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

时间:2019-05-14 06: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

第一篇: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

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丨趣财经

2015-12-11◎文丨宁牧达

提炼出经济学中最重要和必须要懂得的原理,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只要你理解了它们,你也可以变得更专业,你也会成为一个民间的经济学家呢。

1无尽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生活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周末的晚上不知道是去看电影还是回家看电视综艺节目,女朋友不知道是该选温柔似水的还是热情如火的?人生就是由各种各样的选择组成的,每一个选择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十字路口的决择,最终组合成了你完整的人生轨迹。

为什么我们需要选择?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个人天生具有的资源,如何分配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得到最多最好的回报,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可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权衡取舍中渡过的。而每一次的权衡是否得当,取舍是舍正确,又决定着我们随后的人生之路。

人一生下来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资源是有限的,欲望却是无尽的,有限的资源总是无法满足无尽的欲望。这就是昆曼自己总结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中的第一个:人们面临权衡取舍(Tradeoffs)。

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不仅在个人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权衡取舍的时候,做为社会最小组织单位的家庭同样也是如此。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总是有限的,所以家庭成员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全部或最好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一个家庭拥有50万元的存款,是选择全家出国旅游,还是选择购买汽车、添置家具呢?选择了出国旅游就无力再买车和添置家具,而买了车、添置了家具就不能出国旅游。如果很多时候面对这种权衡取舍都是很难决择的。

我们再来看看社会,一个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即所谓的稀缺性,所以社会不可能给每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全部或是最好的。社会的资源需要管理,管理如何分配,也就产生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所拥有的稀缺资源。

社会资源的分配比个人资源和家庭资源的分配要更复杂一些。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也存在权衡取舍的问题。如果法律要求企业减少污染,那么将增加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

由于成本高,结果必然导致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人减少。哪一项对我们更重要呢?

在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是效率与平等。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有关效率和平等,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效率就是如何做饼(尽可能将饼做大),平等就是如何分饼(尽可能公平地分配),这两者常常会发生冲突,对任何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如何权衡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经常面对的情况就是当政府试图将饼分配得更平均时,饼却变得更小了。

比如一块钱投资到沿海地区可能会挣到8角钱,投资到西部地区可能只挣得到1角钱,那么,给哪里拨款呢?拨给沿海地区体现了效率,却放弃了平等;拨给西部地区体现了公平,却放弃了效率。到底是要重效率还是要重平等呢? 取舍哪一个?如何权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应遵循的策略原则只有一条:趋利避害,选择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2适度的才是最对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中国有句成语叫“过犹不及”,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反应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边际效应。什么叫边际效应呢?

用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概念:比如你肚子很饿了,但你只有钱可以买5个馒头吃。这个时候,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此时你最饿,最需要吃东西,所以即使让你多花一点钱你也愿意买;第二个馒头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已经有1个馒头进肚了,你的感觉不是那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这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

在上面这个例了中,每支出1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你会发现这种价值是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益了。

边际效应递减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昆曼告诉我们:理性的人都会考虑边际量的存在。

商家们深谙边际效用递减原理的奥秘,他们从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不断地生产不同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对消费者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十一长假中有许多大型商场都延长了营业时间,为什么平时不延长,而只在黄金周才延长呢?

从理论上说商家每延长一小时营业时间,就要支付一小时所耗费的成本,这种成本既包括直接的物质消耗,如水、电等,也包括由于延时而需要的售货员的加班费,这种增加的成本我们称为边际成本。

假如延长一小时增加的成本是10万元(注意这里讲的成本是西方成本概念,包括成本和正常利润),在这一小时里如果他们由于卖出商品而增加的收益大于10万,那么一个商家还应该将营业时间在此基础上再延长,因为这时他还有赚更多钱的空间。

相反如果商家在延长的一小时增加的收益是不足10万,商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就应该取消延时经营,因为此时延长一小时的成本大于收益。

