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四军纪念馆游记(大全)
新四军纪念馆游记
清风微拂脸颊,又是一年踏青时,我们跟随着近代史课老师一起去了盐城著名的新四军纪念馆,来追随先辈的遗迹,更来感受那段无法忘记的历史。
一来到纪念馆,首先映入我眼前的就是那醒目的蓝白相间的“N4A”的徽章,镶嵌在花岗岩的展厅门前,让我不由的肃然起敬,那是一个怎样的队伍,又有一段怎样的经历。
迈着沉重的脚步,我踏入了馆内,新四军纪念馆分为六个展厅,楼上四个和楼下的两个,在我们手足无措,不知该从哪个展厅开始时,正好纪念馆内的导游小姐在为外地游客讲解,于是我们也跟随其后,来了一次全新的新四军之旅。
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馆藏的满洲的“自行车”,那是一辆破旧的普通自行车,静静的呆在角落里,起初我们都没有在意,认为只是一件普通的藏品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导游却说这辆看似不起眼的自行车,它可是纪念馆里的镇馆之宝,它是一件有传奇色彩的战利品,它的主人曾经过来看过,证实的确是,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胜利啊!
一楼展厅中的一面墙也引发了我的兴趣,那是一面布满窟窿的墙壁,这些窟窿里都有红外线感应,当你把手伸进窟窿时,能听到阵阵枪声,每个窟窿的枪声也是不同的,听着这些枪声,我的眼前浮现出当年新四军们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在烽火连天中为了人民的胜利而向前冲。想到这些时,我真的感到了先辈们的无畏。
当我看累了坐在一楼座椅上休息时,无意间抬头,正好看到了墙壁上挂着的两幅油画,一副颜色很暗淡,另一幅却很鲜艳,他们生动再现了新四军们和敌人进行惨烈的斗争场面,画面上的新四军们一个个斗志昂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攻击,丝毫不手软,为了胜利而向前冲!!
时间过得飞快,两个小时的参观到此结束了,带着些许遗憾,我们离开了新四军纪念馆,这次虽然没有真正了解N4A,但我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尊敬,他们是我们的先辈,更是民族的骄傲与灵魂,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要感恩他们!在这清明将至的时刻,让我们出门踏踏青,怀念怀念先辈们。
第二篇:新四军纪念馆
新四军纪念馆
在那峥嵘的斗争岁月里,这里卷起过波澜壮阔的历史风暴。我们生于和平年代,但是回想起那个战火四起、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上午我乘坐公交车前往新四军纪念馆。步入林中,微风拂 面,让我原本沉重的心,轻松了一些。经过了长长的石路,我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东西两侧有着群雕区。两组高5米,长7米的用红色花岗石雕刻而成的题为《战斗》和《支前》半圆雕、高浮的组合群像,再现了当年华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壮阔场景像。在参观纪念馆的一路中,新四军英勇善战、百折不挠、特别能战斗!馆里还陈列着新四军集体作词,陈毅执笔创作的新四军军 歌,歌词让我们感慨颇深。馆里还陈列着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谭震林、粟裕等新四军高层人物在抗战时期用过的指挥图、军用背包、眼镜、眼镜盒、水壶、散热器等物品,还有当年的一些老照片,也有当时战场实物模拟和新四军将士
抵抗日本侵略军用过的大刀、长枪。其中“满州”自行车颇具传奇色彩。最吸引我们的还有阜宁县第一次反扫荡的战绩表,军民鱼水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展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共同抗日的历史过程。馆内还陈列着当年新四军作战的路线图、战利品、照片和 书信等。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军侵华,全国抗日怒潮兴起”这部分的展出。抗战年代真实的旧照片深刻再现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迫害,引起了我的震惊和愤怒。新四军为保护同胞,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让人钦佩。在第二展厅中展示的是“千古奇冤,皖南事变”,项英被害,叶挺被捕,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第三展厅中“陈毅托子”的雕像栩栩如生,更是体现了战时鱼水般的军民关系。馆中还列有陈毅,粟裕,张云逸,叶飞等新四军将帅的照片和简历等生平资料。走出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壮烈场 面不时萦绕在我的眼前。新四军与鬼子的死拼,不畏死,畏国亡;如今我不畏身死,畏国衰。小我是家,大我是国,舍生为国,忧民之忧,方为我们的 责任。我们要把这种责任与红色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号召和感染更多的年轻人不忘革命精神,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孟天佑
第三篇:新四军纪念馆观后感
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那是一个飘着小雨的早晨,也是我第一次来到盐城.看,新四军纪念馆.循着学长的指向和车上人的目光,我看到了它,那是我们的第一次邂逅.远远地一瞥,我甚至还没看清它身上的图案,那轮廓已经从窗口消失了.既没有视觉的冲击,也没有心灵的震撼.我淡然地转过头,继续和新同学的交流.也许是缘分吧,这周末我们再一次相见了.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我有点失神,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见过的它吗? 11.75米高的纪念碑, 正面有先生的题字,背面刻有先生写的《盐阜会师记》的碑文,碑前有喷泉。广场两侧屹立着“英勇战斗”和“拥军支前”两组半圆雕、高浮雕组合的高大的红色花岗雕塑.我深深地被震慑了.调整好心情,我走进了展厅.顺着“N4A”臂章图案往两旁看去,江泽明总书记的题词,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毛主席的手书,我心底顿时荣升了一股敬畏感.尤其那一句 “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换来的!”,使我陷入了回忆和思考.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支被称为铁军的部队,它就是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从1937年至1945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横跨五省包括八个战略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了与华北八路军南北呼应的战略态势,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不禁想象70多年前,也许就是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还没有纪念馆,还没有战争的胜利,新四军战士们正为了那些他们不一定能看得到但必须争取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着.