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

时间:2019-05-14 07:5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

第一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情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着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安全,也即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行为,实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在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2,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就是要将物质生产与整个大自然的健康与稳定、社会发展融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协调、促进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基础之上,让经济发展在生态安全、物质产品上满足民众需求,在生态环境上满足人类和谐发展与民众健康需求,在文化上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既要满足我们人类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侵害他人、后代和大自然的利益。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总结为: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3,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企-民共治。

4,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探究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之法律生态化的具体路径:一是法律生态化必须要以法制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基为基础;二是法律生态化路径必须要对法制现代化予以完善和补充;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将成为法律生态化的一大跨越;四是法律生态化之基本方向在于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的紧密结合。法律生态化理论创新之一就是要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这不仅仅是对以往“将自然完全视为客体和附属物”的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也是对向来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法制现代化的挑战。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主要任务是在实践中将“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基本理念贯穿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从法律的角度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法律逐渐迈向生态化趋势,正如有学者所言,“法律作为人类的社会规律的理性总结,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尤其生态文明下,“法律必须接受生态规律的约束,只能在自然法则许可的范围内编制”。

二,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国情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决于我们的国情:第一,资源总量很大,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如水、能源总量等等,总量上是大国;第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小,如水资源人均仅2200毫米左右,煤炭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0%左右,石油、天然气大概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第三,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第四,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资源问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外资源进口情况看,面临市场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甚至是整个军事政治的风险,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风险是不断上升的。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非常严峻,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状况离群众的期望、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节约资源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1-24 20:25:0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表明了当前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这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来推进,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

二、建设“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要求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也内在地包含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容和要求。因此,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2007年12月,中央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率先在全国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坚持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为导向,按照国家批复的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城市群区域规划要求,扎实推进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试验区顶层设计,布局和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启动和推进了十个方面的重点改革,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了政策法规和“两型”标准体系,深入开展了“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前,“两型社会”改革建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建成两型社会,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继续推进今年提出的产业准入、退出、生态补偿、绿色出行等十项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在湘江排污口关闭、生活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分类处置、排污权和碳交易机制改革、“两型”小城镇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户籍制度改革、长株潭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绿色低碳消费改革等方面争取实现突破。二是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土地、财税、金融、创新、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两型”生产、“两型”发展和两型消费,建立“两型”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财政、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绿色新政”;尽快颁布实施《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湘江资源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条例》,强化法制保障。三是建立“两型”考核监督制度。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两型”社会建设的监督、评价体系和工作督办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和执法问责制度;建立环境报告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保领域社会监督机制。

作者:陈晓红 来源:《湖南日报

第三篇: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报告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湖南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也深感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去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充分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力争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具有湖南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

政策指出要在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下,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型”理念注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两型社会”理念引领下,全省各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去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13.8:46.2:40.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7.4个百分点。全省形成了机械、有色等1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电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湖南先进制造业的突出代表。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是发展“两型”产业最快捷、最现实的一条路子。株冶集团是一家老国有大型企业,也是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标志性企业。调研时该企业负责人给我讲,近年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采用全球成熟、先进的湿法炼锌等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铅锌产品深加工率由2005年的54.44%提高到74.24%,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五年间,企业在铅锌生产规模达到6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分别增长42.8%

和83.4%的情况下,外排废水总量减少90%、外排重金属污染物减少95%,废气二氧化硫减排约60%。在企业我们看到,经处理的废水可以直接放养金鱼。昔日的能耗大户、排污大户正向“绿色企业”迈进。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两型化”发展。

