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政网文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

时间:2019-05-14 07:1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宪政网文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宪政网文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

第一篇:中国宪政网文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

“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

——借此感恩引领我成为法律人的4位法学家

作者:莫于川

许多人知道我常说一句政治正确的大白话:“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多年来我在给学生讲课和到党政机关做学术报告时,也经常以此与听众交流共勉。有些学生就提出,很想知道这句话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我就乘《法学家茶座》约稿和张君周编辑电话鞭策的机会,冒着“王婆嫌疑”来谈谈自己如何成为法律人的学习经历,与大家分享一点学习心得。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我出生于四川重庆,属于“小三届”,也苦遇文革十年**,没能好好读高小,中学教育不正规,在社会动荡不宁的时代成长,受到社会大环境的许多影响和冲击,但幸运的是碰上机会读了那时刚刚复办的高中。

1975年高中毕业时,国家尚未恢复高考,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四川省永川地区合川县太和区永兴公社八角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满腔热情地农耕劳动、修理地球、改造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表现突出,很快我就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生产队副队长、民兵排长,被评为永川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合川县优秀知识青年。那时我非常希望能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甚至想过在农村干一辈子呢。但在农村看到“极左”风气影响很大,虚假浮夸之风蔓延,农民生活水平极低,于是对“文革”的做法逐渐产生一些疑虑。我们那一代人,男孩子几乎都崇拜解放军,我也一直渴望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于是在1976年底抓住机会应征入伍,实际上我在农村插队务农仅仅一年半。

参军后不久,我国恢复了高考。当时部队规定参军不满一年的士兵不能报考大学,我随所在野战部队搞冬季长途军事拉练途经一些乡镇时,看到许多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排着长队报名参加高考,真是羡慕极了,也有一点懊恼,就这样我错过了1977年底的首次高考。

1978年高考前夕,适逢所在部队学习“硬骨头六连”、“学雷锋”,搞大练兵、大比武,自己作为师、团的技术能手和学雷锋标兵,担负的军需工作非常繁忙,高考深造的愿望和部队工作的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我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向领导表态自己要集中精力完成好紧张的本职工作,主动放弃了当年的高考机会,虽然之后内心也偶感一丝苦涩。

1979年初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在战前提拔为排级干部,带兵上了前线,战后又在南方进行长时间的战斗总结和休整,又错过了当年的高考机会。回到原先的部队后,我被提拔为连级干部,两次进军事院校进行过短期学习,随后调入军机关工作。那时部队内部规定只有士兵可以自愿报名参加高考,军官则由组织上安排学习,而我一直是所在部队的工作骨干,也就一直没有被批准参加高考。1984年初我终于有机会从部队转业时已28岁,已不符合高考报名的年龄条件了(那时规定高考报名年龄不得超过25周岁),这样我就永远失去高考机会,再也无法圆自己的“大学梦”了,留下高考情结的内心非常苦涩郁闷。

可能是一种补偿心理的作用吧,后来我回到家乡重庆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成人教育,一口气读了4个大专、1个本科,在36岁的时候考入西南政法大学读硕士,在41岁的时候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44岁获得博士学位,同时评聘为社会科学研究系列的研究员(教授)。那时曾想继续做博士后,还特意去北大法学院联系过呢,惜因年龄限制未能如愿。

我在重庆社科院工作过十多年,同事们的学历都很高,我作为部门领导、单位领导,当时的学历却是最低的,虽然大家都挺尊重和支持我,但也时时感到一些压力;经过十多年的不间断学习努力,不觉间我成了所在单位取得文凭最多的人,也是唯一的法学博士,这一点好像也很特别,引人注目,偶有杂议。

2001年我作为紧缺人才引进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工作,当了本科班的班主任,共带教了130名本科生。我初次在班会上发表班主任致词时说,特别羡慕他们能够考入这样一所名校接受高等教育,展开美好丰富、无限可能的学习生涯,而我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次失去机会,留下了没能尝试一次高考的终生遗憾。可是也有学生对我说,像莫老师那样多好啊,直接就读研究生。当时我无言以对。

我的学习经历比较曲折,但最终能够完成学业,可谓机会难得,用时髦语言来说是“党和人民给予了机会”,因此我一直怀着感恩的心,乐意选择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学教师岗位,尽力将所学知识服务民众、回报社会。法学是最古老的三门学科之一(另两门是医学、神学),以律师为代表的法曹(法曹包括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等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最古老的三类专业人士之一(另两类是医师、牧师)。后来我走上这条古老而又常新的法学研究道路,也是有些机缘巧合的。其实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因为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儿时我经常陪她去医院,时常感受到医院的不合理制度和冷冰冰的医生脸。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情景对我冲击很大,所以我一直希望能够考入医学院学习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在农村插队时我就当过业余的“赤脚医生”,后来陆续自学过许多医药卫生教材书籍。但在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医疗管理体制下,自学成医的路子似乎走不通,在彻底失去高考机会后,我就逐渐放弃了当医生的想法。

我对于政治课程有兴趣,是从高中阶段开始的。那时出了张铁生交白卷等典型事件,全国的教育教学秩序忽又变得很乱,学生以写大字报为荣,认真上课的老师被嘲笑冷落。我同几位要好的同学就把学习精力转向了课堂之外,经常到校外的公共图书馆和单位图书馆去阅读报刊书籍,逐渐养成了关心政治的兴趣,注意力也转向了人文社会科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下来。

