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新(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2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新》。

第一篇: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大纲

重点章节:2、7、8、9、10、11章

非重点章节:1、3、4、5、6、12、13、14、15章 非重点章节的考察以选择题形式为主。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1分,共计16分)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对象 B.革命动力 C.革命领导权 D.革命目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计34分)1.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作风有()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艰苦奋斗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四、材料分析题:(共计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废除农业税,使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从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城乡居民你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增加32.5万倍。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适应之处,与人们的期望功能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摘编自《人民日报》,《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材料二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2009年四月,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正式推出。新医改明确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任务和工作。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10%的县(市、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20年前将覆盖全国农民。60岁后享有“普惠式养老金”,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又向“养老不犯愁”的新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摘编自人民网中国网)问题:

①为什么在紧急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②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最早提出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早期领导人是(A,P1)A.李大钊B.陈独秀C.瞿秋白D.周恩来

2.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形成全党共识是在(D,P2)A.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B.1935年遵义会议后 C.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 D.延安整风后

3.毛泽东最先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是(C,P1)A.1935年遵义会议讲话 B.1935年瓦窑堡会议讲话 C.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D.1945年中共七大政治报告

4.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因在于(C,P2)A.中国革命两次胜利的成功经验B.中国革命两次失败的严重教训 C.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D.延安整风过程中的学习与总结

5.第一个代表党中央明确肯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是(B,P2-3)A.周恩来 B.刘少奇 C.朱德 D.邓小平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本质或者根本原则是(D,P3-4)A.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C.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指(A,P4)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

B.使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8.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是(,P14)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思想B.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思想 C.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D.中国革命的道路理论 9.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的正式形成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提出

C.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的阐述 D.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10.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D,P16)A.中国革命道路理论B.中国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C.党的建设理论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

11.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是(D)A.《反对本本主义》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改造我们的学习》D.《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2.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是(D)A.共产主义目标 B.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3.1956年在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是(D,P112-113)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毛泽东

1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能否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关键在于(B,P21)A.是否坚持毛泽东思想

B.是否把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 C.是否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区别开来 D.是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毛泽东思想 15.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D/B)A.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主要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 C.《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 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 16.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C)A.一般著作 B.重要著作 C.集大成之作 D.顶峰之作

17.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并写进党章,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D,P24)A.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的宪法修正案中 B.十三大上 C.十四大上 D.十五大上 18.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P24)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 C.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首先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在党的(B,P23)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 D.十三大

20.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D,P31)A.根本前提 B.一般条件 C.关键条件 D.基础条件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P30)A.坚持党的阶级性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D.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P29)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阶级性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回答的根本问题是(D,P30)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B,P29)A.坚持党的阶级性B.保持党的先进性

C.扩大党的群众基础D.坚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B,P29)A.立党为公B.执政为民

C.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6.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A,P33)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C.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D.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环境 2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D,P36)A.全面的发展 B.协调的发展 C.可持续的发展 D.以人为本 28.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P37)A.全面的发展B.协调的发展

C.可持续的发展D.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9.科学发展观三大基本要求是(A,P37)A.全面、协调、可持续B.改革、发展、稳定 C.民主、文明、和谐D.和平、和谐、科学

30.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C,P37)A.出发点和落脚点B.任务和内容 C.基础和前提D.方法与措施

31.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是(A,P39)A.发展目的问题B.发展战略问题 C.发展模式问题D.发展道路问题 32.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A)A.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全面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协调发展

33.根据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所涉及的“五个统筹”的工作内容和“四个统筹”的相互关系来看,归纳起来就是(C,P37)A.统筹国家与社会两者关系B.统筹党和人民相互关系 C.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D.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4.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C,P37)A.经济可持续发展 B.文化可持续发展 C.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D.社会可持续发展 35.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B)A.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B.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C.人民参与自身决策D.新型工业化道路 36.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是(A)A.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B.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C.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

D.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7.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D,P37)A.科学 B.发展 C.科学发展 D.统筹兼顾

38.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基本问题是(D,P38)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9.以人为本的“人”,是指(C)A.个人 B.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C.最广大人民群众 D.社会主义建设者 40.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广大党员的根本利益

C.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D.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根本利益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在于(ABC,P3)A.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B.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D.中国优秀文化的创新逻辑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指(ABC,P4-5)A.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 B.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D.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面是(BC)A.马克思主义文本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中国实际 D.时代特征

4.在延安时期提出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党的领导人除毛泽东、刘少奇外还有(ABCD)A.张闻天B.朱德C.王稼祥D.周恩来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BCD,P4)A.不是象牙塔里的纯粹的纯理论工作

B.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C.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 D.对独创性的实践经验、独特的历史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提升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就是说(ABCD,P5)A.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发挥作用就必须民族化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

D.要批判继承,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结合并且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 7.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克服的错误倾向主要有(AB,P14)A.马克思主义教条化B.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C.马克思主义民族化D.马克思主义封建化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到目前为止主要包括(BCD,P12)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9.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就必须(ABC)A.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与人民群众共命运D.与国家民族共发展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B,P9)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二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和旗帜,十七大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即(AB,P9)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D.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2.中共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ABCD,P11)5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AB,P11)A.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C.又根据中国文化精华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进行创新 D.又吸取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因此它是(ABC,P13)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毛泽东一生思想与实践的完整体现

15.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两大标志是(BC)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C.《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D.《〈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党的建设的思想

16.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下列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写于这个时期的有(CD,P76)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反对本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

17.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历史条件有(ABCD)A.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B.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 C.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

D.延安整风以及由此带来的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与理论素养的提高

18.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及其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包括的基本方面是(ABD,P19)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D.独立自主

19.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具体包括(ABC,P19)A.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B.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

C.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有益的东西 D.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20.邓小平和我们党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认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确实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说,(ABCD,P22)A.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B.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C.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D.他的错误与林彪、“四人帮”利用毛泽东的信任篡权谋私有本质区别

21.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主要观点有(ABCD)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B.“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D.发展是硬道理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指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一个(AD P27)A.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B.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

C.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党,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

D.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23.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ABC P30)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关系

24.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ABCD,P30)A.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C.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5.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ABCD,P30)A.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 B.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6.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ABD,P30)A.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C.推进社会不断进步

D.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主要是指深化了(ACD,P31)A.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B.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D.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根本要求是(ACD,P29)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关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D.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29.“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其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为(ABCD,P31)A.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三个代表”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B.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30.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正确运用执政党掌握的权力,做到(ABCD)A.权为民所用B.情为民所系

C.利为民所谋D.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3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因为(ABCD)A.先进性是一个从根本上关系着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问题,是党的阶级性的灵魂 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C.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要放到“三个代表”的实践中去考察 D.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32.胡锦涛在学习报告会上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BC)A.实现人民愿望 B.满足人民需要 C.维护人民利益 D.提高人民素质

33.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ABCD,P36-37)A.以人为本的发展观B.全面的发展观 C.协调的发展观D.可持续的发展观

34.十七大所概括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ABCD,P36)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5.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依据是(ABC,P33-35)A.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现实依据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或阶段性特征

C.历史依据或重要借鉴是当今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6.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五个统筹”是指(ABCD,P37)A.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B.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7.十七大报告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ABCD)A.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B.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C.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D.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3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表明(ABCD,P36)A.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主题

B.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条件 C.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科学发展观继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9.十七大政治报告强调以人为本具体讲就是(ABC,P36-37)A.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D.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40.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或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民生问题是指(ABCD)A.教育、医疗卫生 B.就业、收入分配 C.社会保障 D.社会管理

41.科学发展观的三大基本要求是(ABC,P37)A.全面的发展 B.协调的发展

C.可持续的发展 D.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42.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是因为统筹兼顾(ABCD)A.集中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和精髓

