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1(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07:0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法战争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法战争1》。

第一篇:中法战争1

中法战争—越南上空的三色旗(1)

总序

公元1884-1885年,欧亚两个大国间发生了一场举世皆惊的武装冲突。经历了普法之战奇耻大辱的法国,想要在对外政策上展现强硬态度,重拾大国信心。而正经历着洋务运动变革,在军事近代化道路上已经迈开步伐的中国,也颇有自信地认为在对外事务上完全可以采取强硬态度。两个都并不愿在外交问题上主动退步的国家,围绕越南问题,糊里糊涂地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2008年末-2009年初,我陆续在《现代舰船》杂志连载发表了史话性长篇著作《中法海战》,全书纵览中法战争中的政治、外交、军事领域,以海战为重点,大量引用中、法双方档案资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再看这场战争。现在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订扩充,将在blog上陆续连载,全文登出。

多事之秋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现代称中南半岛),古称安南、交趾等。上自春秋时代,越南就已经有了与中国互通往来的历史,此后的岁月里,越南曾数度被并入中国版图,也曾屡次被册封为中华属国。到了清朝,则是与朝鲜地位类似,服中华衣冠,每四年朝贡一次的重要外藩。然而清朝末年,中越之间的传统宗藩关系,开始受到外力挑战。

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15世纪,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历经艰险,找到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航道,揭开西力东渐巨变时代的大幕。紧邻印度的越南国土上,欧洲人的身影出现得越发频繁,传教、通商、探险……不一而足,较宗主国更为强势的欧洲文化,逐渐对越南大地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越南爆发的西山叛乱,使得路易十六获得了极佳的干涉越南内政的机会。然而接踵而至法国爆发大革命,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控制越南的计划也在革命的**中一度销声匿迹。

曾派教士百多禄向法国求助的越南国王阮福映,画中身着的西洋服饰,可见当时越南宫廷受法国等

西洋文化的影响。

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越南发生规模空前的西山叛乱,西山叛军狂飚突进,与黎氏王朝争夺政权,保王派官军一败涂地。乾隆帝应援派出中国军队前往支援,结果也是兵败如山倒,无济于事,乾隆甚至竟册封了西山叛乱首领为越南国王。在此恶劣情势压迫下,保王军的实际统帅,黎氏国王的外甥阮福映问计于在越南传教的法国教士百多禄(Pigneau de Béhaine),决定委托百多禄回国帮助向法王路易十六搬救兵,为表亲法诚意,阮福映将长子送往法国充当人质。1787年,法越两国签署凡尔赛条约,约定法国派远征军帮助越南平乱,作为回报,越南割让昆仑岛和沱灢(岘港)给法国。虽然法越条约签署未久,在大革命的号角声中,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人头落地,导致法越凡尔赛条约事实上无法履行,但是法国对越南土地的注意力,却就此生根。

大革命过去的若干年里,法国政局一乱再乱,革命党、保皇党,共和国、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拿破仑帝国的问世,又挑起了欧洲大战的狂澜。法国国内民生苦不堪言,对外开拓殖民地的计划,更是无力顾及。这种混乱局面,随着1852年拿破仑三世复辟成功,法兰西第二帝国问世,才稍稍告一段落。仿佛法国政府天生不甘太平,自己的国内问题刚刚初步解决,就立刻着手向外张牙舞爪,除了参与针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其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则是越南。

路易十六时代,由于内乱而错失占领越南领土的大好机会,拿破仑三世决定自己要重新夺回来,以此作为在印度支那站稳脚跟,与英国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利益的重要一招,同时也是展示自己姓氏独特价值的大好机会。1858年,法国将刚刚在中国参加完二次鸦片战争的远征军大批调往越南,借口法国传教士屡屡在越南遇害,越南政府未能做出合理赔偿,而且不接受法国要求开放口岸的提议,于是从沿海港口沱灢开始,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此时的越南国王阮福时不愿听任法国摆布,调兵遣将,反击入侵,炽烈的战火蔓延越南各地,四年后处处败北的越南阮氏王朝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将南部的嘉定(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定祥、边和三省(越南的省份数量看似繁多,但每个省辖地并不大)及昆仑岛割让给法国,开放沱灢、吧剌、广安三个沿海通商口岸。旋后,对此并不满足的法国,又以邻近的永隆、安江、河仙三省“匪盗”横行,越南政府剿匪不力为由,自行出兵予以占领。最后将上述越南六省全部并入法国版图,成为交趾支那殖民地,设总督进行管理。为了巩固占领,法国驻亚洲海军也在中国、日本海支队(Division Navale des Mes de Chine et du Japon)以及大溪地兵站(Station Locale de Tahiti)外,新成立了驻在越南的南圻支队(Division Naval de la Cochinchine)。红白蓝三色旗开始在越南上空飘扬。

法国报纸上刊载的铜版画,身着海军礼服的安邺。铜版画收藏:陈悦

红 河

交趾支那殖民政府成立时,各级的行政官员主要由法军的军官充任。西贡附近的堤岸市,也迎来了一位走马上任的法国行政官。形容清瘦的海军上尉安邺(Marie Joseph François Garnier),1835年7月25日出生于法国中部城市圣艾蒂安(Saint Etienne)的一个陆军军官家庭。书卷气十足的外表之内,却跳动着一颗充满冒险精神的心灵,1856年,不顾全家的反对,陆军的儿子安邺投入了海军的怀抱。就读布列斯特海军学校毕业后,安邺立刻获得了工作,进入当时人才奇缺的法兰西海军,并随远征军到达中国,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入侵越南的战争。交趾支那总督府成立后,以文气见长的安邺被委任为西贡近郊的堤岸市行政官。法国从越南攫取殖民地,根层的目的无非是想借助这片土地赚到更多的利益。当时,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正处在对太平天国、捻军等各地起义军镇压的战争中,洋务运动事业也在萌芽待发状态,全国对西洋军械、机器等物资的需求极为旺盛,对华贸易成了列强的重要盈利之道。然而,以越南为基地,除了交通险阻的陆地外,如果想要利用便捷的海上交通,与中国建立贸易,则必须借助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作为中转站,而且得绕印度支那半岛,途经马六甲海峡。与其走长途,还要被英国从中剥削一道,不如直接寻找其他更便利的途径。19世纪60年代,从越南境内寻找一条通往中国的水路,犹如是一股淘金热潮,成了法国地理学家、探险家、商人们热衷的活动。

1866年,充满冒险精神的安邺,也跻身这一探险领域,成了法国交趾支那探险队的队长,也因为此,这个法国人之后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安邺带着法国探险队,披荆斩棘,沿越南境内几条和中国相通的河流进行勘查。首先证明无法沿澜沧江-湄公河直接通航中国,安邺们的目光聚焦在一条更为特殊的河流。红河,中国境内称元江,是一条连接越南和中国云南,而且注入大海的河流。“法国使节的首领主张以东京的江(红河)的流域为出海口。由此道路,云南的出产可以到达海边,再向法属西贡的海口运输。”安邺沿红河一路进入中国境内,到达了当时正被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占领的大理城,证明了通过红河进入中国完全可行,而且亲眼目睹了红河上实际早已有中国商船往来航行的情况。这一重要发现,后来随《两世界杂志》等媒体公布,安邺很快成了欧洲著名的地理探险家。

探险队离开大理后,沿中国长江流域东行,准备先到达中国东南沿海,再转道返回越南,以对中国境内的地理再作一番刺探了解。探险队途经湖北汉口时,安邺结识了一位热心的听众,当时正在湖广一带寻找商机的法国商人堵布益(Jean Dupuis),听到红河大发现的故事后显得十分兴奋。当然,堵布益对这一问题的热心,没有丝毫的地理学上的因素,而是出于一个商人天然的敏感。

