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时间:2019-05-14 07:2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年,以其为基础理论指导的新中国经济建设也走过了67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们取得了实践和理论双丰收。我们造就了经济总量增长5610倍的人类奇迹,特别是38年的改革开放为世界树立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好榜样;我们总结新实践、发现新规律,不断拓展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发展创建新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并不断进行理论提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7月8日,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5年12月31日,新年前夕,国家主席 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

台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

一、明确了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一开始就根植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土壤中,服务于人民,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液,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其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全体人民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同时又是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人。脱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也肯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图为:2015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 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二、确立了五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原则。它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性准则,凝聚着理论原理的根本价值,是理论原理的灵魂。2015年12月21日,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也是创新发展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基本遵循。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要素、方式、环境、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总书记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原则,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更加明确、体系更加完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了社会主义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放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就意味着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第三,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共富”思想,而是消除两极分化、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但必须从制度上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坚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和原则导向。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意味着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总书记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都要用好”。

第五,对外开放原则。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赖以生存发展的重大原则。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原则,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指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开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了就关不上了”,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相继提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重大战略构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实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关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关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他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他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关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清醒认识和一贯坚持,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

图为: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中国国家主席 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

旨演讲。

三、形成了系统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重大创新之处在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崭新的中国因素和时代因素。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理论滋养。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一,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指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正确认识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南。2014年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明确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新的经济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四,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思考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第六,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要“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第七,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照耀中国经济前行的指路明灯。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论述)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经济规律?

1.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意,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的具体表现:①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②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4、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同一过程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6、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7、商品的价值表现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8、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实现形式(考论述的题的话,基本作用要做阐述)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

2.作用: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3.实现形式: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1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计算方法。

12、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率p'=m/C

影响利润率因素:①剩余价值率 ②基本的有机构成 ③资本周转速度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13、级差地租反应农业资本大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博学农业雇佣工人的3个关系

1.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3.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圆圈。

14、从产业资本的运动全过程来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货币资本。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生产资本,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商品资本。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商品资本:商品执行着收回投资并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15、按照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在价值流通和周转方式上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则只是指劳动力,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全部劳动资料部分,流动资本则既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也包括可变资本部分即劳动力。(劳动力既是可变资本,又是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和价值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15、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一方面会影响投资中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它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1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17、社会总产品是价值的实现、物质补偿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8、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或者使用价值上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上来看,包含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19、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20、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21、政府宏观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 2 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3 是应对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4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

23、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面窄、保障内容不健全、资金渠道单

一、社会保障依附于企事业单位。

24、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3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4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保障自己的筹措、管理和监督,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2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 贸易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牡丹亭》

在“临川四梦”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氏曾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3]惟在《牡丹》。”确确实实,《牡丹亭》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流行歌场,“家传户诵,几令元王实甫《西厢记》减价”。

《牡丹亭》主要写南宋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全剧共五十五出。

《牡丹亭》的戏剧结构是经典的“生旦双线”,即以杜丽娘为主线,柳梦梅的戏为副线,通过二人的“梦中情”、“人鬼情”、“世间情”三段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追求“情至”的美好爱情故事。杜丽娘是一个既深受封建性理熏陶和封建礼教束缚、压抑的千金小姐,又是一个执著于“情至”、热烈追求自由生活的新女性形象。杜丽娘的出身和地位决定了她要跨出反封建礼教这一步是很艰难的。

《牡丹亭》更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强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汤显祖笔是以杜丽娘为“情”而死的代价,在不受封建性理束缚的鬼魂世界里去实现的。当杜丽娘不在现实世界里时,人的善《牡丹亭》在题材上虽不脱一般才子佳人戏悲欢离合的窠臼,但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和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不屈斗争,从而表达了当时王学左派所倡导的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思想。汤显祖早年就从罗汝芳学习,初步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后来在南京任职期间,又钦佩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之尤的杰出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在这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汤显祖也具有了王学左派思想,推崇人之真情,从人情出发,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他把“情”与“理”看成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东西,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汤显祖文集》四十五)。他把自己所信奉的王学左派思想寄寓在《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中。如他在剧前的《题词》中表明:他在这部戏里所表现的就是人之真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便是真情;若“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他在《牡丹亭》中所表现的就是“一往而深”的至情。他把“理”与“情”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的始终,如他在《题词》中指出:“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因此,他既写了“理”对“情”的压制与扼杀,又写了“情”对“理”的反抗与斗争。而这一“情”与“理”的矛盾。在剧中主要是通过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封建家长的管制,只能摧残杜丽娘的肉体,并不能扼杀和阻止她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追求。游园、惊梦、寻梦使杜丽娘的思想行为与封建礼教之间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面对现实中封建势力的压迫,杜丽娘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直至为情而死。在阴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为爱而生。《牡丹亭》所表现这一反封建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主题,是一般才子佳人戏远不及的。

