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题目和答案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判断题。(在答题卷相应的题号下方空格内打√或×,分别表示正确与错误。)、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基础,教育是关键。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不现实,取而代之的必然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4、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5、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
6、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8、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
9、共同富裕就是同样富裕。
(×)
10、按劳分配,就是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谁的收入就应当高。
(×)
1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生产经济性的经济活动中,既要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要扮演“裁判员”的角色。
(×)
12、我国当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就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
13、我国当前的分配方式是坚持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
14、发展市场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因而要放慢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
15、经济体制的改革实际上就是经济制度的改革。
(×)
16、我国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因而毫无价值。
(×)
17、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
18、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19、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20、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可以把它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1、党的十四大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
22、马克思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23、党的十五大特别指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4、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
25、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其实也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
(×)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异都是因为国家政策造成的。
(×)
27、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
2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29、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30、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
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4、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D)。
A.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D.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国有经济(A)。
A.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B.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C.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D.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质的优势
6、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范畴是在(C)。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7、我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A)。
A.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有利于改善生产关系 C.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D)。A.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B.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D.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9、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建立(A)。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10、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合 D.公司制
1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C)。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B.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D.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13、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C)。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成机制 C.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14、(C)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A)。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行公司制
D.实行承包制
1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人文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A)。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B.加强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17、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
C.乡风文明
D.管理民主
1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9、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
A.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公有资产的比例占一半以上
D.公有资产的比例高于非公有资产的比例 2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D)。
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1.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最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D)。A.经营权
B.管理权
C.处置权
D.所有权
2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B)。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24、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是(A)掌握在谁的手里。
A.控股权
B.管理权
C.经营权
D.人事权
25、我国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关系的政策实质上体现了(B)。A.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有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
C.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6、市场经济是(D)。A.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B.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C.唯一的资源配置手段
D.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27、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是(A)。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C.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劳动存在着重大差别
28、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D)。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按股分红收人
D.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29、李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B)。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30、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D)。
A.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3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主要依靠(D)。
A.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
B.产业结构调整
C.限制其他经济的发展
D.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32、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A)。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
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C)。
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体系
35、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90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B)。
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B.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C.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及以上正确的答案)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ABCD)。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可与公有制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BC)。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指(ABCD)。A.现代企业制度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权责明确的要求,出资者应拥有(BCD)。
A.法人财产权
B.资产所有权
C.重大决策权
D.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和资产受益权
5、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须实现转变是(ACD)。
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B.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C.由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
6、过去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有(ABC)。A.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C.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D.工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7、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BCD)。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形式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D.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组织形式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BCD)。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公有制经济与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BD)。
A.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直接的社会劳动
D.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10、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必然性是(ABC)。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效率公平的关系,就是(ACD)。
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协调作用 C.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2、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1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ACD)。
A.整顿不合理收入
B.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降低中高阶层收入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14、“三农”问题是指(ABC)。
A.农业问题
B.农村问题
C.农民问题
D.农民工问题
15、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6、“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17、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ABCD)。
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18、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ABC)。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D.土地等自然资源
E.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
19、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ABD)。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值得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 C.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0、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两个大局是(AC)。A.沿海要先发展起来
B.内地要加快速度与沿海同时发展
C.沿海发展起来后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
D.国家要对沿海与内地一视同仁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ACD)。
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政企关系上,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C.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ABC)。A.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B.是加强执政党地位建设的必然选择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必然选择
D.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需要
E.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
23、物质生产要素主要有(ABCD)。
A.土地
B.厂房
C.设备
D.原材料
2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A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站优势
B.集体经济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股份制经济 2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ABD)。A.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部分
B.在各自的范围和领域内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都具社会主义性质
D.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同
26.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承包经营
D.租赁经营
27、以下属于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是(BD)。
A.劳动
B.专利
C.信息
D.科技发明
28、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中非按劳分配收入主要有(BCD)。
A.国有企业福利收入
B.个体劳动所得
C.资产收益
D.资本收入
29、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ABD)。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C.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
