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7: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一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07-10-30 09:50 文章来源:张晓静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外部均衡在宏观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明确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任务艰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也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是国际金融学中的重要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定义为:“一定时期的统计报表,它着重反映:(1)一国与其它国家之间商品、劳务和收入的交易;(2)该国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其他国家债权、债务的所有变化和其它变化;(3)无偿转移支付,以及根据会计处理的需要,平衡前两项没有相互抵消的交易和变化的对应记录”。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均衡是由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组成的。内部均衡是指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即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资本项目之间动态的、流量的总体均衡。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之间既有矛盾和冲突,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内部均衡是基础和关键,它决定外部均衡;同时,外部均衡也反作用于内部均衡,是内部均衡的延伸和发展。国际收支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存在紧密联系,国际收支不平衡尤其是经常账户严重逆差,是引发很多发展中经济体出现货币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国际收支持续大幅双顺差,也会引起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信贷扩张,通胀压力加大;国内市场流动性充裕,会带动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资产泡沫扩大;本币升值预期较强,境外资金通过证券、债务、关联交易等多种渠道加快流入等风险。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国际收支平衡总体状况与结构,总的来说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相关,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一般都处于整体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和经常项目顺差状态,发展中经济体大多处于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状态,需要通过利用外资来平衡国际收支。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呈现出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特殊模式。1978年以来,由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有效吸收外资,我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逐步出现了净流入即顺差;20世纪90年代以前贸易项目持续逆差,同样遭遇发展中国家那样的外汇缺口;从1990年开始贸易转为持续顺差(1993年除外),这样随之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除外)。目前,我国的外贸进出口额已稳居世界第三位,贸易顺差近两年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已突破1.4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

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对我国现代化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收支大额顺差持续存在,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结构调整进程,从而给经济稳定发展带来影响。因此,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必然选择。坚持从

国情出发,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政策措施,才能形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合力。特别是要注重扩大国内消费,从源头上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压力。考虑到目前形势下,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存在严重矛盾和悖离,必须综合统筹考虑宏观调控目标及政策选择,提高对促进外部均衡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宏观经济规律合理调节贸易顺差。

第二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三 提升沿边开放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三 ——提升沿边开放

2007-10-25 16:06 文章来源:陈霖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沿边市、镇,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沿江扩大到沿边。当时沿边开放的内容主要是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最近几年中央又先后提出了“周边是首要”、“安邻、富邻、睦邻”和“兴边富民”的方针政策,为扩大和提升沿边开放指明了方向。作为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提升沿边开放”,可谓条件具备,恰逢其时。

目前,周边国家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为中国提升沿边开放奠定了基础。俄罗斯,1999年以来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近6年年均增长率超过6%,2006年达到6.7%。中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据亚行估计,2006年中亚地区GDP增长率达到12.4%,2007年和2008年经济将分别增长10.3%和9.4%,增速远高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该地区人均收入在十年内将翻一番。印度,是世界经济不可忽视的增长引擎。在过去25年,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6%,最近4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按购买力平价,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东盟,仍是快速发展地区,去年地区GDP增长了6.0%,今年还将增长5.6%,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双边交往日益增多,贸易投资获得快速发展;越南正在成为新兴的全球制造基地,中越加强在制造业等各领域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和空间。提升沿边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能使双方受益,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提升沿边开放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兴边富民,整固边疆。按照“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政策,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首要任务,加快沿边开放有利于中国同周边邻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有利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加快沿边开放还有利于中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很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3.2:1,东中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距为2.68:1.28:1,东中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1.46:1.02:1。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有利于提高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中国陆路开放通道建设,推动边境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提升沿边开放,也能使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惠及边民,帮助边民尽快富裕,安居乐业,整固边疆。

扩展和充实沿边开放的内涵,加强与周边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建设,提升沿边开放。沿边开放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毗邻国家的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要重点建设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示范点,制定优惠贸易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为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重要动力。目前,有些边境地方正在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如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与哈萨克斯坦的中哈经贸合作中心。这种多双边联合建设规范的跨境自由经济区,促进边境地区积极参与次区域经

济合作的尝试和探索,是促进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思路。加强与有关周边国家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完善双边经贸合作协调机制,将各种形式的边境经济技术纳入双边机制,引导现有的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跨境经贸合作区积极有序地发展。

第三篇: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http://.cn2009年02月04日06:00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学习贯彻二○○九年中央一号文件之三

■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

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4年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激励下,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实际增长8%,连续5年增幅超过6%,这在20多年来是首次;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今年是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目标的起步之年。当前,支撑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来源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一些企业关闭和停工,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国内粮食、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致使农民依靠务农增收的形势也趋于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果断地提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前,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进出口调控,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产品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密切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减免流通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国农业“四项补贴”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09年要充分考虑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严峻形势,尽最大可能继续增加农业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同时,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补贴办法。