47、《长生殿》

洪昇的一生是令人悲叹、慨愤的,使我们看到那些不善阿谀奉迎的知识分子陷于困顿、潦倒,在压抑和孤寂中死去的黑暗,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洪昇对《长生殿》倾注的人生沉思和探索,悲情与愤慨。

清人焦循说:“(《长生殿》)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⑥]《长生殿》不是凭空而出,它是在前人相关创作的基础上,熔铸了洪昇对于时代的认识不断地再创造而写成的。这一过程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最后一稿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长生殿》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共有五十出。全剧除第一出《传概》外,共有四十九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贯穿于全剧始终。按剧情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前二十四出写李、杨爱情由合到离的过程,后二十五出则写二人爱情的由离到合。虽然洪昇没有跳出才子佳人生旦之间悲欢离合的传奇俗套,但洪昇把描写的笔触伸到了帝王宫廷,上半部,笔触纤毫入微地描写了身为天子、贵为妃子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过程,特别是将杨玉环写成了具有平民风格的妇女,渴望爱情,渴望对爱情的专一,并且,皇帝李隆基也接受了这一专宠的要求,二人双双在长生殿面对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互订了“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的心灵密约。这种专一喻示着作者对于男女平权的现代观念的一种认识与艺术化的体现,乃是当事人双方互相爱慕在爱情上成熟的一种标志。而下半部则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李、杨二人生死离别之后,他们的爱情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向着更加热烈的方向发展。

当然,《长生殿》虽专写钗盒情缘,其实并不只是抒写、歌颂、赞美人世间爱情的美好,从创作方式上来看,洪昇完全继承了由《浣纱记》开始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创作传统,把李、杨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变迁并轨,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蕴着作者对几千年中华帝国前途命运的幽怨愁烦,对封建末世沉重氛围的悲伤感叹。这种兴亡之感的真正动源也许正是道德理想和历史现实的剧烈冲突所引发的,因此,在爱情背后我们还读到了更多的危机感、困惑感、沮丧感和破灭感。《长生殿》通过较大篇幅的描写,活画出一批忠臣义士的光辉形象。如郭子仪、雷海青、郭从瑾、李龟年、李暮等人。他们或有“扫除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的英雄抱负,或有“唱不尽的兴亡变幻,弹不尽的悲伤感叹”,这无非都出于他们对社会所具有的责任、正义和情感,洪昇的“泛情”观也就自然地把它们包括进了“情”的范畴。洪昇所说的“感金石,回天地。昭自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正好与此相对应。同样写情,《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时,可以看出在“情”的处理上,二者都具有对生死至情的宣扬,所歌颂的至情不受空间的束缚,都能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动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长存,但《长生殿》在情感的规模、内容、复杂性上比《牡丹亭》更“热闹”。洪昇如此明确地标举至情旗帜,无疑含有为汤显祖的至情观招魂的主观意图,这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禁锢人心的时代里,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另外,同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所体现的至情观迥然不同,洪昇的至情观秉承的孔子不删《郑》、《卫》之“义”,涵盖着深沉的道德理性精神,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人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他所讴歌的至情,是“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夫妻伦理之情.这样一来,洪昇的至情理想在性质上缺乏内在的完满性,形态上又呈现为畸形变态,因此他只能为李、杨情缘谱写一曲深沉的挽歌。洪昇几乎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不得不把厚重的历史理性精神输入飘逸的浪漫至情理想之中,在朦胧缥缈的理想底色上涂上极为浓厚的感伤色彩,在貌似执着的追求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