B.深刻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规律性 C.可以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D.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目的

43.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ABCD)A.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B.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局、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C.注重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D.实现发展的均衡、协调、可持续

44.统筹兼顾的总方针是(ABCD,P37)A.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B.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 C.尤其要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D.对主要工作、突出问题要着力推进,重点解决

45.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区别与创新,区别与创新主要有(ABCD,P39)A.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结构完善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强调结构、质量、效益、速度相协调

B.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强调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增长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C.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

D.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著作是(A,P43-44)A.1929年6月《给林彪的信》

B.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D.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课题之一是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在形成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主观主义”的问题的文章是(A,P44)A.《古田会议决议》B.《反对本本主义》 C.《改造我们的学习》D.《〈共产党人〉发刊词》

3.毛泽东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著作是(A,P44)A.《反对本本主义》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实践论》D.《矛盾论》 4.毛泽东最早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的时间场合是(C,P44)A.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B.1937年《实践论》

C.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其中包括《论新阶段》 D.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

5.毛泽东在创立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首先作出科学界定的著作是(B,P44)A.《反对本本主义》B.《改造我们的学习》 C.《新民主主义论》 D.《实践论》

6.党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的标志是(A)A.《反对本本主义》B.《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新民主主义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7.毛泽东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系统哲学论证的两篇著作是(B,P44)A.《反对本本主义》与《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矛盾论》与《实践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与《〈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D.《新民主主义论》与《改造我们的学习》 8.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系统哲学论证中,《实践论》的作用是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A)A.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根源 B.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阶级根源 C.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社会根源 D.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文化根源 9.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B)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毛泽东和邓小平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指出毛泽东所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A,P46)A.实事求是 B.艰苦奋斗 C.为人民服务 D.密切联系群众

11.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抵制和批评“两个凡是”的直接思想武器是(D,P46)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C)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D.江泽民

13.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将其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B,P46)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邓小平、江泽民 14.江泽民对思想路线作出的新贡献是(C,P47/51)A.解放思想 B.“三讲” C.与时俱进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本质是(B,P51)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6.与时俱进的实质是(D ,P47)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创新

17.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D,P47)A.着重从思想上建设 B.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

C.从严治党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8.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A,P51)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C,P51)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解放思想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0.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贯彻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达到(B ,P51)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1.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B,P55)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2.在谈到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时,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A,P55)A.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C.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D.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保证

23.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思想解放的第一个宣言书是(C,P56)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B,P46)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与时俱进的重要性D.尊重实践的重要性 2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P55)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除姓“资”姓“社”抽象理论的干扰

26.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B,P59)A.解放思想,不断研究解决中国的新问题、新情况 B.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C.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D.求真务实,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7.胡锦涛对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的基本要求是(C)A.科学发展B.统筹兼顾C.求真务实D.解放思想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的重要思想是(ABCD,P44)A.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D.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为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系统哲学论证的主要角度是(AB,P44)A.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领导与群众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3.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科学论述、最终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发表的重要著作主要有(ACD)A.《矛盾论》、《实践论》 B.《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 D.《〈共产党人〉发刊词》、《〈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

4.在新时期两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是(AD,P56)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D.1992年南方谈话 5.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是(ABCD)A.首次对思想路线进行了准确完整的表述

B.创造性地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方法 D.正式把实事求是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

6.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有(AB,P49)11 A.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 B.从狭隘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 C.从小集团利益出发的宗派主义 D.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个人主义

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这是因为(AB,P50)A.党的思想路线内在包含了实践标准、群众路线的内容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D.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的事业

8.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其中尊重群众是指(ABC,P50)A.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B.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

C.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D.尊重人民群众的一切

9.十六大报告揭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即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D,P51)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 C.尊重群众性D.富于创造性

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要自觉地把人们的思想认识(ABC,P54)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1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ABCD)A.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B.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C.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12.解放思想之所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因为(ABCD,P55-57)A.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B.解放思想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必须常提常新,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 C.解放思想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推动作用

D.解放思想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个部分、每个方面、每个环节

13.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ABCD ,P58-59)A.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B.不断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C.不断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D.不断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14.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主要体现了(ABC,P60)A.思想方法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统一 B.基本立场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C.理论原则上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工作路线上领导号召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民主革命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A)A.资本主义B.帝国主义买办

C.地主阶级官僚D.军阀政治的掮客 2.决定中国革命性质的是(D,P74)A.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B.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D.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对象

3.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了一个新阶级是(D,P71)A.官僚资产阶级B.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C,)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B.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 5.正式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纲领的是在(B,P67)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是在(B,P67)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七大 7.无产阶级掌握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关键是(D,P73-74)A.统一战线 B.革命武装

C.工农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8.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B,P69)A.《〈共产党人〉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D.《论联合政府》

9.毛泽东将官僚资本明确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之一是在(D,P69)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P72)A.无产阶级领导B.革命前途 C.革命对象D.革命动力 1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是(C,P72)

A.革命对象 B.革命动力 C.革命领导权 D.革命目的 12.无产阶级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C,P73)A.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

B.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C.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D.在同资产阶级联盟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最根本的原因是(C)A.指导思想不同B.革命的前途不同 C.领导阶级不同D.革命的纲领不同

14.无产阶级要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其核心问题是(A ,P72)A.对于农民的领导B.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C.分清敌友D.建立广泛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 15.“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C)A.抹杀农民阶级的革命性B.夸大资产阶级的作用 C.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忽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6.“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C)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C.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1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原因在于(B,P74)A.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B.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对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C.革命的领导权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

D.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18.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A)A.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19.《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体是(C)A.工农民主专政B.苏维埃共和国 C.人民民主专政D.资产阶级共和国

20.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的文章是(C)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D.《论人民民主专政》

21.毛泽东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理论和政策准备的著作是(C)A.《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B,P76)A.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C.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人民共和国

2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B ,P76)A.工农兵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 C.参议会D.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4.毛泽东最早提出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法选举各级人民政府的文章是(A)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5.新民主主义经济是(D,P90)A.社会主义经济B.半社会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D.过渡性质的经济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C,P77)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27.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B,P77)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28.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个部分,他们是(A)A.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B.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

29.导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它天生的(A)A.软弱性B.动摇性C.妥协性D.不彻底性

30.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工作中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工作是在(C)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C.《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31.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特点是(B,P78)A.是否反帝反封建B.是否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C.是否站在工农兵的立场上D.是否提倡科学、民主

32.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的总路线内容的文章是(A,P69)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战争与战略问题》 C.《论持久战》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33.毛泽东初步提出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文章是(B,P76)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战争与战略问题 34.毛泽东提出“三大法宝”的文章是(C,P81-82)A.《改造我们的学习》B.《反对党八股》 C.《〈共产党人〉发刊词》D.《论联合政府》

35.毛泽东最早论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三者关系的文章是(A,P79)A.《井冈山的斗争》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新民主主义论》 36.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中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但是,把上述思想作为中国革命道路正式确立下来的文章是(B P79-80)A.1938年《论新阶段》B.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 C.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D.1945年《论联合政府》

37.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B ,P81)A.中国是一个大国

B.帝国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所实行的分裂剥削政策及其所造成的长期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 C.中国的分裂和不统一 D.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38.毛泽东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著作是(D)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 3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P80)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国民革命的影响

C.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40.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就是(B ,P81)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B.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我批评 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

41.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因为(A ,P80)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B.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C.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在城市占优势,而在广大的农村比较薄弱 D.中国经济以地方性农业经济为主,便于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42.中共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献是(B)A.《古田会议决议》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问题》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D.《八一宣言》 43.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A)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44.毛泽东提出:“中国一切政党对于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文章是(D)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愚公移山》 C.《为人民服务》 D.《论联合政府》