1856年,与中国东南激烈的太平天国战争遥相呼应,西南边陲云南突发回民起义,起义军攻陷大理,宣布遥奉太平天国。清政府对西南回民起义的镇压,一直持续到1870年代,仍然未有任何收获,连年的战争,清政府对近代化军火需求迫切,云南战场充满了军火商赚钱的商机。当时,如果从东南沿海的上海等通商口岸通过陆路运送军火往云南,路途艰险遥远,加上沿途各省治安情况好坏不一,耗费时间而且安全得不到切实保证。当听到从越南直航云南的红河航道被发现,堵布益立刻产生了一个念头,即从越南沿红河运入军火到云南贩卖,再从云南装运矿产返回越南运回法国,一来一往必定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重利趋使下,堵布益立刻将设想付诸实践。首先打通了中国官场关节,与云南巡抚岑毓英、提督马如龙签订军火购销协议。然后以此作为自己是云南政府代言人的凭证,寻找法国政府对其上溯红河活动的支持。得到红河航道这一大发现的法国政府,当时也正在盘算如何开发利用这条处在交趾支那殖民地辖区之外的黄金航道,堵布益的活动无疑可以当作一次有益的实验,法国政府乐观其成,对堵布益的申请即刻予以批准,但着重声明仅仅只是表示支持,并不代表法国政府也卷入这次行动。

拿到中法双重许可证后,孱弱的越南政府就已经完全不在堵布益眼中,一支旨在进行红河运输探险的队伍开始组建起来。鉴于红河航道处于交趾支那殖民地之外的越南北方,为保证航行安全,堵布益于1872年通过上海的德商泰来洋行,买到了两艘英国海军“青花鱼”级(Albacore)炮艇,“甲虫”(Cockchafer)和“商行”(Firm)号,购得后重新在上海法国工部局登记,分别更名为“红江”(即红河)和“老街”,以此作为运输队的护卫。另外获得了一艘名为“山西”的轮船和一艘中国帆船,用作运输船。同时招募了由27名欧洲人,125名中国、越南、菲律宾等亚洲人组成的雇佣军,某些资料显示,其中还包括云南提督派出的中国军人。1872年10月,堵布益的船队满载包括德商泰来洋行托运的军火在内的大批战争物资启航,从海防进入红河,经过越南旧都河内,沿江上驶。本就对法国强行租借交趾支那心存愤愤的越南政府,看到飘扬着三色旗的船队居然大摇大摆在自己的辖区内行动,而且不缴纳任何税厘,又要从北方重要城市河内穿城而过,自然而然地提出抗议,认为此举违反了法越之前签署的条约。但是堵布益依然我行我素,成功于当年底到达云南,为通商方便,堵布益还自说自话,在并非对外通商城市的河内设立了办事处和货栈。1873年春天,堵布益从云南返回河内,突然发现他在河内的一些亚裔雇员被越南政府抓捕,遂于当地越南官员发生冲突,做出了绑架越南官员,焚烧越南政府告示的过激举动,红河航线在越南人的抗议声中,依旧如故运行着。对越南官员的警告,堵布益的回复是“如果你想阻拦我的路,我会用机关炮把你们全部杀光。如果你让我通过,我们将会是最好的朋友。”

按照领事裁判原则,越南境内的法国人即使做了无法无天的举动,也轮不到越南官员来处理。愤怒的越南政府向法国交趾支那总督及占领军总司令杜白蕾(Dupré)海军少将提出抗议,要求其立刻管束堵布益的活动。交趾支那总督经请示法国海军和殖民地部后,派红河航道的发现者安邺,率一支包括炮艇“蝎子”(Scorpion)、“爱斯兵哥尔”(Espingole)和50名官兵的队伍,前往河内。明面上,法国人是要着手调查、处理这一纠纷,而私下里,法国政府通过堵布益的实践活动,已经看到红河航道存在的巨大经济潜力,准备“用武力取得保证和占领河内和沿海的一个据点。”想要将红河航道也纳入法国的势力范围。

1873年11月5日下午,安邺率领的“宪兵”在堵布益的欢迎下到达河内。令越南政府始料未及的是,到达之后,安邺即在城内四处发布告示,宣布自己的目的是“驱逐海贼”,而丝毫不提堵布益。对此,越南河内巡抚贴出告示宣布抗议,“(安邺之唯一任务)乃在审判并驱逐堵布益,非以干预国家之事(干涉越南内政)。”安邺立刻回击,与越南人展开告示大战:“这城的巡抚刚刚发表一张宣言给民众,歪曲了我任务的性质”,称自己的使命只是调节纠纷,而非驱逐堵布益,言下之意是来迫使越南政府默认堵布益行动的。同时提出了包括“红江将被保留专作法国与中国船只航行之用”等5条约款,强迫越南政府接受。当得知越南政府拒绝约文后,安邺决定付诸武力,由此不难看出,法国殖民政府派安邺赴河内的真实目的。1873年11月20日天色破晓后,安邺率领法军和堵布益的雇佣军共180人,向河内城里的越南军队发起进攻,让人咋舌不已的是,7000多越军面对100多对手,只是稍做抵抗就都作鸟兽散。10时,法军没有付出任何伤亡代价,就轻松地控制了河内,河内巡抚阮知方被俘后绝食自杀。

站在河内城高高的城头,安邺心头不断涌起无比的自豪感,感觉自己已是法兰西的英雄。控制河内后,100多法军和雇佣兵继续四面出击,越南军队闻风而逃,北部的海阳、宁平、南定等红河沿岸省份相继陷落。不过,此时不可一世的安邺未能意识到,他的举动实际已经触动了一支以黑色旗帜作为标志象征的军队的利益,越南北方茂密的热带丛林里,一只黑色的丛林虎被触怒了,他真正的对手即将到来。

第二篇: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2、沙俄侵占伊犁

3、“海防”“塞防”之争

4、左宗棠收复新疆

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

二、日、美侵略台湾 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日、美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东南海疆挑衅。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

美国侵略台湾蓄谋已久,从40年末以来先后几次窥测台湾。1867年更是利用“罗佛号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武装进犯。罗佛号是一艘美船的名号,1867年,该船在台湾南部的琅 峤(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这就是所谓“罗佛号事件”。事后,美国焊然派其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180人在琅峤登陆,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打死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因为当时美国还受海军力量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便与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起来共同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

1871年11月,我国邻邦琉球有渔船因遭大风飘流至台湾,五十多个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误杀,剩下来的12人由中国政府送回国,这就是所谓“琉球船民事件”,这一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和疏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是日本为了找侵华借口,就直接插手这一事件,大做文章。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

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

所谓“马嘉理案”是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英国为去云南扩张势力,阴谋修建从缅甸仰光到我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朗率领武装探路队“近二百人,企图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迎接。1875年2月,马嘉理一行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遂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引起了腾越地区人民激奋,杀死了马嘉理,并把柏郎率领的探路军赶归回缅甸,英国利用这一事件,强迫清政府于1875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此约扩大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很多特权。此外英日侵略者又获得哪些新的权益呢?第一,增开四口;第二,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第三,取得更大的商务特权;第四,得以侵入我国的云南、西藏地区。

四、英国和沙俄侵略中国西藏地区

1、英国侵略中国西藏

2、沙俄对西藏的颠覆侵略活动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的抗法活动

二、中法战争前后统治集团内部状况

面对着法国侵略越南和我国西南边疆的严重局面,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主战派是顽固派官僚和清流派人物,一些则是地方疆吏了,如两江总督刘坤一,驻法公使曾纪泽,筹办福州海防大臣左宗棠,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属抗战派。而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而总的来说,对抗战是不积极的,是妥协的,越南曾两次派使向清政府求援。李鸿章作为主和派代表人物,他从保存淮军和北洋海军的实力出发,总是找借口为主和张本。在7月中旬,清廷把李鸿章调回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张树声回两广总督本任。张树声是主战的,他奏请清廷采取对策,以保护中越的宗藩关系,建议清政府令曾经泽与法国交涉,并遍告各国,同时建议备战。12月旬,清政府派员前往越南宣布“天朝威德”,一时清政府又倾向主战,通过外交途径通知法国,山西等地驻有中国军队,要求法国慎重从事。法国不予理睬,于当月,孤拔率军攻山西,清军将领,云南巡抚先期逃亡兴化,黑旗军血战三天,毙战300余人,最后山西失陷,这样,中法战争就以此时法国进攻山西的中国驻军为标志而正式爆发。

三、中法战争的经过

1、战争的第一阶段(1883.12-1884.5)这一阶段,战场主要是在越南境内。把1883年12月法国军队进攻驻扎在越南山西的清军作为中法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的。

