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2010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

时间:2019-05-14 06: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大2010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大2010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

第一篇:浙大2010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

10年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

第一章

1.请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邓小平系统而科学地对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的实现形式是采用公司制。

3.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①小农经济 ②个体经济 ③股份制经济

4.请结合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谈谈为什么说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增强。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是由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量的比例决定的,而且要看公有制经济自身的活力与导向作用,看公有制经济的成长性与对社会的贡献率。

所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要看它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只要它对混合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混合所有制能起到引导、控制的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没有削弱,反而应看作是有所增强了。

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是什么?

答:讲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条件,既要看它的决定因素,看生产力水平或生产力状况,还要用社会实践来检验。所以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是有决定因素与检验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这一理论也需要加以完善。对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还应该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应该将决定标准与检验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章

1.试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答: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发展的结果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理论的重大创新

2.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有哪四种方式? 答:习惯,命令,计划,经济

3.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一般功能.答: 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包括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①

供求关系 ② 价格杠杆 ③ 竞争机制。

在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了市场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

① 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重新分配,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或企业中去。

② 通过价格信号的指示,达到社会生产和需求间的协调。

③ 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减少劳动消耗,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 淘汰。

④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⑤ 企业是市场主体。⑥ 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参数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杠杆。⑦ 竞争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要素。

⑧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4.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五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 答:(1)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 ① 明晰的产权制度 ② 完善的市场体系 ③平等的市场关系 ④ 完备的市场立法 ⑤ 开放性的经济行为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 在分配制度上,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共同富裕。

③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资本力量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5.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 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市场管理和服务

③ 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④ 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⑤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第三章

1.结合身边的具体实例,思考一下市场机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① 将企业的决策风险与决策利益联系起来,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决策成本,使决策能更快更好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保持市场供需平衡。② 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压力,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③ 市场机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完善产业结构。

④ 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使稀缺资源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利用。缺点:

① 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② 外部负效应问题。

③ 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④ 失业问题。

⑤ 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⑥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⑦ 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2.试述市场失灵的表现。①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②外部负效应问题。

③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④失业问题。

⑤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⑦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3.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有哪些?

①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② 价格稳定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③ 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什么是“热钱”?我国现阶段的游资的特点有哪些?

“热钱”(Hot Money)是那些寻求短期回报的资金即“游资”的一种通俗说法,之所以称游资为“热钱”,是由于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其流动性极强。基本特点: ① 投机性强,流动性高。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标,从一个金融市场快速流向另一个金融市场,或从一个金融品种快速移出又移入另一个金融品种。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巨额投机资金在不同市场或品种的瞬间投入或撤出创造了条件。② 高风险与高盈利并存。游资的趋利性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机。高风险投机的结果,要么是高利润,要么是高亏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在泰国市场赚了几十亿美元,但11月他自己又称在别的国家市场上损失了20亿美元。

③ 隐蔽性高,突发性强。游资在市场上不断寻找高风险、高利润的投机领域,其踪迹如幽灵,难以预料。游资追逐的脚步突然出现在某一市场,会使这一市场在崛起之速、高涨之奇、衰退之烈中变化。④ 给一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5.政府在引导游资流向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 在股票市场上,国内游资运作多以短线为主,其手法往往是短频快,急拉快攻,迅速获利了结,有时撞上些个价格提升无望的股票,就会忍心痛割爱,迅速推出。

② 在债券市场上,国内游资对可转债青眯有加。③ 在房地产市场上,国内游资较热衷的是异地投机置业。

第四章

1.结合教材上面的内容,试述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① 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物质基础。

②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作为实现社会公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的基础。

③ 国有企业代表着企业制度形式发展的方向。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取代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具有必然性。

2.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 产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模糊,造成国家与企业,或者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不对称的责、权、利结构。② 由于产权关系模糊虚置,产权关系不顺,导致政企不分。在政府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不分;在企业方面,表现为所有者代表权与经营权不分。

③ 作为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常常难以统一,使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作为一般企业组织,国有企业应该首先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像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的问题,都需要在改革中通过优化组合、分流分离来帮助国有企业卸掉包袱、轻装前进。

3.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些目标的?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大致表现在这些内容上:

首先是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是第一阶段设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它针对的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行政的附属物缺乏活力而提出的。

其次,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即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法人财产权的承认,从而把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开,使公司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相应的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4.怎样认识在新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战略调整的方向。

①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塑造自己全新的市场主体。②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所有制的单一形式,积极探索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实现形式。

③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只注重数量、规模的传统观念,走结构性战略调整之路。④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孤军作战”的局面,实行诸兵团联合作战。5.正确评价当前形势,坚定搞活国有企业信心。

5.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各自定义以及差别是什么?

① 规范运作产权转让制度。企业改制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操作程序,要扎扎实实做好清产核资,全面掌握资本总量,以及净资产情况

② 规范管理和使用国有资本出卖、出租或承包后收回的资金。

③ 激活对产权交易或流动的限制。产权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交易,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⑤ 加快企业的制度创新。股份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内部制衡机制,形成各负其责,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新机制。企业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再由上级部门任命,而是按照程序由董事会聘任。⑥ 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⑦ 建立中小企业资产经营评估指标体系。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目标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经过若干阶段。

第五章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1)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的持续性与协调性两个方面。所谓“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就是不断改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对环境的适度要求的过程。同时,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速度保持在其再生速度的限度之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保持在生态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所谓“协调性”,是指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一种正向的相互作用,即具有进步意义的作用,不协调则是三者之间一种负向的相互作用,即具有停滞和倒退意义的作用。协调与不协调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

(2)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能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①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老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②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健全的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③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④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⑤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惟一正确的选择。

2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一直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目前,这种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存在的问题仍是十分严峻,这表现在:

①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

②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

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

(2)其后果是:

①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相当一部分经济发展的成果,并影响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构成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长期、沉重的负担。

②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和退化,资源基础持续削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

③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大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

3当前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①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

②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初制定的资源开发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

④继续依靠技术进步,深化环境治理。⑤进一步发挥节能技术对改善环境的作用。⑥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⑦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4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是什么?

任何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与集约型并存,不过我国是粗放型占主体地位,经济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取得的,如果经济增长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这种增长方式产生的弊端与问题也日益显露突出,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国力迅速增长。②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③一度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

④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贫困人口除外),但粗放型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⑤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而是严重不足。

⑥生产要素的比例受到限制。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就业率),都有不可突破的上限。

⑦努力实现“十一五”转变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需要。

⑧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以粗放型生产的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迫使我国的出口采取不惜工本、数量取胜的战略,效益很低,造成外贸企业大量亏损。

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4名之列。这么大的经济规模,如果还继续采用粗放为主的增长方式,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结合我国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应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当前的情况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①提高全民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

结合我国实际现状,要提高劳动者的全民素质,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各地政府需加强智力投资和教育投入,深入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加强智力开发,充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保证条件。

②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管理是经济工作的基础,科学理论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管理本身,不需要增加多少资本和物质投入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益,对此我们一定要像重视技术进步一样来重视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抓管理,推动经济工作转到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③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了环境,不能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要增强环境意识,要求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同时需要加大科技含量的应用,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做法上,需注意内外结合,上下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全方位为企业改善环境,搞好服务,促使企业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国内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④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 根据国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国有企业首先要从技术改造,挖掘内部技改入手,逐步引进先进的装备设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六章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有哪些?

(1)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正常情况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会包括这样的因素:①劳动力形成的培养成本,即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②劳动者的经历。③劳动者的技能与水平。(2)按资本要素分配,简称按资分配。这主要包括:①对兴办企业投入的资本。②居民个人存款所获得的利息。③社会成员购买各种有价证券得到的收益,如债券利息、股票股息、红利等。

(3)按土地等自然要素资源的分配。(4)按管理要素分配。(5)按技术要素的分配。(6)按信息要素分配。

2你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你认为我国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当前收入差距的拉大,我认为其中有一部份是合理的、必然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适应的。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上的差距,或者拉大一些差距,在一定时间和限度内是合理的,可以消除人们怕富的疑虑,树立起守法、勤劳致富的样板,成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驱动器。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事实上包含着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这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包括:

①体制因素。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这是引起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②政策因素。当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政策还不够完善,法制还不够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致使一些人钻了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发了横财。

③管理因素。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其管理机制不健全,每年都有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单位滥发钱物,工资外收入管理失控,大大超过工资收入。

④靠非法收入牟取暴利。某些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损公肥私、贪脏枉法,成为犯罪分子的后台。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搞假冒、伪劣商品等非法活动弁取暴利。如何认识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解决?(1)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计划经济条件下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民收入低造成农业发展积弱难返。②对农村教育投入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发展缺少动力。③对农业基础设建设投资少,造成农村、农业发展落后。

④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对农业的吸收消化能力低下,造成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身份。

