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雷锋精神同行(人民日报)[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06:1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雷锋精神同行(人民日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雷锋精神同行(人民日报)》。

第一篇:与雷锋精神同行(人民日报)

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与雷锋精神同行)——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述评 开栏的话(2012-2-20 人民日报第一版)

雷锋,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崇高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奋勇前行。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向雷锋同志学习,树立道德标杆;与雷锋精神同行,汲取榜样力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与雷锋精神同行”专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报道学雷锋重要活动,广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集中反映学雷锋总体情况,与“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生动展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蓬勃生机,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雷锋精神,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以其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相契合的魅力,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强音。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同在。

有一个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有一种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雷锋,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成为一个不灭的火把,一直烛照人间。

几十年来,雷锋精神须臾不曾离开国人的生活。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如火如荼,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与道德肌体,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前行的不竭源泉。

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一次次被时代重新解读,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那是一个需要“雷锋”并且产生了雷锋的时代,雷锋身上所呈现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鲜明映照出时代的精神标尺,因而成为社会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一生只给三个人题过词——白求恩、刘胡兰和雷锋,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有雷锋这普通一兵获此殊荣。

“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的3月5日,围绕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通过年复一年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奉献意识得以强化、社会道德观念得以升华。

“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时隔这么多年,一位老劳模对当年工厂党委传达毛主席题词时的用语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偶像的黄金时代,一场学雷锋、争先进、做新人的群众性活动蓬勃展开,个中盛况或许只能从那代人的回忆中重温:“厂内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张贴的、广播里广播的、电影上播放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内容;每天下班后,厂里组织全体员工一起学习,要求人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并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组织评比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那时,人人都把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雷锋精神,这一融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为一体的“精神样本”,跨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而经久不衰,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澎湃着不绝的激情。

在大规模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一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各条战线上涌现。一时间,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振。

雷锋牺牲的当年,一个叫刘英俊的青年入伍了,这个和雷锋同样年轻的战士,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刻在了自己劳动用的锄头上,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

他在连队是“业余修理员”,在医院住院是“劳动休养员”,在出差途中是“义务勤务员”,在部队驻地是附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而当惊马危及群众生命时,他毅然选择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角色——“群众生命的守护员”„„

更多的是普通人,在绵绵延延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养成了一生的习惯或义举,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捡到东西无偿归还;比如见义勇为觉得理所应当,无偿献血感到无上光荣,帮助别人打心底里高兴„„

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却从不曾离开,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标杆和典范,一代代新人沐浴着雷锋精神的阳光,健康成长。

40多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无法计数的模范人物。

1982年7月,一个大学生的死,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一名掏粪落入粪池的老农,光荣牺牲,年仅24岁。同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颁令,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英雄的价值得以承认。

90年代中期,人们通过媒体认识了一名普通的水电维修工——徐虎。他10多年如一日,背着工具箱,骑着一辆自称为“老坦克”的旧自行车,奔波于6000多户居民中间。修电路、通水路、掏马桶,他每天都重复着相同而琐碎的工作;为了居民们报修的便利,他还把报修箱挂到小区门口。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无处不有雷锋的影子——雷锋体育场、雷锋学校、雷锋储蓄所、雷锋纪念馆,以雷锋命名的建筑物或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学雷锋小组”、“学雷锋研究会”、“学雷锋基金会”、“雷锋车队”、“雷锋公司”,民间的学雷锋社团组织活力无限;更有那层出不穷的雷锋图书、雷锋雕塑、雷锋歌曲、雷锋游戏,让雷锋精神融入社会的血液和细胞。

有关雷锋的种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不仅有着明确的精神内核和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而且在历经几代人的创造与传承后,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刻焕发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蕴涵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雷锋精神是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无可替代的核心与实质,也是它永葆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一个仅仅活了22岁的年轻人,何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创造出如此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在那本薄薄的《雷锋日记》里。

静静体味《雷锋日记》,人们都会隐隐听到雷锋与先贤们的应和——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看到这样的句子,就不难体会到古人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大境界;而感受“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这样的情怀,耳边就会响起“仁者爱人”的千古咏唱„„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把雷锋当做“一生的榜样”,以雷锋的名义,孙茂芳扛起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大旗,一扛40年。他“孝敬老人,当老人的小棉袄;帮助残疾人,当残疾人手中的拐杖;帮助不幸的人,当他们眼中的小油灯;帮助青少年朋友,当他们人生路上的小航标„„”

把学雷锋活动,与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是让雷锋精神常驻的有益探索,也是领导干部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被引用最多的“雷锋语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做过统计,在《雷锋日记》等各种相关文字留存中,“人民”一词出现过100多次。正是在这些被反复引用的话语中,雷锋不断提醒自己要“热爱人民”、“尊敬人民”,要“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要随时准备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朴素的话语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正如她的名字——李素丽。一名普通的售票员,用真诚的笑脸、细致的关怀让

乘客如沐春风,被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不动摇,杨善洲的一言一行,堪称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业精神的楷模。照片上的他满头白发、朴素慈祥,工作35年,这位原保山地委书记,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植树造林。“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他的善行义举深深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成为全党全社会争相学习的榜样。