45.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所有政党相区别的显著特点是(C,P85)A.思想路线 B.党的宗旨 C.三大作风D.思想建党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基本特点是(ABCD ,P64-65)A.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并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C.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D.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2.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发表的主要著作有(ABCD)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D.《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

3.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总路线是(ABCD)A.依靠贫农B.团结中农

C.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D.发展农业生产 4.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大”是指以下阶级(BCD ,P82)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5.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所谓“两头小”是指(ABD,P82)A.工人阶级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D.官僚买办阶级

6.中国无产阶级除具备世界无产阶级的一般优点外,还有下列特殊优点(ABC,P73)A.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最坚决 B.大多来自于破产的农民,易于结成工农联盟 C.分布相当集中,便于组织起来

D.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

7.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依据是(ABCD ,P77-78)A.生产力、商品经济落后的中国需要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 B.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C.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对工人、农民有利

D.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能够引导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

8.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从初步形成到正式确立的代表性文章是(ABCD,P79)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岗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战争和战略问题》

9.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工农武装割据”中各自的地位是(ABCD ,P81)A.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B.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 C.根据地是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战略依托 D.以建立和扩大根据地为中心工作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CD)A.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B.开展土地革命

C.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D.对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一步步取得胜利 11.统一战线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原因在于(ABC ,P82)A.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C.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D.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ABCD ,P83)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3.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是(ABCD ,P82-85)A.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B.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C.建立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强大的革命武装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

14.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作风有(ABD, P85)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艰苦奋斗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属于(A,P92)A.社会主义范畴B.资本主义范畴 C.民主主义范畴D.共产主义范畴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里,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B ,P91)A.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D,P90)A.资本主义社会 B.后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4.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合作社经济的性质属于(C)A.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经济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C.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D.本质上仍然是个体经济

5.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内,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D ,P100)A.资本主义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控制和调节的具有社会主义取向的资本主义经济 6.在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C P,101)A.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B.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C.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D.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A,P93)A.唯一的经济基础B.主要的经济基础 C.一般的经济基础D.次要的经济基础

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是指(A,P93)A.社会主义工业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 C.农业机械化D.农业集体化

9.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C ,P93)A.三大改造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C.实现工业化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A ,P102)A.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同时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并举

C.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D.先合作化,后工业化

11.我国农业合作化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最初形式是(B,P98)A.换工劳动 B.互助组 C.初级社 D.高级社

12.农业合作社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过渡形式是(B ,P98)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13.农业合作化最后在高潮阶段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因而具有(A ,P98)A.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B.国有经济性质 C.全民所有制性质D.低级公有制性质

14.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C,P100)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D.保护民族工商业

1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一个创新性办法是对民族资产阶级(A,P99)A.和平赎买B.剥夺生产资料 C.公私合营D.生活上给出路

16.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P101)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17.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底的(C,P101)A.国家对私营企业计划订货、统购包销或经销代销 B.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取消定息

1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C,P107)A.1949年9月B.1952年9月 C.1954年9月D.1956年9月 19.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B,P105-106)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国民经济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

20.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D,P101)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与全行业公私合营 D.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BD,P90)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 ,P90)A.就全国范围来讲,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类似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 C.它从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D.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上是相同的

3.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在于(ABCD ,P95-96)A.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B.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C.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 D.二战后欧亚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4.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间社会阶段的历史定位是(ABCD,P90)A.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B.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C.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D.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同时存在又以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ABC ,P91)A.社会主义经济B.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它们是(ABCD ,P91)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时期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种主要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他(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AB,P91)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C.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 D.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之间的矛盾

8.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包括(ABCD)A.国营经济 B.合作制经济 C.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政治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9.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三改造”是指(ABC ,P93)A.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0.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的是(ABC ,P93)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C.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D.改造人与改造生产关系的结合

11.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相联系,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在于(ABCD,P94-95)A.个体经济增长潜力有限,难以实现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 B.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基础,无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C.私营企业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利益冲突加剧 D.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之间矛盾日益明显

1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具体是(ABC,P98-99)A.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 D.手工工厂是地方国营经济 13.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平赎买两种形式,而和平赎买的优越性在于(ABCD ,P100)A.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B.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C.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D.有利于争取团结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

14.在我国之所以能够争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原因在于(ABCD ,P100)A.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以强大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统购统销

15.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的做法主要有(ABCD,P102/104)A.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注意给资本家以合法权益 B.在政治上、工作上对资本家做出妥善安排 C.组织资本家及其家属参加政治学习和技术培训

D.让资本家自食其力,改造剥削制度的同时改造剥削者

16.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要经验有(ABCD)A.和平赎买政策 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D.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17.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是(ABCD ,P108)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B.劳动人民从此成为生产资料主人,摆脱受剥削受压迫地位 C.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一五”提前超额完成 D.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ABCD,P104-105)A.要求过急 B.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C.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D.1956年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恰当

1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主要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认识,表现在思想观念上的具体问题是(ABCD,P105)A.过于追求纯粹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公有制形式的理解和选择过于简单化

C.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可以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D.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是因为(ABCD P106-108)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广大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2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ABCD P108-110)A.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D.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D)A.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C.开展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决战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D,P112-113)A.要实行一边倒政策,全面向苏联学习B.要坚定地维护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形象 C.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D.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3.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文献是(A)A.《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A,P113)A.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B.中共八大召开 C.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山之作,其基本方针是(A,P113)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C.加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D.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的指导思想是(B)A.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B.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C.照着马克思所说的去做D.以苏联为鉴戒,建设社会主义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其主要内容是(C,P113)A.要逐步走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B.要逐步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C.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D.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首要的经济关系是(D)A.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D.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9.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B)A.大干快上,赶美超英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力争高速度,快压倒一切 D.慢一点,稳一点

10.1958年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会议是(C)A.中共八大一次会议B.中共八届五中全会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D.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1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A.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不断解决仍然存在的敌我矛盾,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12.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D)A.基本不适应B.完全适应

C.部分适应,部分不适应D.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

13.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B,P113)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矛盾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

14.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建立、建成和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B,P113)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C.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下一步是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奠定基础

15.毛泽东首次明确地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的关系提到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考查的报告是(B,P113)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 D.1961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文章是(C,P113)A.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经验》

17.最早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的是(A,P115)A.周恩来 B.毛泽东 C.刘少奇 D.陈云 18.“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最初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19.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任务是在(B)A.1951年《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中

B.1956年中共中央专门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报告中 C.1956年党的八大上的报告中

D.1962年广州的科技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20.60年代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主张的是(C)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1.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是(A,P115)A.陈云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毛泽东

22.在1956年后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经济的领导人是(C,P116)A.周恩来 B.刘少奇 C.朱德 D.邓小平

23.毛泽东提倡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是(D)A.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个人的利益 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两参一改三结合”

24.在中共八大前后,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思想的是(C)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5.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相比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A,P118)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6.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大发展体现在提出了(B,P120)A.建立创新型国家 B.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科学发展观

27.邓小平多次指出,在经济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P120)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28.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C)A.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B.社会基本矛盾不同 C.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D.意识形态的不同 29.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D)A.教育与科技创新 B.教育与经济发展 C.教育与民主建设 D.教育与人才培养 30.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指(B,P129)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 D.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

31.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根本体现是(A,P126)A.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 B.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 C.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使人民获得切实利益

D.代表先进社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毛泽东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和条件是(ABD)A.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B.需要总结“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C.“波匈事件”的发生,使我国需要认真思考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D.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暴露了苏联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以苏为鉴”

2.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问题的思想有(ACD)A.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B.多发展重工业,少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 C.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D.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

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根据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BD)A.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

B.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C.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 D.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

