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贯彻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妥善处置突发事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实验室工作秩序和安全,特制定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影响实验室正常实验秩序的重大事件。
二、实施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实验室人员、老师、学生以及其他进入实验室场地人员的安全教育,对各种影响安全的苗头及隐患,立足防范,抓小、抓早。实验室要有明确安全通道标示,安全警示牌。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应在第一时间,逐级上报。发现人报告重点实验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学院办公室、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等,由学校统一领导部署,实验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应急处理工作,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措施得力,救人第一
实验室发生突发安全事件、并造成人身伤亡时,应立即拨打 120电话。抢险救护时,要先切断电源或采取防护措施后再组织救护,防止事态扩大。发生各类事故都要保护好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分析。
(1)发生重大火警、火灾事故,在迅速拨打 119电话的同时,组织人员安全有序疏散,并根据着火部位、性质,可用现场备用的防火沙、土、水和灭火器进行灭火。若发生严重烧伤、烫伤,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30 分钟以上。若伤者发生骨折要保持静坐或静卧。
(2)发生重大设备事故,要立即报告,同时停止设备运转。处理事故时,要有专人监护,严格执行检修程序和停送电确认制度。
(3)发生危险品泄露中毒等重大事故,救援人员在救援时要先关闭气源,戴好防毒面具,迅速把中毒人员抬至通风良好处进行抢救。
三、实施组织
重点实验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组
长:黄茂松 副组长:黄
雨
组
员:陈
宝
马险峰
张陈蓉
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的制订;督查实验室下属各个实验室制定处理突发事件预案和进入实验室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在事故发生时,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工作,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事故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四、实施步骤
发生突发性安全事故应按以下步骤处置: 1、事故报警
报警内容包括: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险程度、人员伤亡情况、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紧急疏散和现场急救
迅速组织有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抢救伤者。3、注意保护现场 4、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实验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必须即刻赶赴事故第一现场,指挥或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处理。
五、应急联系电话 火警电话: 119 急救电话: 120 校内应急电话:65982404 黄茂松:65983980 黄雨:65982384 陈宝:65982252、马险峰:65984993、张陈蓉:35311874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5月
第二篇:建筑工程系实验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建筑工程系实训中心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贯彻《****职业技术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系部实训中心的安全工作,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妥善处置突发事故,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扎实开展“平安实验室”创建活动,确保建筑工程系实验、实训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破坏和严重影响系部正常实验实训教学秩序的重大事件。
二、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实验实训人员、老师、学生和其他进入实验实训场地人员的安全教育,对各种影响安全的苗头及隐患,立足防范,抓小、抓早。实训场所要有明确安全通道标示,安全警示牌。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实训中心突发安全事件,应在第一时间,逐级上报。发现人报告建工系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学院保卫处,由学院统一领导部署,由系部实验室安全应急工作小组统一指挥,实训中心主任为实验、实训安全责任人。
3、措施得力,救人第一
实训中心突发安全事件,人身伤亡事故应立即拨打120,抢险救护时都要先切断电源或采取防护措施后再组织救护,防止事态扩大。发生各类事故都要保护好现场,并接受事故调查分析。
1)发生重大火警、火灾事故,在迅速拨打119的同时,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使用现场的灭火器进行灭火。根据着火部位、性质也可用现场备用的防火沙、土、水进行灭火。若发生严重烧伤、烫伤,要立即用冷水冲洗30分钟以上。
2)发生重大设备事故,要立即报告,同时停止设备运转,处理事故时,要有专人监护,严格执行检修程序和停送电确认制度。若伤者发生骨折要保持静坐或静卧。
3)发生危险品泄露中毒等重大事故,救援人员在救援时要先关闭气源,在实施抢救时,必须戴好防毒面具,迅速把中毒人员抬至通风良好处进行抢救。
三、实施组织
建工系实验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负责系部实训室“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的制订;督查进入实验室、实训场所师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在事故发生时,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工作小组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事故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四、实施步骤
发生突发性安全事故应按以下步骤处置:
1、事故报警
报警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险程度、师生伤亡情况、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2、紧急疏散和现场急救
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抢救受伤师生。
3、注意保护现场
4、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系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必须即刻赶赴事故第一现场,指挥或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处理。
应急联系电话: 火警电话:119 急救电话:120
建筑工程系 2011-4-13
第三篇:实验室管理条例-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管理条例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及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条例,以确保实验室建设、运行、开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条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在同济大学,是同济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之一。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重点实验室接受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指导和同济大学的领导。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同济大学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同济大学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与院、系平行。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同济大学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五条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国内外科学家中选聘组成。学术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二名。学术委员会按照《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开展工作。
