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旅游区规划的至高境界——根植大地,师法自然
生态旅游区规划的至高境界——根植大地,师法自然
1.自然景观是生态旅游区的生命
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一直秉持“根植大地,师法自然”的原则,在多年的农业旅游规划设计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开展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众多,但必须以自然为中心,以大自然为舞台,产生并依赖于自然环境景观,而不是建筑物、构筑物,已成为旅游业界的一致共识。生态学的首要原理是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自然选择中进化。而不是人为地改造“翻新”。生态旅游区的可比较优势在于地物地貌的差异性,差异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优势,是核心竞争力。海南的天涯海角、南湾猴岛等莫不如此。生态旅游虽不等同于原始自然旅游,但其吸引游客的首要卖点是“奇、特、异、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从维护、提高、完善环境质量角度出发的配套设施是必要的,但必须处于从属、从次的地位,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宁缺勿滥、宁简勿繁,努力保护原生态,完善次生态,绝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更不能自以为是、画蛇添足。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前提,自然景观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规划设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按常理,旅游景区的领导和规划设计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景区规划建成为尽善尽美的精品,但实践中,事与愿违的案例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除了物质利益因素外,主要是人的阅历、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优秀的景区规划设计或建筑方案应该是一首优美的合奏交响乐,所有的单体建筑物、构筑物应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音符,是有序的、回味无穷的、可持续的、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一句话,是作者理性和悟性的统一。理性可以培育,可由老师传授。而规划设计的灵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悟性,悟性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属于非理性的范畴,是老师教不出来的。面对尚未穷其奥妙的客观世界,要想设计出完整体现、深刻提炼、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我们只能老老实实的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学习自然,道法自然、以自然而然的客观态度谨慎科学的利用自然,才有可能大彻大悟。规划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认真研究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旅游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原则,把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作为重要指标。从已发现的一些破坏性建设案例来看,并不是没有规划、而恰恰是因为依据某些主观臆造的所谓“规划设计”所造成的。
3.有所不为、努力减少建设破坏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生态旅游区的忧患,不在于投资不足、开发不到位,而是“大手笔、大投资、大开发”等浮躁情绪。“亡国之主似智”,怕就怕个别胸怀“凌云壮志”的景区领导“贪最大”、“争第一”,急功近利、图求虚名,使“大投资、大作为”适得其反,成了“大破坏”、“大败笔”。“亡国之臣似忠”,警惕少数规划设计“专家”奉迎“拍马”,借题发挥,欲成就“大课题、大作品、大创新”,对景区不惜“伤筋动骨”、“开膛破肚”,甚至抄袭套用其他景区文本,制作出似曾相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扪心自问,当今世界吸引我们规划设计者自己的景区是什么?是那些未曾大投资、大开发,被当地尚“无作为”的、原住民保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认为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贵在因景制宜、和谐适体,妙在顺其自然、画龙点睛。别让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干扰了成就事业的大智慧。老子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君不见,古今中外“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英雄,哪个不是自命不凡、“大有作为”的人物。面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资源,有所不为,才有可能大有作为。
4.以义统利、保护好生态旅游景区
义和利的概念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般来讲,利就是物质利益或物质欲望,义是关于物质利益取舍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所以说,义和利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达官显贵与普通百姓求富求利之心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对求利的态度。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领导者,决不能片面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弃义求利、唯利是图,糟蹋有限的自然景观资源。作为规划设计者,更不能为了创收,挣几个设计费而昧着良心、明知其恶而为之、见利忘义。“利再大也有价、义再小也无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好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数十年、数百年、上千年延续下去。负责任的仁人志士,在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经营面前,应该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统利、义在利先,实现义利双收。实际上,自然资源就是财富,就是形象。保护和谐的生态自然资源是最大的利、长远的利、留给后代的根本之利、恒久之利。
5.与时俱进、开展项目不可行性评审
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几乎所有的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为“可批性”服务的。在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以经营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来讲,增设“项目不可行性评议”程序刻不容缓!自然景观资源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创造、不可逆其规律而行的特征。看似孤立的草、木、岭、溪,其实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生态旅游景区不是一般的游乐项目,它的历史跨度和利用年代长久,规划设计建设尤应慎之又慎。生态旅游规划涉及众多领域,任何单一学科的专家都无法独立完成。开展项目不可行性评审,就是要集中所有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其“鸡蛋里面挑骨头”。大到“总规”“详规”“初步设计”,小到凉亭、廊道、灯柱的单体建、构筑物,都要从整体着眼、全面系统、认真的斟酌推敲。对争议较大、难以统一的问题,不要毕其功于一役,可暂时冷置静放,最好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完善的空间,万不可急于拍板定案,更不能为“面子、形象、政绩工程”所左右而仓促施工,留下劳民伤财、贻笑天下的败笔。
