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射性核素管理、操作、防护制度
1.放射性物质贮存的防护要求
(1)放射性物质的贮存容器或保险箱应有适当屏蔽。放射性物质的放置应合理有序,易于取放,每次取放的放射性物质应限于需用的那部分。
(2)放射性物质的贮存室应定期进行剂量监测,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3)贮存和运输放射性物质时均应使用专门容器。取放容器中内容物时,不应污染容器,在运输时应有适当防护。
(4)贮存的放射性物质应及时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到货日期、核素种类、理化性质、活度和容器表面擦抹试验结果。
2.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1)操作放射性药物应有专门场所,如给药不在专门场所进行时,则需采取适当防护措施。药物使用前应有屏蔽。
(2)给药用的注射器应有屏蔽。难以屏蔽时应缩短操作时间。
(3)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进行。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4)放射性核素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人员应注意甲状腺保护。
(5)在控制区和监督区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也不得进行无关工作及存放无关物件。
(6)为体外放射免疫分析目的而使用含3H、14C和125I等核素的放免药盒可在一般化学实验室进行,无需专门防护。
(7)工作人员操作后离开工作室前应洗手和作表面污染监测,如其污染水平超过相应的导出限值[见附录A(补充件)]应采取去污措施。
(8)从控制区取出任何物件都应进行表面污染水平监测,以保证超过有关导出限值的物件不携出控制区。
2.放射性药物操作的防护要求
(1)操作放射性药物应有专门场所,如给药不在专门场所进行时,则需采取适当防护措施。药物使用前应有屏蔽。
(2)给药用的注射器应有屏蔽。难以屏蔽时应缩短操作时间。
(3)操作放射性药物应在衬有吸水纸的托盘内进行。工作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4)放射性核素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人员应注意甲状腺保护。
(5)在控制区和监督区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也不得进行无关工作及存放无关物件。
(6)为体外放射免疫分析目的而使用含3H、14C和125I等核素的放免药盒可在一般化学实验室进行,无需专门防护。
(7)工作人员操作后离开工作室前应洗手和作表面污染监测,如其污染水平超过相应的导出限值[见附录A(补充件)]应采取去污措施。
(8)从控制区取出任何物件都应进行表面污染水平监测,以保证超过有关导出限值的物件不携出控制区。
3.临床核医学诊断时的防护要求
(1)诊断用场所的布局应有助于工作程序,如一端为放射性贮存室,依次为给药室、候诊室、检查室。应避免无关人员通过。
(2)给药室与检查室应分开,如必须在检查室给药,应具有相应的防护设备。(3)候诊室应靠近给药室和检查室,宜有专用厕所。(4)仅为诊断目的使用放射性核素的受检者,进行手术时不需特殊防护措施。
4.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1)使用治疗量γ放射体药物的区域应划为控制区。用药后病人床边1.5m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控制区入口处应有放射性标志,除医护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病人也不应该随便离开该区。
(2)配药室应靠近病房,尽量减少放射性药物和己接受治疗的病人通过非限制区。(3)根据使用放射性核素的形式、活度、确定病房的位置及其防护墙、地板、天花板厚度。病房应有防护栅栏,以与病人保持足够的距离,或使用附加屏蔽。限制工作人员在附近工作时间。
(4)接受治疗的病人应使用专用便器或设有专用浴室和厕所。
(5)治疗病人的被服和个人用品使用后应作去污处理,并经表面污染辐射监测证明在导出限值以下后方可作一般处理。
(6)使用过的放射性药物腔内注射器、绷带和数料,应作污染物件处理或作放射性废物处理。
(7)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在出院时允许最大活度为1.1×109Bq。(8)对近期接受过放射性药物治疗的病人,外科手术处理应遵循下列原则: a.应尽可能推迟到病人体内放射性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不需要辐射安全防护时再作手术处理。
b.进行手术的外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仪。
c.对手术后的手术间应进行辐射监测和去污,对敖料、覆盖物等其他物件也应进行辐射监测,无法去污时可作放射性废物处理。
(9)对近期使用过治疗量放射性核素的病人,其死后尸体的处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a.当尸体内放射性水平降低到有关规定的上限值以下时,尸体的掩埋、火化、防腐无需特殊防护。
b.尸检应符合上述关于外科手术处理的原则。
c.尸检样品的病理检查,如所取组织样品放射性明显,应待其衰变至无显著放射性时进行。
5核医学治疗中患者的防护原则
(1)对患者是否采用放射性核素治疗,应根据所患疾病引起的危险与辐射损伤的危险相比较而加以全面权衡。对儿童患者应特别注意估价其潜在的利益和危险。对育龄妇女申请放射性核素治疗时应注意考虑其是否怀孕。
(2)孕妇一般不宜施用放射性核素治疗。在特殊情况下必须施用时,应当考虑终止妇振。
(3)确定施用放射性核素治疗,必须根据治疗特点和临床需要逐例进行治疗剂量设计。
(4)可以通过少量试验来获取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资料,以更好帮助制定治疗计划。
(5)接受治疗的育龄妇女,以其体内留存的放射性药物不致使胚胎受到约1mGy吸收剂量照射作为可否企求怀孕的控制限。例如用131I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育龄妇女,一般需经过6个月后方可怀孕。哺乳妇女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后应在一定时期内停止授乳。
第二篇:通用技术实验室-操作安全防护制度
通用技术实验室-操作安全防护制度
-xx中学-
一、进入实践室的一切人员,必须服从教师安排,认真登记,按分配的位置对号入座,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设备和物品。遵守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物,损坏赔偿。二、进入实践室,不得高声喧哗,打闹,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和环境整洁,严禁将饮食带入本室,严禁在本室抽烟、乱扔纸屑等杂物,违者实践中心将给予一定的处罚,直至取消使用资格。
三、电动设备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进入电动工具区接通电源操作。如果发现设备有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报告指导教师。缺损和事故要填写报告单,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对使用金工、木工工具、加工操作、涉及机械、电器等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和意外,归入特殊操作行为,应进行前期培训。