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我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当前外出农民工回流使农村就业压力增大。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外联动,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治理人居环境,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展就业空间。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当前应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各项支持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成长性好、就业容量大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小城镇,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小城镇辐射农村、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设立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基金,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落实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扶助政策,为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快发展生猪、食用菌、特色蔬菜、伏季水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年内新增规模流转3.5万亩以上;加快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整体打造青白江区农业品牌,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扶持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结合、将农业传统功能和现代功能有机融合,打造福洪万亩杏花基地、清泉花园沟、姚渡龙门三个重要节点和祥福1.2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服务性收入。四是集成使用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确保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广大农民手中,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

一是加强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把农业科技渗透到千家万户。二是培育发展新兴规模产业,同时把一些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农业的最大弱势就是不成规模。三是拓宽流通渠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安置人员就业,同时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四是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使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劳动力输出是农民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常言道:通过劳务输出,农民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找到了路子。五是降低支出,目前农民节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生物能资源,节约燃料,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生物能资源。六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好惠农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须打好四张“牌” http://.cn2010年03月18日00:14红网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从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无一例外把强调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内容可见一斑。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四补贴”资金将达1335亿元,比2009年增加60.4个亿。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打好政策、信息、就业、特色四张“牌”。

打好政策“牌”,用足用好政策。一是掌握政策要精准。对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进行统计摸底,全面了解落实到本地的各项惠农政策。二是执行政策要到位。建立健全有关机制,强化监管,预防、杜绝“歪嘴和尚”念歪经甚至乱念经,让党的优惠政策在基层实施过程中不走样。打好信息“牌”,增强农民闯市场的本领。现代商战,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源。农民要增收,必须学会闯市场,需要越来越多信息对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农民至今依然是分散种植,因为信息不畅,常常出现卖粮难、卖菜难、买果难的现象,增产不增收。利用现代传媒,打好信息“牌”,给农民带来的将是比各种补贴来得更深刻、更长远的好处。

打好就业“牌”,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就业乃民生之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无疑是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政策限制、农民工文化偏低、劳务市场不发达、转移渠道不畅等问题,各级政府可以在改善农民进城的就业环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健全劳务中介组织等方面着力,为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创造条件。

打好“特色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农产品,只能解决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立足本地优势,改变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信息、技术共享,生产、加工、销售等成龙配套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同时注意把产品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彻底改变农业生产高风险、农民增收太艰难的困局。

第四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07-10-23 14:06 文章来源:姜荣春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提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措施时,明确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主题。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有两种涵义:第一,古典经济学中原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在此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等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第二,开放型经济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此意义上,对于对外经济联系政府干预较少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即为开放经济。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所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中性化政策,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是指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跨国界流动较为自由的一种经济。由于其与外部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获得发展的机遇更多,受到外部冲击的可能也较大,但其自身调整和适应能力也较强。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除了与该国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小有关,最关键是其经济制度的性质。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资本流出入量、企业跨国经营情况等等。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

1993年14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江泽民同志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中,又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2000年10月,党中央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正式写入“十五”计划,并进一步做了阐释,其涵义即为 “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等以往的提法相比,更简明、更概括、更突出,更适合我国加入WTO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也更易于被国际社会理解与接受。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国情看,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上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突飞猛进,我国人口众多,在相当长时期里,丰富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将越来越明显。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市场经济都是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我国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也是一致的。

从把“发展开放型经济”写入十五大,到十七大报告提出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今年9月28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对此提出五点具体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中,又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肯定,又给未来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意味着不但要发展对外贸易,还要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但要成功“引进来”,还要顺利“走出去”,并形成自身新优势;不但要沿海开放,也要开放内地和沿边;不但努力推动WTO多边自由化进程,也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还意味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我们要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感,致力于建立公平非歧视性开放型经济体制,致力于互利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第五篇: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七 为什么要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七大报告有关对外开放新提法、新名词解释之七

——为什么要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07-11-28 11:06文章来源:钟正岩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指明了方向。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必然提出形成新优势的迫切要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2000美元。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我国的要素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领域中的比较优势有消有长,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也在发生相应调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人在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外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层次和特点也将随之进行调整、拓展和提升。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努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第二,新优势是相对于传统优势而言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开放法律体系,实现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制化,增加政府行为透明度,这是形成新优势的根本保证。用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标准严格管理输出商品质量、国际技术转让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资本运作、海外企业的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等,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前提。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形成新优势的基础。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我国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展望今后5—13年,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优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人力资本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工资等要素价格将不断上升,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此压力下,提升人力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等培育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与其他生产要素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创新优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形成创新优势,就是通过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进一步激发经济成长的活力,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品牌优势。知名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我国产品的名牌却寥寥无几。缺乏品牌竞争力,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今后,打造品牌优势的重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创自主品牌意识,以品牌资源整合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开放优势。29年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新阶段培育开放新优势,就是要通过构建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加快对外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促进国内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公平竞争,持续降低经济运行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使开放在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其中既有严峻的挑战,更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市场主体来说,关键要学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内外环境变化,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分析原有优势的消长关系,在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始终牢牢把握主动权。

下载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解释之六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