2、战争的第二阶段(1884.6-188.5)这一阶段是中法战争的典型阶段,战事在中国和越南两处同时进行,步骤大致如下: ①北黎冲突(观音桥事件)②基隆之战③马尾之战④沪尾之战⑤镇海之战(甬江之战)⑥镇南关大捷⑦订立《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李巴条约》)

四、中法战争结局的历史教训

中法战争的结局可以一句话概括,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为什么这样呢?这个事实很明显,战争第一阶段战事不太典型,就说第二阶段吧,几个战役除去马尾之战等外,其他战役基本是中国胜利的,特别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镇南关战役„„

主要历史教训和影响:

第一,更典型的充分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在此之前,历经的与外国侵略者较量的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固然在于清朝的腐败,但作为战争的直接结局是清朝方面失败了,军事上的失败导致被迫就范,还似乎有点扯赖,而中法战争呢,从军事上说都是中国得到了胜利的结局。这胜利,是广大爱国军民基于通过两次鸦片法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对外国侵略者认识深化和仇恨增强,奋勇战斗,抵抗外国侵略的结果。但是,广大爱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却被清政府用来化为乞和的本钱,在它的罪恶之手下,完全给葬送掉了。不管军事上是败是胜,在清政府的主持下,战争的最后结局总是清朝方面失败告终。这促使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开展。

第二,在清政府腐败面目更充分显露的同时,由外国侵略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进一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就成为维护中华民生存的迫切任务。事实上中法战争以后,群众性的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开展,成为当时反侵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早期维新派为代表的先进阶级力量,更深入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

在中法战争十年之后,发生了中日战争,这次战争的时限是1894年7月至1895年3月,历时大约8个月。因为战争爆发的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是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作为日本在19世纪90年代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其宏观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讲边疆危机时我们提过),到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接近于过渡的最后完成(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标志是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具有五大经济特征,其中之一,是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之二,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到甲午战前,垄断组织已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基本取得了统治地位。为了输出“过剩资本”,它们对殖民地的要求更为迫切。此外列强已把非洲、澳洲和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宰割完毕,只剩下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国当处在未被某一国帝国主义独占的半殖民地位。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也在内,还有美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领土,对中国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对中国和它外围的邻国角逐激烈。列强各国在侵略中国问题上,他们是互相争夺,互相勾结。沙皇俄国为了把中国东北和朝鲜控制在自己手里,正在准备大肆进行侵略扩张,它对日本是警惕的,但为了使日本能在它同英国争夺远东的斗争中站到自己方面来,又拉拢日本,默认日本向中国进攻。英国在长江流域,华南各省扩张势力范围,为此不愿日本发动战争,但又要利用日本牵制沙俄南下,基于此又希望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法国则想利用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把其他各国的注意力引向中国北方,以利于他自己在中国西南各省肆意扩张。德国希望利用日本发起的战争,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美国正在太平洋上开拓殖民地,它早就与日本联合起来对中国进行侵略,这次又想借日本对华战争进行共同分赃。总之,日本当时发动对华战争,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接近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2、从日本发展的特点看: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到它发动甲午战争的时候已历二十多年的时间,它通过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出现。但是,明治维新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出现的,大量封建因素保留了下来。特别突出的是明治维新时的许多封建领主和武士,后来转化为资本家,其中一些人还身兼国家高级官吏,他们本身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国家是以经营军事工业为主导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这种资本主义,随着天皇制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发展起来,具有疯狂的掠夺性。具体到对华关系上,明确维新以后,它就制定了所谓“大陆政策”,即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国,第三期灭亡满蒙,征服支那(中国)全土,进而征服亚洲和世界(这个改革是1927年7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兼外务大臣田中义一给裕仁天皇的枢密奏折中透露出来)。1885年日本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更是制订了《征讨清国策》具体规划了侵华步骤。此外,日本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对它动侵略战争更起到了推助作用。日本也同样不能逃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惩罚,1890年,日本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主要生产指标下降,对外贸易也很不景气,财政赤字大大增加。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了政治危机的到来,当年日本就爆发了全国农民起义,此后,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接连不断。为了摆脱困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日本更是在发动对华战争上寻找出路。而这时,它已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军事实力。到甲午战争前,日本已建立起一支拥有六万多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七万二千多吨的海军舰只,总吨位大大超过了北洋海军舰只。

3、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当时为列强所争相吞噬,都不是被某个资本主义国家独占的完全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中国与日本仅一海之隔。从地理上便于日本侵略。中国地大物博,是块肥肉,故成为日本猎取的主要目标(系与日本相邻的朝鲜,是满足不了日本胃口的)。

三、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结局

1、战争的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以朝鲜问题为前导的。

2、战争经过

① 丰岛海度

日本点燃战火

时间:1894.7.25,地点:丰岛附近海面.清政府雇佣英舰高升号运兵增援朝鲜牙山,并派济远、广乙、操江三舰护送,航期被日本间谍侦知,日本即派舰队在半岛海面集结,在25日晨济远等舰驶抵丰岛海面时,即发动突然袭击,广乙号遭重创后撞海滩焚毁,操江被掳,济远管带方伯谦临阵命舰队逃脱,水手怒发炮还击。高升号被击沉,船上近千名清兵罹难。即所谓高升号之事件。至此,日本不宣而战,以偷袭方式,正式挑起战争。半岛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也是第一次海战。

②牙山之役,清朝被迫宣战.牙山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第一次陆战,此战之后清军看到求战求和已不可能,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同日对中国宣战。

③平壤之战,清军败退国内.经牙山之战,驻朝清军都退至平壤。这里也就成为日军选择的决战场所。④黄海海战,清方失制海权.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下令北洋舰队固守威海卫军港(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之一,另一为旅顺),北洋海军从此失去了制海权。

⑤辽东遭劫,人民浴血抗敌日军在取得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的胜利之后,基本上实现了占领朝鲜和控制制海权的第一期作战计划。

⑥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威海卫战役以清失败告终,同时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也至此覆灭。

⑦湘军“东征”,一触全线崩溃.上面一些战役吉主要动用的是淮军,因其屡败,从1895年1月起,起用湘军“东征”,出动六万人,驻扎山海关内外以两江总督、湘系要员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其人是主战的,而今真正奉命抗敌,亦是大不顶事,同样是一触即溃。3月里,几天之内接连失去关外诸军据点,全线瓦解。这次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出兵几乎是无声无息地迅速失败了。

⑧马关谈判,丧权辱国签约清政府以慈禧、李鸿章为首主张议和,并不是到最后军事上走投无路之时才开始,而是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他们苟且求和的态度,是造成甲午战争中国方面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于4月17日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至此,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结束。

四、《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次年,又据有关规定,订立通商行船条约,日本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从当时看,这对于列强来说已不典型和重要,因为列强绝多国家军已获得此权,不过后起效法而已,故可在马关条约中不论]

影响: 《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继《南京条约》之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的影响无论对中国还是远东地区来说都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比如:

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战略要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皆属偏远地方,现在割及大块设省地区,不仅使台湾沦为日寇的殖民地,而且拱手把满族贵族“根本所关”的辽东半岛割给日本。这是继沙俄吞并中国大片领土后,又一次对中国领土的大掠夺,直接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领土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超过历次战争的赔款数目。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还大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浙江到四川,全部都向帝国主义开放,更加便利了它们直接掠夺那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列强扩大商品倾销,1898年中国进口货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同一时期,列强也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土货出口总值增加了19.4%。至于《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臣民在华投资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直接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日本完全控制朝鲜。吞并朝鲜,大大扩张了领土。同时割占我国富庶的宝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而且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日本四年多的财政总收入(当时日本每年的财政总收入是八千万日元),为日本扩充海、陆军,投资于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提供了巨额资金,使它迅速挤进世界强国之林,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且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第三,促使中华民族觉醒,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的一页。《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从更高的层次上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同时,《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严重。尽管从短近的眼光来看,此条约对中国似乎只是灾难和屈辱;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于是出现了两股平行向前发展的社会运动:一是以资产阶级上层领导的维新运动,另一是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斗争。两股爱国社会运动交错出现,从而推动了近代历史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时期。它不仅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改变了远东的局势,而且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五、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留给我们的教训