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来,一些市民只知道什么是两型社会,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和贯彻,而另一些湘潭市民则只听说过两型社会。深入了解的市民则表示我们应支持政府和党所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湘潭地区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才能使长株潭地区真正建设成为两型社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深入了学校,询问了许多的老师和同学(主要为高中生)。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吃赞同的态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她认为建设两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就现在的国内形势而言,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对原料的需求十分的巨大,但是,现如今中国的煤、铁等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现在世界上的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譬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所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一位老师也表示,建设两型社会是对社会生活质量和公民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提升,但目前来看两型社会建设道路是困难曲折的。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该肩负起身上的重任,认真遵守好国家和党作出的决定,给湘潭市民起一个示范和带头的作用。第一,我们应从身边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多关注时事政治,关心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生活。第二,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个口号,应加大该方面的普及工作,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如,在学习上,尽量做到一张纸写两面,在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费粮食。第三,应该将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心中,不仅自己要落实这个任务,并且也要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发展基石的一部分,应支持两型社会的建设,并用我们的力量去实现好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共同推进湘潭地区乃至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

第四篇: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刘年东 2014710029)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浅析了我国为何要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十八大”报告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生态文明建设是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强调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观念。

一、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

人类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此进程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议题。其中,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疾病、饥饿和贫苦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全球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就迫在眉睫,所以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类过上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新生活。这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建构出来,并逐步得到了认可,生态保护主义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潮流。

2、国内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7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饮用水质问题等。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中国生态文明观的重大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基本概念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主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自然;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物都依靠自然。因此,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提下共享一个地球,共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成果。

昆明理工大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因

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因,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生态文明在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社稷的长远大计。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社会内部,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律、政府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环境,没有自然环境这个载体,人类就无法生存,就没有人类社会,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建设的关系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何论进行文明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资源瓶颈、环境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危害等问题,正是从反面印证了生态文明对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昆明理工大学

因此,“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宣传环境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总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缺一不可。

3、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是对我国科学发展观升华。首先,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提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文化内涵。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其次,社会主义事业走的是文明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还是从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成效上,都必须走这条道路。

(二)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

昆明理工大学

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丽中国”基本就是那种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水源清洁,人际关系和谐的状态。中国的美丽不是孤立的,必将带动世界的美丽,美丽中国的建设轨迹也将为世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目标,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在 21世纪初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期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华大地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但是大自然的馈赠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尊重自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给多的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天蓝、山青、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作出重要调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第3期:70-72.[2]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1,5-6,82-83.[3]赵丽君.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1(2):1-6.[4]李桂花,张建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J].理论学刊, 2014,第2期: 92-96.[5]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16-17.[6]姜惠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2,13-15.

第五篇: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9 11:05:00

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日趋强化,资源缺口越来越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我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投资带动型、工业主导型、资源依赖型的特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提出了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要兼顾发展质量的要求,不断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近年来,我区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措施,加大节能环保领域投资力度,努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十一五”前4年,我区GDP能耗降低率逐年提高,2006年下降2.5%,2007年下降4.5%,2008年下降6.34%,2009年下降6.91%,为全国第一位。截至2009年,我区完成“十一五”节能进度目标的83.9%。2009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9.88万吨,比2008年的143.1万吨下降2.25%,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102.0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7.85万吨,比2008年的28.01万吨下降0.55%,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92.27%。污染减排检测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考核结果为61.3分,高出全国平均成绩6.8分,成功扭转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出现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趋势,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循环经济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局良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充分显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高度重视与巨大决心,充分表明我国未来发展将更加重视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圆满完成我区“十一五”各项节能环保指标,谋划好自治区“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举措。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指标约束,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抓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加快污染防治,着力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结合我区实际,要积极培育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深度开发和精细加工,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延伸升级,发展非煤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

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尽快改变“一煤独大”局面,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重点治理区域,积极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生态保护区等建设工程。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建立草原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深入实施生态工程,坚持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积极推进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沙治沙、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作者:孙育红

来源:人民网

下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标志。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逐步全球化,环境污染也已经逐步的走向全球化: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不断增速、水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仁者近山,智者近水”,秀丽之山水孕育出了众多的中国哲人,不仅如此,草民亦有“乐乎于秀丽山水”之心,这成为泱泱大国一大特色。有青山绿水的家园是芸......

    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

    中特论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精选合集)

    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廖宝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006年 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循环......

    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以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把发展低碳能源作为 推进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