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法治理念 顺应时代要求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结合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严格依法行使审判权,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中,指导和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我们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审判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审判制度都蕴含着一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通过审判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审判人员在行使审判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审判权来表现出他们的法治理念。再次,法治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审判改革的成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审判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审判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
理案件必须依据实体法作出裁判。也就是说,一方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而作出公正的裁判,有法不依,不顾法律而裁判是不合法的裁判,是枉法的裁判。同时,法官在审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者受到必要的追究。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裁量权,并应依法接受对其裁量活动的监督。如果法官在裁判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裁判活动。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两种适用实体法错误的情况:一是案件事实是非责任认定正确,但适用法律错误,也就是所有的事实过程判断是对的,叙述完全正确,但适用法律或条款错误,导致案件上诉,其结果肯定是因适用法律错误,被二审裁定发回重审。二是对法律条文的认识发生偏差,导致案件实体处理发生偏差,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因为人对事件或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理解不一,或因为对立法原理的理解不透彻,对相应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的理解的不一致,导致在处理结果上出现偏差。
(二)严格遵守程序法
司法作为严格适用法律、公正裁判案件的活动,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为注重操作程序。要保证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避免司法人员的恣意和随意性,必须要严格遵循固定的司法程序,绝不可在任何一个诉讼环节中违背和忽视诉讼程序。遵循程序是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执法的表现,也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我国历来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较为公正的程序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程序可有可无”的思想依然流行,在极少数办案人员的观念甚至仍然保留着“程序虚无主义”思想。导致在审判实践中,规定的程序未能严格遵守甚至被公然违反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某些地方法院的审判活动中严重存在。这些违反程序和不严格依循程序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和司法公正。诚然,现行的程序法因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超职权主义的模式的要求,某些程序和规则的设计并不合理,但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审判的规律和经验,是保障裁判公正、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既然程序是司法活动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是司法的“游戏规则”,则程序必须受到严格遵守。程序一旦设定,除非法律作出改变,则不受任何形势的影响。正如凯尔逊所指出的,在适用程序法过程中执法者没有任何理由依据“正义”或其他道德伦理准则而超越实在法的规定去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因此严格依程序法办事才能够产生一定意义上的程序公平。严格依程序法办案,才能体现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和实现司法公正。
(三)真正做到司法独立、廉洁、高效
司法的独立性是裁判公正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干预。司法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秉公办案,不屈从权势,不徇私情,严格执法。同时,人民法院的裁判权事关生杀予夺,更必须置于严密的内外部监督之下,秉公用之,谨慎用之。在当前形势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尤其要注意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政协、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权,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方面,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来源,就会丧失正确的权力观。而牢记这一点,就可以有效抵御各种不正常的干扰,真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的廉洁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司法不廉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法官作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应该做到清正廉明,一尘不染,让人民满意,让群众信任。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法官对贪赃枉法行为不愿为、不必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激励、保障、惩处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当事人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司法的廉洁只是公正的保障,裁判人员不廉洁,不可能作出公正的裁判,但廉洁的法官也不一定作出公正的裁判,因为裁判的公正还取决于法官的业务素质,是否遵循程序等多方面因素。司法的高效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裁判活动中必须讲究效率,尽量便民利民、努力消除各种不必要的延误和烦琐。因为迟来的正义是不正义,裁判结果即是是公正的,如果违反了效率原则,也不一定是公正的。
(四)确保裁判结果公正
裁判公正是指裁判客观真实,合情、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案件,能够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法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裁决。裁判是终结诉讼程序、启动执行程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司法活动。因而,裁判是否公正,在整个司法公正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深远影响。结果的公正是裁判活动应有的要求,也是诉讼当事人的期望所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赋予了司法机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实体裁判公正,办案程序合法,裁判文书规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司法权威。
第二篇:树立法治理念顺应时代要求
树立法治理念顺应时代要求
当前,全国政法系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结合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严格依
法行使审判权,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中,指导和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我们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法治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审判权是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每一种审判制度都蕴含着一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通过审判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审判人员在行使审判权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行使审判权来表现出他们的法治理念。再次,法治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审判改革的成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审判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审判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只有牢固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确保人民司法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确保在司法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能力,才能提高法院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人民法官的头脑,保证人民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广大法官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理念,始终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并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实践。
