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利用IPTV网络电视深化高校外语教学

时间:2019-05-14 06: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如何利用IPTV网络电视深化高校外语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如何利用IPTV网络电视深化高校外语教学》。

第一篇:论如何利用IPTV网络电视深化高校外语教学

摘要:IPTV网络电视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外语教学的便利性和提高成绩的有效性,在课外网络学习、提供外语教学资源、改进视听说课教学效果、VOD点播以及教学课件展播和课堂观摩甚至娱乐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作用,而且必将还有其他的潜在功能可以开发用于外语教学。

关键词:论文秘籍网:www.xiexiebang.com,2008-04.[3]陈如明.中国IPTV的发展策略[EB/OL].http://www.xiexiebang.com/network-special,2006-12.[4]李箭星.中国电信IPTV市场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聂祥.浅析现阶段IPTV业务的应用及运营[J].电信科学,2005,(5).[6]王正国.IPTV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有线电视技术,2006,(6).[7]陈凯.IPTV发展分析——通信企业管理[J].通信企业管理,2005,(6).[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李国禧(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25期)

第二篇:论网络高校档案管理建设

前言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人们对信息作用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而档案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它的价值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高校档案信息往往不能及时为用户所用,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应该说这是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之故。因此,为了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广、快、精、准”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通讯设施和技术手段,建立高校档案信息网络,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意义

档案作为信息宝库中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其收集、分类、存贮和管理的主要目的,除了真实地记录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之外,还有就是为档案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就后者而言,由于档案信息的历史价值及其在高校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手段落后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反差,因此,无沦从管理层面还是从利用与服务层面上看,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都有其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2.1 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档案材料是以纸张为主,辅以各种书写材料,形成传统的档案。这种传统型的档案是建立在手工管理的基础上的,其档案信息的服务,也是以手工服务为主要手段。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档案管理工作也加快了计算机的应用,主要用于档案目录的分类、存贮和管理,利用的方式也基本上是单机型的,当然也有个别档案部门建立起了单位内局部联机的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但这些计算机档案作为信息宝库中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其收管理或系统,在功能上是大同小异的,主要为档案目录的存储检索,为档案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工具,还未能实现向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机上档案内容信息服务,或由用户自行上机检索档案信息。因此,这种计算机管理模式还不能使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办公、商务、管理、信息传递和发布等各个方面正在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我国教育和科研网的建立,使得高校过去形成档案的文件、通知、规章制度等主要材料,现在都是用电子文件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并同时形成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型的同一文本材料。这一发展趋势,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与其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2.2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整体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型档案和以电子文件为代表的新形式档案,都会同时并存。从管理的角度看,传统型档案以手工管理为主,按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人的实际工作对档案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会因人的水平、能力、责任心等诸多因素使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产生很大差异;以电子式文件为代表的新形式的档案,其管理虽然也依靠人的作用,但这种管理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按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编制成计算机管理程序来实施管理,无论任何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其差异都很小;在一定的信息网络平台上实现的高校档案管理,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按系统的要求开展工作,这样,档案管理质量上产生的问题就会相应减少;同时,也迫使水平和能力稍差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的工作要求,从而提高整个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利用高校各职能部门形成的各种电子式文件档案材料,利用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直接生成部门档案并汇总和进人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转成高校的完整档案库和管理系统。该系统既可以存贮和检索利用,也可以有其它不同的功能选择。与此同时,把原有的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型档案转制成网上可读的电子文件,并入整个档

案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这样,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进行存贮、检索、利用以及系统管理;其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当然是传统模式的管理不可比拟的。

2.3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

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最大优点就是功能强大、效率高。高校档案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解决一般档案信息的检索查找(如档案目录的检索),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用户密码指令进行档案具体内容的检索查找和打印输出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由于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利用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只要是系统允许的合法用户,就可以随时检索利用,这种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当然是传统型的档案管理系统不能同日而语的。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可行性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网络。这种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产生冲破了地理位置上的束缚,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为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其它各类人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计算机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信息利用模式,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和资源共享,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教育科研网和其它网络系统,也为我们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提供了基础。

