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6: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共)》。

第一篇: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共)

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

摘 要:VMI模式下当突发事件导致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发生波动时,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契约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协作关系的库存和销售努力水平的决策关系模型,分析了成本共担机制对供应链的协调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当突发事件导致销售价格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成本共担契约不能保证供应链的协调,进而对成本共担契约进行了调整。最后利用数值分析验证了新的成本共担契约的有效性。

关键词:供应链协调;集中决策;分散决策;成本共担;突发事件;销售价格

一、引言

VMI模式下供应商管理库存,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2011年的“瘦肉精”及2014年南方持续性暴雨等,对相关商品的销售价格造成影响,也对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性带来冲击。因此,近年来,如何解决VMI下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Jonathan F.Bard(2004)针对确定的线性需求函数,研究了突发事件造成需求波动时供应链如何利用数量折扣契约来实现协调应对;于辉和陈剑(2006)分析了价格需求函数敏感系数的变化范围,验证调整后的数量折扣协约具有抗突发性;王文斐,张菊亮等人(2008)研究了VMI环境下,在销售主导的合约机制中引入惩罚函数,当突发事件改变生产成本时的供应链利润最大化问题;王传涛和申金升(2010)研究了生产成本、需求和价格敏感系数同时扰动下,根据不同的扰动程度给出了不同的数量折扣契约;覃艳华(2013)在突发事件导致市场需求和制造商生产成本发生变化,且生产成本信息不对称时,通过对比订货量和供应链收益改善了收益共享契约;王旭和高攀(2014)在两竞争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下,当突发事件改变市场规模和再制造成本时,改善后的“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能实现供应链协调。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大多把研究视角集中在突发事件改变需求和生产成本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而对其引起的市场销售价格变化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随机市场需求下,突发事件导致销售价格波动时的供应链收益状况,通过调整成本分担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

二、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在VMI环境下,我们只考虑单一产品单一周期的二级供应链,这一供应链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为便于后文叙述,先将本文所采用的符号说明如下:

p:零售商的销售价格;

c: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

ω:零售商支付给供应商的批发价;

i:销售期结束后供应商仓库未售品或者积压品的单位处理成本(包括将积压品返退给供应链中上一级的运输费用和处理费用等);

m:供应商决定零售商仓库内的库存量;

n:零售商的销售努力水平(如广告支出,销售人员的技能培训,产品的额外包装费等);

h:零售商努力成本系数;π3q:零售商面临的随机需求;

3,πr,π分别表示供应商、零售商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文中的上标中,c表示集中式决策,d表示分散式决策;

同时,本文做如下假设:

假设1:假定p>ω>c>i,且库存水平和销售努力水平分别作为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因素。

假设2:假定m>q,即供应商肯定能满足零售商的需求,不会出现缺货,函数关系式q=mθ+nλ,θ,λ相应表示库存水平和努力水平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系数,且0<θ<1,0<λ<1。

假设3:经营单周期商品,比如,鲜活易腐品,单周期内未售完的不能再次销售,作为残值处理掉,且需要一定的处理成本。

假设4:零售商只按批发价支付供应商已售商品的款项,供应商和零售商关于对方成本和收益的信息都是透明的。

三、基于库存―努力水平变量的决策模型

1.供应商管理库存下的双重边际效应

在分散式决策模型下,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零售商为独立的完全理性经济人,供应商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会尽量减少库存量,而零售商为了追求自身总成本最小会尽量降低销售努力水平。此决策模型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求其一阶导可得:

(1)

(2)

在集中决策模式下,假设供应链的中心决策者会确定一个最优的库存水平和销售努力水平,使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此时供应链的期望收益是:

(3)

求其一阶导可得

(0<θ<1)(4)

(0<λ<1)(5)

判断其二阶导值均小于0,πc(m,n)在点(m*,n*)处取得唯一最大值,使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

比较得出:m

即分散决策下的库存水平和销售努力水平均低于集中决策下的值,供应链产生双重边际效应(double marginal effect),这对供应商库存管理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成本共担机制下的决策模型