二、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严格依法履行审判职责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提出来,在客观上应当认识到它存在的意义,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开展审判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要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中,指导和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树立审判权威的前提条件。审判方式改革首先是理念的变革,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念对其进行指导,容易导致改革的盲目性,理念的匮乏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信仰的缺失,仅靠口号和群众运动式的动员不可能真正树立起司法的权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审判工作应当遵循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
(一)严格适用实体法
实体公正是结果的公正,法官审理案件必须依据实体法作出裁判。也就是说,一方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而作出公正的裁判,有法不依,不顾法律而裁判是不合法的裁判,是枉法的裁判。同时,法官在审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使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者受到必要的追究。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另
一方面,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裁量权,并应依法接受对其裁量活动的监督。如果法官在裁判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裁判活动。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两种适用实体法错误的情况:一是案件事实是非责任认定正确,但适用法律错误,也就是所有的事实过程判断是对的,叙述完全正确,但适用法律或条款错误,导致
案件上诉,其结果肯定是因适用法律错误,被二审裁定发回重审。二是对法律条文的认识发生偏差,导致案件实体处理发生偏差,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因为人对事件或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理解不一,或因为对立法原理的理解不透彻,对相应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的理解的不一致,导致在处理结果上出现偏差。
(二)严格遵守程序法
司法作为严格适用法律、公正裁判案件的活动,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为注重操作程序。要保证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避免司法人员的恣意和随意性,必须要严格遵循固定的司法程序,绝不可在任何一个诉讼环节中违背和忽视诉讼程序。遵循程序是司法审判人员严格执法的表现,也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我国历来具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较为公正的程序制度,但在司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程序可有可无”的思想依然流行,在极少数办案人员的观念甚至仍然保留着“程序虚无主义”思想。导致在审判实践中,规定的程序未能严格遵守甚至被公然违反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某些地方法院的审判活动中严重存在。这些违反程序和不严格依循程序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和司法公正。诚然,现行的程序法因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超职权主义的模式的要求,某些程序和规则的设计并不合理,但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审判的规律和经验,是保障裁判公正、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既然程序是司法活动的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是司法的“游戏规则”,则程序必须受到严格遵守。程序一旦设定,除非法律作出改变,则不受任何形势的影响。正如凯尔逊所指出的,在适用程序法过程中执法者没有任何理由依据“正义”或其他道德伦理准则而超越实在法的规定去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因此严格依程序法办事才能够产生一定意义上的程序公平。严格依程序法办案,才能体现法院严格依法办案和实现司法公正。
(三)真正做到司法独立、廉洁、高效
司法的独立性是裁判公正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干预。司法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秉公办案,不屈从权势,不徇私情,严格执法。同时,人民法院的裁判权事关生杀予夺,更必须置于严密的内外部监督之下,秉公用之,谨慎用之。在当前形势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尤其要注意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政协、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权,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方面,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根本。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来源,就会丧失正确的权力观。而牢记这一点,就可以有效抵御各种不正常的干扰,真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的廉洁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司法不廉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法官作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应该做到清正廉明,一尘不染,让人民满意,让群众信任。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法官对贪赃枉法行为不愿为、不必为、不敢为、不能为的激励、保障、惩处和制约机制。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当事人利益、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司法的廉洁只是公正的保障,裁判人员不廉洁,不可能作出公正的裁判,但廉洁的法官也不一定作出公正的裁判,因为裁判的公正还取决于法官的业务素质,是否遵循程序等多方面因素。司法的高效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裁判活动中必须讲究效率,尽量便民利民、努力消除各种不必要的延误和烦琐。因为迟来的正义是不正义,裁判结果即是是公正的,如果违反了效率原则,也不一定是公正的。
(四)确保裁判结果公正
裁判公正是指裁判客观真实,合情、合理、合法。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对审理的案件,能够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法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裁决。裁判是终结诉讼程序、启动执行程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司法活动。因而,裁判是否公正,在整个司法公正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深远影响。结果的公正是裁判活动应有的要求,也是诉讼当事人的期望所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赋予了司法机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工作主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只有做到实体裁判公正,办案程序合法,裁判文书规范,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司法权威。要实现裁判公正必须做到:
1、认定事实客观真实。事实客观真实,是裁判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事实失实,则无公正裁判可言。因而,我们在认定事实时,一定要依据证据判断规则,结合具体案情,力争使裁判事实客观真实,要坚决杜绝主观臆断,虚构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发生。
2、适用法律正确。法律是裁判的依据,是判断是否公正的基本标准。一般来说,适用法律正确则裁判公正,适用法律错误,则裁判不公。适用法律正确,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都适用正确。
3、自由裁量合情合理。在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幅度内,能否做到合情、合理,也是判断裁判是否公正的一个标准。在很多案件中,由于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幅度较大,自由裁判选择不当也往往造成裁判不公。因而,审判人员一定要正确适用自由裁量权,力争使裁判合情合理。要坚决杜绝假借自由裁量权,进行不公正的裁判。
三、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建立职业化的法官队伍
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和法官现代化,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法治理念现代化是法官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官职业本身的要求。
在百姓的眼里,法官是国家和法律的化身,是社会正义和社会良知的象征。法官要不负人民的期望、不辱法律的使命,必须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法律专业知识深厚的、司法技能娴熟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审判工作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要求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必须具有独特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司法经验,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经历,接受统一的职业训练。这样才能使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不出现偏差,才能保证司法公正。通过法官职业化建设,可以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坚定的法治信仰、良好的专业训练、娴熟的司法技能、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整体,从而形成特有的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专家呼吁法官队伍应当由“社会精英”组成,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这是因为法官肩负着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案件的重任。这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治安秩序,关系到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法官必须加强修养,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法官如果不加强自身修养,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法的法官。