“对军人而言,雷锋精神是一支值得永远传承的精神火炬。” “独臂英雄”丁晓兵说,每到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中国军人总能挺身而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精神高地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血脉相连。

党员干部带头学雷锋,把学雷锋与践行党的宗旨结合起来,把做好事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雷锋精神大众化,而且有益于引领社会风尚,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

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道德水平,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课题,也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一面是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面是民间涌动的强大道德力量。雷锋精神在经受巨大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应时而起、发扬光大的契机。

面对生命垂危的小女孩,18个路人的冷漠,极大刺痛了国人的道德神经;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在问责监督体系的同时,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当这样的字眼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时,许多人开始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唤: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两位平民英雄的义举而让这个社会暖意融融。李国喜,这位58岁的河南农民路遇3人落入冰河,他甚至来不及脱掉身上的棉衣,便跳了下去,先后救出3人后,终因体力不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人们还在为“最美妈妈”杭州吴菊萍的义举感动时,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一个叫谢尚威的年轻人再次用几乎一样的姿势,托起了一个幼小的生命。一南一北,两次托举,托起的是闪耀的人性之美,彰显的是人心向善的力量。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信仰物化、欲望横行的风险,除了法治与秩序规制外,道德的调节也不可或缺。而如何让蕴含在民间的道德力量喷涌,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便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主题。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书房里,静静摆放着《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他一生荣誉无数一向淡然,却唯独因与雷锋并称为“优秀共产党人”而“心情激动极了”。他说:“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20多年跋涉在大凉山深处、书写世界邮政传奇的王顺友,在路上累了,就会唱起自编的山歌“党的领导指引我,要学雷锋一个样,为人民服务要到底,我和人民心连心”。好事做多了,乡亲们都说王顺友是雷锋。他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

好人与榜样,给社会带来力量。感动背后,传递的是公众一直尊崇和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十年来,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道德底色,凝结成人间的大爱,与时空永在。

告别狂热和盲从,超越程式化的活动形式,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真谛所在。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时呼呼隆隆,长期冷冷清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雷锋活动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走过场。程式化的活动形式让学雷锋活动本身弱化了教育功能,那个“完美的人”让人们觉得与自己异常陌生。

当针对雷锋的怀疑、解构、恶搞接踵而来时,雷锋精神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学雷锋实践活动的新思维也在人们的思考中产生。

“雷锋是个时尚青年!”2010年3月,跟学雷锋活动一起到来的,是一本名为《雷锋1940——1962》的传记。在这本带些“颠覆”色彩的书里,雷锋是那个时代的时髦青年——他穿皮夹克,戴瑞士手表,爱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天安门照相,甚至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一时舆论哗然。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雷锋作为英雄人物的形象并没有因此而坍塌。媒体几乎一边倒的叫好声——人们欢迎这个有血有肉、生动而平凡的雷锋。

文化观念多元,个人价值凸显,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特定语境下“高大全”式的说教。学雷锋实践活动也开始讲究时尚化,年轻人找到了学习雷锋的新角度。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广泛开展,既是学雷锋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又是雷锋精神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对接的产物。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单一的学雷锋活动形式,被扶贫、赈灾、助学、助老、植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取代,与时代同行的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造福群众、净化心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彰显与弘扬。

雷锋还是一个青年励志的典型。今天通读《雷锋日记》,我们不难找到这些热词:爱、忠诚、坚强、乐观、奉献、敬业„„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些品质中蕴含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无疑是今天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下,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人人都在学雷锋的过程中努力成为“身边的感动”。

雷锋是不朽的丰碑,雷锋是永远的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相随!

贾存玉 盲人义务送报48载(身边的感动·与雷锋精神同行)【阅读提示】

一位两岁就失明的老人,48年风雨无阻为村民义务送报、送信,行程达8万多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所送报纸叠起来有500多米厚,从没出过差错。他叫贾存玉,河北张家口市高新区东辛庄村一位普通村民。

【镜头一】

“自己在家里闲得慌,每天能出去走走,心里踏实,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挎上绿布书包,夹起装不下的一沓报纸,握紧拐杖,怀揣盲人手表,贾存玉就这样缓步行进在东辛庄村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干着力所能及的活计。

每天11点50分,贾存玉(上图。资料照片)都会去村里的邮政代办所取报纸邮件,回家整理好后,12点半开始送。出门后到村委会、铁厂、面粉厂,送到每一个订户手中„„曲曲折折大约有4公里,一圈转下来,就到了下午四五点钟。

贾存玉今年66岁,幼年因病导致双目失明,与自己的哑巴弟弟相依过生活。他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两张床、两个旧柜子,几件换洗衣服就挂在墙上。屋角有一个炉子,每天做饭的时候就把炉子生起来。尽管陈设简单,但贾存玉的家一尘不染,床单也洗得干干净净。

由于双目失明,村里对他比较照顾,有能力的乡亲们也都接济他,但贾存玉不想成为无用的人,还是想做些对大家有用的事情。

早年他帮人推车挑水。当时村里的豆腐房需要担水,他主动承担起这个活。豆腐房离井台300多米,用辘轳绞水。后来,贾存玉又主动提出学铡草的活。当时生产队每天给他记8分,相当于一个女劳力一天所挣的工分。自打生产队买回了铡草机,他就彻底没活干了。

