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基处理题目2
地基处理题目
==========================1 绪论
一.单选题
1.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规定,软弱地基是由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其中不包括哪类地基土?
A.淤泥质土
B.冲填土
C.红粘土
D.饱和松散粉细砂土
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主要考虑________的共同作用。
A.地质勘察资料和荷载场地土类别
B.荷载,变形和稳定性
C.水文地质,地基承载力和上部结构
D.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 3.软粘土的工程性质较差,一般情况下,软粘土不具备以下哪个工程性质?
A.高含水量
B.高压缩性
C.高压缩模量
D.低渗透性 答案:1.(C)2.(D)3.(C)二.多选题
1.地基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有___________。
A.强度及稳定性问题
B.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C.渗漏问题
D.液化问题
E.特殊土的特殊问题
2.我国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规定:软弱地基就是指压缩层主要由________构成的地基。
A.淤泥
B.淤泥质土
C.冲填土
D.杂填土
E.其他高压缩性土层 3.地基处理的目的有哪些__________?
A.提高地基承载力
B.防治泥石流
C.防治滑坡
D.提高土层抗渗透变形破坏能力
E.减少地基变形
F.防止地基液化、震陷、侧向位移
G.防止水土流失 4.对于饱和软粘土适用的处理方法有:
A.表层压实法
B.强夯法
C降水预压法
D.堆载预压法
E.搅拌桩法
F.振冲碎石桩法 5.对于松砂地基适用的处理方法有:
A.强夯法
B.预压法
C.挤密碎石桩法
D.碾压法
E.粉喷桩法
F.深层搅拌桩法
G.真空预压法
H.振冲碎石桩法
6.对于液化地基适用的处理方法有:
A.强夯法
B.预压法
C.挤密碎石桩
D.表层压实法
E.粉喷桩法
F.深层搅拌桩法G.真空预压法
H.振冲法
7.以下哪些方法属于地基处理方法?
A.钻孔灌注桩法
B.水泥搅拌桩法
C.砂桩法
D.CFG桩法
E.预应力管桩法 8.以下土层哪些属于软土地基? A.泥炭
B.黄土
c.红土
D.杂填土
E.淤泥质土 F.冲填土G.细砂土
H.粉砂土
I.坡积土
J.残积土 9.在选择确定地基处理方案以前应综合考虑因素_________。
A.气象条件因素
B.人文政治因素
c.地质条件因素
D.结构物因素 10.地基处理的对象是不良地基或软土地基,这些地基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
A.承载力及稳定性的问题
B.动荷载下的地基液化、失稳和震陷的问题
C.沉降变形问题
D.渗透破坏的问题
答案:1.ABCDE;2.ABCDE;3.AEF;4.CDE;5.ACDH;6.ACH;7.BCD;8.AEF;9.ACD;10.ABCD 三.思考题
1.试述地基处理的类型。换土垫层法、振密挤密法等等 2.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时应遵循什么原则?p10第6行
3.对较深厚的松散砂土地基有哪几种方法进行处理较经济?砂桩、表层压实法、振冲挤密法 4.对较深厚的软弱饱和粘性土地基有哪几种方法进行处理较经济?电渗排水法、砂井法 5.一海港扩建码头,地基为海积淤泥,厚达40m。规划在一年后修建公路、办公楼与仓库,需大面积进行地基加固,试选择具体地基处理方案。水泥土搅拌法 地基处理监测与检验方法
一.单选题
1.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中,当压力—沉降曲线平缓光滑时,下面()情况可按相对
变形s/d(s/b)=o.015确定承载力特征值。
A.砂石桩,粘土地基
B.土挤密桩
C.夯实水泥土桩
D.水泥土搅拌桩 答案:1.A;
二、多选题
1.轻型动力触探(N10)试验可用于以下哪些地基处理方法的施工质量检测?
A.碎石桩法
B.石灰桩法
C.夯实水泥土桩法
D.水泥土搅拌法 答案:1.BCD 一.思考题
1.试述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质量检验措施及其适用性。换土垫层法
一.单选题
1.换填法适用于__________。
A.所有的土层都适用换填法
B.全部软弱土
c.部分软弱土
D.膨胀土 2.换填法不适用于__________。
A.湿陷性黄土
B.杂填土
C.深层松砂地基
D.淤泥质土 3.在人工填土地基的换填垫层法中,下面________不宜于用作填土材料。
A.级配砂石
B.矿渣
c.膨胀性土
D.灰土
4.在采用粉质粘土的换填垫层法中.在验算垫层底面的宽度时,当z/b<0.25,其扩散角 采用__答案应为d_______。
A.=200
B.=280
C.=60
D.=00 5.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软弱地基时,确定垫层宽度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A.满足应力扩散从而满足下卧层承载力要求
B.对沉降要求的是否严格 c.垫层侧面土的强度,防止垫层侧向挤出
D.振动碾的压实能力
6.采用换土垫层法处理湿陷性黄土时,对填料分层夯实应处状态是__________。A.天然湿度
B.翻晒晾干
c.最优含水量下
D.与下卧层土层含水量相同
7.对湿陷性土采用垫层法处理时,回填材料应尽量采用___________。A.不含有机质等有害杂物的建筑垃圾以消化建筑垃圾。
B.碎石
c.粗砂
D.就地挖取的净黄土或一般粘性土 8.在用换填法处理地基时,垫层厚度确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
A.垫层土的承载力
B.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
C.下卧土层的承载力
D.垫层底面处土的附加压力
9.当选用灰土作为垫层材料进行换填法施工时,灰土的体积配合比宜选为___________。
A.4:6
9.5:5
C.7:3
D.2:8 10.换土垫层后的建筑物地基沉降由__________构成。
A.垫层自身的变形量
B.建筑物自身的变形量和下卧土层的变形量两部分
C.垫层自身的变形量和下卧土层的变形量
D.建筑物自身的变形量和垫层自身的变形量
11.换填法处理软土或杂填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A.消除湿陷性
B.置换可能被剪切破坏的土层
c.消除土的胀缩性
D.降低土的含水量
12.在换填法施工中,为获得最佳夯压效果,宜采用垫层材料的_______含水量作为施工控制含水量。
A.最低含水量
B.饱和含水量
c.最优含水量
D.临界含水量
13.在换填法中,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处理土层的湿陷性时,宜采用__________。
A.素土垫层
B.灰土垫层
C.砂石垫层
D.碎石垫层
14.在换填法施工时,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应取为__________。
A.100-150mm B.200—300mm
C.300—400mm
D.350—500mm 15.换填法适用于处理各类软弱土层,其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______范围内,较为经济合理。
A.3m以内
B.5m以内
C.8m以内
D.15m以内 16.在各类工程中,垫层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建筑物基础下的垫层其主要作用是____。
A.换土作用
B.排水固结作用
c.控制地下水位作用
D.控制基础标高作用
17.当垫层下卧层为淤泥和淤泥质土时,为防止其被扰动而造成强度降低,变形增加,通常做法是:开挖基坑时应预留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以保护下卧软土层的结构不被破坏,其预留保护层厚度为__________。
A.约100m
B.约300m
C.约450mm
D.约600mm 18.在换填法中,__________不适宜作为垫层材料。
A.素土
B.工业废渣
c.杂填土
D.灰土
19.灰土垫层需要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且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_____。
A.300mm
B.500mm
C.700mm
D.1000mm 20.素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_________范围内。
A.最优含水率以下
B.最优含水率±2%
C.最优含水率± 5%
D.最优含水率±10%
21.在采用垫层处理地基时,当要求消除地下处理土层的湿陷性,还需要提高土的承载力或水稳定性时,宜采用垫层_________。
A.砂石垫层
B.矿渣垫层
c.灰土垫层
D.素土垫层 22.对于满足下卧层承载力要求、垫层底宽要求、压实标准的普通建筑物换填垫层处理地基,其变形计算采用________方法。
A.可只计算下卧层的变形
B.垫层的沉降加上下卧层沉降,下卧层的附加应力按布辛尼斯科的弹性力学解计算
c.垫层的沉降加上下卧层沉降,下卧层的附加应力按扩散角计算
D.垫层的沉阵加上下卧层沉降,复合模量按载荷试验决定 试题答案: 1.(C)2.(C)3.(C)4.(A)5.(A)6.(B)7.(D)8.(C)9.(D)10.(C)11.(B)12.(C)13.(A)14.(B)15.(A)16.(A)17.(B)18.(C)19.(B)20.(B)21.(C)22.(A)二.多选题
1.换填法的垫层设计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
A.垫层土的性质
B.垫层的厚度
c.垫层顶面的附加压力
D.垫层底的宽度 2.换填法垫层的材料是哪些______________?