要达到这一目标,法官必须坚持学习科学理论,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用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观察事物、办理案件,正确、适当、合理地处理严格依法办案和“三个有利于”的关系,力求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法官只具有深厚的法律修养、司法技能和良好的品行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三是法官应具有良好的品行。这里所说的品行,不是特指法官职业道德,而是指法官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操守。法官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作一名好的公民。实践证明,一名好公民,不一定可以成为一名法官;但一名法官必须是一名好公民。法官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处理个人事务以及社会关系中,模范地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公众的尊敬,才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进而树立法官的个人魅力和权威,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实现“公正与效率”的需要。
当前司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强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增强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官的信赖。近年来,少数案件裁判不公、效率不高,极少数司法人员甚至徇私枉法,这与法官队伍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关键在于全面启动我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以培育一支具有很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法官队伍。只有全面提高法官素质,才能唤起人们对法官的高度尊重,才能赢得更高的社会公信力,才能真正树立司法权威,也才能使“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真正得以实现。
(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司法权威,保障法官司法独立的需要。
不难设想,法官的职业化有利于保障法官中立和独立的审判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官是维系国家法治的特殊群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的实现程度,对法律功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法官职业化的重要尺度在于审判的中立和独立程度,因为司法的中立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审判越独立,法官职业的专门化程度也越高;相反,法官的职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审判独立和公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地对法官提出严格的职业化要求,法官必须具有特殊而鲜明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特征,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法院网
第三篇:牢固树立法治理念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
确保我县平安和谐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宋明辉
(2008
年7月16日)
目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和人民内部矛盾多发的关健时期,因此,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中,政法队伍应该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主题,着力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机制,以新的工作实践推动政法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一、真抓实干,成绩突出,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加强。在2008年前期的工作中,我县政法队伍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为我县安全稳定作了应有的贡献。全县政法机关进一步强化政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始终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稳定、治安持续平稳,为今年的“奥运会”在北京顺利举办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紧紧围绕北京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深入开展宗教场所基础调查,落实“包保”责任,强化重点管控,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收缴了大量非法书籍、资料。进一步推进公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的落实,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沉着应对因行业管理、就业安置、征地拆迁等各种治安热点、难点事件和疑难复杂问题,积极预防、—1— 妥善处置了各类影响稳定的突发性、群体性苗头事件,共调处矛盾纠纷159起。强化网上斗争,落实每日巡查制度,及时掌控网上动态,组织开展跟贴、引导工作,牢牢把握斗争主动权,最大限度减少网上恶意炒作和负面影响,发现删除不良信息3条。切实加强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通报备案工作得到加强,共受理出国出境人员105人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圆满完成了“两节”、“两会”、各级领导到镇雄视察等一系列重大节日、会议和活动的安全保卫,确保了绝对安全。
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大局保持平稳。共立各类刑事案件605起,同比减少35起,下降5%,破案373起,同比下降18%。其中,当年案件490起,同比增加58起,上升13%。所立案件中,当年重大案件56起,同比减少43起,下降43%。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73起,其中,当年案件242起,当年案件破案率为49%,同比降低7%。所破案件中,当年重大案件24起。查获犯罪团伙6个21人,涉案13起。通过破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50名,其中网上逃犯53名,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有力整治了突出治安问题。
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以城区为重点,始终保持对“两抢一盗”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共立“两抢一盗”案件254起,同比减少130起,下降33.9%;破获160起,同比减少92起。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继续保持对黑恶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的方针,摧毁了城区以陶军为首的恶势力犯罪团伙,涉案成员25人,抓获19名,破获刑事案件14起,—2— 逮捕起诉14人。有效防止黑恶势力形成气候,坐大成势,危害社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得到增强,城区社会治安进一步得到巩固。
深入开展“打盗抢、抓逃犯”专项斗争。2月1日以来,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全警参与,采取“蹲点守候抓现行、梳理排查破积案、阵地控制摸线索、监管场所挖余罪、适时设卡控外逃、日常工作促斗争、信息交流保案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各类在逃人员可能返乡过节、办证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户籍地签收布控工作,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强化布控缉捕措施,全力缉捕在逃人员。共破获刑事案件54起,摧毁犯罪团伙5个25人,抓获作案成员78名,缴获赃款赃物折币10.6万元,抓获网上在逃人员53名。
深入开展“平安县城”整治专项斗争。从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在县城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整合城区警力资源,始终坚持主动出击,全面深化“平安县城”创建工作,初步建立起城区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城区治安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共破获刑事案件93起,查处治安案件226起,逮捕犯罪嫌疑人47人,治安处罚违法人员302人;办理劳动教养31人,收戒吸毒人员79人,抓获网上逃犯24人;收缴罚没款8万余元,缴获赃款赃物折币6万余元。
深入开展“整治安、强管理、保稳定”专项斗争。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安排,从3月22日至5月25日在全县范围统一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整治安、强管理、保稳定”专项行动。查处治安案件21起,罚款5750元,行政拘留1人;抓获网上逃犯3名、—3— 吸毒人员1名;查验机动车1180余辆,清查旅店464家、网吧184家、出租房屋361家,娱乐场所326家,学校39所;盘查可疑人员787人,排查重点人员101人;调解纠纷19起。集中统一行动取得实效,为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大禁毒工作力度,打好禁毒人民战争。按照“四禁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工作力度,强化禁吸收戒工作,狠抓禁种铲毒,严密易制毒化学物品管理,推进毒品重点整治和“创无”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禁毒和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共破获毒品案20起,同比减少1起,下降5%,其中,重大案件7起,同比减少5起,下降42%。查获毒品犯罪团伙3个10人,涉案3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31名,逮捕10人,刑事拘留18人,取保候审2人,其他处理1人;铲除罂粟8534株,缴获海洛因793.3克,同比减少707克;收戒吸毒人员157名,同比减少37名。