⑤人为的城乡分割,用人用工上的歧视政策,使农民缺少通道改变自己的身份。(2)针对上述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①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安排,在用人用工上有同样的待遇和政策,打破人的身份界限。②增加对农业基础设建设的投入,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③加快城市化步伐,增强工业、城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吸收消化能力。④采取措施、保护农产品价格,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4新时期应如何认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多少,生产什么,决定了消费多少、消费什么的问题,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普遍出现消费制约生产,消费水平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消费决定了生产,消费量决定了生产的量,以消定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追究历史,生产决定消费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才出现的,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上看问题的,这样的认识或许并没有错。但在经济发展,制度存在比较效率即在今天表现为市场经济的效率要高于计划经济的效率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搞市场经济比其他制度形式更为有效率的情况下,消费的重要性要大大高于生产的重要性,启动消费就变得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正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假如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分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也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3)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这说明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解决。第七章

1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① 稳定了人民生活,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② 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③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定,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主要弊病是什么? ① 它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②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低,亟待提高。③ 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

④ 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延续性和系统性,难以操作。

3.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弊病的根源是什么?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病,究其根源是与人们对我国社会经济性质认识不够准确有关。过去人们简单地接受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前者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片面加以强化,把后者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加以排斥。计划经济既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惟一的经济性质,又被看作是经济管理机制与手段,计划覆盖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再分配的一种表现,也就必然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成为高度集中的一种管理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4.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要,使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起到了一种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第二,通过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支的增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关系,只要保障经费开支合理,是能对经济发展起稳定器作用的

第三,对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起到保护作用。

第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者就业的机会。第五,在某些特定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5.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有哪些? 第一,过大的社会保障开支,造成了政府财政的困难,赤字有增无减。第二,一些项目的享受条件规定不够明确,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第三,商品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地位有所下降 第四,家庭观念淡薄,下一代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五,社会保障的日益扩大,导致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办事效率下降,劳动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第六,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职职工生活水平相对下降。第七,影响了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造成资本流失。

第八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 制度的适用对象即覆盖范围;

②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管理和使用; ③ 养老保险金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 ④ 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等。

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 ① 人口老龄化; ② 家庭保障功能减弱;

③ 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过大;④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3.如何定义失业和失业保险?

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失业保险就是化解失业风险、增强社会成员对失业风险的防御能力的制度安排。4.失业保险有哪些类型?

失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

① 根据失业的意愿,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② 根据失业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 ③ 根据失业的表现,可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④ 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待性失业等。

5.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 社会救助。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贫困救助、面向遭灾的灾民的灾害救助,以及遭遇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等。

② 社会保险。包括面向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及失业保障,以及对其家属的津贴和伤残、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等等。

③ 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各种福利休养设施、特殊教育,等等。

④ 还有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如面向军人的保障制度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保障子系统;而作为补充保障性质的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虽然亦被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但通常被排除在上述三大基本系统之外。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作业集(必做题)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

(必做题)

第一章

1.请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邓小平系统而科学地对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的理论做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它的实现形式是采用公司制。

3.请简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答:小农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

4.请结合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谈谈为什么说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增强?

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是由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量的比例决定的,而且要看公有制经济自身的活力与导向作用,看公有制经济的成长性与对社会的贡献率。所以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地位也要看它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只要它对混合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混合所有制能起到引导、控制的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没有消弱,反而看作是有所增强了。

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是什么?

答:讲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条件,既要看它的决定因素,看生产力水平或生产力状况,还要用社会实践来检验。所以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是有决定因素与检验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这一理论也需要加以完善。对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还应该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应该将决定标准余检验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章

1.试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答:1.简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改革开放30年事件发展的结果;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论的重大创新。

2.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有哪四种方式? 答:习惯、命令、计划、经济

3.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一般功能。

答: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包括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供求关系;二是价格杠杆;三是竞争机制。在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了市场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

第一,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重新分配,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或企业中去;

第二,通过价格信号的指示,达到社会生产和需求间的协调;

第三,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减少劳动消耗,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第四,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五,企业是市场主体;

第六,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参数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杠杆; 第七,竞争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要素;

第八,政府的宏观空调和计划指导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4.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五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 答: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1.明晰的产权制度;2.完善的市场体系;3.平等的市场关系;4.完备的市场立法;5.开放性的经济行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一.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 再分配制度上,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资本力量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5.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的内容有哪些?

答:1.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市场管理和服务;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4.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

1.结合身边的具体实例,思考一下市场机制的优点和缺点?

答:优点:1.将企业的决策风险与决策利益联系起来,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决策成本,使决策能更快更好地放映市场供需转化,保持市场供需平衡;2.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压力,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成产的发展;4.市场机制促进了产生结构的提升,有利于完善产业结构;5.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使稀缺资源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利用。

缺点: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2.外部负效应问题;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4.失业问题;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2.试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答: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2.外部负效应问题;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4.失业问题;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3.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有哪些?

答:1.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充分就业;2.价格稳定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的有一个重要目标;3.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第三个目的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什么是“热钱”?我国现阶段的游资的特点有哪些?

答:“热钱”(HOT MONEY)是那些寻求短期回报的资金即“游资”的一种通俗的说法,之所以称游资为“热钱”,是由于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其流动性极强。

基本特征:第一.投机性强,流动性高。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标,从一个金融市场快速流向另一个金融市场;或从一个金融品种快速移出又移入另一个金融品种。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觉投机资金在不同市场或品种的瞬间投入或撤出创造了条件;第二.高风险与高盈利并存。游资的趋利性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机。高风险投机的结果,要么是高利润,要么是高亏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在泰国市场赚了几十亿美元,但11月他自己又称在别的国家市场上损失了20亿美元;第三.隐蔽性高,突发性高。游资在市场上不断寻找高风险、高利润的投机领域,其踪迹如幽灵,难以预料。游资追逐的脚步突然出现在某一市场,会使这一市场在崛起之速、高涨之奇、衰退之烈中变化;第四.给一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5.政府在引导游资流向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首先,在股票市场上,国内游资运作多以短线为主,其手法往往是短频快,急拉快攻,迅速获利了结,有时撞上些个价格提升无望的股票,就会忍心痛割爱,迅速推出。其次,在债券市场上,国内游资可对转债青睐有家。再者,在房地产市场上,国内游资叫热衷的是异地投机置业。

第四章

1.结合教材上面的内容,试述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答: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物质基础。2.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作为实现社会中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余经济建设的基础;3.国有企业代表着企业制度形式发展的方向。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取代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具有必然性。

2.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答:困境:1.山禅理发展水平低下,规模效益差;2.企业包袱沉重。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企业在增长过程中背上了比较沉重的包袱。3.在今年国际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有企业的困难尤为突出。

3.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要实现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些目标的?

答: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大致表现在这些内容上,首先是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是第一阶段实现设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它针对的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行政的附属缺乏活力而提出的。其次,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即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法人财产权的承认,从而把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开,使公司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相应的的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同事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4.怎样认识在新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战略调整的方向。

答:1.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塑造自己全新的市场主体。2.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所有制的单一形式,积极探索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实现形式。3.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只注重数量、规模的传统概念,走结构性战略调整之路。4.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孤军作战”的局面,实行诸兵团联合作战,5.正确评价当前形势,坚定搞活国有企业信心。

5.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各自定义以及差别是什么?

答:公共产品,是指公众需要使用,且社会每一个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个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行。

私人产品,是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的,是具有明确而又可分割的特性,它与公共产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差别:

公共产品,具有所有权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

私人产品:具有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和消费过程中的竞争性。

第五章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1.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的持续性与协调性两个方面。

所谓“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性维持的过程和状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就是不断改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对环境的适度要求的过程。同时,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速度保持在其再生速度的限速之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环保持和生态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限速之内。

所谓“协调性”,是指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一种正向的相互作用,即具有进步意义的作用,不协调测试三者之间一种负向的相互作用,即具有停滞和倒退意义的作用。协调与不协调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

2.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能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的意义十分重大。1.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老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2.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健全的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3.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4.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5.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2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答: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一直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目前,这种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存在的问题仍是十分严峻,这表现在:

1.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总规模几句膨胀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

2.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收到消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二.其后果是:

1.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相当一部分经济发展的成果,并影响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结构成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长期、沉重的负担;

2.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同事自然资源不断收到破环和退化,资源基础持续消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

3.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大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神态环境持续恶化,也生动、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

3当前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答: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政策向导与宏观调控;

2.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制定的资源开发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 4.继续依靠技术进步,神话环境治理; 5.进一步发挥节能技术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6.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7.立足国内,面向时间,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4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任何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与集约型并存,不过我过是粗放型占主体地位,经济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取得的,如果经济增长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这种增长方式产生的弊端与问题也日益显露突出,主要表现在:

1.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国力迅速增长; 2.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一度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

4.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贫困人口除外),但粗放型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5.我偶哦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占有量并不富裕,而是严重不足; 6.生产要素的比例收到限制。投资站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都有不可突破的上限;

7.努力实现,“十一五”转变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需要;

8.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以粗放型生产的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我国的出口采取不惜工本、数量取胜的战略,小姨很低,造成外贸企业大量亏损。

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4名之列。这么大的经济规模,如果还继续采用粗放为主的增长方式,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结合我国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应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从当前情况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提高全民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结合我国实际现状,要提高劳动者的全民素质,一靠教育,二靠时间。2.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管理是经济工作的基础,科学理论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效益祈祷举足轻重的作用;

3.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思

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了环境,不能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环为代价; 4.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

根据国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国有企业首先要从技术改造,挖掘内部技术入手,逐步引进现金的装备设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第六章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有哪些?

