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查调查工作中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成文于大年初一反腐倡廉中心)
审查调查工作中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成文于大年初
一反腐倡廉中心)
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推开,各地监察委员会相继成立,审查调查工作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笔者作为转隶人员之一,在审查调查部门参与了部分案件的办理,遇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尚无明文规定的问题,作了一定理性思考。现抛砖引玉,求教于大家。
一、案件管辖范围
目前,有一种提法,将审查调查管辖范围有扩大的趋势。其依据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试点决定”)第二条,“监察委员会按照管理权限,对本地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监督检查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调查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并作出处置决定”,认为目前的审查调查管辖范围要大于原纪检监察机关管辖案件和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之和,甚至认为只要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犯罪都应该管辖。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深刻理解“试点决定”的原意和内涵,目前审查调查案件管辖范围,应该包括原纪检监察机关管辖案件和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且仅限于这两类案件,不宜随意扩大。其理由如下:
1.“试点决定”第二条,“监察委员会按照管理权限,对本地区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意味着监察委员会监察的对象是本地区的公职人员,并且其行为是在行使公权力过程发生的;
2.“试点决定”第二条同时规定“调查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是对犯罪行为的列举,而不是对罪名的列举;
3.“试点决定”第三条,“在试点工作中,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第十八条、第一百四十八条以及第二编第二章第十一节关于检察机关对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侦查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五条第二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六条第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五十九条第五项关于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的规定。”在刑事案件管辖范围的划分中,仅仅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了调整,未对原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进行调整。
二、双规、留置措施的衔接
各地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对于原纪检监察机关未办结、采取了双规措施的案件的处理,有几种模式。一是继续采取双规措施,直到案件办结。新办理的案件需要采取措施的,直接采用留置措施。二是解除双规措施,重新采用留置措施。三是变更双规措施为留置措施。这几种模式均有道理,笔者倾向于第二种模式。但不管采取哪种模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不得超时限羁押的问题。
双规的一般期限为三个月,必要时可延长一个月。特殊情况下,可报经立案机关批准后延长调查时间。双规时间不得折抵刑期。留置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在特殊情况下,决定采取留置措施的监委机关报上一级监委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监察法草案和三个先行试点省份在实际办案中,都已明确留置时间可以折抵刑期。双规、留置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手段,应该稳妥采用。笔者认为,对于原纪检监察机关未办结、采取了双规措施的案件,不管是否转换留置措施,连续计算一般不宜超过三个月,经批准延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三、移送检察机关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时间 笔者认为,为有利于审查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审查调查过程中和调查终结时,监察机关均可以将案件移交人民检察院,决定采取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
目前,各地在试点过程中规定了调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时间节点,而未规定审查调查过程中移送检察机关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时间。笔者个人观点,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对被调查人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应当制作移送批准逮捕意见书,连同案卷、证据等材料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决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被调查人被采取留置措施的,应当在留置时限届满前七日前移送案件;案件特别重大复杂的,应当在留置时限届满前十五日前移送。
四、纪委取得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
监察委员会成立之前,对于纪委取得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的效力,一般采取的原则是,被调查人供述、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要重新取证,书证或其它证据经确认可以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监察委员会全面开展工作后,证据材料一般会以监察委员会名义取得,当然直接运用于刑事诉讼过程中。文中探讨这一问题,是针对目前过渡时期存在着的客观情况。
笔者认为,纪委取得的证据材料可以直接运用于刑事诉讼中。监察委员会成立之前对言词证据转换的要求,是基于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对纪委作为刑事诉讼收集证据的法定主体有质疑。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监察委员会和纪委合署办公,就是现阶段纪委能成为刑事诉讼收集证据法定主体的法理依据。换言之,监察委员会是刑事诉讼收集证据的法定主体,纪委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职能一样,方式方法一样,取得的证据效力应该一样。仅仅为了换个文头,把所有涉案人员的证言重新问一遍,是人力、物力资源和办案效率的浪费。当然,在证言方面,对被调查人和关键性、重要的证人(比如行贿人),由监察委员会派员再次取证,次要的、间接性的证人不再重复取证。这种模式,更加稳妥。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起草于宜昌市反腐倡廉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