五、对外露的旋转部件,如皮带轮、链轮,齿轮,链条、旋转轴,法兰盘和轴头应加防护罩。
六、隔离磨屑、切屑和润滑冷却液等应加防护挡板。一般用钢板,铝板和塑料板均可,妨碍操作人员观察的挡板,可用透明的材料制作。
七、操作件配备包括护目镜、安全帽、工作服、袖套、外伤药箱。
八、操作机械设备前检查穿戴。不准戴手套、戴围巾、穿拖鞋、凉鞋,均应穿长裤。长头发的应戴好安全帽。应穿紧身服装,建议穿工作服。袖口要扎紧,或戴袖套。
九、使用刀具高速切削、磨刀具和使用钻床时应戴防护镜。
第三篇:各种防护制度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为加强放射事故管理及寸有效的处理放射事故,减轻事故造成的后来,制定本预案。
1、放射事故分为:一级事故,严重事故和重大事故。
2、放射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超过2小时。并填写放射事故报告卡,24小时发出。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数、病情、电话、邮编等。
3、发生个体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当事人应当迅速安排受照人到指定的医疗救治机构救治。
4、发生放射事故时,应当保护现场,并配合公安机关、卫生行政部门调查。
5、放射事故调查结束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依照法律处理。
辐射应急培训与应急响应演习制度
一、认真组织员工和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对应急方案的学习、培训和定期再培训。
二、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演习,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个人剂量检测
1、个人剂量检测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放射防护机构承担。
2、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督。
3、按规定进行个人剂量检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检查机构统一规定的个人剂量计。
4、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必须按检测机构统一规定佩戴在工作服指定位置,禁止随意拆开或损坏。
5、严禁将剂量计在阳光下照射或故意在放射线束内直接照射,—经出现按违反《放射防护条例》处理。
6、剂量计在放射工作单位和检测机构之间应按照规定传递,不得随意拖延时间或乱扔乱放。
7、检测机构应将检测结果及时通知放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填入剂量档案。对放射装置进行维护与维修制度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
1、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2、对于潜在故障、对于危害安全的故障,要使用强制性预防维修。
3、在保养维修后进行登记,保存文字记录。
放射科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国家《放射线装置安全管理条例》,做好安全防护,保证工作人员和被检查者的安全。
2、对机房的要求,符合根据相关技术指标,合理设计,严格施工,并须经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后,方能使用。
3、对相关工作人员每年必须体检,并建立个人档案。佩戴剂量牌,定期测定,超过剂量,按规定处理。
4、对病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和进行遮蔽防护。
5、加强环境辐射防护,减少辐射污染。
6、加强对工作人员、病人及家属的防护说明和教育。
放射科放射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在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建立放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的原则;
(二)主动抢救的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通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放射诊疗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1、放射工作人员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2、用X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
3、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表换附加过滤板;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同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摄影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只有把受检者送到固定设备进行检查不现实或医学上不可接受情况下,才可使用移动式和携带式X线机施行检查,检查时做好防护措施。
6、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须报请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7、进行X线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殊注意防护。非特殊需要,不得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孕妇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以避免对胎儿的照射。
8、采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的最小剂量进行摄片。
9、为了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在摄片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10、为了防止产生异物伪影,在摄片前请病人或帮助病人除掉检查部位的饰物和异物。
11、在进行胸、腹部摄片前,应做好病人的呼吸训练工作,以减少由于病人呼吸而产生的移动伪影。
12、对于需要注射对比剂的病人,应在摄片前4小时禁食。检查前还应给病人做碘过敏实验,实验阳性者禁止。
13、在进行腹部摄片前,病人应不吃含金属的药物和钡剂。
14、对昏迷和不合作的病人,可适当给予镇静剂,特殊情况下应给予麻醉剂。
15、对X线机进行定期保养、维修、射线剂量测定。
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人员职责