《长生殿》传奇一出,便意味着中国昆曲传奇到达了最后的顶峰,艺术上成为传奇集大成者。从它的曲辞音律来看,艺术成就独步一时。

【六转】吓哈恰,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慌慌忙忙,纷纷乱乱奏边书,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挨挨挤挤、抢抢攘攘出延秋西路,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重重叠叠的卒,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喧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全曲运用十七个叠字,单用或连用,富于变化。又用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中特有五个衬字俗语,“恰正好”、“不提防”、“刬地里”、“早则是”、“生逼散”等巧妙灵活、出神入化地点缀、运用到曲牌中,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既古香古色,又亲切动人的,与李玉、李渔等人融化明清俗语的曲辞具有迥然不同的审美韵味。吴梅对于《长生殿》的音乐极为赞赏:“《长生殿》则集古今耐唱耐做之曲于一传中,不独生旦诸曲,出出可听,即净丑过脉各小曲,亦丝丝入扣,恰如分际。[⑦]据说,洪昇曾经向当时苏州著名曲家徐麟请教此传奇的音韵,这也是《长生殿》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音乐成就的原因。洪昇特别注意舞台演出的排场,人称无懈可击,王季烈在《螾庐曲谈》卷二《论作曲》中评价《长生殿》时说:“其选择宫调,分配角色,布置剧情,务令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他选宫择调时符合用韵要求,音乐谐美,用律精审,兼有南曲北调,大场、正场、过场、短场皆安排妥当,《长生殿》中主要角色生、旦、副净、丑、末、外、贴等出场频次安排有序,极适合于传奇搬演。生旦并重的交互演唱,与其他角色所唱比例也颇相称,安排之工稳为当时传奇所罕见。也难怪吴舒凫在《长生殿序》中指出:“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这样一部文辞曲律俱佳的作品,如何不能流传于世呢?那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正是《长生殿》极受人们欢迎的写照吧。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曾说:“四百五十余年来,昆曲曲剧的作品浩如烟海,如果要举一部集艺术、文学之大成而无懈可击者,那么恐怕只有清康熙间洪昇的《长生殿》可以当之无愧。”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五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商品与货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价值是其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6、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黄金、白银)。

7、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物质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3、把生产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其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产生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

三、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3、实现共产主义必经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4、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5、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6、马列主义关于物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

8、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著作: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9、物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复试)邵宇清华大学出版社

《投资学精要》(复试)兹维¡博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证券期货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的参考书目都在这了,英语、高数、政治这些公共课是全国统一的,这些教材我们基本都有的。

数学复习:

《高等数学》上下: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6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线性代数》: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第4版或第5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紫色)或清华大学居于马编写的线性代数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黄色)。线代你水平高的话选同济的4、5版都一样,水平一般的话就选清华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盛骤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蓝色)。

数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的,个人建议其实你就看你当初上高数线代概率时用的课本就可以的,吃透了课本,买本李永乐或者陈文灯的复习全书认真复习,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大家手上的复习资料都差不多。

政治的教材:每个大学都会学的四本书,无非就是马毛邓,都会考。政治一般建议报个班。不报班就先在网上下上一年的大纲和课间看看。

英语的教材:这个你应该懂得,教材派不上用场的,和四六级一样。找一份真题看看各种题型,按模块专项复习了。如果真想要教材,有精力的话建议可以选择看看《新概念英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 吴开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但是据说,初试主要复习前四本书就行。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命题学院: 经济学院

考试科目代码: 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

(二)一、考核目标

经济学

(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

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

(一)导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

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

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垄断价格; 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DIM特征,经济体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

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危害、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

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

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基本的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

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六)不对称信息

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

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标的定义; 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式

1、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宏观均衡和乘数原理: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和宏观均衡和平衡预算原理: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1、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

3、IS-LM模型: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

(四)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

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3、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需求政策变动效果;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供给政策变动效果。

(五)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收支变动原理的含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公债原理;公债募集资金的基本过程。