答:1.按劳动要素分配。正常情况下按劳动价值分配会包括这样的因素:1.劳动力形成的培养成本,即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2.劳动者的经历;3.劳动者的技能与水平; 2.按资本要素分配,简称按资分配。这主要包括:1.对兴办企业投入的资本;2.居民个人存款所得的利息;3.社会成员购买各种有价证卷得到的收益,如债券利息、股票股息、红利等。

3.按土地等自然要素资源的分配; 4.按管理要素分配; 5.按技术要素分配; 6.按信息要素分配。

2你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你认为我国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对于当前收入差距的拉大,我认为其中有一部分是合理的、必然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想适应的。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上的差距,或者拉大一下差距,在一定时间和限度内是合理的,可以消除人们怕富的疑虑,树立起守法、勤劳致富的样板,成为共同富裕道路的驱动器。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事实上包含着很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这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包括:1.体制因素。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市场机制上不完善,这是引起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2.政策因素。当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政策还不够完善,法制还不够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致使一些人钻了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发了横财。3.管理因素。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其管理机制不健全,每年都有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单位滥发钱物,工资外收入管理失控,大大超过工资收入;4.靠非法收入牟取暴力。某些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进行权钱交易,损公肥私、贪赃枉法,成为犯罪分子的后台。还有一些不发分子,高假冒、伪劣商品等非法活动牟取暴利。如何认识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解决?

答1.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1.计划经济调价下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民收入低造成农业发展积弱难返;2.对农村教育投入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发展缺少动力;3.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少,造成农村、农业发展落后;4.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对农业的吸收消化能力低下,造成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身份;5.认为的城乡分割,用人用工上的歧视政策,是农民缺少通道改变自己的身份;

2.针对上述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安排,在用人用工有同样的待遇和政策,打破人的身份界限;3.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3.加快城市化步伐,增加工业、城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吸收消化能力;4.采取措施、保护农产品价格,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4新时期应如何认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答:传统的认识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多少,生产什么,决定了消费什么,消费什么问题,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普遍出现消费制约生产,消费水平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消费决定了生产,消费量决定了生产的量,以消定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追究历史,生产决定消费实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才出现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上看问题的,这样的认识或许并没有错。但在经济发展,制度存在比较效率即在今天表现为市场经济的效率要高于计划经济的效率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搞市场经济比其他制度形式更为有效率的情况下,消费的重要性要大大高于生产的重要性,启动消费就变得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1.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收获得到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正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动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假如讲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活的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分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而会受到威胁,也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3.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要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笔记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是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这说明以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解决。

第七章 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

1.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答:第一.稳定了人民生活,保护了劳动力在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二.调动了人们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定,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主要弊病是什么? 答:第一.它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

第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低,亟待提高;

第三.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

第四.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延续性和系统性,难以操作。

3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弊病的根源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病,究其根源是与人民对我国社会经济性质认识不够准确有关。过去人们简单地接收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前者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片面加以强化,把后者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加以排斥。计划经济既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性质,又被看作是经济管理机制与手段,计划覆盖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再分配的一种表现,也就必然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成为高度集中的一种管理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3.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答:第一.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就和社会需要,使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起到了一种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第二.通过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支的增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关系,只要保障开支合理,是能对经济发展七稳定起作用的;

第三.对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起到保护作用;

第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者就业的机会;

第五.在某些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5.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有哪些? 答:第一.过大的社会保障开支,造成了政府财政的困难难,斥资有增无减;

第二.一些项目的享受条件规定不够明确,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

第三.商品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出现贸易地位有所下降;

第四.家庭观念淡薄,下一代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五.社会保障的日益扩大,导致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办事效率下降,劳动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第六.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职职工生活水平相对下降;

第七.影响了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造成资本流失。

第八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1.制度的适用对象即覆盖范围;2.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管理和使用;3.养老保险金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4.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等。

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人口老龄化;2.家庭保障功能减弱;3.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过大;4.养老保险增值难。

3.如何定义失业和失业保险?

答:事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指具有劳动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失业保险就是化解失业风险、增强社会成员对失业风险的防御能力的制度安排。

4.失业保险有哪些类型?

答:失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1.根据失业的意愿,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根据事业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3.根据失业的表现,可分为显性失业和隐形失业;4.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机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待性失业等。

5.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答: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救助。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贫困救助、面向遭灾的灾民的灾害救助,以及遭遇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等;2.社会保险。包括面向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及失业保障,以及对其家属的津贴和伤残、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等待呢个;3.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事业、残疾人福利事业、各种福利设施、特殊教育、等待呢个;4.还有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如面向军人的保障制度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保障子系统;而作为补充保障性质的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显然亦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但通常被排除在上述三大基本系统之外。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作业集(必做题)(小编推荐)

政治经济学作业集

(必做题)

第一章

1.请简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系统而科学地对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的理论作了分析,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动分配为主题,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的实现形式是采用公司制。

3.请简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小农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

4.请结合现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谈谈为什么说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增强?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题地位不仅是由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量的比例决定的,而且要看公有制经济自身的活力与导向作用,看公有制经济的成长性与对社会的贡献率。

所以公有制经济的主题地位也要看它 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只要它对混合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力,对混合所有制能起到应道、控制的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题地位就没有削弱,反而应看做是有所增强了。

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最终检验标准是什么?

讲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条件,既要看它的决定因素,看生产力水平或生产力状况,还要用社会实践来检验。所以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时有决定隐私与检验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这

一理论也需要加以完善。对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还应该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应该将决定标准与检验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章

1.试论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30年时间发展的结果。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理论的重大创新。

2.社会经济活动中配置资源有哪四种方式?习惯,命令,计划,经济

3.请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和一般功能。

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包括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它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供求关系,二是价格杠杆,三是竞争机制。在这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了市场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

第一,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重新分配,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或企业中去。

第二,通过价格信号的指示,达到社会生产和需求间的协调。

第三,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减少劳动消耗,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第四,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五,企业是市场主体。

第六,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参数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杠杆。

第七,竞争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要素。

第八,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4.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五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1)明晰的产权制度;(2)完善的市场体系;(3)平等的市场关系;(4)完备的市场立法;(5)开放性的经济行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资本力量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生产。

5.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的内容有哪些? 1)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市场管理和服务。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4)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5)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

1.结合身边的具体实例,思考一下市场机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将企业的决策风险与决策利益联系起来,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决策成本,使决策能更快更好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保持市场供需平衡。

2、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压力,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3、市场机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由利于完善产业结构。

4、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供求关系,使稀缺资源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利用。

缺点: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2、外部负效应问题。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4、失业问题。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2.试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表现。

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1)自发性。(2)滞后性。(3)不稳定性。

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2、外部负效应问题。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4、失业问题。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7、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3.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有哪些?

1、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3、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什么是“热钱”?我国现阶段的游资的特点有哪些?

“热线”(Hot Money)是那些寻求短期回报的资金即“游资”的一种通俗说法,之所以称游资为“热线”,是由于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其流动性极强。

我国现阶段的游资的特点:第一,投机性强,流动性高。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标,从一个金融市场快速流向另一个金融市场,或从一个金融品种快速移出又移入另一个金融品种。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巨额投资金在不同市场或品种的瞬间投入或撤出创造了条件。

第二,高风险与高盈利并存。游资的趋利性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机。高风险投机的结果,要么是高利润,要么是高亏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索罗斯在泰国市场赚了几十亿美元,但11月他自己又称在别的国家市场上损失了20亿美元。

第三,隐蔽性高,突发性强。游资在市场上不断寻找高风险、高利润的投机领域,其踪迹如幽灵,难以预料。游资追逐的脚步突然出现在某一市场,会使这一市场在崛起之速、高涨之奇、衰退之烈中变化。

第四,给一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带来破坏性的冲击。

5.政府在引导游资流向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股票市场上,国内游资运作多以短线为主,其手段往往是短频快,急拉快攻,迅速获利了结,有时撞上些个价格提升无望的股票,就会忍心痛割爱,迅速推出。其次,在债券市场上,国内游资对可转债青眯有加。再者,在房地产市场上,国内游资较热衷的是异地投机置业。

第四章

1.结合教材上面的内容,试述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物质基础。

2、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的基础。国有企业是过敏经济的支柱,作为实现社会公国有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财政与经济建设的基础。

3、国有企业代表着企业制度形式发展的方向。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具有必然性。

2.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模糊,造成国家与企业,或者说所有这话与经营者之间不对称的责、权、利结构。第二,由于产权关系模糊虚置,产权关系不顺,导致政企不分。在政府方面,表现为行政管理只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不分;在企业方面,表现为所有者代表权能与经营权不分。第三,作为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常常难以统一,使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作为一般企业组织,国有企业应该首先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像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的问题,都需要在改革中通过优化组合、分流分离来帮助国有企业卸掉包袱、轻装前进。

3.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要实现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些目标的?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大致表现在这些内容上,首行是扩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这是第一阶段设定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它针对的是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行政的附属物缺乏活力而提出的。其次,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即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法人财产权的承认,从而把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分开,使公司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享有相应的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同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4.怎样认识在新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战略调整的方向。

1.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塑造自己全新的市场主体。

2.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所有制的单一形式,积极探索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实现形式。

3.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只注重数量、规模的传统观念,走结构性战略调整之路。

4.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孤军作战”的局面,实行诸兵团联合作战。5.正确评价当前形势,坚定搞活国有企业信心。

5.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各自定义以及差别是什么?

