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

时间:2019-05-14 07:5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

第一篇:第二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

第二讲 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的第一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2.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B.北洋军阀政府的对外卖国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3.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是由 等发起,在 首先建立的 A.陈独秀 上海 B.李大钊 北京 C.毛泽东 长沙 4.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组织成立,书记是。A.陈独秀 B.李大钊 C.董必武

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参加党的一大的有来自 个地方的13人,他们代表着50多名党员。

A.6 B.8 C.7 6.中国共产党在 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7.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B.中国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 C.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8.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是。(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马日事变 C.“七一五”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

9.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召开了。此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了党的工作任务,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A.党的三大 B.党的四大 C.八七会议

10.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 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A.上海 B.莫斯科 C.香港 11.1929年12月召开的 会议,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强调思想建党的重要性,解决了在农村进行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根本性问题。(A.古田会议 B.八七会议 C.党的六大

12.1935年1月召开的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古田 B.黎平C.遵义

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指明了 的革命道路。(A.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首先占领农村,尔后解放城市,最后夺取中心大城市 14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A.懋功地区 B.甘孜 C.会宁 1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卢沟桥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华北事变 16.第二次国共合作首先是实现 上的合作。(A.政治 B.经济 C.军事

17.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A.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新民主主义纲领 C.党的最低纲领 18.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总后方是。(A.晋察冀边区 B.晋冀鲁豫边区 C.陕甘宁边区

19.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A.《论持久战》 B.《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0.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 阶段。(A.防御 B.相持 C.反攻

21.《新民主主义论》所阐述的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问题。(A.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B.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领导权 22.延安整风运动使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在 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A.思想 B.组织 C.政治 23.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的问题是。(A.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军队和解放区的问题 24.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A.解放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B.迫使蒋介石退守台湾 C.国民党赖以维持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消灭

25.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是。(A.三大战役的胜利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A.国歌 B.临时国歌 C.代国歌

27.标志着“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最后终结的战斗是。(A.大西南战役 B.新疆的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28.1957年,毛泽东发表 一文,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B.《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C.《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29.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 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A.“大跃进”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人民公社化 30.1962年1月至2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会上作报告,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A.毛泽东 B.邓小平C.刘少奇

31.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A.1960年5月 B.1966年5月 C.1966年8月

32.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在 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A.1976年10月 B.1976年9月 C.1976年底

33.粉碎“四分帮”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除的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全国高等学校重新开始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A.1976年底 B.1977年底至1978年初 C.1978年秋季

34.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 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C.《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35.1978年12月召开的,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A.党的十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一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6.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标志着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37.1982年,在 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38.党的第 全国代表大会阐明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十二次 B.十三次 C.十四次

39.党的十三大规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三步,即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A.基本实现现代化 B.实现现代化 C.实现小康 40.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A.开拓创新 B.民主集中制 C.党的基本路线

41.党的十四大做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2.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举行。会议把 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A.邓小平建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邓小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 C.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

41.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是。(42.A.《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B.《共产党宣言》 C.《共产主义原理》 42.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立的主要标志。(A.《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B.《共产党宣言》 C.《共产主义原理》 4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里的“李”指的是。(A.李达 B.李汉俊 C.李大钊

44.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就旗帜鲜明地把 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A.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5.首次区分并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4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7.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C.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8.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召开了。此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了党的工作任务,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49.红军长征是从 开始的。(A、1932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5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兴起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什么?(A、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C、建立民主共和国 5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在北京胜利召开。(A、2012年7月1日 B、2012年11月8日 C、2012年10月15日 52.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A.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继往开来 53.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建设 B.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二、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是:

A、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时期 B、新民主主义时期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D、诞生和早期发展时期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哪些?

