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林斌
(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摘要:本文结合分解法及公式法的手段,通过引入中间变量“经营活动利润”,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整个调整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从而全面、细致、简洁地分析出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项目中损益类项目、经营性资产变动及经营性负债变动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调整作用,对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调整过程会有一定帮助,并供从事会计课程教学的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问题及难点内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定,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若不能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编制原理,也就无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这部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初步明朗。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也就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①)。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是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的共同假设。于是根据公式①变型,就可以获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对于“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内容,一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部分内容是对内投资,即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简称公式③)。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简称公式④)。因此,将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知“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
通过前文所述,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还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找到了方法,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本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还可知“C=G”。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⑧)。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⑧可知,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具体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关于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折分成两个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4、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5、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参考文献
[1]林斌.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协调与改进.财会月刊[J] ,2008(5)邮箱:76216394@qq.com
第二篇:卜宪杰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准则讨论] 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卜宪杰
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问题及难点内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则,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最终就无法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或各项目金额的填列。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与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初步明朗。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也就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①)。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正确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编制的共同假设。于是根据公式①变型,就可以获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对于“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内容,一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部分内容是对内投资,即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简称公式③)。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简称公式④)。因此,将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知“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
通过前文所述,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还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找到了方法,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本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还可知“C=G”。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⑧)。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⑧可知,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具体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关于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我们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折分成两个了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4、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5、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第三篇: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1.引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数据指标。现金流量则是以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企业现金的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数据资料。由于所依据的核算基础不同,两个指标经常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往往会使投资者在进行报表分析和投资决策时无所适从。
近年来,不乏媒体曝光国内外诸多公司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提供虚假的净利润信息,或为完成利润产值指标,或为保持上市资格,或为操纵股票价格以谋取暴利。这一现象使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项目调整的思考和研究。
2项目分类与调整
2.1提出假设为了更好地理解调整项目的意义,不妨首先建立以下三个假设:假设一:企业内部所有影响净利润的项目都属于经营活动项目。假设二:企业内部所有的经营活动收入、费用项目都将以现金方式核算。假设三:企业所有以现金方式结算的收入、费用项目都于当期完成收付,同时当期发生的所有现金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净利润项目。
2.2分类与调整基于以上三点假设,对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经营活动的各个核算项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将不满足于假设条件的项目依次剔除,以此将经营活动的所有项目(共16项)分成三类。
2.2.1不满足假设一,即: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
(1)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发生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如为损失,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如为收益,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2)财务费用。在实务中,企业的“财务费用”明细账一般是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设置的。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
(3)投资损益。企业发生的投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如为净损失,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2.2.2不满足假设二,即:不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1)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在利润表中,属于利润的减除项目,但实际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加回。
(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企业计提的相关折旧、折耗损失,是一种非付现成本,并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当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包含在存货中时,虽然未影响净利润,但是增加了存货,这里也将其加回,然后在“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中再将其以相同净额扣除,形成自动平衡。
(3)无形资产摊销。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调整思路同“固定资产折旧”,均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调整原理同“固定资产折旧”,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5)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使净利润减少,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应在调节净利润时加回。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也会影响净利润,使净利润值减少,也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
(6)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净利润减少,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应在调整时加回。
(7)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8)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的差额填列。
2.2.3不满足假设三,即:权责发生制核算下的运营资金的变动
(1)存货减少。存货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存货增加,说明现金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存货减少,说明销售成本增加,净利润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应减去存货的增加数,或加上存货的减少数。在存在赊购的情况下,还应通过调整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反映赊购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若存货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如对外投资减少的存货,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等业务。
(2)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说明收入增加,净利润增加,但实际的现金流量却没有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说明现金增加。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应减去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数,或加上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数。若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如收到客户以固定资产抵债业务减少的应收账款等。
3.结语