3.1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在内的互联信息网络的不断建设发展和完善,给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目前,各高校建设的网络系统已日趋完善,在普遍开通教育科研网的同时,还与不同的网络系统实现了互联,实现了各类网上信息的共享和利用,这就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平台,而无需另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现有的信息网络及其系统,无论技术、设备或功能上都完全能支撑高校档案信息实现网络化的管理要求。现在,无论任何地域的用户,只要联入因特网,便可随时随地浏览网上全球各类信息,包括文本型文献信息以及声音、图像等,因特网提供的各种强大、灵活、实用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

并满足档案用户之间、档案馆(室)之间、档案用户与档案馆(室)之间的档案信息交流与共享利用。同时,由于高校的部、处、系、所、中心等计算机终端机均与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联,完全可以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库与各部、处、系、所、中心数据的资源共享。

3.2 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为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创建提供了基础

高校档案管理自实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以后,已经有一个较全面的著录标准。它的范围包括检索语言、目录著录、名词术语、信息代码、馆库建筑、技术设备、档案载体、档案分类整理、档案统计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学校的档案管理均实现计算机辅助处理,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进行档案查询利用,除了档案软件系统外,在计算机的存储资料库上也已经存有大量可供查询的档案数据;在现时己输入的计算机档案数据和有关内容特征信息中,如文件题名、责任者、主题词或关键词、日期、保管期限等,已具备用于机上检索的基本条件及功能要求,这就为档案网络的创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措施

4.1 法律上要保证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网的建成对档案的保密工作是个挑战。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在网上实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必须有必要的限制,不是任何人对任何档案都可随意利用。一般地说,与国家安全和利益,与社会秩序有关的档案,或与集体、个人秘密有关的档案因其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均属于限制利用的范围。因此急需制定政

策,制订法律规程确定档案的上网等级。如可规定一级保密的档案不能上网,二级保密的档案上内部网,三级保密的档案可上Internet网。对于二级保密的档案,如技术、专利等可提供一部分普通的信息,以不造成泄密、经济损失和损害技术人员的发明,同时又能吸引别人来查阅档案为原则。在具体工作上,可以对现存的档案进行经常、及时地鉴定,争取做到该保密的一定要保密,该开放的一定要及时开放。总之,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与保密是对立统一的,在开发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积极开发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工作服务,又要坚持保密原则。因此,制定出相关的档案信息上网的政策法规是建立档案信息网络的必需的法律基础。

4.2 开发优秀软件

开发优秀的适用于档案管理信息网络使用的软件,是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的前提。这种软件应该具备强大的功能,其中包括对不同密级档案利用的保密功能。目前,在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开发中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出全国统一的软件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使高校的档案管理软件及其系统按统一标准执行。

一个技术水平高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仅应在管理档案业务方面要有较强的通用性,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档案管理,而且还应对不同应用人员素质和应用水平同样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软件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用户管理档案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考虑到利用人员素质的多层次性,注意增强软件功能使用的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增强软件的容错能力和提示引导能力;软件在开发编程阶段要考虑到软件要适应用户的要求,井可按各自的需要能作必要的改进,增强软件的易维护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要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开发优秀的软件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必须组成多学科的相关人员联合攻关,共同开发。

4.3 档案信息资源网运行的安全性

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问题是互联网安全的共性问题,它的威胁主要来自黑客、病毒以及系统本身的故障。新世纪伊始,黑客们便给网络安全问题来了一个下马威:雅虎、CNN等许多世界知名网站纷纷受到攻击而瘫痪,网络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任何技术上的安全措施对于黑客高手来说,都如同沙筑的堤坝一样不堪一击,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问题。对网络的运行安全,只要我们定出严密的措施,并在前期严格控制上网信息范围,就可避免成为黑客们攻击的目标,此外,病毒也是伴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而生的一个顽疾。如受CIH、蠕虫等病毒的肆虐而给网络信息及设备造成的巨大损失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造成信息的破坏和数据丢失,对于这些威胁,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同时注意做好信息的备份工作,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信息的完整。

结束语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少数高校档案馆(室)的事情,而应是全国高校档案馆(室)共同的事情,它的建立不仅对全国高校档案馆(室)今后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的各项工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应把高校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纳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加以建设与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深化廉政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深化廉政宣传教育