A.群众路线 B.独立自主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事求是

3、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些?()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4、下列根据地中,哪些是抗战初期我党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A.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B.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C.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5、重庆谈判时,中共的代表是哪几位?(A.周恩来 B.毛泽东 C.王若飞 D.叶剑英

6、我党的优良作风是什么?(A.密切联系群众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C.实事求是 D.批评和自我批评

7、我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8、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A.建立根据地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发动农民 D.土地革命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指的是什么?(A.三大改造 B.镇压反革命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10、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A.厦门 B.汕头 C.深圳 D.珠海

11、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A.林彪 B.杨虎城 C.张学良 D.彭德怀 12、1957年我党整风运动的内容是什么?(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主观主义 D.反对官僚主义

13、抗战时期,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什么?(A.反对教条主义 B.反对党八股 C.反对主观主义 D.反对宗派主义

14、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A.中国革命性质问题 B.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C.党的任务问题 D.革命形势问题

15、遵义会议解决了什么主要问题?(A.思想问题 B.路线问题 C.组织问题 D.军事问题

16、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民经济构成有哪些?(A.个体经济 B.国营经济 C.农业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7、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以下哪几个方面的条件?(A.思想条件 B.阶级条件 C.干部和组织条件 D.国际和社会条件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以下哪几个时期的革命和斗争,终于推翻了这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A.国民大革命 B.抗日战争 C.土地革命 D.解放战争 19、1955年夏季至1956年底,我国加快了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A.农业 B.手工业 C.民族工商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20、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是:。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C.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D.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这些“左”倾错误主要有(A.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B.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C.陈独秀投降主义错误

D.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继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战役”是。(A.市场之战 B.米棉之战 C.实力之战 D.银元之战

23、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五四运动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A.爱国革命运动 B.思想解放运动 C.大学生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胜利,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了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中央决定:由中央组织部对大庆油田党委等500个基层党组织、孙家栋等50名共产党员、王家元等200名党务工作者予以表彰,分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追授方永刚等13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这次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是各条战线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中央号召,各级党组织要向受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职责,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为榜样,加强学习、坚定信念,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进一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严守纪律、弘扬正气,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央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第二讲共青团光辉历程

第二讲 共青团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 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 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 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70多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一. 在革命的风暴中诞生

1. 1920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先进青年的政治团体-----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团的书记为俞秀松,团的机关设在上海。共青团的最早名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2. 成立背景:

A、俄国十月革命(国际影响)B、“五四”运动(国内影响)

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中国青年,开始认真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他们组织社团,创办刊物,宣传新思想,使新文化运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C、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小范围影响)(1921年7月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研究了在全国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问题,并派张太雷主持开展团的工作。1922年又创办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先驱》,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1923年10月20日,团中央执委会决定出版《中国青年》,接过了由于经济原因停刊的《先驱》所负担的宣传和斗争任务。至1922年5月的半年中,全国已有17处地方建立团组织,共有团员5000余人,团员成分及素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召开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建立全国性团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

3、“五四”进步协会及领导人

A.北京

少年中国学会

李大钊

B.长沙

新民学会

毛泽东

C.天津

觉悟社

周恩来

D.武汉

利群书社

恽代英

二. 在战斗的历程中成长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棗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章程和其他一些决议案。大会通过的团的纲领上,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是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从此,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2、1925年1月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明确表明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暨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我们团组织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1936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决定改造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各种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4、1946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满足广大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提出试建青年团组织。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青年团的成功,在全国解放的前夕,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在全国开始了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5、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 大会,当时鉴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早已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大团员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并把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为了确切地反映青年团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和广大团员的意志,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当时在改名的决议上还提出“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应该将改名以后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过去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 主义青年团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相衔接,依照次序加以排列,把下次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定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青团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尤其1993年5月团的十三大以来,共青团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把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牢抓住青年成长成才这一根本需求,积极探索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效途径,全面开展 团的各项工作,不失时机地实施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共青团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其中,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手拉 手”互助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 动等在社会上都引了较大的反响,共青团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7、1998年6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本世纪中国共青团召开的最后一次盛会。大会提出了跨世纪新征途中共青团的光荣任务,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继续深化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努力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发愤学习、锐意进取、自觉奉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努力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随后,共青团又制定了《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进一步推出了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绿色行动等一系列新的活动。

8、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已召开了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3年7月22日在北京召开。周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 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的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 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灿烂的篇章。

第四篇:第二讲、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第二讲、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

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只是一个有着五十几名党员的小党,面对的是一个陷入苦难与屈辱深渊的旧中国。9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在全国执政60多年、拥有近八千万党员的大党,社会主义中国欣欣向荣。一、九十年的奋斗历程

1、浴血奋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为挽救民族危亡,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出现了许多献身民族进步的人民英雄。然而,在很长一段肘间,人们并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出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是近代中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不断的苦难深渊之中。

事实充分证明,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需要有一个先进思想武装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这就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无可辩驳的结论。