他们的血没有白流,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1986年10月在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盐城,眼前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落成了.参观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就像在重了一段历史.那些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史料和文物,使我们感受到“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重建新四军军部,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取消新四军的图谋,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坚强意志.我终于知道此刻我站在这里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回忆,也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多的为了传承,传承新四军的军魂,传承它浓烈的爱国精神.以更好地指导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四军的后人,我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到自豪和光荣的同时,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尽管时代已不同,尽管地域有差别,但报效祖国的爱国心是永远不会变的.也许这个时代英雄的方式已不再是流血,但国家也一定且必定会需要我们,我们依然可以用智慧和能力为社会和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谨以此文来纪念那些付出了鲜血换来和平的无数新四军战士们------我爱你们.
第四篇:新四军七师纪念馆
新四军七师纪念馆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海云行政村。原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褒扬七师先烈于1995年10月建成。新馆于2012年始建,于2014年7月1日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
新四军第七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在皖江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5 月1 日,第七师和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在无为县白茆洲成立,师长张鼎垂,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十九旅、挺进团、独立1 营、独立3 营、特务营,第十九旅下辖第55 团、第56 团,全师共1 9 00 余人。
第七师成立后,根据坚持皖中,发展皖南、沿江地区的方针,迅速发(七师旧址)
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从1941 年9 月开始,即从无为县向北、南、西3 个方向推进,到1942 年春,相继恢复和发展了铜繁、含和、桐怀潜、望太宿以及庐舒等地区根据地或游击区,与第二师、第五师沟通了联系,初步创建了皖中、皖南两块抗日根据地。同时,第七师部队亦得到了发展壮大,先后组建了第57 团、第58 团及巢无、含和、巢合庐3 个独立团,全师已发展为4000 余人,地方武装2300 余人,皖江地区的民兵也达22000 余人。
1942 年4 月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成立,书记为何伟。同时成立了第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皖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曾希圣任书记、何伟任副书记。7 月,皖中参议会、皖中行政公署同期成立。
在八年抗日斗争中,皖江人民和第七师在党的领导下,历尽艰难曲折,牺牲烈士近万人,从巢无、铜陵几个县,人口不足百万的狭小游击区开始,最后发展到地跨安徽长江南北两侧,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黄山,活动范围达31 个县的抗日根据地,皖江解放区成为党领导下的全国19 块解决区之一。到抗战胜利前夕,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3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 余万。皖江区党委下连3 个地委、23 个县委和工委。皖江行政公署下辖3 个专员公署,14 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全区和地域性的参议会5 个。第七师武装部队已从刚建立时的1900 余人,发展到3 万余人,地方武装 7000余人,民兵、自卫队仅巢无中心区就有15.87万人,在抗日战争中,共作战2000 余次,歼灭伪军2 万余人,皖江儿女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战斗青春,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以其辉煌的业绩载入革命史册。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无为县城西北20千米的红庙乡海云行政村三水涧自然村。(纪念馆旧址)
自1941年5月新四军七师在无为成立至1945年10月该师撤出皖江地区,这里一直是该师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在四年多时间里,这里发出的一个个号令,指挥着七师健儿奋战在大江南北,建立了东起江苏江浦、西至江西彭泽、南抵黄山山脉、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80万的皖江抗日根据地,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