A.块石
B.砂石
C.矿渣
D.均质粘性土
E.土工合成材料
F.红土
G.石灰
H.水泥 3.下列适合于换填法的垫层材料是_________。
A.红粘土
B.砂石
c.杂填土
D.工业废渣 4.在换填法中,《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规定灰土垫层中生石灰与土的常用比例为_________。
A.2:8
B.3:7
C.4:6
D.5:5 5.换填法中用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加筋垫层时,加筋垫层的工作机理为__________。
A.增大地基土的稳定性
B.调整垫层土粒级配
c.扩散应力
D.调整不均匀沉降 6.换填法适用于处理下列地基土_________。
A.细砂土
B.人工填土
C.碎石土
D.湿陷性黄土 答案:1.(B)(D)2.(A)(B)(D)(E)(G)3.(B)(D)4.(A)(B)5.(A)(C)(D)6.(B)(D)二.思考题
1.试述垫层的适用范围及作用? 三.计算题★★★★
1.一办公楼设计砖混结构条形基础,作用在基础顶面中心荷载N=250kN/m。地基表层为杂填土,r1=18.2kN/m3,层厚h1=1.00m;第②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r2=17.6kN/m3。w=42.5%,层厚8.40m,地下水位深3.5m。设计条形基础与砂垫层。
(答案:条形基础底宽b=1.50m,埋深d=1.0m;采用粗砂垫层:厚度Z=2.00m,垫层底面‘宽度为b=3.30m)2.某五层砖混结构的住宅建筑,墙下为条形基础,宽1.2m,埋深lm,上部建筑物作用于基础上的荷载为150kN/m,基础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地基土表层为粉质粘土,厚1m,重度为17.8kN/m3;第二层为淤泥质粘土,厚15m,重度为17.5kN/m3,含水量w=55%,第二层为密实的砂砾石。地下水距地表为1m。因地基土较软,不能承受上部建筑物的荷载,试设计砂垫层厚度和宽度。
3.某四层混合结构住宅,基础埋深、宽度及地基土条件如图所示,淤泥质土厚度为10mm,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F=120kN/m。试设计砂垫层。
四.案例题
1.某建筑物内墙为承重墙,厚370mm,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每延米基础上荷载力为Fk=250kN/m,地基表层为1米的杂基土,=17kN/m3。其下为较深的淤泥质土,容重为=17.5kN/m3,承载力的特征值为76kPa。基础埋深为1.om,基础宽度1.2m。如果采用换填砂石垫层法处理,垫层的压实容重为20kN/m3 FG2501.220228.33,Pc17A1.2PkPc211.33Pk(1)基底的附加压力(Pk—Pc)最接近于()。
A.210kPa
B.200kPa
c.250kPa
D.230kPa(2)如果已知基底的压力为P k=228kPa,设计钢筋混凝土条形扩展基础和砂垫层,下面设计垫层厚度()比较合理。
A.1.Om
B.1.5m
C 2.5m
D.3.0m(3)如果换填开挖坡度为1:o.5,换填厚度为2m,每延米换填压实后的砂石体积接近于
A.9m
3B.7m3
C.15m3
D.12m3 2.有一宽度为3m的条形基础,基础埋深1m,作用于基底平面处的平均有效应力p=100kPa。软弱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80kPa,重度为y3=17kN/m3。现采用砂垫层处理,砂垫层的重度=17kN/m3,扩散角=300,地下水位就在基础底面处。试问垫层的最小厚度应为多少()?
A.1.Om
B.1.5m
C.2.0m
D.3.Om 3.垫层地基的变形是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压缩层范围内地基变形两部分构成。若垫层的厚度1.5m,压缩模量Es=20MPa,条基基底附加应力P=80kPa,压力扩散角系数=0.65试计算垫层的压缩变形为()。
A.3mm
B.5mm
C.6mm
D.8mm 4.某砖混结构的办公楼,承重墙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N=200kN/m,地表为1.5m厚的杂填土,=16kN/m3,sat=17kN/m3;下面为淤泥层,含水量=48%,sat=19kK/m3,地下水位距地表深1.2m;垫层材料选用中砂,承载力特征值fak 选用180kPa,基础埋深D=o.8m。
(1)求软弱土层的承载力设计值f=()
A.56.9kPa
B.78.2kPa
C.98.6kPa
D.156.9kPa
(2)求淤泥层顶面的附加应力()。
A.34.7kPa
B.67.3kPa
C.87.9kPa
D.128.6kPa
(3)求淤泥层顶面的自重应力()。
A.28.5kPa
B.45.6kPa
C.68.6kPa
D.123.6kPa
(4)试确定砂垫层的厚度()。
A.约1.5m
B.约2.5m
C.约4.5m
D.约6.Om(5)试确定砂垫层底部的宽度()。
A.约1.5m
B.约2.Om
C.约3.2m
D.约4.5m 5.某砖混结构的办公楼,如图所示,承重墙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N=120kN/m,顶部为1.0m厚的杂填土,1=17.5kN/m3;第二层为淤泥质粘土,厚15m,2=17.8kN/m3(fk=45kPa);第三层为密实砂砾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为1m。
(1)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P=()kPa A.120
B.100
C.20
D.60(2)取砂垫层厚度应在()范围
A.>3m
B.<0.5m
C.1~2m
D.4~6m(3)压力扩散角的范围为()。
A.20~30
B.6~23
C.30
D.>30
(4)若取砂垫层厚Z=1.7m、=300,则砂垫层底面的附加应力z=()kPa。
A.52.2
B.34.46
C.10.9
D.63.1
(5)砂垫层底面的自重应力cz=()kPa。
A.25.3
B.30.8
C.47.8
D.21
(6)淤泥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k=()kPa。
A.89.5
B.78.84
C.45
D.72.5
(7)取fk=72.5kPa,z=31.3kPa,cz=30.8kPa.承载力满足系数为()。
A.1.17
B.0.86
C.2.32
D.2.35
答案:1.(1)A(2)C(3)A;2.(A);3.(B);4.(1)c(2)B(3)A(4)A(5)C;5.(1)A(2)c(3)A(4)B(5)B(6)B(7)A 排水固结法
一.单选题
1.采用堆载预压处理软基时,为加速地基土压缩过程,有时采用超载预压,指__________。(A)在预压荷载旁边施加荷载
(B)采用比建筑物本身重量更大的荷载进行预压(c)采取其他辅助方法如真空预压进行联合预压
(D)在土中设置砂井加速排水固结
2.采用真空预压处理软基时,固结压力_______________。
(A)应分级施加,防止地基破坏
(B)应分级施加以逐级提高地基承载力(C)最大固结压力可根据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的需要确定(D)可一次加上,地基不会发生破坏
3.砂井堆载预压法不适合于__________。
(A)砂土
(B)杂填土
(C)饱和软粘土
(D)冲填土 4.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的作用是_________
(A)预压荷载下的排水通道
(B)提高复合模量
(c)起竖向增强体的作用
(D)形成复合地基
5.排水固结法使用竖向排水体后其固结形成沉降计算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垂直方向的固结作用
(B)水平方向的固结作用
(c)上述两者皆有各占一半作用 6.预压法分为加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两类,适于处理以下哪类地基土。
A.湿陷性黄土
B.非饱和粘性土
C.淤泥质土
D.砂土
7.在主要以沉降控制的建筑,受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应达到________以上,方可以卸载。
A.50%
B.90%
C.90%
D.100% 8.在确定预压法中砂井的深度时,对以地基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砂井深度至少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的_______距离时。
A.2m
B.4.5m
C.5m
D.10m 9.采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必须在地表铺设__________。
A.塑料排水管
B.排水砂垫层
c.塑料排水带
D.排水沟
10.当采用真空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真空预压的膜下真空度应保持在_________。A.800mmHg
B.600mmHg
C.400mmHg
D.300mmHg 11.在真空预压法中,密封膜一般铺设三层,最安全,最起作用是__________。
A.最下和垫层相互接触的一层
B.最上与空气接触的一层
c.处于最上、最下之间的一层
D.全部三层膜
12.在砂井堆载预压法中,通常预压荷载的大小宜为接近地基的_________。
A.设计荷裁
B.极限荷载
c.临界荷载
D.标准荷载 13.下列施工措施中,_________不属于排水固结措施。
A.砂井
B.井点降水
c.水平砂垫层
D.塑料排水板
14.排水固结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加荷系统和排水通道。下面措施中,_______属于加荷系统。
A.降水
B.袋装砂井
c.砂垫层
D.轻型碾压 15.在真空预压法中,一般要求膜下真空度值大于_________。
A.120kPa
B.100kPa
C.80kPa
D.60kPa 16.在下列地基处理施工方法中,_________属于排水固结法。
A.高压喷射注浆法
B.真空预压法
c.压密灌浆法
D.CFG桩法
17.对于较深厚的软粘土,为提高排水固结的速度,应采用措施_________。
A.超载预压
B.排水井
c.真空预压
D.人工降水 18.在堆载预压法中,塑料排水板的作用是________。
A.横向排水体
B.竖向排水体
c.辅助排水体
D.防水帷幕 19.在加载预压法中,布置砂井的作用是________。
A.加固地基土
B.降低地下水位
C.形成横向排水体
D.形成竖向排水体
20.当砂井的平面布置采用等边三角形排列时,一根砂井的有效排水圆柱体的直径dc和砂井间距s的关系按下列公式__________确定。
A.dc=1.50s
B.dc=1.05s
C.dc=1.13s
D.dc=1.25s 21.下述地基处理方法中,_____________属于排水固结法。
A.降水预压法
B.水泥搅拌桩法
c.挤密碎石桩法
D.强夯法
22.为了消除在永久荷载使用期的变形,现采用砂井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下述设计方案
中比较有效的是__________。
A.预压荷载等于90%永久荷载,加密砂井间距
B.超载预压
C.等荷预压,延长预压时间 D.真空预压
23.砂井地基的固结度与单根砂井的影响圆直径和砂井的直径之比n(即井径比)有关,因此有_________。
A.井径比n越小,固结度越大
B.井径比n越大,固结度越小
C.对固结度影响不大
D.井径比n达到某一值时,固结度不变 24.对于松砂地基最不适用的处理方法__________。
(A)强夯
(B)预压
(C)挤密碎石桩
(D)真空预压
25.为提高饱和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减少地基的变形,下列地基处理方法____比较适宜。
A.振冲挤密法
B.化学灌浆法
c.砂井堆载预压法
D.强夯置换法 26.对采用堆载预压固结法加固的一般建筑物地基,下面()说法和作法中正确。
A.预压加压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和边桩水平位移的监测
B.应对预压竣工以后的地基土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试验 c.在加载不同阶段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取土样进行室内试验 D.砂井必须穿过受压土层
27.下面预压方法()要求控制加压的速率。
A.堆载预压
B.真空预压
c.降低地下水预压
D.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时,在施加真空压力时
28.下面()方法可以加快预压固结的固结速度。A.在同样预压压力下,变堆载预压为真空预压
B.在同样的井径比条件下,加大砂井的直径和加大砂井的间距 c.在同样的井径比条件下,将塑料排水带改为普通砂井
D.不采用排水措施,为了满足地基稳定,降低堆载预压速率 29.砂井排水预压固结适用于下述()土质。
A.湿陷性黄土
B.不饱和粘性土
C.吹(冲)填土
D.膨胀土 30.对饱和软粘土地基进行加固,在下述方法中宜首先考虑采用
(A)强夯法
(B)振冲密实法
(c)排水固结法
(D)爆破挤密法
答案:
1.(B)2.(D)3.(A)4.(A)5.(A)6.(C)7.(B)8.(A)9.(B)10.(B)11.(C)12.(A)13.(B)14.(A)15.(C)16.(B)17.(B)18.(B)19.(D)20.(B)21.(A)22.(C)23.(A)24.(D)25.(C)26.(B)27.(A)28.(A)29.(C)30.(C)二.多选题
1.排水堆载预压法适合于_________(A)淤泥
(B)淤泥质土
(C)饱和粘性土
(D)湿陷性黄土
(E)冲填土 2.排水固结法适用何种地基?