正当人们处于彷偟之际,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使他们在黑夜中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鲜明地确定了奋斗目标,制定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领导申国人民,在世界的东方谱写了辉煌壮丽的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深入各大工厂、煤矿、码头,组织和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罢工斗争。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个高潮;直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联合其他社会阶层,建立所有进步力量的联合战线。经过慎重考虑,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实行合作,以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使得国民党重新恢复生气,中国共产党也迅速取得全国性影响。在两党合作的推动下,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在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国民革命军迅速击溃了军阀的 军队,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也日益高涨,并推动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随着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等国民党内的反共首领相继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大规模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致使持续三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失败。

大革命的失败几平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反动的和守旧的势力联合起来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的力量,并得到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反动势力掌握着军队,占据着中心城市,对革命群众采取野蛮的屠杀政策。严酷的现实表明,要在一个像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须有新的思考,开辟新的道路。1927年8月l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八一”建军节由此而来)。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土地革命战争的新阶段。这一时期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找到了如何在中国社会立足和发展的答案,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通路走向胜利的。正当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时候,敌人的疯狂“围剿”,加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使革命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国内外敌人曾断定中国共产党要彻底失败。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拨正了革命的航船。同年10月,中央红军首先胜利到达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奇迹般地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又加紧向华北扩张,而国民党政府则节节退让,这使得全国的抗日形势迅速高涨。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广泛联络各种可能参加抗日的力量,制订“逼蒋抗日”的方针,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战。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前线。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当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的抵抗失利之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这样,在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敌后战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侵略者逐渐将主要力量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和空前残酷的“扫荡”。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人民军队同群众结成血肉相连的关 系,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过长期的消耗战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1945年8月,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和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以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当时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拒绝和平民主的要求,粗暴撕毁协定,公然发动内战。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解放区军民实行坚决的自卫战争。至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适时地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8秋季,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从当年9月至次年l月,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人民解放军相继发起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在长江以北。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宣告覆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北京(从这一天起,北平改称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改变了近代以来种华民族被奴役、剥削、压迫的命运。结束了100多年来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丁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就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们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2、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由此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任。

新中国诞生之初。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存在着很多困难和严峻的考验。当时,在国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饱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是个烂摊子,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在国际上,由于“冷战”的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依靠广大群众,肃清反动残余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封锁、破坏和武装挑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这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又一重要任务。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 到城市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把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作为中心工作,依靠产业工人,动员工商界人士,很快便使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工矿业恢复生产。新中国的国营经济,也随着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逐步建立起来。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控制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人民政府还进行了取缔银元投机的斗争,打击非法囤积生产生活资料等投机行为。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中央人民政府稳定了物价,统一了财经,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代自1937年抗战以来连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也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态。这个胜利,使国内外那些怀疑中国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的人们也不能不表示赞佩,叹为“奇迹”。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克服朝鲜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实现了根本好转。

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制度改革,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指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改革运动。至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对于缺少耕地的广大中国农民来说,无偿得到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吧,不仅意味着从此免于遭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同时也意味着摆脱了由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群众在获得经济和政治的解放之后,迸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废除旧社会各种陋习,是当时新生的人民政府推行社会革新的一大举措。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部法律的实施,为全国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新的生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迅速采取坚决措施,取缔在旧中国遗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社会痼疾。经过三年的努力,曾经在旧中国绵延不断的娼、赌、毒等社会病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本禁绝。广大人民群众为之振奋,社会面貌、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几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中共中央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提出了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其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称之为“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作或合营的方式,把落后、分散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组织起来,形成能够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至1956年底,全国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 的任务基木完成,私营工商企业的绝大多数部已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编制和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筒称“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社会经济建设,并迅速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新课题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究竞应当怎样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比较注重学习借鉴苏联经验。中国向苏联学习虽然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历史表明,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在苏联成功的经验也未必都适合于中国。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揭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后,毛泽东号召全党要独立思考,根据本国的情况办事,不能一切照搬苏联的经验,必须努力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在这一年4月,毛泽东发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在初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的方针,试图开辟一条与苏联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与此相联系,这一时期,在科学文化工作中,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57年2月,毛译东又根据东欧发生的波匈事件的教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他强调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些重要思想和方针提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党内和社会上一时间出现了十分活跃的民主气氛。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异常复杂的任务。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希望少走弯路。在最初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思想,但毕竟是不成熟的。一段时间里,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主要在两个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失误:一是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1958年,毛泽东试图通过发动群众运动,实现 “大跃进”,结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二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了频繁的政治运动,并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长达10年的全局性社会**。后来,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那个时期出现的失误表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木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