4.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AB)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5.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是(ABC)A.现代化的工业B.现代化的农业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D.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6.60年代初,对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表示支持和赞成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BCD)A.毛泽东 B.刘少奇、邓小平C.陈云、李富春D.邓子恢

7.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提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ACD)A.人民群众的监督 B.舆论监督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D.共产党内部的监督

8.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是指(ABC)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 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 C.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D.在分配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补充一定的其他分配形式

9.毛泽东比较系统地阐述“双百方针”的著作和讲话有(AB)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D.《不要四面出击》

10.在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中(ABD)A.苏联属于第一世界B.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C.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一世界D.亚洲(除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11.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主要有(BCD)A.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B.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C.“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D.中国永远不称霸

12.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是(ABCD)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

B.开始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探索中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创造性的思考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财富 D.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13.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局限在于(ABCD)A.艰辛探索但总体上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B.探索的一些正确成果没有在实践上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某些严重的背离 C.探索中另一种“左”的倾向逐步发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

D.最根本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14.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ABCD)A.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促进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B.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C.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指明了消除两极分化和消灭剥削的根本途径

15.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共同富裕是(ABCD)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B.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16.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要意义在于(ABCD)A.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B.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组成部分 C.是20世纪国内外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D.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17.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ABCD)A.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教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C.增强国家科技实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D.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富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C)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企图在社会主义建成不久就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始作俑者是(B)A.列宁 B.斯大林 C.毛泽东 D.铁托

3.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A)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中国人口多、底子薄

C.中国人均资源水平低的现实 D.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4.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时,正在研读的主要著作是(B)A.《联共(布)党史教程》 B.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C.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5.在党的领导人中,较早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思想的领导人中,除了邓小平以外还有(C)A.陈云 B.李先念 C.叶剑英 D.胡耀邦 6.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概念的是(A)A.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2年十二大政治报告

C.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 D.1987年十三大政治报告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D)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C.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B)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A)A.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B)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D)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C)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D.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D)A.坚持社会主义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党的领导

14.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任务的是(B)A.1949年全国政协 B.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 C.1956年八大 D.1964年三届人大

15.我国现代化任务经历了由“两步走”到“三步走”战略的变化,提出“两步走”的是(D)A.七届二中全会 B.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 C.1956年八大 D.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 16.“文化大革命”十年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四个现代化”及其“两步走”战略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陶铸

17.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我国(D)A.已经进入小康社会B.正处在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过程之中 C.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C)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 C.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

19.在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A)A.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B.由贫穷到富裕

C.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 D.由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21.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共十七大的报告提出的新战略是(A)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B.坚持科教兴国,做到可持续发展 C.坚持科教兴国,实现人才强国 D.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这些思想观点主要有(ABCD)A.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 B.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刚刚建立”,但还没有“完全建成” C.我国社会主义需要在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才算从根本上建成

D.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一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ABCD)A.公有制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居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主体,当时经济总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个体农业、手工业经济,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是社会经济主体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居于领导地位,但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CD)A.我国最大的实际 B.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C.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D.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一是明确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一是规范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者关系在于(ABCD)A.不了解社会性质或判断错误,就会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根本方向 B.不能正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可能超越或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C.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是根本原则,是前提

D.正视而不超越发展阶段是保证,是防止急于求成或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认识基础

5.新时期30多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两个没有变”,主要是指(AB)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没有变

6.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ABCD)A.只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不讲发展程度与水平,会产生“左”的错误 B.只讲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不讲性质与方向,又可能离开社会主义

C.只有坚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水平的统一认识和把握,才能自觉科学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全面把握社会性质、方向与发展程度的水平才能克服“左”和右的干扰

7.依据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历史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和跨越性,所以(ABC)A.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 B.以为革命成功后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的错误认识根源

C.认为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很长一段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唯物辩证法 D.认为中国必须“补资本主义这一课”的观点,是自由化观点

8.邓小平曾经指出:现在虽然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里讲的“不够格”主要是指(ABC)A.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 B.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无法逾越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C.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D.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

9.邓小平关于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A.社会制度性质 B.社会主义发展水平C.社会发展程度和阶段 D.社会发展模式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是(ABCD)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B.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C.是防止和反对“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武器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 11.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包括(ABCD)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

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因为(AB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新时期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B.是兴国之要以及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C.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

D.如果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动摇,党的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1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统一,因为(ABCD)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要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B.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C.离开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D.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14.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作用是(ABC)A.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B.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C.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5.江泽民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是(ABCD)28 A.2000年到2010年GDP翻一番

B.2010年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GDP翻一番 C.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D.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BCD)A.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B.科教更加进步 C.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D.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D)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 3.改革的性质是(B)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4.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A)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D.设立经济特区 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C)A.人民生活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D.实践标准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B)A.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 B.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判断一切改革政策的标准 D.判断经济成就的标准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A)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9.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A)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0.对外开放的开端是(A)A.设立经济特区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 D.设立深圳特区 11.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C)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D.1982年十二大

12.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13.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C)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1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D)A.以我为主 B.以外向经济为主

C.保证国家安全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D)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C)A.请进来 B.走出去

C.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17.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C)A.技术安全B.贸易安全 C.金融安全D.投资安全 18.“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含义是(B)A.到境外去旅游B.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C.到境外去学习D.到境外去贸易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是(ABC)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指改革(ABCD)A.与第一次革命不同,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C.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必然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将引起相应的思想观念变革

D.改革与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近代中国三次伟大革命之一,近代中国的三次伟大革命是(ABC)A.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 B.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

C.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 D.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开拓了民主思想进步的道路 4.新时期改革开放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主要有(ABC)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从僵化教条到解放思想

5.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直接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ABCD)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即使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旦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解放生产力并非只是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相联系,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和挑战

C.在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而且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6.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D)A.废除人民公社 B.改革人民公社 C.发展乡镇企业

D.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7.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一再成为各种争论的焦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内容有(ABD)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D.是否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ABCD)A.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B.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都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其中(BCD)A.改革是革命B.改革是动力C.发展是目的D.稳定是前提

10.我们党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原则是(ABC)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1.之所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因为(ABC)A.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动力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基础

C.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共同目的 D.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稳定的关键

12.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他指出(ABCD)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点和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对外开放要为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服务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13.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样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ABCD)A.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利用外资,又不能盲目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 B.既抓开放搞活,又抓廉政建设,打击经济犯罪

C.既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警惕与防止和平演变 D.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又要注意肃清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党的领导人是(D,P179)A.陈云 B.邓小平C.刘少奇 D.毛泽东

2.邓小平最早提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专利品的思想是在(B,P180)A.1978年 B.1979年 C.1982年 D.1992年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B,P180)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D.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4.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概念的领导人是(C,P181)A.邓小平B.陈云 C.江泽民 D.胡锦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P182)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C)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7.如果国家拿出1亿元进行投资,组建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制的资本总额是1亿元。如果组建股份公司,国家拿出1亿元投资,掌握40%的股份,就可以控股,这时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就扩大到(C)A.1.5亿元 B.2亿元 C.2.5亿元 D.3亿元

8.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P189)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确立主要依靠(D,P189)A.行政力量的支持B.产业结构调整

C.限制其他经济的发展D.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10.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指的是(C,P190)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11.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决定于(D,P190)A.企业法人代表 B.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控股权掌握在哪一种经济成分的手上

12.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B)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1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础是(D)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公平准入 D.现代产权制度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B,P192)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有(B,P192)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收入

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16.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建设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着眼点是(B)A.调整过高收入 B.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C.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D.取缔非法收入

17.十七大提出的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方针是(B,P199)A.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C.效率与公平并重 D.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18.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B,P205)A.加强原始创新 B.加强自主创新

C.加强集成创新 D.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 19.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B,P206)A.人才 B.技术 C.对外开放 D.体制创新