公共产品是指公众需要使用,且社会每一成员对这一产品的使用不会导致其他个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一产品在产权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具体地说,作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即所有权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过程中的非竞争性。

私人产品相对于公共产品而言是具有产权明确而又可分割的特性,它与公共产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私人产品的两个特征正好与公共产品相反。

第五章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有什么意义?

1、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的持续性与协调性两个方面。

所谓“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就是不断改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对环境的适度要求的过程。同时,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速度保持在其再生速度的限度之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保持在生癌系统平衡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所谓“协调性“是指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一种正想的相互作用,即具有进步意义的作用,不协调则是三者之间的一种负向的相互左右,即具有停滞和倒退意义的作用。协调与不协调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

2、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反战过程中又能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即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它的意义十分重大。1)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老工业企业改造的重要方向。2)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健全的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3)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改革开放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4)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5)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惟一正确的选择。

2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目前,这种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存在的问题仍是十分严峻,这表现在:

1)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总规模几句膨胀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

2)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只见到 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

2、其后果是:

1)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相当一部分经济发展的成果,并影响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还在拉大;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构成我国经济现代化的长期、沉重的负担。

2)经济产值的增加时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和退化,资源基础持续削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

3)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大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即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

3当前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1)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

2)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是实现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初制定的资源开发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4)继续依靠技术进步,深化环境治理。5)进一步发挥节能技术对改善环境的作用。6)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7)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4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是什么?

任何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型与集约型并存,不过我国是粗放型占主体地位,经济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取得的,如果经济增长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这种增长方式产生的弊端与问题也日益显露突出,主要表现在:

1)经济效益低下,影响国力迅速增长。2)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3)一度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

4)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贫困人口除外),但粗放型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旧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越来越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5)我国的资源总量虽然不小,但人均占有量并不丰裕,而是严重不足。

6)生产要素的比例受到限制。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率),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就业率),都有不可突破的上限。7)努力失业“十一五“转变发展方式战略目标的需要。

8)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以粗放型生产的产品,不能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迫使我国的出口采取不惜工本、数量取胜的战略,效益很低,造成外贸企业大量亏损。

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了世界前4名之列。这么大的经济规模,如果还继续采用粗放为主的增长方式,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结合我国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应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当前的情况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提高全民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天体条件

结合我国实际现状,要提高劳动者的全民素质,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各地政府需加强智力投资和教育投入,深入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加强智力开发,充分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保证条件。2)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管理是经济工作的基础,科学理论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管理本身,不需要增加多少资本和物质投入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益,对此我们一定要像重视技术进步一样来重视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抓管理,推动经济工作转到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3)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了环境,不能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要增强环境意识,要求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同时需要加大科技含量的应用,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做法上,需主义内外结合,上下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全方位为企业改善环境,搞好服务,促使企业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国内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4)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 根据国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国有企业首先要从技术改造,挖掘内部技改入手,逐步引进先进的装备设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六章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有哪些?

1、按劳动力形成要素分配。正常情况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会包括这样的因素:(1)劳动力形成的培养成本,即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2)劳动者的经历。(3)劳动者的技能与水平。

2、按资本要素分配,简称按资分配。这主要包括:(1)对兴办企业的投入的资本。(2)居民个人存款所获得的利息。(3)社会成员购买各种有价证劵得到的收益,如债券利息、股票股息、红利等。

3、按徒弟等自然要素资源的分配。

4、按惯例要素分配。

5、按技术要素的分配。

6、按信息要素分配。

2你如何看待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你认为我国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当前收入差距的拉大,我认为其中有一部分是合理的、必然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适应的。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上的差距,或者拉大一些差距,在一定时间和限度内是合理的,可以消除人们怕富的疑虑,树立起守法、勤劳致富的样板,成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驱动器。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事实上包含着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这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包括:

(1)体质因素。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这是引起我国个人收入的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2)政策因素。当前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政策还不够完善,法制还不够健全,宏观调控缺乏力度,致使一些人钻了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发了横财。

(3)管理因素。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几期管理机制不健全,每年都有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单位滥发前五,工资外收入管理失控,大大超过工资收入。

(4)靠非法收入谋取暴利。某些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圈钱交易,损公肥私、贪赃枉法,成为犯罪分子的后台。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搞假冒、伪劣商品等非法活动谋取暴利。如何认识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解决?

1、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条件下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民收入低造成农业发展积弱难返。(2)对农村教育投入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发展缺乏动力。(3)对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少,造成农村、农业发展落后。

(4)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对农业的吸收消化能力低下,造成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身份。

(5)认为的城乡分割,用人用工上的歧视政策,使农民缺少通道改变自己的身份。

2、针对上述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安排,在用人用工上有同样的待遇和政策,打破人的身份界限。

(2)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3)加快城市化步伐,增强工业、城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吸收消化能力。(4)采取措施、保护农产品价格,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强农民收入。

4新时期应如何认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多少,生产什么,决定了消费多少,消费什么的问题,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普遍出现消费制约生产,消费水平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认为消费决定了生产,消费量决定生产的量,以销定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追究历史,生产决定消费时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才出现,是从人类的社会发展的根本上看问题的,这样的认识或许并没有错。但在经济发展,制度存在比较效率即在今天表现为市场经济的效率要高于计划经济的效率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搞市场经济比其他制度形式更为有效率的情况下,消费的重要性要大大高于生产的重要性,启动消费就变得有力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过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正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的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加入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

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分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也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3、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这说明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用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的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解决。

第七章

1.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第一,稳定了人们生活,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二,调动了人们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定,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主要弊病是什么? 首先,它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第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低,有待提高。第三,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

第四,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延续性和系统性,难以操作。

3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弊病的根源是什么?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病,究其根源是与人们对我国社会经济性质认识不够准确有关。过去人们简单地接受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把前者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片面加以强化,把后者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加以排斥。计划经济既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惟一的经济性质,又被看作是经济管理机制与手段,计划覆盖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再分配的一种表现,也就必然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成为高度集中的一种管理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4.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要,使资本主义在想单场的时间内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起到了一种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第二,通过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支的增减,在某种意义上说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关系,只要保障经费开支合理,是能对经济发展起稳定器作用的。

第三,对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起到保护作用。

第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者就业的机会。第五,在某些特定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5.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有哪些? 第一,过大的社会保障开支,造成了政府财政的困难,赤字有增无减。第二,一些项目的享受条件规定不够明确,主张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第三,商品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地位有所下降。第四,家庭观念淡薄,下一代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五,社会保障的日益扩大,导致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办事效率下降,劳动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第六,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职职工生活水平相对下降。第七,影响了资本家的投资积极性,造成资本流失。

第八章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1)制度的适用对象即覆盖范围;(2)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管理和使用;(3)养老保险金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4)养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等。

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人口老龄化;(2)家庭保障功能减弱;(3)经济发展水平低与地区差距过大;(4)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3.如何定义失业和失业保险?

失业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失业保险就是化解失业风险、增强社会成员对失业风险的防御能力的制度安排。

4.失业保险有哪些类型?

失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1)根据失业的意愿,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2)根据失业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3)根据失业的表现,可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4)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待性失业等。

5.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组要包括:(1)社会救助。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贫困救助、面向遭灾的灾民的灾害救助,以及遭遇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等。(2)社会保险。包括面向劳动者提供工伤保险、疾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及失业保障,以及对其家属的津贴和伤残、退休之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等等。(3)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失业、残疾人福利失业、各种福利休养设施、特殊教育,等等。(4)还有其他社会保障措施,如面向军人的保障制度通常是一个独立的保障子系统;而作为补充保障性质的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虽然亦被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但通常被排除在上述三大基本系统之外。

第四篇:护理研究 必做题答案

护理研究 必做题答案

必做题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选题

C

1、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是()

A、周密严谨B、合乎逻辑 C、实事求是 D、探讨因果关系 D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尊重原则的内容()

A、自主决定权 B、隐私权 C、匿名权 D、知情同意权

二、多选题

1、科学的本质应是(ABCD)

A、合乎逻辑 B、可验证(可被重复)C、着重一般共性问题 D、探讨事物的因果关系E、着重感性认识

2、科研工作具有(ACE)

A、探索性 B、社会性 C、创新性 D、独立性 E、连续性

3、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表现在下列几方面内容(ACE)

A、描述事物的现状 B、指导实践 C、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 D、开展进一步研究 E、产生理论或引出定律

4、临床研究过程中应考虑到(ACD)

A、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B、研究设计严谨 C、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 D、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E、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5、下列有关公正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BCDE)

A、受试者应自主同意参与研究 B、在实验过程中要公平选择受试者 C、使受试者得到公平治疗的权利 D、在实验过程中要公平对待受试者 E、对性别、年龄、种族、经济水平等不同的受试者均应一视同仁

三、名词解释

1、科学本质:是合乎逻辑;可验证,即可被重复;科学研究着重一般共性问题;探讨事物因果关系:研究现象的机理和相关因素、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等一系列的创新过程。

2、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活动,并能从中认识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的知识。

3、医学研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临床问题,并通过研究改进临床工作,提高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4、自主决定权:指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应告知受试对象整个研究的所有事宜,受试对象有权决定是否参加研究,并有权决定在研究过程中的任何时候终止参与,且不会受到治疗和护理上的任何惩罚。

5、护理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需要研究的护理问题,通过科学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该护理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地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对病人的护理。

四、问答题

1、简述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是合乎逻辑;可验证,即可被重复;科学研究着重一般共性问题;探讨事物因果关系:研究现象的机理和相关因素、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等一系列的创新过程。

2、简述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内容?

