的另一培训目的是“产、研”结合、传授前瞻性技术。技能培训要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及时将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引入教学,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和企业必须加强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

2、引员工进学校,提升了综合职业能力

在“员工进校”这种培训模式中。企业提出培训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分析相关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和需要提升的综合职业能力,共同开发工学一体的培训课程,然后由企业提供真实工作项目和任务,构建课程结构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既定流程,根据参加培训人员的知识层次、数量、培训时间等要素,将高技能人才引进学校进行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模式实施培训。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仿真模拟操作部分主要由专职教师承担,技能提升部分主要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另外,将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3、组织技师研修,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在技师研修培训模式中设置工作经验交流、技术难题探讨、前瞻性知识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技师研修培训模式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探讨技术难题的平台,促进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经验交流和专业知识共享,提升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五篇:校企长期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推荐)

校企长期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张玉贵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郝吉林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王茂元

一、校企紧密合作的背景

1.校企同步建设,共同发展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即国家“一五”期间在包头市重点建设的全国最大的常规兵器生产、教学、科研基地,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系统。

50多年来,学院与内蒙古一机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同步建设,共同发展。学院是两个特大军工企业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集团是学院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和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办学依托。形成了互利、共赢的校企紧密合作关系。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兵器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校企位置紧邻,方便合作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从地理位置上环抱在内蒙古一机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以及依托两大兵工企业集团建设的包头市装备制造业园区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北方核工业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原核工业二O二厂)之中,同时学院有长达43年的兵工行业办学历史,1999年后学院虽然成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国防科工委与地方共建院校,但历史渊源所形成的双方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充分的了解、信任与往来,使彼此之间沟通更为迅捷便利,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从厂区俯瞰图可以看出内蒙古一机集团的部分厂区,全公司占地面积20多平方公里,资产总额151亿元。

(2)两大兵工企业集团都具有精良的设备。内蒙古一机集团具有北奔重型汽车总装生产线、工程机械总装生产线,真空钎焊炉、2×25000KN双联液压机(德国进口)、VG3000数控龙门镗铣床等都是一机集团先进的重要设备,具有雄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具有数控龙门加工中心、3000吨油压机、大型井式热处理炉、5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龙门式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的重要设备,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及综合生产加工能力。

(3)两大兵工企业主打产品为各类车辆、军品等。

两大兵工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作用

1.与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企业和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以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具体体现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基础研究、系统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前瞻性的长期合作关系,更好地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2.承担合作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吸纳学生就业

两大兵工企业集团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适合材料、焊接、数控、机制、汽车、模具、电气等装备制造类专业实习。

多年来,在经营任务重,生产异常繁忙的情况下,每年接纳2500多名合作院校学生来厂实习。

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有经验的师傅帮带、按员工要求与考核,并从中选拔优秀员工。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顶岗实习的学生都能留在原岗位工作。

近五年,两大兵工企业集团共接收包职院毕业生1700余人。

3.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学院开展多方面合作

两大兵工企业集团拥有近万人的科技人员,都设有培训中心。借助于公司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优良的软硬件环境,与包职院合作开展了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两大兵工企业集团培训中心承担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2000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目前,企业培训中心已经成为学院的重要教学基地。

(2)企业选派技术力量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指导专业建设,担任兼职教师,将实际产品融入教学。

(3)企业选派专家培训学院教师的实践技能。

4.校企合作,促进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一机集团就业的包职院毕业生,多数在公司里从事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自动焊、维修电工等核心技术工种,已经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包职院毕业生曾获得全国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兵器集团组织的技能比赛中更是名列前茅,经常包揽前三名,去年,一机集团参加兵器集团、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赛,获得名次的15名选手,有8名毕业于包职院。更为可喜的是今年,在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6个工种职业技能大赛的14名我公司选手中(全区共18名选手),包职院毕业生占8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按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一直坚持按兵工企业和地方经济需求设置专业,如:

(1)当两大兵工企业技术装备由普通机械设备向以数字化控制设备为主体转变的时候,学院于 1993年成立“数控技术”专业,并于1999年成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

(2)当两大兵工企业以车辆为核心规模化发展启动的时候,学院于 1996年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3)根据内蒙古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风力发电企业对风力发电人才的需求和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的发展势头,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与维修”专业。

多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根据企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以装备制

造类专业和兵工特殊专业方向为主,兼有信息、经管和人文艺术类专业的专业体系和品牌特色。其中:

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

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

国家级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专业2个

国家级精品建设专业1个

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9个

兵工特殊专业方向5个

2.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做法:

(1)企业专家参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论证、工学结合课程与教材开发。

(2)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指导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校内实训等。

(3)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和师傅参与顶岗实习学生帮带与管理。

(4)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成为核心课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5)企业专家指导学校教师提高实践技能。

3.校企共建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学院每年毕业3000多人。为满足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需求,学院在与两特大兵工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与包头地方以及国内知名的23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5年学院与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模具城管委会、余姚市教育局联合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多方面合作,为模具、数控、机制、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开辟了广阔的实习与就业空间,实现了政府、学院、企业三方联手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4.引进“华汽教育项目”,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汽车技能人才 一方面两大兵工企业集团都以车辆生产为主打产品,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汽车市场增速加快,需要大量的汽车市场服务人才。为此,学院瞄准这一势头,2009年引进“华汽教育项目”,与华汽教育集团合作培养高素质汽车人才。以

满足两大兵工企业以及地方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对高素质汽车技能人才的需求。

5.校企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学院与两大兵工企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发研制的“感应加热复式压装机”、某型轮式战车提升装置(军品)液压试验台、“铸钢驱动前桥桥壳焊接设备”等大型科研项目,总计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

“感应加热复式压装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奔驰重型载重车桥壳以及平衡悬挂”总成安装设备的空白,获得了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使学院师生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6.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学院积极承担并优先满足两大兵工企业集团职工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任务,开办过“机械CAD/CAM”、“电气维修”、数控机床操作等多种短训班。

近年来,中国兵器集团、国防科工委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多次举办青年工人技能大赛,两大兵工企业均选派工人参加,学院参与企业组织工作,并承担考前培训任务,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钳工、数控等多个工种。

7.校企共建“校园兵工文化”,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按照学院“传承兵工文化,争创一流高职”的办学精神,在校内建设兵工文化展馆等设施,并与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的全国首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北方兵器城,以及内蒙古一机集团的兵工教育基地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开展兵工文化共建。

继承兵工传统,传播兵工文化,在学院形成兵工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勤奋踏实、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传承兵工文化,提高办学水平的实践案例》项目,荣获2009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

8.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打通企业参与教学的主渠道。

(2)成立校企合作发展与促进联合会,形成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3)校企领导定期互访,增进校企之间的情感融通。

(4)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5)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

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成效

对于学校:促进了专业建设、提高了教师实践技能;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学习,推动了学院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对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缩短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利用外脑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五十多年来,学院与两特大兵工企业集团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办学,构建起了稳固的校企联合体,初步形成了 “互利互惠,谋求共赢,相互支撑,携手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力地保障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院与两特大兵工企业集团将再接再厉,深化改革,坚持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为兵器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下载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方案(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校企合作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共五则范文)

    走校企合作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 ——浅谈校企合作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外通常被称为“合作教育”,也就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

    福海县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上传版】(推荐五篇)

    福海县技工学校·福海县职业高中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安化县职业中专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 企 合 作 实 施 方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 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

    (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玉田职教中心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实 施方案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