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7:1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

第一篇:《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

古国的转身,从李鸿章到辛亥 ——《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读了些与此有关的书籍,不经意间几本书关联起了一段剧烈震荡的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中的小故事,或许早已熟谙,或许还是感觉那么陌生;这段历史中的尝试可能波折万千,却对于中国最终寻找到正确的救国道路不可或缺;这段历史中先贤们的声音,对我们正在行进中的强国征途或许依然具有镜鉴的意义。

《放开历史的视界》是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风格的随笔集,有些篇章也写到了中国近代革命,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看历史的视角;《李鸿章传》是梁启超所著,中国史书作传自太史公始就没有不带评论和感情色彩的,因此在为李鸿章作传叙事的同时,书中也丰富地抒发了这位思想不断演进的人物的政治观点。本书文言文写就,文采飞扬,读来击节快意,实在是一种享受;《辛亥:摇晃的中国》是今年“辛亥题材”的热销书,用众多小故事从很多个侧面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各阶层的状态,不过“热销”一向容易引人怀疑,书中有多少是信史不得而知,有些像解构的碎片,只供了解,不能太认真。

一、艰难的摸索

经过两千余年帝国时代的流转,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王朝——清,这也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范围的政权,继续。

纵观李鸿章一生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家在内忧外侮的大背景下被动地开始探索救国自强之路的时代。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曾经给这个国家带来过一些希望,一场战争使得长期的努力和积攒几乎荡然无存,巨额的赔款负担更让国家无以为继。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而悲其遇”,然而李的悲哀远不限于他和俾斯麦会见时所袒露的“君王的不信任”,他的悲哀只是悲哀的体制下众多必然的悲哀之一:李“只知有洋务,不知有国务„”云云,正是因为那种体制下不能有为公的国务;梁疾呼“当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正是因为那种体制不能允许有自立的国民。清王朝安于苟安,急躁又过于功利,不彻底改变而是修修补补,稍有挫折就停顿下改革的脚步,断然是回天乏术,李的努力也必然不会有所成功。历史进程却从此自然地“奔流到海不复还”般毅然地向前推进了。继李之后,局势渐渐“hold”不住,变革逐渐由内向外扩散,由自上而下变成了自下而上,维新派、立宪派、然后是革命派,先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继续做着艰难的摸索。

二、偶然的必然

经历了封建社会烈度最重的农民运动和帝国主义的侵掠,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开始自发地寻求救国之路,寻找先进的民主共和制度,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生,逆之则亡”,辛亥革命是当时顺应潮流的产物。但辛亥革命的发生却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一场组织力量薄弱、动员极其有限的武装革命,没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当时大部分人对这场“革命”的态度估计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场景更为符合。

《摇晃的中国》大多写的是这类小故事。清地方政府优柔寡断的处置和不战先逃的表率,让持“边角革命”理论的革命领导者没有想到革命的硕果竟首先在“九战之地”的中心城市武汉结出,更没想到武昌起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形势迅速演进。革命者武装起义或者联合立宪派主导和平过渡,地方政府和军队半推半就,会党甚至商会、学校、几个士兵都可以主导一个地方的更迭。李鸿章身后也是影响深远,此时和后来能左右时局的袁世凯和北洋军阀体系,均可以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南北合议,清帝退位,民国草创,中国在名义上建立起广阔的亚洲土地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之后,经过几番波折,民主共和”总在被践踏和被再造之间反复,再造者往往也充当了践踏者。制度没有建立,民族没有独立,国家没有统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结束。这场必然中期待已久的,又在偶然中仓促而发的革命并没有解决当时中国的根本问题,只破坏了一个旧的社会,未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作用。

三、未竟的事业

不知历史不足以致未来,回顾历史可以知道:举正确的旗帜,走正确的道路,是事业成功的根本。辛亥之后,民国肇造,虽然也有短暂的被称为“黄金十年”的较稳定时期,但苦难深重的境况依然,内忧外患的局面依然。我们国家最终能掀开新的一页,关键是我们党的建立,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锦涛《庆祝建党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国家独立、富强、进步的征程中,不断地实现着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为此而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们的理想,继续着他们未竟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如果放宽历史的视界,纵览更为广阔和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李鸿章那辈人“睁眼看世界”,到各种思潮的尝试,到辛亥革命,直到今天,可以深深地为先贤们为国家、民族、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心怀感激。历史的洪流太巨大了,个人甚至人群都是极其渺小的,而正是我们国家从来都不缺乏这些探索道路、追求理想的人,正是有这一点点的进步,才使得古老的国家终于艰难地转身,可以不断前行。

第二篇:《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值得我们去纪念和铭记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浮雕,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场不平凡的革命斗争。当我读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后,让我对有着“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之称的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革命给了国人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却没法像魔棒一样,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1894年10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华兴会与光复会亦先后成立于长沙和

上海。1905年7月,三者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政纲。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一方面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批判改良派的反动谬论;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与此同时,全国人民的抗捐、抗税、抗粮和抢米风潮汹涌澎湃,抵制外货等爱国运动也日益高涨。保路运动则为其高潮,规模之大遍及湘、粤、鄂、川四省,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和前奏曲。10月10日瑞澂继续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4000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澂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这是孙中山领导革命起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胜利。消息传出,全国和全世界为之震动。

但是随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解职,让位于代表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政权遂为北洋军阀所窃据,中国依旧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此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 事”。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辛亥革命也是失败的。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帮助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

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第三篇:《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最终版)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

近来,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读了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

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众人皆知的。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11年的辛亥革命,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回到辛亥那个年代。武昌首义之功彪炳千古,但谁又知晓这是怎样一个偶然?在各种偶然因素的破坏下,总部机关被破获、主要领导人或伤或逃,几度延期后猝然爆发的小规模兵变竟迅速地被全国响应,以致推倒了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张鸣先生从诸多的细节戏谑地入手,如革命党、立宪党、会党、满洲亲贵、地方官吏、报刊言论、民生百态等,使得一场早已符号化的革命具体重现为一出“闹剧”,“闹剧”正在上演,革命却已“成功”,清廷倒台,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起来,最先进的民主共和体制落户中国,但随之而来却是无止境的恶性党争、军阀割据,乃至连年混战,原先的发展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苦难就接踵而至,这是为何呢?

张鸣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原就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大变革,却又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上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栏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其实,新教育、枪炮、律师、马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民国才兴的,而除了制度变化,其他的变化,却都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质变,也就是说,在华而不实的民国,自由、民主和文明,离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还相当远。正如作者所说:这本小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时下流行的讲史故事,它只是一本历史杂说。里面故事也好,人物也好,言语也好,个个都有出处,但它不是学术著述。虽然不是学术,却表达了他的一点关于辛亥的一种观察,由观察生出的杂感,由杂感汇成的集子。希望它的问世,能对人们认识辛亥革命,提供一个稍微不同的视角。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他就心满意足了。关于辛亥革命,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个人认为,不管怎么样,它毕竟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或许,有很多革命志士,就是在这场革命的影响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积极实践拯救中国的方法之路。

下载《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放开历史的视界》、《李鸿章传》、《辛亥:摇晃的中国》等书读后感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