我记得在部队服役时,除了职务工作,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去新华书店买回一大包书,当成一周的精神大餐来享用,每天挑灯夜读,还大量订阅各种报刊,可能是所在部队自费购买书籍和订阅报刊最多的人吧。记得我从军队转业时,作为一名军官,只带了十多箱书籍,却没有一分钱积蓄,因为士兵期间每月的津贴和当军官之后每月的工资扣除很低标准的生活费之外都用于购书学习了。说一句实话:我在部队服役那个时代,刚恢复高考,大学生非常少,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被称为“天之骄子”,我特别羡慕他们;当时我们在前线打仗和军事演练时,每当从收音机里听到关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报道,例如介绍当时在校园流行跳交谊舞的报道时,真的对他们羡慕极了;但后来我多次去大学校园看望中学的老同学,接触了许多大学生之后,发现有些人的阅读量其实很小,四年本科快毕业了才看了不到一百本书,认识局限很大,有的人还喜欢夸夸其谈,于是对大学生的羡慕和崇拜的程度逐渐降低了,觉得对他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不珍惜机会、不努力学习的人混迹在大学校园里。

由于我兴趣广泛、读书杂乱,从军队转业时对许多事情都有兴趣,却没有资历,一时间还不知道选择那个职业、专业更好。后来听说新兴的社会学不错,在一位老前辈的指导下,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经过特别安排的考试考察,进入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先是在图书情报室当资料员,同时在社会科学杂志社当编辑,后来到政治学研究室当研究人员,在工作中逐渐感受到法律和法学的特殊作用。当时所在单位有许多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受他们的影响很多,于是我就萌生了报考新兴的法律学科——行政法——研究生的想法。那时我已有中级职称,还是处级干部(政法研究所负责人),拿到了本科文凭,学过英语,又强化学习过日语,自我感觉考研不成问题,但1991年考研落榜的残酷现实让我深受打击。第二年我就特别认真对待、抓紧复习,在18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当年西南政法大学仅一名的行政法研究生,是当年该校年龄最大的新生;入学前夕我又以刚刚达到合格线的成绩通过了录取比例仅约8%的律师资格考试,可谓当年进入法林的双丰收。自此,我在歌乐山麓开始接受正规法律教育,夯实法学理论基础,弥补知识结构缺陷;同时还从事了一些律师工作,积累法律实务经验。于是我与西南政法大学有了特别密切的关系,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还担任该校兼职教授呢。

行政法是一部规范行政权力与保护公民权利相结合的部门法,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密切相关,比较符合我的研究志趣。我曾经当过半年时间的工人,当过一年半的农民,了解基层群众的一些想法和困苦,深感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富国强民、社会和谐的基石,虽然我进入行政法学大门较晚,但从考研开始就未转过向,一直专心研究行政法,始终将精力投入这门学科。

把我引入行政法学大门的是王连昌教授。王老师是山东昌邑人,他作为中国行政法学会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学术名望很高。他经历丰富、思想敏锐,擅于前瞻性、多角度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这是王老师对我的最大影响。王老师精力充沛、为人和善、关心学生,富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并善于建言献策。他在学术界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尤其能和年轻学人融洽相处。

在西南政法大学对我的思想影响特别大的还有黎国智教授。他长期担任《现代法学》主编,当时是我国法学类学术期刊担任主编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权威。黎老师是我的广西玉林老乡,我经常向他请教问题,深入讨论疑难和热点的社会问题,他擅于分析把握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虽然他不是我的专业指导教师,但他对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的深刻见解对我有极大影响。黎老师疾恶如仇,对现实社会问题和体制弊端常持严厉批判态度;同时他良善宽和,一贯扶持青年法律学人,长期与法学界中青年骨干学者保持良好关系。可惜黎老师积劳成疾重病在床多年,每年回渝过年或出差,我都会去看望黎老师和王老师,两位恩师是我走入法林的引路人。

我于1997年到人大读博,导师是许崇德教授。他是我国宪法学界泰斗,多次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颁发聘书,是《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的起草人。恩师出生于上海,其丰富的人生阅历、独到的学术见解、儒雅的学者风范对我影响很大。他曾专门叮嘱我“学无止境,天道酬勤”。读博期间,我经常到他家里蹭饭,与许师和师母聊家常,不谈专业,远胜专业,可谓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特别惬意,至今难忘。许师年届八旬,但与时俱进,既有原则又不保守,仍活跃在学术前沿发挥着独特的引领作用,实为对我们中青年学人的不断鞭策。还有一位恩师是皮纯协教授。我到人大读博、工作,部分原因也是他给我的建议和帮助。读博那几年我住校,课余就跟随皮老师搞科研,承担立法论证工作和编书撰稿工作,收获很多很大。皮老师是湖南澧县人,担任中国行政法学会负责人多年,人缘和口碑特别好,他助人为乐、扶掖后进的精神影响了我,所以我也一直把学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深知老师们的举手之劳有时就能让身处困境的学生一下子渡过难关。2001年我调到人大工作后不久,皮老师就因为连夜集中大量批阅研究生毕业论文过度劳累,导致脑梗塞,至今不能说话、瘫痪在床,非常令人痛惜。