但贾存玉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着帮村里做点事情。那时候,每当村里来了报纸信件,总是堆放在大队办公室里,时常会发生丢弃或延误的事情。贾存玉向村里毛遂自荐当送报员,说闲着也是闲着。大家开始很吃惊,并不同意,因为他是盲人,但却经不住他软磨硬泡,就让他试几天,好让他知难而退。

起初,大家都担心他看不见路,怕磕着、碰着,有危险。贾存玉却说:“路在人走,事在人为,熟能生巧嘛。”结果,从1964年开始,贾存玉当上义务投递员,这一干就是48个年头。

【镜头二】

“这是《人民日报》,这是《张家口晚报》,这是《健康报》„„”报纸、信件每天林林总总有21种,100多份,而贾存玉一摸报纸的大小、纸质、厚度,就能准确说出几家主要报纸的名字。

最早村里的信啊报啊,他手里一抱就可以了,现在发展到十几种报刊,种类多了,数量也多了,差不多有10斤重。

每天,邮递员都会告诉贾存玉分别是哪里订的报,给谁家的信,他听了一遍,就一份一份地仔细按照路程的远近用手咂摸好顺序,牢记在心上,开始了挨家挨户地投递。

刚开始时,路难走,贾存玉用引导棒摸索着来,摔倒一次牢记一次,摔倒一次心明一次。眼盲看不到路,对路况不熟悉,他不是撞到墙上、门上、车上,就是掉进泥坑里,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他送报的决心,有时候村民们看到给领一次路,他下次就能记住。

从1964年开始,贾存玉以拐杖探路,以步数丈量,他把全村180条大街小巷,1200多户居民的门牌号码记得一清二楚,每天都能按时将报刊邮件准确地送到订户、送达收信人。48年来,没有出过一次错误。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贾存玉每天就这样走街串巷开始投递。他还承担起了全村所有报刊的征订任务,前些年还要到十几公里外的张家口市邮政局交上报款和征订手续。他的身影已经成为东辛庄村流动的风景。

每送达一份报纸、一份邮件,听到一声“谢谢”,或是“喝口水吧、辛苦啦”的温暖话语,即使送报的路再曲折,贾存玉的心都像灌了蜜一样甜。

不能让报刊隔夜、不能让新闻变旧闻,来了报就及时送,成为他多年形成的习惯。1970年秋的一天,下了一整天的雨,到了傍晚时分,仍不见雨有停下来的迹象,贾存玉急了。他背起背包,披上雨衣,拄着拐杖开始送报。由于当时道路没有硬化,一经雨水冲刷,整个街道泥泞不堪。尽管小心翼翼地慢步前行,贾存玉还是摔了一跤,他怀抱着背包就势一滚,不料恰好落入了一个水坑。他急着站起来,衣服全湿了,幸运的是,背包里的报纸却安然无恙。

“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手脚还利索,脑子还不糊涂。”自从有了这次教训后,每逢下雨天,贾存玉不但自己要披上雨衣,也要给报刊书信包上塑料布,时间一到,风里来雨里去,依然坚定地踏上送报的路,一趟都不误。

【镜头三】

一次送报路上,一位村民指着一堵墙说:“老贾,从这儿走吧,这是巷口。”贾存玉回答

道:“这不是巷口,你们都看不着,我看得可清楚着呢。”一句话逗得大伙开怀大笑。这么多年来,不少村民想检验贾存玉的本事,但每次结果总让他们惊叹不已,连竖大拇指。

贾存玉送报的及时和准确早已成为十里八村的佳话。

村民王存仙夸奖贾存玉说:“别看他眼睛看不见,心可灵着呢,我家刚盖起新房时,村里大多数人不认识我家,但老贾一步不差地找到了家门口,将信件送到了我手上。”

贾存玉一心想着送报纸,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盲人。虽然贾存玉生活拮据,但他靠双手铡草、磨豆腐、卖烟、挣工分养活自己,后来也有了低保。1992年,村里决定每年给贾存玉500元补贴,算是对他多年义务送报的一个鼓励。

“现在村里每个月还给他200元,冬天送些衣服和煤,我们都号召村民学习他无私奉献、自强自立的精神。”东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乔军说。

“有人劝他,你岁数大了,就不要送报了,好好安度晚年吧。”但他总是说:“现在自己衣食无忧,觉得很幸福了。只要我的腿能动,这条送报的路就要走下去。”

工商老孙热心肠(与雷锋精神同行)

清晨一大早,孙连进顶着冷风走进北京东城幸福大街华城社区,将一份最新的“食品下架信息”贴在食品安全宣传栏上。不一会儿,买菜回来的居民们围了上前,边看边说,“老孙告诉我们不能买,这东西就不能买啊。”年过半百的陈阿姨还掏出一个小本子记下来,“有了老孙挂的这牌子,买食品省心多了!”