描述事物的现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引出定律或产生理论。

3、医学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2)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3)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4、简述护理科研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1)尊重原则2)有利原则3)公正原则4)知情同意

5、简述伦理原则中有利原则的基本含义?

指的是研究者应尽量使受试者免于遭受不舒适或伤害。研究者在研究前应谨慎评估该项研究给受试者带来的利益和伤害有多大,并将二者进行比较。如果给受试者带来的伤害大于利益,研究应被修改;如果利益与伤害持平或利益大于伤害,研究者可以证明实施该研究的合理性。第二章 临床研究的步骤和内容概述

一、单选题

1、科研论文是(C)

A、科研数据的书面总结 B、科研设计的书面总结 C、科研工作的书面总结 D、科研选题的书面总结

二、多选题

1、科研选题通常来自(ABDE)

A、个人的实践活动 B、受他人研究结果的启发 C、相关理论 D、现在和未来需要探讨的内容 E、研究者的兴趣

2、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有(ABDE)

A、选择研究对象 B、设对照组 C、护理干预 D、随机分组 E、观察指标

3、进行预试验的目的是(BC)

A、加速科研工作的进度 B、检查课题设计中的问题 C、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 D、确立研究问题 E、收集资料

三、名词解释

1、预试验:是指正式开始试验前,先作一些小量样本的试验,其目的为检查课题设计中有无需要修正的地方,也可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

2、变量: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以影响结果或导致结果的产生。

四、问答题

1、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和确立问题查阅文献 陈述问题和理论框架 假设形成 科研设计 确认变量 预试验

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科研资料的分析

2、简述查阅文献的目的?

1)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

2)查看自己选题的内容与他人工作有无完全重复,以减少盲目性 3)可以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4)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确立研究问题

一、单选题

1、医学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B)

A、科研设计 B、选题和确立问题过程 C、收集资料 D、撰写论文

2、一个研究课题的确立过程主要依据(C)

A、相关理论 B、先进仪器设备 C、背景资料、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 D、专业知识

3、研究问题的陈述内容可用以指导(B)

A、撰写论文 B、科研设计 C、收集资料 D、统计学分析

二、多选题

1、选题过程的注意事项有(ABCDE)

A、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B、立足于创新 C、选题范围不可太大 D、避免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 E、结合熟悉的专业知识

2、确立研究问题的过程主要步骤是(ABDE)

A、提出研究问题 B、查阅文献 C、科研设计 D、假设形成 E、问题的陈述

3、确立研究问题后问题陈述内容包括(CD)

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立题依据(理由)D、预期目的 E、随机分组

三、名词解释

1、假设:是指对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预期目的或暂时的答案,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或否定。

2、问题陈述:主要包括确立研究问题的背景(理由)和预期目的(假设),并用以指导研究设计。

3、理论框架:利用已有的理论对研究中各概念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作说明,该理论则为该研究的理论框架。

四、简答题

1、简述选题的注意事项?

1)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2)立足于创新 3)选题范围不可太大 4)避免完全重复别人的工作 5)结合熟悉的专业知识

2、护理科研选题原则是什么 1)创新性 2)科学性 3)需要性 4)可行性

5)经济性和效益性 6)可连续性 7)符合伦理法则

五、应用题

1、对研究题目“褥疮问题的探讨”进行修改,使选题明确可行。“昏迷病人褥疮发生率与翻身次数关系的探讨”

2、对研究题目“探讨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和治疗”进行修改,使选题明确可行。

“探讨晚期肺癌病人的心理特点和治疗。”

第五章 科研设计

一、单选题

1、选择研究对象要服从于(A)

A、研究目的 B、随机原则 C、规定的样本数 D、选题背景资料

2、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是按下列哪项来分类(A)

A、按研究设计内容不同 B、按研究性质不同 C、按研究对象不同 D、按研究目的不同

3、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是按下列哪项来分类(B)A、按研究设计内容不同 B、按研究性质不同 C、按研究对象不同 D、按研究目的不同

4、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是按下列哪项来分类(D)

5、科研设计中的指标(观察项目)是反映下列哪项的一种现象标志(C)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变量

6、前瞻性研究又称(D)

A、量性研究 B、质性研究 C、实验性研究 D、队列研究

7、按研究目的进行研究的方法是(B)

A、实验性研究 B、预期性研究 C、质性研究 D、量性研究

8、下列哪项属于非实验性研究的特点(C)A、设对照组 B、随机分组 C、没有干预 D、随机抽样

二、多选题

1、设对照组的目的在于(AC)

A、排除干扰因素 B、使样本具有代表性 C、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D、使符合样本条件E、使符合研究目的

2、按随机原则进行研究分组目的是(AB)

A、排除干扰因素 B、使样本具有代表性 C、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D、使符合样本条件E、使符合研究目的

3、实验性研究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BC)

A、设对照组 B、随机分组 C、人为地施加因素(干预)D、可不设对照组 E、不需随机分组

4、科研设计中选择研究指标的基本要求是(ABC)A、能具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性能

B、能如实反映事物的客观实际 C、能从中获得准确结果和科学判断 D、能增进相关的专业知识 E、能增加研究的理论依据

5、研究设计中选择样本的注意事项(BCDE)A、使具有可比性 B、严格规定样本条件 C、规定有足够的样本数 D、按随机原则选取样本 E、使具有代表性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指标:是在研究中用来反映或说明研究目的的一种现象标志,也是确定研究数据的观察项目,通过指标所取得的各项资料,从中可归纳出研究结果。

2、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性质相同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4、变量:是指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因素,变量是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出来的。在研究中变量主要可分为自变量、依变量、外变量。

5、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6、依变量:指科研目的,它随自变量改变的影响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依变量正是我们想要观察的结果或反映。

7、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设立对照组能起到排除外变量的作用。

8、随机误差;即抽样误差,虽然使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但抽样产生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为随机误差。

9、科研设计;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理设计方案,用以指导研究过程的步骤和方向,目的在于得到理想和可信的研究结果。

四、问答题

1、简述科研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选择样本的注意事项。

科研设计内容包括:确立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随机分组和确定观察指标。选择样本的注意事项:1)严格规定样本的条件 2)按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并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3)每项研究课题都应规定有足够的样本数,应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合理设计总体条件和样本例数。

2、试述观察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和根据。

观察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1)能具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性能 2)要能如实反映事物的客观实际 3)可行性,能使观察者从中获得准确的结果。指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假设(研究预期目的)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统计学的要求。

五、应用题

1、请指出“体重与血压的关系“研究课题中的自变量、依变量和有关的3个外变量。

体重是自变量,血压是依变量。

外变量: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情绪、血压计等需要控制。

2、简述抽样过程和抽样方法? 抽样过程: 明确总体

根据研究目的列出抽样标准(诊断标准、纳标准、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选择样本

抽样方法: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每一个人有同等机会进入样本。

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一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样本。包括目的抽样、配额抽样、有效抽样。第七章

定性研究

1、简述定性研究的特点?

1)研究现象(行为、感觉、经历),通过直觉、交互、整体、灵活的方法收集数据。

2)记录个体的、主观的观点 3)提供丰富的、深层次的见识

4)用文字和叙述性的方式,而不是数字形式

5)焦点是独特的、唯一的,是个别特殊的而不是寻求普遍性、代表性 与情景、状态有关,是窄域理论

2、简述定性研究中认知的思维程序? 理解 综合 理论化

重新理解情景因素 理解以陌生人的身份进入现场 从远处吸取与主题相关的所有事物 想办法让被研究者信任你 策略: 主动询问 记录

将文献、非资料性知识与研究资料分开 综合

将多个故事合并为一个典型形态中 将资料和情景分离 策略:

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对类别进行比较 理论化

将综合的资料与某一理论结合 策略:

询问资料,建立资料和已有理论之间的联系 在另一个场景中验证一个类似的概念 构建正式的理论 建立主要特征的次序 分离

使所出现的理论能够用于其他情景 其他研究者及已经建立的理论是关键 提供场景

明确现存理论和新理论的联系,以发展学科 展示新理论的用途

3、简述现象学分析的六步法?