为实现分散决策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双赢,本文提出成本共担合约J(ω,α,β),其中:α是分散决策下零售商分担供应商的积压品处理成本的补偿比例,β是供应商分担零售商销售努力的补偿比例。

在合约条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收益最大化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6)

(7)

求其一阶导可得:

(8)

(9)

此时供应链的收益函数为:

(10)

在合约下,为了使分散决策下供应商选择的库存水平和零售商选择的努力水平均达到集中决策下的最优值,实现供应链协调,我们令

m'=m*

n'=n*

从上式(4)和(8)得出,p-ω=α(p-c)(11)

从上式(5)和(9)得出,ω=αi+c+β(p-c+i)-i(12)

若α+β=1成立,则式(12)两边的等式亦成立,即

α+β=1(13)

由式(11)和(13)变形得出,ω-c=β(p-c)(14)

结论1:若供应商和零售商协商设计的成本分摊因子满足α+β=1,分散决策下的供应链可达到集中决策下的最大收益,供应链实现协调。

在该合约条件下,当供应链达到协调时,由式(3)(6)(13)(14)得出:

同理由式(3)(7)(11)(13)得出:

结论2:当供应链达到协调时,该合约能实现利润在供应商α和β零售商之间按的比例进行分配。

四、突发事件导致商品销售价格波动时的成本共担契约

当突发事件导致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发生变化,例如“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导致牛奶大幅降价,“南方冰雪灾害”导致果蔬大幅涨价,此时供应链的协调性受到影响,已经建立的成本共担契约需要重新审视。

假设突发事件导致产品价格由p变为,此时供应商的收益函数是:

(15)

零售商的收益函数是:

(16)

供应链的利润函数是:

(17)

式(15)最后两项表示,当新的库存量不为原来的最优库存量m*时增加的额外成本,x1表示每增加单位产品所导致的生产成本,x2表示每减少单位产品所导致的处理成本。式(16)最后两项表示,当新的销售努力水平不为原来的最优努力水平n*时增加的额外成本,λ1表示每增加单位产品所导致的销售努力成本,λ2表示每减少单位产品所浪费的销售努力成本。

令的最优解,分别代表突发事件后,供应链收益最大时的库存水平和销售努力水平。

当p值变化时,由式(7)、(11)中m和p的线性关系和式(9)、(11)中n和p的线性关系得出:

结论3:当时,;反之,时,ω变小,首先,我们只讨论突发事件下供应商的协调情况,由式(14)、(15)和(17)得出:

由上式可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再是的最优解。为使供应链再次达到协调,需要相应调整商品的批发价格,本节我们给出一个能抗突发事件的成本共担合约:

(18)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调整后的成本共担合约J(,α,β)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由式(13)(14)和(18)得供应商的收益函数是:,同理,由式(11)(13)和(18)得零售商的利润函数是:

此时也是和的最优解。当突发事件改变销售价格时,只需调整单个参数值ω,就可实现供应链协调,说明我们的成本共担合约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五、数值分析

下面通过数值例子来说明该合约的有效性。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如下:假设:p=46,c=15,ω=35,i=11,h=4,θ=0.8,λ=0.5,α=0.4,β=0.6,x1= x2=4,λ1=λ2=3

表1 三种模式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

由上述参数计算出的数值如表1所示:集中决策下的库存水平m*=265.9和销售努力水平n*=27.56高于分散决策下m=58.25和n=1.89,且供应链的整体收益降低了70.1%,且通过签订合约后双方的收益明显高于未合作时双方收益,由表1最后一列可知,在成本共担机制下供应链达到集中决策下的最大收益水平,因此成本共担机制可使供应链达到协调。且供应商和零售商按照合约中的分摊因子(α,β)进行利润分配,数值分析验证了结论2的有效性。

由上述参数计算出的数值如表2所示:当着突发事件改变销售价格时,在成本共担合约下,对比表1和表2,当销售价格增大时,批发价格,库存水平、销售努力水平相应增大,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也相应增加;相反,当销售价格减小时,批发价格,库存水平、销售努力水平相应减小,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收益也相应减少,根据表2的最后三列得出,当突发事件改变销售价格时,只需相应修改合约(ω,α,β)中的值,就可以使供应链在新的条件下达到合作时的收益,数值分析验证了结论3的有效性。

