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课题 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现状 论文

时间:2019-05-14 07:3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课课题 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现状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课课题 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现状 论文》。

第一篇:毛概课课题 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现状 论文

十八大以来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现状及对策(以“大学生”为例)

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制度是我国保障民主权利,和制约权利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既是公民参与的最基本方式,又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十八大报告明确具体地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更加明确具体地对人大代表的基础性、结构性和群众性提出要求。在本文中,主要以大学生为例。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国家进一步推进民主化层面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相当的必要性。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群体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制度的概念 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内涵、十八大中相关“人大代表选举”的内容。

第二部分——大学生参加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大学生 选举现状 完善对策

一、概念界定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且肩负着相应的法定职责。

基层人大代表: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根据《选举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文中的基层人大代表是指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不设区、市辖区、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指接受过大学教育或者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才群体。本文中国的大学生指普通高等院校在读的本科生。

选举:作为一种整治活动现象,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选拔、推举代表或者主要负责人的活动。从狭义上说,选举仅指选民或者代表根据自己的意志,根据法律规定的选择、程序和方式选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货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行为。本文中的选举特指年满十八周岁、具有选举资格的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直接选举过程中,表示其政治偏好和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十八大报告中相关“人大代表选举”的内容: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

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二、大学生参加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意义及调查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根据《宪法》第三十条和《选举法》第三条对具有选举权资格的主要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务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资格的公民(包括年满十八周岁的大学生)每五年就可以参加一次基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我国《宪法》第九十七条和《选举法》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市辖区、县、自治县、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宪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过程可以概括为:成立选举委员会,划分选区,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和确认当选。《选举法》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做出了规定,《选举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青年是标致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而且作为一个年满十八周岁的大学生,具备高层次、高素质、高责任感、高使命感的群体。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与大学生是有着牵丝挂藤关联的。大学生参加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从宏观上来说,有利于人民大会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发挥人大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完善政治社会化,梳理好主人翁意识。树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调查维度:此次调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了解程度,其二是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的态度,其三是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意愿。了解程度是基础,态度是纽带,参与是实质。大学生具备相关知识,是认同和参与相关事件的基础。但是具备了相关知识不一定认同,认同了某件事物也不一定会参与。参与的质量取决与参与的态度,因此,参与就包括了态度和意愿。因此唯有对认知、认同、参与这三个维度,以及这三个维度引发的四个方面出发,才有可能对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研究对象:本文的个案分析对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本科生,虽然这样的个案不能代表所有高校大学生,但是南航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并且据统计,南航各系各专业每年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外)招生的特点可以看出,生源地覆盖广。

每个学生其生活环境、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在南京和在自己家乡的学习、生活。因此南航的学生及可以反映南京大学生的情况又可以反映其家乡所在地的情况。

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有效回收37份,回收率92.5%本次抽样所得样本情况见附件中表1。

其一,了解程度。

了解是一件事情的开端,不了解就会难以认同,实践也变得寸步难行。

从大学生对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认知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被访者对“拥有选举权”的知识“清楚了解”,有一半的人对“候选人的产生机制”“不了解”。同时,也有一半的人“清楚了解”“委托投票”。对于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清楚了解”的人数并不占总人数的多数。(见图2)

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知识只有一个大致了解。3大学生获取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相关知识的各种途径,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获取选举相关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三分之四的人趋向于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还有8.75%和12.5%的人趋向于通过“大众传媒(除网络)”和“亲身参与”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人大制度的了解普遍集中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而且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类课热情度不是很高,所以对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入。

其二,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意愿。

如果有如果选择往往会不一样很多。

依据附件中图4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情况的数据,我们发现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实际参与过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因此这部分的调查主要采用“情景假设”的调查方式,即“假如下次能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投票,那么你会怎么做”。

反馈的信息中大多数的人参与意愿是积极的,根据附件中图5的数据。五分之四的被访者“会参与基层人大选举投票”,其中56%的被访者会“积极主动参与”,而“不会参加”的被访者仅仅占18%。

