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磨铁磨出刃来 朋友相感也是这样
铁磨铁磨出刃来 朋友相感也是这样.txt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你的手机比话费还便宜。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无友不如己者”与““铁磨铁,磨出刃来”(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1:8)
这段是讲君子为人的五个方面。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君子好学而不固陋;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则不怕改正。其中所说的四个方面,都没有太大的疑义,有争议的是交友这一方面,且有集中在对“如”字解释上。最通常的解释,就是对把“如”解释为“胜”,即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这在经典中有许多佐证:“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吕氏春秋·观世》)“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耻其行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中论·贵验》)“南假子曰:‘夫高必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且《诗》不云乎?’”(《韩诗外传》)但后来苏东坡对此提出了质疑:“如胜己者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这一提问的确有道理,如果将“无友不如己者”的原则坚持到底,就会无限后退,到最后没有人可以成为朋友。《中论》似乎早已预见到后人会提出这一问题,它作了一个辩护:“诗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言朋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故填庳则水纵,友邪则己僻也。是以君子慎取友也。”(《中论·贵验》)这种辩护有道理,但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太大帮助。后来,有不少学者又在“如”字的解释上做文章,将“如”解释为“似”、“相似”。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不要交与自己不相似的人为友,就是说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人,就是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郭店楚简《缁衣》中的一段话也支持这种理解:“子曰: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故君子之友也有向,其恶有方。此以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诗》云:‘君子好逑’。”(郭店楚简《缁衣》)意思就是:只有君子才会喜爱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小人则不可能,因为小人是因利相交,而非以道相和。君子交友是有一定指向的,而他们厌恶什么也是有原因的。这样的话,与君子熟悉的人就不会迷惑,而对君子不太熟悉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怀疑。《诗经》中说:君子有很好的朋友。这样一来,矛盾似乎得到了一丝缓解,但其实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就是说:不管是第一种解释还是第二种解释,就是说不管是胜过自己还是与自己相似,都不能够完全解决苏东坡所提出的问题,因为第二种解释只是比第一种解释的范围稍微扩大了一点而言,与相似自己的人当然要比胜过自己的人多得多,但世界上总还有与自己不相似的人,那拿他们怎么办?杨树达先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可以说打了个圆场:“友谓求结纳交也,纳交于胜己者,则可以进德辅仁。不如己之人而求与之交,无谓也。至不如我者以我为胜彼而求与我为交,则义不得拒也。”(《论语疏证》)
在此,我想结合《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来试着解一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好的东西,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即使他在整体上不如我,即使我在许多方面比他强。在此,不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朋友,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宋赵善璙在《自警篇》卷二中也说:“见己之过者视天下皆胜己也,见人之过者视天下皆不如己也,此智愚所以分与?”聪明的人总是谦逊自处,转益多师;愚拙的人则往往因一叶之障而不见泰山。我觉得这是孔子讲交友之道的另一个方面,当然,也可以说另一个层次。