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加大治安案件查办力度。发现受理治安案件849起,同比增加53起,上升7%;查处治安案件847起,查处率为99%,与去年同期持平,行政处罚939人,同比多处罚17人。以查禁取缔“六合彩”赌博为重点,认真开展禁赌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赌博违法案件112起,治安处罚241人,其中,“六合彩”赌博案件24起,治安处罚30人。深入贯彻落实“八条措施”,全力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认真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宣传,健全完善法制副校长选派制度,强化学校内部安全指导和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整改安全隐 —4— 患,加强校园周边治安巡逻防范,维护交通秩序1030人次,开展校园消防检查438次,发现督促整改安全隐患33处。各派出所针对夜间学校上下晚自习治安复杂的实际,组织专门力量开展车辆或徒步巡逻,全县校园内未发生案件或事故。强化民爆物品、危险物品和剧毒物品管理。认真开展毒鼠强专项治理行动,清理检查个体工商户摊点500余家,宾馆旅店150家,学校、幼儿园279所,机关食堂,各类企业、工地食堂、饭馆等300余家,进一步强化了对毒鼠强的安全管理措施;认真开展民爆物品、枪支弹药、烟花爆竹专项整治,共收缴仿真手枪一支,炸药21.5公斤,导火索10米,管制刀具107把,烟花爆竹550万余头,取缔2个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窝点,逮捕4人,行政拘留8人;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关闭查封非法煤窑和矿山,对严重违法犯罪人员依法查处打击,侦办案件3起,逮捕1人,批捕2人。进一步整合城区警力资源,加强城区街面巡逻防控,有效维护治安秩序,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两抢”等案件的发生,城区治安持续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
政法队伍肩负着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责任,其思想和行动决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确立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职能,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5—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机关对广大政法干警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保证了政法队伍的先进性。但是,必须看到,政法队伍中还存在着执法不公正、不严格、不文明、不作为、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源还是执法理念出现了偏差,使一些政法干部不适应民主法制不断推进、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一些执法者还没有真正树立法治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理念,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认真解决的思想障碍,需要广大政法队伍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来解决。全县政法机关应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维护发展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扎实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维护正常施工秩序,确保塘以路、华电镇雄电厂、西环路、九棵树片区开发、新村小区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击涉烟、涉税、涉电、涉水等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紧紧围绕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火灾事故的目标,继续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初步形成了以交警大队、消防大队为龙头,以基层派出所为依托,以各有关部门为辅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道路交通和消防管理工作体系,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杜绝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6—
三、要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政法队伍新一轮解放思想的主题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中,广大政法队伍要始终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促进思想不断解放,推动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一)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中,必须坚持把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作为政法队伍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克服和纠正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不严格、不文明、不作为等问题,促进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在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真正成为吸引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工作来说,坚持以人为本,最关键的就是坚持执法为民,通过执法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执法为民的着重点,一方面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和普遍的人权,另一方面要在执法活动中尊重和保护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内的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文关怀;坚持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坚决反对和查处吃拿卡要甚至受贿索贿等司法腐败现象,维护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树立科学的稳定观。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政法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政治使命,务必恪尽职守,不可丝毫懈怠。因此,要通过有效减少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和谐稳定。政法机
—7— 关和队伍首先要提高办案质量,把案子办好、办铁,努力避免因工作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减少涉法上访。要拓宽和通畅正常的申诉渠道,切实保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要继续深化“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完善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要有效打击和遏制刑事犯罪活动,坚持扫黑除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通过加强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和谐稳定。
(四)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政法工作做得好不好,政法干警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终要看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成效。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加自觉地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通过依法调节涉及“三农”问题的经济关系,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通过依法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一切工作,都要着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五)建立健全工作和考核评价机制。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领导责任机制、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和决策治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8— 经常性“严打”和治安乱点治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协作联动机制、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政法综治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检查考评和奖惩机制、责任查究机制等各项工作机制,使政法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表现,如不能只看办了多少案件,还要看化解了多少矛盾;不光看抓了多少人,还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等,以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新的工作实践,促进政法工作取得新突破。
(六)进一步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加强隐蔽力量建设和情报信息工作,高度重视公安机关综合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建立健全报警预警机制,努力获取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情报信息。坚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沉着应对各种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开展基础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开展对10种国保对象的基础调查工作,切实掌握情况,做到“三个绝不允许”。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邪教组织”专项行动,加强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最大限度地萎缩“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滋生、发展的土壤。
(七)进一步加强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奥运会将于今年8月在北京举办,全国关注,举世瞩目。我县政法机关讲政治、顾大局,高度重视奥运会的安全保卫工作,认真落
—9— 实各项安保措施,围绕奥运会开、闭幕式等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情报信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涉法信访、治安掌控等工作,确保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事)件,不发生涉法涉诉人员进京上访,不发生造成影响的各种涉外案(事)件,不发生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刑事案件和群死群伤的重特大道路交通、火灾事故,为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10—