其三,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态度。

态度是行动时的选择方向。

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态度。在“试想一下,您在填写选票时,会怎么做”的问题中,根据附件中图6的信息,回答会“积极主动参与”回馈信息中,只有极少数人“服从权威人士,根据其要求进行填写”。89%将“独立思考、认真填写”。在回答“被动参与”的人中,三分之四的人将“独立思考、认真填写”。“服从权威人士,根据其要求进行填写”的只有四分之一。

据上述数据,大学生只要能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大多数都会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选举。

影响大学生参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的因素:

中国大学生群体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务员参考群体,他们不缺乏意愿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政治热情,但是却缺少成为基层公共事务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能力与热情。当代大学生参对现行制度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如人所意。

首先,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对于人大制度的了解普遍集中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而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的积极性都不太高,所以对于人大选举的知识并不深入。因此同学们很难对人大制度方面的只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从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加剧,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升竞争力上,忽视了对人大制度,尤其是其中一些细节知识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参加基层人大代表选举。

再者,制度的原因。

从在上一次选举年年满十八周岁的被访人回馈的信息中,只有1/3的被访者参加过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可以看出,现行的人大制度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直接影响到选民对选举的了解。从被访者的反馈来看,对“候选人产生机制”的认知是最不理想的。18.75%的被访者“清楚了解”,31.25%的被访者“有点印象”,而“不了解”的被访者高达总人数的一半。即使在曾经参加过选举投票的被访者中,也只有1/3“清楚知道”。由此引出:实际运行中各候选人是怎么产生的?

我国《选举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从立法原意看,两种合法的提名方式并没有主次之分,亦没有优劣。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使得选民的提名权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基层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主要是组织的意见”。除此之外,选民提出代表候选人则缺乏组织与时间,这就造成了选民联名提名代表候选人的劣势,使得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向政党、团体的提名倾斜。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

造成当代大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以及认同感相对较低,以及参与意愿相对高的原因不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现行人大制度设计的种种不足也是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选举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应当加快完善人大制度工作,弥补现行选举制度中的法律缺位现象。

首先是特别关注流动人口以及新增选民,实现选民登记方式多样化。将选民登记制度的完善与户籍管理制度的完善相结合。其次是明确选举委员会的权利、责任与原则。再者是切实扩大直选范围,明确罢免机构。规范候选人提名。增强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候选人的透明度。加大选举的竞争性,规范候选人竞争行为,提供展示个人风格的舞台。最后应该缩小委托投票的比例,提高候选人当选的投票数标准。成立独立的选举监督机构,实现秘密填写选票的方式,完善监票、计票制度,严惩选举投票违法行为。

民主是一种行为训练,也是一种道德训练,更是一种法治训练。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明

确的民主知识特别是技能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顺应潮流趋势,减缓社会压力在高校层面开展民主知识教育,是对公民政治参与广泛化和大学生权利意识觉醒趋势的顺应。“每一个公民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结构,都影响到参与政治过程的品质”。在期待政治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同时,首先实现基层民主自治,训练和储备具有民主素养的合格公民才是大学和青年学生应选择的合理路径。

第二篇:毛概课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历程的深刻影响

(一)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文化激扬

毛泽东从小就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他9岁时就通读《三字经》、《论语》、《孟子》等。成年以后他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拜在杨昌济的门下,攻读宋明理学、朱熹哲学,熟读《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以及《左转》、《史记》、《资治通鉴》等,他尤其爱好王夫之、梁启超、曾国藩的著作。基于此,使得毛泽东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国学基础,为研究新的政治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文化精神中,“民族忧患意识”是中国几千年来爱国知识分子思想中最凝重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先秦诸子百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关心和忧患,如孟子发出“忧以天下,忧民之忧”的感慨。古已有之,今亦有之,从少年起,毛泽东的忧患意识就有明确的方向 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受国学文化熏陶的毛泽东是无比坚定的爱国者,还在弱冠之年的他,对国家命运尤为关注,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早期政治中的各项主张,无一不是从救国救民出发的。古语有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五四运动使毛泽东的爱国主义上升到理性层面。1919年湖南自治运动,使毛泽东看出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这个道路和环境,就是改天换地,武装革命,建立无产阶级。