六、结语

本文研究了VMI环境下,当突发事件导致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发生波动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本文的贡献有两点:(1)提出了使供应链达到合作的成本共担合约,使供应商和零售商按照分摊比例实现利润分配;(2)研究当突发事件改变销售价格因素时,调整后的成本共担合约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本文在单周期二级供应链的基础上研究了突发事件改变单因素时供应链的协调性,但对于多级供应链、多周期以及多种因素同时变化时的情况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旭,高攀,景熠.两零售商竞争的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4,20(2):431-439.[2]覃艳华,曹细玉.VMI下考虑销售努力因素的供应链协调应对突发事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3):39-44.[3]覃艳华,曹细玉.突发事件下生产成本信息不对称时的供应链协调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2):259-264.[4]张菊亮,陈剑.供应商管理库存应对突发事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71-76.[5]王文斐,张菊亮.一个VMI环境下的协调合约及其抗突发事件性[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专辑):414-419.[6]于辉,陈剑.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7):9―16.[7]Xiangtong Qi,Jonathan F.Bard,Gang Yu.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demand disruptions [J].Omega,2004,32(4):301-312.[8]Beinstein F.,Chen F.,Federgruen,A.Coordinating supply chains with simple pricing schemes: the role of vendor―management inventory[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0):1483-1492.[9]Arshinder,Arun Kanda,S.G.Deshmukh.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Perspectives,empirical studi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5(2):316―335.[10]严广全,吴清烈.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协同的重复博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2):33-37.[11]周三元,赫利彦.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突发事件对价格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3):107-109.[12]王传涛,申金升,纪寿文.生产成本和需求同时扰动下供应链的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6):1307-1312.作者简介:张京敏(1965-),女,河北邢台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李俊平(1989-),女,湖北汉川人,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第二篇:新时期扶贫开发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十个问题

新时期扶贫开发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十个问题权威言论 刘 坚 约2352字近几年尽管大家对扶贫开发工作很重视但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着对扶贫开发有所放松的苗头和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第一是对扶贫开发任务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特困地区依然非常贫困解决这些地方的问题难度很大。再则是刚刚脱离贫困的人口有很大的脆弱性稍有变故就会返贫。有些同志对这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不深。第二是对扶贫开发的目标缺乏全面的理解。我们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不单纯是解决温饱或者叫饥饿问题而是要实现小康目标要实现社会的公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扶贫最根本的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贫困的“贫”字为什么上面是个“分”下面是个“贝”啊就是要解决经济分配的问题“贝”就是钱就是个经济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没有必要再搞扶贫开发了。实际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进行扶贫开发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我们对大多数贫困户一方面要采取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通过和省、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同志们的座谈大家在一些大的问题上的看法非常一致都认为要把扶贫开发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要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不动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对开发式扶贫的“一个瞄准、三项重点”大家觉得成效是显著的要继续坚持总结经验狠抓落实。当前扶贫开发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扶贫资源要进一步向重点地区倾斜。一定要进一步把资金和各种力量更加向贫困边区、贫困山区、贫困库区倾斜要紧紧瞄准这些贫困地区。要把分散的资金捆绑得更紧发挥它的乘数效应、叠加效应要紧紧瞄准我们的对象。对重点贫困地区如何集中力量搞建设广西自治区“东巴凤”东兰、巴马、凤山三个县大会战的做法值得借鉴。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集全区之力由扶贫办统一协调组织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会同各方面力量集中投入21亿元在3个县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完成了75000多个项目有效改变了县乡面貌缓解了贫困状况拉动了经济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就是自治区和市县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协调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第二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整村推进不但是扶贫开发的好形式同样是建设新农村的好平台、好抓手、好形式。已经实施整村推进的村产生了明显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这是个好办法。整村推进一定要各个部门联合来抓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首先要在计划、规划上提早做准备明年的计划今年就要谋划。“雨露计划”和产业化扶贫是“一体两翼”中的两项重点工作要继续抓好。第三要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我们一定要瞄准贫困群体实行区别对待工作要过细操作要公开透明。第四要重视对农民工的培训和管理。这要作为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民工非城非乡有许多新的情况。要重视研究这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培训、维权、子女教育、老人的问题、夫妻和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都是涉及社会稳定、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第五关注和研究今年的淮河洪涝灾害对贫困人口的影响。2003年全国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主要是洪涝灾害后返贫人口增加。今年的情况如何要密切关注。第六要重视贫困地区的观念改变和文化道德扶贫的问题。贫困地区要转变观念需要走出去、引进来需要加强文化道德的教育。一个地方文化精神的东西非常重要。当前影响农村和谐的除了我们讲的贫富差距大之外还有文化、道德、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问题如农村经常碰到的夫妻之间的矛盾、邻里之间的矛盾、婆媳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矛盾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把总书记讲的新的和谐观、新的荣辱观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扶贫问题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还有班子问题、观念问题、文化道德教育和人的素质问题等等。第七要探索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要靠这个地区的农民自己来改变。近几年来我们基层干部的配备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文化素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支部书记、村主任包括妇女主任一是有文化二是许多都成了村里致富的带头人。支部书记、村干部先富起来很好但不能仅仅自己富起来更要带动村里的人富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好模式。第八如何搞好小额信贷要研究可行的办法。农民贷款难特别是贫困农民贷款难是个共性的问题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子。去年开始我们与财政部共同在全国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此事意义深远希望大家认真抓好。第九要从宏观层面研究中国的扶贫问题。比如说生态补偿问题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问题。许多省包括市、县的发展规划雷同性很强。要从宏观层面定好位然后研究配套的政策。第十要重视社会扶贫问题。动员社会力量不仅仅是扩大扶贫资源问题而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是为贫富两个阶层搭建桥梁、寻找共同语言的问题。对社会扶贫我们要有更好的机制、更好的政策、更好的氛围。本文节选自刘坚同志7月11日—13日在河南省调研时的讲话题目系编者所加。责任编辑王建平