孙连进是北京市工商局东城分局幸福大街工商所的一名网格责任人,负责华城等三个社区,社区里的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孙”、“孙大哥”。在他们眼里,“老孙”是个可亲可信的热心肠。

2004年,孙连进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当时,所里想为他安排一个轻松点的职务,亲朋好友也劝他“歇了吧,算到头了”,但孙连进却选择了网格责任人这一工商系统内任务最繁重的基层岗位,与3个社区的上千户企业、8700多位居民做起了邻居。

工商网格责任人相当于警察工作中的“片警”。办理证照、组织年检,老孙将分内事干得兢兢业业;社区内的大事小情、纠纷化解的分外事,老孙也忙得不亦乐乎。

夕照寺中街有家“昊宇蔬菜直营店”,年前刚开,菜品倒是挺丰富,居民却觉得价儿高、不新鲜,还带着土。听到居民议论,老孙第二天一大早5点多,顶着寒风守在店门口等来了运菜车。仔细观察一阵后,老孙找到菜店张经理提意见:菜是从地里现摘的,但店里的大空调对着菜架吹暖风,叶菜一会儿就蔫了;如果把菜上的泥土清洗干净,码放整齐,“一定更畅销”;菜的销量上去了,加大采购量,压缩管理成本,价格就能下来……

张经理说,还没见过哪位工商同志“管”得这么细致,之前工商注册老孙费心指导,我听他的话。别说,这建议还真管用,现在,菜价下来了,销售上去了。居民张大妈说,新鲜叶菜不打蔫了,这可多亏了“工商老孙”。

在这几个社区里,大爷大妈一见到老孙就打招呼,问寒问暖。为何大家都认识他?原来

孙连进印了一张特别的“名片”,把自己的照片放上去,还专门留下手机号码,“这样居民一有事可以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我随叫随到。”居民孙阿姨年龄大了,孩子在国外,新买的手机有故障,商家不给解决,她试着给老孙打了电话。孙连进很快上门将手机和发票取走,几天后就将修好的手机送了过来。

居民李女士购买了一张美容卡,但没过几天美容店关门停业,卡上还有700元没有消费。接到投诉后,老孙找到美容店老板臧经理。老孙说,我知道你准备转行在这街上干餐饮,做生意要讲诚信、重视消费者的口碑,如果投诉不解决,居民们怎么能照顾你的生意?一番劝说,臧经理想通了,不但将李女士的钱退了,还贴出告示将其他办卡居民的钱也退了。

华城社区居委会郝丽霞主任说,如今,老孙已经成为了社区的一员,编外的社区干部。今年元宵节,风大天寒,老孙从下午到晚上一直守在社区旁的花炮销售点,“让他去休息。他总说,千万不能着火,不能出事。”

“老孙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社区居民自己动手刻了块“工商工作站是百姓的家”的牌匾,挂在老孙办公桌后的墙上。

“已过知天命之年,我仍旧怀揣着一颗年轻的心。”老孙说,希望自己这颗工商系统的小螺丝钉,能扎根社区为民解忧,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

哈尔滨投递员张延庆

坚持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与雷锋精神同行)

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素食助老家庭老年公寓里,天天都有一名身着中国邮政工作服的中年男子用湿毛巾仔细地为一名坐在轮椅上的人洗手、擦脸。

中年男子叫张延庆,是哈尔滨市邮政局平房投递支局一名普通的投递员,坐在轮椅上的人叫李尔祥。34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让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异姓人走到了一起,在随后的12000多个日子里“上演”着温馨的一幕幕„„

李尔祥自幼患有先天性小脑萎缩,右手和双腿没有任何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当年,23岁的他为了偿还治病欠下的医药费,让父亲给做了一个小车,自己坐在上面到街上卖小人书和报纸。

1977年9月的一天,李尔祥照例坐在父亲为他做的“专车”滑到邮局,准备进一批书报。由于邮局门前有台阶,李尔祥只好等在邮局门口,请人帮忙代买。刚参加工作的张延庆看见了李尔祥,就帮他把车子推到了营业大厅。当时,年轻的张延庆说:“以后你就不用来了,需要什么就告诉我,我给你送去。”李尔祥回忆着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我当时并没太在意,哪想到第二天,延庆就来到我的摊床,问我有没有需要买的书和杂志。”从此,张延庆每天都准时将杂志送到李尔祥的小摊前,成了李尔祥的“送货员”。就此,17岁的张延庆和23岁的李尔祥成为了异姓兄弟。

李尔祥妈妈去世得早,他们认识没几年父亲也去世了。李尔祥一直没结婚,张延庆就担负起照顾李尔祥的责任。张延庆几乎天天都会拿着中午饭到李尔祥那里,两人一边吃,一边唠嗑。如果张延庆中午忙不开,就让附近的小吃店给李尔祥送餐,然后张延庆跟小吃店结账。

2003年秋天,张延庆像往常一样去给李尔祥做饭,发现他右半身发麻。“一会吃完饭我领你去检查检查。”李尔祥手里没钱,推脱着不想去检查。“我这有500块钱,本来是给孩子交学费的,先给你检查,学费的事我再想办法。”张延庆心里清楚,李尔祥每月的低保金只够平时吃药的,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医院看病。