(A)粘性土
(B)膨胀土(C)黄土(D)淤泥和淤泥质土
(E)冲填土(F)饱水粉细砂 3.排水固结法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
(A)固结度(B)沉降量
(c)预压荷载
(D)排水通道
4.超载预压的作用是:
(A)缩短预压时间
(B)消除在使用荷载下的后期全部沉降(c)增加预压土层的固结度
(D)在使用期荷载下沉降减到最小
5.在排水固结法中,当天然地基土渗透系数较小时,为加速土体的固结,须设置竖向排水通道,目前常用的竖向排水通道有________。
A.塑料排水带
B.石灰桩
c.袋装砂井
D.普通砂井 6.在预压法施工中,下列措施_________属于加压系统。
A.降低地下水位
B.电渗排水
c.真空预压
D.铺设砂垫层
7.排水固结法是利用排水固结的原理,对地基进行预压加固的地基处理方法,此法适用于处理的地基土是________。
A.冲填土
B.湿陷性黄土
c.红粘土
D.饱和软粘土 8.采用真空预压法对地基进行处理时,真空预压的效果与有关__________。
A.预压区面积的大小
B.预压区的长宽比
c.真空膜内真空度的大小
D.真空膜材质的选择 9.真空预压法的有效影响深度是指__________。
A.受压土层的变化量
B.真空度在砂井内的传递深度
c.受压土层的深度
D.砂井的长度
10.排水堆载预压法适合于处理下列地基土__________。
A.砂土
B.杂填土
c.膨胀土
D.饱和粘土 11.适合于预压法处理的土类有___________。
A.可压缩粉土
B.冲填土
C.饱和软粘土
D.有机质粘土 12.在真空预压法施工过程中,真空密封膜铺三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
A.最上面—层膜易受环境影响,如老化,刺破等
B.最上面—层膜可以有效隔绝空气
c.最下面—层膜和砂垫层相接触,膜容易被刺破
D.中间一层膜起备用作用 答案:
1.(ABCE)2.(DE)3.(AB)4.(Ac)5.(ACD)6.(ABC)7.(AD)8.(ABC)9.(BC)10.(BD)11.(ABCD)12.(AC)
二.思考题
1.采用预压法加固地基时,对竖井深度未贯穿受压土层的地基,固结度如何计算?
对排水竖井未穿透受压土层之地基,应分别计算竖井范围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和竖井底面
以下受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通过预压使该两部分固结度和所完成的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2.真空预压加固法为什么不可能使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到l00kPa? P52*如果要使地基预压后提高到100kPa以上,还需采取什么附加措施?p60* 3.采用排水固结法进行地基处理有哪些方法?p45 4.试阐述砂井堆载预压加固地基的设计步骤?p47
2.某港口堆场地基,地面18m以下为密实砂层,其上为淤泥质粘土,w=50%,Cv=1.5/a,在堆场荷载80kPa作用下,求得最终沉降量为60m,若允许沉降量为12cm:
(1)求可采用的预压荷载()。
A.60kPa
B.80Kpa
C.100kPa
D.160kPa
(2)求在此条件下地基土的固结度()。
A.60%
B.40%
C.60%
D.80%
3.某建筑物设计荷载90kPa,计算最终沉降量为s=80cm,采用预压加固法,允许沉降量为20cm,加固后固结度达75%。
(1)设计预压荷载有多大()。
A.50~90kPa
B.90~100kPa
C.100~250kPa
C.250~400kPa
(2)分析预压后建筑物的沉降有多大()。
A.40cm
B.60cm
C.80cm
D.100cm 4.饱和粘土地基,厚15m,其下为砂层。设计采用砂井预压法,设计长15m,井距250m,—梅花形布置。已知Cvc=Cb=1.5 ×103cm2/s
(1)求在预压荷载(面积较大)P=100kPa作用下3个月的固结度()。
A.35%
B.67%
C.79%
D.86%
-
(2)若水平向固结系数Ch=2.94×103cm2/s。求固结度()。
A.35%
B.67%
C.79%
D.86%
5.有一饱和软粘土层,砂桩直径dc=0.3m,粘土层厚度为l=15m,其下为砂层,砂井打
—至砂层,井距D=2.5m,按梅花形布置,软粘土垂直向固结系数Cv=1.5×103cm2/s,-水平向固结系数Cr=2.94 ×103cm2/s。
(1)求竖向平均固结度()。
A.1O.4%
B.26.9%
C.17.5%
D.40.5%
(2)求水平向平均固结度()。
A.25.8%
B.37。9%
C.56.8%
D.84.O%
(3)求在大面积均布荷载作用下预压三个月的土层平均固结度()。A.36.5%
B.45.9%
C.86.8%
D.93.8%
6.某大面积饱和软土层.厚度H=10m,下卧层为不透水层。现采用砂井堆载预压法进行预压,砂井打到不透水层顶面,砂井的直径为35cm,砂井的间距为200cm,以正三角形布置。已知土的竖向固结系数Cv=1.6×l0-3 cm2/s,水平向固结系数Ch=3.0×10-3cm2/s。(1)求井径比n()。
A.6.65
B.8.06
C.11.29
D.15.78(2)求与井径比n有关的系数Fn=()。
A.0.98
B.1.17
C.2.56
D.4.34(3)在大面积荷载150kPa作用下,加荷时间为5天,求60天的固结度 A.48.3%
B.67.4%
C.89.2%
D.94.5% 答案:
1.(1)A(2)B(3)C(4)D;2.(1)B(2)D;3.(1)B(2)B;4.(1)B(2)D;5.(1)C(2)D(3)C;6.(1)A(2)B(3)C;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一.单选题
3.强夯法不适用于如下哪种地基土?
(A)软弱砂土
(B)杂填土
(C)饱和软粘土
(D)湿陷性黄土 4.采用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下列哪一种说法正确?(A)两者都是以挤密为主加固地基
(B)前者使地基土体夯实加固,后者在夯坑内回填粗颗粒材料进行置换(C)两者都是利用夯击能,使土体排水固结(D)两者的适用范围是相同的
5.强夯挤密法(动力夯实)与强夯置换法(动力置换)主要差别在于:(A)夯击能量和击数不同
(B)有无粗骨料(砂石)强夯入软弱土层中(C)有无降低地下水位
6.利用100kN·m能量强夯挤密土层,其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为0.5)如下哪一个?
(A)15m
(B)10m(C)5m
(D)8m 7.强夯法处理地基时,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内,且每边应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________,并不宜小于3m。
A.1/4~3/4
B.1/2~2/
3C.1/5~3/5
D.1/3~1.0 8.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强夯法施工,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我国采用的最大夯锤为40t,常用的夯锤重为。
A.5~15t
B.10~25t
C.15~30t
D.20~45t 9.软土地区也可以用强夯法施工,强夯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
A.夯密
B.挤密
C.置换
D.夯密加置换
10.强夯法中,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的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多少__________。
A.50mm
B.80mm
C.150mm
D.200mm 11.强夯法亦称为_________。
A.强力夯实法
B.动力排水法
c.动力固结法
D.夯实填充法 12.在强夯法中,计算强夯的影响深度的Menard公式为__________。A.D=WhWhWsWs
B.D=k
c.D=
D.D=k 1010101013.当采用强夯法施工时,两遍夯击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确定主要依据是_________。
A.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B.夯击设备的起落时间 c.土压力的恢复时间
D.土中有效应力的增长时间
14.对于强夯加密法处理地基,应按()方法铺设垫层。
A.在处理后的地面上铺设不小于500mm的坚硬粗粒材料的压实势层 B.在处理后的地面上铺设不小于300~500mm的坚硬粗粒材料的压实垫层 c.在处理后的地面上铺设不小于200~300mm的坚硬粗粒材料的压实垫层 D.不需铺设垫层
15.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的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宽度为
A.为设计深度的1/2—2/3.并不小于3m B.为设计深度的1/2—1/3,并不小于3m C.≥1.0m、≥0.75倍基础宽度 D.在基础的设计宽度范围之内 答案: 3.(C);4.(B);5.(B);6.(c)7.(B)8.(B)9.(C)10.(A)11.(C)12.(A)13.(A)14.(D)15.B 二.多选题
1.夯实法可适用于以下哪几种地基土? A.松砂地基
B.杂填土 C.淤泥
D.淤泥质土
E.饱和粘性土
F.湿陷性黄土 2.强夯法适用下列哪些土层?
(A)饱和砂土
(B)饱和粘土
(c)不饱和粘性土
(D)淤泥质土
(E)黄土
3.强夯法和重锤夯实法的特点是它们的夯击能特别大,能给地基以冲击能和振动,其对地基土的作用是__________。
A.提高地基土的强度
B.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
c.如果地基土是湿陷性黄土能消除其湿陷性
D.改善地基土抵抗液化的能力 4.强夯法是60年代末由法国开发的,至今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强夯法又称为_____。
A.静力固结法
B.动力压密法
c.重锤夯实法
D.动力固结法
5.在强夯法施工中,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下列叙述中,关于间隔时间的说明,__________是正确的。
A.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B.间隔时间取决于超重设备的起吊时间
c.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小于3~4周 D.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 答案:1.(ABF);2.(ACE);3.(ABCD);4.(BD);5.(ACD); 二.思考题
1.采用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时,如何确定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后软粘土地基承载力?
P75承载力确定
2.采用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时,如何确定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后饱和粉土地基承载力?