当时中国拥有陆军约95万,海军军舰71艘,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却被一个只有29万军队,20几艘军舰(其中有9艘在修理)区区岛国打败,这是为什么?落后挨打,腐朽必败。

1、清朝的经济衰退,落后是要挨打的。

2、政治昏暗,吏治腐败。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忙于争权夺利,根本不顾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和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明争暗斗,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党的势力。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1888年,在国家财政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光绪为了举行婚礼,耗资500万两白银,西太后为贪图享乐,下令修建南海、中海、北海和颐和园,共耗资1600万两白银。国库空虚,难以支付,只好挪用海军经费,甲午战争前10年,共挪用海军经费1098万两,故从1888—1894年,北洋海军未添置一艘军舰。

清朝政界妒贤嫉能,有献身精神的人被打下去;无能之辈青云直上,虚报战功,弄虚作假,结党营私,惟利是图,贪官污吏,巧取豪夺,横征暴敛,贪污走私。后评清朝官吏“三只手”,连贪带贿,腐败透顶。

3、前线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有一支“战无不败的海陆军”其表现:(1)指挥系统腐化,选帅无力,懦夫庸才充斥高层指挥系统。

(2)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甲午战争中,清军仍以大刀长矛为主。虽有洋枪洋炮,武器种类和规格不一致,枪炮不通用,子弹也不对号。

(3)

不可能动员和依靠广大的民众进行抵抗。

甲午战争,迄今已经100多年,在当今和平发展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回顾这段国难痛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狂。在当今国际,一片和平友好的形势下,还要看到世界动荡的一面,千万不能和平麻痹,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意味着分割世界”,在帝国主义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过去的是历史,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在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形势下,日本内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追悼阵亡者集会,篡改教科书,否定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反对国会通过谢罪案等等,都告诉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亚太等地上空还有战争魔影笼罩着,一定要警钟长鸣,绝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第二,增强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第三,加强党政建设和国防建设。

六、中国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马关条约》规定中日割让台湾给日本,引起举国共愤。

首先在主战派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对,帝党分子,侍读学士文廷式带头呼吁严惩卖国贼李鸿章以及战败失职的逃将,接着一些御史和疆臣(如两江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谭钟麟、山东巡抚李秉衙等诸多人)、一些中小官吏也上书条陈,抨击卖国行径,以康有为首的著名的“公车上书”即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复习思考题:

1、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海防、塞防之争是怎么回事?

2、中法、中日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

3、左宗棠、冯子材的评价。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名词概念:“马嘉理事件”

《中俄伊犁条约》

黑旗军

第三篇: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

中法战争“乘胜即收”问题论析

关威

[摘要] 中法战争后期,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等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决定乘胜即收与法国结束战争。这种作法直观看来有些令人难以理解,因此史学界对此一般持否定态度。其实,当时中国面临着比较困难的局面,主要是:战争的整体军事形势不容乐观,法国方面并没有改变对华战争政策,中国的周边形势非常严峻。考虑到这些因素,可以认为,乘胜即收是清政府迫于当时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采取的保守性决策。[关键词] 中法战争;形势;乘胜即收

发生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近代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战争后期的1885年3月24日,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等军事胜利,使战场形势有了一定转机。然而清政府却“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战争。对此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种评价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图根据当时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乘胜即收”的深层次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求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战争后期的总体军事形势

1885年3月24日,中国军队在中越边界地区出乎意料地取得镇南关大捷,随后又于3月29日克复谅山。有人据此认为,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军队应该乘胜进军。其实,这种估计并不准确。

首先,越南战场的军事形势依然严峻。中法战争开始后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总体是处于劣势,镇南关以南的地方大多失去。镇南关战役中国取得胜利,除了老将冯子材等参战将士英勇杀敌,也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法军方面,由于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弹药和给养遇到困难,加上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作战,重型武器难以发挥优势,战斗力有所削弱;中国方面,除了利用有利地形,且以逸待劳,另外还有王德榜一军在法军背后截断了其给养和援军,动摇了法军军心。这说明,此次战役的胜利虽然挫败了法军的嚣张气焰,使越南战场的形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转变,但却不能认为中国军队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可以继续保持不败。事实上,在此次战役发生前两天的3月22日,负责前线军事的钦差大臣彭玉麟向朝廷报告局势时还忧虑重重:“近日密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诸军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说明他对局势的看法并不乐观。此外,中国与法国签订《停战条件》后的4月13日,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向朝廷报告:“顷接冯廿四电,探报法添兵到,定廿八日分三路复攻谅山,„„已电各军严备互援。”还有,在西线军队取得临洮大捷后,云贵总督岑毓英向朝廷报告形势时也心情沉重:“记名提督刘永福自左域失利退扎连山总,军心瓦解,陆续逃遁,所存不满五百余名,„„迄今将及一月,多方召集,不足千人,战守两难,进退失据。”

其次,台湾及东南沿海的局势始终十分危急。1884年8月,法国发动第二阶段的战争,消灭了福建水师,并且攻击和围困台湾,企图据地为质压迫中国妥协。清政府虽然采取了应急措施,包括派淮军宿将刘铭传以巡抚衔赴台指挥抗战,派船运送援兵和饷械增援等,但是都不能有效解除台湾的危难局面。刘铭传到台湾后向朝廷报告局势时说:“现在军械缺乏,„„地广兵单,情形较前更紧。受困日久,民心惶恐,求迅速济兵济械,设法救援。”1885年3月25日,刘铭传又报告说:“闽省久无信来,亦无兑款,若一月后无大批饷至,兵必溃散。„„毛瑟枪子、饷项二事最急,若无接济,束手待毙。”此前,工部尚书翁同龢等人奏折中说:“臣等细阅前后电报,刘铭传以百战之余,乃至有呼天之语,敌舰外逼,军火渐穷,土匪内讧,人心摇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矣。”镇南关大捷后几天,3月31日,孤拔率领法国舰队攻占了澎湖,借以抵消镇南关大捷对法国的不利影响。这更加剧了台湾的危难局面。以上两点之外,还需要特别指出,台湾和越南两地在清政府棋局中的地位已有差别。早在战争之初,李鸿章就曾指出:“若仅在越地鏖兵,利钝无甚关系;波及内地,则各省强弱不齐,民穷财匮,实大可虞。”战局的发展,令人担忧的事情偏偏发生了。清政府不得不疲于应付台湾和东南沿海多处告警的局面,军事、财政等都很困难,颇觉力不从心。清政府对台湾安危的焦虑及对越南战事的厌倦,在它向前线发布的停战撤兵命令中体现出来。1885年4月10日,军机处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电旨中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这说明,清政府已经下了决心,宁可放弃已经难以挽回的越南,一定要保全台湾。

二、茹费理下台后法国的对华政策

一般观点认为,镇南关大捷导致法国政局陷入混乱,茹费理被迫辞职,法国似乎改变了对华战争政策,所以清政府不应该停战,应该继续进军。那么,镇南关大捷后法国对华政策究竟如何呢?直观看起来,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是由于法军在镇南关和谅山的失败,其实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茹费理下台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茹费理下台是统治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不久,巴黎公社被资产阶级血腥地镇压了。在那之后,法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一直相当尖锐,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经常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抗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反对资产阶级的侵略扩张政策。还由于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了,割地赔款,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因而法国的政局经常处于不安定状态。因此,当法军在越南失利的消息传来,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便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政府对外侵略的示威游行,这对茹费理内阁无疑是相当严重的打击。