七师司令部当年系利用本地居民的住宅。现存师政委曾希圣的住所及师部办公室、机要室。这是一座民国初年的木结构草顶覆瓦平房,有正屋一栋4间,厢房2间,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院落占地2400平方米,院内由曾希圣亲手栽植的两棵梨树,现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为缅怀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在七师旧址周围分别于1958年、1995年建起了“皖江革命烈士塔”与“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在群山涧水的环抱之中,此地已成为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旅游探寻之所。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海云行政村。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褒扬七师先烈于1995年10月建成。该馆占地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分3个展厅。
陈列内容分“前言”、“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七师”等七个部分,图文与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七师生活、工作、战斗的场景。皖(纪念塔)
江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塔,位于无为县红庙乡海云行政村团山之巅。1941年至1945年,新四军七师在此建立了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解放区之一。建国后,为了缅怀英烈,激励今人,教育后代,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团山建立皖江革命烈士陵园,爰建纪念塔,塔高约10m,由原省政协主席张恺帆同志书写“皖江革命根据地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现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馆于2012年始建,2014年7月1日开馆。纪念馆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设有“皖江抗日起怒潮”“血泊中诞生的新四军第七师”“第七师健儿驰骋皖江”“永远的丰碑”等8个展厅。
第五篇:新四军纪念馆有感
参 观 新 四 军 纪 念 馆 有 感
学院:____信息工程学院____ 班级:____09信管__________ 学号:___20090530121______ 姓名:____ ____________ 日期:___2012-5-3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 _______
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有感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闻名遐迩,新四军的革命的精神一直传扬至今,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我踏上了前往新四军纪念馆的旅程。
正值五一黄金周,前往新四军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上午我乘坐公交车前往新四军纪念馆。步入林中,微风拂面,让我原本沉重的心,轻松了一些。经过了长长的石路,我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东西两侧有着群雕区。两组高5米,长7米的用红色花岗石雕刻而成的题为《战斗》和《支前》半圆雕、高浮的组合群像,再现了当年华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的壮阔场景像。
来到纪念馆门前,醒目的蓝白相间的“N4A”臂章图案,镶嵌在展厅正门上方,两侧旗形的花岗石阴雕画,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的历史场面。
门前挂着李先念题写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金字匾额。大厅左面墙上,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江淮英杰,卫国干城”,高度评价了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右面墙上,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中华儿女们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用血换来的!”教导后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发扬光荣革命传统;
在参观纪念馆的一路中,新四军英勇善战、百折不挠、特别能战斗、永不言败,他的精、气、神能代代相传、永不磨灭,他的军魂永在,他的精神要世代传承。
解说员不断地讲解,使我的内心不断受到革命烈士们爱国情怀的冲击,燃起一股深深地爱国的情怀。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军部领导人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英雄风貌。加深了对抗战历史的了解,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记载着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抗战,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当看到新四军当年穿的破军衣、草鞋,木头做的土炮时,我深受感动和敬佩。我们能有这样的战士,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新四军的精神会长存世间。
新四军在新中国建立的道路上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功绩,也熔铸了不朽的铁军精神。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铁军精神更是激励我们前进不竭动力。
五一之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今天奉献一生的中国脊梁。是他们用身体做笔,化灵魂为墨,书写了今日中国的美好篇章。战乱和硝烟虽已在这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消失了几十年,但我们不应忘记那段用鲜血书写的红色记忆,因为他们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我们要铭记历史,弘扬和贯彻新四军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勇于担当和奉献,建设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国家世世昌盛,使我们的爱国情怀得以永传。
离开新四军纪念馆之前,我深深的朝纪念碑鞠了一个躬,表达我对革命烈士们的崇敬和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