20.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是(A,P207)A.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B.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关系

C.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D.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2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中,生活宽裕是(A,P211)A.根本目的B.主要手段 C.根本方法D.前提条件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D)

A.完善市场体制B.健全基础设施 C.形成保障体系D.培养新农民 23.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是(B,P211)

A.健全农村市场体系B.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D.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4.新世纪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是(D,P211)A.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B.改善农民生活

C.扩大农民消费D.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5.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D)A.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B.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服务体系 C.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D.增加农民收入

26.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指标是(B)A.比2000年翻一番B.比2008年翻一番 C.比2007年翻一番D.比2010年翻一番

2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A,P216)A.发展循环经济B.发展绿色经济 C.强调国民幸福指标D.发展知识经济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我国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在于(ABCD,P177-178)A.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面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 33 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B.当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C.当时人们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与特征 D.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显示了巨大成功,缺陷和局限性还有待人民所认识

2.陈云在党的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就是要求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ABD,P178)A.一部分个体经营 B.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 C.一部分报酬自主分配D.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是(ABCD,P180-181)A.1981年十一届三

(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 4.“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BC,P181)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是不能兼容的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是(ABC,P)A.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B.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矛盾的要求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它的主要特征有(ABCD,P183)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宏观调控的存在D.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在于(ABCD,P186)A.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极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标准取舍不同所有制形式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巨大优越性

8.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ABC,P187)A.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BCD,P188)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

10.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是(BD,P189)A.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优势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1.所有制实现形式(ABCD,P190)A.是所有制关系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B.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C.直接影响到这种所有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D.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12.股份合作制经济(AD,P190)A.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B.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D.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

13.近年来城乡大量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特征主要有(ABCD)A.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B.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 C.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14.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P191)A.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B.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C.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D.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公有制经济 15.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中非按劳分配收入主要有(BCD)A.集体企业工资收入B.国有企业福利收入 C.个体劳动所得D.资产收益

16.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ABD,P193)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入

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

17.现阶段我国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因为(ABCD,P196)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D.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的结果 18.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ABCD,P200)A.社会保险、社会救济B.社会福利

C.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D.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19.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ABCD,P200)A.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是(ABCD,P200)A.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B.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C.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D.统筹公平与效率、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

2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仅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ABCD)A.强调经济增长的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 B.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 C.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突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D.强调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

22.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在于(ABCD,P204)A.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增长方式转变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B.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进入新世纪,自主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C.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D.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ABCD,P205)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 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 24.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是指(ABC)A.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B.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C.形成强大的国家科技竞争优势

D.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措施有(ABCD)A.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重点是建设国家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种科技创新主体有效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B.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与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C.继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D.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创新行为,提高创新回报;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导人才,造就各种创新人才 2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正确处理的重要关系有(ABC)A.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服务

B.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引进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自主创新为主,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C.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基础研究支撑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后劲 D.国家创新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国家为主导,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27.国家创新体系是(ABC,P206)A.政府为主导B.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C.各类创新主体紧密结合,有效互动D.企业为主体 28.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体系应该是(ABC)A.企业为主体B.市场为导向

C.产学研相结合D.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9.经济增长方式彻底转变应该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有(ABC)A.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B.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C.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开发利用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D.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30.中共十七大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具体是指(ABCD,P207)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B.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C.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D.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1.新型工业化主要内容是(ABCD,P207)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2.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ABD)36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以农业为基础D.服务业全面发展

33.根据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是(ABC,P208)A.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内容 C.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D.努力加强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尤其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4.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有(ABC)A.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

B.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在立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扩大国外消费需求

C.分配与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实现良性发展 D.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消费制约和促进生产,生产与消费相协调 3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要求是(ABCD,P211)A.生产发展、生活宽裕B.乡风文明 C.村容整洁D.管理民主

36.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之所以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之所以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依据在于(ABC,P210)

A.农业基础仍然落后,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B.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C.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D.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部挑战在农村

37.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ABCD,P211)A.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中心环节,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

B.生活宽裕是目的,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也是农村工作的基本尺度或衡量标准

C.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新农民,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D.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对农民群众基层民主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38.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是(ABC,P211)A.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C.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D.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小康阶段 39.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新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是(AB)A.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B.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C.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

D.国家和政府大力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 40.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方针、新要求,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应该做到(ABCD)A.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B.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C.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 D.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4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是(ABCD,P213)A.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B.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C.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D.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 4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ABC)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共享性原则 4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特征是(AB,P215)A.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B.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C.以最低的消费进行生活 D.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生产 44.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要求是(ABC)A.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B.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C.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关键,通过人才开发实现经济发展

45.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是指(ABCD)A.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B.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C.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提倡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D.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46.发展循环经济具体要求是(ABCD)A.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 B.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C.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实现

D.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D)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 D.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

2.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针是(D,P220)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D,P221)A.如何组织政权B.如何行使统治权

C.哪个阶级居统治地位D.人民当家作主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A.普选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行合一 D.分权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高原则是(B)A.共产党领导原则B.人民主权原则 C.民主自由原则D.法制原则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根本上体现的是(C)

A.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作用B.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 C.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D.制度更具有根本意义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B.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当家作主

C.怎样实行民主D.民主是什么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B)A.党的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

9.毛泽东最早明确提到多党合作问题的著作是(B,P228)A.《论联合政府》B.《论十大关系》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是(A)A.四项基本原则B.民主革命时期的共同经历 C.统一战线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我国具体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质是(D)A.权力机关 B.行政机关 C.咨询机关 D.社会主义民主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C)A.以聚居区为基础B.建立自治地方 C.设立自治机关D.行使自治权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是(B,P233)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基层民主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民族区域自治

14.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是(B P234)A.村民海选 B.村民自治 C.村民委员会 D.村民小组 15.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最大特点是(A)

A.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B.直选基层组织领导人

C.与基层党组织相分离D.与基层党组织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6.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的核心是(B,P238)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7.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B,P238)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C.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D.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8.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的关键是(A,P238)A.执法必严 B.有法可依 C.违法必究 D.有法必依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A,P231)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C.行使自治权利 D.民族平等 20.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说明(C)A.人好坏不重要 B.个人没有责任 C.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D.制度决定人的好坏

21.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A,P238)A.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B.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C.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2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郑重载入宪法的是(C)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B.1978年全国人大 C.2004年全国人大 D.1982年全国人大

23.在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政治价值观中核心是(A,P245)A.民主 B.自由 C.人权 D.法制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ABCD,P220)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当家作主是(ABCD)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

C.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目的D.依法治国的主题和中心内容 3.依法治国的实质是(ABCD,P236)

A.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B.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C.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 D.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D,P223)A.是以工人阶级(由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C.取得全国政权后,担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D.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5.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现在(ABCD,P223)A.从阶级结构看,人民范围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B.从政党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政权组织形式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从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与人民专政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提法更全面 6.除中国共产党外,中国大陆目前还存在的民主党派有(ABCD,P228)A.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 C.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 D.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P228)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8.在我国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主要内容有(ABCD,P229)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9.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最突出的特征是(AB)

A.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B.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C.共产党决策、多党派咨询D.共产党决策、多党派协商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C,P229)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政策咨询

11.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CD,P229)

A.科学发展 B.和谐社会 C.团结 D.民主

12.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多种因素的内在统一,其中主要是指(ABC,P231)A.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B.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 C.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D.民族因素与宗教因素

1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和优越性有(ABCD,P232)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与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中国在历史上虽有战有和,有统有分,但统一始终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B.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共同革命经历,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团结、统一、富强与繁荣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刻现实依据

14.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主要有(ABCD,P233)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15.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有(ABCD)A.村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职工代表大会 D.职工股东大会