从195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20年,在有些方面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尽管历经坎坷,但仍然在政治、经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科技及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引 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1976年“文化大革命”始束后,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这是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愿。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伦热潮涌起。形势的发展呼唤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了出来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系列重大决定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的标志。从此,中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79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调整。这次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调整的重点是理顺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党开始着手为“文化大革命”以及此前的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全面平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全面平反和大范围地调整社全关系,使得中国人能够身心自由,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客观评价了毛泽东的一生,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人历史问题作出结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了初步概括。这个《决定》的内容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这一《决定》的通过,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思想混乱,团结一致地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的重任。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设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取得突破的。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受灾农民吃饭成了大问题。为了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集体撂荒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收获归自己所有。这一措施有效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果不仅 战胜了当年的旱灾,而且收获超过正常年景。受此启

发,安徽和全国一些地区的农民自发地尝试一种新办法,即后来被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1年底,全国90%的农村已普遍采用了这种办法。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它从此成为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鼓舞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打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企业原先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所有制格局。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与改革同步,对外开放工作也正式启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半年时间的酝酿,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广东、福建两省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允许这两个沿海省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加快经济发展。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首先建立经济特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在很短时间里就取得显著成就。深圳,这个原本与香港一河之隔的边陲小镇,经过短短几年时间,便在荒滩野岭上建立起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1984年春,进一步开放由中国北部到南部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初,决定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随后再开放辽东和胶东半岛;1987年后,设立海南省,把海南岛建成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样一来,中国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开放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陆续涌现,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步伐,而且大大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经历了自1978年底以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量式发展。但是,直至1992年前,中国的改革究竟应当朝哪个方向走?它是以完善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还是以建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人们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中国的改革最初的指导思想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让市场发挥调节和补充作用。与此相呼应,改革先从“体制外”入手,即在非国有部门倡导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依靠它们实现经济的增长。由此在中国出现了体制内“计划”与体制外“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格局。这一战略有效突破了体制内改革的瓶颈。随着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合资、外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份额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增长。改革的实践推动着人们的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发展。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强调“要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个文 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已蕴含着市场化改革的取向。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艰难的阶段。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造成了相当多的问题,“计划”与“市场”之争随之硝烟直上,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点又重新流行起来。当中国的改革有可能迷失方向的时候,邓小平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虑和困惑,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来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改革开放已经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全面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整体推进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目标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及其他各个方面政策的调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早在1978年冬季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随后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作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也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决策。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不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引人注目,但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在稳步推进。如,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逐步实现依法治国实行基层自治与扩大基层民主、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交往活动日益活跃。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活动,稳定和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外交工作的任务发生了根本转变,主要就是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为此,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邓小平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他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睦邻外交,加强与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外交政策的调整,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不仅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也包括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率先开展对外交流。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后,对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推开。也逐步向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延伸。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种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的科技实力和人才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文艺和体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美德,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风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体育方面,中国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用政府财政补贴和民间彩票公益金修建的运动场馆和健身设施,为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人们的利益需求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的医疗和福利都是由企业和事业单位负担。但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极其有限。在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有步骤地在城镇建立起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中国共产党对非政府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行业性、慈善性和服务性社团和基金会以及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福利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并把一些管理和服务功能转交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内容广泛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此也是越来越重视。

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国家财政实力有了很大增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千百年来,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的理想和追求。1979年底,邓小平在会见国外客人时,用“小康”一词描绘了中国所追求的现代化。此后,他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设想,这就是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用20年的时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总量达到l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三大又提出,21世纪头30年到50年争取实现人均GDP4000美元,使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 1978年到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2%,为同期世界各国最快的发展速度。2000年,中国GDP总量达人民币8.94万亿元(超过l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来算,GDP首次超过8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短短20年左右时间里,完成了由贫困到温饱,又由温饱到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虽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党的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即: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努力,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时隔4年,中共中央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其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现实原因。世界不少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表明,在经济腾飞之后,社会结构将随之变迁,这时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社会稳定问题十分突出。当前,中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民主法制尚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就业比较困难(每年需解决2000多万人的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尚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教育、医疗、住房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需要,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等。要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设想,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在这一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认为,解决当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06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社会建设的决定,它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大任务:

(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建设。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充实了小康的愿景,展示了10年、20年之后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社会环境。然而,要把这一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还必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

3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锐意推行改革,不断求实创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实现了两个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转折,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9万多亿元,年均实际增长约百分之十,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全国人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约515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3597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此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事业、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等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 “奇迹”,它不仅使13亿中国人过上“小康”生活,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奋发有为,中国共产党将以新的光荣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二、九十年的历史启示

9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各种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中国人民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中华民族踏上了崎岖不平的复兴之路。

可以说,在这9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总起来说,就干了三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 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百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木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这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90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9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予当代共产党人深刻启示。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埋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 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3、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乎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及时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等。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和科学方法,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工人罢工血腥的斗争中汲取教训,提出了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党又适时地提出建立广泛的爱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主张。实现了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历史一再证明,团结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5、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把自身的建设确立为“三大法宝”之一,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又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瘸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总是首先动员和组织党自身的力量。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9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 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全体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铭记。

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干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最新成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心思变,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中国今后的道路怎样走?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了出来,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孕育而生。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提出,要完整地理解好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可以说,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随后不久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从此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 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经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指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并对“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正确道路”做了初步概括。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体。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 传统观念。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上述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提出,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理论来源于实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安徽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中央先后出台几个“1号”文件予以肯定,促使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体制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提出,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多次谈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先后作出设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港口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共中央还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果断地调整对外政策,改善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三步走战略等一系列科学埋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木问题,指明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科学轨道。

正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沿着科学轨道前进之际,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再次经受着严峻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正当中国的改革有可能迷失方向的时候,邓小平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彻底解决了“姓社”、“姓资”这个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中共十四大吸收了南方谈话基本精神,明确提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完整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又处在一个历史的重大关头。受命于这一艰难时刻的中国 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改革不动摇,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头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前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容。

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到中共十六大这13年时间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深化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建立一个体制加以保障,这个体制究竟怎么搞,能不能搞成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回答。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基本框架。

(二)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问题。这一时期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先后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概念。作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要把坚持按劳分配和按市场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市场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三)在发展问题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等。

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第三代领导集体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党的建设,是摆在这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夕,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活时指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方式、方法,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党的建设问题,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涣散问题,提出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从1998年11月,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使全党受到了一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

在世纪之交,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回答新问题,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他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讲话,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做广大人民的 根本利益”。5月,江泽民又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论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于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在经济腾飞之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一时期,中国遇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民主法制尚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尚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教育、医疗、住房的发展难以满足人们需要,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现等。上述矛盾和问题,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有一个更为清晰更为科学的发展思路。2003年春发生在中国的非典疫情,引发了全党对 “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反思,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4月,茬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艰难时刻,胡锦涛到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同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指出要“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特以人力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此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2006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到 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这个决定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战略举措。它大大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007年6月,中共十七大前夕,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将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做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篇讲话,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对将近30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论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开拓前进的宣言。此后不久,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指出:中国特色计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愚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是全国各族大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理论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问题,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系统的回答。一是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同时,还全面、系统地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出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二是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三是依据世界大势和 中国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全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述一系列科学论断,极大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2)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深化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党执政后,如何提离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是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攻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世纪之交,江泽民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围绕这个目标,江泽民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观点,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3)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木问题,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巨大压力,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分 “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陷步骤;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对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涵盖党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各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员)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年一1978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

《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6月第l版

《90年历史画卷(1921一2011)》,时事报告杂志社2010年12月。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93年:征途漫漫,功昭日月。93年——征途漫漫。

有过低谷、有过曲折,走过弯路、绕过远路;风雨沧桑,风险考验,坚忍不拔,奋力向前。

93年——功昭日月。

重整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破碎山河,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描画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一张白纸”,建设成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直面时代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跌宕起伏中彰显力量,在天翻地覆中展现精神,在时代风云中书写传奇。讲三个问题:

一、党光辉历程的基本脉络。

二、漫谈90年历史的几个问题。

三、历史使命和基本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91历史发展的主线:

整个党的历史,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意志、勇气和智慧,带领着中华民族求发展、图富强、谋幸福,用生命践行着党的使命。围绕主线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 三大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1921-1949年)