张延庆的爱人有心脏病、高血压,没有工作。尽管条件不富裕,但只要李尔祥急需钱治病,张延庆就帮着凑钱,使原本不富裕的家里,日子更加窘迫。和张延庆共事多年的代春生说:“张叔勤劳朴实、乐于助人,一如既往几十年,我打心眼儿里尊重他。”

2006年,李尔祥搬进了老年公寓,张延庆依然天天去看他。“有时,我工作忙顾不过来,我爱人就去给李哥做饭菜。两个孩子管李哥叫‘李大爷’,像一家人一样。”张延庆说,我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想让他快乐和幸福。

李尔祥对记者说:“有这么个兄弟,我这辈子没白活。”

湖南通道,我们一起重建家园(暖流·与雷锋精神同行)一场大火,让地处偏远的湖南怀化通道侗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2月13日15时左右,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新丰村、骆团村发生严重火灾。4个小时的大火,两个村庄被全部烧毁,500多名受灾群众无家可归。

“我想捐两床被子!”“我是开服装店的,可以捐一批衣服!”„„湖南电台交通频道节目播出当天,要求为灾区捐款捐物的电话就达到了数千个。

在爱心捐赠点,湖南省机关第二幼儿园的施老师送来46名小朋友捐赠的衣物、鞋子、玩具等物资;来自湘潭的陈先生专程采购一批衣服,开车送到长沙。还有更多捐献救灾物资的群众,在寒风细雨中排起了长队„„

一时间,通道侗寨成为爱心汇聚的“通道”。

一对从黑龙江来湖南旅游的夫妻听到消息后,当即决定对口援建两户家庭,他们拿出4万元,委托交通频道工作人员把这份心意带给受灾同胞。

火灾到现在已经过去7天,各地的援助物资、善款仍在源源不断、不分昼夜地运往通道。

2767920.8元,这是截至20日湖南电台交通频道募集到的善款数字。该频道负责人告诉记者,23日将邀请爱心人士代表一同前往灾区,将善款亲自交到受灾群众手中。

记者从通道县了解到,截至20日中午12时,共有240家单位及爱心人士为灾区捐款147.63万元、大米4.66万斤、面条3534斤、方便面792件、食用油10340斤、衣物10余万件、棉被1810床、药品价值53.5万元、鞋子451双。

独坡乡党委书记杨干忠从13日起就坚守在现场指挥部,“受灾群众都已经安置好,救灾物资也比较充足。”他告诉记者,市规划局的相关专家也到现场征求了灾后重建意见,“谢谢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们一定重建美好的家园!”

广西融安,大家帮一点是一点(暖流·与雷锋精神同行)

“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热心人,到田头来买我的金桔。”2月20日,回忆起两天前自己滞销的金桔被爱心人士“抢购”的事,电话那头的韦成兴感激不已。

韦成兴是广西融安县大将镇福乐村金桔种植大户。今年金桔普遍丰产,加上春节较往年提前导致销售期缩短等原因,韦成兴和乡亲们遭遇“卖桔难”。“我家金桔预计产量100多吨,还剩近一半没有卖掉。不少熟透的金桔都掉在了地上。好多乡亲连本金都没能收回来。”

金桔滞销的事被广西柳州市一位网名叫“柳州老龟”的市民看到。“2月8日,我在电视看到黄灿灿的金桔落满一地,果农焦急的眼神让我心里很难受,我就拍了张照片发到微博。”接下来的事,大大出乎了“柳州老龟”的意料。

“平时发条微博,能被转发10多次就算好的,不想这条微博被转了700多次。”不少朋友建议他牵头组织联系一次采购“爱心金桔”活动,帮帮果农。“网下认识不认识的朋友,都报名参加,最后来了76个人。”“柳州老龟”说。

2月18日一大早,18辆车经过三个半小时行驶到达大将镇福乐村。果农忙不过来,“柳州老龟”他们就自己动手摘;掉在地上的金桔,大家也不嫌弃,捡起来照样买。“原本计划每人买20斤,结果大多‘超标’,100斤、200斤的买。”一下午爱心人士共摘得金桔约1.6吨,并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全部买了下来。接过果款,韦成兴感动不已。

“我们能力有限,但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更多的人为金桔销售出谋划策。”“柳州老龟”表示,他还会继续发动博友、亲友,为帮助桔农走出困境尽力。

大将镇党委书记覃明宽介绍,大将镇金桔种植面积近4万亩,今年产量6万多吨,已销了4万多吨,目前仍有1万多吨滞销。“政府、协会、销售能人都在积极努力开拓市场,打开市场。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来采购,为桔农分忧。”

陕西咸阳火车站

十二金花绽放最美微笑(与雷锋精神同行)

“您好,欢迎来咸阳,劳驾,对不起„„”穿戴统一制服和绶带,12名笑靥如花的铁路女职工在服务岗前站成一排,正在熟练地进行着常用服务性手语训练——她们就是咸阳火车站“十二金花”微笑服务大使团队。

春运前夕,咸阳车站综合评选出了来自客运、货运等岗位的12名服务优秀的“铁姐”,并按照其各自性格特点配以花的名称,组成了代表窗口岗位最美形象的“十二金花”。

“这个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干不好就会被别人换掉”,咸阳车站党总支书记王聪说。在候车大厅入口的宣传牌和供旅客自取的宣传单上,印有每朵“金花”的姓名、职务和照片,以及形式新颖的温馨寄语。