准确分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必要举措。一方面,若一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远大于现金净流入量时,该公司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现金流量的信息。但若一味追求经营现金流入量,则可能会偏离公司的经营目标,有碍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不利于其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有助于政府、市场及相关专业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再者,有助于公司管理当局更透彻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更科学地进行决策,更高效地加强管理;有助于投资者更客观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更正确地改善投资决策,有效防止内部操纵行为,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尽管这样的项目调整在各个上市公司的作用有所差异,但它都应贯穿于整个财务分析的始终,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里处于核心地位,对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应积极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共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第四篇:从ERP到SCM:“阿里斯顿”寻求逻辑突破
整个十月,彭元华的心情都格外的灿烂。身为默洛尼卫生洁具(中国)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和物流经理,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他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竞争对手越来越强,业务模式的大变革,让我们原有的erp几乎成了鸡肋。”直到十月,彭元华精心选择的明基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在“默洛尼”初步上线,他绷紧的神经才得到了暂时的舒缓。80年代,“阿里斯顿”曾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而默洛尼则是“阿里斯顿”商标的持有者。从1985年的“红极一时”到1989年的“悄然离去”,再到1996年的“东山再起”,“阿里斯顿”成了媒体和坊间神秘而复杂的角色。
“默洛尼选择在1989年退出中国市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彭元华满是遗憾的告诉记者,“1996年当我们再次进军中国市场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切从头开始。” erp构架业务雏形 80年代,“默洛尼模式”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其旗下的知名品牌“阿里斯顿”曾经通过技术和设备转让的方式在中国掀起一股“蓝旋风”,华意阿里斯顿、长岭阿里斯顿、美菱阿里斯顿„„“阿里斯顿9兄弟”与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热情相拥的身影至今仍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技术转让本是寻常,但默洛尼把一张图纸同时卖给了中国的九家企业。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姜风回忆起这件事,仍不免感叹默洛尼的精明:“我把图纸卖给你,设备倒给你,钱我赚走了,你却还在给我打广告。”截至1989年,默洛尼在中国市场上通过技术转让获得3000万美元的纯利。1989年,由于对中国家电市场的不看好,加之政府对家电行业的保护政策日益严格,默洛尼选择悄然退出了中国市场。
然而故事的发展总是那么具有戏剧性,峰回路转,在默洛尼隐退中国的第七个年头,中国市场已摇身成为国际家电巨头硝烟弥漫的战场。按捺不住的默洛尼终于“再吃回头草”,但最初的“先行者”换位成“赶搭末班车”,形势的巨变是默洛尼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再次进军中国的默洛尼采取的是建造生产基地的方式,1996年默洛尼总部投资5000万美金在无锡建设了默洛尼卫生洁具(中国)有限公司。彭元华回忆说,1996年的中国市场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我们最具优势的热水器产品上,海尔和史密斯的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小家电技术趋同后,利润率逐步下降。默洛尼总是“不按规则出牌”,他们不急于开拓市场,1996年在公司筹划组织中,上一套适合制造业的erp系统被纳入第一步规划。彭元华解释说,我们希望通过erp系统,在起步阶段就清晰地构架我们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然而1996年的中国可供选择的erp范围十分有限,9月到12月,3个多月的选型,ssa的bpcs几乎是毫无悬念的拿下了默洛尼的大单。彭元华表示,ssa的bpcs当时在全球范围内非常领先,特别是在中国的制造业和化工行业,几乎为ssa公司的bpcs所垄断。默洛尼看中了ssa在制造管理上的优势。
ssa的bpcs系统的可配置的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mmm(多模式制造)三个模块1997年2月正式在默洛尼上线了。在此erp的基础上,默洛尼构建了总部、分公司、分销商、销售终端和售后服务的基本组织架构。bpcs在默洛尼运行的最初一年虽然也有bug,但基本可以掌控整个公司内部的运行。直到2002年,竞争格局巨变,默洛尼陷入了新的困惑。当erp成为一种束缚时
2002年,默洛尼表面的平静掩饰内部正在经历的一场动荡。7月,集团内部宣布由于洁具和空调业务的严重亏损,公司内部将做相应的战略调整,这两块业务将被卖掉,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热水器和壁挂炉这两项产品。另一条坏消息来自年底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海尔在电热水器市场取得12.08%的分额,首次超越“阿里斯顿”,而“阿里斯顿”该年的分额是10.03%。彭元华告诉记者,“虽然海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却不是最可怕的敌人,因为我们和海尔在产品质量和定位不同,海尔主要依靠价格战和超强的市场渗透能力,网点广泛。海尔很多产品都有协同效应。对我们而言,最危险的可能是o.a.史密斯,开始这只是区域性的公司。在这一两年增长非常快,最近营业额已经与默洛尼不相上下了。”
2003年1月,默洛尼高层会议不断,而讨论的重点却始终是一个话题: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未来我们的优势在哪里?销售总监单大光向记者表示,表面上看默洛尼很多环节都存在问题,但其实都可以最终归结为渠道的问题。默洛尼是需求导向型的企业,长期依赖总部—经销商—分销商—终端的业务模式,这种销售模式占整个销售总量的90%以上,而直营仅占10%左右。在这样的模式下,经销商协作企业完成物流、配送与零售商的结算,但是让经销商做事要给经销商很高的折扣。因为相对于大家电而言,小家电的利润率较高。但现在原材料涨价,制造业同类产品的厂商,价格越来越低,利润已经是逐年下降,经销商对这些变化视若无睹,依然要求较高的折扣率。折扣率一块已成为默洛尼沉重的负担。
而财务总监朱红根认为,每年的促销费用和促销员的工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现在的信息系统连一个销售人员是否存在都无法掌控,所以在财务管理管理方面很难做到及时的监控。目前的促销管理,是一个大的黑洞,因为很难判断大的促销活动、广告、一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这些活动投入巨大,但是效果难以判断。
