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学习讲座材料
科学发展观学习讲座材料
-----上桥回小党小组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被写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三、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什么是“发展观”?
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看...”,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看发展”,这就好比世界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世界”,人生观就是“用...的眼
光看人生”,爱情观就是“用...的眼光看爱情”。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
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
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五、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
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
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二篇:学习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财务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根据公司的统一部署和组织,我们进行了深入学习,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1、理论要创新,促使财务工作规范化。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倡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观念、强化新意识,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理论函养,增强透析能力,对于管理上存在的软肋,我们要坚持在工作中敢于讲原则、坚持原则,努力在工作中谋求大胆管理创新发展。严格按照《会计法》进行记账、报账、明确工作规范,切实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账目清晰。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防范财务风险。
2、工作要创新,做好管理控制工作。财务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除了要提高管理水平,还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作为财务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克服保守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守旧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应与主管部门、业务科室多交流,让大家明白财务工作实质、工作流程,这样才能配合好财务工作。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改进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大胆参与实践,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同时严格要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热忱饱满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
3、管理要创新,建立高效财务管理机制。树立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资金运用决策的科学性。财务管理是整个公司管理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同经营管理、购销管理、资产管理等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凸现管理整体水平。强调各部门在管理中的权利与责任的同时,确定清晰的多边业务关系。以制度界定责任,树立“让别人了解你的工作,我要了解别人的工作”的全局意识,形成和谐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强化预算管理功能,转变预算观念,把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预算执行的刚性。要确立一种适应科学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为领导在管理上提供财务决策信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对如何改进财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有待提高的地方主要有:
1、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每年的资产清查,已查清了现有可用资产、盘盈盘亏资产、待报废资产的存量情况,但这只是加强资产管理的第一步。为了避免前清后乱情况出现,将从两方面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一是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资产,对资产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二是要加大资产的清查力度,将资产管理与季度专业检查进行结合,尽早发现问题,进行处理。
2、完善预算管理,推动预算工作科学化。我们要加强对各部门预算执行的调查与分析,对预算执行中发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更改,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同预算相比变化较大的业务,要及时进行预算调整,顺应预算管理的需要。
3、支持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企业。加大对节能降耗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并从自身做起,对身边的水、电等能耗进行节约,这不仅仅是企业成本的节约,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效益的体现。总之,我们财务工作要按照公司的部署和要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财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管理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改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完成财务工作,推动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第三篇:学习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来源于当代中国实践,又指导着这些年来的实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堪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巨大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探索提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我们党在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探索前进中形成的。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人民,一切依靠人、为了人。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要考虑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要考虑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从执政的角度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执政为民,就是要遵循人类进步的本质要求,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顺应了这个要求,就体现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方方面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所谓协调,就是要增强工作的系统性,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协调一致地向前推进发现有哪些不协调的地方,就要及时进行处理、调控,使之尽快协调起来。所谓可持续,就是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是不断繁衍生息的,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在我们这代人中消耗殆尽,人类失去了必需的生存发展环境,子孙后代怎么办?所以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当前的发展,这要进一步形成共识。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而发展是有阶段性特征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水平很低,物质极度匮乏,如何尽快丰富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问题,是面临的最大任务。所以我们党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已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进入这样一个物质基本满足需求、讲求提高发展质量阶段,如果我们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会违背客观规律、脱离时代要求,就有可能走弯路,以后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在这个时候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常及时,同30年前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一样,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也必将在今后发展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用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导工作,使之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并转化为抓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巨大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刻体会的理论,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我们才能对它理解的更透彻,我们才能在思想理论上始终保持先进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我们的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请党组织相信我有决心有信心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请党组织考验我。
第四篇:学习科学发展观
油毡
用动物的毛或植物纤维制成的毡或厚纸坯浸透沥青后所成的建筑材料,有韧性,不透水,用来做屋顶、地下室墙壁、地基等的防水、防潮层。也叫油毛毡。
线脚
所谓“线脚”,是指家具中部件截断面边缘线的造型线式。它所呈现的形状是在方(包括长方形)与圆(或椭圆)之间产生的种种形变。故与家具形体轮廓线主要在二维空间表现曲直、徐疾、顺逆等品性又有明显的差别。是我国明式家具造型的独特手法之一。一般由于家具各种部件实际需要的形状和轮廓线形的变化,有时在形体上并不能完全取得统一的效果。运用“线脚”就可以进一步使各种造型要素融洽协调,加强形体线型的表现力。部件截断面或方和圆、或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的变形时,轮廓的线形也相应地产生变态,在实体三维空间的各个平面中也就出现起伏和凹凸。从而,丰富了家具形体空间的层次感;凹凸还产生光质效果,使家具的造型更加充实完满,艺术情趣更加生动鲜明。明式家具上常用的“线衔”,主要有“皮带线、碗口线、鳝肚线、鲫鱼背线、芝麻梗、竹爿浑、瓜楞线、剑棱线、文武线、捏角线、洼线、凹线、阳线、方线”,等等。现在的建筑一般用欧式成品线脚的比较多,如GRC构件等。
引条线(分格条、分块缝): 为了避免外墙面上的大面积的粉刷在昼夜温差的作用下周而复始的热胀冷缩,导致墙面粉刷开裂,在施工时就用木质引条线将粉面层分格,待完成粉面层后取出引条线,留下变形需要的空隙.也可在引条线内用密封膏嵌缝
整体面层
分为垫层,找平层和面层(外饰层),整体面层全部不属于结构,一般不用计算,只当荷载,不当结构。
整体面层是装饰分部里面的,与块料面层相对应,像是地砖、环氧地坪、水磨石地面等等。
找平层顾名思义就只起到找平的作用,用料一般都是水泥砂浆或者是细石混凝土,厚度都在几公分内,不起主要承载作用,主要就是起到表面平整光洁,也为以后的整体或块料面层施工打基础。