为打造旅客服务“第一眼”印象,“十二金花”主动找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铁姐”们与空姐进行了仪容仪表、鞠躬站立、手势语态等服务技巧的交流;为实现无障碍沟通,针对咸阳车站外国旅客较多和聋哑旅客乘车需要,“十二金花”定期进行英语、手语训练,还建立藏语培训基地。“车站把我们评选出来,不是为了搞‘噱头’、摆花架子”,“百合花”刘晓娟说。外美而内实,“十二金花”孜孜求教的身影,换来的是对旅客最贴心的服务。

售票员“牡丹花”宁喜荣,保持着10年旅客零投诉的纪录;客运值班员“莲花”姚爱萍,一心扑在工作上而被称为“铁人”;为旅客寻回价值不菲的失物,自费替遭遇困难的旅客买票并联系家人„„“十二金花”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小事儿”,与她们身后无数默默付出的铁路职工一道,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八方旅客。

爱心早餐情暖老人(身边的感动·与雷锋精神同行)【阅读提示】

一张爱心卡,可以让65岁以上的老人在15家餐厅内享受不同的折扣。这些餐厅,都加入了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的“爱心餐厅联盟”。

1月4日早上8点,苏州工业园区师惠坊的朱银媛晨练回来,便到社区门口“陆振兴面馆”,点上一碗面条。和一般顾客不同的是,朱银媛有一张“爱心早餐卡”,凭这张卡,可以享受六折的优惠。朱银媛指着面条,笑着说:“这碗焖肉面,市场价是8元,我只需4.8元。”在这个社区,只要是65岁的老人,都有这样一张爱心卡,凭这张卡,可以在“爱心餐厅联盟”餐厅享受不同的折扣(上图。资料照片)。

湖西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田太促介绍,目前,加入“爱心餐厅联盟”的餐厅已有15家,遍布湖西社区各个小区,最多的折扣达到五折,为老人们提供营养价廉的早餐。

汇聚爱的洪流

在高尔夫花园小区门口有一个“100放心早餐车”,餐车上设有一个爱心储蓄罐。摊主杨元英每天的利润不过几十元,但每次收摊时,都会从当天的营业额里拿出一块钱,投入储蓄罐中。到了年底,便把里面的钱捐给社区,用于资助社会上的困难人群。从2009年初起,这是杨元英每天雷打不动的“微慈善”。

这样的好人好事在湖西社区很多。都市花园小区门口星都酒家老板魏元能说:“能为老人尽点力,我们高兴。”小区住户吕一文夫妇是湖南娄底人,两人退休后,选择到苏州定居。吕一文妻子长年卧病在床,照料她的重任落到吕一文身上。吕一文说:“社区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一旦上了年纪或者生病,生活就有可能变得十分艰难和不便,特别需要他人照顾。”一直不会做饭的吕一文经常吃不上热饭,有时便以方便面和速冻食品充饥。魏元能知道后,主动提出给吕一文一家提供平价饭菜。“我们夫妻俩每个月交370元,每天三菜一汤,荤素搭配很好。”吕一文说,虽然每个月只交370元,但星都酒家的老板和厨师们却把自己当成VIP,量身定制了菜谱,一周七天,菜色天天不重样。

有钱的,没钱的,这么多人自发地做着“微慈善”,让田太促很感慨:“能不能把这些爱心凝聚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爱心加入,汇聚成爱的洪流呢?”顺着这样的思路,从2009年开始,湖西社工委引进新加坡的社区工作经验,启动“触爱行动”,建立了14个志愿者团队,“爱心餐厅联盟”作为其中一个志愿者团队应运而生。

爱心解决老人就餐难

2009年底,“爱心餐厅联盟”成立,为老人们提供各种优惠餐饮服务。

新城邻里中心“他舅家”餐厅是加盟湖西社区“爱心餐厅联盟”的第一家成员单位。餐

厅负责人王伟峰介绍,“他舅家”餐厅2009年底开始实施“爱心早餐行动”时,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方式,只要是附近年满60周岁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凭身份证到新城居委会办理“爱心早餐卡”。凭借此卡,包括豆浆、油条、包子、南瓜饼、面条在内的任意早餐均可享受半价优惠,有需要者还可享受打包服务。“最早的时候,平均每天早上会有40到50位老人来吃爱心早餐。”

星都酒家加入“爱心餐厅联盟”后,老板魏元能承诺:愿意为社区内买菜烧饭有困难的老人们提供平价午餐。同时,凭“爱心就餐卡”,老人可享受八折优惠。

“100放心早餐车”算不上是餐厅,但在高尔夫花园小区是第一个加入“爱心餐厅联盟”的,经营者杨元英除了每天捐出一元钱外,还向小区居民承诺,自己的早餐,对小区内所有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以及困难家庭平价销售。

2010年下半年,“陆振兴面馆”响应“触爱行动”的号召,向师惠坊小区内70岁以上老人赠送生日面票,今年3月9日,加入“爱心餐厅联盟”后,“陆振兴面馆”又将献爱心的对象扩大到社区内所有65岁以上老人。