(二)革命岁月中毛泽东的文化神韵

自从毛泽东毛泽东真正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后,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进一步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论是在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繁忙工作中,他始终如饥似渴的研读中国的古典书籍。抗战时期,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历朝历代典籍史料外,还亲自致电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1938年1月,他又在给艾思奇的信中表达了对研读鲁迅著作的渴望心情。同年8月《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经过上海地下组织的争取,毛泽东得到了一套。经过全面地阅读鲁迅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的著作,他对鲁迅作品的坚韧性、群众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在中国革命的贡献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做了极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不仅自己研究和借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还号召大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1924年,他对延安的某些干部不热心生产活动的做法进行批评时说:“这是因为他们中了董仲舒们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些唯心主义的骗人的腐话之毒,还没有去掉得干净。”

(三)晚年时期毛泽东的文化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居住的东南海丰泽园藏书达9万多册,其中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其中一部线装的的二十四史共850册,每册每页都有他阅读后留下的眉批和勾画。周恩来曾于1949年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写道:“毛泽东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而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总结阐发的关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思想其中之一是多谋善断。1959年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他将其作为《工作方法十六条》的第一条提出来了,就是多谋善断,引自陈寿写的《三国志﹒郭嘉传》。在1967年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到物质可分性时,他借用了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动静辩证法,毛泽东在中共第八次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时说:“《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二、毛泽东思想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毛泽东借鉴儒家伦理立身和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毛泽东思想吸收了儒家仁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仁政思想。他认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应当放在大仁上”。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种大仁政毛泽东在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描述的最为清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这不但与孟子“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相契合,而且是这种思想的升华和重塑。

为政以德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主张以道德感化去教育人们。德治是儒家最根本的治国驭人的有效手段,是法制所不能及的。“德者事业之基”,天下以有德者居之。毛泽东之所以提倡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学习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等英雄人物和事迹,就在于他们有着崇尚的品德,正是在于他们的英雄事迹凝聚和发展了儒家的舍生取义、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了一名炭烧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还发表了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战士就是张思德。他在文中写道“人总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去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提倡的大德与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毛泽东借鉴儒家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治学思想

毛泽东吸取儒家治学的思想,在1930年写出了《反对资本主义》一文,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该文在阐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揭露红军中一部分人只求空洞理论,不实事求是,夸夸其谈主义,忽视调查研究的浮夸作风。他说:“调查就像 ‘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个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确立,指出了实践在进行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用实事求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来反对本本主义,在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以反对主观主义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来整顿文风为目的的整风运动,解决了党内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桎梏,确立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在《改造我们学习》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然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现状和中国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以上所述所论,就是强调了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毛泽东看来儒家所说的“知”就是认识世界,“行”就是改造世界。事实证明,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儒家讲究经世致用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重在实践的现实主义观同儒家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是前后一致的。

(三)毛泽东思想借鉴了道家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主要级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道家的观点有很强的辩证法思想和无神论的意思渗透其中。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经常读《老子》。他在《讲堂录》中摘录了大量的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在对老子哲学研究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相反想成的矛盾统一论;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柔弱胜强的发展规律论。《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纠正党内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以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从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以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在事物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借用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子“相反相成”的说法阐述了“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老子所提出的命题“反者道之动”,深刻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以及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它的对立一方的特点,指出了事物发展中矛盾的作用,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论证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运用了《老子》“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思想。在《辩证唯物论教程》的批注中,毛泽东也引用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思想。毛泽东多次引用《庄子》的寓言说明各种认识论问题。例如,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正确性,引用“逍遥游”来解释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等等。