16.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ABCD,P238)A.有法可依是前提 B.有法必依是核心 C.执法必严是关键 D.违法必究是保障

17.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三条,它们是指(ABC,P240)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看是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8.资产阶级自由的虚伪性主要表现为(ABCD,P244)A.在一般词句中标榜自由,在附带条件中废除自由 B.正面规定中标榜自由,限制规定中否定自由 C.地位巩固时标榜自由,形势不利时取消自由 D.把资本和金钱的自由,论证为全人类的普遍自由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D,P253)

A.为什么人的问题 B.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 C.对生产力发展起什么作用的问题 D.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D,P256)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 C.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C,P258)A.共产主义的理想B.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P260)A.实事求是 B.以人为本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D,P261)A.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

B.公平与正义 C.自由、民主、人权 D.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指(D)A.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B.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C.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D.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7.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B)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共产主义 D.人本主义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D)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主要是指(ABCD)A.文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C.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

D.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力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ABCD)A.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要用“三个代表”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

C.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D.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3.胡锦涛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方针是指(BCD,P254)A.贴近时代 B.贴近群众 C.贴近生活 D.贴近实际 4.建设和谐文化主要包括(ABCD)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D.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5.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有(ABC)A.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多样化发展、思想多样性的关系 B.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系 C.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D.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6.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多样性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关系,就是要(ABCD)A.尊重多样性 B.承认差异性

C.思想多样性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D.核心价值体系尽可能以广泛共识为基础

7.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在于(ABCD,P256)A.每个国家、民族、文明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B.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C.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向心力、凝聚力、精神动力

D.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思想保证 8.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措施是(ABCD,P255-256)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9.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指(AB)A.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 B.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 C.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

D.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10.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指(AB)A.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 B.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 C.在全社会形成爱劳动的良好风气

D.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

11.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指(AB)A.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C.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 D.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

12.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指(AB)A.在各行各业包括新兴行业中培养爱劳动的思想 B.使爱劳动的思想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

C.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D.必须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3.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指(BD)A.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C.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 D.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14.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指(ABC)A.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B.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C.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D.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15.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指(BCD)A.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B.要认识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C.必须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D.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1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相应的践行机制,主要包括要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ABCD,P262)A.教育机制 B.修养机制 C.示范机制 D.评价机制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B,P272)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

C.重建个人所有制 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B,P281)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

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

3.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D)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和谐社会

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4.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是(B)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 C.和平正义D.改善民生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C)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 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A)A.安定有序 B.社会安定 C.发展有序 D.秩序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P281)A.以人为本 B.共同富裕 C.民主法治 D.公平正义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A,P281)A.科学发展 B.诚心友爱 C.充满活力 D.民主法治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D,P281)A.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B.社会安定 C.民主法治 D.改革开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P281)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 D.社会稳定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B,P281-282)A.经济发展 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共同富裕 D.增强社会活力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B,P282)A.党的领导 B.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C.各族人民 D.各阶层民众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2002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P276)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自由幸福、互助合作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民主法治就是(ABC,P276)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B.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C.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D.政治参与得到进一步扩大

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ABCD,P276)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

4.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ABCD,P276)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成果得到肯定D.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ABCD,P276)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D,P276)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 C.生命健康D.生态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社会范畴,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即(ABC,P277)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B.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D.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

8.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BC)A.本质属性 B.基本特征 C.基本要求 D.根本目的

9.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强调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AB)A.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B.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C.共同设计的和谐社会D.共同追求的和谐社会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指(ABCD,P278-280)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B.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C.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D.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11.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出六大民生问题,并且依据六大民生问题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目标和任务概括为(ABCD,P283-284)

A.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B.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D.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1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ABCD,P284)

A.学有所教、劳有所得B.病有所医C.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13.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是(ABCD,P287)A.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

B.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C.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D.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有(ABCD,P287-288)

A.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B.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D.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

1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ABCD,P288-289)

A.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B.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C.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D.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6.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要形成相应的社会管理局面,即(ABCD,P289)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P296)A.1949年 B.1950年 C.1954年 D.1956年

2.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P299)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P300)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P305)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5.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P296)A.外交问题 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 D.和平统一 7.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1960年周恩来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的目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有(ABCD,P299)

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B.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D.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一国两制”构想(ABCD,)A.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 B.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在香港设立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ABD)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独立的外交权 D.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独立

4.中国政府提出,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ABCD)A.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 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5.“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有(ABCD,P303-305)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 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

6.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意见,内容是(ABCD,P312-313)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C,P317)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B,P318)A.和平B.发展 C.民族独立 D.经济联盟

3.首先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一系列主张的我国领导人是(B)A.周恩来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D,P327)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B)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 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7.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所作的最大的调整是实行(C,P328)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完全的不结盟政策 D.反美统一战线 8.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D)A.和平与发展 B.和平、稳定、公正、合理 C.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B)

A.反对侵略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决不干涉别国内政 D.平等互利 10.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B)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11.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D,P332)A.互利、互信、团结、合作的新安全观 B.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安全观 D.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所说的第二世界国家有(ABC,P317)A.日本 B.英国 C.澳大利亚 D.巴西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ABCD,P318)

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D.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在于(ABC,P325-326)A.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C.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D.是基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必然选择

4.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含义是(ABCD,P330)A.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B.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压力 C.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D.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5.中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应该是(ABCD,P333)A.民主的世界,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 B.和睦的世界,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

C.公正的世界,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D.包容的世界,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6.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ABCD,P333)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ABCD,P330-331)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关键在于(B,P338)A.维护全体职工的经济利益

B.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C.稳定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

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

2.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B,P340)A.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他们主要是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C.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都负有重要责任 D.没有知识分子参加,取得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P341)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资产阶级 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4.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B,P344)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C.民族共同繁荣 D.民族各自独立

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D,P348)A.阶级矛盾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 C.民族冲突问题 D.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问题

6.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C,P347)A.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 B.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C.爱国主义 D.共同的文化传统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A)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D.加强民族团结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A,P346)A.大陆范围内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联盟和大陆范围外联盟都是主体 D.大陆范围外联盟是大陆范围内联盟的基础

9.在“四个尊重”的方针里,核心是(C,P342)

A.尊重知识 B.尊重人才 C.尊重劳动 D.尊重创新

10.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A,P349)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民族互助 C.民族融合 D.民族交流 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是(D,P349)A.各民族共同繁荣 B.各民族之间消除差别

C.民族地区稳定 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2.新形势下人民军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C,P353)A.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B.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C.打得赢、不变质 D.加强战备、服务经济建设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新时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主要有(ABC,P337)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C.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削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D.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翁,又是私营企业的雇佣劳动者

2.新时期以来,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有(ABC)A.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B.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各类非公经济企业中就业的职工已经达到职工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D.80后新工人开始成为骨干力量 3.我国知识分子是(ABCD,P340)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C.文化、教育、科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D.科技兴国的主力军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ABCD,P341)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 D.私营企业主 5.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政策是强调“四个尊重”,具体是指(ABCD,P342)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主要看(A,P364)A.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B.它由什么人领导 C.它的党员出身于哪个阶级D.它的党员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首先是由(A)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B.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C.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D.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C,P366)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9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次提出是:(1)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2.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2)

——遵义会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客观必然性是(2)——A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A 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 B 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

C 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 D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5)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

——党的十七大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5-6)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8.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6)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指挥的结晶 9.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7)——中共七大

10.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于(7)? ——土地革命前中期

1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包括(7-8)

——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的开始萌芽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的初步形成 ;C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D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发展。

1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7)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8)——实事求是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11)——毛泽东思想

15.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1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12)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在于: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1)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贯穿于整个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13)—— 邓小平理论

19.邓小平正式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会议是(14)——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20.邓小平理论的主题:(1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1.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15)? ——邓小平南方谈话