D.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0、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ABCD)。
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人 C.信息机构??供信息的信息收入
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
3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ABCD)。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32、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的长处和优势在于(ACD)。A.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比较好的环节中去
B.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经济结构优化
C.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D.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使产需及时协调
3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3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其中“三个转变”是指(ABC)。
A.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D.由集约型的增长向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转变
3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有(BCD)。
A.统筹区域发展
B.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信息化同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第二篇:毛概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
1.我党历史上最早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的是 李大钊 2 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在(《论新阶段》)中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4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0.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北伐战争时期)11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2.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论证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3.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系统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是在(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但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1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策略,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党的七大上)
19.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21.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2.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23 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4 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十二大)25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写入党章,是在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3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33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4.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5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36.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37.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是(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3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0.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党已经提出了若干文明建设的目标,科学发展观中新提出的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多项选择题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E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
B 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C 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D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 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 政策和策略理论
E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A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
B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C 正确区别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
1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主要部分是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改革开放理论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A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低位和指导意义在于,它是:
A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C 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E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7.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 A.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D.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8.我们党在新世纪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A.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E.振兴中华,实现我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19 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 A 立党之本 D 执政之基 E 力量之源
2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C.统筹区域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配套的几条具体道路是 A.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B.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C.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D.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E.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毛泽东)2.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3.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4.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5 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6.毛洋东深刻阐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系统的哲学论证的著作是(《实践论》)7 毛泽东系统论述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党的思想路线做系统的哲学论证的著作是(《矛盾论》)10 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的题字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少人的思想毅然处在僵化半僵化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19 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多项选择题 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时强调解放思想,他所说的解放思想是:
A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
B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 9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
A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B 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 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
D 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 1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以下内容:
A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E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 体现时代性
C 把握规律性
E 富于创造性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创新,包括: A 制度创新 B 科技创新 C 文化创新 D 理论创新 E 各个方面的创新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思想是在(党的四大)4 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区分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的提出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多项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有: B 统一战线 C 武装斗争 E 党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 官僚资本主义 C 帝国主义 D 封建主义 关于官僚资本,表述正确的是:
A 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两个不同组成部分 B 官僚资本和管理资产阶级的概念,是毛泽东于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 D 官僚资本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后达到了顶峰
E 官僚资本是直接依靠反动政权的力量形成的,并构成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
A正确的革命道路 B 科学的指导思想 C 坚强的领导力量 D 崭新的奋斗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10 新中国建国后,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把私营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国家对他们采取(“包下来”的政策)16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2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占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多项选择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包括:
A 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D 合作社经济
E 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以下哪几个阶段:
B 互助组
C 初级社
D 高级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一下哪些属于“一化三改”的内容:
A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对农业惊醒社会主义改造
D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E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
A 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 政治领域发生了根本变化
D 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衡量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的压倒一切的标准是(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8 邓小平指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0 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4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是(邓小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多项选择题 邓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过程中深刻地指出:
A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E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因此产生了一下错误的思想观念,其中包括:
A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B 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
C 以为只要搞公有制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D 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8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包括:
A 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B 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C 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D 为充分发挥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E 为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1 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
A 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B 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C 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D 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E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 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是(列宁)11 制定我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党的十五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7 正式提出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十三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是在(1954年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会议)23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是在(1987年4月)多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是指:
B我国一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
C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D 我国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9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E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就是:
A 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B 坚持方向和道路的统一
C 坚持目的和过程的统一
D 坚持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
E 坚持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A 发展市场经济 B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三步走”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了:
A 雄心壮志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 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一