1)阅读所有资料获得一个“感觉”2)回到每一个案例找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说清楚每个重要陈述的意义 4)把阐述清楚的意义进入主题丛

5)把每一个主题丛进入原始的案例去验证它,有差异的可以进入主题丛的变量,不能把不适合主题丛的资料舍去,结果研究资料可以完整无缺。6)尽可能用一种不含糊的、确定的陈述详尽描述现象学的调查研究

4、简述构建根基理论的过程? 研究设计阶段: 第一步:回顾文献 活动: 定义研究问题 定义研究结构 原理: 焦点、成就

限制不相关因素、控制外部效度 研究设计阶段: 第二步: 选择案例 活动

理论抽样,不是随机抽样 原理

对于理论有用的案例 数据收集阶段 第三步

制定一个严格的数据收集的方案 活动

建立案例研究数据库 使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 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数据 原理

增加结构的信度 增加内部效度 多种观点、证据 –第四步: 进入该领域 活动

重叠地分析、收集数据 灵活地收集数据 原理

快速地调整和明确有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允许研究者扑捉呈现的主题和案例的独特的地方 数据排列阶段 第五步: 数据的排列 活动

按序列排列数据 原理

方便数据的分析 允许检验过程 数据分析阶段 第六步

分析与第一个案例有关的数据 活动

使用开放的编码 使用横向编码 使用选择性编码 原理

发展概念、分类、相关特点 发展两个分类及次级分类的相关性 连接所有分类,构建理论框架 所有编码形式增进了内部效度 第七步 理论抽样 活动

通过案例不断重复理论和文献(回到第二步,直至资料饱和)原理

确认、拓展、形成理论框架 第八步 结束 活动 资料饱和 原理

结束过程当页边记录需改进的地方变得很少 文献比较阶段 第九步

呈现的理论与文献比较 活动

比较与文献不一致的地方 比较与文献相似的地方 原理

改善结构的定义和内部效度

促进了外部效度,通过研究建立的内容可以推广

5、试述定性、定量研究的区别?

定量 定性

 研究工具 问卷、刻度 访谈(半结构、非结构)观察  研究方法 获得客观资料 交互过程,不能与研究对象 

双盲、三盲 分开,主观地判断  获得标准 通过同样工具 不可能获得标准

第九章 研究工具性能的测定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对于信度和效度关系的描述是正确的(D)A、研究工具可以只有信度而无效度 B、信度低的工具效度有可能高或低 C、信度高的工具效度必然高 D、信度高的工具效度可能低

2、下列属于信度的主要特征的选项是(B)

A、可操作性 B、内在一致性 C、敏感性 D、精确性

二、多选题

1、下列对信度和效度关系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CDE)

A、只要研究工具存在,就必然有它的信度和效度 B、信度高的工具其效度也高 C、信度低的工具其效度必然也低 D、信度和效度都是表示研究工具好坏的指标 E、效度低的工具其信度可以高

2、信度的主要特征是(ABD)

A、等同性 B、稳定性 C、合适性 D、内在一致性 E、敏感性

三、名词解释

1、信度:指使用某一研究工具重复测量某一研究对象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可被定义为使用某一研究工具获得的资料所能反映被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准确程度。)

2、效度: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反映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越高,效度越高。

四、简答题

1、简述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1)只要研究工具存在,就势必有它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程度上“高”或“低”

第十章 科研资料的整理分析

一、单选题

1、若想用统计图表示某医院医生学历构成情况,选择下列哪种统计图较为合适(D)

A、线图 B、直条图 C、直方图 D、圆图

2、下列哪项是统计学中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B)A、P>0.05 B、P≤0.05 C、P>0.01 D、P≤0.01 13

二、名词解释

1、变异:各个体之间的差异

2、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也称几率,用符号P表示。必然发生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发生事件的概率为0。故P值范围在0—1之间。

第十一章 护理论文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文题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A)A.20个汉字 B.15个汉字 C.25个汉字 D.30个汉字

2.下列护理科研论文的参考文献(期刊)的书写格式正确的是(D)A.序号 作者名,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期):起止页 B.序号,作者名,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期):起止页 C.序号 作者名,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期):起止页 D.序号 作者名.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期):起止页 3.写综述的框架是(A)A.文题、前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文题、摘要、前言、讨论 C.文题、前言、资料与方法 讨论 D.文题、摘要、前言、讨论 4.专科护理论文的前言包括的四要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A.说明概念 B.陈述目的 C.概述全文 D.引出下文 5.摘要包括四部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A.目的 B.范围 C.方法 D.结果

6.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与实用性的主要依据是(B)A.摘要 B.资料与方法 C.前言 D.讨论 7.论文的核心部分是(C)A.摘要 B.方法 C.结果 D.讨论

8.证实论文言之有据,及对他人的尊重.是论文的哪一部分(C)A.前言 B.结果 C. 参考文献 D.讨论 9.一篇文章的图表不宜选用太多,以多少为宜(B)14 A.1~2个 B.2~3个 C.3~4个 D.4~5个 10.讨论部分的陈述应注意一些问题,下列哪项是错误(D)A.密切结合本文的结果 B.写讨论部分要注意结合相关理论陈述论点

C.结合理论与本文结果部分相呼应 D.可大量抄录文献资料 11.文章的精华部分是(C)A.前言 B.摘要 C.讨论 D.结果

12.文章富有生命力的标志是具有(B)A.科学性 B.创新性 C.实用性 D.逻辑性 13.下列哪项不符合论文逻辑性的要求 C A.结构严谨 B.层次清楚 C.结论准确 D.说理透彻 14.一篇文章可选多少个关键词(C)A.2~3个

B.2~4个

C.3~5个

D.3~6个 15.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前言的陈述(C)A.介绍立题的依据 B.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C.自我评价 D.研究预期的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关键词可从下列哪几项中选择(ABC)A.文题 B.摘要 C.文中小标题 D.讨论 2.文章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三方面ABC A.真实性 B.准确性 C.再现性 D.实用性 3.综述的中心部分内容包括哪三个主要部分ABD A.提出问题 B.分析问题 C.研究问题 D.解决问题 4.研究对象与方法包括以下哪三部分ABD A.研究对象条件 B.抽样方法 C.数据资料阐述 D.研究步骤

三、简答题

1、论文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真实性 客观正确总结实验结果与所需解决问题密切相关(2分)2.准确性 结论和研究结果忠于事实,设计合理,方法正确,数据、用词、引文、结论准确(2分)

3.再现性 所得实验结果以及结论能经得起他人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2分)4.逻辑性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合乎逻辑、论点鲜明、论据充分。(2分)

2、对论文的文题有哪些要求?

1.文题相称、标题体现内容,简明、贴切,新颖醒目(2分)2.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概括全文(2分)3.尽可能含有较多关键词(2分)

4.中文文题以20个汉字为宜,尽量不用缩写(2分)3.护理论文应具有哪些特点? 1.专业性1分

2.创新性与科学性 2分 3.逻辑性与可读性2分 4.实践性2分 5.格式的标准性1分 4.对论文摘要有哪些要求?

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组成,(4分),200~250字数,(2分)

简短精粹、完整、忠实于原文(2分)5.综述的中心部分内容有哪些要求? 内容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比较各专家学术的论据,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经验和观点,从不同角度来阐明有关的护理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争论焦点或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和解决办法等。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作业(必做题1)

公共经济学 必做题1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

一、简答题 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架构包括那些基本元素?

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包括: 第一是“基本假设”。经济人与理性经济人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人们对福利标准判断的主观性的假设、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对立统一假设、政府职能随经济增量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等等。

第二是一些概念,如: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福利、效率等。第三是“特定理论”。第四是有效的“检验方法”。试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货币的边际效用问题。

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对消费者来讲增加同一物品的消费,由于重复使用,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刺激效应就减弱了。再是说,假定一种商品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效用又是不同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肯定是将物品首先用于效用最大的地方,依此办理,这样物品被消费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货币边际效用递减上,货币边际效用在穷人与富人间的不同,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分析生产、分配等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们认为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区别于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虽说现代社会消费品的种类繁多,富人的货币可以有多种用途,不会在某一商品上无穷使用,但不可忽视的是现代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非常严重,作为市场势力又在不断推动这种分化,一些人可以有上亿美元的货币财富积累,另一些人则食不裹腹。究其原因是(1)人的生活消费在一定阶段并不是象人们认识的那样是无限的,而是有终极的。(2)投资环境较差,资本利润率存在递减等。对于富人来说现金与其它财富最后成为“遗产”是常有的事,所以不能因此否定货币边际效用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效用。穷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大是因为穷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少,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大。富人货币的边际效用小是因为富人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多,每增加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对自己的需求而言满足的效用在不断下降,其最后的边际效用就小。帕累托原理有哪三方面内容?