利用网络平台优势 深化廉政宣传教育

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也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网络宣传教育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教育手段相

比,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网络宣传教育具有传播范围广的传势。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任何地点都可以阅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二是网络宣传教育具有交互性强的优势。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的互动传播。

三是网络宣传教育具有实时、灵活、成本低的优势。传统媒体发版后很难更改,即便可改动往往也需付出很大的代价,而网络媒体能根据需要及时变更内容。

四是网络宣传教育具有强烈的感官性的优势。网络宣传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多感官的信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立位的熏陶。好范文版权所有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网络与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强大态势。

第一,建立网络,构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新格局。各级领导应当重视,建立廉政网络,将各类警示教育与典型腐败案件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把各种动态信息及时在党风廉政网站中发布,构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第二,创新机制,加强对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管理。首先,对于廉政宣传的各类稿件、资料、信息等,网站负责人应认真审核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其次,要保证网站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经常组织网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从而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三,利用网络,扩大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覆盖面。网络宣传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网站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严肃性、权威性,要从实际出发,吸引更多网民点击,不断扩大网络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第四,发挥网络作用,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广阔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友情链接,实现网络沟通。如我们物业公司党总支已在《某某物业网》上开辟了“干群聊天屋”语音视频聊天室,为各级领导和关心党风廉政建设的同志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架起了干部与职工联系的桥梁,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的透明度,较好地实现了网络宣传的效果。

第四篇: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用什么培养人”和把人“向什么方向培养人”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回答的问题恰恰是“用什么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的承载思想教育内容的文化资源、所开展的传导思想教育信息的相关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当前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对作为美好生活重要维度的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大众文化由于其自身鲜明特点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中,占有了越来越明显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将聚焦于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策略等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与特点

在西方,葛兰西较早提出大众文化概念。葛兰西指出,文化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新文化形态要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就必须被大众接受,成为大众文化。在葛兰西之后,西方学者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与立场,对大众文化定义作出了不同界定,但是他们探讨的对象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一般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2〕。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大众文化是于1981年被引入的。1981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刊发了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作品在我国的出现可能还要晚一些。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极少,这一时期电影被视为宣传主旋律的工具,大众文化题材电影数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视剧《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才得以迅速发展。大众文化主题电影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的。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依据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表明,大众文化是市场与商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其运作中主要目的就在于获得市场认可,让消费者为购买大众文化产品买单,获得利润,因而,投资的商业利润就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根本目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类似于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商品,因此,以文化工业来称谓大众文化,是十分恰當的。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化企业生产这些文化产品必然遵循市场逻辑,即投入资本、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只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能顺利实现上述环节的循环,才能为整个文化产业存在发展奠定基础。国内外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运营均遵循上述市场规律。

(二)娱乐性

文艺作品天然具有娱乐性,大众文化娱乐性更强。在对大众文化深入研究后,国外理论家尼尔指出,最大限度地追求娱乐效果是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为了追求愉悦感官的效果,大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使用多种形式,娱乐大众身心。国内有学者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性,“总之,银行家、当红明星和文化商携起手来一起向大众使出媚眼,大众喜欢什么他们就表演什么,生产什么。大众当然喜欢感性的东西,追求感性的快乐。”〔3〕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与商业性密切相关。商业性大众文化产品欲被消费者接受、认可、消费,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感官上放松、愉悦,这必然要求大众文化作品具有娱乐性。因此,娱乐性不强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

(三)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是由其受众的文化水平与生活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受众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应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然而,应该承认,相对于社会精英来说,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并且差别较大。因此,为适应大众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大众文化生产者就必须让大众文化作品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受众多是普通市民,此群体的主要兴趣不在于思考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也不会过多思考终极价值,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劳作之余,通过消费通俗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来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因此,大众文化作品的题材必须容易懂,要用直白与朴实言语,讲述世俗生活故事,以吸引大众。