为加强放射科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放射科诊疗治疗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科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特制定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管理规定,1、放射科X线辐射防护工作由科主任负责,科室指定兼职人员协助科主任做好X线辐射防护工作。
2、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增强放射防护意识和责任,在放射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科室定期组织对放射科诊疗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查。
3、X线检查设备必须有《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放射技术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具备相应的资质;各级各类人员应熟悉放射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安全性能,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4、放射科各X线检查室、控制室的辐射防护必须达到国家要求;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放射科诊疗场所必须配备工作人员和受检者防护用品。
5、在放射检查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在登记室、X线检查室设置告示牌。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X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8周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在放射检查中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保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摄片、透视、介入治疗等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和小光圈。
6、操作人员在放射检查前应关闭检查室门窗,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陪同检查者,应给予必要的防护用品,陪同人员应尽量远离X线球管。
7、技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放射设备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发生。
辐射工作人员健康制度
1、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2、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3、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4、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第四篇:病理科安全管理与防护制度
病理科安全管理与防护制度
(一)实验室安全防范
1.实验室应通风,对有害于健康的试剂要妥善管理,使用时要有防护意识。避免乱倒乱丢,处理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2.病理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分类存放,并定期清理。病理性废物每周清理3次。
3.实验室的重要仪器应有使用说明,用电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易燃物质应贮存于安全的房间,放于专用柜内保存。
4.医师取材穿手术衣,带帽子、口罩和双层手套,严防自身污染和感染。
5.取材刀柄、剪刀、镊子等用完后及时进行浸泡消毒,消毒液定期进行更换。冰冻切片送检的新鲜标本取材完后及时消毒取材台面。6.病理科各个房间的桌面、工作台定期进行清洁及消毒,地面定期进行清洁,病理标本取材室及存放室定期进行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
(二)设备及安全防范
1.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尤其大型仪器,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使用和保养,未经保管人允许或主任批准,禁止他人使用,精密贵重仪器由专人负责,操作按程序,不得违章操作。2.严防设备等财产损坏、丢失。
3.严格按院级规定使用电炉和其他易发生失火或易伤人的电器。4.严格执行院级的安全、防火等规定,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
第五篇: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
放射源安全管理防护制度一、二、放射源辐射防护符合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购置新的放射源时,应与放射源生产国家或单位以及有资质的代理单位
(国外生产放射源)签订废源回收协议,并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逐级审批备案,新源到达和废源回收后须按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相应的部门备案。
三、新建、扩建或改建的放射源建设项目,建成调试后,在试运行三个月内,必须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四、配备必要的检查和检测设备。受辐射剂量较高的技术或操作维修人员要
配备带警报装置的个人辐射剂量计。
五、对运行中含放射源的装置和场所,要配备剂量检测和报警装置,并定期
检验,确保辐射防护设施完好与含源装置性能稳定。放射源的使用场所应有相应的辐射屏蔽,安装带报警的剂量测量仪器。
六、七、建立放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放射源实行专人保管,实行使用管理、分离的原则,杜绝“以使代管”
现象,防止放射源失控现象发生。建立放射源使用登记制度,储存、使用、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源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八、九、制定放射源使用操作程序,责任到人,并在工作场所悬挂。
存放、使用放射源场所应当设置放射源警示标志。附近不得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
十、辐照设备或辐照装置应有必要的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
十一、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并配有中文警告文字。
十二、建立安全保卫制度,落实防火、防盗、防丢失、防泄漏。发生放射源丢 失、被盗、火灾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当地政府、环保、公安部门报告,并迅速启动辐射防护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