P75承载力确定
3.强夯(压密)法和强夯置换法的加固原理有何不同?各适用于何种土质条件?不要求 4.如何确定强夯的设计参数?见教材p72 5.试述强夯法的加固机理。复合地基基本理论
二.单选题
1.以下哪些地基加固方法属于复合地基加固?
a.深层搅拌法
b.换填法
c.沉管砂石桩法
d.真空预压法
e.强夯法
(A)a和b
(B)a和c
(C)a和d
(D)a和c 2.复合地基复合体沉降量计算中主要力学参数是
(A)复合地基承载力
(B)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C)桩土应力比
(D)原状土的承载力 3.下列地基处理方法中的桩,哪些属于散体材料桩?
A.砂桩
B.土桩
C.钢渣桩
D.石灰桩 4.在下述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中,属于散体材料桩的是
A.灰土桩
B.CFG桩
c.低强度水泥砂石桩
D.渣土桩
5.在下列地基处理方法中,不属于复合地基的加固原理。
A.土工聚合物
B.钢筋混凝土疏桩法
C.钢渣桩法
D.排水固结法,强夯法,灌浆法 6.下面的几种桩中,属于柔性材料桩的是
A.砂石桩
B.碎石桩
c.石灰桩,灰土挤密桩
D.树根桩 答案:1.(B)2.(C)3.(A)4.(D)5.(D)6.(C)三.多选题
1.在下列叙述中,属于复合地基定义所规定的基本特点。
A.加固区是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是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的 B.加固区主要由增强体组成,是均质和各向同性的 c.在荷载作用下,主要由增强体承担荷载作用 D.在荷载作用下,由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作用
2.在下述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中,适合于柔性桩复合地基的是_________。
A.CFC桩
B.砂石桩
c.树根桩
D.钢渣桩
3.在下述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中,适合于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的是_______。
A.石灰桩
B.旋喷桩
c.渣土桩
D.碎石桩 4.下列地基处理方法中,___________属于复合地基加固法。
A.冻结法
B.挤密砂石桩法
C.高压喷射注浆法
D.电渗法 答案:1.(AD)2.(AD)3.(CD)4(BC)
四.思考题
1. 通常复合地基分类有哪几种类型?p84中间图示
2.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可由哪几种方法进行估算?p91。6-30下面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五.单选题
1.采用土挤密桩法整片处理湿陷性黄土时,成孔挤密施工顺序宜为______________。A.由外向里、间隔l~2孔进行
B. 由里向外、间隔l~2孔进行 C.由一侧开始,顺序向另一侧进行
D. 对成孔顺序没有要求
2.在整片基础下设计主要起挤密作用的土桩或灰土桩时,重复挤密面积最小的布桩方式为__________。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梅花形
D.等腰梯形 3.在灰土桩中,挤密地基所用的石灰不应采用_________。
A.消石灰
B.水化石灰
C.钙质熟石灰
D.生石灰 4.土桩和灰土桩挤密法适用于处理_________地基土。A.地下水位以上,深度5—15m的湿陷性黄土 B.地下水位以下,含水量大于25%的素填土
C.地下水位以上,深度小于15m的人工填土 D.地下水位以下,饱和度大于0.65的杂填土
5.在下述地基处理方法中,________不属于置换法。
A.石灰桩
B.土桩与灰土桩
C.二灰桩
D.CFG桩 试题答案:
1.(B)2.(A)3.(D)4.(A)5.(B)六.多选题
1.在各种地基处理方法中,挤密桩法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下面哪种属于此类方法。
A.CFG桩
B.石灰桩
C.砂石桩
D.土与灰土桩 2.土桩和灰土桩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应用较广泛,其适用于_______处理条件下的地基土。
A.深度达5—15m的黄土或人工填土 B.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软粘土
c.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小于25%的黄土 D.深度小于5m的黄土或人工填土
3.土桩与灰土桩应归为下列地基处理方法_________。
A.浅层处理法
B.复合地基处理法
c.振密、挤密法
D.柔性材料桩法 试题答案:
1.(CD)2.(AC)3.(ABCD)8 砂桩法
一.选择题
1.砂桩法适用于处理哪类地基土。
A.松散砂土
B.红土
C.饱和粉土
D.黄土
2.用砂桩处理地基,按地基处理机理进行分类,应属于哪类处理方法。
A.挤密法
B.加筋法
e.化学加固法
D.置换法
3.采用砂石桩处理地基,砂石桩孔位宜采用的布置形式为_________。
A.长方形
B.等腰梯形
e.梅花形
D.等边三角形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50007—2002)规定砂石桩的间距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但不宜大于砂石桩直径的_________。
A.2倍
B.4.5倍
C.6倍
D.8倍 5.砂石桩置换法适用于处理_________类地基土。
A.杂填土
B.饱和软粘土
C.碎石土
D.素填土 答案:1.(A)2.(D)3.(D)4.(B)5.(B)
二.思考题
1.采用砂石桩加固软弱地基时,如何确定施工顺序?108页 三.案例题
1.某建筑物建在较深的细砂土地基上,细砂的天然干密度d=1.45g/cm3,土粒比重Gs=2.65,最大干密度为 1.74g/cm3,最小干密度为 1.3g/cm3,拟采用锤击沉管砂桩加密加固地基,砂桩直径d =600m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为了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可能,要求加固以后的细砂的相对密度Dr ≥70%。
(1)为了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可能,松砂地基挤加密后比较合适的孔隙比e1应为
A.0.76
B.0.58
C.O.66
D.0.63
(2)
要求松砂地基挤加密后的孔隙比e1=o.6,则砂桩的中心距为
A.2.Om
9.1.8m
C.1.6m
D.1.4m 2.建筑物建在松散砂土地基上,松散砂土eo=0.85,=16kN/m3,ds=2.65,emax=O.9,emin=0.55,采用砂桩加固,等边三角形布置, d=0.6m,l=6m,ds=2.65,=20%,按抗震要求,加固后地基的相对密度Dr=o.7。
(1)求砂桩的间距()。
A.1.76m
B.3.46m
C.6.78m
D.8.92m
(2)求单桩的灌砂量()。
A.1.215m3
B.2.150m3
C.3.262m3
D.4.275m3
3.某松砂地基,厚15m,采用砂桩挤密法处理,正三角形布置,砂桩直径40cm。砂土孔隙比e=o.80,饱和度Sr=o.6,颗粒相对密度ds=2.70,要求把砂土加固到中密状态,即加固后的孔隙比ey=o.65
(1)求砂桩间距()
A.1.06m
B.2.45m
C.4.21m
D.6.54m
(2)求每根桩的灌砂量()。
A.1.215m3
B.2.150m3
C.3.598m3
D.4.275m3 4.设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为Es=2500kPa,竖向平均附加应力P=100kPa,固结土层厚度H=10cm,要求沉降量减小到25cm。
(1)求砂桩置换率m=()。
A.O.3
B.0.5
C.0.7
D.0.9
(2)求当砂桩按正三角形布置时的桩距L=()。
A.50cm
B.70cm
C.90cm
D.110cm 5.某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为100kPa,采用砂桩处理地基。砂桩的承载力为300kPa,要求砂桩加固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达到150kPa,若砂桩的直径D=40cm,并按正方形布置,求砂桩的间距()。
A.45cm
B.71cm
C.94cm
D.125cm 6.建筑物建在细砂地基上,采用砂桩加固,砂桩直径d c=o.6m,正三角形布置,软粘土地基的孔隙比e1=o.85,=16kN/m,ds=2.65,emax=o.9,emin=0.55。依抗震要求,加固后地基的相对密度D r=0.6。
(1)求加固后地基土的孔隙比ey()
A.0.23
B.0.36
C.0.69
D.0.89
(2)求加固后地基土的容重y()
A.19.4kN/m
B.37.8kN/m
C.51.5kN/m
D.67.3kN/m
(3)求砂桩的中心距L()。
A.1.36m
B.2.50m
C.3.86m
D.4.52m
7.某挤密砂桩处理地基,已知砂桩直径为45cm.间距1.5m,按三角形布置,桩间土cu=40kPa,u=0,另设基础宽度为2m,长为3m,桩间土的压缩模量为4MPa,砂桩的压缩模量为10MPa。
(1)置换率m=()。
A.0.027
B.0.082
C.0.043
D.0.037
(2)砂桩极限承载力Ps=()kPa
A.512.9
B.139
C.369
D.428
(3)桩间土极限承载力Psf=()kPa
A.254
B.140
C.120
D.180
(4)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Pcf=()kPa
A.160
B.140
C.275
D.120
(5)复合地基压缩模量Ec=()MPa。
A.4.49
B.4.0
C.10
D.7.O 答案:
1.(1)D(2)C;2.(1)A(2)C;3.(1)A(2)A;4.(1)A(2)B;5.B;6.(1)C(2)A(3)A;7.(1)B(2)A(3)A(4)c(5)A
第二篇: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高层建筑蓬勃发展,大量建筑不可避免的会建在一些软土地层,然而由于软土地基具有孔隙密度比大、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强、承载能力低等特点,使得在地基填土和建筑自重作用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承载力和稳定性、渗流等地基问题。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时,需要采用各种地基处理措施,形成人工地基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各种要求,保证其安全与正常使用。本文介绍了地基处理方法及分类以及软弱地基处理的方法及选择。现实中应结合实际,选出最优的处理方案。
一、引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如果介于二者之间,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二、地基处理的目的及其处理对象
当地基强度稳定性不足或压缩性很大,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对地基进行处理。处理的目的是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地基变形等。地基处理的对象包括软弱地基与不良地基两方面,软弱地基是指在地表下相当深度范围内存在的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这类土的工程特性为压缩性高、强度低、通常很难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而不良地基包括施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泥炭土地基、山区地基及岩溶与土洞地基等。
三、地基的处理方法分类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可按下列规定执行:1)淤泥和淤泥质土,宜利用其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2)冲填土、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3)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持力层。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在选择地基处 理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1.0;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对受较大水平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钢油罐、堆料场等,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稳定性计算。结构工程师需根据有关规范分别提供用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地基变形验算的荷载值;根据建筑物荷载差异大小、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方法、施工顺序等,按有关规范和地区经验对地基变形允许值合理提出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1、换填垫层法 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强夯法
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砂石桩法
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振冲法
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不加填料振冲加密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中、粗砂地基。振冲碎石桩主要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5、水泥土搅拌法
分为浆液深层搅拌法(简称湿法)和粉体喷搅法(简称干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不宜用于处理泥炭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粘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基。若需采用时必须通过试验 确定其适用性。当地基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黄土含水量小于25%)、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不宜采用于法。连续搭接的水泥搅拌桩可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受其搅拌能力的限制,该法在地基承载力大于140kPa的粘性土和粉土地基中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6、高压喷射注浆法