(四)标准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文化无论就内容与形式来说都深深地烙上了创造者、传播者的个性特征。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文化作品原有的个性化被标准化所替代。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众文化内容的标准化。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从多数人一般需求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来设计文化产品内容,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内容呈现出标准化特点。其二,大众文化载体的标准化。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阿多诺等正式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系统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是供大众消费为目的的,并且这些产品都是对已有模板的模仿,不具有创造价值〔4〕。大众文化的模板就是一种标准的形式,可以大量复制并传播。这就是说,“文化工业的生产是按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的复制与拷贝。”〔5〕

(五)意识形态性

大众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和文化消费主体表达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同化、抵制甚至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能力。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之反映,大众文化作为反映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态,会受到特定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接触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中隐含的导向、价值判断等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民众。英国文化研究者约翰·斯道雷指出,“所有的文本最终都是政治的,这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描述着外部世界;它们在互相冲突中界定着‘实然和‘应然。”

〔6〕

大众文化也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发展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文化形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观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观看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英模宣讲先进事迹、红色电影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载体有效地发挥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城市化的发展,遵循商业化原则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因其娱乐性、通俗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大学生开始成为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群体。因此,当前我国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各类文化载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8〕。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9〕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包括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符合“三贴近”原則,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令大学生感到亲切,进而产生亲和力。

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符合“三贴近”原则。第一,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实际。大众文化作品多取材自自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蜗居》《以人民的名义》等就是这样的贴近实际的大众文化作品。第二,大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当前我国优秀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作品大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故事,反映百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思所想、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例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幸福来敲门》等就是贴近生活的大众电视作品。第三,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学生。一些热播的电影内容就是大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致青春》的题材是校园爱情《中国合伙人》故事内容是创业。对于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不仅毫无距离感,还自然产生亲近感。一旦接触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就会被吸引,于是就出现了追剧族、影迷群。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具有“三贴近”特征的大众文化作品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能够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外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具有亲和力的丰富的大众文化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富有正能量内容。在观看和欣赏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富含正能量内容的积极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外化为自身的社会行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包括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等内容。长期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将一定的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大学生,使得他们接受相应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灌输性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运用广、成效快等优点,但也带有说教性、强制性等缺陷。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注重启发性方法运用,要在大众文化作品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大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大众文化知识储备相结合,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就使得利用大众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性。

三、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以价值性为准绳,精心选择大众文化作品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数量虽大,但总体质量参差不齐,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作品不多。在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中,既包括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又有大量迎合人们感官需要的作品;既有少量构思精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导向不明,粗制滥造的作品。因此,利用大众文化,开展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价值性为准绳,精选大众文化作品。2017年热映的电影《战狼2》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大众电影。既然大众文化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那么就必须精选大众文化作品,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选大众文化作品要充分考虑其内在的价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精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作品,开展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

第五篇: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与特点

在西方,葛兰西较早提出大众文化概念。葛兰西指出,文化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新文化形态要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就必须被大众接受,成为大众文化。在葛兰西之后,西方学者虽然从各自的角度与立场,对大众文化定义作出了不同界定,但是他们探讨的对象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一般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大众文化是于1981年被引入的。1981年国内学术期刊上刊发了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作品在我国的出现可能还要晚一些。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极少,这一时期电影被视为宣传主旋律的工具,大众文化题材电影数量极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电视剧《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才得以迅速发展。大众文化主题电影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的。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依据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在西方的发展表明,大众文化是市场与商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在其运作中主要目的就在于获得市场认可,让消费者为购买大众文化产品买单,获得利润,因而,投资的商业利润就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根本目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类似于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商品,因此,以文化工业来称谓大众文化,是十分恰當的。在阿多诺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文化企业生产这些文化产品必然遵循市场逻辑,即投入资本、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只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能顺利实现上述环节的循环,才能为整个文化产业存在发展奠定基础。国内外成功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运营均遵循上述市场规律。

(二)娱乐性

文艺作品天然具有娱乐性,大众文化娱乐性更强。在对大众文化深入研究后,国外理论家尼尔指出,最大限度地追求娱乐效果是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为了追求愉悦感官的效果,大众文化以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使用多种形式,娱乐大众身心。国内有学者深刻揭示了大众文化的这种娱乐性,“总之,银行家、当红明星和文化商携起手来一起向大众使出媚眼,大众喜欢什么他们就表演什么,生产什么。大众当然喜欢感性的东西,追求感性的快乐。”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与商业性密切相关。商业性大众文化产品欲被消费者接受、认可、消费,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感官上放松、愉悦,这必然要求大众文化作品具有娱乐性。因此,娱乐性不强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难以被大众接受。