悬吊式顶棚(吊顶天棚):由于大部分建筑有消防、监控、空调、照明等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管线几乎都是悬吊在顶棚面上,所以为了把它们隐藏起来,达到美观的目的,就形成了悬吊式顶棚。需要预先在顶棚结构中埋好金属杆,然后将各种板材吊挂在金属杆上。
直接式顶棚是指直接在楼板底面进行抹灰或粉刷、粘贴等装饰而形成的顶棚,一般用于装修要求不高的房间,其要求和做法与内墙装修相同。
第五篇:学习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民主生活发言会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二阶段学习调研阶段中,通过认真学习,扎实调研,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与部门沟通,征求意见,联系本人的工作实际,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认真查找了本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务本求实,科学管理,扎实教学,努力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教学氛围,促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能上一台阶。
一、存在问题:
1、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学校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35周岁以下的教师偏少,老年教师偏多,形成教师整体发展不平衡。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仅限于能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教学业绩不落后,这样的工作状况感到满意知足,而对自己职业前景的规划和专业发展目标发展不够明确,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部分中年教师安于现状、临退休教师职业倦怠,反映出教师的进取意识和危机感还缺乏,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愿望不够强烈。
2、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高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是存在一定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还是以讲授、提问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加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但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对于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和学法指导,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并没有在备课上下功夫,凭着老经验、老惯例进行上课,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3.学校的特色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发展。
射击是学校的传统项目,近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和对外合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射击运动的特殊性,仍是紧紧局限于部分学生之中。
“防震减灾”作为校本课程,在初二年级开设了有关课程,并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学校通过在周边社区的展示、宣传活动,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作为一项科普知识教学还存在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4.现代化网络平台和信息教学技术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运用不够。由于学校目前处于校舍整体改造阶段,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设施未全面跟上,学校管理在此方面也未对全体教师作更具体要求和更高的规定,构建学校的校园网,使网络成为教师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学校对外宣传的平台、师生信息交流的平台有待发展。
二、分析原因
1、教师的自身定位不明确和自身要求的不足,对教师专业性认识不高,没有把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一个高度上来认识,而只是以学校的任务驱动推动发展。
2、继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优化学校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监控环节
3、校本教研要加强其针对性,按需设置,分层培训。通过研修,使教师从老教材向新教材转型,以不断的学习,促使对新课程理念的完全内化;以更新理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突破自身教学中的瓶颈口,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宣传和教育。
1)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发展方向,监控关键环节,狠抓薄弱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心态,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断改进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2)全体教师要强化“八大要求”:即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严谨治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家长;做到“三学”:学政治、学业务、学模范;“三比”:比思想、比工作、比奉献;“三爱”: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注重加强自我教育,提炼“三力”,即事业动力、教育能力和人格魅力,促进自身发展和专业成长,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学习型教师。学校要加大师德师风的评估检查力度,健全考核方案,构建严谨治学的学校教风。
2、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1、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首要条件。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青年教师经验不足,中年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老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对自己职业前景没有明确的计划。在此背景下,学校要认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引导每位教师客观地认识自己,科学地设计奋斗目标,形成个人的成长方案。
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须进一步突出、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地位和力度,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引进优秀青年教师,拓宽培训渠道,注重校内培养,校本培训,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同时主动争取外力、名师带教,通过内外结合,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师资质量,调整队伍结构。
让全体教师从校本培训中获益,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效,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学校校本研修内容和形式相对还是多样的,内容有职业道德、教育科研、新课程、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几个方面,形式有读书活动、公开课开设、教学反思、论文研究,但校本研修的系统性和主题不够鲜明,校本研修的针对性不够突出。
1)学校找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起点,面对着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对教师群体合理分层,组建不同的研修团队,采取分层研修,对青年教师使其能很好地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更快的胜任工作;加速其成长过程。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骨干教师成长创造条件,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考核,通过课题研究、上示范课、开设教育教学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其在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强教研组长的队伍建设。
学校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离不开学校的中层干部,学校的决策要通过中层干部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验,才能得到教师认可,提高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重在落实,落到实处,要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自觉做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到用科学的理念谋划工作、指导实践、促进发展。
2、强化质量、提高师能
结合课堂质量评价标准,确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攻方向,立足课堂,发展自我”,按照“课前备课要充分、课堂教学要认真、课后作业要科学”的要求认真开展教学活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个学生,积极倡导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不断调整教研思路,提升教研层次,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切实做到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努力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发挥理论研究沙龙、专题讲座和各项教研活动等载体的作用,努力把研读教育理论和开展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突出“读、省、写、用”的深化过程,达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3、重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严格按照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夯实基础型课程,强化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大力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要求教师有特长,满足学生的兴趣。学校抓住与上理附中联合办学的锲机,结合我校原有的基础,使头脑OM、机器人、防震减灾强化为我校重点的科技特色内容,在学生和教师中间加强宣传、选拔、培养,要初步形成较丰富的校本资源,形成从“夯实基础”、“培养特长”到“自主发展”的校本特色。
4、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1)随着新校舍的重建,按照“硬件要强、软件要硬、效益要高”的原则,树立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观念,积极构建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数字化、教育模式的信息化,行政管理网络化。
2)每学年有计划地对教职工进行计算机操作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的整合。组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素养,不断丰富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教育教学指导资料库。
3)加强网站建设,拓展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上的强大功能,使之成为了学校宣传、网络教研、家校互动等工作的基地,使网络真正成为师生信息交流的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学校对外宣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