作为行政法学者,综观我国三十多年的行政法制发展,深感不仅要努力学习别国经验,自身也须要不断创新发展。我们没有本钱骄傲,但也无需妄自菲薄。例如在行政指导、综合调解、集中服务等方面已经显露出我们的一些优势和特长。可以想见,再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相信别国也会来学习我们的行政法制经验,对此要有信心。但是,目前法学界存在“学术浮躁”的现状,一些学人包括个别年轻学子惟我独优、急于事功、鄙视规则、弄虚作假、不负责任,不愿以人为本地善待他人特别是宽容学生,以致身败名裂或人际关系紧张,实在可悲可惜可忧。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非常不赞同法科生在学习阶段外出挣钱,例如那种实为挣钱的长期实习(适当体验一下法律实务工作,积累一点经验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分散精力,使人根本没有时间系统地储备知识。有效学习时间的集合就是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啊。如果在校期间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青年学生将会带来长久有力的帮助。建议青年学生把主要心思用在学习上,坐得冷板凳,终身都受益。从短期来看,知识积累能够使你在学习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从长期来看,知识积累会使你的发展充满后劲。

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大环境和欲望潮,的确让青年学子难以抗拒,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这不免让人担忧。如果是青年教师,作为高端法律人才,过于浮躁就无法长期安心教研工作,或因弄虚作假破坏规则导致身败名裂,迟早须要另选事业目标和道路;如果是青年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心智合格的法律人才,一旦走出校门从事具有特殊风险的法律实务工作,将面临许多考验。现在看来,外界诱惑太多和存在认识误区,是导致学子浮躁的主要原因。

如果青年学生已很浮躁怎么办?我来帮助分析一下。以目前研究生的学制来说,有两年制也有三年制,我觉得都太短,即便是三年制,满打满算你的读书时间不会超过1000天,能有800天就不错了。学习时间非常短促,理应踏踏实实地抓紧利用有限时间学习研究,提升法学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期间急于去讲课经商赚钱而不踏实地学习研究,是很不理性的短视做法。再则,现在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像毒瘾一样诱使、助成人们追求浮躁。如果学生没有认真读书、认真完成作业,就想作假蒙骗老师、混过考试,这个时候网络上的资料成为了学生的“救命稻草”,给心态浮躁又想混得文凭、捞到名利的人提供了便利。而且尝到好处往往逐渐上瘾、欲罢不能,终会害人害己,既毁了自身前程,也危害社会。农村有句老话叫做“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过去由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作祟,人们无法认真种集体的地,大家都出工不出力、应付了事,最终自作自受、自食恶果,我国农村曾饿死了很多人呢。现在有些学生对付老师,手段很多、很巧,其实受损的不是老师,是学生自己,因为最终是学生没有掌握真才实学。

我曾经对到人大读研的新生讲过一段话,强调要注重修炼自身,培养良好的为人处事习惯,其中特别强调法律人不要有侥幸心理。法科学生如果平日不用功读书,考试之际又想取得与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的好成绩,无非采取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手段。今日的投机取巧、耍弄手段一旦得逞又缺乏自省,会使人形成找到门路就可“少付出、多回报”的错误认知,它会像“毒瘾”一样深深扎根于头脑,每到关键时刻或面临诱惑时,就会不自觉地采用此种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去思考处理问题,结果是害人害己,祸患无穷,有朝一日会摔大筋斗。

法学学生毕业之后的出路有“三道”——红道、黄道、黑道。红是从政;黄是从商;黑是从学,也即从事学问研究。(说明:红——古代官员的官帽多为红顶子,意味从政;黄——黄金,意味从商;黑——博士硕士袍的颜色为黑色,意味从学。)一般人能走通一道就不错,个别人能走通两道甚至三道。一旦确定走某一道的目标之后,应通过扩充学习和训练塑造自己,切实掌握该领域必须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事业成功的经验之谈。真心祝愿青年朋友都能走好选择的道路。

过去几十年我一直是边工作边学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逐渐成为座右铭。但这里所说的学习并非狭义的“拿文凭”的意思,而是广义的学习,是“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样的学习。一个人如果立志高远且抱持不断学习进取的态度,进步一定很大。好似一个人每天都和阳光、水、空气亲密接触互动,但永远不会把它们当作一种负担吧?不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作为生活中的阳光、水、空气,作为生活中的要素和习惯,那你就能快乐生活,就会有很快、很大的发展,不知不觉就快乐到达一个又一个事业高峰。没有攀上新高峰也见到了许多新风景啊!

我国正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的政党、学习型的机关、学习型的干部队伍,这个提法非常好,大家都应为此不断努力。我一直认为,中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持这样的学习理念和行动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它也有不少水分和变形。真心期盼转型发展的中国社会和勇于奋进的中华民族,能够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国家、社会和民族。大家一起来努力吧!(附言:本文是《法学家茶座》近期约稿的原稿,根据博士生的建议在“中国宪政网”刊发。)

作者简介:莫于川,原籍山东,祖籍广西,1956年生于四川重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行政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政府法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个高校和政府机关的兼职教授、法制顾问。

文章来源:《法学家茶座》2012年第2辑(总第3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发表时题为《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内容略有删节。

