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三者在企业的关系论述

时间:2019-05-14 07: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三者在企业的关系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三者在企业的关系论述》。

第一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三者在企业的关系论述

摘要: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经历了安然、世通和施乐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一系列丑闻之后,欧美工商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甚至在年报中详述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现代企业若要经营成功并不断做大做强,除了要有现代经营理念,战略性经营眼光、丰富的营销手段以及创新能力外,更要具备风险意识。如何科学地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应运而生。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一、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企业自注册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风险、经营环境风险、组织性失误风险和领导层决策失误风险等。忽视这些风险,现代企业就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冲击,不堪承受难以估量的财务损失和经营困境。亚洲金融风暴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例子。期间,不少发展迅速但长期忽视风险管理的企业的潜在问题集中浮现出来。由于这些企业的决策层事前低估了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业务扩张所需资金的风险、借贷带来高负债的风险以及国际投机资本市场等多种风险,因而引发巨大的灾难,最终导致许多企业被迫宣告破产或被并购。由于当今现代企业面对着许多隐藏在不同层次的各种风险,使利润的增长变得不稳定,而同时现代企业又要面对投资者不断提高的各种要求,因而迫切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控制风险,避免损失。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指现代企业为实现所定目标,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一系列防范、控制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现代企业管理职能。风险管理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是由现代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制定现代企业战略及各个层面的活动,旨在识别和防范可能影响现代企业的各种潜在危机,并按照现代企业的风险理念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现代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一般认为它有八个组成要素:企业经营环境、企业目标设定、危机预警识别、风险评估水平、风险因应对策、危机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能力。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手段不应是在企业内部另外增加一个成本高昂的官僚管理机构,它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并强化应对困难的组织能力,这也是现代企业能够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中生存所必须拥有的一种关键能力,就是现代企业必须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有机联系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属于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之一,包括为保障现代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贯穿于现代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要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着风险,便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一个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方针和计划的贯彻与执行;维护现代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所有的交易和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确保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财经法规、财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要求;同时能防止、披露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现象的发生。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1986年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的《总声明》中,就把内部审计与组织结构、方法程序一起列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内部审计职能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要素,是管理当局用来监督相关控制程序的手段,即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进而提高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美国COSO委员会报告及《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法案为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工作指南和参考依据并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以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开展对内部控制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审查与评价现代企业本身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促进现代企业加强业务管理,实现经济目标。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现代企业都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独立提交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局限于核实财会方面的交易,较少触及现代企业业务流程方面的风险管理和监测,从而未能就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担起监督作用;内审部门的隶属关系、角色、职责不明确,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和内审方法有待提高,缺乏一套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内审程序等等。

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是以影响和控制现代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为依据确定审计项目,以现代企业进行的所有降低和防范风险的活动为测试重点,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减低和防范风险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恰当的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议的一种方法。国外许多现代企业成功的内部审计实践证明,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为目的而实施的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要素的结合,并已经为现代企业管理当局所接受。1•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测。内部控制自我检测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技术,最早是由加拿大公司开始运用的内部控制系统,几年来他们总结了一套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大大推动了该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这种方法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较多。内部控制自我检测的方法就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对本部门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提出审计报告,由管理者实施。对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自我检测提供了一个风险管理的工具,保证了内部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对风险进行控制。可以综合地控制现代企业的各方面,包括相关的社会效益,使现代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不仅要考虑发现的问题如何改进,促进各部门更有效地履行责任,还要使控制措施便于理解,使企业董事会更了解管理的情况以及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审计成本,使内部审计达到更好的效果。2•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穿行测试审计。此项审计指利用模拟业务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和业务嵌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当中,进行业务的模拟运行,来获得测试结果,将测试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对比来获得审计证据。此种方法可以对内部控制体系本身的质量和功能进行审计,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体系自身的审计亦是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设计时可采用平行虚拟业务测试、非正常业务测试、平行运行测试等方法。