其次,茹费理下台是统治阶级内部反对派出击的结果。茹费理在法国统治阶级中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就是说他在法国政坛上的地位并非牢固,他面对着十分强大的反动派。其中包括,以克雷蒙梭为首的一派,和以杜怀尔为首的一派。法军在镇南关的失利,已经使茹费理感到强大的压力。紧接着,法军又在谅山失利的消息于法国时间3月29日早晨报告给茹费理。茹费理闻讯后心神不安、情绪低落,他似乎预感到内阁无法度过这个难关。他把这个消息转告外交部司长毕乐时说:“明日内阁将不再存在了。”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茹费理还是要做一些补救措施来收买人心,以求尽可能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29日白天,茹费理与他的助手们紧急协商后决定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包括增派援军、增拨军费等。对此,毕乐记录道:“人们总怕北京朝廷最近开谈和议是一种诡计,以懈怠我们警惕之心。它或者另有计划中断谈判,再以广西军出来一赌运气。„„依照这些考虑,政府当日即采取一连串的紧要措施。它颁发命令,立即遣发至东京、交趾支那及顺化若干陆军新大队及新炮兵队。它并电孤拔海军提督,迅即组织封锁北直隶。最后它又准备翌日即向众议院要求追加二万万法郎,作为陆海战争之用。”3月30日上午,法国议会开会,会场内外一片喧闹,有人悲观,有人愤怒,大家都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茹费理,也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茹费理。反对派议员先后发言严厉批评茹费理,有人甚至要求追究他的法律责任。3月30日下午二时,茹费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议会会场。茹费理在发言中首先通报了有关情况,然后带有强烈目的性地着重介绍了29日他与助手们研究决定采取的紧急措施,并预言这些措施将很快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面。接着,茹费理请求议会讨论通过他提出的增拨军费的议案。他还特别强调,为了尽快挽回法国在越南的损失,“他将不把拨发经费的投票当做是信任的投票。这样可以使这个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获得满场一致的同意。然后议院可以再自由决定到底要把这些计划委托什么人去执行。”茹费理的意思是,拨发经费和信任内阁可以分开而论,先通过拨发经费,再决定对内阁的态度。茹费理这番话是想给人们一种他对国家负责的印象,以求博得一些同情。但是,他很快失望了。反对派议员坚持要求必须先更换内阁,然后再讨论其他的问题。随后,对茹费理提出的“增拨军费议案有先议权”的提议进行表决,结果以306票对149票否决。这事实上表明了议会对内阁的不信任,于是茹费理被迫辞职。

以上探讨了茹费理下台的原因,下面再分析茹费理下台后法国对华继续侵略的政策是否改变的问题。3月24日镇南关战斗发生,一些法国议员对法国的失利表示出强烈不满。3月28日,金登干向赫德报告说:“议会中今天有质询,反对党攻击茹费理说,早应宣战,以防中国取得饷械的补充等等。”3月29日,谅山战役发生,法军再次失利,法国舆论大哗,对茹费理提出更严厉的批评。3月30日,金登干致赫德电报中说:“法报认为总理衙门的谈判,只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并咎茹费理不应受绐。”可见,反对派议员抨击和搞掉茹费理,并不是反对他对外侵略,而是认为他侵略部署不力,损害了法国的利益和形象。这也就是说,反对派议员搞掉茹费理,决不是想改变法国的侵略扩张方针,而是希望换个人来更好地维护法国的殖民利益。3月30日下午,茹费理宣布辞职,反对派议员倒阁的目的达到。紧接着,议会开始讨论对华政策的问题。一些议员先后发言,认为法国不能改变对华战争政策,应设法尽快挽回损失。如李播在发言中指出,更换内阁“不是说要放弃我们兵士用鲜血胜利取得的东京阵地。放弃这些阵地不但是一种国家所不能宽恕的懦弱畏葸,抑且使我们在交趾支那殖民地的荣誉与安全不能保持。”3月31日,茹费理下台前提出的关于增拨军费的议案被议会通过了。对此,毕乐这样记载:“茹费理先生辞职后,法国两议院一致同意垫款五千万法郎,以应前夕所请求拨付东京的费用。这个消息北京知道后,人们认为是法国战争计划的象征。”显然,法国统治阶级急于挽回战场失利的损失。在4月4日金登干与毕乐签订《中法议和草约》后,4月7日,金登干致赫德电报中说:“法议会今天开会,总统„„向议会演说:‘我们要求中国尊重我们的条约权利和天津条约所允让的权利,如谈判能达此目的,当然很好,否则我们决心不改变远征的原议,诉之武力。’”其实,总税务司赫德早在1884年10月17日致金登干函中就分析认为:“我猜想无论是茹费理当权,或者另外一帮——即使是和平党也罢——执政,都将决定从事于大规模的战争,和野心更大的计划。”

三、中国的周边形势

由于中国国力衰弱,列强对中法战争的态度必然对清政府的决策发生重要影响。当时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的有俄国和日本。俄国在不久前的中俄伊犁交涉中受到挫折,对中国的怨恨一直存在,因此支持法国侵略。清政府对此当然清楚,始终存有戒心。1884年8月24日,军机处曾命驻俄、英大臣曾纪泽:“法船现已在福州开战,打坏马尾炮台、船局。倘俄暗许助虐,不但法势更张,而朝鲜、东三省各处添防,我力亦分。阁下即就近密探法、俄有无合谋中国之事。”9月10日,军机处又电告曾纪泽:“闻法人有与俄、倭密约,明年法犯北洋,俄犯吉林,倭攻朝鲜,以图牵我兵力之说。自系法人虚声。俄国有无举动,著曾纪泽密察,随时电闻。”9月13日,李鸿章电告总理衙门:“俄新闻馆言:中国伊犁背约,将来法攻中国,俄亦欲夺疆土。日前俄有兵船一帮,在烟台装粮煤、洋钱甚多,不知何往,以后尚有水师兵队北来。”对此,赫德也指出:“现在关于俄国的谣言很险恶,大家怕它会为了吞占满洲和新疆而有所动作。”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随着实力的迅速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目标首先是中国和朝鲜。1882年7月,日本侵略分子曾在朝鲜策动了“壬午兵变”,想染指朝鲜。结果被清军平息,由此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状态。中法战争开始后,日本主战派异常得意,认为是大好时机,于是立即开始活动。法国也对日本的扩张行动给以积极的支持。1884年9月,法国驻日公使先基维支与日本自由党领袖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协商,决定法国以私人贷款方式提供100万日圆,作为日本在朝鲜扩张的补充费用。日本政府也积极策划,命令正在国内休假的驻朝公使竹添进一立即前往朝鲜。竹添进一到达朝鲜后紧急策划,与亲日的朝鲜“开化党”人合谋于12月4日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攻占王宫,软禁朝鲜国王,组成以“开化党”人为主的政府。这次事变虽然很快就被驻汉城的清军平息,但是由此造成朝鲜及北洋地区的紧张局势令清政府极为震惊,此前不久被派赴援助台湾的北洋海军的2艘战舰也受命立即返回北洋。李鸿章12月10日致总理衙门电中说:“日谋叵测,明系乘中法有事,寻衅图朝,恐祸更烈于越南。”此外,中国驻日本公使徐承祖也不断发来消息,说日本各处军火工厂甚为忙乱,日本军队也处于戒备待命状态。这些都对清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

对于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周边环境,赫德分析指出:“中国如仅单独对付法国,我以为它能够好好地打一阵,但是一旦中法真正开火,日本就会跟法国合作,在法国所能派出的一万人之外,再添上三万兵力,朝鲜也许会叛变,三合会等等也许会在内地造成扰乱,俄国也许又在边境上拿去一大块,前途真是够严重的!”这个分析应该说比较客观,反映出清政府的为难和怯阵心理。

四、李鸿章与乘胜即收

关于乘胜即收,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李鸿章主谋决定的。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李鸿章还没有那样的地位和权力。1885年初,清政府综合考虑各方面困难,决定不再持续打下去,于是委派赫德通过海关驻伦敦代办金登干与法国进行秘密议和谈判。1885年2月17日,赫德致金登干函中说:“我现在正在拼命地抓住裂缝的两端,以使它们能重新接合。我把事情全抓在我自己手里,并尽量保守秘密,连李鸿章都不知道实情,而且没法碰到它。”3月1日,赫德致金登干电中说:“李督在过去一星期内很活动,也许有迳向法驻津领事试探谈判的可能,请茹费理注意,李现在并无权力在任何方面接触这项问题,因此,请勿让李督方面的任何尝试影响现经皇帝批准进行的谈判。”3月23日,赫德致金登干函中又说:“李鸿章在过去三个星期内特别不老实,虽然皇帝命令他与伊藤博文伯爵(日本为朝鲜事件而派来的特使)谈判,并且要他撇开法国问题,但是他却在多管闲事。”这说明,这次秘密外交谈判李鸿章无法参与。3月30日茹费理下台后,4月4日,金登干与法国方面订立《中法议和草约》,清政府很快批准,于4月7日发布停战撤兵谕旨。5月20日赫德致金登干电中透露:“在这次谈判中,每一项提议都是事先经过太后亲自主持考虑和批准的,她很勇决,力排反对之议,主张和平,这是值得特别考虑的。„„太后不仅主张和平,且在谅山胜利群议主战之时仍愿忠实履行谈判已取得的协议。”读了这些话,乘胜即收究竟是谁决定的已经相当清楚了。