毛泽东思想不但汲取了儒家、道家思想,还吸收了法家、兵甲、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1912年,毛泽东的《商鞅徒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利民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之法,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解放以后,毛泽东对法家思想更多的是肯定,尤其是法家思想中厚今薄古的思想尤为赞赏。在中国现代军事上,从《孙子兵法》及古代各种战例中,毛泽东吸纳了知己知彼、以弱胜强、后发制人、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军事战略战术,形成了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薄弱环节,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宜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不打无准备之杖,不打无把握之杖等十大军事原则。和毛泽东思想中“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近代由于提倡科学、民主和博爱时,墨学渐渐流行起来,《墨子》和《墨经》才慢慢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墨经》中科学与逻辑的到了详细的阐述,毛泽东用《墨经》中无穷无尽的思想,把它和当代的物理学科联系起来。

实践证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套用,不加筛选的吸收,而是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涌动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大潮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改造、创新,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全新的内涵。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创新最有影响的是发展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独立的思想。这三种思想也统称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既然称之为灵魂,足以说明了这三种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关键和主导作用。“实事求是”一语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转》。书中称赞汉景帝的儿子刘德的治学态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认识方法论和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给予实事求是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结合古代民本思想,和军舟民水的关系,发展成为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思想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经过27年的艰苦斗争,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初步建设成了具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完整的工业化现代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崛起、自立自强、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毛泽东正是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改造、创新,才使得毛泽东思想丰富完善。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启示

(一)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对中国传统“经世致用”思想超越的当代启示

1.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坚持开拓进取、革故鼎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传承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是与革故鼎新精神,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革新精神,改革开放,国家繁荣昌盛,中国人民从此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了起来;江泽民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使中国综合国力、法治文明程度明显增强,东方大国令世界刮目相看。

历经社会主义初期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有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共和国的整个发展史,那就是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从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的“小康”目标,拟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1985年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再到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直至1992年“南方谈话”,无一不展示了他果敢敏锐、开拓创新的人格魅力,反复实践、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时至今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他革新的理论品质和政治智慧。

2.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坚持“科学求是”、以人为本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跃进”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致使农业生产不符合实际,无视了科学求是是一味的追求思想解放,致使国力大减民生凋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某些不和谐的音符。经济周期波动性大,经济结构、体制结构的重大变动都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明显,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上学、就业、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凸显。思想解放了,国力增强了,但人们感到生活压力加大了,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无价的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中低收入家庭对不可预期的未来充满担忧;思想解放了,国力增强了,但无业、失业的人增多了,相对低收入人群多了,中等收入的人群比例减少了,基尼系数拉大了。思想解放了,国力增强了,环境日益破坏,绿地减少了,荒漠面积扩大了。无情残酷的现实敲打着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大前提下,应该思考我们发展的方式、途径。科学求是,科学发展、和谐理念的确立无疑会使中国经济发生积极的变化,告别“GDP”崇拜,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民生。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中国传统“爱民、重民”思想超越的当代启示

1.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2.建立和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 3.把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一些地区部门和领导干部依然把“发展就是硬道理”简单的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然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热衷“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体制,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要抓紧树立对工作绩效的考评新标准,不仅考核GDP的增长,还要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转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要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了解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对传统“自强不息”精神继承与发展的当代启示

1.捍卫国家主权的根本途径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后,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已经越来越深入走向国际社会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但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影响和平发展力量依然存在着:新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危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民族宗教矛盾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领土、边界问题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因此,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是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今国际形势地发展变化,全面理解全球化的含义,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冲击的承受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的途径

我国所处的这种独特的地缘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安全挑战:新疆、西藏民族分裂势力在境内外从来没有停止过颠覆和分裂活动;朝核问题、台湾问题、南海水域和领土岛屿争端问题以及中印尼边界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把维护国家主权放在首要位置。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真诚愿望。

3.捍卫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

在加强对外交流,进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过程中,绝不可以丧失国家经济主权。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勇于和善于参与全球化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展壮大自己,又要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握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地认识其中的不利影响,扎实稳步地对外开放。尤其在敏感的经济合作领域,进行经济防范,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进行经济风险防范研究,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经济风险防范,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这项工作主要是从宏观、全局、长远战略高度,观察、分析、预测国家经济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顺利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确保我国经济自主、自立乃至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关系到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途径

建设和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文化认同上,我们应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提倡‘和“字,各国文化应相互借鉴,加强交流,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霸权,中国更不会自己搞文化霸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六、结束语