中国宪政网发布时间:2012-5-25

第二篇:中国政法大学2013级MBA入学导向活动 - MBA是一种生活态度

MBA是一种生活态度

尊敬的孙院长、各位老师、亲爱的2013级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12级MBA集中班的康贵明。首先,我代表在校的2011级、2012级的MBA学员欢迎你们的到来,欢迎你们。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同样的兴奋与激动。我还清晰的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也6月16日,也是在这里,我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与中国政法大学MBA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小而精的学园路校区感受“法商智慧”的精华。同时,我也在思考作为一名政法大学MBA,应该如何渡过接下来两年的时光,应该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划上精彩的一笔。

转眼间,时光飞逝,两年时间我已经走过一半,再次站到这里,将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点的帮助与启发。

1、第一点要分享的是:MBA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知道是不是有同学认为考上MBA之后,就如本科生一样,背起书包上学堂,重新寻找一下大学生活的感觉,每天重复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我却认为,MBA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生活态度是由以下5个关键词构成:激情、自信、责任、分享、感恩。

我想,这5个关键词不用我来一一解读,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诠释。但这种生活态度却始终贯穿我们在政法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今天的入学导向活动仪式、到9月份的开学典礼、到元旦联欢晚会;从班级建设、到班委选举、到学习小组的划分;从法商案例分析、到法商大讲党、到法商实践活动,等等。都需要我们来细细的品味政法大学MBA所特有的生活态度。而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幵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去品味生活,让自己在其中收获更多,成为未来的法商领袖,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2、第二点要分享的是:MBA是自我的价值提升。

我知道,今天坐在这里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佼佼者。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我们收获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校友关系。

现在,请大家看看身边的同学,也许这一刻你们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很快,你们将成为好同学、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2013级有286名同学,那么,从这一刻起,你就拥有了286位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同时,也拥有了政法MBA大家庭中1000多位兄弟姐妹、和良师益友。他们就是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校友。

中国人讲究五同,而同窗关系是最值得珍惜,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而个人价值的提升,恰恰是因为在政法大学MBA两年的时光里,你拥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而这是你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3、第三点要分享的是:MBA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今天看到2013级的同学入学,我非常羡慕的,因为新的教学楼投入使用了,里面有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案例讨论室,这些都是为你们准备的。学校在为我们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创新。10级、11级、12级的MBA同学,虽然在前面尝试了一些创新,但更需要我们2013级的同学将这种创新精神传递下去,不断的发扬光大。

课堂讨论的创新,如何将看似复杂的课程变得轻松简单;班级建设的创新,如何让每位同学都有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

时间特别宝贵,今天的入学导向活动仪式虽然很短暂,但这只是我们在政法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开始。时间匆匆而过,两年的时间幵不长,我们要加倍珍惜。成功的关键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最后,送给我们中国政法大学2013级MBA同学们三个关键词:感谢、感情、感觉。首先是感谢,感谢中国政法大学MB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缘在此相聚;其次是感情,我们要加倍珍惜这份感情,两年的同窗一生的朋友;最后是感觉,让我们一起感受政法大学MBA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觉,希望两年的时间里,每位同学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是成功的。让这种感觉来的更猛烈些吧!

第三篇:2018君翰七周年优秀文章:我的梦想是未来成为一名作家

我的梦想是未来成为一名作家

君翰石嘴山学生/周家圆

当妈妈第一次带我走进图书馆校区的时候,我觉得有些陌生,但当我随手翻阅一本书时,我就会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这本书上,我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纷争,没有烦恼,好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读书让我的内心得到快乐、充实,母亲看我从书中得到精神食粮,也肯定了我的做法,并鼓励我多读有益的书籍。突然间,我对书本有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我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小书迷”,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好书太多了,我尝试着多看多读,如果用两个字来提炼我读书的精华,那便是“感动”。好书中的人让我学会了做人;好书中的事让我学会了抉择;好书中的理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我觉得,读书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让我们看到无穷无尽、感人肺腑的名人事迹,还能激发我们的智慧,产生一种快乐的感觉。我有不懂的问题,看了书自然就懂了,我心情不愉快时,读了书便自在多了。书读得多了,写起作文也会很顺手。书就像是我的“智慧眼”,引导着我开启聪慧的道路。

读书是一个追求进步、实现梦想的途径,我们要靠读书来不停地努力,不断地增长智慧和能力,读书是我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我喜欢读这些好书,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像小蜜蜂一样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给我了更多的自信,也给了我灿烂的阳光,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

梦想是水,浇出生命的苗;梦想是苗,长出生命的树;梦想是树,开出生命的花;梦想是花,结出生命的果!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了梦想而不去奋斗,那便永远是一个梦。但要是有了梦想并为之而奋斗,这个梦想才有可能实现。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奋斗,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么???文章很生动,看完不一样的心情!我微博上看到的很给力的文章!!!!!!(范文模版)

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么

地理距离上,我们离日本很近,但在内心,却无限遥远

我记得我1996年第一次从香港飞美国的纽约,在洛杉矶转机,到达纽约时人已经筋疲力尽,感觉美国很遥远,在地球的另外一边。

今年6月29日,我们一行9人从广州新白云机场起飞,3个小时,就降落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就好像坐国内航班似的。如果从上海起飞,更短,只要一个半小时。如果从辽东半岛的大连去日本,就更近,一个小时就到了。

从地理距离上看,我们的确离日本很近。

从文化上看,你到日本,到处能看到汉字,它的标识系统,你能看懂个7-8成,上洗手间、找楼层,你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你再去日本的寺庙,比如清水寺,基本和中国的差不多,抽签、打卦,基本都有,日本光在古都京都,大大小小的寺庙有8000座。