2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15)——党的十五大

2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15)——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4.指出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的人是——-—— 邓小平

25.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了(15-16)

——A社会主义本质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6.邓小平再三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15,78-)? A.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C.是因为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27.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18)——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28.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19)——A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D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9.江泽民指出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19)A立足之本 B执政之基 C力量之源

30.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19)——D党的十六大

3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19)——与时俱进

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述。(20)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22-23)?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接见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3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22-23)?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6.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会议是(22)——十六届三中全会

37.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献是:(22)——《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8.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5)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9.科学发展观的的第一要义是:(25)——发展

4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25)——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章

41.简要回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8-31)

——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重新确立并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继续丰富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胡锦涛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42.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机体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30)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43试论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31-36)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4.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是:(33)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理论联系实际 45.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34)——.实践

4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35)——与时俱进

47.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36-3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48.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39)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第三章

4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43)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0.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与自我批评 5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46)——A帝国主义 B官僚资本主义C封建主义

5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6)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5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47)

——A 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 城市小资产阶级 D 民族资产阶级 54.民主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48)——A 知识分子 B 小商人 C手工业者D自由职业者

55.下列会议中,第一次破天荒地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51)?

—— 中共二大

56.在什么会议中,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历史阶级的总路线和总政策?(46)

—— 1948年晋绥干部会议

57.“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观点的错误实质在于:(48)

——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58.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48)——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59.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48)—— 农民问题

60.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48)——农民阶级

6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51)——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6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51)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63.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52)

——A 民族的文化 B 科学的文化 C 大众的文化 64.区分旧民主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标志是:(52)? ——文化的指导思想不同

65.毛泽东提出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的会议是:——八七会议

66.政体是指—— 政权的组织形式

67.资本主义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最根本原因是?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8.“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52)

—— 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69.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2-53)

答: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民族的”,是强调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反对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它带有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科学的”,是强调文化的科学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大众的”,是强调文化的大众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群众服务,是最民主的文化。

70.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实践上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53,78)

——A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 71.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条件是:(54)

——A 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C 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D 中国共产党的正式领导 E 良好的群众基础

72.“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53、54)? —— 土地革命

7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55)——A 群众路线 B 统一战线 C 武装斗争 7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55)

答:第一、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75.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55)—— 领导权问题

76.下列著作中,毛泽东正式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55)——《〈共产党人〉发刊词》

7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联盟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联盟是:(56)——劳动者之之间的联盟

78.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不同性质的联盟(56)

——A 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B劳动者(工人阶级)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79.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57)

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连心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80.人民军队建设的一条根本的原则是:(57)—— 党指挥枪

81.在党的建设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57)—— 思想建设

82.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57)——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58)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4.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58-59)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四章

8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包括:(61)——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8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61)——新民主主义社会

87.新民主主义社会是:(61)

—— 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88.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构成是:(62)——A 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

89.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土地问题解决后)的基本矛盾有:(——A.国外是帝国主义国家和新中国之间的矛盾

B.国内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国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90.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有:(63)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原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企业

C.没收旧中国的官僚资本

62)91.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 ?——A.管制 B.征用 C.代管 D.转让

9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63)

—— B.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9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 :——利用、限制、改造 9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63)

答: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95.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63)

——国营经济

96.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有:(66)——自愿互利; 国家帮助

97.毛泽东提出的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

——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为工业建设服务 98.简述赎买。(68)

答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编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

9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68)——和平赎买

10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7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1.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标志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10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10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74)

答: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发达的工业国。

第五章

104.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78)? ——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105.建国初期,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有:(78-79)——《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06.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7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79、114)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8.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82)——共同致富

109.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中属于生产力方面目标体现在:(82)——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11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内涵。(82)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1.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82)

——本质

112.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82,83,89-90)?

答:(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1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84)

114.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下去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和目的却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具有的特点是?

A、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的 B、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D、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5.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属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是:(84)——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84)——A.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大纲B.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17.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85)

答: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18.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86)。——根本任务

119.第一个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的是:(86)——邓小平

120.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86)——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才盾

C、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D、我国的现实状况

121.阐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87-88)

答: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好发展为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会得到全体人民的用户,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12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87)——发展

123.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89)

A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生产力发展要求 B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C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D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坏境,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 124.当前经济发展中起第一位推动作用的是:(90)——科学技术

125.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9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6.简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90-91)? 答:(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127.简述"科教兴国"概念.(91)

答:“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2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91)——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29.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 ——经济

13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第六章

131.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93)——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32.当前,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9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133.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是指?——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

1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96)

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35.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96)——党的十三大 1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 :(96)——社会主义的

1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98)

A、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B、是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C、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精神财富 D、是夺取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武器 E、是区分姓“资”姓“社”的理论依据 138.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98)

(1)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2)实践意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主要是:(99)——由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

14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它是指:(73、99)

14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101)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10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4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10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44.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103)——政治保证

14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坚持:103)——党的基本路线

1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0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4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10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48.“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改革开放是:(104-105)

149.邓小平多次指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5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104)—— A、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 C、坚持改革开放能促进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强国之路

151.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106)——基本方针

15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106)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5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106)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15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就是:(106)A、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B、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的政治局面

D、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所要实现的历史任务来说,是:(108)——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阶段 156.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目标是在:(108)——1979年

157.“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是?(109)

⑴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⑵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⑶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58.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奋斗目标和步骤分成了三个具体的阶段和步骤(109)—— A、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C、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59.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60.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述出来是:(109)——党的十三大

161.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1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2.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110)——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6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110-111)——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16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果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制约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六大认为要解决上述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认真阅读上述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有哪些?(110-111)

②联系实际,从一个方面谈谈现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距离? 答: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

第一,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②联系实际,从一个方面谈谈现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距离?

第七章

16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113)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66.我国的改革是:(115)——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 B 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 C是全面的改革

167.“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上摘自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

认真阅读上述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改革性质与作用:?(115)

答:性质: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该给我国带来了的那些巨大变化?(118)

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68.“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论断主要解决了的问题是:(115)——改革的性质

169.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115)——改革

170.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115)——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7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指:(116)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7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118)

——A、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C、改革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 ;

D、发展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

173.在对外开放中,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12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74.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体是:(121)? ——对外经济关系

175.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是从沿海开始的,第一步是?(122)——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176.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12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77.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123-124)

⑴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⑵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⑶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78.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发展自己,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E、外因和内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八章

17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1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0.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129)——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81.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130)——市场 18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130)?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C建立宏观经济调控系统 D建立合理的人人收入分配制度 E健全社会保险行体系

1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1)

——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结合;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结合

18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131)——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185.健全市场体系,应逐步建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

——-市场形成价格为主 186.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132)——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187.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188.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32)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89.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134)——控制力上

190.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有:(135)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9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36)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1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按劳分配”的原则是:(136)——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原则 194.“按劳分配”是分配:(137)? ——个人消费品 195.个体生产经营的收入,按其性质来说包含有(138)?