第二篇: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招标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招标
国家旅游局近日联合江西省旅游局发布《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招标公告》,公告详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范围、规划时限,以及规划重点等内容,并对招标程序及时间进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下为招标公告全文:
一、招标项目
《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
二、招标单位
国家旅游局 江西省旅游局
三、规划范围
鄱阳湖区域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5市以及抚州、宜春、新余、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51个县(市、区)。
四、规划时限
重点内容规划到2015年,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延伸到2020年。
五、规划性质
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国家级生态旅游规划。
六、规划任务
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着眼于推动需要国家层面协调或解决的问题,重点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增强旅游产业发展能力,明确发展目标,就环境协调、产品建设、节点规划、产业体系、市场营销、责任消费、区域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阶段性工作计划,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
七、规划重点
1.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趋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思路。
2.合理安排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将主要节点作为开发和规划重点,提出节点概念规划和区段实施方案。
3.研究区域旅游核心价值,策划区域旅游形象。
4.根据交通体系和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提出本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新对策。
5.提出本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措施和机制。
6.提出本区域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思路、举措和机制。
7.提出本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水域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
8.根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战略以及各县(市、区)的实际,提出保障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
9.策划包装一批对江西旅游产业大省建设有重大影响和支撑的旅游项目。
八、投标单位条件
1.依照法定程序成立的具有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
2.近三年单位及项目负责人曾主持编制过省级及以上旅游发展规划不少于3项(其中有1项是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并获得较高评价。
3.拥有一批有实践经验和全国知名度的专家参加规划编制。
4.规划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应对环鄱阳湖各市、县(区)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研究,并对国内外生态旅游有深入的研究。
5.确保能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九、投标单位应提交的材料
投标文件(含报价)书面材料8份及电子光盘1份。书面材料主要内容包括:
1.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
2.单位简介和近期相关业绩证明,评审意见和主要编写人员名单;
3.单位盖章的投标申请文件;
4.本次规划主要负责人和参加人员(须是直接参与规划工作的人员)的业务简历;
5.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十、招标程序及时间进度
1.投标单位于5月4日前将投标材料报送江西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地址:南昌市福州路183号802室;联系人:黄红珍;电话:0791—6221725 ;传真:0791—6227860 ;电子邮箱:841895359@qq.com)。
2.5月上旬招标单位对投标资料进行筛选,选出3-5家单位进行陈述,确定中标单位。
3.5月下旬由规划单位提出规划大纲。
4.7月下旬组织规划中期评审。
5.9月上旬由规划单位提出规划终评稿。
第三篇: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项目研究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项目研究
摘要:
生态旅游是旅游科学一个崭新的课题,是社会城市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本文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发展的时代背景为起点,通过分析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的经济社会优势以及环境资源优势,研究其开发现状并对其发展策略及措施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改进的措施。针对湿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旅游研究,确定其旅游开发的方向,形成以湿地科普教育和自然观光为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区。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在促进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兼顾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湿地;黄河三角洲;资源优势;发展策略
1.引言
1.1湿地生态旅游的时代背景
1.1.1生态旅游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导致人与自然的和谐荡然无存,代之以刺耳的城市机械轰鸣声和缺少生机的钢筋水丛林的城市地貌环境。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和单调枯燥的重复性劳作,人类已明显感到现代化生活的枯燥和失去其它生物物种的孤独,渴望接近自然,渴望与鸟类等其他自然界生灵和谐相处,继而,一种新型的“返璞归真”方式一一生态旅游出现,并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
生态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有许多独有的特点,生态自然性,科学专业性,形式多样性等,生态旅游还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教育功能,旅游者深入到自然环境中去体验,通过步行、骑马、登山、探险、漂流、摄影、户外野营等参与性活动认识环境,体验环境的价值。1.1.2湿地功能
生态环境与社会服务功能:湿地(Wetlands)是地球表层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是最富生物多样性、高生产力的系统,是物种的基因库;富集多种资源,利用价值和潜力巨大;具有涵养水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提供野生动植物环境、提供资源和体闲观光场所等生态环境与社会服务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蓄水库”,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旅游开发价值:湿地以水生生物丰富、草灌丛及芦苇等植物生长茂盛为景观底蕴,同时孕育了一套奇特的鸟类景观生态系统。其中不少是珍惜濒危鸟类,因此又被称为是“鸟类的天堂”,是人类感受自然和体验、体闲的好去处,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适合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开展体闲度假、观赏娱乐、科普教育等旅游活动。
