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

时间:2019-05-14 07:1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

第一篇: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广东省人民政府令2017年第233号 【发布日期】2017-03-06 【生效日期】2017-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广东省人民政府令2017年第233号

《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2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9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2017年3月6日

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承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予以保障。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和日常管理经费参照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做法,由市、县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调整和撤销

第五条 我省下列地区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或者已经遭到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二)珍贵稀有、特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繁殖地和森林植物的原生地及其模式标本的集中采集地;

(三)重点区域红树林、重要水禽栖息地,重点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

(四)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加以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域;

(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建立自然保护区不得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的区域范围重叠;已存在交叉重叠的,对交叉重叠的区域从严管理。

第六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包括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

第七条 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调整和撤销分别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建立和调整自然保护区,应当保证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并兼顾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八条 建立和调整自然保护区,应当征得其范围内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同意,并与自然资源权利人签订管护和补偿协议。

第九条 根据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生态环境重要程度,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依法分别采取管护措施。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符合自然保护区实际的保护管理制度,采取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总体规划到期的,应当及时组织修编。

第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内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其土地使用权划归自然保护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划拨和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依法使用自然保护区内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扩大使用面积。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得在自然保护区从事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定位的开发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修筑设施,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后,依法办理规划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前款所称设施,是指穿越自然保护区或者占用自然保护区土地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及符合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旅游等基础设施。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的林木禁止采伐,但是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以采伐的除外。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林木,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采伐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一)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依法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而需要采伐的;

(二)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生存造成妨碍,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需要采伐的;

(三)实验区内科学实验林按照实验方案需要采伐的。

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可以按照当地经营习惯实施择伐,但是不得扩大原有竹林的范围。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协调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功能退化。

对本办法实施前,未与投资种植和经营管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签订管护协议,且位于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林木,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赎买、长期租赁、置换等方式进行保护。

对生态功能较低,妨碍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景观协调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且在本办法实施前,未与投资种植和经营管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签订管护协议的人工种植的桉树、杉树和松树,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进行改造提升。

第十七条 禁止任何人未经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目的需要进入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提交的申请内容包括:进入核心区或者缓冲区的理由、时间、地点、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名单、身份证明以及单位证明等材料;提交的活动计划内容包括:活动方案、观测手段、预期目标、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材料。

第二十条 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同意,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符合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法律法规规定从事上述活动应当办理行政许可手续的,从其规定。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从事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疾病监测和防治体系,制定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和生态环境灾难应急预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监测、评估。

自然保护区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禁止开展外来物种的引种试验和野外放生活动。

第二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所在地和毗邻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划定的生产生活区内从事种植、养殖业,协助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在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总面积控制指标内,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林地、林木依法优先纳入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公益林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给予补偿,依法保障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并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四条 禁止违反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猎捕、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申报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不按照批准文件建设或者不按照规定实施有效管护,造成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失去保护价值,导致自然保护区被撤销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违法修筑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对个人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放牧、猎捕、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1986年7月19日省政府发布,1997年粤府令33号修订的《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湖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立和管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在其范围内开展科研、生产、经营、旅游等活动,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及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综合协调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地区,珍贵野生动植物生长繁殖区,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

前款所称自然保护小区,是指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独特生态的区域。

第五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六条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对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完整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原始森林、原始次森林;

(二)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的野生植物群落原生地,特有植被类型区域,物种种质基地;

(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经济和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四)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

(五)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地带、烈士陵园的林地和自然村落的绿化林、风景林;

(六)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动植物生长繁殖区域。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提出设立方案报国务院审批。

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市(州)人民政府提出设立方案,经省一级的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市(州)、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方案,经市(州)、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后,报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然保护小区,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会同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方案,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建议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按本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程序审批。

第十条 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报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二)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总体规划;(四)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申报文件。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按照下列方法命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省级自然保护区”。

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加“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小区所在地地名加“保护对象”加“自然保护小区”。

有特殊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可以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名后增加特殊保护对象的名称。

第十二条 经批准设立的各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属于林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核发山林权属证书;属于湿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核发土地权属证书。

自然保护区范围和界线的确定,应当在不改变法定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前提下,兼顾其完整性和所在地经济建设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自然保护区的区界确定后,应设立界标,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除自然保护小区外,自然保护区内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一)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二)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性状态生态系统向人为影响下的天然性状态生态系统过渡地带,是隔离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区域。

(三)实验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探索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合理利用的区域。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名称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确需调整和更改的,必须报请原批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自然保护区内的标志、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侵占和毁坏。

第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根据实际需要,经县级以上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小区可不设专门管理机构。

未经设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机构。

第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开展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二)组织编制并负责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三)制定并负责实施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四)开展珍稀动植物的观察、监测和研究,探索自然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合理利用途径;