亏本也要办下去

在CPI指数不断走高的今天,如何坚持售卖4.8元一碗的焖肉面?如何维持爱心餐厅的运营?朱银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的物价水平一直比较高,肉也很贵,而陆振兴面馆的特价焖肉面仍是4.8元一碗,焖肉的块头也没有瘦身,“面馆的老板多半是要亏本的。”

“陆振兴面馆”老板王晓坦言:“六折的价位基本上是原料的价格,还不包括人工、水电煤和税收。”自推行六折早餐以来,“陆振兴面馆”已向老人们让利超过2万多元,他说:“随着物价的上涨,亏本在所难免。”

亏本的绝不止“陆振兴面馆”一家,星都酒家、“他舅家”快餐等“爱心餐厅联盟”成员单位的老板们在接受采访时说,面向老人的优惠价,基本上都低于成本价。“他舅家”餐厅老板王伟峰认为:“尽管亏本,我们也不后悔,我觉得‘爱心早餐行动’也是帮忙推广店面影响力、得到顾客认可的一种方式,而且这样的爱心行为很有意义,有助于我们实现社会责任。”

为了帮儿子节约成本,陆振兴面馆老板王晓的父亲虽已年逾花甲,但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南环桥市场进货送到店里,然后在店里忙这忙那。“店里的水管、下水道、电灯出了毛病,他从来舍不得喊修理工,都是自己动手维修”,王晓说,“父亲就是希望我能把爱心餐厅继续办下去。”

第二篇:与雷锋精神同行

与雷锋精神同行

时间:2012年3月18日

地点:教学楼***教室

参会人员:全体同学

主要内容:

1.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是雷锋日记中的部分,内容看到这样的句子,就不难体会到古人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大境界;而感受“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成自己的幸福”这样的情怀,耳边就会响起“仁者爱人”的千古咏唱„„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今天,我国已进入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其核心和实质,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推动工作,不断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2.学习雷锋精神,就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目的,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作珍惜资源、优化环境的表率,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就要积极参与干部下基

层、进村入户工作,创新基层群众工作机制,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交朋友,广泛开展“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等实践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就要紧密结合群众工作特点,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真心实意、尽心竭力地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3.雷锋是我们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丰碑,雷锋是我们中华儿女永无止境的榜样,雷锋精神是全体人民树立鲜明道德标尺的需要,也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时代热切呼唤和事业发展要求的需要。因此,各级党委在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同时,必须坚持与文明创建相结合,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相结合。

意义: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雷锋精神是在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孕育和锤炼出来的高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涵着人类道德的最精华的成分,代表了人类进步的最核心的价价值所在,今天,我们实践雷锋的实践,追求雷锋的追求,就是不断地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因子,让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第三篇:与雷锋精神同行

春光里,让我们与雷锋精神同行

“向雷锋同志学习”——5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使他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在广阔的辽沈大地,“雷锋精神”遍地生花:“当代雷锋”郭明义、基层宣传干部楷模周恩义、航空报国英雄罗阳、“雷锋式消防战士”金春明„„道德的力量鼓舞着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去拥抱美丽的“中国梦”,推动了雷锋精神的日常化、时代化。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走了,却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

“不仅要现在学雷锋,而且要一辈子学雷锋。”据报道,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不管身在何处、走到哪里,都自觉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永远做雷锋的传人。河南邓州有个“编外雷锋团”,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一批雷锋战友,坚守“不给雷锋脸上抹黑”的承诺,也在以实际行动阐释着雷锋精神。

曾经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这个世界是独立的,却又是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的。当大家在“学雷锋活动日”走上街头学雷锋做好事时,当我们用“活雷锋”、“雷锋的传人”这样的话语来褒扬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时,当一批又一批的“学雷锋标兵”不断涌现之时,雷锋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个人。

春光里,我们仰望雷锋,更需要与雷锋同行,像雷锋那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自觉地践行“一辈子”,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精神,正是当代社会,同样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是对我们心灵的永恒召唤!

第四篇:与雷锋精神同行

与雷锋精神同行

与雷锋精神同行

雷锋精神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她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精神的支柱。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短暂的一生,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价值。50多年过去,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越发凸显出时代的特色。

当今社会也涌现出了很多“活雷锋”。阿里木,以烤羊肉串为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叔叔,在烟火缭乱的街市上,大声放歌,不为名利,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全部捐献给贫困生。这平凡的伟大,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那些带着油渍和羊肉串味道的钱,深深沁入我的心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足者常乐,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物有所值。郭明义,一个普通养路工人,一腔热血铸大爱,助人为乐,不图回报。这平凡中的伟大,让我体味到人生的真谛——人生并不是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有价值,其实平平淡淡的付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胡忠、谢晓君夫妇被喻为“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坚守雪域高原支教十二年,为高原上的孩子们带去希望,带去温暖。这平凡中的伟大,让我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底有激励我们前行的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在成为困难。看着这一个个当代的雷锋式人物,我眼前一片朦胧,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深有感触。