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地基。当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宜采用。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较大,除地基加固外,也可作为深基坑或大坝的止水帷幕,目前最大处理深度已超过30m。
7、预压法
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当软土层厚度小于4m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m时,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对真空预压工程,必须在地基内设置排水竖井。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8、夯实水泥土桩法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该法施工周期短、造价低、施工文明、造价容易控制,目前在北京、河北等地的旧城区危改小区工程中得到不少成功的应用。
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
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基础和桩顶之间需设置一定厚度的褥垫层,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该法适用于条基、独立基础、箱基、筏基,可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10、石灰桩法
适用于处理饱和粘性土、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时,可采取减少生石灰用量和增加掺合料含水量的办法提高桩身强度。该法不适用于地下水下的砂类土。
11、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的深度为5~15m。当用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时,宜采用土挤密桩法;当用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定性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在消除土的湿陷性和减少渗透性方面效果基本相同,土挤密桩法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定性不及灰土挤密桩法。
12、柱锤冲扩桩法
适用于处理杂填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和黄土等地基,对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松软土层,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6m。
13、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2m/d的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Ⅱ级湿陷性地基,应通过试验确定碱液法的适用性。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宜选取不同的多种方法进行比选。对复合地基而言,方案选择是针对不同土性、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提高幅质、选取适宜的成桩工艺和增强体材料。
四、软弱地基形成的原因 软弱地基是由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冲填土或者其他高压缩性土层形成的地基,这些地基基本上很少受到地质变动或者地形的影响,也从没有受到过地震、荷载等物理作用的影响,更没有受到土颗粒间化学作用的影响。软弱地基是一种不良的地基,其稳定性非常的差、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容易出现液化,沉降量也很大。因此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变形和稳定等问题。在软弱地基上建设的工程,由于其他基强度不够和变形,往往不能满足工程的质量,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的沉降和不均匀下降。
五、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地基处理工程要做到确保工程质量、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的原则。可根据下列条件进行选择:
1、地质条件:查明岩土的性质、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厚度和分布范围。对于岩层,还应查明风化程度及地层的接触关系,调查天然地基的地质构造,查明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岩溶、土洞、冲沟、泥石流、岸边冲刷及地震等。
2、设计施工条件:设计时应考虑工期及用料情况:工期不宜安排得太紧应该时间充分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除个别路堤在不影响总体施工的情况下,可适当的不作地基处理。桥梁基础处,可用多种方案进行优选,选择最合适经济的方案,同时选用有资质有大型先进设备的建设单位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施工时地基稳定性一定要好,而且对于工程遗留问题一定要少。工程用料要求就地取材。施工时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3、场地环境条件:首先要弄清楚软土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由于软土地基的复杂性,用于强度计算的土工参数,无论从测定方法中还是测定过程中都存在 诸多的不确定性,理论上也无法达到完善。所以勘察人员要考察地质资料,实地进行多元勘探。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还应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做到勘探详细化。在勘察设计时如地质工作做的不详细,在施工时如有不能实施或实施危险性高,必须进行补充勘察及勘探工作,对地质情况作进一步了解之后在作出修改方案。还要考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新填土会挤压原有道路、房屋,产生侧向位移或附加沉降;用砂桩、砂井时,施工有噪声,靠近居民点会扰民;采用降低水位法时,要考虑引起周围地基的下沉和对周围居民用水的影响故应预先调查或做隔水墙,并考虑施工后注水复原的问题;采用填土堆载时要有大量的土料运进运出工地,会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打石灰桩、灌注药物或采用电渗排水时,会污染周围地下水,应慎重对待。
六、总结
我国地域辽阔,工程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公路穿越软土地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软土地基的危害性很大,如果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处理不当或干脆不处理,或者因为工作中的细小疏溜,往往会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留下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再进行处理,便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形象的负面影响。因此根据不同施工条件选用合适的方法处理软土地基,可以有效的防止或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减少财务支出,避免更大的事故或破坏情况发生。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很多,每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试用范围、局域性、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的地基处理方法。
第三篇: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论文
地基处理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摘要] 软土地基是指分布在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软弱地基。淤泥、淤泥制土、高压缩性饱和粘性土和粉土等均属于软土。软弱地基处理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合理的软弱地基处理、上部结构设计,可以减轻和消除软弱地基对上部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关键词] 高速公路 软基处理方法
0.前言
1.在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土地基,地基中常见的软土,一般是指处于软塑或者流塑状态下的粘性土,习惯上常把淤泥、淤泥质土、软粘性土总称为软土。它具有天然含水率高(一般天然含水量在34% 一72%之间)、孔隙比较大(孔隙比在0.9~1.0之间)、压缩系数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透水性差,并具有蠕变性、触变性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基承载力低,不易满足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处理。
软土主要由水流缓慢淤积而成,形成年代一般比较长远,沉积厚度一般较深。在漫长的沉积过程中,由于植物的生长与腐烂,在软土中有时加有少量的腐泥或泥炭层。我国软土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属于海洋沿岸的淤积:第二类是内陆、山区以及河、湖瓮地和山前谷地的淤积.本地区即属于第二类的河床、河漫滩相.一般厚度不超过2O米,成层情况不均匀,以淤泥及软粘土为主,含砂与泥炭夹层。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特别是填筑高度相对较高、填筑材料自重较大时,如果对软土地基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往往会产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降的问题,造成公路、桥梁不能正常使用,甚至会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必须对土地基的处理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在公路改扩建工程中,除对加宽部位的软土地基加强处理外,还要依据改扩建后的行车荷载和交通量的变化情况,检查分析旧路部位是否存在地基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必要时进行加强。路基处理原则与注意事项
第1页
共6页
地基处理论文
2.1 处理的一般原则
(1)即尽早用堆载预压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自然沉降逐渐达到地基稳定,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但由于我国公路基本建设的程序不能尽早拔款、征地、从容施工,而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时,又往往限于工期,一
般情况用自然沉降法将难以实现。
(2)即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除非个别低路堤地段高度在临界高度以下,可不作地基处理。桥梁采用基础处,其余软土都需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只不过可用多种方案进行优选。2.2 勘察、设计和施工
设计。如采用机械施工,在确定砂垫层厚度时,应考虑机械的重量,轮胎对地面接触压力,偏心程度及软土地基表层强度等。在极软地基上,仅用砂垫层来确保大型施工机械的通行,往往需要较厚的砂垫层,是不经济的,所以常与表层排水或敷垫材料等法并用。填土面积大且排水距离长,预计有多处地下水渗出时,若仅用山砂作砂垫层,不能获得充分排水效果,应采用设置盲沟,砂垫层内的排水距离宜短不宜长。施工。砂垫层施工时应设放样板,摊铺作业一般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操作,要尽量做到均匀一致。用透水性差的粉土作填料时,其坡脚附近的砂垫层一旦被土复盖,就有可能妨碍侧向排水,因此对砂垫层的端部要妥善处理。如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做好工作,应该说软土路基施工,可以达到安全、优质的目的。2.3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
(1)处理软土地基常用的方法在公路方面是排水固结,多用各种不同长度和间距的袋装砂井(直径7—10 cm)或塑料排水板(宽10 cm,厚4.5~6.0)与砂垫层(厚3O一80 cm)相结合,虽然这些方法是一般的,但却是有效的经济的。为了加快固结而且可提高地基承载力,也可用直径3O~50 em或更小一些的砂桩或碎石桩,但造价比上述常用。
3.软土路基处理方法
进行软土路基处理.要分别对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首先要搞好前期勘察设计工作。根据软土岩性特征和物理力学指标,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案。常用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2页
共6页
地基处理论文
3.1换填法
就是将地基软弱层的全部或部分换填强度较高、透水性好的材料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沉降量。在软土厚度不大于3m,工期较紧、优质材料来源充足时.利用透水性材料进行置换填土可降低压缩性,提高承载力,提高抗剪强度,减少沉降量,改善动力特性,加速土层的排水固结。换填材料为砂砾、片石、开山石等渗水性材料。同时还应注意度和设置位置。3.2抛石挤淤