(五)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等活动;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根据自然保护区规模、资源状况和保护、建设、管理的需要,拟订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计划部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涉及文物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应征求相应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可根据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条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投毒、毁巢、取蛋、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沙)等活动。

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和从事其他妨碍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因科学考察等确需进入核心区的,应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报设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可以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标本采集、拍照、录相等活动。从事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将其活动成果副本提交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可以开展适当的生产经营和旅游活动。在实验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的,须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设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二)对旅游区域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涉及文物的,应征求相应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应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四)设置防火、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五)不得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项目。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按照批准的计划进行活动,并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凡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考察、教学、科研、采集标本、拍摄影片等活动的,须按规定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缴纳保护管理费。保护管理费的征收标准和管理办法,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会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好区内居民生产生活,协助区内居民逐步转移出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七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好自然保护区的防火及防止其他自然灾害工作。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并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警告或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破坏保护区设施、毁坏科研设备或擅自移动界标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科研、参观、考察、实习、摄影、登山等活动或不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管理的;

(三)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投毒、毁巢、取蛋、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沙)的,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以外,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令其恢复原状;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处以3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或不按照批准的计划,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二)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旅游活动项目的;(三)捕杀、盗窃、贩卖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四)破坏自然保护区内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的;(五)玩忽职守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

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

(1986年7月7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6年7月19日发布,1997年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凡森林和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均按《管理办法》和本细则管理。

第三条我省下列地区应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植被);

(二)珍贵稀有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的主要生存地、繁殖地和原生地及其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

第四条市(地)、县应将热带、亚热带原始(次生)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名胜古迹风景林和珍贵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区划为自然保护经营所、禁伐(猎)区。严禁砍伐捕猎和毁林开荒,防止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和地方自然保护区。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省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地)、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市(地)、县林业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六条在我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省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市(地)、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同级的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省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第七条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综合体,以保护热带、亚热带珍稀动植物为重点,为科研、教学提供实验研究基地。

规划自然保护区时,在国有林区应避开正在采伐的地区;在集体林区应避开区、乡群众自留山、责任山的土地和山林,并严格控制范围。国家计划进行重大经济建设的地区,以及有山林权属争端的地方,不宜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八条省内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区界,由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按第五条规定报批。

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即应与当地区(乡)政府签订区界协议,并树立明显界标。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任意变动区界和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隶属关系。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相应纳入国家、省、市(地)、县的计划,分别由有关部门给予安排,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保护管理,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生态观察、研究以及引种或驯化工作,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四)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活动,以搞活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资源情况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一)核心区:只供经批准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观测活动。

(二)实验区:经批准可进行科学实验、参观考察、教学实习、引种、驯化和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三)缓冲区:经批准可进行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和开展旅游等活动。

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第十三条凡需进入我省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实习、考察、拍摄影(视、相)片、登山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经所属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等与国外或港澳地区签署涉及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到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必须征得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管理办法》和本细则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并按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会同所在地和毗邻县、区、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划定的生产生活区内从事种养业,协助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第十五条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在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经林业部或省

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国内外有关部门、个人投资或与自然保护区联合投资兴办的旅游建筑物和设施等,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规定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隶属关系。

(三)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旅游接待计划,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按隶属关系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卫生等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六条根据需要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可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派出所或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当地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七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按规定编制配备人员,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安排超编人员。已经超编的,由当地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对下列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应给予奖励:

(一)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资源成绩显著者;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和生物资源自然演变规律,成绩显著者;

(三)热爱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者;

(四)模范执行《管理办法》和本细则,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者。

第十九条违反本细则规定,由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二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纵容或伙同外来人员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自然保护区财产或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造成严重损失者予以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根据本细则规定具体管理制度和规定。

第二十二条市(地)、县建立的自然保护经营所、禁伐(猎)区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市(地)、县人民政府参照本细则自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本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其解释权归省林业厅。

第五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1992年4月8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2年5月21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简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和拯救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资源,为人类的生态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森林野生动物类型保护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文山壮族苗

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州行政辖区内的西畴县小桥沟、法斗、南昌和马关、麻栗坡县老君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马关县林古林箐、文山县老君山、麻栗坡县茨竹坝、火烧梁子、下兴箐州级自然保护区及以后新建的自然

保护区,按本条件实施管理。

第三条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必须遵循保护、发展、利用的原则,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合理

利用。

第四条 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内公民及其他公民都有履行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

第五条 自然保护区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各级农牧渔、土地、矿管、城建、环保、财政、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及其他有关部门密切协同,各尽其职,共同做好保护、建设和管理

工作。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

第六条 建立自然保区,须按国家和省的规定进行调查、考察、研讨、勘察设计,上报批准。

第七条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按隶属关系由所在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勘定,立桩标界,定权发证。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山林权属不变。

自然保护区的解除或者范围调整,须经原审定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保护区性质,范围和山林、土地权属。