再看日本人,和中国人差不到,所以很多欧美外国人是把日本人和中国人混淆,常问的一个问题:Are you Japanese? 虽然你在日本的大街上可以看懂很多汉字,但你根本听不懂日本人在讲什么,他也听不懂你讲什么,所以我们交流还得用英文,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在日本土地上讲英文,就像鸡同鸭讲,很滑稽的一个场面。

为什么中日民众的心理具体比美国还要遥远?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脱亚入欧,而我们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因为两国的特殊的历史和恩怨,交往比和美国人交往还要有障碍。

你看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同时也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家,他的头像就印在日本的钞票上,你就明白日本人已经是香蕉人:黄皮白心。我们中国人,也就是他们所称的支那人,在他们眼里已经是落后的民族。看看福泽谕吉《脱亚论》所写:

“我日本国土地处亚洲之东陲……然不幸之有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两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论教育则云儒教主义,论教旨则曰仁义礼智,由一至于十,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以吾辈视此二国,在今文明东渐之风潮中,此非维护独立之道。若不思改革,于今不出数年,必亡其国,其国土必为世界文明诸国分割无疑。”

1894年甲午一战,开始印证福泽谕吉关于中国的预言。

真是一声叹息!

干净背后的力量

1996年第一次去美国,心理上很震撼,也很难受,一个5000年历史的民族,怎么和一个建国200多年的国家相差那么远,我们5000年不白活了?我们唐朝的GDP在哪里?我们宋朝的GDP在哪里?我们明朝的GDP在哪里?我们清朝的GDP在哪里?怎么都不见了?甚至,我们70年代的GDP在哪里?全部毁灭在我们自己人手里。

为什么我们勤劳不致富?为什么我们学习不进步?我一直在反省:我们的苦难,主要是内源性的,外患是次要的。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干净!比美国还要干净!花儿朵朵软件的马总去过基本所有的欧美的唐人街,发现日本的唐人街最干净。

日本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主干道干净,连小街小巷都特别干净。日本一家学术出版社的老板晚餐后带我们去他的出版社和书店,在东京大学大门的正对面,要穿过一条小巷,当时还是晚上9点半,里面也是特别精致和干净,更让人吃惊的是小巷里的安静,更准确应该叫寂静。里面的路很窄,只能通行一辆车,但绝对没有乱停放。

我们去箱根的农村地区,住在当地的日式酒店,应该有国内4星的标准,酒店门口就是菜地和一条小溪,道路也是特别齐整,溪流很干净,连道路的标识系统都很齐全。在日本感觉不到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日本的干净绝对是全面的干净,全国的干净,不像我们仅仅是中心区、面子区的干净。

在日本,你看不到有人砍树,他们国内的树是绝对不能砍的。我在日本就没有看见裸露的土地,全部要么是柏油路,要么是草地。

你在大城市最大的感受就是,空气中没有灰尘,连他们的墙面和玻璃都是特别干净,汽车也很多,但是没有尾气,更见不到冒黑烟的车。

在东京三天,我们基本没有遇到塞车,我问导游为什么?导游说:在日本周一到周五,一般的人甚至是老板,都不开私家车上班,全部坐铁路和地铁上班,因为时间绝对有保证。在街上跑的基本都是营业用车。

日本的公共交通极其发达,日本的第一条新干线建成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到今天都运行得非常好,今天日本全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新干线系统,效率非常高,他们的铁路像公交一样运行,和地铁、公交接剥得非常好,转车很方便。

所以像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发展私家车是非常坏的国策,你看像香港、新加坡都限制私家车,而中国却对私家车没有任何限制,为了一点眼前的GDP,牺牲中国的长期发展潜力。

我见到北京一群高三毕业的学生游学访问团,他们到日本7天了,我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回答:就是比较干净,其他好像没有什么!

难道日本仅仅就是比较干净吗?这干净背后难道真就那么容易吗?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公德心,所以我们乱扔垃圾。为什么我们乱扔垃圾?因为我们的眼睛里能容忍脏,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能容忍脏,因为我们的灵魂能容忍脏。

一个人能容忍办公桌上的灰尘,他就能容忍工作的不完美。

干净和贫富没有必然关系,和追求完美有关。一个人可以穿一件打补丁的衣服,但可以干干净净。

我和你举个我们乡下老家的例子。我小时候,应该是30年前,中国应该是很贫穷吧,我们村就有几家人比较干净。为什么这几家人干净?因为他们的女主人爱干净。结果,我们村,也就这几家人有出息,孩子都考上大学,都成了才。

女主人为什么爱干净?因为她们眼睛里无法忍受脏,她们也无法忍受不完美的事务,他们总想把事情做完美一些,他们就把这个习惯传给了她们的孩子,她们的孩子也就比同龄人、比同村的孩子更追求完美、追求完善,所以他们有出息。

干净代表一个习惯,一种追求。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世界的人发现,几十万人日本人退场后,在体育场里,居然没有发现一张丢掉的废纸!是不是可怕的日本人?