通过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分析,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思想不但字面上源于毛泽东对中国古文典籍的再造,而且包含的意义也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群众路线,不但反映了毛泽东人民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路线,又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惟邦本的重民、爱民和利民思想;独立自主,不但是毛泽东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的“自强不息”精神,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深入总结出的纲领性准则。

传统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排斥;传统应该得到整理,而不是抛弃。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积极地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致 谢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秦晓华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尤其是在毛概这门课中,置身其间,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要感谢经常一起探讨课后问题的杜耀琴同学,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在此特向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她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谢子长.神奇的契合 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 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 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D].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D].人民出版社,1986 [5]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D].人民出版社,1994 [7] 论语[D].燕山出版社,2005

第三篇:毛概课社会实践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浅谈胡锦涛德治思想

班级:建环C11

1组长:豆彦超 学号:116821

组员:王敬南 学号:116834

孟先宇 学号:116827

吴锦华 学号:116838

小组自评分:95班级自评分:

浅谈胡锦涛德治思想

内容提要: 德治既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治国方略。胡锦涛同志以辩证的思维

和发展的眼光对古今中外德治思想进行批判地继承与借鉴、吸收与创新,从价值

理念指导原则、实践途径与方法等不同维度展开,逐渐形成内容丰富而又相互交

融的德治思想体系,对其从整体上进行梳理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关键词:胡锦涛;德治思想;德治实践

德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从创立至今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和任

务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德治思想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

体继承并发扬了党的德治思想传统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又具有

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治思想理论,并以此引导社会成员、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科

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进一步完善党的德治思想理论研究,本文拟对以胡锦

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关于德治思想进行研究探索,以便增强人们对当前党的德

治思想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并为当前德治实践的开展开拓新的思路。

一、关于胡锦涛德治思想的价值体现

胡锦涛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既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化,又是中国共

产党德治思想的具体化,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深化与发展的与时俱进品格和求真

务实精神。我们应围绕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

成的思想、理论、战略并以此为依托,探索其中蕴含的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

“德治”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略。中国共产党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对古今中外德治思想进行批判的继承与借鉴,积极探索德治的时代价值与

内涵。当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深化和发展了党的德治思想,体现

了党的治国之道的与时俱进与探索创新,既有针对当前道德建设明确而具体的社

会主义荣辱观,又有与十六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交融渗透的道

德观念。

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做了明确地阐述,发

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这一思想继承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和江泽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体现了德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

真务实之风,强调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

路线的核心内容。从德治的高度理解求真务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意义。“求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品格;“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

义改造世界的实践品格。求真务实坚持“求真”与“务实”的辩证统一,体现了

胡锦涛德治思想与实践的精神实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

体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为官从政者的道德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一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本质特

征,规定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从德治的角度看,它包括一下要以:一

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二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汇集全

体人民,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三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深层含义。体现了一种亲民爱民的终极道德情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既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是人们对道德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道

德观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具有制约作用,同时道德对社会物质生活中各

种关系和行为的协调与选择也有反作用。道德具有引导、协调和制约功能,通过

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目标指向

和秩序规范。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德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

二、关于胡锦涛德治思想坚持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德治思想的价值理念。

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

筹兼顾。子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对发展生产力为道德建设的决定性也有越来越

深刻的认识,其中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在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生产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以人为本是科

学发展的核心,这一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本质特征,规定了发展的价值

取向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本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而局限的发展。

2、求真务实是胡锦涛德治思想与实践的精神实质。

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实

之风,强调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品格。”求真”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国情之真,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之真,求人民群众的历

史地位和作用之真,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实”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

断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务发展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求真务实坚持“求

真”与”务实”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胡锦涛德治思想与实践思想的精神实质,既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为官

从政者的道德要求。

三、胡锦涛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德治思想的目标模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同时胡锦涛强

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

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那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胡锦涛德治思想的内在要求,又是胡锦涛德治思想的实践目标,集中体现了胡锦涛德治思想与实践的理

