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
关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的几个问题
黄宪起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是党中央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的重大意义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一个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这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确立了它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其理论载体,这就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的著作以及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正是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6年8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收录了江泽民同志从1980年8月特别是从1989年6月到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的《江泽民文选》三卷出版发行。这就为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最好的教材。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学习。我们来回顾一下这几年党中央的工作部署:
——早在2000年2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三个代表”之后,全党全国以极大的热情 1 开展学习研究。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
——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提出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2003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这就是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004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
——《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后,2006年8月13日党中央做出《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2007年2月初,党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江泽民文选》专题研讨班,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深入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的需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要真正使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干部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包含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基本观点,所包含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就必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
第二,这是进一步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是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 2 会到党的十六大这1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胜了种种风险和困难,取得巨大成就。这一切都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来源于铁一般的事实,来源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第三,这是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带来的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面前,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始终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牢牢坚持它所体现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继续弘扬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领会它所包含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基本结论,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我们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看待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的重要性。作为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必须认真上好这门必修课,这既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是搞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上,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 3 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具体说来,我们要把握这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江泽民在阐释“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在理论上是一个整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具体说来,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三个代表”这三句话是对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科学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党的建设的关系;这三句话,科学概括了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概括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这种概括既是科学的,也是富有鲜明的时代和实践特色的。
但是,在学习和把握的时候,不能仅仅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简单理解为就是这三句话,必须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必须联系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必须联系江泽民的著述和党的重要文献来深刻、全面地把握。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主 4 要体现在17个方面: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问题上,它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与时俱进,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问题上,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这些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的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5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与此同时,敏锐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的途径,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问题上,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改革和发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问题上,强调要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保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问题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确保军队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注重科技强军,全面提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在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问题上,强调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做好民族工作和侨务工作。
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问题上,强调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长官和政府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和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问题上,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我们将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 7 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强调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强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强调党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的要求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治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上,强调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 8 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这些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是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新变化的理论反映。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开始了走向多极化的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对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影响,而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影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局势的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在理论上有新的思考和反映。
从国内的形势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种种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在探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国情的这些变化,需要我们党做出新的理论思考和探索。
从我们党自身的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种历史方位变化的过程中,党面临着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新的历史课题。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数量大 9 幅度增加,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历史方位变化的过程中,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也在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重大变化和课题,要求我们党在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
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这些新变化之中,植根于当今时代和实践的沃土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是合乎在当今时代条件和环境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实践的历史需要。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从理论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从理论基础上看,它们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基本的立场看,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基本理论原理看,都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的原理;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的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它没有离开而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它科学反映了新的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在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中,在解决党的建设的新问题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一个有一系列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些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 10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从实践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这十三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证明了它的伟大的指导意义。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也离不开它的科学指导。它所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我们科学地观察、判断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的基本观点为我们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的指导,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仍然需要我们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
五、怎样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学习好《江泽民文选》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泽民文选》,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研读《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三卷,共计120多万字,汇集了江泽民同志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203篇。《江泽民文选》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程的理论总结和反映,论述分析的实践过程和历史事实大多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谈到的许多事情是我们已经做过并且当前正在做的和今后还要继续做的,读起来十分亲切。《江泽民文选》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第一手教材。要下决心认真通读《江泽民文选》。这样就可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丰富的内容有直接、真实、全面的把握。这是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功。否则仅仅靠读一些辅导材料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
第二,联系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的比较中学习。在学习要注意比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又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要注意比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对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又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样我们就可以生动地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完整的历史进程。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11 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从而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联系“两个实际”来学习。一个实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联系工作实际来学习。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思考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是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来学习。一方面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拒腐防变的素质和能力。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参加中央党校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学习的同志们,要带头学习,坚持学习,一定会受益无穷!