第六条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实行依托同济大学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的行政工作、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专职人员聘任、学术交流、仪器设备和资产、环境安全、财务等实行统一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采取“2+3”模式管理,即受聘的实验室主任工作2年后,教育部会同依托单位对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和实验室的运行状况进行届中考核,考核通过后,继续聘任3年,否则予以解聘。重点实验室设副主任两名,实验室副主任对主任负责,协助主任进行管理工作。实验室聘任学术秘书、行政秘书各一名,协助实验室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第七条 实验室主任按照学术委员会确定的研究方向及审定的研究课题负责科研课题的组织管理,定期召集课题组长会议落实科研计划的实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检查各课题的季度小结、年终总结和完成课题的总结工作;依据重点实验室的相关管理制度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技术管理,保证设备和仪器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维护;组织日常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刊物的出版。
第八条 实验室主任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定期召开实验室管理人员和课题组长会议,制定政策以稳定实验室的技术队伍,促进科研人员的流动和学科的相互渗透,吸收有成就的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来本实验室工作,培养青年科技人员,保持本实验室科研人员队伍具有合理结构。
第九条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接受国内外科研人员以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的身分来实验室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如合作研究、科研人员互访和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实施计划的具体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实行信息管理。设专人负责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实验室以简报和年报形式向外界报告研究成果,反映学术动向,交流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实验室工作的开展。
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四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XX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切实加强平安XX建设,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促进经济建设平稳、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力争把事件制止于始发状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局部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管理区域。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镇成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
组长:XX镇常务副镇长
副组长:XX副镇长
XX派出所所长
XX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应急办专职副主任
成员:XX应急办中队长
XX经委主任
XX土管所所长
XX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
(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综治办公室、群众工作组、事件处置组、后勤保障组。
1.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同志兼任,成员由镇党政办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收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种信息和动态,按照“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收集上报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当好领导参谋,做到情况报告渠道畅通。
2.群众工作组。组长由XX同志兼任,成员:宣传、团委、妇联、文化站等部门同志参加。主要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群众内心思想工作,说服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加强舆论导向,劝阻不明真象的群众。一旦发生集体上访,及时做好群众劝返工作。
3.事件处置组。组长由XX同志兼任,成员有镇机关应急小分队和镇警务区人员组成。接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告后,迅速赶赴现场,控制事态的发展,维护秩序,防止出现过激行为。对扰乱秩序的,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对触犯法律的坚决给予严厉打击。
4.后勤保障组。组长由XX同志兼任,成员有医院、交通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期间,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必要的医疗、交通、通讯、电力等应急设施。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事件处置顺利有序的进行。
四、应急报告
1.应急报告程序
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向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将情况上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
2.应急事件报告要求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姓名;
(2)事件发生的简要情况;
(3)事件的性质;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控制情况。
3.应急事件报告内容
(1)恶性或重特大刑事案件;
(2)群体性械斗事件;
(3)公共场所内的群体性斗殴事件;
(4)重特大交通事故;
(5)重特大火灾事故;
(6)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7)5人以上集体到各级政府、部门上访;
(8)涉及经济建设中因房屋、坟墓拆迁,土地征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9)其它重大事件。
五、本预案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处置体系,维护我校教育教学稳定局面,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及时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
二、工作原则
处置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尽量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校园重特大事故,严格按“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保障校园教学与生活秩序稳定。
三、适用范围
发生或可能发生在头道中学突发事件适用本预案处置。
校园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在校园内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由人为或自然灾害引起,具有突发性或难以预见,对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校园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的各类突发事件。
(一)安全事故:地震、台风、洪水、山体滑坡、火灾、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群体拥挤踩踏、游泳溺水、户外集体活动发生意外等,致师生重伤、死亡。