3、财政政策的效力分析:政策时滞;利益集团的阻挠;预期因素的影响;挤占效应。

六)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

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含义和功能;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功能;再贴现率的含

义和功能。

3、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弹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投资乘数;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七)短期宏观经济问题

1、失业: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效应。

3、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安全区域;反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八)长期宏观经济问题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

2、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定义;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其他相关内容

1. 本试卷全卷总分150分,其中政治经济学部分共75分;

2. 政治经济学部分的主要题型有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三种类型。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一章马恩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为帮助广大考生学好这门课,现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自学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简要介绍。

六个重点内容必须把握

1.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教材的第二章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核心内容即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包括关于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论述,这是学好政治经济学,进一步理解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要弄懂弄通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决定、货币的本质和起源、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步步深入的理论概念和规律,这会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2.剩余价值理论。教材第三章论述这一原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要掌握资本总公式、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积累等概念和原理。

3.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有关理论。这些理论除了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流通的规律之外,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和宏观经济运行也有指导意义。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教材第五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它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进一步延伸。要正确把握成本价格、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概念和范畴,并联系实际说明这些原理。

5.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和本质。教材第七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也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应重点掌握垄断的形成及其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基本形式,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等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教材的第十章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经济特征有正确的理解,并要结合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等有关内容加以掌握和融会贯通。

五大难点要全力攻克

1.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把握。对什么是商品经济,价值的实体,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等要有深入的理解,要能回答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要能够既从理论上说明又能举出实际例证,还要把第二章和以后各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论述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

2.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首先,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和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要将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联系起来去把握,正确理解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对教材中关于体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述也要很好掌握。

3.关于一些涉及经济计算的问题。在考试中,差不多每一份考卷里都在选择题中有一些涉及计算的题目。例如计算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资本周转速度、折旧率、股票价格、土地价格等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对相关经济理论要熟悉,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计算一个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周转几次的问题,就不但要知道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公式,而且要能对给出的一些具体条件,如厂房、机器、工具的不同折旧率,流动资本的周转次数等作出具体分析,知道这些数据该代入公式的哪一项,再经过计算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

4.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问题。这也是一些考生在理解时感到有困难、在答题时容易出错的一个难点。首先要搞懂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对其实现条件的公式不仅要能记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其经济含义,明白为什么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v+m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c。然后再对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加以理解和把握。只要记住并理解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这三个公式和它们的含义,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了。

5.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在自学考试中,特别是一些论述题,不但要求考生能够回答相关理论观点,而且要求能联系实际加以论证,这也是本课程自学考试中的一个难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在学好理论、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教材在这方面就有很多论述,可供广大考生参考,例如在价值形式的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的循环周转、平均利润的形成、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等论述中就举了许多事例加以论证。考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一边学习理解领会原理,一边联系自己身边的现实加以思考和融会贯通,在应考时既可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事例,更可将自己的体会写进答卷,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三个关系要解决好

1.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深刻领会、掌握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要全面完整地学习、理解、把握。有些考生不通读教材,不用联系的观点加深领会,而是只看一些以往的考题、一些简单的辅导书、死记硬背一些片断结论和名词概念,这样难以通过考试,没有学到这门学科的精髓,白白浪费了时间。

2.处理好自学与辅导助学的关系。自学考试应以自学为主,当前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很多,考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如参加辅导班、购买辅导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利用网络资源等作为辅助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所有助学活动都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自己的钻研,关键还是在于自学。

3.本课程的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十六大以后,全国考委相继发布了贯彻“讲话”和十六大精神的教育考试方案,对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了补充,考生要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按教育考试方案的要求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就本课程来说,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要对教材论述的理论加深理解并联系当前国内国际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化理解劳动价值论、经济全球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问题;另一种是适当把握教材中没有而“讲话”、报告涉及的关于经济方面的重要问题,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课程代码0005)

下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合集]

    核心提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导论: 1.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内涵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它是透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

    江西财经大学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B卷)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重要提示:考生必须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上的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题

    历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二OOO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政治经济学)(公)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解析 总体上,马政经包括导论一共分七部分,同学们重点掌握的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这样说起来的话只有第一章和第七章不是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导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