第八条 州、县林业主管部门根据自然资源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发展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按省

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核心区只供观测研究,禁止有碍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一切活动。实验区在有得利于管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经隶属的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驯化培育野生动植物及合理开发。

第十条 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资源档案,监测动植物资源的消长变化。对珍贵、稀有、濒危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应设立标志,明令保护。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地下矿藏及自然环境,必须严加保护,实行全面封山育林、栖鸟养兽。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从事猎捕等活动和进行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野外用火;禁止在林下套种作物,破坏森林植被天然群落。未经批准不得采伐林木和采挖矿藏、苗木,不得采集标本、药材、种子。

第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不得建筑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动植物生存、繁衍、栖息的设施。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各类自然资源,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因修建设施、道路,须占用或征用自然保护区内林地、土地的单位,必须征得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有

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自然保护区内和毗邻地区的村民应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规定,在划定的区域内从事生活、生产和经营活动。村民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安排和指导下,可以优先承包自然保护区内的劳务或者保

护管理任务。

第十五条 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考察、参观、地质勘探及采集标本、摄影、拍摄影视片、登山、旅游等活动的团体和个人,须经其隶属的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到所在县的林业主管部门办理手续。外国人到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须经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活动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各项规定,服从自然保护区管理

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并按有关规定交纳管理费。

第十六条 按隶属关系,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

(一)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旅游点、旅游路线的确定,按隶属关系,由林业主管部门核准,并根据旅游需要和接待条件,制订实施计划上报审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旅游活动。

(二)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其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管理事业。

(三)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投资或者与自然保护区联合举办的旅游建筑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有,收益按协议或者合同分成。

(四)制定和完善旅游区域内的管理措施,设置防火、卫生等项设施,严格巡查监督,防止损害、污

染自然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七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组织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村寨村民在其集体所有的荒山和自留山中营造薪炭林,解决村民的生活用柴,改灶节能、办沼气,开发新能源。

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采措施,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对人畜和农作物的危害。发生危害事故,应按隶属关系和有关规定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补偿。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第十九条 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保护自然环境和

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

(二)调查和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进行植被、物种、土壤、气候、光热等的勘察、收集、整理;观察研究珍贵、稀有、濒危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与生长繁殖规律;开展引种驯化工作,建设管理驯养繁殖基地,建立动植物标本室、物种基因库、种子库和重点保护的生物物种档案。

(三)做好自然保护区物种资源和珍贵、稀有、濒危动植物的保护保密工作,严防被盗和非法外流。

(四)执行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开发利用计划,做好自然保护区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五)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及时制止,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根据国家有磁规定和保护管理的需要,设立自然保护区公安派出所、公安执勤点和森林经济民警队,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领导,业务上由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主要任务是:

(一)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二)维护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秩序,依法查处侵害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设施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一条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规模及隶属关系设置机构,列编定员。其基建投资、设备购置、保护经费等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和现行财政体制列入财政预算,按时核拨。

第二十二条 自然保护区所在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毗邻乡(镇)人民政府、村公所(办事处)、厂矿、学校、驻军等,成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保护管理工作;制定保护公约,组织联防,开展群防群护,发动全社会共同做好管护工作。

第四章 奖 惩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事迹的单位和个人,由州、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宣传和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扑救森林火灾,制止盗伐滥伐林木,乱捕滥猎动物和预防、控制、处理自然灾害,使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免遭重大损失的;

(三)忠于职守、敢于同破坏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绩显著的;

(四)勇于捡举、揭发破坏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设施的违法犯罪,密切配合林政部门查处和公安

部门破案,事迹突出的;

(五)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发展、利用、科学研究方面有显著成绩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情节轻重,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分别给予处罚。

(一)情节轻微的,给予行政处罚;

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未造成损害的,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生人次罚款五元至十元,每车次罚款五十元至一百元。

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拍照、采集标本、采收药材、挖沙、采石、取土、垦荒、开矿和采挖种苗,损害森林植被,破坏自然景观的,没收其违法所得,赔偿损失并处以价值二至十倍的资源补偿费。

在自然保护区内违反野外用火规定的,罚款十元至五十元;引进森林火灾未造成重大损失的,赔偿损失并处以价值二至七倍的资源补偿费。

盗伐自然保护区林木、猎捕自然保护区动物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和工具、猎具,赔偿损失,并处以价值三至十倍的资源补偿费。

罚没收入按有关规定管理。

(二)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犯上列

(一)款各项,损害严重、情节恶劣、数额巨大的;盗伐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三级树种和捕猎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设施,或者伤害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依法予以制裁。

(三)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损失的,按照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经济处罚;对监守自盗,内外勾结盗窃珍贵、稀有、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从严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对林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单位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有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林业主管部门及其授权单位可以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报请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本先例的修改应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省人

大常委会批准。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下载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方政府规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