李鸿章虽然不是乘胜即收的决策者,但他是赞成这一决策的。清政府其他官员也有不少是赞成的。比如,曾纪泽在3月30日茹费理辞职的当天致电清政府认为:“谅山克,茹相革。刻下若能和,中国极体面,虽稍让亦合算。似宜趁法新执政初升时速办。”两江总督曾国荃在致李鸿章信中认为:“趁此台湾镇口两处兵事尚无挫衄之时,复新得谅山克复、法将受伤之信,顺风转舵,峻坂走丸,在彼族为求成,在中朝为大度,事机相凑,体统无伤,计无有善于此者。”

乘胜即收虽然不是李鸿章所能决定的,但是最后与法国订立条约还是要李鸿章出面。根据《中法议和草约》的约定,1885年5月初,清政府命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正式和约的谈判。张之洞5月3日致电李鸿章:“今议详约,万望力争,天下责望惟在公也,”希望李鸿章在谈判中尽力多争回些权益。其实李鸿章也是这样想的。但李鸿章开始谈判后发现,由于法方执意坚持以金登干与法国订立的《中法议和草约》为谈判基础,他几乎没有周旋的余地。他5月5日复电张之洞:“款议始终由内主持,专倚二赤。虽予全权,不过奉文画诺;公徒责望,似未深知。”5月26日,李鸿章向总理衙门报告谈判详细情况之后特地说:“缘前六条每欲添易字句,巴等坚称法廷来电,经两国国家商定一语不可动移。若删改原文,仍非赫德转电外部不可,非鸿章等所能为力也。”表明他的困难处境。5月28日,张之洞再致电李鸿章:“画押宜慎,关系国家万年之计;赫德不足论,仍须公主持,勿贻后悔。”其对李鸿章的信任和期望之意不言而喻。但李鸿章确实难有作为,他5月30日复电张之洞:“事由中制,非鸿章所能主持。”6月9日,经朝廷批准,李鸿章与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又称《中法新约》或《李巴协定》),标志中法战争结束。

根据以上叙述可以认为,第一,镇南关大捷等战役虽然给越南战场的战局带来一定转机,但是并未在根本上改变形势;加上台湾及东南沿海的战局始终非常严峻,因此战争的总体形势依然是严重的。第二,镇南关大捷等战役后法国内阁出现变动,并不意味法国将改变对华战争政策,而是相反,法国已经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以挽回损失,如果不是中国接受停战的话。第三,当时中国的周边环境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日本的扩张野心,使清政府对战争前途、对国家整体安全不能不存有深深的疑虑。因此说,乘胜即收是清政府考虑到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迫不得已采取的委曲求全的决策。清政府决策的关键是要“收”,既然“收”是已经确定的,那么在何种条件下收,其实只是时机的问题。比较而言,乘胜即收,似乎还比在其他不利情况下收稍微有利。考虑到这场战争中国虽受到不少挫折和损失,但最终坚持没有赔款,这应该说是利用了镇南关大捷等战役的积极影响,是不幸中的一点安慰。所以,对于乘胜即收,应该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中华书局,1958年。[3]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卷四十八。

[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6] 《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8] 《李鸿章全集》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9]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法战争》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On Problem of Finishing Fight Policy in the Sino-French War(1883-1885)

Guan Wei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Abstract: At late period of the Sino-French War(1883-1885), Qing Dynasty finally decided to get out of the war in spite of Chinese troops had wined some military victories.This was quite puzzling.But in fact, Qing Dynasty had some difficulties and this policy really had special reasons.Keywords: the Sino-French War(1883-1885);Situation;Analysis

第四篇: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上)2007-05-10 02:47 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上)

教 学 目 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条约》和新疆设行省。黑旗军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影响。台湾设行省。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尖锐。中国及其周围邻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是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正义战争。

2.中法战争是中国边疆危机的继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爆发的战争。中国军民进行的是援越抗法、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正义斗争。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以胜求和,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卖国条约,中国西南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讲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培养学生联系国际背景,观察中国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阶段特点;并能概括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简况。

2.通过中国边疆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对比左宗棠与李鸿章在外交态度上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讲述中法战争历史,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在军事上处于被动的原因和“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要 点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2.英国侵略西藏

3.日美侵略台湾

二、中法战争的爆发(1883年底)

1.法国侵略越南北部与黑旗军援越抗法

2.纸桥大战和中法战争爆发

三、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1884—1885)

1.马尾海战(1884年夏)

2.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

四、《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影响

2.台湾设置行省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本课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其评价。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二、讲述“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目时,要从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大环境中去理解“新危机”的历史背景。为了适应列强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主要表现在:

1.西北边疆: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讲三点:(1)俄英侵略新疆,新疆是祖国西北屏障,从19世纪60年代,沙俄就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西北大片领土,威胁到新疆的安全。①1865年春,沙皇控制下的中亚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强占喀什噶尔(今喀什市)等地。1867年成立“哲德沙尔国”,自立为汗,实际是沙俄的走狗。1871年,沙俄借助**之机出兵侵占伊犁,扶植阿古柏匪帮,这是对我国主权最严重的破坏。②英国拉拢阿古柏,企图把侵略势力从印度扩张到南疆。俄英利用阿古柏伪政权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就成为国家民族的大事。(2)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是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曾是湘军将领,后来当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与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左宗棠与李鸿章不同的是,他主张反对列强侵略,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面临新疆危机,他在奏陈国防形势时坚决主张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他携带棺踏上征途,表示誓死收复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西征清军全歼阿古柏。(可读教材中所引诗句。)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收复新疆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3)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清军收复南疆,但沙俄仍赖在伊犁,拒不交还中国,由此引起了中俄伊犁交涉。1878年,清使崇厚与俄国交涉失败。1880年2月,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开谈判。第二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并增加了赔款。由于左宗棠一再奏请将新疆改建行省,清政府于1884年将新疆开置行省。这对开发新疆,巩固西北边防,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要战略举措。

2.西南边疆:英国侵略西藏。19世纪60年代,英国侵占印度、缅甸后,多次对我国西南边疆侵扰。1888年,英国大批军队武装侵略西藏,西藏军民奋勇抵抗。清政府屈服英国侵略者的压力,妥协退让,于1890年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西藏与哲孟雄(即锡金)之间边界,后又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逐使英国势力侵入西藏。

3.东南边疆:日美侵略台湾。187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出兵在台湾西南部登陆,遇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双方对峙半年,日军难以支持,向清政府谋求谈判解决。在美英等“调停”下,同年10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台事专约》,日军撤出台湾,但勒索白银50万两,从而助长了日本侵略野心。

三、中法战争的爆发(1883年底)这一目是中法战争的第一阶段从1883年底至1884年夏,战场主要在越南北部。教师应该讲清两个问题:

1.法国侵略越南北部和黑旗军援越抗法。先讲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再介绍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和援越抗法斗争;最后指出中法战争爆发前的十多年,黑旗军一直与越南军民并肩战斗在红河两岸。

2.纸桥大战和中法战争爆发。(1)1883年法军大举增兵越南,再度攻占河内。黑旗军和越南军民相配合,在河内城西的纸桥与法军展开决战,大败法军,这就是著名的纸桥大战。(可阅读教材中小字了解战斗情节)。(2)中法战争爆发。在法军侵略越南的战争初期,驻屯在北越的清军没有介入,也不积极支持刘永福的抗法斗争,造成黑旗军力单难支,被迫撤退。清政府的妥协使法军占领越南全境后,把战场转移到中国边境。1883年底,法军向驻守中越边界的清军发动进攻。清政府被迫下令清军与黑旗军抗法。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战场局限在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一带。