2.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概述
2.1基本概况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立于1990年12月,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94万公顷,缓冲区1.12万公顷,实验区8.24万公顷。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处,区内拥有河海交汇、湿地生态、石油工业和滨海滩涂景观等黄河三角洲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
2.2区位信息
黄河三角洲分布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以山东省垦利县宁海为顶点,西北起套尔河口,东南至淄脉沟口,系1855年黄河于铜瓦厢决口北夺大清河道注入渤海后冲积而成,面积6010km2,此范围在自然地理上称为近代黄河三角洲,其地理坐标在118°07'E一119 °18' E,北纬36°55' N一38°12' N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3.1区位优势
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都市圈,客源市场条件良好。
处于华东华南向华北产业转移扩展的中间地带,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东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2社会经济优势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高、需求活跃、后劲充足的良好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3.3人文景观优势 东营广饶古称千乘、乐安、拒定和琅槐,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思想家孙武的故里,山东省代表剧种——吕剧的发祥地、中国四大名笔——齐笔的原产地,孕育了兵圣孙武、汉相倪宽、西汉经学创始人欧阳生等一批历史名人,博大精深的孙武文化、古齐文化、吕剧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
3.4环境资源优势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是我国暖温带一个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新生湿地之一。从自然资源和环境角度来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人为干预度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有保存完整的新生湿地、独特的河口地貌、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珍惜的鸟类物种和奇特的鸟类景观等自然资源,因其独特性和极高的科研利用价值而引起国内外湿地组织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旅游利用价值极高,因此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成为生态旅游胜地的资源优势。
黄河三角洲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以黄河入海风光为主体而形成的集河、海、油三大优势的旷野奇观,湿地是其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承载体。
黄河三角洲各类湿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型与面积示意图
3.5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势
保护区共有各类植物393种。保护区内野大豆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之一,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天然芦苇荡分布也非常广泛,是黄河三角洲最大的沼泽植被类型;华北沿海地区罕见的天然柳林,旱柳、祀柳、垂柳、龙爪柳等树种相间分布,早春季节,万丛柳枝吐绿,生机勃勃。多样的植物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格局。
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1 524种,爬行类中棱皮龟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鱼类有三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7种,有40种鸟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黄河三角洲动植物资源状况统计表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图
3.6优越的观赏价值
黄河三角洲区内生态原始,旅游资源原生性的本底特征明显,既有沧海桑田的神奇与壮阔,又有黄龙入海的壮观和长河落口的静美,是融观光猎奇、科考修学、体闲游憩于一体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区内鸟类众多,每到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这个“鸟类国际机场”上,鸟类景观是本区的亮点,鸟类成群结队,铺天盖地,翻飞起降,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珍禽的乐园”、“鸟类的国际机场”。
另外沼泽地中生长着上万亩芦苇,春夏季节芦苇呈翠绿色,春季,万顷槐花开,鸟语花香,景色明媚宜人;夏季,芦苇丛碧波荡漾,翠绿欲滴;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苇、荻、花穗呈银白色,碱蓬紫红色的植株在斑块状白色盐霜裸地的衬托下,“天然红地毯”一望无际,分外美艳;冬季,芦花飞雪,鹤鸣雁翔。风过芦荡,芦花似雪,随风纷飞飘扬“野”趣万千。择柳林是国内罕见的特色景观,分布在近海滩涂地带,与碱蓬共同形成植被群落,且呈大面积连片分布。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优美独特的湿地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可以使旅游者产生热爱自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愉悦身心。
4.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发展策略及改进措施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应围绕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展,其目的在于保证旅游者的生态体验效果,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4.1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4.1.1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安全理论的指导下,贯彻保护性开发思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者并重的原则,坚持三个效益的协调和平衡,才能达到持续发展,达到形成生态旅游产品优势的目的。4.1.2湿地生态保护工程
强化对黄河口新增湿地的保护并对已有湿地进行相应的湿地修复工作,通过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发展项目,保证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定、生态功能脆弱,进行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保障水源补给,保护原生植被,并进行人工辅助繁育更新,引种和选育耐盐植物,增加植被种类,提高植被覆盖率。4.1.3加强物种资源管理