C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D 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 第七章 单项选择题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5 在我国的全面改革中,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9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多项选择题 1 改革是:
A 一场新的革命
B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E 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包括有利于:
A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 改革是动力
B 发展史手段
E 稳定是前提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是非对抗性矛盾
E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调整和改革得到解决 第八章 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陈云)2 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是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在(党的十四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 判定股份制的所有制属性,主要看(控制权掌握在谁的手里)8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13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时间是(2020年)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收入)
24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6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多项选择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范围包括:
A 国有经济
B 集体经济
D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A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对公有制经济起着补充作用
C 要积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D 对满足人民需要,增加就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7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
A 自主创新
B 重点跨越
C 支撑发展
D 引领未来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 有些产业、有些地方可以有所区别 第九章 单项选择题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参政党)5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句话科学的阐明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10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1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15 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实行(法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0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多项选择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含:
A 人民民主专政的果体
B 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或者政治协商制度
E 特别行政区制度 5 人民民主专政:
A 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B 是我国的国体
D 提法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E 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A制度化
B规范化
C程序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
A最高权力机关
C最高立法机关 第十章 单项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和科学)16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与“以团结互助为荣”相对应的是(以损人利己为耻)多项选择题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
A 有理想
B 有道德
C 有文化
D 有纪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B思想道德建设
D发展教育和科学 8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
A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B以改革为动力
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E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意味着(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19 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是(消除自然灾害)多项选择题 充满活力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其含义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才能得以发挥
D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C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丰富和发展了中个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E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额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把社会和谐明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述正确的是:
A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B表明当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人是达到了新的境界
C适当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
D更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E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此要:
A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B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C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D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E着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十二章 单项选择题 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七届人大三次会议)9 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1999年12月20日)当今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国家安全最大、最现实的威胁是(“台独”分裂活动)15 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多项选择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包括以下内容:
A明确提出反对的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B提出了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C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D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E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是指:
A台湾统一于中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其它可由蒋介石安排
B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有中央政府拨付
D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
E双方不互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8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具有:
A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利益、维护民族团结
B妥善照顾到有关国家在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和其他利益
C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E为了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
1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具体体现在几个“凡是”,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B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
C凡是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
D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 第十三章 单项选择题 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是(和平)9 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7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多项选择题 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是:
A和平的发展
B开放的发展
C合作的发展 D和谐的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
A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E和平共处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2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B平等
C互利
D互信
E协作 第十四章 单项选择题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8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14 各民主党派在中国是(参政党)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多项选择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B队伍迅速壮大
C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岗位流动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主要包括: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
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E自由职业者 新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人民军队的总要求是:
A政治合格
B军事过硬
C作风优良
D纪律严明
E保障有力 第十五章 单项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0 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13 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19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多项选择题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主要有:
A思想作风
B学习作风
C工作作风
D领导作风
E生活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密切联系群众
E批评与自我批评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保证我们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和我们的事业最终成功的必然要求
B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C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必然要求
D是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E关键是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既保证党委在各级组织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有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及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
第三篇:毛概题目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邓小平理论所要解决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3.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 4.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6.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7.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邓小平讲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9.《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2.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13.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
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14.改革开放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前提。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1)1978--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市场体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边缘开始萌芽。
(2)1984--1992年,市场体系伴随着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的双轨体制而发展成长。
(3)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4)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到
20世纪末,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0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1.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一个中国原则。22.《反分裂国家法》
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的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23.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24、20世纪50、60、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战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26.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各民族共同繁荣。
27如何判断政党的阶级属性。
主要看它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P.239)
2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
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P.203)29.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化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P.2)30.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P.38)3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段
1840-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时期。3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⑴ 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集体经济的补充;
⑵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⑶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P.83)3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111)3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3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7.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 3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P.145)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P18)40.经济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41.新形势下我国抓好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
