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6、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先进文化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具有导向价值的文化,它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向导的作用。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下,我们要特别强调坚守文化阵地的历史使命,强调弘扬先进文化,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一元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首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必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先进文化,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阐明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基本立场,也为全党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经济转型;二是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三是高科技革命的影响。尽管这三个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在20世纪后期都已经存在,但在新世纪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人们对先进文化的功能和标准作出准确的判断。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它们作出科学的判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们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如何认识和判断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也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网络文化改变了社会信息发布的传统方式,如何处理自发的网络文化与社会控制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显得日益迫切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时代的发展,阐明了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再次,体现了坚持文化的价值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表明,只强调社会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适应性,就会出现一个社会问题,即经济、科技压抑人文精神。当代西方的社会病主要就是这个问题。相当一些西方思想家已经看出,只是经济发达,缺乏理性精神和人类情感的社会是不能长久的。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深刻指出: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如果一种文化是以享乐主义、物欲主义为基调的,是以弱肉强食、损人利己为价值准则的,即使它是依托于发达的经济水平的,也不能成为人类效法和追求的目标。因为,它对人们的心灵是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的文明发展是开倒车的,是违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因此,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来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克服唯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使文化的功能不发生扭曲。应该说,无论是党的十五大所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是“三个代表”中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内涵,都体现了这样的文化价值标准。先进文化的价值标准,最主要的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因此,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先进文化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能够适应和促进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和建设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又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不仅因为它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
在于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对于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 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三农”工作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三农”工作
农民日报社 李文学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党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理解这两个方面的深邃内涵,实现党的宗旨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是现阶段全党各项工作的追求所在,当然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努力方向。
“三个代表”与“三农”工作是什么关系?“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各项工作的统领,也自然成为指导“三农”工作的统领。按照“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三农”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只有用“三个代表”思想去统领“三农”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向农业现代化不断趋近的过程,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无论是党的各级组织还是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进军。在相当长的一段工作中,“代表”的具体实践,应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增加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农业是基础,对基础的投入不可有丝毫的忽视,否则,会出问题。因此,一定要未雨绸缪,下决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财政支农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方面都做出中长期安排,全面落实中央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执行《农业法》,做到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九五”期间中央财政设定的各项支农专款的政策在“十五”期间应予保留,并应通过调整财政投入结构,适当增加支持发展西部农业的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各项支农资金足额按时到位,保证不被挤占挪用。国家在平衡信贷计划时,应确保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总贷款增长率,并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政策,给予农业贷款利率优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应争取在2010年前恢复到历史上最好的比重水平。
(二)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农村经济由短缺走上剩余,人们消费由满足于吃饱转向吃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这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的最大变化。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目标是把比例调适,把质量调优,把效益调高,把后劲调强,把总量调大。调整的操作选择应该是:调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运输储藏和加工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济体系;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取消大路货产品的生产,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的生产,特别注意发展市场在外的出口创汇产品;调整生产单元的组织结构,发展股份制、产销联营、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具有社会化大生产规模和运作机制的现代农业企业,并通过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而积累生产发展的后劲。调整结构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一个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三)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靠科技的推动。应用科技是一个把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注入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增值和财富增生的过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措施,也是决定性措施。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推广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组织科技攻关,争取有充裕的科技储备;引进发达国家的新品种、新技术,借用国外的科研成果来满足发展本国农业的急需;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减低科技推广的阻力。开展这些具体工作的目的,是用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业引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的发展都不应只求满足当代的需要,而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求;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应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把农业物质财富的再生产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统一起来,坚持不懈地建设生态和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控制“三废”排放;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源、森林、草原、海洋、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建立起对资源利用的补偿制度;重塑对经济发展的评价观念,把生态环境指数列入经济状态优劣的考核标准。通过一些长期性、强制性措施和手段,建立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体系,使中国农业在21世纪前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科学运用组织资源,强化农业指导体系在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社会发展阶段,政党和政权组织对经济发展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推动,都是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把现有农村组织和社会团体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生力量,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它的建设规律和功能作用,采取一些相应措施,解决现存问题,这无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新世纪,中国农村经济要有大跨度发展,社会面貌要有大的变化,关键是把80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建设好,改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式,解决基层干部后继乏人、党员年龄老化的问题,研究和解决干部自己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矛盾,关心乡村干部的工作和待遇,完善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制度,按照形势变化的需要调整组织设置,促进县乡干部作风的转变,努力实现“五个好”的目标。即: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出一个好书记,带出一个好队伍,创造一个好体制,制定一套好制度。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农民知识化