(三)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点是由其受众的文化水平与生活需要所决定的。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受众文化水平层次不齐。应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然而,应该承认,相对于社会精英来说,大众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并且差别较大。因此,为适应大众的文化水平与接受能力,大众文化生产者就必须让大众文化作品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受众多是普通市民,此群体的主要兴趣不在于思考主导文化的宏大叙事,也不会过多思考终极价值,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他们需要在紧张的劳作之余,通过消费通俗性的大众文化产品,来释放工作生活压力。因此,大众文化作品的题材必须容易懂,要用直白与朴实言语,讲述世俗生活故事,以吸引大众。

(四)标准化

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文化无论就内容与形式来说都深深地烙上了创造者、传播者的个性特征。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文化作品原有的个性化被标准化所替代。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众文化内容的标准化。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从多数人一般需求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来设计文化产品内容,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内容呈现出标准化特点。其二,大众文化载体的标准化。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阿多诺等正式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系统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是供大众消费为目的的,并且这些产品都是对已有模板的模仿,不具有创造价值。大众文化的模板就是一种标准的形式,可以大量复制并传播。这就是说,“文化工业的生产是按一定标准和程序进行的复制与拷贝。”

(五)意识形态性

大众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和文化消费主体表达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同化、抵制甚至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能力。任何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的观念形态之反映,大众文化作为反映大众文化活动的一种形态,会受到特定政治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接触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中隐含的导向、价值判断等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民众。英国文化研究者约翰·斯道雷指出,“所有的文本最终都是政治的,这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描述着外部世界;它们在互相冲突中界定着‘实然和‘应然。”

大众文化也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二、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发展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文化形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观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消费者,观看包括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教育、英模宣讲先进事迹、红色电影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载体有效地发挥了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城市化的发展,遵循商业化原则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因其娱乐性、通俗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大学生开始成为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群体。因此,当前我国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各类文化载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包括教育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重要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只有符合“三贴近”原則,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令大学生感到亲切,进而产生亲和力。

近年来,我国一些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符合“三贴近”原则。第一,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实际。大众文化作品多取材自自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蜗居》《以人民的名义》等就是这样的贴近实际的大众文化作品。第二,大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当前我国优秀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作品大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故事,反映百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思所想、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例如,《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幸福来敲门》等就是贴近生活的大众电视作品。第三,大众文化作品贴近学生。一些热播的电影内容就是大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致青春》的题材是校园爱情《中国合伙人》故事内容是创业。对于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不仅毫无距离感,还自然产生亲近感。一旦接触这些大众文化作品,大学生就会被吸引,于是就出现了追剧族、影迷群。这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取具有“三贴近”特征的大众文化作品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能够对大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传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外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具有亲和力的丰富的大众文化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包含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富有正能量内容。在观看和欣赏优秀大众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受到大众文化作品的富含正能量内容的积极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外化为自身的社会行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包括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等内容。长期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将一定的政治观、法治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大学生,使得他们接受相应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灌输性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运用广、成效快等优点,但也带有说教性、强制性等缺陷。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注重启发性方法运用,要在大众文化作品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体验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过程,大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和自身的大众文化知识储备相结合,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就使得利用大众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性。

三、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也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以价值性为准绳,精心选择大众文化作品

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数量虽大,但总体质量参差不齐,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作品不多。在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作品中,既包括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又有大量迎合人们感官需要的作品;既有少量构思精妙,制作精良,又有很多导向不明,粗制滥造的作品。因此,利用大众文化,开展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价值性为准绳,精选大众文化作品。2017年热映的电影《战狼2》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是一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大众电影。既然大众文化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那么就必须精选大众文化作品,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选大众文化作品要充分考虑其内在的价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精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作品,开展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

下载论如何利用IPTV网络电视深化高校外语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如何利用IPTV网络电视深化高校外语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