黄金周,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购物,使商场的收益增加,而平时紧张工作繁忙家务人们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购物,就是延时服务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光顾,增加的销售额不足以抵偿延时所增加的成本。这就是商家在黄金周延长营业时间而在平时不延长营业时间的经济学原理。

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要考虑边际变化,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和小于边际成本的时候,都应进行调整,因为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考虑边际量,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你也想像商家一样谋得自己最大的利益的话,请记住,当且仅当行动的边际效益超过边际成本时,是你理性的决策的最好时机。

3激励是有目的的

当有一种措施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我们把这种外界的措施称为激励,没有人会对这种激励无动于衷,当然,激励包括好的激励和坏的激励。一种激励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效果,也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表现,但是人们对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会证明一切。这也就是昆曼教给我们的第四条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做出激励的一方,往往有他的目的,比如商家为了增加销售量,会发明很多种促销的方法,“打扣”“返券”“赠送”,这些都是商家刺激顾客购买的常见手法。

爱美的姑娘们,平时在工作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商场,每次看到那些漂亮、时尚的服饰,都会爱不释手,不过年轻的姑娘们也知道,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限,所以每次去逛街之前都会做好预算。

但一到商场,看到商家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前写满了“打折、赠送”,她们的目光就着魔一般的被套牢了。最后往往在便宜划算的念头下,买回的衣饰总是比自己预算花得要多。这就是我们对商家“激励”作出的反应。

我们对另一种“激励”的反应是减少消费。大家都知道,香港面积小,道路狭窄,算上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数万计的游客,交通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实际上香港的交通大抵通畅。

其中的原因就是,香港虽然私家车很多,但使用率并不高。香港对汽车不征收关税,汽车价格相对较低,买车相对容易,但汽车的使用成本十分高昂。一方面是汽油价格高得惊人,同样标号的汽油是内地的四倍(香港政府对汽油征收重税,汽油价格中的54%左右是税收),还有停车难,停车收费高,等等,这些都制约了私家车的使用。

因此,香港人平时对开私家车没有很大的热情。特别有意思的是,使用汽车的高成本还造就许多“Sundaydriver”。他们平日工作出行大多使用公共交通,只有到了假日,或为了出游,才使用私家车。

我们的行为,看似是自已的决定,其实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成本增加了,我们就会减少这种行为,反过来,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利益增加了,我们就会更愿意去作。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激励都是这么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有一些决策产生的隐性效应,需要实施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方面经典的案例就是,美国的安全带立法。

在50年代有安全带的汽车很少。6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RalphNader)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美国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由于所有汽车都有安全带,更多的人系安全带,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安全带拯救了一些人的生命。

但是,人们由于他们所面临的激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行为是驾驶员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收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现在来考虑安全带法律。安全带降低了驾驶员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

因此,安全带法律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收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是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

这个法律如何影响开车死亡的人数呢?系安全带的驾驶员在任何一次车祸中存活的可能性更大,但他们更可能发现他们的车祸更多了。净效应是不确定的。此外,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以及没有系安全带的驾驶员)显然有不利的影响。

他们会由于这一法律而有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而又没有安全带的保护。因此,安全带的法律倾向于增加行人死亡的数量。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Peltzman)在197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明了,实际上汽车安全法有许多这类意想不到的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而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可见,在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事件时,政府做出激励决策产生的影响,除了我们希望看到的,还有可能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副产品。所以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决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

在生活、工作中,激励无处不在,理解这点,我们就能够好的洞明商家和政府的种种行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会在被激励的同时激励着别人,这种激励关系能成就精彩多样的良性互动。

4贸易使生活变得更好

现代的人们,已经离不开贸易了,从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开始,到星星月亮陪着我们入睡,商品商业都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使用的物品,除了在“陶吧”自己制作的手工玩意,都是我们花钱买来的。不过即使是陶艺馆的手工制作,原料还是要花钱买,另外我们还得给“陶吧”的主人场地使用费和服务费。