四、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这是中法战争的第二阶段,战争扩大,战场主要在中国境内,分海战和陆战两个战场。(1)马尾海战:1884年夏,法国舰队从海上进攻中国,分兵两路:一支海军进攻台湾基隆港,被清守军击退。一支舰队驶入闽江口的水师基地马尾军港,目的是摧毁福建海军和福州造船厂。由于福建水师奉行李鸿章的“不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不准主动向法海军出击,致使福建海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境。当法国海军发起攻击时,福建海军仓促应战,虽然爱国官兵临危不惧,奋起反击,重创敌舰。(阅读课文中小字部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终因清政府腐败,战略指挥失误,造成海军将士死伤七百多人,福建水师覆灭,福州船厂被炸毁。马尾海战惨败是清政府执行妥协退让方针的结果。(2)镇南关大捷。是本节的重点。教师可指地图讲述。1885年春,陆战分东、西两路在广西边境进行。①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法军从东路全力进犯镇南关,中法两国进行关系全局的决战。老将冯子材亲自部署和指挥镇南关大战。当法军直扑关前隘时,冯子材率部奋勇抵拒,在关内外中越边民配合下,奋勇杀敌,毙敌千余人,法军大败。冯子材乘胜收复谅山等地。②临洮大捷。在西路清军和黑旗军在中越人民的配合下,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越南西北部十余州县,挫败了法军向我云南方面进犯的企图。镇南关和临洮陆战大捷,使中国方面取得了抗法的决定性胜利。

五、《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讲述这一目时,教师应重点分析:清政府为什么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要同法国签订屈辱的条约?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是本课的难点。(分析时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退让妥协的方针和史实,阅读教材中的引文进行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极端腐败,由怕“失和”到“乘胜即收”,表现出对外执行一条妥协投降的路线,造成了“战胜求和”的可耻结局。

1.《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影响。具体内容可阅读教材并要求掌握。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其危害:①《中法新约》以中国“不败而败”而签约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软弱可欺,战后,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民族危机更加严重;②条约规定增开口岸,便利了列强对边疆的商品侵略和原料掠夺;③条约首次规定列强在中国建筑铁路的权利,表明了列强已开始对中国采取资本输出的手段来进行经济侵略,大大加深了大西南边疆的危机。

2.台湾设置行省。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重要地位而决定台湾正式建立行省。1885年,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

附一: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中法新约》①使法国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沦为法国殖民地;②中越边界开商埠,便利了向中国经济侵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③取得广西云南修筑铁路特权。使法国侵略势力从此伸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了。

三、①清军虽占优势“不敢首先发动攻击”,这主要是福建水师奉行李鸿章“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处于被动挨打境地。造成马尾海战的惨败。②与法军“用武力阻止一切战备”无必然联系。因为福建水师本处在优势地位,并非因法国阻止中国水师不能出击,而是清政府妥协退让,指挥失误,造成坐以待毙,失去了优势地位。

附二:本节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近代史新编》(苑书义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近代八十年史》(王承仁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左宗棠评传》(董蔡时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高级教师 隋清钧)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下)2007-05-10 02:47 第四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下)

资料和注释

阿古柏

阿古柏(1820—1877),塔吉克人(一说乌兹别克人)。原是封建主,曾任浩罕王的总司令。1864年趁新疆发生反对清朝统治的举事,阿古柏受浩罕摄政王的派遣,与喀什噶尔封建主金相印勾结,于1865年率军侵入新疆南部。1867年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即七城汗国。七城为喀什噶尔、莎车、和田、库车、叶尔羌、阿克苏、吐鲁番。阿古柏自称“毕条勒特汗”,意为“幸运者”。1870年控制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残酷压榨和剥削新疆各族人民,被称为“黑色的猫头鹰”。他还与英俄帝国主义相勾结,与之签订政治、通商条约。1876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率军讨伐,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获胜。次年,阿古柏退守库尔勒,不久兵败自杀(一说被部将杀死)。

曾纪泽

曾纪泽(1839—1890),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1878年为驻英、法公使。1880年又奉派兼任驻俄公使,与俄国谈判改订崇厚与俄国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经反复交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中法战争时期力主抵抗法国入侵,反对言和。1884年初反对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4月被免去兼驻法国公使。同年晋升兵部右侍郎,与英国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1885年,清廷召其回京供职。1886年帮办海军事务,旋为兵部左侍郎,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有《曾惠敏公全集》、《出使英法日记》书等传世。

英国侵略西藏的战争

1888年3月,英军突袭隆吐山驻防藏兵,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藏兵依托有利地形,用土炮、弓箭等简陋武器英勇抗击侵略者。英军不甘失败,又调集重炮和援军,向藏兵发动猛攻。隆吐山失守。西藏地方政府一面向清政府请援,一面从前、后藏征调一万余名藏兵集结于亚东地区,积极准备反攻。清政府屈服于英国的压力,斥责支持西藏人民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识见乖谬,不顾大局”,并将其革职,改任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令其尽快实现与英国停战议和。

1890年1月,升泰前往印度加尔各答与英印总督兰士顿谈判,并于同年3月17日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共8款。主要内容有:哲孟雄由英国保护;西藏与哲孟雄以咱利山一带山顶为界;有关游牧、通商等问题,在本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6个月内,由两国委派大臣再议。

1891年底,中英双方根据《藏印条约》有关规定再开谈判。1893年12月5日,清政府代表何长荣与英国代表柏尔在哲孟雄大吉岭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又称《藏印续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中国开放亚东为商埠,允许英国人自由通商;五年内藏、印、哲贸易免税;英国人在西藏享有治外法权;限制藏民在哲孟雄的传统游牧权利等。从此,英国打开了西藏的大门,其侵略势力不断深入,乃至公然策动西藏“独立”的罪恶活动。

日本侵略台湾

1874年5月,日本陆、海军3000多人在琅登陆,分三路向台湾大举进犯。当地高山族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兼之当时疫病流行,日军病亡者甚众。日本侵台后,清政府一面照会日本表示抗议,一面命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以巡阅为名率军渡海赴台,加强防务,并准备抵抗。日本亟谋外交解决。10月,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日本迫使清政府妥协,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北京专约》(又称《台事专条》)。其主要内容有:日本从台湾撤军;中国偿付日本在台修建房屋道路费用40万两白银及“抚恤”银10万两;中国承认日本此次侵台“原为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为不是。”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幼时随父母迁至广西上思。1857年参加天地会起义,在广西归顺(今靖西)一带活动。1864年带领二百余人驻守安德,制七星黑旗一面,作为军旗。次年率黑旗军赴越南。1870年率部进驻保胜。1873年法军进犯河内等地时,应越南政府约请率兵抗法。12月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军头目安邺,法军退出北圻。次年被越南政府任命为三宣副提督。1883年5月在纸桥击毙法军司令李威利等。中法战争爆发以后,在越南战场西线与清军共同抗击法军,多次取得胜利,并受到清政府收编。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入关,黑旗军被裁至一千余人。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

李威利

李威利(1827—1883),一译李维业,法国海军将领。1881年任法国交趾支那舰队司令。次年3月,法国为夺取越南北部并强行开放红河,法国驻西贡总督卢眉派他率领法军七百多人进驻河内城外法租界。越南河内总督抗议法国违约增兵,李威利于4月25日悍然调集炮舰和军队占领河内,声称“有雄心要扩张法国的势力”。1883年春,茹费理再任法国内阁总理,命令他从河内出击,攻占南定等地。当时,刘永福黑旗军已东进至怀德扎营,于5月上旬向法军下挑战书,19日在河内以西怀德府的纸桥大败法军,李威利被当场击毙。

“不可衅自我开”

1883年春,清政府分别命令广西布政使徐延旭和云南布政使唐炯统军出关。五六月间,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桂军、滇军总数已有一万余人。清政府三令五申,“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军机处密寄广西巡抚倪文蔚上谕》)。