“无友不如己者”是对于莫逆之交而言,对于志同道合者而言。这是自己自觉地主动地想结交的朋友,可以通过他们砥砺自己,提升自己。“必有我师焉”意义上的朋友可以说是泛泛之交,或者说并非自己有意识地通过自己努力结交的朋友,他们更多地是与你不期而遇,但你处理好了与他们的关系,也会获益非浅。这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结合起来就全了,也就通了。《论语》中还有一段文字可以作为佐证。“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19:3)这里说,君子尊敬贤者而包容大众,赞扬好人好事而怜悯、同情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贤人,对于人就没有什么不能包容的;我要不是贤人,那也是别人拒绝我,而我为什么要拒绝别人呢?总的意思就是:孔子主张对一般的朋友或者对所有的人要包容,要有同情心,但要注意不要受坏的感染与影响,而要尽量去发现和学习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同时,还要尽量与在多方面胜过自己长于自己的人结为挚友,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努力追攀,这样,才会使自己生命长进。的确,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一方面应该学会适应环境,与人为善,使人受惠;另一方面也要独具慧眼,能够甄别,得良师益友。
孔子谈交友之道的地方还很多,这里就具体讲哪种朋友对自己有益,哪种朋友对自己有损。“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16:4)与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虚浮的人、谄媚的人和巧言令色的人交朋友,是有损的。当然,你要结交什么样的人,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否则,别人不会愿意与你结交,你也会自惭形秽。孔子在其他地方也有相应的说法:“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5:25)心里恨得人家咬牙切齿,表面上还与他称兄道弟,这种人太虚假太虚伪了,左丘明觉得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在其他儒家文献中,孔子还说到人交友时不要嫌贫爱富:“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仁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弗信之矣。《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上海博物馆楚简《缁衣》)轻易地与穷朋友绝交,与富朋友绝交则顾虑重重,这样的人喜爱仁义的心不坚定,对邪恶的憎恶也不显明。人们虽然说他不是趋于利害,我决不相信。《诗经》中说:朋友之间互相尊重关照,不在乎贫贱富贵,而在乎举止庄重。
《论语》中还讲到交朋友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12:24)君子以礼乐文章来结交朋友,礼乐文章是作为朋友的共同基础,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切磋辅助,向着仁道的目标迈进。这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言。“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15:10)钱穆说子贡这里问的是为仁之方,孔子的回答还是要他多交贤德仁义的朋友,以砥砺自己,提升自己。此处也不排除“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意思,当然,所依靠的朋友还应该是仁者,不能不加选择,唯我是用。在其他儒家典籍中,孔子还说到朋友之间要精诚团结:“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传·系辞上》)
孔子还讲到了朋友的四种境界。“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9:30)第一种朋友是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的,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很多,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毕业,会与许多人同学,互相帮助与长进,但与你有共同志向的同学却不是很多。第二种朋友比第一种进了一层,不只是可以一同学习,而且可以走上同一条道路。第三种朋友是:不仅走同一条道路,而且持守的同样的原则,这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孔子认为这还不是交友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应该是可与权,就是说:最好的朋友在你有所权变的地方也能够理解支持你。按照李零的说法,前三种境界分别说的是学道、适道与守道,最后一种境界说的是用道。