根据《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黄河三角洲物种及遗传资源普查,建设物种及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加强出入境查验,控制物种及遗传资源的流失,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开展黄河三角洲外来有害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外来有害生物防治、协调管理和应急机制,强化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体的生态影响健康、安全防治,使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得以发挥。4.1.4湿地科普探险旅游等体验项目的增加
湿地生态旅游主要集中在湖泊、河流、沼泽地、滩涂和近海岸水域。利用人们对湿地生态环境追新猎奇的心理,开展科普、探险性质的旅游项目,使人们对湿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获得冒险的体验,开展黄河漂流旅游活动,进而丰富了旅游活动的意义。
4.2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与选择
4.2.1以市场为导向
旅游业是市场性非常强的行业,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前提,加强市场的调研,选准目标市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应加大湿地功能的宣传教育,建立湿地旅游形象,精心培育“黄河口”旅游品牌,完善湿地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让大众了解黄河、了解湿地、关心湿地,渴望湿地,广泛开拓市场,同时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细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通过国际间的科学合作,在充分挖掘科学价值的同时,提升旅游价值,扩大国际旅游市场。
4.2.2客源市场定位要准确
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异质,品位高、文化内涵深厚,但是这种高品位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就需要加强对资源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科学、合理、适度进行市场营销。在现阶段进行大规模的强势宣传容易在实践中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游客大批涌入,对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二是游客满怀期望而来,但产品开发滞后,使游客失望而归,不利于市场的培育。
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的发展,来旅游的国际游客逐渐增加,主要是以观光、科考、文化、生态旅游为主。
4.3与时俱进的宣传方式
注意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问题,黄河入海口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产品,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黄河三角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重自然与文化的结合。
主动争取举办各种地域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系列会议,招徕会议旅游者,扩大影响力。对黄河口湿地系统,候鸟栖息地,黄河海陆变迁过程等广泛引起国内外生态学者、地理学者、环保主义者、鸟类专家注意的问题开办各种科普考察,研讨会等活动,扩大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区影响和旅游科技含量。加大对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学术研究,通过专家、名流、出版书集及新闻媒体的介入来扩大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区影响。利用胜利油田在国内外影响,吸引石油系统在胜利油田基地招开各种参观、研讨会议、体闲、度假旅游,也可组织其他国内外油田系统职工对黄河生态旅游区体闲度假、观光、学习旅游。
这些宣传方式可以配以电视、报纸、互联网、新媒体等公众媒体进项宣传报道,形成一定的文化社会影响。
4.4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治理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包括三个核心群体,第一核心群体包括湿地旅游开发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第二核心群体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区;第三核心群体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所在地区的政府管理机构。在系统之外还存在外部因素,即湿地科学研究等。
4.4.1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管理
用法律促使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走上法治的轨道,完善的政策和法制体系就成为湿地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湿地开发与旅游管理加以规范,通过建立限制性政策和鼓励性政策来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
湿地生态旅游行政管理需要协同相关部门进行制定、颁布和推行湿地生态旅游环境政策;拟订和推行湿地生态旅游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用途变更的生态影响评估、严格论证审批,依法检查监督等工作。4.4.2建立湿地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目前中国湿地旅游业对旅游信息的发布、接收、使用等信息管理上基本处于分散、滞后的层面上,信息不畅通致使旅游开发易出现盲目无序,旅游活动易出现超环境容量“爆满”的现象,应当建成网络状多极区域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宏观监测与定点网络监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监测湿地现状,运用数据库、动态模型、GIS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构建湿地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成湿地旅游信息系统和旅游活动决策支持系统,以正确指导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湿地生态旅游管理等活动。
5.结论与展望
5.1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结论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基础,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旅游活动。由于湿地生态旅游处于发展新阶段,兴起时间较短,开发经营处于探索阶段,开发技术不够成熟,因此,在开发利用上主要是以观光型的旅游活动为主,集中技术力量开发高层次和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是今后发展重点,同时,加强将社区参与和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组成部分,使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开发形成自己特色。