第三篇: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问题研究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针对交通系统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治理腐败不能期望抓一段时间就能根治,指望大抓特抓几年时间或是指望办几个大案要案就能遏制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单靠一项措施、一种手段、一条制度是难以凑效的,而是需要运用多项措施、多种手段、多条制度,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地治、综合地管,要达到齐抓共管的局面。党中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要求,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创新,高屋建瓴,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把它摆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去把握、去实践。

第一、努力推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联动、寻找结合点。

教育、制度、监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教育是基础,是制度和监督的前提,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为制度建设和监督工作夯实思想基础。制度是保证,是教育和监督的依据,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制度、监督的各个环节,促进和加强教育、监督工作。监督是关键,是落实教育和制度的措施,必须通过强化监督工作,增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着力加强理论研究和政策调研工作,积极研究本行业的反腐倡廉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思路,寻找加快建立健全这一体系的最佳结合点和有效途径。

第二、着力解决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

党风廉政教育要着力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个问题。在教育形式上,要克服表面化、简单化、概念化以及照搬照套的做法等。在教育的对象上,要坚持以关键领域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坚持以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为核心,以增强纪律观念为目标,以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为重点;在教育方式上,要坚持以示范教育为主,同时狠抓警示教育,用鲜活的事例和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教育党员干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制度要着力解决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两个问题。一是制度建设要走群众路线,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广泛调研和论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二是制度建设要把公开作为突破口。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建立健全惩防体系过程中,要增强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凡可以公开的都必须公开。三是制度建设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既要重视惩处性力度,又要重视预防制度;既要防止出现制度漏洞,又要避免法不责众的情况。四是制度建设要增强可操作性,规范和健全操作程序,完善客观标准,避免随意性。