经济发展到今天,社会物质已极大地丰富,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钱,那么需要什么东西都可以信手捻来。专业化的分工,使每一个行业都能生产出足够我们随时享用的生活品,让我们在想吃肉的时候不用去养猪;想吃小白菜了,不用去耕种;想穿漂亮衣服的时候,不用去种棉花、纺纱、织布、染色、裁剪、缝纫。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贸易,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现在用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是贸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变得更好”是曼昆提出的又一重要经济学原理,它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密切相关,是人们生活中必知的一个经济学原理。

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选择生产他最擅长的物品或劳务,并和其他人贸易,那么每一个人的福利状况都会变得最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生产领域,如果专门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生产效率就会比不擅长这个工作的人高,并且由于长期从事这个工作,会变得越越熟练,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为什么社会需要分工,而且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比以前更加精细和专业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贸易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在迅猛发展,贸易的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贸易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大。两个贸易者之间的贸易称为双边贸易,多于两个贸易者的则称为多边贸易。由于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货币信贷关系、科技合作关系等都以商品运动为基础,故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如果一个国家光生产自己在国际贸易中有优势的产品,看起来似乎能得到更多经济利益。但在现实的经济中,很少真正会有国家完全放弃一种产品或劳务的生产,出于各种政治角度的考虑,国家往往在决策中运用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来限制自由贸易。

为了更好地协调国际贸易,处理国际贸易中的争端,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目前,世贸组织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百分号)以上。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贸易使我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也使世界上各个国家,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贸易这个经济形式,我们自已不就是贸易中的一方,在经济社会中占有的一席之地吗!

5国民生活水平取决于国民生产率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看看08年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情况,美国37610美元、中国1100美元、利比里亚130美元。收入的差距导致了各国的生活质量有着天壤之别。

在美国,人们可以享受更营养的食品,更精彩的娱乐,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私人汽车和别墅,有更多的工作假期,享受更好社会公共福利,和更好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虽然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不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一步步地提高。

为什么各国和一国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有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所以昆曼提出:国民生活水平取决于国民生产率。

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组织生产中,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发展经济;在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的时候,也要从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角度来考虑政策的利弊。

如何才能提高生产率?相关报告显示,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

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制针工场地例子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分工:

“别针的制造分为约18项不同的工序。一个人拔丝;另一个人弄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磨针尖;第五个人打磨其顶部以便装上别针头;做别针头需要两或三项不同的作业;装别针头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涂白这些别针是另一项工作;甚至用纸把别针包起来也是一个行当。……我见过一个只雇了10个人的小厂,因此,一些人要干两三种不同的工作。

但是虽然他们很穷,只有很简陋的必不可少的机器设备,可是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他们每天却能制造出约12磅别针。每磅有4000多枚中号别针。因此,这10个人每天能够制作出48000多枚别针,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制作出48000枚别针的十分之一,即4800枚别针。

但如果他们是分开来独立地工作,而且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人曾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那么他们每个人一天肯定做不出ZO枚,甚至一枚也做不出来。”

分工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最大,它不但从静态上说明分工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而且从动态上解释经济起飞。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一个懂技术的熟练工人,比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生产出的产品要多。应用新的生产工艺,使用更先进的流水线,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率。

特别在经济由粗放转化精细,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新的形式下,只有拥有创新和研发能力,拥有自由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中真正占有优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越发达,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也会相应的比较发达。一个有经济眼光和远见的国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入会比较多。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和培训的原因。

另一个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就是资本积累。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比如有一个木工,他有一门精湛的好手艺,打出来的家具又漂亮又耐用,而且他身强力壮,干起活来又快又利索。他赚的钱,差不多正好刚刚够他生活用,如果他节省一点话,他也可以存下一部分钱来,不过他是一个不知积累的人,每次赚的钱,很快就被他花光了。

所以他的生活水平总是这样,不好不坏的,没有提高。这样到了中年,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样下去自已老年没有力气干活了,不就没有生活来源了吗?