第四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等各个方面,要充分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具体学习教育活动中,要严格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坚持用正确的法治理念指导和推动司法行政工作。
一、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司法行政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观点、观念和国外腐朽思想的不断渗透,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消极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能保证司法行政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正确引导广大干警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只有对司法行政干警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才能教育干警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作用发挥的必然要求。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司法行政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司法行政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因而,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充分贴近我县的基本县情,从全力推进义县“四大战略”的高度,从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的高度,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来开展司法行政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章可循,方向明确。
(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司法行政队伍激活蓬勃生机的动力源泉。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充分调动全县司法行政队伍的积极性,以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我们认真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二是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积极在队伍中开展各种活动,组织调研报告研讨会、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电影、录像、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样化活动,不断增进教育效果,形成健康向上的气氛,促进干警思想健康发展,形成团结和谐的团队意识,打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三是强化激励手段,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实行目标岗位责任制,竞争上岗,并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有利于弘扬正气,鼓舞干警士气,保持司法行政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严格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保证司法行政队伍的法治理念教育取得成效
(一)坚持领导与党员带头,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开展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关键在于领导同志的重视程度和表率作用。对此,我们局党组组织全体党员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足够的精力投身教育活动。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自觉主动,工作上狠抓落实,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制定好教育活动的具体措施,保证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同时,在党员中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努力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活动中,领导和党员坚持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带头抓好落实,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推动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取得更大的实效。
第五篇: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一、热点材料回放2013
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1、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事关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用3至5年时间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2013年2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
3、在2012年11月21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4、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5、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热点与教材的链接
1、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依法有序地参与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重要保障。
7、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8、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又是一切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尊严。
9、我国宪法和法律规范并保障公民权利,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
10、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可以为人民谋利,使政府取信于民,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公民行使监督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以事实为依据,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
11、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本质是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2、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
三、典型题例解析
1、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理解正确的是(D)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阶段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③我国是人口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④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一个非常平衡协调发展的社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因为(B)
①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后,致富的老百姓更没有安全感了③说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1世纪中国发展 “三步曲”: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第三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下符合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是(A)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②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④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理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D)A.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B.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C.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进一步显示D.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5、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为此,我们应该(D)
①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鼓励人们不消费或少消费 ④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6、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体现了(A)A.可持续发展战略B.科教兴国战略 C.人才强国战略D.西部大开发战略
7、“解决当前很多现实问题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开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C)
A.改革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B.改革完善和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C.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D.改革开放能使我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9、在2270名中共十八大代表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和26名农民工代表,他们代表全国2.1亿农民工为党的十八大建言献策。农民工党代表的出现,充分说明在我国(A)A.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B.农民工直接管理国家