帕累托原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1)交换的帕累托最佳条件;(2)生产的帕累托最佳条件;(3)产品替代的帕累托最佳条件。

二、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目标,抽象地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究竟如何,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只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公平,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它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公平从属于效率,只能表明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保障,而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社会环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真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在政策措施上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个人收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假如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可能差距很大),过多地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份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或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更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假定我们将公平看作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效率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多考虑讲效率,而发达国家则更应该讲公平。假定一个社会的盈利性生产活动是

由私人企业进行的,政府只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那么这个政府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讲求公平而不是效率,效率由市场来决定,私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必然会提高效率,政府只要管住社会公平就行了,这类国家讲公平的同时才是去兼顾市场或企业的效率问题,比如不要有过高的税率,毕竟过重的税负也是要影响市场或企业的效率的。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使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时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时,这说明原来的政策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运作。

三、案例分析

[参考解析] 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治领域。“经济人”假设认为,政治市场中的行为主体——政治家 官员和选民与经济市场的行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一样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即政治家和官员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并不是其主要的追求目标。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就可以为上述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查分收取高额费用提供合理和有力的解释。

在案例中,正是因为地方教育部门具有牟利的冲动,才导致各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利用自己对高考成绩的垄断发布权来牟取暴利。而这种暴利是建立在对考生合法权益侵害的基础上的,是对国家机关非盈利性的违背。地方教育部门利用考生的成绩来牟取利益是不合理的。这主要因为:

首先,高考成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属于公共信息和社会资源。这是由于:(1)一种物品的生产——高考阅卷并不是只能由政府提供。只要有严格的判分标准和相应的制度配合,其他类型的组织——如社会中介组织也可以提供。只不过政府部门是这种物品的权威提供者而已,而且在中国目前社会中介组织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是最适宜的提供者。(2)高考分数作为一种物品被生产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影响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因而高考分数不具有排他性,是社会的公共资源。一般而言,政府的主要职

责是免费提供公共物品,高考分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理应由教育部门提供,但地方教育部门却以公布考生成绩的方式来牟取利益,这是对政府部门非盈利性原则的违背。

其次,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来看,各级教育和考试部门属于政府机关,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是不能牟利的。教育部门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而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共信息作为商品出卖 谋取利益的权利。高考信息尤其是高考成绩是考生创造的,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因为直接参与了高考成绩的产生而对这些成绩享有专有或专营的权利,所以对高考成绩没有有偿处置权。另外,考生在考试前已交纳了考试费,说明考生已与教育部门签定了合同,除了工本费和其他费用,考试费应包括向教育部门获知考试成绩的费用。在案例中,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利用对高考成绩的发布权,第一时间将之作为有价资源出售给电信运营商来非法牟利。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公共服务的有偿化,这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一种漠视,更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一种倒退”。

案例中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利用公布高考成绩的机会谋取利益,以及政府官员存在的贪污受贿现象,都可以为“经济人”假设存在于中国的政治领域提供有力的证明。因此,与其回避“经济人” 存在于中国的政治领域,假设倒不如承认它的存在。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能够努力的地寻找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将政府部门和官员牟利的冲动遏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政府部门和官员以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来谋取自身的不当利益。

第二章 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一、简答题

1.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公共经济问题为:

(1)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稀缺资源的自然垄断主要是指矿产、森林、水源、空气环境等的分配问题。

(2)交易费用问题。广义地讲交易费用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商品买卖之间的交易费用等。

(3)教育滞后。一个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如何往往与其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有了好的教育社会发展才能有可供衔接的劳动力,否则国家的发展只是一句空话。(4)国民健康问题。(5)公共安全问题。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有它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其原因是盲目地 追求自发的市场经济,造成了“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的结果造成对市场发展的阻碍。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

(1)自发性。即各个分散的企业只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往往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处在无政府状态。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无数次的反复,才有可能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滞后性。各个市场主体在接受价格信号时,所获得的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时,已是在交换之后的事了,此时再行调整,一方面已发生了供应不足或供过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这时的调整也不能及时满足供求平衡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身不具备预见经济变化的功能。

(3)不稳定性。当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不会因此而被稳定下来。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将资源从效益低下的部门向效益相对较高的部门转移,同时造成这一部门供求平衡的损害。市场机制的竞争是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哪个部门获利相对丰厚,生产者就会调动自己的资源要素向哪一部门转移,从而造成供需平衡的不稳定性。从根本上说,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对市场行为的过份依赖与放纵。

3、市场失灵的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2)“外部效应”问题;(3)竞争失败与市场垄断;(4)失业问题;(5)公共产品与搭便车;(6)消费者的合理无知(包括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的无知);(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8)区域经济协调与国际收支平衡问题;(9)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4、混合经济体制有哪些不同的模式?为什么?

西方国家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各具特色、互有差异的混合经济体制,它们是:(1)以美国为典型的国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经济体制;(2)以英国和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型混合经济体制;(3)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混合经济体制;(4)以法国为典型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混合经济体制;(5)以日本为典型的国家发展导向型混合经济体制。

主要原因在于:(1)各国的发展水平不同;(2)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的不同;(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等。由于混合经济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造成了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有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就小些,有些国家则比较多地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有些国家则可能主要强调个别目标的实施等不同的情况。

二、论述图

试论述一个有效率的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会造成公有企业的低效率?

一个有效率的企业满足这样一些基准:(1)企业购买投入品时,其价格达到投入品市场中通过竞争所实现的水平;投入成本应有竞争性;(2)在当时可能利用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投入品的最优组合;使用最可能的先进技术;(3)以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4)以可将费用降低为最低的最优销售渠道进行销售;(5)在劳务、人事、财务方面不存在“经营上的懈怠”。就这几方面而言,一般认为公有企业效率整体上较私营企业为低。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原因:

(1)集体行为的动机。由于政府企业不必关心破产、也不考虑竞争。前者使企业没有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动机;后者使企业缺乏创新、进步的动机。

(2)个人动机。公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如私人企业那样与利润息息相关。公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另一个不同是对雇员使用权的限制。一般在公有企业被解雇的情形很少发生,这种没有潜在雇员候选者挑战的极具保险性的工作曾被认为是公有企业的一大优越性,但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一些人不思进取的根源。公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由行政部门委派,这导致任人唯亲之风泛滥,并使他免受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同时也给那些滥竽充数者以保护伞。(3)公有企业的官僚行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一般政府行政部门相类似,充满了官僚气息。

(4)公有企业低效率的制度原因。第一,公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严重削弱。第二,主管部门繁多,职责不明确。第三,对公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政治化的明显倾向。

第三章 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要对公共产品供给价格实行管理?

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实行管理是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当然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远远多于公共产品生产这个范畴。政府对价格的管理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对公共事

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价格管制;二是对于某些国家税收重要来源产品的价格管制;三是作为产业政策的一部分的价格管理;四是稳定经济为目的的价格控制,特别是为稳定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价格而进行的控制,而对公共产品的价格管理是政府调控价格的基本内容。

2什么是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用边际成本来定价,有经典文献对此说明如下:

一般福利的最适度相应于所有东西都在边际成本上出售。这意味着桥梁收费„„是无效率的回收;所得税、遗产税和地产税非常适用于补偿发电厂、水力工程、铁路以及其他固定成本很大的产业中的固定成本,从而可以把这些产业的劳务和产品价格降低到边际成本的水平。因此通常的假定„„即“各自人自扫门前雪”是与社会效率最优化不一致的。

按照这种观点:价格应当建立在边际成本上,在成本递减产业中产生的任何赤字应当由税收加以资助。因此必须把这样一种边际成本定价的理由看作是一种最优的论点。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对于使用一次总付税存在着许多限制,以及为什么政府可能不得不依靠扭曲性税收的理由。无法征收完全可变的一次总付税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对边际成本定价的偏离。如果为了弥补赤字而必须以一种扭曲的方式筹集收入——因而对这些经济活动来说价格并不等于边际成本——则国有企业内的最优定价将满足边际成本定价这种推论就不能成立。如果一次总付税方式无法达到理想的再分配,则公共部门的价格不得不用作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工具。

在次优领域中对边际成本定价的偏离已成为许多文献的主题。有学者研究了公共企业在收入约束下的行为(例如,他们应当收支相抵)。推导出一个最优定价nqxF(x)其必要条件为qiFi,Fi在此表示F对于xi的导数。假定在这个阶段上,私有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因此n0。若价格已等于边际成本,则消费应当沿着补偿性需求曲线,从原来可能的水平上作等比例的减少。每个国有企业可能面临着一种独立于其他企业的预算约束。严格说来的税收问题是更一般问题的特例:当整个公共部门只存在唯一的预算约束时,为公共部门筹集的收入水平是最优确定的而不是任意确定的。因此,当我们运用前面的结果时,必须牢记国有企业地位的特征,以及它与政府的关系。

边际定价原则是公共产品生产体现效率的表现,它隐含的前提是公共产品也要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无非这种成本的回收并不一定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直接实现的,它可以在消费者享受公共产品时收费,也可以根据边际成本支出预期,及实际发生的边际成本状况收费,不管消费者是否消费了该商品。