社会主体人群知识程度和文化素质如何,是整个社会先进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在农村,农民的知识化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知识程度达不到一定标准,即使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也不能说实现了现代化,或者说是一种不够完全的现代化。
农民知识化,基本内涵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得首先有文化,得基本具备与现代要求相匹配的知识和就业技能。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现阶段,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促进农民知识化。这一条应成为工作的重点和检验工作的其中一项标准。
促进农民的知识化应从长计议,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上下功夫。
(一)提高政治觉悟在农民知识化的基本构成中,政治知识、政治觉悟、政策水平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都有赖于农民政治知识的积累和政治觉悟、政策水平的提高。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通过党的光辉形象教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促进农民思想进步,增强党对农民的凝聚力,增强农民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使广大农民成为爱党、爱国、爱劳动、爱科学的社会主义知识阶层。
(二)提高文化水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财富的增加,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息息相关。据调查,在资源和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农民文化程度与收人的递增比例是:小学比文盲高35.6%;初中比小学高21%;高中比初中高19.3%;大专比高中高36%。农村先富起来的大多都占有文化优势,能够较快地捕捉经济信息,准确把握时机,较快地接受新的生产技术,善于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拓宽了生产经营门路,取得了高出常规的经营效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国家矫正向城市的倾斜,在师资、投资等方面对农村给以照顾,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尽快扭转农村基础教育的“三六九”现象(是指10个适龄儿童9个在校,6个读完小学,3个能真正升入初中)。通过办文化夜校、基础课补习班等办法,力争使农民队伍中的文盲比例逐年有所下降。移风易俗也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举办图片展览、乡村文艺汇演、集体婚礼和组织文化戏剧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播文明、进步、健康的思想,启蒙他们摒弃愚昧、落后、陈腐的习俗,接受新事物,树立新风尚。
(三)提高科技素质农民的科技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成本,关系到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在农村落实“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题中应有之意。应采取的措施:一是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反复宣传农业科技基础知识,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科技熏陶,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科技入门。二是普及乡农业中学,县城设立农民就业技术培训中心,逐步形成正规的、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教育网,通过全日制教学提高农民的科技理论水平。三是通过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办各类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和专业函授教育等,向农民传播适用技术,介绍先进技术,指导农民进行科技实践。四是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农民到国外自费留学或勤工俭学,办好各类农民技术学会、协会,组织农民进行技术研讨,沟通信息;制定农民技术职称等级标准,定期进行职称评定。五是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促进科研成果在生产和经营领域的推广应用,让农民在科技实践中既得到提高又得到实惠。
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农村城市化
在农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通过物质积累和精神的塑造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整体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而在现实情况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有一个很形象、很具体的标志,就是农村城市化进程。如果农村能够达到城市化,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就必在其中了。农村城市化,其本意并不是使目前广大的农村都变为城市,而是指农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要达到城市水平。各级党组织在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应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而这些基础设施,又都是推动农村城市化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该通过多方聚集财力、调动多方投资积极性等措施,重点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原来空白的,填补上;原来就有的,完善起来;原来档次低的,得到升级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完善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就有了基本保证。
(二)构筑匹配的产业布局。城市与农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生产集中,生活方便。在农村的发展中,具有服务职能的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可回避的难题,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留不住资金、留不住项目、留不住人才,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的服务功能不全,产业不配套,生活环境较差。如果农村能够从现实需要出发,大力调整和科学配置资源,重新规划和大力调整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项的第三产业,就会使农村的发展环境发生大的改变,就能更多地吸引技术、资金和人才,从而加快农村城市化的速度。
(三)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农民就业岗位不足,隐性失业问题突出,这是城乡之间的一个明显差距,农民尽管可以安居,但不能乐业,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现有的城乡差距不但不能缩小,而且还有扩大的可能。因此,实践“三个代表”,推进农村城市化,不能忽视农民的就业问题。应明确各级政府安置农民就业的相应责任,像抓城市居民下岗再就业工程那样重视农民就业问题,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缓解农民就业不足的矛盾。应通过规范和发展就业中介组织,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软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等措施,吸收农民进城就业。应通过拉长传统农业的“产业链”,兴办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发展乡镇企业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途径,组织和引导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应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国际项目承包等,组织农民到国外去就业。应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招工行为和保护农民非农就业的合法权益,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充分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使农民走上以法就业之路。通过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合作,提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组织程度等措施,消除“民工潮”的节日周期性“痉挛”现象,使农村的人力资源能够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实现有序流动。
(四)营造较高的文化品位。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最大差异是文化品位。农村文化气息淡薄,农民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农民觉得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城里人;城里人往往看不起农民,其根源也是出在文化品位的差距上。如果通过城乡文化交流、组织文学艺术团体下乡、活跃农民业余生活等途径,使农民的文化品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使农民阶层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舞台上。农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就会为农村城市化提供精神支持,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就会相应加快。
(五)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民也应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医疗设施,体育活动和劳逸结合的作息制度,业余时间能够得以消遣,追求时尚,扩大社交范围。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将推动农民自觉地进行观念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彻底地打破城乡壁垒,真正使农民过上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
第三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四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库
1.治国必先_________,治党务必从严。
治党
治吏
治政
2._________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六大
党的七大
党的八大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__________。
继承和丰富
创新和发展
继承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_____________。
指导思想
组织原则
政治路线
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_________。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大法宝
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____________。
执政为民
为民谋利
以民为本
7.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____________的决定性因素。
创造力
凝聚力
战斗力
8.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_______。
关键
源泉
保证
9.__________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践
科学
群众