于是为了给老年攒钱,他打算,提高一些工作效率,但他马上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更多的木料。象这个木工,缺少的就是一种资本积累。只有有足够的资本才能开始生产,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效率。

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巧妇之技;而且取决于资本积累,换言之巧妇之米。只有米足技精,巧妇才能做出好的饭菜,推而广之到国家便是只有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齐备才能有很好的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才能实现较快的较快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才能随之提高。

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富有,这个每个年轻人都在思考的,我们不妨也从上面的提到的三个方面来做。社会分工相当于我们和其他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如果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合理分工,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将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国家要强大,就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同样我们个人要强大,也要注重提高自身能力。资本积累,可以是我们对金钱和人脉的积累,不要把钱花得精光,也不是忽视身边的朋友,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资本。

6要通货膨胀,还是要失业?

通货膨胀是因为印发了太多的纸币,你可能会说,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不是可以让民众免受通货膨胀之苦了吗?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

从我们的经验来讲,当经济起飞,价格上扬时,就业职位增加;当经济不景气,失业下岗的人增加时,物价也会稳定,甚至下降。

换一个角度来看,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在经济学中这种关系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

以美国为例,从60年代初开始,连续近十年,美国经济在扩张的货币政策影响之下,失业率逐渐降低,当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逐渐高。

60年代末70年代初,连年的扩张政策伴随着越战升级,通货膨胀率飚升,可是失业率却反弹创出新高。

到了70年代初,美国人年通货膨胀率会达到6(百分号)已经习以为常,并以此制定自己的支出计划;同时,失业率回到了62年的高水平:6(百分号)。这个时候,美国的经济走入了滞胀。

更糟糕的是,从1973年开始,欧佩克开始操纵石油价格,导致工业原材料的价格开始上扬,由于工资和产品价格正相关,而原材料价格也与产品价格正相关,这就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于是到1979年,美国的失业率超过7%,通货膨胀率接近10%。

1979年10月,新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丝决定铁腕治理经济滞胀。从1981年到198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了,但是也迎来了战后的最大一次衰退,失业率一度接近10%。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像之前人们预料的那么严重,也不像理性预期学派声称的微小:介于两者之间。此后,在格林斯潘的调控下,美国一直享受着低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作用的存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的,因此,这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也就没有交替关系。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由制度、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

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两者之间决定机制不同,当然也就没有交替关系。但是,在短期中,市场调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宏观经济会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比如,假定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减少了经济中的货币量。但在它减少人们支出的数量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商品的价格都能立即作出调整。商家需要重新制作商品的价签,企业需要时间来印发新目录,餐馆也需要印好新的菜单,这些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短期内,物价水平还是保持在原来很高的水平上,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价格粘性。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会减少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给厂商造成压力。

而同时,在物价还是很高的情况下,短期内工人和工会也不会接受调低工资,于是结果只能是引起企业解雇工人,暂时增加了失业。

关于这种交替现象的解释还有很多,但不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

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在长期中通过这种关系来人为地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表示这一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特别对理解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非常重要。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改变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但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交替。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与失业都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安定的。

但国家的经济调控并不能使两者都避免,而只能有所偏重地,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同时,还要注意政府运用的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很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到底政府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每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时考虑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德国一直认为超速通货膨胀是纳粹的温床。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率,德国马克也成为了坚挺货币的代表。相反,许多国家譬如美国则对通胀宽容得多。

现在,我们知道了,看似只是我们个人问题的失业,原来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甚至与国家的政策取向也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我们既不想一夜醒来发现物价飞涨,也不希望第二天去上班的时候被老板通知炒鱿鱼了。通货膨胀与失业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最需要的是速度不是很快但比较稳定的发展。