这是强迫换土的一种形式,它不必抽水挖淤,施工简便。抛石挤淤应采用不易风化的石料,片石大小随泥炭稠度而定。对于容易流动的泥炭或淤泥,片石可稍小些,但不宜小于3Ocm,且小于30cm粒径含量不得超过20%。当软土地层平坦时,抛投应沿路中线向前抛填,再渐次向两侧扩展,使泥沼或软土向两侧挤出。软土地层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侧向低侧抛投,并在低侧边部多抛投,使低侧边部约有2m宽的平台顶面。片石抛出软土面后,应用较小石块填塞垫平,用重型机械碾压紧密,然后在其上设反滤层,再行填土。3.3砂垫层或砂砾垫层
砂垫层为设置在路堤填土与软土地基之间的透水性垫层,可起排水的作用,可保证填土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孔隙水的顺利排出,从而加快了地基的固结。砂垫层材料宜采用洁净中、粗砂,含泥量不应大于5%,并应将其中的植物、杂质除净。也可采用天然级配砂砾料,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5cm,砾石强度不低于四级(即洛杉矶法磨耗率小于6o%)。摊铺后适当洒水,分层压实,压实厚度宜为15~20em。如采用砂砾石,应无粗细粒料分离现象。砂垫层宽度应宽出路基边脚0.5~1.0m,两侧端以片石护脚或采用其他方式防护,以免砂料流失。3.4搅拌桩法
运用这类方法。就是在软上地基上中渗入水泥、石灰等,用粉喷、搅拌等方法使之与上体充分混合和固化:或把一些能固化的化学浆液(水泥浆、水玻璃、氯化钙溶液等)注入地基上孔隙,以改善地基上的物理学性质,达到加固目的。因此又统称为化学加固法。所用化学加固材料可分为粉体类(水泥、石灰粉)、浆液类(水泥浆及其他化学浆液)。这此需要加固的类型有搅拌桩法(粉体喷射搅拌桩、水泥浆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统称深层搅拌桩)及胶结法(硅化法、水泥灌注法)
第3页
共6页
地基处理论文
两类。
3.5反压护道法
当软土和沼泽土较厚.路堤高度不超过极限高度的2倍时,在路堤两侧填筑适当厚度和宽度的护道.在护道附加荷载的作用下-保持路基土的平衡,增加抗滑力矩肪止路堤的滑动破坏。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费用较低,但施工用地较大。为解决软土路基的沉降和稳定问题.以上治理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采用2种以上方法结合使用’从而加速排水固结及增加地基强度同时,也应注意避免所选措施问的相互干扰。2.6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根据固结理论在软土中设置排水通道.通过加压排水促使固结沉降,提高抗剪强度。常用的方法有砂垫层、碎石垫层、砂井、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降水预压、真空预压、加载预压法等。此法通过在土层中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物、拉筋、受力杆件等.以提高路基承载力、减小沉降和维持建筑物的稳定。
3.7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
用变形小、老化慢的土工合成材料作为路堤的加筋体,可以减少路堤填筑后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又可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同时也不影响排水,故可提高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土工合成材料应具有质量轻、整体连续性好、抗拉强度较高、抗腐蚀性和抗微生物侵蚀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非织型的土工纤维应具备当量孔隙直径小、渗透性好、质地柔软、能与土很好结合的性质。应根据出厂单位提供的幅宽、质量、厚度、抗拉强度、顶破强度和渗透系数等测试数据,选用满足设计要求的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在存放以及施工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或暴晒,以免其性能劣化。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在平整好的下承层上按路堤底宽断面铺设,摊铺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致出现扭曲、折皱、重叠。在斜坡上摊铺时,应保持一定松紧度(可用u型钉控制)。
(2)铺设土工聚合物,应在路堤每边各留足够的锚固长度,回折在压实的填料面上,平整顺适,外侧用土覆盖,以免人为破坏。锚固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4页
共6页
地基处理论文
(3)应保证土工合成材料的整体性,当采用搭接法连接时,搭接长度宜为30~90cm;采用缝接法时,缝接宽度应不小于5cm;采用粘接法时,粘接宽度不应小于5cm,粘合长度应不低于土工合成材料的抗拉强度。
(4)现场施工中发现土工合成材料有破损时必须立即修补好。双层土工合成材料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长度不应小于0.5m。
结语
公路软土地基有极大的危害性。如果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地基失稳。使构造物沉降过大或产生不均匀沉降。对构造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由于软土地基成因类型不同、厚度不
一、性质各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一律对待应首先查明地质特点和土质条件。对每一个道路工程具体分析,从路基条件、处理要求、施工工艺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机具来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几种路基处理方法进行技术、经济以及施工进度等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采用一种路基处理方法或由2种以上的路基处理方法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同时在确定路基处理方法时,还要注意节约能源,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因路基处理对地面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以及振动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等。
第5页
共6页
地基处理论文
参考文献
[1]l刘玉卓.公路工程软基处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孙常成.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J]_山西建筑。2005,31(16):126—127.
[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rrJ017—96.
[4]郄少青.关于高校图书馆实施业绩考核的几点思【[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x】6f2).
[5]周育红.图书馆绩效考核质量之探讨叫.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O04(6). [6]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o4. [7]约翰·韦斯特伍德著.绩效评估【M】.白云,译.长春:长春出版社出版,2001.
第6页
共6页
第四篇:地基处理
1、试验检测在软土地基处理效果评定中的基本原则及常用方法
基本原则:
对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应在地基处理施工结束后,经过一定时间休止恢复再进行。
为了检测地基处理的效果,通常在同一地点分别在处理前后进行测试,以进行比较,要注意:
(1)前后两次测试应尽量使用同一台仪器,统一标准进行。
(2)由于各种测试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根据测试目的和现场条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3)无论何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尽可能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4)测试位置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测试数量按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
方法:
地基与桩体强度:包括单桩和复合桩地基静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与动力触探试验、桩身高应变检测、钻芯法等。地基变形:包括地基沉降与水平位移测试。应力监测:包括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测试。
桩身完整性:采用桩身低应变检测和声波透射法测试。动力特性;采用波速测试、地基刚度测试。
2、软土地基的主要特性
软土地基是指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构成的地基。其承载能力很低,一般不超过50KN/m2。在软土地基修筑堤防工程,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问题。②地基的变形问题。③地基的渗漏和溶蚀问题。④地基的振动液化与振沉问题。因此,研究堤防工程软土地基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就十分重要了。
软弱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及饱和松散粉细砂与粉土。堤防工程中主要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亚粘土、粘土组成的淤泥和天然孔隙比大于1。0小于1。5的粘土组成的淤泥质粘土。其主要特征如下:
1、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e一般在1~2之间,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W=50~70%,高的可达200%,普遍大于液限。
2、压缩性高我国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压缩系数一般a1~2都大于0。5MPa-1,建造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匀性,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
3、透水性弱软弱土尽管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却很小,渗透系数K≤1(mm/d)。因此,土体受到荷载作用后,呈现很高的孔隙水压,影响地基的压密固结。
4、抗剪强度低 软土通常呈软塑~流塑状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我国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相当于0。3KN/m2)。不排水剪时,其内摩擦角几乎为零,抗剪强度仅取决于凝聚力C,一般C<30KN/m2;固结快剪时,内摩擦角=5°~15°。
5、灵敏度高 软粘土上尤其是海相沉积的软粘土,在结构未被破坏时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但一经扰动,抗剪强度将显著降低。其灵敏度(含水量不变时原状土与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一般在3~4之间,有的甚至更高。
3、强夯法的原理及适用性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理论。对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机理认识,首先应分宏观机理和微观机理。宏观机理从加固区土所受冲击力、应力波的传播、土的强度对土加密的影响做出解释。微观机理则对冲击力作用下,土微观结构的变化,如土颗粒的重新排列、连接做出解释。宏观机理是外部表现,微观机理是内部依据。其次应对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加以区别,饱和土存在孔隙水排出土才能压实固结这一问题。还应区分粘性土和无粘性土,它们的渗透性不同,粘性土存在固化内聚力,砂土则不然。另外对一些特殊土,如湿陷性黄土、填土、淤泥等,由于它们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能,其加固机理也存在特殊性。强夯机理研究中还有一个必须研究的内容就是夯击能量的传递,即确定夯击能量中真正用于加固地基的那部分能量和该部分能量加固地基的原理。
Leon认为,强夯加固作用应与土层在被处理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机理有关。其一是加密作用,以空气和气体的排出为特征;其二是固结作用,以孔隙水的排出为特征;其三是预加变形作用,以各种颗粒成分在结构上的重新排列以及颗粒结构和形态的改变为特征。由于加固地基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可能建立对各类地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目前普遍一致的看法认为,经强夯后,土强度提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包括气体的排出、孔隙水压力上升);②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破坏(表现为土体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丧失);③排水固结压密(表现为渗透性能改变、土体裂隙发展、土体强度提高);④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包括部分自由水又变成薄膜水,土的强度继续提高)。其中第①阶段是瞬时发生的,第④阶段是强夯终止后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可长达几个月以上),中间两个阶段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强夯法适用性:
实践证明,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4、固结度的计算方法及在软基加固施工中的作用
固结度计算
在进行地基的固结度计算时,将砂石桩的排水近似看成砂井