3•评价内部控制对现代企业风险的监控能力。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能力,是指内部审计部门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和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监控质量的一个过程。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全面监控和个别监控。持续监控和个别监控都是用来保证提高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的。监控还包括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记录。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记录的程度根据现代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复杂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适当的记录通常会使风险管理的监控更为有效果和有效率。当现代企业管理者打算向外部利害方提供关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报告时,他们应考虑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记录模式并保持有关的记录所具有的威慑力。4•评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的反应能力。对风险的反应可以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抵御风险和遭受风险四类。规避风险是指采取措施退出会给现代企业带来风险的活动。减少风险是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的影响或两者同时减少。抵御风险是指通过转嫁风险或与他人共担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风险对现代企业的影响。遭受风险则是在风险来临时未能采取任何行动而被动承受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对上述四种风险来临或可能来临时,企业的反应和应对能力上,评估和评价现代企业业已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和应对现代企业风险的效力,即从现代企业总体的角度或组合风险的角度重新考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功效。

第二篇: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摘要:为配合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推行,阐述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审计和内部控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关系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这就对注册会计师发挥“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做好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单位的管理层建立的,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实施的。内部控制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内部控制不是单一事件或某一状况,它与企业的经营过程相结合,它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内部控制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所以,他们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设立和实施的,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果与效率。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赖、利用内部控制,依法对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鉴定、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制约性作用,即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从而有助于受托经济责任者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建设性作用,即在执行指导性监督活动中,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等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审计工作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对一个被审单位究竟如何进行审计,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好坏程度。内部控制良好,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可以信赖的,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的目标。反之,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既费时又费用。由此可见,要做好审计工作,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还必须依靠审计工作来检验、促进和推动。这两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

现代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抽样规模、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取决于评审的结果。审计员可以通过对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以观察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哪些是薄弱环节,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审查这些薄弱环节,而其健全部分只作抽样检查,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始部分。审计工作开始时,也就是在审计会计报表之前,审计人员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先行审计,了解情况。只有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审计工作重点,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和程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现代内部控制推动审计方法不断革新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审计工作方法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审计工作,往往是对被审单位的全部会计帐目、凭证和报表进行逐一详细审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发展,审计人员已不可能详细审查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全年所有的业务事项。同时对那些内部控制健全、执行好的单位也没有完全必要。因此,审计工作开始转向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应减少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审计数量,而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纳入审计,使审计方法逐步从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转向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为基础的审计。这一审计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在我国现代审计中将有力地推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还收到缩小了检查范围,节省了审计人力、时间和费用的效果。

3、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它只有不断完善和严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对象和首审部分,审计人员通过对它进行研究和评价,提示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及薄弱环节,并将发现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后果,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改进管理时参考,从而帮助企业采取消除弊端的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和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小结

因此,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制度基础审计产生的基石,而制度基础审计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焕敬.内部控制和审计关系分析.辽宁经济,2009(3).[2]陈晖.论内部控制与审计.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闫松岭.浅析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中外企业家,2009(7).

第三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摘要: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本文在阐述了风险、风险管理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动因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近年来,有些内部审计组织开始介入风险管理,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普遍认可。现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要涉及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影响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有物理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

风险事故,是指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实质性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三种。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C.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国的陈佳贯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三)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分析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四)外部审计的影响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其所扩展的新的保证服务业务中就包括了风险评估,且是主要业务之一。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与一般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二)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已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环境因素和其本身因素使然。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作为直接的风险管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第四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编辑:凌月仙仙

作者:刘世谨 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日期:2004-1-1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动因

[摘要]近年来,风险管理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本文在阐述了风险、风险管理的涵义的基础上,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有些内部审计组织开始介入风险管理,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普遍认可,以至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把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赵曙明、杨钟,1998)。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要涉及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影响损失的严重程度的因素。风险因素可分成三类:(1)物理因素,是指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2)道德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故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扩大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3)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增加风险事件的机会或扩大了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

风险事故,是指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实质性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三种。额外费用损失措必须修理或重置而支出的费用;收入损失指由于该企业设备损毁以至无法生产成品而减少的利润;责任损失指由于过失或故意致使他人遭受体伤或财产的侵权行为而依法应当担负的赔偿责任。