想模式。德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治国之道。胡锦涛的德治思想

与实践从价值理念、精神实质、核心内容与目标模式等不同层面与不同角度系统、深入地探索并阐述了治国、治党、治政、治民等不同层面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胡锦涛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又进步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

一系列的重要任务和举措,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把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以德治国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

个方面,体现在和谐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价值

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明确系统地概括了胡锦涛德治思想的核心

内容,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

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胡锦涛德治思想的实践

任何思想最终都要以实践来体现。而胡锦涛的德治思想的内容、精神实质最

终也会以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或知道来付诸实践。其“治国”“治社”“育人”等不

同层面和纬度的道德治理和道德建设,充分显示出德治的实践功能和现实意义。

1、实施“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党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发

挥道德与法律一柔一刚、一内一外的互促互补作用。胡锦涛多次讲话指出,要求

我们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在此

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对法治与德治思想又进行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一方面,关

于法治,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谐司法”、“弘扬法治精神”等重要

理念。另一方面,关于德治,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等重要思想。总体上看,胡锦涛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挖掘道德与法律的双向合力功效并不断提升。

3、加强“以德治政”的行政道德建设

以德治政要求政府部门加强为人民服务理念。胡锦涛围绕党的建设和领导干

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意义深刻的重大命题和号召。党和干部要充分发挥领导

核心作用,保持先进性,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德要求自己,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树立“倡和谐、促和

谐”的榜样。同时,党和国家行政机构应尽力在制度、政策、经济保障、社会管

理等方面以公平、正义为理念,遵守从政道德,为民主政治的实现、为经济又好

又快的发展、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3、加强“以德治社”的社会公德建设

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食粮。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

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胡锦涛德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包括官德与民德以及家

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在内的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为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胡锦涛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一分子,既是权利主体,也是责任和义务主体,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培养社会建设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以社会主体的积极姿态参与社会生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实现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4、加强“以德育人”的学校道德建设

胡锦涛上任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胡锦涛的重要讲话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育为先。教师要做好道德自修和道德表率,提升师德,而后才能育人育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学校还要在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方面渗透道德因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理想同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想结合。

胡锦涛的德治思想,即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化,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化,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深化与发展的与时俱进品格和求真务实精神。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思想。为我党今后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 孙莉.德治与法治的正当分析[J].2002年底6期

【2】 曾瑞明.论毛泽东的德治意识[N].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年

【3】 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5年底5期

【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

【5】 程凯华.中华传统美德[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 任福全.对胡锦涛德治思想的探索[J]

【7】 任福全等.中国德治思想与政治实践[M].2012年3月第一版

第四篇:毛概课论文(读后感)

读史使人明智

——读《历史学者毛泽东》有感

前记:

提起毛泽东,老一辈的人也许更了解他,于现今的我们这群90后的新世纪的弄潮儿来说(至少对于我身边的大部分同学包括我自己而言)这个名字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他参与了创建中国共产党,参与了许许多多的革命斗争,最终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就是他发起了那场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不可原谅的文化大革命;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其个人的思想和发展历程完全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收到欧文老师的影响,我知道要是我们对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本质都不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资格去说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他。因而,借着这次毛概课论文写作的机会,我读了王子今著的《历史学者毛泽东》这本书。尽管还算不上是完全读懂毛泽东这个历史人物,但结果发现,相比于政治层面上的毛泽东,我更钦佩学术层面上的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史学修养程度之深令我这个所谓的历史爱好者不禁咋舌。

与我一样对毛泽东深厚的史学修养感到震惊与佩服的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

“我想我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性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毛泽东八岁开始读书,曾就读于韶山几处私塾,他的启蒙读本便是清康熙年间编定并印行的《纲鉴易知录》,一部简明扼要的普及型的中国通史读本。他在私塾中常常与同学偷偷阅读被老师斥为“禁书”、“邪书”的《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他后来在别人的影响(其中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著名学者杨昌济)下,主要阅读了王夫之和曾国藩还有谭嗣同的著作。他甚至还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花半年时间每天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