C.中共十八大代表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D.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10、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这样做(C)
①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②可以消除城乡差别③有利于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1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1、下列有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②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③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④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A.①②③B.①③④B.①②④D.②③④
12、安徽省通过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并召集水利、规划建设等各方面专家多次进行论证,先后收到3 000多条意见和建议。这说明(D)
①当地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②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③公民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④我国公民依法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3、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利用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渠道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两会的看法,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这(C)
A.表明公民可以直接决定国家大事B.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最重要途径
C.有利于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D.说明网络是公民行使合法权利的最佳平台
14、(1)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怎样理解?
(2)为了当好国家小主人,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有利于发挥其国家主人翁精神,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扬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途径:打电话、写信、网上发帖、发送电子邮件、网上在线交流等。注意问题: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合理有序地参政议政等。
15、材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材料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材料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开放?
(3)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请你谈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4)请你从改革的角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答.(1)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大力推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工程等。
(2)①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才能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③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④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⑤才能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3)①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在对外开放中既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摒弃一切腐朽的东西。④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4)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深化文化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6、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在看了有关十八大报告的新闻后,决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开展一次实践探究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以下问题:
(1)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应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2)假如你是你所在地区的主要负责人,你认为本地区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重大举措?(3)为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
(2)尊重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
(3)要树立远大志向,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2历史使命。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主要“特”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1)首先就特在这是一条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就特在走出了一条既遵循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本国国情,以本国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道路,是一条切实可行、有效建设民主的道路。还特在建立和坚持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保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学生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答、(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2)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宣传法律;自觉遵守宪法,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认真学法、知法、守法,敢于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0、“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青少年学生行使监督权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答、(1)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能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公民依法行使批评建议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发生;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公民行使监督的途径:①向人大代表或人民代表大会反映情况。②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来访等方式提出批评建议或反映情况。③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反映情况。(3)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合法方式正确行使。①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②投诉或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1、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开辟“直通车”,邀请党的十八大代表与网民面对面的交流,此举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为广大网民表述诉求、传达民意、建言献策提供一个迅速快捷的平台。②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充分有效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行使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③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科学执政、民主决策。④有利于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22、在现阶段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大意义?
答、①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预防和遏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有序地进行。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等。
23、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3)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4)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6)有利于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2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有何重要意义? 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②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③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⑤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要等。①认真学法,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为考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③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