(二)公共卫生事件:群体食物中毒、环境污染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病因等,致师生重伤、死亡。
(三)社会安全事件:在校师生与当地群众发生群体纠纷、学生之间较大规模纠纷、非组织的政治性群体聚会或游行、学生各类自杀死亡、因教学改革或拖欠教师工资等原因引发的教职员工集访、教师体罚行为致学生死亡或伤残或病重住院、严重影响校园教学秩序或群众生活秩序的其他突发事件。
四、校园突发事件级别
校园突发事件按其影响大小和危害程度划分为一般性、重大、特大三个级别。
(一)一般性校园突发事件
在个别校园发生,致师生重伤,或对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家庭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由学校为主可以进行处置,或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协同所在地教育部门可以协调解决的校园突发事件。
(二)重大校园突发事件
在个别校园发生,致师生伤亡,或对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家庭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危害,需由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市教育工委、教育局与学校共同参与处理的校园突发事件。
(三)特大校园突发事件
发生师生死亡3人以上,或对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学校教学和教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家庭和社会稳定造成特别重大危害并产生恶劣影响,出现跨学校甚至向社会蔓延扩散的态势,或按有关规定应确定为特大级的紧急情况,需由市委、市政府或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协调当地党政及教育等相关部门处理解决的,或需报泉州市教育工委、教育局甚至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或教育部处置的校园突发事件。
五、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设立头道中学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略!
主要职责:
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工作责任制、校园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做到反映迅速、处置及时。
六、校园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1、发生校园突发事件,所有知情者有义务在知情后的第一时间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
2、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后,事发地学校应在第一时间或接报后5分钟内中心小学报告,不得隐瞒、缓报、谎报和漏报。
3、中心小学接到重特大校园突发事件报告后15分钟内向市教育局报告。
4、对传染病暴发和流行、非法组织政治活动等重大紧急情况,应当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有效处理,防止事态蔓延或扩大。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各级党政、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举报事发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漏报或不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失职行为。
七、校园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学校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实行校长责任制负总责。
1、处置工作环节
一是事件发生前,要立足防范,超前工作,掌握主动;二是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判明性质,依法办事,注意方法,及时果断处置;三是事件平息后,要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出现反复。
2、事件调查与定性
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后,学校行政领导必须进入指挥状态,迅速赶赴现场,并对当事人(或目击者)详细问话,尽可能准确了解相关信息、数据并作记录。发生校园突发事件,可以报当地公安部门(或110)、安监、卫生等相关部门协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场,配合有关部门对现场进行勘察,搜集事发(作案)有关材料、人证、物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事发(作案)线索,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保卫(防范)工作的漏洞,根据情况对案件进行定性。
3、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
1)、一般性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发学校立即启动本校应急预案进行处置,校长立即组织有关应急资源,采取相关措施妥善处理,严防事态扩大,避免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同时请求当地党委、政府及公安、安办、卫生等相关部门协同处理。在事故发生后的1日内,事发学校应按规定以书面形式将事故的发生、性质、处理情况如实报告市教育局。
2)、重特大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发学校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将简要情况迅速报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同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学校校长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赶赴现场指挥,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现场动态与发展,并在2小时内传真续报事故详细情况与现场处置情况。
八、预防和处置保障措施
1、层层建立责任制。各校领导对本学校安全负责,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校部门安全负责,各班级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安全负责。
2、建立防范长效机制。各校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立足防患,牢固树立“防患先于处置”的思想,杜绝对校园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长期忽视的麻痹思想,超前工作,掌握主动,建立防范非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为校园打造安全屏障。
3、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各校应对阶段性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布置校务工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的分工责任。
4、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各校必须根据实际,按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应急单位、应急人员、应急资源救援档案库,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各种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增强和提高师生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意识和应对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九、事件调查报告
一般性突发事件,由事发学校为主组织调查,并负责上报调查结果;重特大突发事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并负责上报调查结果。
十、奖励与处罚
1、奖励。对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或有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处罚。对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玩忽职守者,逃避责任者,阻碍执行公务者,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们隐瞒、缓报、谎报情况者等,视其情节和危害后果,报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集安市头道镇中学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