第二篇:《经济学原理》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类学生必学的一本书,经济学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了解经济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对于从事资源配置的人,特别是政府官员,不仅包括财经、工业、交通、贸易、农业等部门的,而且包括从事法律、教育、人口等工作的,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对于一般百姓,懂得市场的运作能够维持生计也就够了,不一定要懂得经济学。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社会,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复杂规律,进而理解人生,就要懂得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有曼昆,索罗斯,范里安等人,且有相应的中英本。第一本《经济学原理》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编著。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第5版)》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十大原理是经过高度总结后得到的结论,本人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他人的观点得到了自己的看法,关于作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交替关系。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水平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交替关系是效率与平等之间的交替。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平等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这类政策,例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例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的支持比其他人更多。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1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认识到人们面临交替关系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交替关系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既然学习到了知识,就应该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

本书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著,该书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它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全书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马歇尔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端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相关的那一部分。”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研究了财富、财产、消费、劳动、必需品、资本和收入等概念。第一、第二篇具有总论的性质,为以下几篇的原理作了理论铺垫。第三篇至第六篇是《经济学原理》的主体部分,依次考察了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第三篇 《论需求及其满足》研究人的需要和消费。第四篇《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研究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能够作为满足欲望手段的因素。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中,把第三篇中研究的需求理论和第四篇里研究的攻击理论结合起来,依据供求平衡的原理,提出了均衡价格理论。在第六篇《国民收入的分配》中,马歇尔提出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他看来,各种生产要素所创造的价值分别形成它们各自的收入。所以,分配论不过是用供求均衡观点去研究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总体来看,供求均衡价格体系是贯穿《经济学原理》各篇的理论核心和主线。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第一、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人类行为动机分为两类:一是追求满足,这可以激发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这两类动机的均衡是绝大多数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第二、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第三、强调“局部均衡”分析。2

财经学院专业论坛读书笔记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达到均衡的观念用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当代微观分析方法的基础。第四、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总之,此书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入门之作,她关注于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描述了理性人的选择和市场行为

学习了这本书,对“经济学”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济学原理》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它是经济学者们必须拜读的经典。

第三篇:《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有感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起你的好奇心。为什么在纽约市找公寓如此困难?为什么如果旅客周六停留一个晚上,航空公司对往返机票的收费就要低一些?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作为电影明星得到的报酬如此之高?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低下?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为什么在一些年份找工作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这些只是经济学课程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

学习经济学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是学生时,你要决定在学校学习多少年。一旦你参加了工作,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如何将你的储蓄用于投资。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要管理一家小企业或一个大公司,而且你要决定为你的产品制定多高的价格。经济学将使你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好地做出这些决策。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致富的工具。

学习经济学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将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帮助选择指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决定支持哪一种政策时,你会发现自己提出了各种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形式税收带来的负担是多大?与其他国家自由贸易的后果是什么?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政府的预算赤字如何影响经济?这些问题以及类似的问题总是萦绕在市政机关、州长办公室和白宫的决策者的脑海里。

因此,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当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以后你阅读报纸、管理企业还是坐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中,你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然而,经济学著作大都充满了抽象的概念、生硬的图表、艰深的数学公式和模型,读起来让人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将枯燥的经济学变得有趣,“让更多的想了解经济知识的人看了本书后不再恐惧经济学”,而是感到“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其他经济学家如大胡子克鲁格曼、畅销书作者瑟罗等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也会被他信手拈来。读曼昆的书,可以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曼昆有一个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让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恋经济学。这种趣味性无疑十分重要!曼昆在写这本书时依据的原则是:“写作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而不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读者的时间是稀缺资源。”简明性在书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曼昆一直尽力地把自己放在经济学初学者的位置上。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全书内容以此为中心逐步展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为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帮助读者轻松地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书中还穿插有大量的“新闻摘录”、“案例研究”和“参考资料”。因此,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他的目的就是强调读者应该而且也会发现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所在。而贯穿始终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全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个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美国,还是正在发展的中国,她们关注最多的是经济,任何新闻媒体也都在聚焦经济。可以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以经济为中心而辐射开来,曼昆正是从这一视角通过冷静的思考和检验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练。比如: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一条原理就告诉我们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稀缺性资源。正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曼昆在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当个人组成社会时,这时将会面对更多的权衡取舍。《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就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抉择,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穷的。如何抉择,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这种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第十八章中,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比如小李和小张是一对感情很好的恋人(开始考虑结婚),都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上班族,如果两人分开住,就得花两份房租。但倘若两人合租就会减少一份房租(假设小张搬过来),此时,对于小李来说,小张住进来的边际成本就为零。两人的同居行为是符合理性人思维的。还有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曼昆在这本书中的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提到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主要是将这一思想运用到竞争企业中,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上下册都提到了这个原理,上册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中关于租金控制的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下册的第二十六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中的失业保障谈到有些人因为能获得失业的保障而不愿就业,造成政府沉重的负担。曼昆都是从宏观角度阐述该原理的,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