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全球各地的生产、金融、科技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完整而统一的世界市场,为我国和平发展带来了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及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的新机遇。
第三,国内发展条件十分有利,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第五,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42.对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理解
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3)个体户。(4)私营企业主。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6)自由职业人员。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
43.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解
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44.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45.下列不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46.毛泽东思想
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P.38)
48、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所采取的“四马分肥”。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P.65)
4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50.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反对的“四风”。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5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中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P.86)5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P.170)5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P.187)
54、中国革命实质是一场农民革命
5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P.63)5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7.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8.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是指公有制所采取的经营方式或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59.台湾问题实质
就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对台湾拥有主权,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60.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标准。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61.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对待宗教。
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62.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领导。
第一、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
第二、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党必须坚持健全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第四、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社会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五、党必须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六、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努力完成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各项任务。
63.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6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6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过渡性质的社会。
6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1957年2月27日发表的。
6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而最先在香港和澳门付诸实践。
68.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心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6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70.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与实现途径(P.123)
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壮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改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全力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
实现途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71.怎样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四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7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P.152)(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73.简述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P.172)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治国、发挥作用。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改革
行政复议体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施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构,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价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7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P.163-165)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如何培育和践行: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75.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意义(P169)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篇:毛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课题组成员:
学院: 专业: 任课教师:
2017年6月
目录
一.摘要„„„„„„„„„„„„„„„„„„
二.调查背景„„„„„„„„„„„„„„„„„„„„
三.分析总结„„„„„„„„„„„„„„„„„„„„
四.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度邓小平评价影响
一、调查背景: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了社会主义坚持正确方向。搞社会主义,必须有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因为由于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出现问题而异致社会主义挫折乃至失败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自己的切身感受也历历在目。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认识到要想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于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如今,我们党用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正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当然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以及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研究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有助于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要深入的践行邓小平理论就要先从社会的新鲜力量入手。那么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有多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对它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实践,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进行了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程度的调查,以期了解潍坊学院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真实认知状况
二、调查方案(1)调查目的:
1.获取潍坊学院关于邓小平理论认知程度的相关信息; 2.了解潍坊学院邓小平理论践行情况: 3.找到邓小平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潍坊学院2015级学生(3)调查项目:(4)调查问卷:
大学生关于邓小平理论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选择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C大三 D大四
3.您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哪一位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D蒋介石 4.您对邓小平理论的了解程度为
A非常了解
B很了解C一般了解D不了解
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A已经过时,没必要 B根据个人爱好C非常有必要 D无所谓 6.您所了解到的邓小平理论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
A阅读相关书籍B课堂老师教授C影视资料 D生活中其他人的影响 7.您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是
A学习一些理论知识B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C考试有要求,不得不学 D以前不了解,现在想了解一下
8.您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应该采取()方法 [多选题] A课堂学习B网络学习C在实践中学习D自学
9.您认为学习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的侧重点应该放在 [多选题] A研究理论B解决实际问题C观察社会生活
10.您认为邓小平理论能够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是 [多选题] A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B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C确实符合我国的国情、促进了我国的发展
(5)调查方式和方法:原计划采用访谈式调查,后考虑到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好调整存在冲突,无法接受详细的调查,故改进为问卷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主要面向大学生采用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三、分析总结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孙中山的占11.9%,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毛泽东的占57.14%,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邓小平的占30.95%,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人物是蒋介石的0.其中47.62%的人一般了解邓小平里理论,非常了解的仅有23.81%。由此看来大多数的同学仅仅是在课堂学习上了解邓小平理论,极少数同学会在课下学习。
图1
图2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实践,形成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一系列的思想理论,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体系的完备,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每个使其都回油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体系会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在思想上认真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落实“中国梦”的规划,要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自身实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同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发挥光和热。
四、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常献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和运用「J].学术论坛,2004,3.[5]杨荣.利益兼顾思想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 主义,2003, 6.[6]廖艺平.公平正义:邓小平的和谐社会观[J].理论探索,2006, 1.[7]郑必坚主编.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2.
第五篇:毛概题目以及答案(厦大)
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2.怎样客观公正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是什么? 4.如何认识党的性质新变化?
5.在新形势下,为什么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6.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仍难当发达国家或超强国家的称号。请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7.你认为我国当前的热点社会民生问题有哪些,为什么? 8.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有哪些?
9.我国法律现状如何,如何看待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和关系?
作用: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紧密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关系:建设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是核心,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选择。
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是核心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以德治国是基础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必然选择
总之,依法治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10.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11.谈谈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1)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一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文化软实力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3)通过它对人的教育、陶冶、塑造,优化人的素质,来发挥其对综合国力要素的潜在支配力和巨大影响力。
12.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13.中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领域,提高合作效果。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同时,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14.谈谈经济新常态提出的现实背景。
在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以后迎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期。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社会矛盾有所增加。
15.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作何调整?
定义: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基本特征: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16.谈谈你对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的认识?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其次,“四个全面”,内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 治党。最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