对于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解释理论:一是亨利希(H.W.heinrich)的骨牌理论;二是哈同(W.Haddon)的能量释放论。他们都认为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损失,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三张骨牌之所以相继倾倒是由于人的错误所致。后者则认为之所以造成损失是由于事物所承受的能量超过其所能容纳的能量所致,物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科学成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esC.Cristy)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C.Arthur Williams.Jr.)和理查德。汉斯(Richard M.Heins)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我国的陈佳贯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3)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管理咨询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2、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3、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有三: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

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分析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4、外部审计的影响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其所扩展的新的保证服务业务中就包括了风险评估,且是主要业务之一。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外部审计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内部审计就更可以从事这一工作。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与一般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2)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3)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方法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二)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信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已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环境因素和其本身因素使然。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作为直接的风险管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介人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第五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与财务管理

一、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从本质上也应当是以内部控制为前提,是以内部的风险为主要对象的进行的有效和适当的管理。现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各种经济活动都伴有风险的存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企业(组织)的终极目标就是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始终生存在成本和利润之间。从影响这些要素发生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的市场环境风险和内部特有风险.外部风险如: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自然灾害和意外等企业外部的风险,也称为系统风险。内部风险包括组织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缺陷、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特点等形成的经营风险——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企业举借债务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法律风险——作为经济活动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法律行为活动的诉讼风险等,也称为非系统风险。

对于前者是每个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风险,是企业自身无法预见和控制的。因此,企业风险管理的理想途径应当首先是完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财务运营和公司运营的政策与程序、内部审计系统等。加强对内部风险的识别和把握,以内部各种可能发生偏离目标的不确定因素为控制点,建立起风险管理机制和体系,来应对内部风险,并进而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根据调查,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大至有以下18种重要的风险因素: ⑴ 单位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决定了风险的大小; ⑵ 管理者的能力大小,决定风险的大小;

(3)管理者的正直度,正直的管理者可以保障职责的完成和风险的减小;(4)单位的规模。单位规模大潜在的风险就高;(5)会计系统的变动,变动后的信息系统风险很高,(6)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越复杂,出错的几率越大;(7)要职人员的变动,会增加或至少带来不确定性;(8)经营环境恶化,会促使管理人员不顾一切歪曲业绩;(9)资产流动性,流动性大,发生损失的机会就越大; ⑽ 企业快速增长,在生产费用控制方面的风险会增加; ⑾ 信息化程度,若无严格的分工,会带来失控; ⑿ 审计的间距,频繁审计能降低风险;

⒀ 管理者的目标压力,压力大会不择手段,生产费用不宜控制;

⒁ 政府法规的范围,约束的程度越高,违法机会就越高,公司面临的风险就大; ⒂ 员工士气,低的地方就是问题所在,风险所在的地方; ⒃ 独立的审计计划;

⒄ 公开程度。增加透明度可降低风险; ⒅ 距总部的距离。

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面临的最直接和频繁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而这些风险是企业能够并且应该可以预见、识别和控制的。

二、企业的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

(一)何谓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中因存在不确定性或不可控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即控制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各种风险,深入理解财务管理风险,分析财务风险形成的根源及不同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完善企业资本运营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精确的财务分析制度,从筹资、投资、经营与收益分配四个方面控制财务风险,从而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严重。

很多企业决策者对企业财务决策风险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由于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事前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没有进行充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另外为决策所提供的信息也存在缺失和不真实,加上决策者决策能力良莠不齐等原因,使得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往往起到了决定作用,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秩序,从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进而导致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混乱。目前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系统不完备,企业的市场监控机制存在诸多不健全的地方,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成熟,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失效,信息传输系统滞后和不准确,日常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备。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以至于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三)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比较匮乏。

主要表现在不能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企业财务风险综合防范手段不够完善,前者是有的企业不顾财务风险去追求融资财务效应,有的企业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轻视财务杠杆,推崇零负债;后者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缺陷,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财务模型都集中在寻找最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但是这个模型存在诸多缺陷,即稳定性不够,采用不同的样本得到的预警模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同一模型的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且财务预警模型的运用主要是集中在上市公司,而对一些容易破产的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较少。