2003年2月,就在默洛尼正在被“并发症”折磨时,其对手o.a.史斯
高调宣布对渠道进行整理。内忧外患中,默洛尼的改革方案终于敲定。单大光告诉记者,小家电行业未来的渠道发展有四个趋势:一.由金字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销售网点越开越多,中间层级越来越少,这样有利于厂商的铺量。二.以总经销商为中心变成了以终端为中心,所有的大小家电都一样。以终端为网点,对厂商的利润空间会有所提高。三.渠道建设伙伴关系由以前单纯的交易关系向“伙伴型”转变。原来纯粹是交易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倾向合作。四.家电的渠道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或者乡村转移。
而默洛尼最终的改革方案围绕上述趋势,分两个部分:渠道方面,将直营和零售提高到70%;实行“利润中心制”,将会把外地的销售组织变成一个个利润中心,以利润中心来考核一个“销售组织”,业绩考核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仅仅过去了两个月,从业务部门和各销售网点反馈的信息显示,上述方案根本无法落实。一时间,各种抱怨接踵而来,而矛头的焦点直指其it部门。
1999年进入默洛尼的彭元华,此时已是核心技术和物流经理了。“作为集业务与it于一体的角色,我倍感压力。”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症结:默洛尼的业务过于依赖bpcs,而bpcs能理顺的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比如订单、库存这样的交易处理。但是很多外部的协同处理、服务、费用,erp是不能处理的。尤其是erp的订单管理较适合“大批量,小频率”的渠道模式,当直营模式占上风时,erp的订单管理可能面临失效的风险。
scm是erp的逻辑延伸
“其实最困难的事情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彭元华感叹,“当我发现erp在某种程度上变成默洛尼业务发展和转型的束缚时,我开始有意跳出这个圈子,在很广阔的空间里寻找解决。”
2003年5月彭元华寻找到了答案——scm,它是erp的一种延伸,是对企业营销、采购部分的一种交易。由于这套系统涉及面极广,特别是很大程度上依赖合作伙伴ka的配合,因此彭元华在scm的选型上格外谨慎。一直到2004年8月,scm选型方案都迟迟无法确定。“微创”等五家软件提供商的咨询顾问频频拜访默洛尼,“他们不断拿出新的scm方案,但是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不能与我们现有的bpcs系统很好的集成,在财务等模块上与bpcs重复。但我们所有的业务均在bpcs上运行,而且我们并不打算抛弃bpcs。”
scm的选型迟迟无法确定,而业务部门的需求却亦步亦趋,彭元华和他的助手们只好临时应急,自己开发了订单管理等零打碎敲的小系统,更大的麻烦出现了:这些小系统不能和bpcs有效的集成,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且不具备“成长功能”,当业务模式发生变化时,这些小系统基本都只能作废。眼看着2003年的it部门预算已经全部用完,系统没有得到丝毫的进展,业务改革目标也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好不容易从erp的视野中跳出来,不能再退回去了,而且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彭元华暗自激励自己。
2004年8月13日,他突然接到明基逐鹿的电话,邀请他来苏州园区参观,而明基方面负责接待的是其e化服务事业部经理汪忠田。在探讨逐鹿为惠而浦、美的、格兰仕、国内几家家电企业实施分销供应链项目时,彭元华突然有了丝丝入扣的感觉。“是否能提供一些更详细的案例资料给我参考?”汪忠田和他的助手准备了30多页的案例介绍。“我当时真有遇到知音的感觉。之前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都没有合适的伙伴。没想到现在不到一个月,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五篇:从“唐时宫廷 酒”到“盛世剑南春”——剑南春淡季营销策略透视
从“唐时宫廷 酒”到“盛世剑南春”——剑南春淡季营销策略透视
文化营销时代到来 文化营销是企业营销的一部分,近年来已被国内企业广泛认同,并成为许多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白酒行业更是如此,“卖酒就是卖文化”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营销理念。不少企业赞助各类文化活动、艺术演出、体育盛事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扩展了企业文化,也支持了社会公益事业,可谓一举多得。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对某些文化营销的观察分析后却发现,许多花了企业上百万投资“XXX之夜”歌舞晚会、体育活动,往往就随着那一夜喧嚣盛况而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活动本身没有沉淀下来,企业的美誉也因为失去了载体无法延续下去。“XXX之夜”成了企业和文化活动与观众之间的“一夜之情”、“一夜之欢”,活动的效益没有延伸出去,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实际上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资源浪费,企业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轰动效应,而不是长远的品牌影响力,因此,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营销。怎样才能避免文化营销中的这种“一夜之情”呢?首先应有一个鲜明而准确的定位,将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与文化营销的载体链接;其次,应通过文化营销提升品牌;再次,应将“一夜之情”延伸到“一千零一夜”。剑南春的竞争定位 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下,在红酒、啤酒、果酒等的步步紧逼下,白酒市场的竞争进入更为酷烈的阶段。白酒行业的市场之争、品牌之争实为文化之争。经过近几年的短兵相接,国内白酒业市场基本是川酒、黔酒、湘酒三分天下,而三足鼎立的格局下,又数茅、五、剑三大巨头傲立船头。茅台数十年经营“国酒”品
牌,其价位与地位双辉;五粮液借系列品牌开发大举扩张,其综合实力被业界公认为“酒王”;剑南春名齐茅五,质比茅五,数十年来却一直奉行“最好的酒、偏低的价”,使得市场销量与茅五并驾齐驱之际,销售额却被拉下一大截。市场与效益,一个是立足之本,是必由之途,一个是发展之力,是终极目标,剑南春一直稳固地占有市场相当份额,效益却始终不及茅五。对此,剑南春思忖良久,蓄势待发。
另一方面,酒鬼酒、水井坊等后起之秀咄咄逼人,向剑南春发起挑战。这些品牌虽无剑南春的雄厚实力和悠久历史,但市场定位准确,营销策略恰当,广告攻势凶猛,很容易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既要向前追赶,与茅五竞争,还要摆脱“追兵”将其他品牌远远地抛在后面,剑南春身处前有虎后有狼的境地,提高价格档次、推出高端产品已迫在眉睫。为此,剑南春决定实施一整套提升品牌价值的公关营销活动。剑南春出招 剑南春集团找到市场营销经验丰富的四川金手指传播公司,为其设计策划和运作相对应的营销活动。金手指公司很快策划出两个大型公关促销活动:“剑南春之源〃大唐丰韵--唐代社会生活展”和“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巡演。前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展示唐代珍贵出土文物,让人们感受大唐盛世的繁华气象;后者通过唐诗、唐乐、唐舞等艺术形式,从民间、宫廷和对外交流三个版块,运用现代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诠释大唐文化,把“唐时宫廷酒、盛时剑南春”与整个大唐文化的背景连接起来。正所谓“一壶美酒,两个盛世”,唐朝和今朝,两个中华文明的高峰被剑南春巧妙而极富想象地链接,使人们想到唐朝,想