人生是一列永不回头的列车,而我们则是列车内的一员,快乐与悲伤则是列车下的双轨,与我们齐头并进,我们不能够选择我们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人生的价值,让快乐伴随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我们可以做到微笑让座,让爱心传遍每一个角落;在公共场所,我们可以做到轻言细语,为他人着想;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做义务劳动,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弱的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爱心,在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将会坚不可摧;在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将会不堪一击。当我们看到老人安安稳稳的坐在公交车座位上,一股暖流悄悄流入自己的心底;当我们的轻言细语,可以为他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嘴角不经意间上扬;当我们义务劳动,看着自己打扫过的地方一尘不染,我们的心里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举手投足的快乐,这平平凡凡的幸福,我们能轻易至下吗?不,不能,这是我们人生当中最真实的快乐:“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不能够因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受到委屈而害怕帮助别人,雷锋精神是我们在浩瀚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带给我们希望;雷锋精神是我们在茫茫大海中的一个灯塔,引领我们走出困境。雷锋精神时时刻刻在对我们微笑,它是开启我们人生价值的金钥匙,让人生焕发出光芒,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弘扬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让我们与雷锋精神同行,与快乐同行吧!

学校:贵州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南校区

班级:2012级市场营销大专(2)班

姓名:杨雨莎

指导教师:周燕老师(电话:)***

第五篇: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韩摆渡初中七(3)班郭燕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的坚守岗位?”

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粒粮食、这颗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

有人说:“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谁还会发扬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就真的过时了吗?!

当你在大街道上跌倒,有人在一旁嘲笑你,却没有扶你的时候;当你的钱包被小偷偷走,旁人看见却不敢吱声的时候;

当你需要人帮助,却没有人愿意帮助你的时候。

您,会是什么心情呢?想必会酸、苦、涩。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去扶你,去帮助你,你是喝令他走,并说这种精神过时了,还是心存感激地接受帮助呢!答案是很明显的。

当有些人对雷锋不屑一顾的时候,雷锋却悄悄地走出国门,我们感到震惊,也感到无比地自豪。雷锋作为我们人民军队的普通兵,却名高天下,被世人所敬仰。

雷锋的名字对有些人来说已经陌生,雷锋的精神对有些人来说已经不可思议,可是在迈进新时代的时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的人们需要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需要富于开拓,勇于进取和创造的勇气,我们的社会更迫切地需要雷锋精神不是吗!

不是连带着红领巾的孩子都在寻找雷锋吗?

不是连挤公共汽车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在怀念雷锋吗!

不是人人都希望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吗!

不是希望市场经济发展之后人与人仍然诚实无欺、和谐融洽吗?

我坚信,雷锋精神会在新一代中发扬光大,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雷锋他那流淌着无私奉献的血液将撒遍祖国各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学习雷锋,其实很简单。

为班级里的卫生角献出几卷垃圾袋,随手拾起地上掉落的纸屑,甚至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人,让别人心情愉快,这也是雷锋精神。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星期六,或者在自己的课余时间里,同团支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看望孤寡老人,或者探访退休教师等等。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力量。我愿相信,雷锋精神一直都不曾消失,他一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熠熠闪光。雷锋精神始终与我们同行!

三月的阳光即将洋洋洒洒的铺开。在这温暖的世界,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力量,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评语:引用雷锋的名言,引人思考,引起下文。剖析人的心理,入情入理,曲折有致。表达每个人都需要“雷锋”,每个人都是“雷锋”思想,很自然地点明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与我们同行的主题。

辅导教师:翁维政

下载与雷锋精神同行(人民日报)[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雷锋精神同行(人民日报)[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雷锋精神与你同行

    雷锋精神与你同行 班级:11级检专2班 学号:5220110223 姓名:刘珍爱 雷锋短暂的一生,发出了巨大的精神价值。50年过去,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越发凸显出时代的特色。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

    雷锋精神与爱同行★

    雷锋精神与爱同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

    与雷锋精神同行演讲稿

    与雷锋精神同行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每当想起毛主席的这句话,我就想起了那个人——雷锋。 打我记事起,爸爸经常对我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向雷锋学习......

    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三月的春风暖暖吹来,绿了枝头,把漫山遍野变得生机勃勃。三月是雷锋月,自从50年前的3月5日毛主席挥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再不陌生,这句话深深......

    与雷锋精神同行黑板报

    月的大地因雷锋而更美,三月的春风因雷锋而更暖。我们愿与雷锋精神同行,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与雷锋精神同行黑板报,仅供参考!与雷锋精神同行黑板报1与雷锋精神同行黑板报2与雷锋精神......

    让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让雷锋精神与我们同行 很少有一个国家能以一个平凡的事迹,在几代人中掀起一种持续性的学习高潮。这个平凡的人来自草根,他的名字叫雷锋。 雷锋是湖南县望城县人,1949年参加儿童......

    传承雷锋精神,与雷锋同行

    新密市职教中心升旗仪式 国旗下发言演讲稿 传承雷锋精神,与雷锋同行 每年的三月,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名字——雷锋。这个名字,把三月映得鲜红鲜红;这个名字,使三月成为了一......

    雷锋精神演讲稿——与雷锋同行

    与雷锋同行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