第三、切实为惩防体系贯彻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形成合力点。

建立健全惩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既包含了有效治标、从严惩处的措施,又涵盖了注重预防、着力治本的内容,必须形成分工明晰、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整体合力。我们要把建立健全三者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自觉地把体系的实施和推进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要明确各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实行考核和责任追究,为推动教育、制度、监督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家都耳闻目睹,腐败是人们最为痛恨的附在党的机体上的毒瘤,也是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之一。为此,在新世纪的新阶段中,严惩和铲除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新的措施和对策坚决铲除像原党的高级干部成克杰、胡长清等这些腐败变质分子,刹住利用手中权利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买官卖官、傍“大款”,为社会黑恶势力和走私集团充当“保护伞”的腐败行为。要坚决惩治“包二奶”、“包二爷”、利用公款高消费,接受异性按摩,吃、喝、嫖、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当前,这些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的腐败行为,确实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最为反感、最为不满意的。这些腐败现象,为什么会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道德水准低下。

(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体现在以下几点:

1.权利设置不尽合理,有的党政一把手,长年无人找谈话、敲警钟。2.干部人事管理出现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入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免疫力”不强。3.纪检检查和审判腐败分子公开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暗箱操作,使腐败分子托关系走后门有了可乘之机。

(四)对党内的腐败分子犯罪惩处不严,打击不力。

(五)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注意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

(六)少数党员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观。

(七)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抓的不紧,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

(八)市场经济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

三、建立健全惩防体系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

惩防体系涉及方方面面,关系长远。在建立健全和贯彻实施惩防体系中,具体要理顺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与坚持第一要务的关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腐败行为严重干扰社会资源的配置,破坏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削弱党的执政能力,阻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抓发展必须惩治腐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二、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与深化体制改革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发生的腐败行为,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很大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

第三、实现长远目标与落实当前任务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制度、监督同属于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这就决定惩防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的要求,不断充实制度建设新内容,采取新措施,增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建立惩防体系的目的在于落实,而现实可行性是惩防体系落实的基本要求。所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不但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而且要考虑惩防体系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只有注意两者的结合与统筹,惩防体系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力,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要有新的举措,反腐倡廉实践要出新的开拓,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使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工作朝着廉洁、高效的正确轨道上发展。

第四篇: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职位空缺人选推荐提名问题研究(共)

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职位空缺人选推荐提名问题研究

民主推荐是党政领导干部选任工作的第一道程序和基础工作,是我们能否选好用好干部的第一道“坎”,也是我们识别干部的开始。因此,民主推荐在干部工作中至关重要。在干部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进行民主推荐,特别是当党政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我们经常通过民主推荐确定考察人选。如何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职位空缺人选的推荐提名,是我们在干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探索的一个问题,这里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当前党政领导干部职位空缺人选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民主不够

民主不够主要表现为推荐中,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大多数群众的真实意愿,具体表现为:

一是参加推荐的人员缺乏代表性,有的随意性还很大。有的由于组织人员做了手脚,参与推荐者都是些与推荐考察对象关系好的人。

二是方式方法欠妥。一些同志操作中方法简单、粗糙,把参加推荐者全部集中在一个狭小空间,致使一些有一不同意见的人,迫于“形势”和“环境”,也只好违心“划勾”。

三是组织人事部门未能及时及时对群众反映出干部方面的问题进行查证核实,尽快给群众满意答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讲真话、讲实知的积极性,从而使部分群众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转化成在个别谈话推荐时,要么闭口不谈,要么轻描淡写,只谈好不谈差,使得组织人员不能充分了解被推荐者的实际情况。

2、推荐失真

推荐中的民主不够可能会导致推荐结果失真,但推荐失真不一定是因为民主不够。还有其它一些原因:

一是在大范围群众推荐中,一些同志把民主推荐干部误以为是“海选”干部,想选谁就选谁,结果民主推荐票额分散,人人有份,难分优劣,毫无效用;还有的同志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在推荐干部前夕,多方打探,跑关系,拉选票,结果有些人为照顾面子,照顾关系,全然不顾组织纪律和原则,充当“好人”,使得推荐票未能票未能完全体现群众意愿。

一是认识不到位,工作搞绝对化。主张唯票取人,把民意与“票数”简单地等同起来。

二是任人唯亲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推荐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不良现象,往往推荐的是现任领导身边的同志和领导机关中的熟面孔。又由于个别主要领导的“短期”效应,提拔一批干部就走人,跟踪追究责任机制不明确,使得极少数的领导干部为了一点点个人私利,把组织问题个人化、干部问题商品化,不负责任地推荐一些综合素质较差的干部,以领导意图代表群众意愿。