再给你们讲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在日本三菱重工工作,卖印刷机给大陆的印刷厂,他有一次带一个国内一个印刷做的比较大的老板去日本参观,这个老板也做得比较大,发展得很快,有点志得意满。参观时,日本人让这个老板进印刷厂前把鞋脱了,当他从印刷厂出来,发现白色得袜子居然还是白色的,整个印刷厂全部是自动化生产,就没有几个工人。这和国内印刷厂环境是天壤之别。当这个老板回国后,到处都在讲这个故事,这件事给他极大的震撼。

我带队参观了东京的一所初中,他们的学校也特别干净,我们一进去需要换鞋,每个人有一个鞋柜,上面居然预先写好了每个参观团团员的名字。

出来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干净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好?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

我们的幼儿园不干净,小学肯定干净不了,小学不干净,中学干净不了,中学不干净,大学干净不了。我记得我1978年考上中大,当年的升学率很低,我们这些人也算是所谓“青年精英”,但当时男生宿舍之脏、之臭,实在是让人至今难忘,我就明白:我们这些人走上社会,社会也干净不了。

地铁里可怕的皮鞋声

我们住在东京厅附近的京王酒店,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地铁交换站,你早上来到这个地铁站,你看见洪水般的但有序的人流,但是基本没有人讲话,更没有人大声讲手机,你只能听见可怕的皮鞋声。

日本人做事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影响别人为原则,这已经成为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已经完全内化了。

我们的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仅仅是在嘴上讲讲而已,我们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也不过是写在墙上而已。我们都是一群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或者做也是做不到位的人,或做事打折扣的人,或者“说”是专门用来骗人的。你看党章写得多好,宪法写得多好,我们的政治科作业写得多好,全部是说说而已,很多是不当真的。

后来有人说:为什么中国普通民众都不遵守红绿灯?因为这个国家的社会上层把宪法都不当回事时,你怎么指望这个国家的下层遵守红绿灯?新加坡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李光耀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首先遵守。

日本的教育和我们有什么区别?

我弟弟媳妇的姐姐晏青一家在日本已经7年,他们的孩子也在日本上幼儿园,我们晚上在一起聚会,我就特意问他们:日本的教育和国内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晏青告诉我:日本人特别重视幼儿期的教育,所以很多母亲生了孩子之后辞掉工作全职带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三岁前是幼苗期,特别重要(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旦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特别难修正。而且日本人认为:让男人工作更勤勉一些,强度更大一些,收入更高一些,让母亲回归家庭,等孩子3岁后再上班,对社会效率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下一代的成长特别有利。

另外他们对孩子培养的一个原则就是:七分饱、七分暖。他们基本不让孩子吃得太饱,也不怕孩子穿得太少,秋天孩子穿个单衣在外面玩水他们也不怕孩子受凉,所以你在日本基本看不到胖子。

另外,孩子生病一般不像中国一样动不动打吊针,他们认为孩子有很强的自愈能力。

日本人均寿命是全世界第一,这也说明日本人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生态环境、饮食习惯、体育运动都做的很好。

日本的幼儿园特别干净,孩子一到幼儿园就要换鞋,不让鞋子上的尘土带进学校。

另外,我感觉日本的学校特别重视校服,他们的校服也特别漂亮,式样很多,做工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重视校服?他们的回答让你耳目一新:

一个人穿上制服,就是要告诉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任何一个人穿制服干坏事内心总有一种不安。另外,日本人让人吃惊得就是,每个家庭都有家庭记账本,家庭主妇不记账是不可想象的事。

我记得在超市买东西,收银员一定问的一个问题是:是打印一张单吗?因为日本家庭主妇很多时候在超市买东西是分单打印的,以方便记账。比如文具归文具、书籍归书籍、食品归食品,这样她们每个月就能做统计,家庭理财的概念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培养。

另外,日本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女人回归家庭,但是男人的钱袋却归女人掌控。每个月,女人给男人一些零花钱,但男人还有一些加班费可以做私房钱。

我问晏青为什么会这样?晏青的回答也是让我吃惊:女人回归家庭,如果再不掌控财政大权,这样女人就没有任何安全感,这样的家庭也不稳定,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带队参观了东京的一家中学,和他们的校长、教务长、心理辅导老师座谈。

日本的中学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家政、缝纫、空手道、体育、兴趣班全部开设,心理辅导老师的导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因为他们发现很多孩子很早就有心理问题,所以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我参观的那所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正好是一个华人,我就问了她无数的问题。

日本中学特别重视武士道课,他们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武士道馆,也经常有相关的比赛,他们认为,武士道课能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永不服输的精神。

所以,我建议中国教育部能把中国的武术列为中学的必修课。我中学时就特别迷恋武术,少年的我渴望用暴力能改变世界,后来发现行不通。

任何伟大的理想都需要坚强的肉身能支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总是没有主动性、进攻性、侵略性的。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和科举制度就是培养了太多这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光会坐而论道,不会起而行。

当时我问了校长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培养日本学生的对规则的遵守的?你们是怎么培养日本人视敬业为天职的?你们是怎么培养日本人服从精神的?