用道是最难的,道的真实价值与作用在这时得到最终体现,要不然,它就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一种空洞的理想而已。用道才能够体现出个性与匠心,而挚友之间的彼此赏识也在这时候生发出来。前三种境界,可以说是道在集体之中对个体的引领,第四种境界则是道在特殊个体之间对个体的开启。前三种境界的最高目标是志同道合,第四种境界的最高目标是心心相印。在第四种境界或第四种阶段最容易产生误解与误会,因为这时候不能死守原则,而要灵活运用,而在这时候仍然理解你愿意与你站在一起的人才是你最真挚的朋友。孔子深知这样的朋友是十分难得的,连最心爱的学生子路也常常不赞成自己的行为。有一次,孔子在郯国路遇齐国的贤士程本子,两人相见,谈得十分投机,说了一整天话还没有完,孔子还吩咐子路送束帛给程本子。子路却不愿意,孔子叫了他两次,他都没有答应,后来他忍不住责怪老师:“从前我听老师说:‘士人不经过中间人导引而相见,女子不经过说媒者介绍而出嫁,这是君子所不肯做的。’”孔子见他这样,只好给他引经据典细细解释:“‘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且夫程本子,天下之贤士也,吾于是而不赠,终身不之见也。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基本意思就是:君子在大德上不越出界限,在小德尚有点出入是可以的。实际上,就是说的经与权的关系。与贤士相遇倾谈的事情都让子路不高兴半天,更何况去见大美人南子这样的事情了,孔子不得不对天发誓来表明自己的清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6:28)可见得知己不易,难怪鲁迅先生感叹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论语》中还讲到应如何对待朋友,保持友谊,特别指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4:26)对君王的谏言太多太频繁,就会自取其辱;总是教训朋友给他提意见,他也就不与你来往了。这里是讲为人处世要把握分寸,过犹不及。即使是提好的建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要估计最终的实际效果,而不要只图自己说了痛快。同样的道理,在《颜渊》中也说到:“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颜渊》12:23)对朋友要尽忠,就是要为他着想而提出好的劝告,同时要注意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如果他实在听不下去,就算了,不要搞得不欢而散,自取其辱。记住:你是朋友的友人,而不是他的主人,劝告朋友而不要替他作决定,陈明利害而不要强迫。君子之交淡如水,自己悟出见最真。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17)
关于交友之道,圣经《箴言》中许多说法与《论语》相同或相近。这一句相当于“无友不如己者”的一种形象说明。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像铁磨铁一样,越磨越快,对彼此都十分有益。《箴言》也讲到交友不慎的坏处和良师益友所带来的好处:“滥交朋友的,自取败坏,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箴言》18:24)“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亏损。”(《箴言》13:20)《箴言》还具体指出了哪种人可交,哪种人不可交,如好吃懒做的人:“我儿,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好饮酒的,好吃肉的,不要与他们来往;因为好酒贪食的,必至贫穷;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箴言》23:19-21)“谨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与贪食人作伴的、却羞辱其父。”(《箴言》28:7)恶心恶眼人:“不要吃恶眼人的饭,也不要贪他的美味;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他虽对你说,请吃,请喝,他的心却与你相背。你所吃的那点食物必吐出来;你所说的甘美言语也必落空。”(《箴言》23:6-8)“你不要嫉妒恶人,也不要起意与他们相处。”(《箴言》24:1)不能保守秘密的人:“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生气易怒的人:“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为,自己就陷在网罗里。”(《箴言》22:24-25)不忠诚的人:“患难时倚靠不忠诚的人,好像破坏的牙,错骨缝的脚。”(《箴言》25:19)反复无常的人:“我儿,你要敬畏耶和华与君王,不要与反复无常的人结交,因为他们的灾难。必忽然而起.耶和华与君王所施行的毁灭,谁能知道呢?”(《箴言》24:21-22)
《箴言》也讲朋友间应该坦诚相见,直言不讳,不能虚伪矫饰,两面三刀:“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言》27:6)“膏油与香料使心喜悦,朋友诚实的劝教也是如此甘美。”(《箴言》27:9)“隐藏怨恨的,有说谎的嘴,口出谗谤的,是愚妄的人。”(《箴言》10:18)“怨恨人的,用嘴粉饰,心里却藏著诡诈;他用甜言蜜语,你不可信他,因为他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他虽用诡诈遮掩自己的怨恨,他的邪恶必在会中显露。”(《箴言》26:24-25)这里所说的与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十分相近。