走过了5个历史阶段: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从1840到1921,长夜如晦,屈辱如山,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虽慷慨激烈,却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就是在这样一个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建党:一声炮响、一个时代。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接受并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具备了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0年6月开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组织基础。

2、国共合作、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大革命失败:腥风血雨。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7.15”汪精卫背叛革命。使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共产党员从近6万人下降到1万多人。

3、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

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党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以三大起义为标志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红旗漫卷长征路。

 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四次反 “围剿”胜利。

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队重重“围剿”,“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四路红军先后离开中央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遭遇自出发以来的最惨烈一战——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15日至17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自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开始主导全党。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转战云贵、强渡大渡河、飞越六盘山,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跨过大河24条,途经11省份25000华里;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74华里。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汇聚在抗日救亡的前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以和平方式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1937年7月74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华北危急、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莽莽神州,狂澜待挽;茫茫华夏,谁是中流砥柱?

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指导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的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奇袭阳明堡、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

第三,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希望。

【 延安整风运动;党的七大;以“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标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提出和实践】

据统计,在八年作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这样的:1938年是59%,1939年是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共进行大小战斗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万。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19块,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由开始的约6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

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召开。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这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国

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

5、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军事上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走过5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向社会主义转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革、徘徊中前进。

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国民经济恢复从平抑物价、土地改革开始。

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并且在进行抗美援朝的同时,把国民经济恢复到旧中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它标志着我国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1953年,中央完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化三改造”。

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刚解放时我国的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量的纺织业,人们日常用的是“洋钉”“洋火”“洋油”,全国钢铁产量如果分配到每个人手里仅够打一把菜刀……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党贯彻“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大体经过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公私合营)发展的过程。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经历了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几个阶段。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几个阶段,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

到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8月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主要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1966——1976年“文革”,动荡中前进。

1976——1978年,拨乱反正,徘徊中前进。

 1949——1978年,是战斗的29年,创业的29年,建设的29年,奉献的29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主要的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工业】---建立起了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1976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58亿元,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农业】---在全国实行农田改造,培育良种,兴修水利,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1976年人均的粮食达到610斤。

【国防建设】---1956年实现了轻重武器国产化,1964年后搞成了原子弹,导弹、氢弹,核潜艇等等。

【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90%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扫盲班”象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从小学到大学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穷人的孩子,工农的子弟不愁没钱上学。

【医疗卫生】---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在城市实行的是公费医疗。【科学技术】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杂交水稻的育成推广、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无论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建设的成就也不容磨灭。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

过了3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家合资企业诞生、第一个股份制公司成立、第一批股票发行、第一个企业家群体出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个个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7983万亿元,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5919元; 【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二、两次革命谱写两篇文章。

 中国共产党93年历史最辉煌之处,镌刻着“革命”两个大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次革命实际上包含两个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两篇大文章。

中国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所走过的路。

上篇: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用了28年,我们党写的很精彩。所以开国大典鸣响的礼炮是28响。下篇: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社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了63年。我们党写的很艰难、也很壮观。

三、93年干了三件大事、取得三大成就。

1、三件大事: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对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进行了高度概

括: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革命——站起来]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设——强起来]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富起来]

这三件大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2、取得三大成就: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和伟大成就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三大成就”,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积累了四条根本经验。

胡总书记2011年“七一” 讲话中,对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进行了阐述。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

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力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

4、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经历各种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党自身的力量。

一个党过去先进,不代表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先进性。

 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主题和主线: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 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

主流和本质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两大理论成果。

93年,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多少悲壮,多少豪迈,多少光荣。

93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一个真理颠扑不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下载第二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 姓名:刘琴韵 班级:计设0911 学号:0901114103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九十年

    《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九十年》观后感 授课人:市委党校副校长薛振华 九十年前,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九十年的光......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7)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中央书记。中国共产......

    中国共产党90周年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90周年光辉历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90年以来,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抗战时期,共产党以他的坚持与信仰战胜了侵......

    浅谈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精选5篇)

    浅谈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专题一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一、 党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英国的宪章运动: 原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1.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答:1) 结束了十年内乱的局面。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

    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和成功经验

    东方睡狮闻风醒,拿来马列傲乾坤 多少年前,中国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丧失了主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国民被外国人嘲讽为“东亚病夫”,多多么悲惨的血泪史。可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