大而不当的故事 正当我在问校长以上问题时,马董事长给我递了一个纸条:

正心、诚意、平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来我出来后,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你问题的答案就在这几句话里。结果我就和马总辩论起来:

中国人就喜欢讲这些大而不当的大话,就好像向天空射箭,一定命中目标,但是无用。

讲大道理很容易,但要明白大道理后面的小道理,小道理后面更小道理的,并能实行的人,才是真的深刻和伟大。

王阳明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实未知。很多道理我们好像是知道了,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得,因为我们没有起而行。

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主义

在日本接受日本人最多的就是日本人的鞠躬,据统计,一个日本百货公司的电梯口的迎宾员,一天要鞠2500个恭。

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就非常明白,要天天这么鞠躬多么不容易,支撑他们这么常年累月做的是他们视敬业为天职的理念。

比如我明天下一个命令,公司的保安明天开始给上班的客户鞠躬,明天他们可能能做到100%,后天他们可能就打95折,大后天他们打90折,最后不了了之。

我有一句口头禅: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主义。

一个老师,爱你的学生,这就是爱国,一个编辑,出没有校对差错的书籍,这就是爱国。

一个警察,保一方平安,把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爱国。我最反对的一句口号就是:有困难找警察。这其实是一句很不负责任、也做不到的话,这话是一些政客做宣传用,给一线的警察添了无数的和本职工作无关的麻烦。

一个清洁工,把它负责的地方搞得干干净净,就是爱国。

在网上做一个爱国主义者,不用付出成本和代价,太容易了。我要问他一句:你本职工作怎么样?这是分辨一个真正爱国主义者的放大镜。我们离日本有多远?

很多没有去过日本的朋友问我: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离日本有多远?

我就反问他:中国足球队离欧美强队有多远?

他就说:就单个队员技战术水平、体能来讲,好像水平很近,但整个队一旦上场打起来又好像差很远,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赢的机会。

我说:你这就讲对了,中国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就好像中国足球队和欧美强队的距离,感觉差不远,但实际差很远。因为人家已经霸住位了,你要接近还容易,你要超越很难。

我们的生活水平上去了,生活品质没有上去,我们的生活品质上去了,生活品位没有上去。

我当时就讲了一个例子:中国很多老板也能买奔驰车当座驾,但是永远不要忘了,坐奔驰的民族和造奔驰的民族绝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你有100多万人民币你就能买一架奔驰S320,但你要造出同样价格性能比的奔驰车来,投资100亿下去,却未必能。

我这次也特意参观松下研究院,发现中国制造的一些幻觉。

很多商品背后印有Made in china,但其实是很多是组装在中国,设计不在中国,品牌不在中国、核心元器件不在中国、制造工具、机床不在中国,市场渠道不控制在中国,还有,很多精密制造也不在中国,更不控制在中国人手上。

我参观了日本出版业最大的一家中盘,东贩的物流中心,他们的配货差错率居然控制在万分之二以内,这个差错率相当于:你在一本新华字典里找到一个错字。日本真正强大不在于我们前台所看到的东西,而在于他们的后台,以及这些能设计这些后台的高素质的人才!

日本明治维新的一个小细节

我记得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前,出了三次国。

第一次是去美国,卡特总统接待他,我想邓小平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毛主席讲得不对,美国鬼子不是纸老虎。第二次是访问日本,坐了日本的新干线,他也一定感慨万千:小日本不可小看。

第三次是去新加坡访问,李光耀对他说:新加坡原来是一个渔村,新加坡人都是渔民,很落后,我们经过20多年的学习西方,也能搞成这样,中国有很多人才,如果改革开放,一定会比我们进步得更快。

邓小平回国后下定决心改革开放。

但这次我在日本发现,日本人当年明治维新,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1871年,日本派出以财政大臣大保利通,工商大臣伊藤博文(后来成为日本首相)为首的100余人访问团,对欧美进行了长达22个月的超长期考察,对政府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英国的女王维多利亚、法国总统齐鲁、普鲁士皇帝威廉二世、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都会见了日本使团。

注意:日本的政治精英是花了22个月对西方的政府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包括宪法做了详尽的考察后,经过认真思考后才真正启动明治维新的,包括他们采用德国的宪法。

而我们的邓小平却是三次访问,每次几天走马观花式的访问后回国启动改革开放,(这当然有他在文革中对旧体制的深刻反省),他后来讲的“摸着石头过河”是他内心的大实话。

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没有经过对西方认真研究后而实施的,就好像要拆一栋旧楼建新楼,旧楼还没有拆,就在旁边盖新楼,新楼的图纸还没有设计完毕,就开工了。结果旧楼和新楼交叉在一起,怎么拆旧楼也是一个难题。

心态决定未来

我们一行9人,一路参观一路辩论,在车上要抢话筒,也讲了很多关于日本的笑话,包括网上流行的武大郎和日本的故事,全部表达了阿Q精神和精神胜利法。

在中国演讲,要全面阐述日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而满足中国人的虚荣心,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我们这些年是言必GDP,GDP都成我们的图腾了,其实像防盗网、防盗门、桶装水这个产业的GDP整个就是负的。

上海这些年进步很大,上海人很自豪,但看看下面的数字,我想上海人、中国人紧迫感会更强:

2003年的统计,一个东京的GDP,相当于20个上海,10个汉城,7个香港,5个巴黎,3.5个伦敦。

同样是2003年统计,中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日本是4.3万亿美金,日本是中国的三倍。

你要知道,日本的人口是1.28亿,中国是13亿,中国是日本的10倍,而国土面积,中国是日本的26倍。但是中国的国土有40%是不可用国土,而日本就没有沙漠,而且海岸线很长,海洋经济区域大,海产品极其丰富。所以从人均占有资源上来讲,我们并不比日本有优势。