圣经中也指出了人们在交友之中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不良现象。“贫穷人连邻舍也恨他;富足人朋友最多。”(《箴言》14:20)“财物使朋友增多,但穷人朋友远离。”(《箴言》19:4)“贫穷人,弟兄都恨他,何况他的朋友,更远离他,他用言语追随,他们却走了。”(《箴言》19:7)
圣经更告诫人们:挚友相交不只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而且要为对方着想;不只是平日里相互往还,而且要在危难中搭救。“你的朋友和父亲的朋友,你都不可离弃。”(《箴言》27:10)“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在《撒母耳记》中就记叙了约拿单与大卫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友谊。约拿单与大卫初相见的时候,约拿单贵为王子,大卫却只是一个牧羊人,但约拿单看到大卫对神的信心,就心生敬佩,视之为莫逆。“大卫对扫罗说完了话,约拿单的心,与大卫的心,深相契合。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那日扫罗留住大卫,不容他再回父家。约拿单从身上脱下外袍,给了大卫,又将战衣、刀、弓、腰带、都给了他。”(《撒母耳记上》18:1-4)后来,扫罗王因为大卫战功卓著,声名赫赫,甚至超过了自己,就心生嫉妒,想杀死大卫。约拿单则没有因大卫的智慧武艺高过自己而不高兴,甚至都愿意因这友谊而放弃自己的王位继承权,所以,他多次帮助大卫逃脱父亲的加害,使父亲扫罗王恼恨不已,大发雷霆:“你这顽梗背逆之妇人所生的,我岂不知道你喜悦耶西的儿子,自取羞辱,以至你母亲露体蒙羞吗?现在你要打发人去,将他捉拿交给我。他是该死的。”(《撒母耳记上》20:30-31)约拿单拒不执行父王的命令,还转而为大卫辩护,气得扫罗王要抡枪刺他。就是这样,约拿单爱大卫的心也没有改变,他还是再一次帮助大卫成功逃离。约拿单坚守于大卫的友谊,不因地位、环境、压力等因素而改变,除了他对大卫的真正赏识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神的顺服与信靠。他明白神的心意是让大卫接续扫罗做王,他就从来没有在此问题上与大卫相争,而是甘愿为臣,他在与大卫发誓结盟时说:“愿耶和华与你同在,如同从前与我父亲同在一样。你要照耶和华的慈爱恩待我。不但我活着的时候免我死亡,就是我死后,耶和华从地上剪除你仇敌的时候,你也永不可向我家绝了恩惠。”(《撒母耳记上》20:13-15)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耶和华的恩惠慈爱的基础上,所以牢不可破。在大卫遭扫罗追逼,四处逃命之际,约拿单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坚固大卫的信心:“大卫知道扫罗出来寻索他的命。那时他住在西弗旷野的树林里。扫罗的儿子约拿单起身,往那树林里去见大卫,使他倚靠神得以坚固。对他说:‘不要惧怕。我父扫罗的手,必不加害于你.你必作以色列的王,我也作你的宰相。这事我父扫罗知道了。’于是二人在耶和华面前立约。大卫仍住在树林里,约拿单回家去了。”(《撒母耳记上》23:15-18)后来,大卫终于成为了以色列人之王,成就了一番伟业,而约拿单则战死沙场。没有约拿单的忠心奋力相助,大卫是无法有后来的辉煌的。约拿单逝世后,大卫作哀歌纪念他,极其沉痛真挚:“我兄约拿单哪,我为你悲伤!我甚喜悦你!你向我发的爱情奇妙非常,过于妇女的爱情。英雄何竟仆倒!战具何竟灭没!”(《撒母耳记下》1:26-27)后来,大卫兑现了向约拿单所许的诺言,对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以恩慈相待:将米非波设祖父扫罗的一切田地都归还给他,还让他常常与自己同席吃饭。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君臣成为朋友的,刘关张三结义只是一种传说,而且这种友谊最终还是要为政治服务的,而主动让贤更是绝无仅有了。其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人只遵从人,还不知道遵从神。《箴言》也提到朋友之间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太随意,不要滥用朋友的仁慈与热情:“你的脚要少进邻舍的家,恐怕他厌烦你,恨恶你。”(《箴言》25:17)自己的难处尽量自己担当,不要动不动就麻烦朋友:“你遭难的日子,不要上弟兄的家去,相近的邻舍强如远方的弟兄。”(《箴言》27:10)与朋友相处,举止要得体,行为要和时宜:“对伤心的人唱歌,就如冷天脱衣服,又如碱上倒醋。”(《箴言》25:20)“清晨起来,大声给朋友祝福的,就算是咒诅他。”(《箴言》27:14)对朋友要宽容,不要太计较他的小毛病:“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箴言》17:9)要保守秘密,不要拨弄是非:“乖僻人播散纷争;传舌的离间密友。”(《箴言》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