毛泽东看书不仅仅局限于单纯把书上每一个字都读完,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把每一本书都“看透”,从中总结出历史对于现世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训。譬如,他18岁时读完“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后,写出了史论《商鞅徙木立信论》,指出商鞅采用“徙木立信”的“非常”政治手段,背景在于“吾国国民之愚”;指出推行利国福民的“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竟然要“煞费苦心”,反映了因“民智黑暗”所导致的对改革的疑忌。

读完这一部分后,我确实深受震撼,也受益良多。从初中开始,我们便要学历史这一门科目,对于我个人而言,在高中文理分科的大潮中,我选择了文科,因而对历史的挖掘也比大部分理科生深。我读过中华上下五千年,读过欧洲主要的历史事件,在高考之前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能够娓娓道来,但是,我有从中汲取到应有的历史教训吗?我有把这些教训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吗?没有。

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细读过往,我们会发现尽管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但其实历史的规律一直在重复,就好比没有汲取一战的教训,二战又兴起,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生灵涂炭。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拼成的,假如每个人都不读历史,不探清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么这个不懂过往的人又怎能利用好历史的规律,从历史中汲取应得的教训,从历史中借鉴成功地经验,从而实现毛泽东所说的“人

类生活之本意,仍在发达其个体也。”

我所说的“读历史”,首先要做到的是博览群书。毛泽东深厚的历史底蕴便是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而来的。为什么要广泛读史呢?首先一本书不可能把所有需要借鉴的历史全部囊括;其次,每一本历史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的个人主观色彩。单纯读一本书或一个人的著作,便很容易走入作者的心理迷宫里,被作者个人的历史观价值观所捆绑,就好比早年的毛泽东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其观点“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观点”。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别人的历史观不一定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因而我们在读史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警惕,分清事实与观点,不要被作者套上的花哨的外衣所迷惑。

读完《历史学者毛泽东》这本书,从毛泽东本人的读史经历来看,我主要的得到了以下几点领悟:

1、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史,只有探明自己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才能充

实地完满地发展自己;

2、读史重要的是读其精髓,从历史事件中汲取应得的教训,借鉴成功地

经验,为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利用;

3、读史要注意分清事实与观点,不要轻易被作者本身的态度和价值观带

跑,否则很容易走入错误的死胡同。

后记:

正如王子今所说,“毛泽东本人就是一部历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毛泽东身上懂得读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应该如何正确读史。不按照历史车轮的规律走,终有一日我们会被它碾碎,化作尘土,湮没在历史的荒原上,从此销声匿迹。

附书目信息:

《历史学者毛泽东》 王子今著 西苑出版社 2013年1月第1版

第五篇:毛概结课论文

我国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渡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对农村进行城镇化、生态系统、乡村景观和旅游景观等的建设,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三农”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 城市 城镇化 生态系统 乡村景观 旅游景观

首先,我的家乡来自于农村,我也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出身,多多少少也让我对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国长期以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座高楼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们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前提下,我从以下方面论述如何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渡: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城镇的发展。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

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然而,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从而使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生态系统建设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四、新农村乡村景观建设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

五、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

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新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2] 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科学时报,2006.3.29。[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版。[5]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11期。

下载毛概课课题 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现状 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课课题 大学生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现状 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内容摘要:关键字; (一)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备......

    大学生毛概实践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 程 实 践 姓名:学号:学院:班级:指导老师:完成时间: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 邵伟敬 2010132144 计信学院 10级电子1班 张寒梅 2......

    毛概论文大学生就业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专业:08级旅游管理 学号:00860009 姓名:岳晓燕 指导老师: 程宝华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

    大学生毛概课论文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科学•••实践•••改革------电影《邓小平》观后感班级:姓名:XXXXXX关键词: 科学生产力实践改革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实践课论文-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课 论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毛概课程论文---------大学生对毛概课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思想道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有人无时无刻都需要并受其影响。而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

    大学生_毛概_科学发展观_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大学生毛概论文篇一:

    大学生毛概论文篇一: 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心得体会 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着手于现在,放眼于未来。众所周知的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