我这篇文章写得特别艰难,因为你要写日本民族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说很多我们民族的很多劣根性,而且这些劣根性存在我们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的灵魂深处和下意识的思维中。我曾在我公司内部就这个题目作过一次演讲,已经引起抗日青年的激动,而后又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过一次,他们脸上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你这不是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让我不敢深入讲下去而转向企业敬业精神,结果让我这次演讲有些逻辑混乱,主题不突出。一个人要否定自己而后自新自强都很难,何况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一直以大中华自居的民族。强者永远是霸道的,你为了超越他们,你就不得不忍受他们的霸道,就像韩信要受胯下之辱一样。

强者又因为他们的强大而是我们的师傅,徒弟要超越师傅,除了放下架子全心全意向他们学习之外而后创新并无它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张之洞的名言,但我觉得我们的积弱绝对是因为体的问题,如果不深入反思体的问题,我们又怎么奢谈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我们一定要虚心,我们曾经是日本的老师,但今天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的心态要归零,一定要把大中华、小日本两个概念先去掉,这样才学的快,超越的快。

我们在说别人长处和我们短处的时候,并不表示我们自卑,而是表达我们的自新和自强。

祖上的光荣不讲或少讲一些也并不表示它不存在,而且一个民族的自信也不能建立在祖上的光荣上。

我们不自卑,也不自负,我们脚踏实地,虚心学习,勇于创新。

我们今天的心态决定我们的未来。

中国应该鼓励适度的经济爱国主义

任何一个理性的爱国青年应该明白:用一种不理性的方式爱国很可能是误国,口头上的爱国主义者太容易,实际上的爱国主义者最难做。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主义者,先把本职工作做好,过嘴瘾太容易。

你可以表达对日本民族一些右翼分子死不认错的厌恶和不喜欢,但请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而不是谩骂的方式,而且你不要因为这些情绪而影响我们学习他们的长处。

我们国家应该鼓励一种适度的经济爱国主义,在有民族品牌产品可以替代的情况下,虽然它价格可能差一点,品质差一些,也请一定支持民族品牌,因为如果没有民族品牌的兴起,中华民族也绝对到达不了经济食物链的上层,我们国家的复兴是决无可能。

我有时很同情像李东生、倪润峰、任正非这些民族品牌的创立者,对他们充满敬意。他们和洋人的竞争其实是不平等和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竞争,你好像就在拳击场上看见我们的60公斤选手在和洋人120公斤的选手在拼杀。

我亲爱的国人,你怎么能要求我们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家制造的产品和创立上百年的洋人跨国公司的产品品质一样呢?就好像你怎么能要求你刚学走路的孩子和已经成年的人洋人走得一样快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爱他们,让孩子们自己充分竞争和成长,并给他们时间!

正是因为韩国人的经济爱国主义,才培养起来像三星、现代汽车这些和索尼齐名的韩国跨国公司,也正是这样,日本人对韩国人才真正的尊重。三星、现代就是我们当年甲午海战中能和日本军舰抗衡的济远号啊!可是我们的民族济远号跨国军舰在哪里?又有几艘可以跨海作战的跨国公司? 如果韩国人没有经济爱国主义,韩国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像韩国在李承晚和朴正熙的军政年代,他们的统治阶层,也绝对不用日本货。不像我们一改革开放,干部们出国,首先带的是日本电器。我们没有骨气,把一切恩怨一笔购销。

如果没有美国制约日本,世界会怎么样?

我感觉日本从制造业来讲,很多方面已经超越美国和德国,但为什么美国能制约日本呢?如果没有美国制约日本,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更难处理,全球能制约日本的也只有美国。

美国的厉害在哪里?我觉得美国的软力量特别强大。

第一:美国代表的是基督教文明。这个世界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是基督教文明的成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上帝,日本人不属于上帝的子民。

第二: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这给美国增添了极大的竞争文化优势,让它节省了无数的成本。你想中国人消耗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财力有多少?可是你的英语再厉害也比不上他们的母语。

第三:软件基本都控制在美国人手中。键盘是英语键盘,计算机语言也是英语。

第四:美金。美金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货币,美国人用纸印刷成钞票,成本多低?用它来换全世界的人最好的的商品,然后全世界的傻子又把换来的美金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人只需要在国际收支账本上记上几个数字而已。而且美国人和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金融业,这是经济的命脉。

所以,我是坚决反对中国要那么多外汇储备的,用不可再生资源、用我们的血汗、用我们环境的破坏换来用纸印制的美钞,然后再买美国国债,有毛病啊?我们应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流出去,至少成为亚太地区通用货币。不让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就不能成为国际通用货币,所以这个限制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政策也是傻瓜政策。

第五:军工工业美国绝对是第一,日本到现在也不能出口武器,虽然它立即可以制造世界上最好的武器。第六:文化包容性和创造性,这也是美国软力量最重要的一点。大和民族是单一民族,所以它的文化缺乏包容性,每年加入日本国籍的不到20000人,这和美国归化数量不可同日而语。自由是美国的立国精神,他们不仅仅有言论自由,而且有创立企业的自由,有创立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的自由,所以美国这个民族的创造性要高于大和民族。但日本人在美国人创造后不停改进的本领也是极其突出的。

下载中国宪政网文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宪政网文章: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何以成为我的座右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