3、政府对“国有企业” 管理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可以像管理一个政府部门那样管理企业(如有些情况下的邮局)。

第二种,企业可以是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那样的自主公司,国家像其他股东那样取得利润(这正是某些合资企业的情况)。

第三种,即公共企业具有独立的管理权,而由国家确定一些目标,并且受到某些规定的约束条件的限制。

二、论述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这种供给局面是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及制度背景的。

首先,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实行我国奉行的“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城市的市民通过缴纳税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品,其供给进入公共财政体制。而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及附加,还得为其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支付各种费用,如“三提五统”等,其供给进入制度外财政,即农民享受的各种公共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成本分摊,而不是由政府统一从强制性税收中进行安排。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导致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保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村地区,向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平也缺少严肃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即使具有提供公共品的愿望,但体制分配造成的财力缺乏也成为最大的资金约束。

其次,源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纯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存在着搭便车,使消费者隐瞒自己的偏好以逃避税负的可能性,因此,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期望借助于公民投票选举的政治过程来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则偏离了农民的偏好,产生了无效率的结果。

第三、源于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实行分税制后,财权逐渐向中央及省政府集中,而事权却逐级下放,一些本应由中央及省政府供给的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等,却下放到乡镇一级,加重了乡镇的负担。而乡政府由于乡镇本身财源有限,主要依靠农业税收及中央转移支付,但负担的事务(财政支出)却远远超过收入。乡政府财力有限,只好把费用转嫁到了农民头上,财权向中央省政府逐渐集中而政府机构改革未能同步跟进。第四,源于公共产品不合理的筹资机制。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后,我国对农民实行的是既收税又收费的制度和政策。税费并存的状况,除造成了农民负担重以外,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

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提出的几点意见:要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供给机制,城乡不同的税费机制,要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探索基层政权改革,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组织保障,在法律方面加强立法,强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保障,具体如下:

(1)理顺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2)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3)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4)划清责任、精简机构。

(5)抓紧制定保障农民权益和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法规。

三、案例分析 [参考解析] 公共物品具有两大属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物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因此它难以通过市场来提供。这样,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是失灵的,所以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上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市场机制在社会退休人员和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失灵,从而需要政府的介入。

在案例A,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中国已形成越来越成熟的保险市场体系,并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使中国的保险市场正成为国有资本 民营资本 境外资本同台竞争的大舞台。名目繁多的险种一一映入人们的眼帘,其中医疗保险,作为涉及范围很广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险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商业医疗保险更是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然而,社会退休人员和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市场却是异常冷清,应了一句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市场机制逐利的天性使然。天津市政府规定,天津市社会退休人员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所需资金由天津市财政局按照统筹基金上实际支付全市参保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帮助解决。及其对政策性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保险的措施,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绝大部分医疗费用补助是必要的。

在案例B中,地铁也好,环路也罢,都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公共物品。它的受益人不仅仅局限于提供者或特定使用者,而往往会扩大展到整个社会。以地铁为例,地铁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居住在城市里的老百姓,地铁的出现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巨大压力,并且大大节省了市民花在路上的时间。地铁的发展改善了整个城市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修建这一系列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费用是高昂的,且收回这些建设成本是有风险的,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连建设成本都无法收回,这说明市场机制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是失灵的。因而,无论是沈阳还是上海的地铁,或是北京的六环路,主要是由政府介入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次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参考资料] 丹尼斯.缪勒著,张军译,公共选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胡庆康,杜莉主编.现代公共财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张旭,杨开峰编著,混合所有制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

第四章 公共选择

一、简答题

1公共选择有哪些主要准则?

公共选择的准则(1)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3)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4)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5)不存在个人独裁。

2阿罗悖论及其求解。

美国经济学家K.J.阿罗(K.J.Arrow)在其《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不可能性定理”,亦我们知道的投票悖论(又称阿罗悖论)所谓投票悖论就是指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即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安排,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如果人们事先知道这种关系,就会在投票之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投票顺序。用多数原则来选择社会偏好顺序也得不出一个符合多数人要求的惟一结果。由多数人选出的方案就不代表多数人的利益了,这就是阿罗的投票悖论。

解决投票悖论需要将公共选择的规则结合起来,从那些规则出法,可以有下列一些基本的解法:(1)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2)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3)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4)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5)中位投票人定理;(6)用脚投票。

3请说明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投票选择的四种形式是:

一是“用脚投票”或称为“跑政策”,指特殊利益集团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以使政府决策有利于自己;

二是“用手投票”即利用组织起来的选票集中度向政府施加压力;

三是“用钱投票”通过提供资助(如在总统竞选中提供竞选活动资助,或给某一政党的日常活动提供资助)来影响政府决策;

四是“用嘴投票”即在议会开展游说活动,说明自己的愿望和主张。

4寻租活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人从寻利到寻租,首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念有了什么变化,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主要还是因为社会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做出个人选择的环境改变了的缘故。当经济从市场自发运转向直接的权力作用下的利益进行再分配时,寻租活动就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而出现了。政府失灵是导致寻租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直选民主制中的“政府失灵”; 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也即间接民主;官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政企博弈中的“政府失灵”。

二、案例分析 [参考解析] 企业寻租行为导致政府失灵,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增进社会福利的生产性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害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耗费社会经济资源。寻租行为就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有害于社会福利增进且耗费社会经济资源的活动。

在案例A中,产煤大省的各种中小煤矿承包者利用制度的空隙,通过大数额的行贿来争取有利的资源分配,这是一种典型的寻租活动。在煤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煤矿资源的分配具有绝对决定权,使得政府在煤矿资源的分配中具有创设租金的可能性;而在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寻租者大有人在,这就使得对煤矿资源的“创租”和“寻租”变成现实。

在案例B中,私营企业庞大的“公关”费用表明,政府在市场准入和资源的权力分配等方面享有绝对的权力,于是政府就具有了设租的机会;私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就需克服政府在税率 准入等方面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壁垒,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寻租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创租,私企寻租”的现象。

寻租行为有合法与违法两种类型,非法寻租行为导致官员腐败,其危害不言而喻;而合

法的寻租行为则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并最终使政府干预市场过程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寻租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寻租行为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现。由于寻租活动的存在,使得竞争变得不存在,资源的配置不再由市场来调节,而变成了人为的调节,其后果就是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另外,大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资源,然后都去寻租,没有人再去关心创新,也没有人关心新的生产方式了。

第二,寻租过程耗费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使本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这些于社会无益的活动上。

第三,寻租行为还会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行为或“避租”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比较高级的寻租方式是利用行政法律手段,来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在案例A中,当一个寻租者承包了一处煤矿后,他可能寻求政府干预来阻止其他竞争者加入竞争,以维护其独家垄断的地位,确保租金不被扩散。这时他的行为已不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阻止了社会从市场竞争中获益。同时,阻止其他竞争者加入竞争的活动本身也消耗了社会的经济资源。而如果政府官员在这些活动中享受了特殊利益,这些特殊利益的存在会引发一轮追求行政权力的浪费性寻租竞争。同时,利益受到威胁的承包者也会采取行动“避租”,以与之抗衡,从而耗费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

寻租行为不仅扭曲资源的配置,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危害,而且还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遏制寻租行为。在目前情况下,主要可以采用两种途径来制止寻租行为:一是政府要从一些具体的经济领域退出来,这样就避免政府在这些领域设租的可能;二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参考资料] 李成智编著,公共政策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胡乐亭,卢洪友,左敏编著,公共财政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下载浙大2010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大2010秋政治经济学作业答案(必做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续介质力学作业必做题(合集五篇)

    连续介质力学作业必做题 以下各题中,取物质坐标系{XA}和空间坐标系{xi}为同一个直角坐标系,其单 位基向量为(e1,e2,e3)。 2-1 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不变,......

    专业必做题

    专业必做题 一、解释题 1、 艺术构思 2、 三吏三别 3、 样板戏 4、 欧洲骑士文学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艺术夸张 2、《说文解字》的内容及其使用方法 3、戴望舒诗歌的艺术......

    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必做题及答案

    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必做题及答案一1、下列安全技术措施中,( )是把人体与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开,是一种不得已的隔离措施,但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A.隔离......

    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林玲玲 2012秋学前本 学号: 学习中心: 712007612036 温州学习中心 ——————————————————......

    2013夏考社区护理必做题答案

    1.2011年为达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下列哪项说法有误: A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市居民2.社区的最基本的功能是:B 空间功能 C 单位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

    2013护理研究夏考必做题答案5篇

    题 1.质性研究适合于下列哪项研究? A 探讨放松训练对疼痛的干预效果 B 音乐疗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效果研究 C 临床护士对循证护理知识调查 D 癌症患者化疗时的体......

    政治经济学大作业111211

    作业要求必须手写,打印一律按零分处理。阅读以下有关市场秩序的材料。 材料1:2002年7月3日,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记者对北京一家超市的肉制品专柜的暗访,发现这家超市肉制品标......

    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年级: 刘巧云 2014春 学号: 学习中心: 714015018008 乐清学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