“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法国的侵略始终主和。他认为,如果中国与法国开仗,就是与法国“失和”(《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而中国一向“兵单饷匮”,“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论海防兵单未可轻言战事》);中国若与法国开仗,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兵连祸结”,动摇全局。李鸿章的民族投降政策遭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官僚的反对,指责他“诚不知是何肺腑”(《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7),“舆论均集矢鸿章,指为通夷,致比诸秦桧、贾似道”(《中法兵事本末》),要求“立予罢斥”。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5),安徽合肥人。早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军,总升任总兵。1884年6月,奉命督办台湾军务,筹备抗法。8月5日法舰炮轰基隆,他督所部曹志忠、章高元等奋力击退法舰。10月初,法舰十余艘同时进犯基隆和沪尾(今淡水),他决定放弃基隆,集中兵力坚守沪尾。1885年10月台湾设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除加强海防、整顿吏治和增加财政收入外,又开办铁路、煤矿、铁矿以及新式学堂等事业,对开发台湾有所建树。有《刘壮肃公奏议》等行世。

冯子材与镇南关——谅山大捷

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人。行伍出身。1862年任广西提督。1875年调贵州提督。1881年回驻广西。1884年法军侵犯滇、桂边境,他以高、雷、钦、廉四州团练督办参与抗战。1885年2月,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起用他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率王孝祺、王德榜、苏元春等在镇南关修长墙(长1 5公里多,高2米多,宽1米多的土石墙),四周构堡筑垒,布署兵力,积极备战。3月23日,法军分三路直扑关前隘,被击退。次日,法军主力猛攻长墙,有的已爬上长墙。正在危急之际,冯子材高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为生!”呼罢,率二子(冯相华和冯相荣)身先士卒,冲出长墙,全军与敌人白刃格斗,各地越南义民千余人前来助战,法军全线崩溃。接着于29日,乘胜收复谅山。这一仗,毙伤敌人一千多人,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之倒台。后因清政府下令停战,冯子材被迫率军撤回关内。

茹费理

茹费理(1832—1893),一译费理。法国总理。1869年当选为立法议会议员,次年在临时国防政府中任职。他曾直接参与对巴黎公社的镇压,恩格斯说他是“镇压公社的可耻的刽子手中最可耻的一个”。1880—1881年11月任法国总理。1883年再任总理,积极推行对越南和中国的扩张。他撤换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中断和清政府的谈判,坚主武力侵略。同年10月任命孤拔为远征军总司令,并于12月进攻驻扎在越南山西的清军,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次年2月继派米乐率法军攻陷越南的北宁和太原,迫使清政府接受《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不久,法军进攻中国的台湾、马尾等地。1885年3月,法军在镇南关大败,茹费理内阁随之倒台。1891年当选为法国参议员。

中法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从镇南关—谅山大捷来看,法国不是不可被战胜的。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更说明法国是战败国。但正在胜利之时,李鸿章却“乘胜即收”,不仅下令停战、撤军,还与战败的对方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相反,法国却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预期的侵略目的。1885年4月6日,清政府下令停战、撤军,有关疆吏将领同声反对,表示不胜惶骇。冯子材“力持不愿,电函并至,忠愤填膺”,力主“责法人以越地还之越王,方可班师”。冯部撤兵之日,越南人民挽辔(pèi,鞍辔)请留,痛哭不舍,许多人跟随冯军入关。

中法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在于清朝统治集团一味求和,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五篇: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设计(二)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教学

设计

(二)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1.中法战争的爆发

师:早在中法战争爆发前一百年,法国的侵略触角,就伸到了越南。1787年,法国传教士百多禄就曾奏请法国国王,建议在越南建立一块殖民地。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延缓了百多禄计划的实施。而法国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最终发动了侵越战争。之后,法国一步步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在中越边境。同学们想过没有,法国为什么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后仍念念不忘侵略越南呢? 生:(思考)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理解,我给大家介绍两份材料。(打投影)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的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口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霸的生死问题。’法国驻海防领事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共同讨论,发表意见)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师:(教师归纳)一是与列强争霸,一是建立侵华基地,这便是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引导学生看教材中《中法战争形势图》)

生:(看图)

师:19世纪70年代,法国军队大举进攻越南北部,河内失陷。在越南政府的要求下,活跃在中越边境一带的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南下抗法。1883年,清军也应邀进驻越南北部。同年,黑旗军在越南军队配合下,在河内附近的纸桥设下埋伏,痛歼法军,阵斩法军统帅李威利,取得纸桥大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黑旗军及纸桥大战的经过)生:(阅读教材)

师:1883年,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请同学们边阅读教材边思考,清军在越南北部的失败,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阅读、思考、回答)

师:(教师归纳)反映了清政府及军队已腐败透顶。面对法军的进攻,清军将则以不谙战阵者为之,兵则以吸食洋烟者充之,军无纪律,遂至不战而溃。就在清政府一心一意等待美国调停之时,法国精心筹划的进攻中国的大海战就要开始了。2.马尾海战 师:1884年7月,法海军以游历为名,在孤拔的率领下,强行驶入马尾军港。马尾军港是福建水师的基础。中法两国正处在战争状态,敌对双方的战舰共泊一港,相对而视,这在中外海战史上实属罕见。此一奇也;另外,还有一奇,从闽江口到马尾,有一百里多长,沿岸有很多清军炮台,法舰队鱼贯而入,直至得胜而退,竟然毫发未损,这又是件咄咄怪事。那么,这种奇怪局面的形成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法军气焰嚣张,福建水师官兵万分愤恨。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则主张妥协让步,不许轻言战事。福建船政大臣如何璋严令福建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以至连军舰移动也不允许,陷福建水师于毫无戒备状况,以至仓促应战,伤亡惨重。中国军舰被击沉11艘。水师官兵伤亡700多人,马尾造船厂全部被毁,至此,清政府妥协无路,被迫向法国宣战。那么,马尾海战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中法战争中,中国海战惨败,但在陆上战争中清军则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镇南关大捷。3.镇南关大捷

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镇南关法军被歼图》,了解镇南关的地势特征)生:(看教材)

师: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它是广西的门户。山关两旁是高山峻岭,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指导学生看教材《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生:(看教材)

师: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清军放弃谅山,经镇南关退守广西,广西门户大开。危机时刻,清政府重新起用老将冯子材。冯子材率领部队,构筑关前隘工事,坚守镇南关。法军猛攻镇南关,在关前隘受阻,激战中有的法官已越过长壕,形势十分危机,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大吼一声,率两个儿子冲出长壕,扑向敌阵,展开肉搏战,一时间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面,喊杀之声。闻数十里。与此同时,中越军民也纷纷前来助战,法军在丢下一千多具尸体后夺路而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等地。法人自谓入中国以来从未受此大创,战局对中国十分有利。

二、《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法国在镇南关等地接连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立即在法国引起震惊,并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在此大好形势下,李鸿章则上谕清政府当借谅山一胜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黑体字)生:(阅读教材)师:慈禧畏战立即决定乘胜求和。这个可耻的上谕传至前线,爱国官兵拔俞斫地,恨恨连声。冯子材建议:上诉诛议和之人。张之洞请暂缓撤兵,遭到严厉训斥。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乘胜求和呢?我们不妨看一份材料,大家分析一下。(打投影)(慈禧)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边境上所获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给她带到家里来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只是想起那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从来就没有想到要撤回条约,而是比过去更加急迫要立刻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麦克纳尔《现代中国历史选读》 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清政府乘胜求和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战争动摇其风雨飘摇的统治。各资本主义列强,此时也都打出调停的幌子,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怂恿清政府妥协。因为它们唯恐战争拖下去会影响它们在中国的利益。于是,清政府无视国民的反对,于1885年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了解和约的内容及危害)生:(在教师指导正是阅读分析理解教材)

师:通过以上分析,你怎样理解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呢?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教师归纳)《中法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法国在战场下捞不到的东西,却在谈判桌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法国不胜而胜;而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却被清政府白白葬送了,所以说中国不败而败,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也更助长了资本主义列强吞食中国边疆地区的野心。从此以后,中国边疆危机更加严重了。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加强了海防,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于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引导学生回忆自古以来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理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是在逐步加强的)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日益腐败,这些措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小结:(略)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

常乃媛

【简评】该教案的特点是:

一、注重情境教学。执教者和学生一起活动,用具体、形象的历史创造了历史思维的场景。

二、执教者语言简明流畅,富有感染力。该课内容头绪多,但教师对每个重要事件都注意用凝炼的语言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启发了想象,唤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

三、执教者具有宏观的史学视野。教师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去看中国边疆的新危机;从中法战争的失败看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这种引导体现了执教人全新的教材观、教学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益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下载中法战争1(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法战争1(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