到当今盛世,就联想到剑南春。在“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的首演仪式上,还将举行一个“唐酒剑南春”收藏仪式和“中华盛世万人大签名”活动,其签名册与剑南春特制佳酿将一同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传之后世。据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人称,博物馆在此之前,只收藏了国酒茅台,今后将不再收藏白酒。夏季是白酒的销售淡季,而北京是高档白酒的汇聚地,也是在全国市场的战略制高点,北京的销售热潮会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和带到全国销售市场,因此,剑南春把这次营销活动定在8月的北京。营销目的就是提升剑南春的品牌价值,为迎接销售旺季、推出高端产品做准备。提升剑南春品牌形象 在这次大型公关营销活动中,剑南春延续十多年的广告语发生了变化。“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变成了“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仅仅两个字的改动,却蕴含了剑南春品牌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鼎盛时期,唐诗、唐装、唐人街等以“唐”命名的字符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是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特有载体。历史走到今天,又一个中华民族的盛世出现了,而从唐代的剑南烧春走到今天的剑南春则见证了整个民族的兴衰历史。“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正暗喻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显示出剑南春将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兴衰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兴盛联系在一起的宏大气魄,这是广告语变化的起因,亦是剑南春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高明之举。从“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营销推广实施中,似乎在向人们传达这样的提示:剑南春品牌所蕴含的这层内涵使它代表着中华盛世,当你品味剑南春
时,你会有种身处当今盛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责的幸运和自豪感;剑南春意味着共同心愿,意味着是共同心愿让我们聚首在一起,分享成功,分享快乐,我们拥有共同的心愿和语言;同时,剑南春还意味着独特的传统,它是中国渊源流长的酒文化的杰出代表,把唐诗、唐酒、唐乐三位一体地融合起来,传达出大唐盛世的繁华讯息,也蕴涵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唐人那种边饮边唱、且酌且吟的豪迈洒脱也尽在品斟中了。可以说,剑南春本身代表着对唐文化的延续,是对白酒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剑南春品牌个性也由此形成,那就是——剑南春是豁达开明、海纳百川的;剑南春是豪情奔放、共享快乐的;剑南春是弘扬传统、拥抱未来的。这一系列活动也正是要表达“见证中华盛世、表达共同心愿”的深义,以此提升品牌价值。剑南春营销启示 白酒的营销战场究竟在哪里?剑南春人认为,它就在消费者的心中。换言之,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能够进入消费者心中并占据相应地位的品牌,只能是那些名列前茅的赢家。国门的开放,洋酒的入侵,红、啤酒对市场的抢夺,使白酒市场大大萎缩。在现有的市场盘子里,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与国际市场规则的接轨,白酒行业必将经历一次大洗牌,弱小的企业会逐渐被兼并或淘汰,大企业在竞争中进一步壮大、扩张,最后将形成几个超大企业亦即优秀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和排序实际上意味它对市场的占有或失去,意味着企业最后的兴衰成败。剑南春在这次“京城卖文化”的公关营销活动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
先,它确定了对品牌的定位,即品牌在消费者或预期客户心目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建立怎样一种联系。如“果冻我要喜之郎”就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这样一种联系:人们想到果冻就想到喜之郎,提到喜之郎都知道它是著名的果冻品牌。这种一对一的连接奠定了喜之郎在果冻市场上无可质疑的老大地位。剑南春则将把盛世与美酒、唐文化与美酒作为连接点,让“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的口号深入人心。事实上,在这个传播过度、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每天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来自不同品牌的过量信息,这些信息如此繁多、混乱,使消费者很难对某一个品牌产生长时间的深刻的记忆。那么,要从这个巨大的信息群落里脱颖而出,让消费者迅速注意、识别、记忆你的品牌,最后选择、购买你的品牌,就必须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在追赶“茅、五”摆脱“后起之秀”追击的市场争夺中,剑南春更需要不断巩固、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才能不被消费者遗忘,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与北京相比,上海及华东地区的消费观念更为理性、务实,消费者非常讲求商品的性价比,因此,酒好价不高的剑南春在华东市场一路领先,仅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2个亿。北京市场则有不同的特点,它是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缃怀『隙夹枰咧取⒏呒畚缓透叩荡蔚母叨似放凭疲耍D洗阂朊┨ā⑽辶敢涸诰┏钦岣叨耸谐。傩碌恼匠 ?br 剑南春早已具备开发高端酒的条件。它诞生于唐代,是唐朝的宫廷御酒,经历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它盛行于当今,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第二个高峰。这层独特的历史内涵就注定了品牌本身的高贵不凡。而此次剑南春正是抓
住了自身品牌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了大型文化活动。并且“剑南春之夜〃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在北京首演后,还将以相同的名称在国内十几个城市巡演并赴国外巡演交流,且作为四川的一个旅游项目被长期保留下来,目的是在消费者头脑中长期稳定地建立起剑南春与中华盛世之间的联系,让消费者一想到大唐和当今盛世,就想到剑南春,一喝剑南春,便能体会到身处盛世的自豪与欢乐。业内人士评价说,这次活动是剑南春集团厚积薄发而使出的温柔双剑。两台活动都是“国家级”高水平,一虚一实,打的都是文化牌。看《大唐丰韵》可以感受唐风唐情,感受剑南春深厚的文化底蕴;观《大唐华章》可感悟唐诗、唐乐、唐舞的魅力和底蕴,并与较高层次的人群建立起沟通;而国外巡演更可将剑南春推荐给外国朋友,将品牌文化延伸到国外,使得众多消费者更加认可并接受盛名于大唐、屹立于今朝的剑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