——劳动所得、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9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是(138)? 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B.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C.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9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138)——技术信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 198.我国现阶段非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有?(138)——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资产收益

C.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 D.按资本取得的收入 199.我国对高收入的调节,主要是通过:(142)——国家税收来进行的 200.社会保障体系包括?(142-143)

——A 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E 社会互助 201.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144)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胃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02.我们党明确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在:(144)——中共十七大

203.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146)

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148)

答 到2020年,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的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20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150)?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06.简述资源节约型社会。(151)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07.简述环境友好型社会。(151)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九章

20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56)

答:第一,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在解放区和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在新中国建立的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虽然参加政权的阶级、阶层有所不同,但它们担负的任务是相同的。

第二,它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中是不包括资产阶级的,将资产阶级作为专政的对象。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包括资产阶级,但不占主要地位。

第三,概念表述准确鲜明。无产阶级专政一词中,只见“阶级”,不见“人民”;只见“专政”,不见“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词中,将民主和专政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结合起来。

209.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155)——工人阶级

——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10.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155)——人民民主专政

211.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制度,是:(156)—— 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21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156)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13.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157)——人民代表大会

21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是 :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1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遵循什么原则建立起来的(157)?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 21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158)——民主集中制

2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158)——民主集中制

21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159)

219.新中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15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与政治协商制度

2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1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21.我国的民主党是?(160)—— 参政党

222.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161)——民族区域自治

223.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161-162)?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224.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163)——实行村民自治 22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164)——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2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163-164)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27.论述依法治国及重大意义。(164-165)

(1)概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基本内涵和要求:⑴人民是实行依法治国的主体。(2)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⑵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⑶依法治国的关键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极大权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3)重大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2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165)——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29.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是:(165)

——有法可依

230.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人民民主

231.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是:——综合国力 232.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165)

——A.有法可依 B.违法必究C.执法必严 D.有法必依

233.怎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68-167)

第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

第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234.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什么?(168)答 关键看三条:第一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3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170)——人民当家作主

第十章

23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7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7.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7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38.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177)——文化

2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是?(177)——马克思主义

24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177)——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41.“四有”是指?(178)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42.简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之间的联系。(178)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243.“四有”的关系中的基础是?(178)——文化

244.毛泽东提出,我国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是?(17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45.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79-180)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4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18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1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181)——社会主义荣辱观

25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183)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1.简述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18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5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包括?(184)——A民族意识 B民族心理 C民族品格 D民族气质

25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184)——爱国主义

25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184)——改革创新

255.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184)——共产主义

256.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184)。

——民族精神

257.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5)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58.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185)

——“两弹一星”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 25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

——A社会公德建设 B职业道德建设 C 家庭美德建设 D个人品德建设 260.邓小平提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 ——A面向现代化 B 面向世界 C 面向未来

26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186)——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26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86)——思想道德建设 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186).——思想道德

264.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187)

——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十一章

265.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个重要目标是?(195)——社会更加和谐

266.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何在?(195-196)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6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196)? —— 党

268.什么是和谐社会?(196-197)

——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69.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197)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70.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民主法制是?(197)

——A 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C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7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诚信友爱是?(197)

——A 全社会互相帮助 B诚实守信C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D融洽相处

27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197)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四者有机统一,既不可分割又有着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27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195.199-200)? ——A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B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 C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7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体现了? ——A 民主与法制的统一 B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C 活力与秩序的统一D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E人与自然的统一

275.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充满活力是?(197)

——A 创造意愿得到尊重 B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才能才能得到发挥D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76.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的是?(197)——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

27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哪个持续时间更长?(19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78.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98-19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79..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是?(199)——三位一体

280.十六大以来,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是?(199)——四位一体

281.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00-201)——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C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E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建 2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201)——以人为本

28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201)——科学发展

28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201)——改革开放

28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201)——民主法治

28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20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十二章

287.试论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208-221)?

答:(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暂时分离,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3)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以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288.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209)——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289.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D)A、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B、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C、“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D、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 290.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 291.“一国两制度”哲学依据是?(21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92.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是那年提出的?(212)——1982 293.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 的基础是?(21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94.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其原因是(D)(213)

——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分别 D.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95.“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13)

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96.“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13)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港,澳,台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④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297.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213)——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298.“一国两制”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国家学说?(214)?

①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允许在一个同一个主权国家内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

②“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把“利用资本主义”扩展到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存在几个资本主义地区长期不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持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299.特别行政区享有哪些特殊权利和法律保护?(212-215)?

①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国内其它省市自治区,享有高度的自主权。

②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央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给予法律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300.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两种制度的关系是? ——A、和平共处B、长期共存C、互相支援

D、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301.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其实质是?(214)——中国的内政问题

302.“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当初为解决?(215)——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303.“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在于?(215)? ——A、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B、是我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C、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D、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E、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4.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立法权

305.对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 ——A、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B、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306.对于台湾问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218-219)? ——A、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

B、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 C、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

307.200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是?(219)——A、推进现代化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308.“三通”是指?(220)——通商、通航、通邮

309.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224-226)?

答题要点:(1)和平与发展,和平和发展的含义(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第十三章

310.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224)——和平与发展

3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判断,认为?(225)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31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存在的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的关系是?(226)

——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 313..和平与发展反映了?(226)

——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愿望

314.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种国际秩序应该?(227)? ——A、以相互安全为前提 B、以均衡发展为基础 C、以公认法理为保障

D、以对话合作为手段 E、以共同繁荣为目标 315.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228)——多极化

31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229)答: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317.论述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231-237)? 答题要点:

(1)国际地位的变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60年代成为核大国、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3)外交努力,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发展中国的外交出现了一些新举措、新动向、新风貌,表现在一是倡导新的国际新秩序即和谐世界,二是与一些国家(如俄美法日等)和区域组织(东盟、欧盟、非盟)建立新型关系

318.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232)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19.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则是?(233)——.独立自主

320.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含义是?(233-234)——A、对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B、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C、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D、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321.我们为什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33-234)?

答题要点:(1)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斗争

322.首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是?(234)——胡锦涛

323.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234)——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24.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235)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

325.邓小平提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应该建立的基础原则?(23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26.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236)()——霸权主义

327.当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236)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十四章

3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239)——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329.我国的领导阶级是?(239)——工人阶级

3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简述其呈现的新特点。(240)答: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队伍迅速壮大。

二、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岗位流动加快。这些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33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241)

——农民阶级

3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一些新的阶层,除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外,还包括?(242-243)

——A 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B 个体户 C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E自由职业者

33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四个尊重”是指?(243)

——A尊重知识B尊重人才 C尊重创造D尊重劳动

334.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244)—— “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一、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要求。

二、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三、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四、在全社会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35.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245)——A维护祖国统一 B反对民族分裂 C坚持民族平等

D坚持民族团结 E坚持民族共同繁荣 336.在“四个尊重”中,核心的是?(244)——尊重劳动

33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245)——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3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247)——社会主义的

339.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247)

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40.我国宗教政策是?(249)——宗教信仰自由 341.我军的唯一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42.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要求是?(251)——A革命化 B现代化 C正规化 343.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251)? ——A巩固国防 B抵御外敌入侵

C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344.我国国防贯彻的战略方针是?(252)——积极防御

345.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简述其内涵。(255)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的内涵: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346.中国共产党是?(259)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 E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4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60)

答: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48.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26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4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263)——中国共产党

350.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263)——改善党的领导

351.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265)——中共脱离群众

352.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265)——密切联系群众

353.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265)——群众路线

354.我党群众路线的内容包括?(265)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 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355.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中的重要环节是?

——A教育 B制度 C监督

356.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267)——不断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57.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269)——着重从思想上建设

35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指?(269)——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59.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27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60.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270)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361.简述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271)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36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72)?

答: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保持党的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是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主要内容。

3、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重点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性质和前途)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三大法宝理论。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历史必然性。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6、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含义、内容、意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依据、含义及其长期性。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容。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其小康社会的特征。

10、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改革的目的及其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和意义。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7、“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含义、基本内容,“九二共识”的内容

18、国际形势的发展特点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

质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2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3、现阶段如何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

4、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是什么?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6、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内容?

8、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什么?

9、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如何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12、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1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的统一

15、如何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指什么?

1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关系?

18、如何理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何基本内容?

20、如何理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什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4、如何理解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25、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含哪些阶层?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1、2、3、4、5、6、7、8、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是什么?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12、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13、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1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7、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18、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下载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新(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末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择题新(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