地基的排水来进行计算,它建立在三维比奥渗透固结理论的基础上。砂井地基既有竖向排水固结,又有径向排水固结,如图1 所示,整个渗流是一个轴对称的三维渗流。
首先介绍瞬时加荷条件下的固结度理论。
竖向排水固结度
式中: Uv ———竖向排水平均固结度,m ———正奇数
Tv ———竖向固结时间因数(无因次)
cv ———竖向固结系数,t ———固结时间,s;
H ———土层的竖向排水距离,cm ,双面排水时H 为土层厚
度的一半,单面排水时H 为土层厚度。
径向排水固结度
总平均固结度
以上是瞬时加荷条件下的固结度理论,在实际工程中,荷载总是分级逐渐施加的,因此,由上述理论方法求得的固结时间关系必须加以修正,修正的方法有改进的高木俊介法和改进的太沙 基法。
改进的高木俊介法
该法是根据巴伦理论,考虑变速加荷使砂井地基在辐射向和垂直向排水条件下推导出砂井地基的总平均固结度,其特点是不需要求得瞬时加荷条件下的地基固结度,而是可以直接求得修正后的平均固结度,其固结度的计算式为:
改进的太沙基法
该法得到的固结度仅是对本级荷载而言的,总固结度等于各级荷载增量作用下固结度的叠加,对总荷载还要按荷载的比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太沙基法总平均固结度为:
其中,竖向和径向固结系数的选取很关键。不同的土层因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不同,因此竖向和径向固结系数也有差异,计算的固结度也将不同
分别计算各个土层的固结系数并求出固结度,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土层的固结情况。而且,在堆载作用下各个土层的抗剪强度增长量和沉降量也会不同,在由上述方法计算的固结度基础上可以求得各个土层的抗剪强度增长量和沉降量。另外,在不同的堆载等级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受力状态必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因此,在不同等级的堆载作用下,土的固结系数是不同的。在每级加荷结束后,都要重新测量土工参数,以求得固结系数,再计算在该级堆载作用下的固结度或固结度增量。根据改进的高木俊介法和太沙基法计算的地基固结度可以看出: 1)高木俊介法计算的结果稍微偏大,但随着堆载等级的增加,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渐趋一致。其原因主要是太沙基法是假定每一级荷载增量Pi 所引起的固结过程是单独进行的,与上一级荷载增量所引起的固结度无关,总固结度是在各级荷载增量作用下固结度的叠加,而高木俊介法不需要求得瞬时加荷条件下的地基固结度,这些假设条件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计算结果的差异。
2)地基土在第一级堆载下的排水固结效果最显著,土的平均固结度均大于60 % ,在达到最大的堆载等级时,两种方法计算的固结度都接近了100 % ,表明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能够较好地消散孔隙水压力,加速地基土的固结,从而使土的有效应力增大,使土体强度得到逐步增长。用砂石桩结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作用:
1、计算平均附加应力,计算残余变形
2、计算达到允许残余变形所需要的时间
3、估算强度增长
4、减少排水距离
5、分析比较复合地基、柔性桩、散体桩、刚性桩的变形特征
复合地基一般按强度可分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及刚性桩复合地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容易区别,因为前者需要土的围裹才能称得上“桩”,后者则可以独立成型。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也应该是强度上的区别,但又为量化的区分点,因强度和诸多因素有关,也不可能有,只是一般把CFG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等视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其它一般可视为柔性桩复合地基。
柔性桩是指无须桩周土的围箍即能自立,桩身刚度和强度较小、压缩量较大,单桩沉降以桩身压缩为主、受桩端持力层性状影响不大的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一般常把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等一类低强度成形桩称为柔性桩。
如果按桩身抗压强度来进行划分,一般强度低于2MPa的称为柔性桩。因为柔性桩桩身强度很低,在荷载作用下,很容易产生侧向变形,且土所能提供的约束作用较小,这也是柔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和沉降的主要原因。
与散体材料桩依靠桩周土提供的被动土压力维持桩体平衡、承受上部荷载的作用不同,柔性桩同刚性桩一样是依靠桩周摩阻力和桩端端阻力把作用在桩体上的荷载传递给地基土的,因而柔性桩复合地基中土的垂直应力的扩散范围较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大、深度深,加固效果也明显。
碎石桩是地基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桩型之一,碎石桩是以碎石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复合地基加固桩。碎石桩和砂桩等在国外统称为散体桩或租颗粒土桩。所谓散体桩是指无粘结强度的桩,由碎石柱或砂桩等散体桩和桩间土组成的复合地基亦可称为散体桩复合地基。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碎石桩、砂桩、渣土桩等复合地基都是散体桩复合地基。
6、分析比较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传力区别
由于桩体刚度大小的差异,柔性桩与刚性桩在荷载传递的规律上也不尽相同。在均质地基中,柔性桩在荷载作用下,桩体的压缩应变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桩与四周土体之间的相对位移也由上而下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也是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远早于桩端端阻力的发挥。柔性桩桩身变形和桩侧摩阻力均主要发生在临界桩长范围内。而在均质土中的理想刚性桩,在荷载作用下桩周各处摩阻力和桩端端阻力的发挥是同步的;桩侧摩阻力桩体深度方向的分布也是均匀的,并且随着作用荷载的增加同时达到极限摩阻力。然而,由于理想的刚性桩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荷载作用下的桩体,总会产生一定的压缩变形,桩侧摩阻力总是先于桩端端阻力,即使是对于模量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桩,在长细比足够大的情况下,同样可能呈现出柔性桩的性状。因此,柔性桩是相对于刚性桩而言的。
刚性桩强度与刚度都很高,在置换率与柔性桩同样的情况下,桩承担大部分基础荷载,土所分担的荷载很小。刚性桩顶的轴向荷载大,在桩径与长度与柔性桩相同时,传至底部的轴向力方面刚性桩就比柔性桩大
由于柔性桩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分担的荷载份额较多,桩土应力比小,地基中的主要受力区与天然地基相似,位于基础底面处的沿线处,且超出基础宽度较多。刚性桩则相反,因主要荷载由桩承担,沿桩身下传,桩间土所受的应力是越往下越大,到了桩底时最大。桩底以下的土是主要的受力区,因为桩底轴力也全部传到土上,桩底以下的土中应力分布状态与天然地基相近,但深度却在桩长以下,刚性桩将土的主要受力区推到桩长以下去了。
半刚性桩介于柔性桩与刚性桩之间,土的主要受力区可能在加固深度的中间,或者接近于基底或者近桩底,视桩长与土应力比的不同而变化。
7、分析比较格栅、土钉、锚索、锚杆的加固机理
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土钉: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在天然边坡或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原位岩土体中近于水平设置加筋杆件并沿坡面设置混凝土面层,使整体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边坡、基坑稳定性的原位加筋技术。土工格栅加固土工的机理
土工格栅对土的加固机理存在于格栅与土的相互作用中,一般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格栅表面与土的摩擦作用; 2)格栅孔眼对土的“锁定”作用; 3)土对格栅肋条的被动阻抗作用。
上述三种作用均能充分约束土颗粒的侧向位移,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土体的自立稳定性,至于这三种作用在土体中各自发挥的程度将随格栅种类,开孔大小,土颗粒级配等因素而定。
土钉墙加固与传统的护坡和挡土墙支撑机理不一样,土钉墙在边坡的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加固区,由于很密的土钉锚杆的作用,滑移面不可能出现在加固区,只能产生于非加固区,从而使滑移面远离边坡,达到稳定边坡的目的,加固区的整体稳定,包括加固区抗倾覆与抗滑移问题,用增加加固区的宽度和底排土锚杆打成向下倾斜穿过滑移面等措施来解决,土钉墙通过下述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使边坡周边土体形成加固区。
1.锚固作用
密布的锚杆与砂浆柱体相结合对周围土体产生有效的锚固作用,限制了砂浆柱体周围的土体变形。①土钉不需要施加预应力,而是在土体发生变形后使其承受拉力工作;②土钉支护在边坡中比较密集,起到了加筋的作用,提高了土的强度,为被动受力机制。由于土钉在全长范围内与土体接触,其荷载传递沿整个土体进行。
2.土钉浆孔对土体的挤密作用
由于土钉锚杆的密度比较大,挤密作用的影响也较大,使加固区的土体比非加固区土体密度大。密集的土钉与土钉之间土形成复合土体,其结构类似重力式挡土墙,个别土钉的破坏不会使整个结构的功能完全丧失。
3.护坡作用
土钉墙的面层不是主要受力结构,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持土体的局部稳定性。在公路边坡治理中,土钉墙的面层还起到防止冲刷、防止雨水渗入坡体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4.土钉受力及规模
一般锚杆长度在15~45m之间,直径较大,锚杆所承受的荷载可达400kN以上,某些预应力锚索设计荷载更可达3000kN。其端部的构造较土钉复杂,以防止面层冲切破坏;而土钉长度一般为3~10m,浆体直径100mm左右,一般不提供很大的承载力。单根土钉受荷一般在100kN以下,面层结构较简单,利用小尺寸垫板及挂网喷射混凝土即可满足要求。
在国内,一般情况下,锚索是需要施加预应力的,因此它是主动受力,多应用于已出现变形或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工程部位;锚杆则一般不施加预应力(有时也会施加很小的预应力),因此它是被动受力,只有当被锚固岩土体发生一定变形时它才发挥锚固力。此外,锚索长度一般在20-50米,锚杆则不到20米。在国际上,锚索只是锚杆的一种类型。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结构采用对预应力锚索施加的预应力将滑动岩土体与稳定岩体紧密连结为一体,增加岩土体各层面的抗滑力,同时又通过坡面上框架梁将各个锚索有效地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加固体系,进而达到防止整体边坡失稳的目的,是一种新型的抗滑结构。
喷锚支护体系是由密集的锚杆群、被加固的原位岩土体、喷射混凝土面层和必要的防水系统组成的。锚杆依靠于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或摩擦力,使锚杆沿全长与周围土体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类似于重力式挡土墙的结构,抵抗墙后传来的土压力和其他载荷,达到加固边坡的目的 1.喷锚支护体系作用机理
喷锚支护体系是靠锚杆、土体、钢筋网和混凝土面层共同工作来提高边坡岩土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刚度,减少岩土体侧向变形,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的一种支护体系。
锚杆的主要作用是约束和加固土体,它不仅能够弥补土体抗拉、抗剪的不足,而且锚杆在注浆施工过程中,水泥浆能够渗入到岩土体内部的裂隙中,通过水泥浆对岩土体的补强作用,提高岩土体自身的结构强度。
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能够将单个锚杆连接成一体,形成锚杆群,使锚杆与土体紧密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喷射混凝土能封闭坡面,避免坡面受到水流的冲刷。
喷锚支护能改善岩土体的性质,加强岩土体的内在强度和整体性,提高其自身的自承自稳能力,充分发挥岩土体的潜能。
锚索穿过滑动面 靠稳定岩体来提供的拉力来加固非稳定岩体
土钉更多的是起到土钉挡土墙的作用 锚杆的作用介于两者之间
8、如何理解岩土工程中变形控制是一门艺术
在岩土工程中,很重要的是控制变形,控制变形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需求。岩土工程作为上部结构的基础,不能产生超过设计许可变形。变形控制的精髓是让变形在可控的的范围内较大程度发挥岩土体自身的强度,在满足安全性的情况下,节约成本,节约资源。
变形控制要建立在符合相应的工程特点上的,变形控制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复合地基要使桩体上有一定厚度的垫层,发挥上部地基的承载力。新奥法施工也是边检测边施工,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潜力。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在现行的地基设计中,地基与上部结构设计是分开的,但是应在地基设计时考虑上部结构形式,选用合适的地基,如果上部结构为超静定,则下部基础不应产生较大形变,以免上部结构产生大的应力。
9、浅谈含水量对地基力学特性的影响
第五篇:地基处理方法汇总
地基处理的各种方法的原理与适用条件汇总
1.换填法
换填法就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以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具有抗侵蚀性的砂、碎石、卵石、素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材料以及土工合成材料分层充填,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当地基软弱土层较薄,而且上部荷载不大时,也可直接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填料或不填料)进行表层压、夯、振动等密实处理,同样可取得换填加固地基的效果。