三是目前的群众推荐、评议和测评结果大多数是向单位领导反馈,没有向群众公开,因而透明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与、讲实话的积极性。

二、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职位空缺人选推荐工作的办法及对策

1、创新民主机制,增强民主意识

(1)

2、改进推荐方式,完善推荐办法

(1)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加大个人自荐力度。

(2)

3、规范推荐制度,提高推荐质量

(1)建立推荐责任追究制度。

具体来说,对组织推荐、个人推荐建立推荐责任追究制度,被推荐的干部经任用后,2年内出现较严重的问题,要视情节和具体情况,对推荐者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2)实行推荐结果公示制度。

推荐过程结束后,组织部门应及时将考察组形成的推荐汇总结果和了解到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等具体情况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从选拔干部第一道程序上就树立“群众关”,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真正树立起群众是选人用人的主体观念,使“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荐干部,让组织决定的干部得到群众的认可,从而维护和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保证民意的真实性。

(4)完善对推荐工作的监督制度。

要充分发挥纪检部门和组织部干部监督部门的监督保障作用,对推荐工作实行全程监督,认真受理群众关于干部推荐工作的来信来访,及时查处在干部推荐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

第五篇: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其关键点。自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项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结构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农产品供应量日益充足,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从供给环节入手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有效的、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已成为当今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农业改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在农业转型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从供给侧方面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主动选择,同样也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清况的需要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在一些地方尚处于主导地位,急需政府积极引导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固有结构,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三)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理念由最初的“吃饱”到现在“吃的有营养、健康安全”转变,且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健康化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要素:制度滞后与制度缺失

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供给既存在供给滞后也存在供给缺失。我国许多农业制度的供给都是一种渐进式的安排,这种响应机制不具前瞻性。如“三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虽然对粮食生产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容易使生产者与市场隔离,扭曲市场运行机制,造成靠补贴维持生产的中低端农产品充斥于市场,且在实际操作中补贴大多是向承包户发放,导致真正种田者并未受益。同时在农业公共服务、农村土地产权、农村金融供给、农业人力资本、农业准人和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制度供给存在明显的缺失。

(二)技术要素:农业科研机构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体制设定不够灵活、资金匮乏、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和特色产品的开发重视度不高。从体制机制看,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分为农业部、省(区)和地市三个级别,许多机构彼此不仅分割且存在多头管理。从经费投入强度来看,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为0.77%,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从新品种开发来看,我国向来注重规模生产品种的开发与改良,而对区域适宜的地方特色品种较为忽视。从配套技术来看,我国比较重视基础项目攻关,对储存、加工、产品检测等方面的配套技术较为忽视。

(三)劳动要素:整?w劳动素质偏低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数量不足整体人数的5%。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既有农民家庭经济基础差、思想观念落后的原因,受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认识不够、政府财政为农村教育上的投人不多、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发展速度较慢等因素影响。

(四)土地要素:流转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不清晰,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明显,土地流转问题较多,流转难度日益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难度。

(五)资本要素:贷款难、融资贵、保性少

近年来农村金融需求增长迅速,但由于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少、竞争不充分,导致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简单,服务手段少。此外,农村地区能够作为担保物物资不多,并且结算途径少,这造成农户不能获得有效运作资金,不能运用现代科技来提升收益,此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开展相关建设工作。

四、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一)推进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围绕市场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其次不断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另外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二)推进绿色发展,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式,加大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标准化生产程度。同时对质量监管体系进行优化,利用体系的作用,来加强约束力和控制力,提升生产主体的责任感,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

(三)推进创新驱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休制度、农产品深加工等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让科技引领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互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效率,提高科学技术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析[J].统计与咨询,2017(1):19-21.[2]滕泰,冯磊.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思想[J].经济研究参考,2014(1):77-85.[3]魏后凯.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J].人民论坛,2017(12):60-62.[4]孙雷.上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举措[J].科学发展,2016(9):35-38.

下载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VMI和价格波动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