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及成因

1、财务风险的类型

财务风险以资本运动环节的存在形态分析,可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风险类别。筹资风险是到期无法偿还本金和偿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无法卖出产品并收回企业所垫支本金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是由于收益取得和分配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2、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筹资风险的成因。筹资风险,即指狭义的财务风险,即到期无法偿还本金和偿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虽然企业筹资风险只存在于有负债的企业,但就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而言,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起点。(2)投资风险的成因。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无法取得期望投资报酬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与投资组合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的成因。资金回帐风险,即指企业投入的本金经过生产经营过程之后,不能回到起点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宏观经济的影响。目前说明此问题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的金融海啸。内因指企业的营销政策、信用政策等因素。

(4)收益分配风险的成因。收益分酝风险,即收益取得和分配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释放。收益确认和收益分配行为是收益分配风险产生的两个方面。收益确认的风险指由于收益确认不当而带来收益超分配的可能性。

五、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核心内容。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和利用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风险控制本身所要求的其他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企业总目标的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其风险控制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应该而且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总目标的要求。对于企业局部或部门经营活动出现的风险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策略时,要考虑控制局部风险可能对企业整体风险防范与控制目标的影响,不能因片面追求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局部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应以整体风险控制目标为指导思想。

(二)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相结合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总体目标本身所要求的。企业利益主体在认识和掌握财务风险本质的基础上,能够采取一定的策略措施以避免某些风险损失的发生。但由于风险控制主体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某些风险损失的发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企业采取一定的策略措施进行风险损失的处理。只有风险控制策略与风险处理策略相结合,才能达到风险控制的最佳效果。

(三)长短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主体应认真分析风险的性质及其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在企业因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致使风险成本增加而减少的近期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安全保障程度的提高之间做出权衡,以防因贪小而失大。

(四)动态适应性原则。企业自身成长过程及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使得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引发因素,如在企业初创阶段其风险因素更多地体现为技术的不确定,在企业稳步发展阶段,其风险因素则可能更多地体现为管理方面的因素等。所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注意其动态适应性。

(五)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在要求,如果规避风险获得的收益未能弥补为防范与控制风险所投入的费用,则企业就失去了控制风险的必要。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战略的眼光开展企业的风险控制活动。

六、完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决策者的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情况的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风险的态度。企业应该确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积极提高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提供有利于培养员工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的环境,对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进行广泛的风险意识教育,确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防止好大喜功、不顾成本和不看市场的盲目管理行为。

(二)努力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建立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就没有明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和方向,在财务管理中必然是效率低下。建立和强化企业内控机制,可以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认识,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财产控制即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三)建立健全资本预算体系。

在现金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资本预算体系,实行预算控制,对企业的现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企业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将预期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内部监督系统实行一把手负责,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可以有效避免渎职、不作为情况,切实保证内部监督的及时、准确、到位。

(五)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

设计得再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也需要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控制制度,所以,必须重视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和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证,奖优罚劣。具体讲,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第二,对企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六)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统,提高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效果。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同时避免人为因素对内部财务控制效果的影响。中国烟草行业正处在像以产权为纽带的现代企业转变之中,烟草行业的各类生产要素与经营资源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跨地域的集团化、资产一体化管理成为了烟草工业企业集团的主旋律。对于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专卖体制下的特点的卷烟工业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着统一的财务制度、核算标准和信息系统的集团财务信息系统,以现代企业集团的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管理思想为指导方针,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财务管理上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才能适应烟草工业企业的集中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的需要。

(七)提高财务风险防范的技术方法盒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财务风险防范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另外,企业应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一系列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应着手应变,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下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三者在企业的关系论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三者在企业的关系论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对内部控制无效性理解错误的是( )。 A: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够完整合理 B: 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 C: 在......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CFO在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与使命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锋认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设计好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把握好CEO与CFO的关系......

    COSO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COSO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 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范文模版)

    一管理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风险管理概念:损失/不确定性等风险管理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偶然性/可测性/可变性风险的类型:环境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做大个人的管理能力显......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一、什么是内部审计1、概念u《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

    企业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高级培训班 培训时间: 2012年04月14-15日/05月18-19日深 圳 2012年04月21-22日/05月25-26日上 海 培 训 费: 26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摘 要: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内部控制也是全面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