阅读书目: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2006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2006年8月13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出版社2003年6月版 虞云耀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2月版
第二篇: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定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始终”的要求。他指出:“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把党建设好。”同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七一”讲话发表后,立即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和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班,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研讨。在全国上下普遍形成的学习热潮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实践准则。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将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篇:学习《江泽民文选》思想心得体会
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究竟如何执政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的重大历史性课题。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准确把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一
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产生于生活、时代的需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同任何其他科学思想体系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来看,世界形势跌宕起伏、风云变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数十年后,多米诺骨牌般地纷纷丧失执政地位。由此开始,冷战格局结束,世界开始朝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力图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一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民族都回避不了。从国内来看,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波澜壮阔。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和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分配不公等新的社会问题也开始凸显,特别是2000年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以后,更是面临着人们常说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考验。
在纷繁复杂、急遽变化的国际国内背景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我们党对于执政问题的深入思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态度十分明确:第一,必须坚持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是人民的需要,是时代的选择。在现阶段的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其他任何别的政治力量能够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第二,必须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但是,“必须”并不等于“能够”,在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们党究竟如何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如何才能始终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正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着力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经验,借鉴世界上其他政党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思想、新论断。
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536―537页)这个概括中的第一个“成为”,体现的是我们党对执政党角色的清醒认知;第二个“成为”,体现的是我们党对执政环境的清醒认知。这一科学概括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准确地揭示了新时期我们党的基本特点,为解决如何执政的问题铺平了道路。
对如何执政问题得出了明确结论。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党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我们党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指出了新时期我们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康庄大道。
对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给出了清晰回答。如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围绕这个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执政基本理念层面提出了根本要求,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与时俱进,就是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党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中国共产党能否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归根结底要靠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崭新概括
第四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科学概括和提出,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断,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针。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法律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利益调节或再分配是法律的基本职能之一。法律正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整,推动抑或阻碍生产力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法制建设的最根本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法制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要求,必须把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作为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要求,还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要求法制建设必须时刻关注新情况和新特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
关于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先进的法律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法制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而又充分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它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时代的特征,是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二是民族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精神品格和形式特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三是开放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各法律文化系统的成果。它是多元的,又是兼容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建设。首先,必须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法律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其次,必须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要注重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文化宝藏,使其大放异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另外,必须博采各国法律文化之长,进行法律移植。法律文化具有兼容性、统一性,要注意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法律文化,进行整合,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基础。
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它反映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法制建设,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权利是法的价值载体,法律通过对应有权利的确认和规定,通过对应有权利的选择和分配,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的那些应有权利提升为法律权利,使权利取得规范化、合法化的形式,并取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法制建设,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法制则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用法律形式确认所取得的民主成果,使之固定化、合法化,并用法律手段制约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运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讲话,是总结历史,分析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断。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为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的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既是党建的科学理论,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它不仅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三 个代表”思想,涵盖了党的全部工作,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是我们党21世纪不断奋进的伟大旗帜。
有人认为,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是党员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其实不然,“三个代表”归根结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人民群众是党的基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党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不仅是党内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因此,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理解其深刻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事事为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考虑,不断钻研生产知识,提高技术水平,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干好每一件工作,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着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考,反映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实践指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从实践指南和思想体系这两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先说实践指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发展为主线,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内容,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它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进行了科学判断。它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它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深刻概括,赋予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所有这些,为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指针。
再说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了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普遍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抓住了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具有科学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能够反映这一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思想要素,主要包括这一理论的精髓、核心和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形成并发挥强大理论威力的根本原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到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永不自满、永不保守、永不懈怠。这方面的重要思想,在《江泽民文选》中有充分的体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很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思想上不
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也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历史和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从《江泽民文选》中我们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问题,对党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党的路线纲领、奋斗目标、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干部队伍、党员素质等方面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用什么来检验党的先进性等重大问题。在当代中国,不断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定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这一条抓住了、抓好了,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旨和要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到底是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指导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个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他特别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如何发挥“最大优势”,如何防止“最大危险”,关系党的兴衰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归根到底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鲜明提出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重要思想,并且指明了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学习《江泽民文选》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一定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江泽民文选》和胡锦涛同志的多次重要讲话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据此我们有以下三点认识: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过,毛主席、小平同志也讲过。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就强调先进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坚持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用„三句话‟来集中表述它们,概括为„三个代表‟,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丰富和发展,目的就是要用最简洁的语言鲜明地树立起党的思想理论旗帜,以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任务而奋斗。”这段话,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
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个一脉相承的“脉”,主要包括:它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都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它们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它们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都以宽广的眼界批判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我们说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主要就是这些一脉相承的东西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丧失了根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以新的思想观点和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征,也要全面把握它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从而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是不断发展的,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未来的奋斗中,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五篇:论文: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改革开放思想
标题:论文: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改革开放思想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思
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而且全面阐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本方略、方法步骤和重点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尤为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江泽民文选》首先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改革开放思想.(一)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改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22年6月,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同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使得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首先强调,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2同时,江泽民同志又多次指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3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4另一方面,要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指导和调控。”5“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6这种经济体制,既可以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又能够体现公平、注重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针对现行经济体制存在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问题,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等。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还指出,“必须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8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科学概括,进一步指明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