黄河三角洲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和景观非常独特,同时,黄河三角洲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地区和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内外湿地生态和其他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就其湿地特色和环境脆弱性特点,其旅游开发利用价值极高,因此,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度假和体闲观光等旅游活动的天然资源优势。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的管理,主要是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控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湿地景观的人为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管理中建立科学、完善、合理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对相关利益者进行约束和控制,加强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沟通,协调好当地居民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的利益,促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5.2对生态旅游的未来展望
生态旅游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一个潮流课题,如何在大数据、大时代下稳步的走好生态旅游发展这步路,使其不“超前发展”,是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研究的重点,更是所有生态旅游项目应该关注的焦点。
生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目标,如何使这样重要的生态旅游项目一直维持其生态意义并使其保证其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将成为生态旅游区对外宣传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许学工,林辉平,付在毅.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白然科学 版),2001,(1):111一120 [3]田家怡,土秀凤,蔡学军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青岛:中国海洋 大学出版社,2005 [4]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印开蒲, His和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 [6]刘继生.中国白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当议[J].人文地理1997,(4):24-28
第四篇:生态风景旅游区规划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
1.2 主办单位概况
1.3 项目提出的背景
1.4 项目申报理由
1.5 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2 项目发展概况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预测与建设规模
3.1 旅游景区市场分析
3.2 旅游景区市场预测
3.3 市场推销战略
3.3.1 推销方式
3.3.2 推销措施
3.3.3 促销价格制度
3.3.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4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 产品方案
3.4.2 建设规模
3.5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选址
4.1 资源和原材料
4.2 建设地区的选择
4.2.1 自然条件
4.2.2 基础设施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2.4 其他应考虑的因素
4.3 选址
4.3.1 多方案比较
4.3.2 推荐方案
第五章 技术方案
5.1 项目组成5.2 生产技术方案
5.3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4 土建工程
5.5 其他工程
第六章 环保及安防
6.1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6.2 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 主要污染源
6.2.2 主要污染物
6.3 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6.4 治理环境的方案
6.5 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6.6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6.7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6.8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第七章 原辅材料及燃料
7.1 主要原料供应
7.1.1 主要原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7.1.2 主要原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7.2 燃料供应
7.2.1 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7.2.2 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7.3 主要原料、燃料价格现状与预测
7.4 主要原料燃料供应表
第八章 企业组织及人员安排
8.1企业组织
8.1.1 企业组织形式
8.1.2 企业工作制度
8.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8.2.1 劳动定员
8.2.2 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8.3 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9.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9.2 项目实施进度表
9.3 项目实施费用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1 项目总投资估算
10.1.1 固定资产总额
10.1.2 流动资金估算
10.2 资金筹措
10.2.1 资金来源
10.2.2 项目筹资方案
10.3 投资使用计划
10.3.1 投资使用计划
10.3.2 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一章 财务评价
11.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1.2 销售收入估算
11.3 成本费用估算
11.4 财务评价报表
11.5 财务评价指标
第十二章 国民经济评价
12.1 影子价格及通用参数选取
12.2 效益费用范围调整
12.3 效益费用数值调整
12.4 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12.5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12.5.1 经济内部收益率
12.5.2 经济净现值
12.6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第十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13.1 敏感性分析
13.2 盈亏平衡分析
第十四章 社会评价
14.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14.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4.2.1 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14.2.2 当地机构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14.2.3 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14.3 社会风险分析
14.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 风险及控制
15.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15.2 风险程度分析
15.3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十六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6.1 项目建设的意义
16.2 工艺技术
16.3 经济效益分析
16.4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