10.我们的思想认识要从主观主义和______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意志主义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______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发展
稳定
改革
12.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_____中的作用。
自身建设
推动历史前进
精神
13.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____、事业兴衰。
人心向背
民族昌盛
文化进步
14.发展必须坚持________,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传统观念
传统做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我们党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_____。
谋发展
干事业
建功勋
16.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______的因素。
唯一起作用
最具有决定性
最直接起作用
17.要加强党的______建设_,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治国能力
执政能力
治党能力
18.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_____,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覆盖面
影响面
范围和领域
19.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 _____而奋斗。
基本理论
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
20.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_____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党章第五十条规定,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下各级委员会书记,企业事业单位的团委员会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______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上级
同级
下级
2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_______。
根本力量
真正动力
力量源泉
23.要尊重和保护一切_____的劳动。
有益于人民和社会
创造价值
创造利润
24.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______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
经济特区
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
基础行业
2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 ______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创新的勇气
发展的眼光
改革的精神
26.我们要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在实践中加强______改造。
世界观
人生观
主观世界
27.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______、前进的。
系统的发展的开放的28.___________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六大
29.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______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社会生产
3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______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富裕
文明
小康
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______番。
一
两
三
32.“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这是江泽民同志在_________讲话中阐明的一个重要观点。
庆祝建党80周年
纪念建团80周年
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3.______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
发扬民主
3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______。
基本方略
基本国策
基本原则
3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________相统一的体现。
个人意志
社会发展
人民意志
36.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______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
参政党
3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_________。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8.坚持______面前人人平等。
宪法
法规
法律
39.党员和干部特别是______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高级干部
县以上干部
领导干部
40.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共同理想
文化传统
4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____。
当权者
政党
人民
42.______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合作与进步
和平与发展
独立与解放
43.世界多极化和______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政治多元化
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44._________,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群众路线
45.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__________。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
46.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_________,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
团结
建设
47.十六大确立的_________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
全面实现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高度文明与民主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48.实施_________,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全国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西部大开发战略
科教兴国
可持续发展战略
49.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_________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正确的舆论
开放的舆论
新潮的舆论
50.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_________。
全体劳动者的先锋队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五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如何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谈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关键、核心和本质三者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构成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这首先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回答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伟大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方面,“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以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为立足点,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确地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地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走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武装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和时代前列;“三个代表”以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人民群众中间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使全党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我们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在执政几十年以后失去政权的教训说明,一个执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始终站在世界进步潮流的前列,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被人民抛弃。特别是在新的世纪,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坚持与时俱进是什么关系呢?坚持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去保持,而坚持与时俱进又正是为了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在不执政和执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对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把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建立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难。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
坚持执政为民同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要求我们党在贯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在这里,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人民群众之间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那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任务就得不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在这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必须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容许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能只考虑党员干部自己如何富裕,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我们更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执笔:徐崇温)
来源:《光明日报》
2002年9月03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高层论述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大体有这样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四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除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核心和本质外,还应包括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来认识。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第三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