无论经济学理论的证明过程如何高深,但它总可以用简明的浅显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初涉经济学的人而言,这样的经济学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进入经济学殿堂,而不被刻意布置的那些没有必要的钟鼎器皿和幔帐弄得不知所措,也不会被那种神秘主义的表述方法所蒙蔽。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

第四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总结如下:

1.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公地悲剧。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www.xiexiebang.com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第五篇: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总之(我很讨厌这个词),我缺乏机灵,但心肠不坏;笨嘴拙舌,又孤僻自卑。

我虽然承认自己轻微弱智,但因此热爱追求真理。我在蒙昧中清醒,去寻解除这黑暗的药。求助于人,周围虽不乏高明敏慧之士,但都热爱事业和金钱,没时间和我探讨分外之事;无法,只有读书,沿着哲人之路,拾人牙慧,也算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智慧。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很让一部分人不解,或嘲笑,或讥讽,不得人心。实在不明白,愚蠢的我真的不可救药?

说真话,以我的水平,读完这本书相当吃力,原因有三:一,记忆力差且粗心;二,抽象思维混乱;三,想象力浅薄。即便是这样,我囫囵吞枣,鸭子食蜗牛般读完了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有些失望,书上所讲的东西和理论大多是常识,没有我认为的像一个新世界。但这些常识都是我之前忽略掉的,作者拿来分析,得出结论,显现道理,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这本书,我的文档显示900页,我以每天50页的速度阅读。最后一天,急于求成,看完了最后一百页。我怀着侥幸心理,浮光掠影,得过且过,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读其他的专著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了。

《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研究经济学或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知觉、想象、推理、同情和谨慎的能力。如若具备这几点,可以说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求也大致如此。起先我对其中一个词颇感意外,经济学是理性抽象的科学,为何要具备“同情”一词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没有“同情”心,经济学就成了冷冰冰的律令,失去了它的灵魂。经济学的目的是让这个世界繁荣,但其根本是让大多数人,尤其是穷人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此书的轮调也正是印证了这点。这就要谈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这也是是对整个财富的再分配,对资本家课以重税和遗产税,让让穷人得到补助,不使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对公平的最好的保障。国民收入分配这一章节,我却没能读懂,实在遗憾。

作为入门级的经济学读物,此书所讲理论皆基础知识,理论和概念很少,作者似乎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写一本通俗的作品。大约是翻译之故,读来及其拗口,很多篇幅枯燥乏味,叫人欲睡。纵观全书,表现大于解释,通俗讲叙取代抽象理论,对人和经济的研究更偏向于前者。这也是此书最大的优点,经济学服务于经济,终归服务于人。

下载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口气学会六个经济学原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对于神秘而陌生的经济学,我希望去探索和了解它。我在网站上搜索关于经济学的书籍,网友们如此评论了一些优秀的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作业

    一、中国近年来的房价为何上涨?请用供求定理及影响供求的诸多因素来分析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

    经济学原理 介绍

    本书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 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十大经济学原理 Mankiw's Ten principle of economics --------关于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原理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2.原理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环境工程专业09级2班张海光(20091819)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