经过换填法处理的人工地基或垫层,可以把上部荷载扩散传至下面的下卧层,以满足上部建筑所需的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要求。当垫层下面有较软土层时,也可以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和强度的提高。
适用条件:换填法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包括淤泥、淤泥质士、松散素填土、杂填土、已完成自重固结的软填土等地基处理以及暗塘、暗洪、暗沟等浅层处理和低洼区域的填筑。换填法还适用于一些地域性特殊土的处理:用于膨胀土地基可消除地基上的胀缩作用,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用于山区地基可用于处理岩面倾斜、破碎、高低差,软硬不匀以及岩溶与土洞等.用于季节性冻土地基可消除冻胀力和防止冻胀损坏等。
2.排水固结法
按照使用目的,排水固结法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沉降问题。使地基的沉降在加载预压期间大部或基本完成,使建筑物在使用期间不致产生不利的沉降和沉降差。
(2)稳定问题。加速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增长,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排水固结法原理:饱和软粘土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孔隙中的水被慢慢排出,孔隙体积慢慢地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同时,随着超静水压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逐渐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在荷载作用下,土层的固结过程就是超静孔隙水压力(简称孔隙水压力)消散和有效应力增加的过程。如地基内某点的总应力增量为:△σ,有效应力增量为△σ′,孔隙水压力增量为△u,则二者满足以下关系:
△σ′= △σ-△u
适用条件:海相、湖相以及河相沉积的软弱粘性土层,这种土层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透水性差且不少情况埋藏深厚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沉降和沉降差,而且沉降的延续时间很长,有可能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由于其强度低,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往往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因此,这种地基通常需要采取处理措施,排水回结法就是处理软弱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
3.土桩、灰土桩挤密法
土桩、灰土桩挤密法是利用沉管、爆扩、冲击或钻孔穷扩等方法,在地基土中挤压成桩孔,迫使桩孔内土体侧(横)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到加密;随后向桩孔内分层填人素土或灰土等廉价填料穷实成桩,桩体填料也可采用水泥土、二灰(石灰、粉煤灰)或灰渣(石灰、矿渣)等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材料。土桩、灰土桩等挤密地基由桩体和桩间挤密土组成人工复合地基,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土桩、灰土桩挤密法的主要特点是对桩间土的原位深层挤密,因此也可称为挤密桩法或深层挤密法,适用条件:原位处理、深层挤密、就地取材和以土治土,用于处理深厚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和非饱和欠压密的填土地基,可获得显著的技术、经9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区已广泛应用。
4.沉管挤密砂石桩法
沉管挤密砂石桩法是指利用振动或冲击沉管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填入砂、砾石、碎石等材料并将其挤压人孔中,形成较大直径的、由砂石构成的密实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砂桩(置换)法、挤密砂桩法和沉管碎石桩法等。
适用条件:砂石桩开始时是用来处理松散砂土地基的,随着高效能施工机具的出现,应用范围已扩大到粉土、粘性土、素填士及杂填土地基。工程实践表明,砂石桩用于处理松散砂土和塑性指数不高的非饱和粘性土地基,其挤密或振密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固结沉降,而且可以防止砂土由于振动或地震所产生的液化。
5.振冲法
利用振动和水冲加固土体的方法叫做振冲法。(1)振冲挤密法
原理:振冲密实法加固砂层的原理,简单说来是一方面依靠振冲器的强力振动使饱和砂层发生液化,砂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减少,另一方面依靠振冲器的水平振动力,在加回填料情况下还通过填料使砂层挤压加密,所以这一方法称为振冲密实法。
适用条件:砂性土。
(2)振冲置换法
利用振冲器边振边冲在软弱粘性土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内分批填入碎石等坚硬材料制成一根根桩体,桩体和原来的粘性土构成所谓复合地基。
原理: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远比软弱土大,故而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着桩、土的等量变形会逐渐集中到桩上去,从而使软土负担的压力相应减少。结果,与原地基相比,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有所增高,压缩性也有所减少。这就是应力集中作用。
适用条件:粘性土。
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在国际上称动力压实法或动力固结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士夯实,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加固非饱和土的原理:采用强穷法加固非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压密的概念,即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体积减小,土体变得更为密实,从而提高其强度。
加固饱和土的原理: 水平拉应力使土体产生一系列的坚向裂缝,使孔隙水从裂缝中排出,土体的渗透系数增大,加速饱和土体的固结,当土中的超孔隙水压力很快消散,水平拉应力小于周围压力时,这些裂缝又复闭合土体的渗透性又减小。
饱和土的可压缩性。
在强夯能量的作用下,气体体积先压缩,部分封闭气泡被排出,孔隙水压增大,随后气体有所膨胀,孔隙水排出,超孔隙水压力减少。在此过程中,土中的固相体积是不变的,这样每夯一遍液相体积就减小,气相体积也减少,也就是说在重锤的夯击作用下会瞬时发生有效的压缩变形。
饱和土的局部液化。
在夯锤反复作用下,饱和土中将引起很大的超孔隙水压力致使土中有效应力减小,当土中某点的超孔隙水压力等于上覆的土压力(对于饱和粉细砂)或等于上覆土压力加上土的粘聚力(对于粉土、粉质粘士)时,土中的有效应力完全消失,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士颗粒将处于悬浮状态达到局部液化。当液化度达到100%.土体的结耕破坏,渗透系数大大增加,处于很大水力梯度作用下的孔隙水迅速排出,加速了饱和土体的固结。
适用条件: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士、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经过处理后的地基既提高了地基士的强度、又降低其压缩性,同时还能改善其抗振动液化的能力,所以这种处理方法还常用于处理可液化砂土地基等。
7.灌浆法
灌浆法的实质是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把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天然的和人为的裂缝或孔隙,以改善各种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
(1)目的
1)防渗:降低渗透性,减少渗流量,提高抗渗能力,降低孔隙压力。2)堵漏:封填孔洞,堵截流水。
3)加固:提高岩土的力学强度和变形模量,恢复混凝土结构及垮工建筑物的整体性。
4)纠正建筑物倾斜:使已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恢复原位或减少其倾斜度。(2)对象
1)砂、砂砾石及粉细砂。2)软粘土、杂填士及淤泥。3)裂隙和破碎岩石。
4)岩石中的大型洞穴如岩溶洞穴等。(3)应用范围
1)坝基:砂基、砂砾石地基、喀斯特溶洞及断层软弱夹层等。2)楼基:一般地基及振动基础等,包括对已有建筑物的修补。3)道路基础:公路、铁道和飞机场跑道等。
4)地下建筑:输水隧洞、矿井巷道、地下铁道和地下厂房等。5)其他:预填骨料灌浆、后拉锚杆灌浆及灌注桩后灌浆等。
8.高压喷射注浆法
传统的注浆方法是在浆液的压力作用下通过对土体的劈裂、渗透、压实达到注浆加固的目的。
适用条件
受土层、土的粒度、土的密度、硬化剂粘性、硬化剂硬化时间的影响较小,可广泛适用于淤泥、软弱粘性士、砂土甚至砂卵石等多种土质。可以作为施工中的临时措施,也可作为永久建筑物的地基加固,尤其是在对已有建筑物地基补强和基坑开挖中需要对坑底或侧壁加固,侧壁挡水,对邻近地铁及旧建筑物需加以保护时这种方法能发挥其特殊作用。
加固原理
喷射注浆法加固地基通常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孔阶段,即采用普通的钻机预成孔或者驱动密封良好的喷射管和带有一个或两个横向喷嘴的特制喷射头进行成孔。第二阶段为喷射加固阶段,即用高压水泥浆(或其他硬化剂),以通常为15MPa 以上的压力,通过喷射管由喷射头上的直径约为2mm的横向喷嘴向土中喷射。与此同时,钻杆-边旋转,一边向上提升。由于高压细喷射流有强大切削能力,因此喷射的水泥浆一边切削四周土体,一边与之搅拌混合,形成圆柱状的水泥与土混合的加固体。
9.水泥土搅拌法
水泥土搅拌法是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一种成熟方法,它利用水泥、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中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浆液状或粉体状)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
适用范围 : 水泥土搅拌法最适宜于加固各种成因的饱和软粘土。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士、粉土、素填土、粘性土、饱和黄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
建(构)筑物的地基加固:如6-12层多层住宅,办公楼,单层或多层工业厂房,水池贮罐基础等;高速公路、铁道和机场场道以及高填方堤基等;大面积堆场地基,包括室内和露天;形成水泥土(石灰土)支挡结构物;形成防渗止水帷幕。
10.石灰桩法
石灰桩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在地基中成孔,然后灌入生石灰块或按一定比例加入粉煤灰、炉渣、火山灰等掺合料及少量外加剂进行振密或夯实而形成的桩体,石灰桩与经改良的桩周土共同组成石灰桩复合地基以支承上部建筑物。
适用范围:石灰桩法适用于加固杂填土、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和粘性土地基,对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的加固效果尤为显著。有经验时也可用于粉土地基。加固深度从几米到十几米。不适用于地下水下的砂类土。
石灰桩法可用于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提高稳定性,适用于以下工程: 1)深厚软土地区七层以内、一般软土地区八层以内住宅建筑物或相当的其他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2)如配合箱基、筏基,在一些情况下,也可用于12层左右的高层建筑物。3)适用于软土地区大面积堆载场地及地坪加固,有经验时也可用于大跨度工业与民用建筑独立性基下的软弱地基。
4)石灰桩法也可用于设备基础和高层建筑深基开挖的支护结构中。5)适用于公路、铁路路基软土加固,桥台背后填土加固(防止“跳车”)。6)适用于危房地基加固。
11.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
竖向增强体是低强度桩的桩体复合地基称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桩通常指用水泥、石子及其他掺合料(如砂、粉煤灰、石灰等)加水拌和,用各种成桩机械在地基中制成的强度等级为C5—C25 的桩。
加固原理: 因为低强度桩桩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可以全桩长发挥桩的侧摩阻力,将荷载传递给较深的土层,所以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地基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当天然地基承载力较低而上部荷载又较大时,采用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一般难以满足设计要求,而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就比较容易满
足设计要求。如果在设置低强度桩施工时对桩间土有挤密效用,则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更大。
适用范围: 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低强度桩复合地基适用性较好,只要能进行低强度桩施工的软弱地基均可以采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常用加固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淤泥质粘土和黄土等地基。近年来,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己广泛应用于一般民用住宅、高层建筑、堆场以及道路工程等地基加固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